雁荡山 沈括

合集下载

沈括

沈括

物理学家、化学家、+数学家
沈括对物理学研究的成果也是极其丰富而珍贵的。《梦溪笔谈》中所记载这方面的见解和成果,涉及力学、光学、磁学、声学等各个领域。特别是他对磁学的研究成就卓著。沈括在《梦溪笔谈》中第一次明确地谈到磁针的偏角问题。在光学方面,沈括通过亲自观察实验,对小孔成像、凹面镜成象、凹凸镜的放大和缩小作用等作了通俗生动的论述。他对我国古代传下来的所谓“透光镜”(一种在背面能看到正面图案花纹的铜镜)的透光原因也做了一些比较科学的解释,推动了后来对“透光镜”的研究。此外,沈括还剪纸人在琴上做过实验,研究声学上的共振现象。
沈括小传
在我国北宋时代,有一位非常博学多才、成就显著的科学家,他就是沈括——我国历史上最卓越的科学家之一。他精通天文、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理学、农学和医学;他还是卓越的工程师、出色的军事家、外交家和政治家;同时,他博学善文,对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等无所不精。他晚年所著的《梦溪笔谈》详细记载了劳动人民在科学技术方面的卓越贡献和他自己的研究成果,反映了我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自然科学达到的辉煌成就。《梦溪笔谈》不仅是我国古代的学术宝库,而且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有重要的地位。被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
此外,沈括还仪议》、《浮漏议》和《景表议》等三篇论文中介绍了他的研究成果,详细说明改革仪器的原理,阐发了自己的天文学见解,在是我国天文学史上的具有重要的作用。
沈括和卫朴的一系列革新活动遭到守旧势力的攻击和陷害。在沈括和卫朴的坚决斗争下,卫朴主持修订的奉元历终于在熙宁八年(公元1075年)修成颁行。但是,由于守旧势力阻挠和破坏,比较先进的奉元历只实行了十八年就被废止了。但是沈括并不因此而灰心,在晚年又进一步提出了用“十二气历”代替原来历法的主张。我国原来的历法都是阴阳合历,而“十二气历”却是纯粹的阳历。它以十二气作为一年,一年分四季,每季分孟、仲、季三个月,并且按节气定月份,立春那天算一月一日,惊蛰算二月一日,依此类推。大月三十一天,小月三十天,大小月相间,即使有“两小相并”的情况,不过一年只有一次。有“两小相并”的,一年共有三百六十五天;没有的,一年共三百六十六天。这样,每年的天数都很整齐,用不着再设闰月,四季节气都是固定的日期。至于月亮的圆缺,和寒来署往的季节无关,只要在历书上注明“朔”、“望”就行了。沈括所设计的这个历法是比较科学的,它既符合天体运行的实际,也有利于农业活动的安排。他预见到他的这一主张必定会遭到顽固守旧派的“怪怒攻骂”,极力阻挠,而暂时不能实行,但是,他坚信“异时必有用予之说者”。果然,近八百年后,伟大的农民革命政权——太平天国所颁行的天历的基本原理和沈括的“十二气历”是完全一致的。现在世界各国采用的公历,也就是阳历,其实在分月上还不如沈括的“十二气历”合理。

科学巨星沈括的历史成就

科学巨星沈括的历史成就

科学巨星沈括的历史成就导读:人物简介:沈括(1031—1095),字存中,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

北宋天圣九年,出生于一个下层官吏的家庭,家境并不富裕,沈括常自谓“出自寒门”。

沈括学识渊博,从事研究的领域极其广阔,因此取得的成就也是多方面的,写出了闻名中外的科学巨著《梦溪笔谈》和《忘怀录》等。

他一生著作多达几十种,但是保存到现在的,除《梦溪笔谈》外,仅有综合性文集《长兴集》和医药著作《良方》等少数几部了。

在《梦溪笔谈》一书中。

这部以笔记体裁形式写成的科学著作,内容包括农业、水利、天文、数学、物理、化学、考古、语言、史学、文学、音乐、绘画以及财政、经济等等,从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应有尽有。

《梦溪笔谈》原有二十六卷,后来增加《补笔谈》三卷,《续笔谈》一卷,总计三十卷。

全书分成十七类,共六百零九条,十几万字,是一部内容十分丰富可以说是集前代科学成就之大成的光辉巨著,被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

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有重要的地位。

人物评价:《宋史·沈括传》说他“博学善文,于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无所不通,皆有所论著”。

日本数家三上义夫称赞沈括说:“日本的数学家没有一个比得上沈括,……沈括这样的人物,在全世界数学史上找不到,唯有中国出了这一个人”。

英国著名科技史家李约瑟也认为沈括是“中国科学史上最奇特的人物”,《梦溪笔谈》是“中国科学史上的座标”。

人物成就:沈括治水沈括十分重视发展农业生产和兴修水利。

早在他青年时期任沭阳县主簿的时候,就主持了治理沭水的工程,组织几万民工,修筑渠堰不仅解除了当地人民的水灾威胁,而且还开垦出良田七千顷,改变了沭阳的面貌,那时他只有24岁。

在任宁国县令的时候,他积极倡导并且主持在今安徽芜湖地区修筑规模宏大的坚固的万春圩,开辟出能排能灌、旱涝保收的良田一千二百七十顷,同时还写了《圩田五说》、《万春圩图书》等关于圩田方面的著作。

发现石油有一次,沈括在书中读到“高奴县有洧水,可燃”这句话,觉得很奇怪,“水”怎么可能燃烧呢?他决定进行实地考察。

沈括原文_翻译及赏析

沈括原文_翻译及赏析

沈括原文_翻译及赏析沈括(公元1031~1095年),字存中,号梦溪丈人,北宋浙江杭州钱塘县(今浙江杭州)人,汉族。

北宋科学家、政治家。

仁宗嘉佑进士,后任翰林学士。

晚年在镇江梦溪园撰写了《梦溪笔谈》。

我国历史上最卓越的科学家之一。

精通天文、数学、物理学、化学、地质学、气象学、地理学、农学和医学、工程师、外交家。

沈括排挤苏轼在以立德、立言、立功为“三不朽”的传统中国,产生科学家很难。

不过宋代却出现了一位百科全书式的科学家,他是地理学家、物理学家、数学家、化学家、医学家、天文学家,还是水利专家、兵器专家、军事家,写下了科学经典《梦溪笔谈》。

他就是沈括。

然而,在诸多伟大称誉之外,沈括还是一个检举揭发的“高手”,干过文字狱的勾当。

沈括的理性求实精神,到了政治生活中却消失了。

他政治嗅觉异常灵敏,善于在别人的诗文中嗅出异味,捕风捉影,“上纲上线”。

沈括检举揭发的对象中有中国文学的巅峰人物——苏轼。

南宋初王铚《元祐补录》记载了沈括的这一事迹。

沈括生于1031年,大苏轼五岁,却晚他六年中进士。

中国科学与人文的两位大师很有缘分,在“皇家图书馆”做过同事。

1065年,苏轼进入史馆,而沈括在前一年调入昭文馆工作。

北宋沿唐制,以史馆、昭文馆、集贤院为三馆,通名崇文院。

短暂的同事经历后,苏轼于1066年父丧后回乡两年多,等他再返回东京,就与沈括走上了不同的政治道路。

1069年(宋神宗熙宁二年),王安石被任命做宰相,进行了激进的改革。

沈括受到王安石的信任和器重,担任过管理全国财政的最高长官三司使等许多重要官职。

苏轼却与改革总设计师王安石意见相左,他与“保守党”领袖司马光一起,组成著名的反对派。

由于获得了皇上的信任,王安石的改革自是无人能挡。

1071年,作为反对派代表,苏轼下放到了杭州担任“二把手”的通判一职。

当时,他已成了最著名的青年作家,连皇上的奶奶都是他的“冬粉”。

其间,沈括作为“中央督察”,到杭州检查浙江农田水利建设。

雁荡山

雁荡山

雁荡山雁荡山风景雁荡山位于中国浙江省乐清市境内,部分位于永嘉县及温岭市。

距杭州297公里,距温州68公里。

始于南北朝,兴于唐,盛于宋,素有“寰中绝胜”、“海上名山”之誉。

史称“东南第一山”。

总面积450平方公里,500 多个景点分布于8个景区,以奇峰怪石、古洞石室、飞瀑流泉称胜。

其中,灵峰、灵岩、大龙湫三个景区被称为“雁荡三绝”。

特别是灵峰夜景,灵岩飞渡堪称中国一绝。

因山顶有湖,芦苇茂密,结草为荡,南归秋雁多宿于此,故名雁荡。

【基本概况】雁荡山系绵延数百公里,按地理位置不同可分为北雁荡山、中雁荡山、南雁荡山、西雁荡山(泽雅)、东雁荡山(洞头半屏山),通常所说的雁荡山风景区主要是指乐清市境内的北雁荡山。

由于处在古火山频繁活动的地带,山体呈现出独具特色的峰、柱、墩、洞、壁等奇岩怪石,称得上是一个造型地貌博物馆。

雁荡山造型地貌,也对科学家产生了强烈的启智作用,如北宋科学家沈括游雁荡山后得出了流水对地形侵蚀作用的学说,这比欧洲学术界关于侵蚀学说的提出早600多年。

现代地质学研究表明,雁荡山是一座具有世界意义的典型的白垩纪流纹质古火山——破火山。

它的科学价值具有世界突出的普遍的意义。

清人施元孚游寝雁荡山十年后提出“游山说”,说的是中国古代游览山水活动中回归自然,与大自然精神往来的精神文化活动的经验总结,这与清末学者魏源提出的“游山学”是一致的,也是值得总结的山水文化遗产。

主峰百岗尖海拔1150米。

宋时曾有十八古刹,十六亭,十院之盛。

【北雁荡山】北雁荡山位于乐清市境内东北部,万山重叠,群峰争雄,悬嶂蔽日,飞瀑凌空,是全国十大名山之一,1982年被国务院列为首批北雁荡山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99年荣获"国家文明风景名胜区"称号,目前,正在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世界自然遗产"。

北雁荡山,群峰峥嵘、怪石嶙峋、洞壁幽深、泉瀑雄奇、梵宇壮观、古木参天,自古就有“寰中绝胜”之誉。

沈括中国古代一位通才科学家-CityUniversityofHongKong

沈括中国古代一位通才科学家-CityUniversityofHongKong

沈括:中国古代一位通才科学家陈关荣依稀记得,初中读课外数学书开始接触等差级数求和问题时,看到“沈括”这个名字和他的“隙积术”,一度振奋莫名:原来在九百多年前的中国北宋,已经有人懂得如何解算高阶等差级数求和!后来还知道,南宋的杨辉和元朝的朱世杰对它作了完善和推广。

除了隙积术,沈括在数学方面的贡献还有“会圆术”,利用圆的半径、弦长和扇形高度来近似计算圆上扇形弧长。

多年之后,才知道这位古代数学家沈括(1031-1095年)其实还是一位通才科学家和知识渊博的学者,也是一位有能力的政治家。

沈括是杭州人,于仁宗嘉祐八年(1063年)考取进士、后神宗时期参与王安石变法(1069-1085年期间)、熙宁五年(1072年)任职司天监、熙宁八年(1075年)出使辽国并于次年任翰林学士和三司使、元丰二年(1079年)牵涉殃及苏軾的乌台诗案、元丰五年(1082年)因宋军败于西夏而遭连累被贬,晚年则以平生见闻,隐居纂著,直至辞世。

沈括的科学成就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数学。

上面提到沈括的“隙积术”和“会圆术”,在世界数学史上是遥遥领先的首创,比西方学者发现类似的公式早六百多年。

他还提出过计算围棋对弈总局数的估算方法。

围棋是中国人发明的一种高级智力游戏,始于春秋战国时代。

棋盘上有361⨯个可19=19以投子的格点,而每个格点又有黑子、白子和空位三种可能,因而共有3的361次方那么多种的棋局变化。

这在当年是一个天文数字,但沈括估算出来的结果却非常精确。

日本数学家三上义夫(1875-1950年)曾给予沈括极高的评价。

三上义夫博士有名著《中日数学的发展》,包含中国数学史部分21章。

他在“中国算学的特色”中写道:“日本的数学家没有一个比得上沈括。

像中根元圭精于医学、音乐和历史,但没有沈括的经世之才。

本多利明精于航海术,有经世之才,但不像沈括的多才多艺。

…… 沈括这样的人物,在全世界数学史上找不到,只有中国出了这么一个。

我把沈括称作中国数学家的模范人物或理想人物,是很恰当的。

谢灵运到过雁荡山吗——《雁荡山》前段结语质疑

谢灵运到过雁荡山吗——《雁荡山》前段结语质疑

16 4
但 是 他 又 说 : “ 简 而 理 周 ,斯 得 其 简 也 。” ( ( 则 四 ) 文 ( 文
文章 的前段 结语写道 : “ 灵运为永嘉 守 ,凡永嘉 山水 , 谢 游历殆遍 ,独 不言此山 ,盖 当时未有雁 荡之名 。”据此可知 ,
如果 文简而理不周 ,使人 “ 读之 疑有 阙 ( “ 通 缺” ,笔者注 )
作者 认为 灵运 “ 独不 言此 山” ,不 是 没有游历 此 山 ,游 则游 焉 ,非简 也 ,疏也” ( 文则》 四)。学识渊博 ,对文雁 荡之名 ”而莫 能言之。这里虽然用 术 、历 史、科技等都有较深研究 的沈括 ,当然深知 “ 文简”的
了 “ 殆” 、 “ ”等表 示推测语气 的副词 ,但 灵运游历 了此 山 重要 ,他 的 ( 盖 ( 笔谈 作 为一部综 合性 学术专著 ,确实可称 梦溪 文简而理周” 了,但 《 荡山》前段结语却非常遗憾地 雁 则是肯定 的。这就 与后段结语 “ 灵运所 不至 ,理不足怪也”相 得上 “ 悖了。 成 了白璧 之微瑕。笔者认为 ,此 句因作者力求文简而使理有不
谢 灵 运 究 竟 至 未 至 雁 荡 山 , 我 们 无 从 考 证 ,但 从 全 文 的说 周 ,使 人 “ 之 疑 有 阙 ” ,如 作 者 花 上 该 花 之 笔 墨 ,在 “ 当 读 盖
而不 至也”之类的话 ,则此句与后 明意 图看 ,当是 “ 不至” 。雁荡诸峰 ,虽 “ 所 峭拔险 陉,上耸 时未有雁 荡之名”后加上 “
秀 ” ,许 多 人 最 初 知 道 雁 荡 山 ,就 是 因 为 读 了他 这 篇 被 选 进 旧 处 有此 天下 奇秀 ,想 来灵运 也决 不会 无 目的地 除莽伐 木而至
版人 教版 高 中语 文课本 的 雁 荡 山》 ( 该题 目是课 本 编者加 的 。这 是 不 知 而 不 至 。

语文:雁荡山

语文:雁荡山

语文新课程标准教材语文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学校:年级:任课教师:语文教案 / 语文教学宝典 / 文言文翻译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雁荡山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语文的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交流能力,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的学习和工作,为了满足人类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语文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

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选自《梦溪笔谈》雁荡山作者:沈括文本译文原文文本温州(是)天下奇特、秀丽(的一座山),但是自古以来的地图地理资料(对)都不曾有记载。

(宋代)祥符年间,因为要建造玉清宫,开山砍伐木材,才有人发现这座山,这时还没有山名。

根据西域书记载,罗汉(名叫)诺矩罗的,住在中国东南大海边的芙蓉峰的龙湫。

唐朝和尚贯休写《诺矩罗赞》,有“雁荡经行云漠漠,龙湫宴坐雨蒙蒙”的诗句。

这(座)山南有芙蓉峰,峰下(有)芙蓉驿,向前(可以)俯视大海,但(当时一般人)不知道雁荡、龙湫所在的地方,后来(宋代)因为采伐木材,才开始见到这(座)山。

山顶有(一个)大湖,传说把它当作雁荡;(山)下有两(个)水潭,就把它当作(大、小)龙湫。

还有经行峡、宴坐峰,都(是)后来人们根据贯休的诗句来命名的。

(南唐诗人)谢灵运任永嘉太守的时候,所有永嘉(一带)的山水,几乎都游历遍了,唯独没有谈到这(雁荡)山。

(这是)因为当时还没有这个名称。

温州,天下奇秀,然自古图牒,未尝有言者。

祥符中,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此时尚未有名。

按西域书,阿罗汉诺矩罗居震旦东南大海际芙蓉峰龙湫。

唐僧贯休为《诺矩罗赞》,有“雁荡经行云漠漠,龙湫宴坐雨蒙蒙”之句。

此山南有芙容峰,峰下芙蓉驿,前瞰大海,然未知雁荡、龙湫所在,后因伐木,始见此山。

山顶有大池,相传以为雁荡;下有二潭水,以为龙湫。

山顶有一个大湖,据说是叫雁荡;山下有两个水潭,把它叫做龙湫。

中国科学史上最奇特的人物 沈括

中国科学史上最奇特的人物 沈括

中国科学史上最奇特的人物沈括本文是关于中国科学史上最奇特的人物沈括的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导语:沈括学识渊博,从事研究的领域极其广阔,因此取得的成就也是多方面的,写出了闻名中外的科学巨著《梦溪笔谈》和《忘怀录》等。

下面是yuwenmi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代科学巨星沈括的故事,欢迎阅读与借鉴,谢谢!人物简介:沈括(1031—1095),字存中,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

北宋天圣九年,出生于一个下层官吏的家庭,家境并不富裕,沈括常自谓“出自寒门”。

沈括学识渊博,从事研究的领域极其广阔,因此取得的成就也是多方面的,写出了闻名中外的科学巨著《梦溪笔谈》和《忘怀录》等。

他一生著作多达几十种,但是保存到现在的,除《梦溪笔谈》外,仅有综合性文集《长兴集》和医药著作《良方》等少数几部了。

在《梦溪笔谈》一书中。

这部以笔记体裁形式写成的科学著作,内容包括农业、水利、天文、数学、物理、化学、考古、语言、史学、文学、音乐、绘画以及财政、经济等等,从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应有尽有。

《梦溪笔谈》原有二十六卷,后来增加《补笔谈》三卷,《续笔谈》一卷,总计三十卷。

全书分成十七类,共六百零九条,十几万字,是一部内容十分丰富可以说是集前代科学成就之大成的光辉巨著,被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

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有重要的地位。

人物评价:《宋史·沈括传》说他“博学善文,于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无所不通,皆有所论著”。

日本数家三上义夫称赞沈括说:“日本的数学家没有一个比得上沈括,……沈括这样的人物,在全世界数学史上找不到,唯有中国出了这一个人”。

英国著名科技史家李约瑟也认为沈括是“中国科学史上最奇特的人物”,《梦溪笔谈》是“中国科学史上的座标”。

人物轶事:“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白居易>)当读到这句诗时,沈括的眉头凝成了一个结,“为什么我们这里花都开败了,山上的桃花才开始盛开呢?”,为了解开这个谜团,沈括约了几个小伙伴上山实地考察一番,四月的山上,咋暖还寒,凉风袭来,冻得人瑟瑟发抖,沈括茅塞顿开,原来山上的温度比山下要低很多,因此花季才来得比山下来得晚呀。

《雁荡山》教学案例

《雁荡山》教学案例

《雁荡山》教学案例《雁荡山》一文选自沈括的《梦溪笔谈》,是一篇科技说明文,该文融知识性与艺术性于一体,探究性极强,同时,该文的文字对我们的学生来说稍嫌艰深。

鉴于此,特作如下设计:一、由学生试讲、翻译,教师针对问题给以指导,或强调应掌握的重点词句。

二、分析内容层次教师提问:“预习提示”说,文章大的层次非常清楚,那么,每一段的层次该怎么分析?先研究第1段。

教师可作提示:首先要把握住全段的内容,再研究层次的划分。

弄清写的是什么,怎么写的,分析层次就有了依据。

学生讨论后教师小结:这一段说明雁荡山虽是“天下奇秀”,却长期不为人知。

怎样不为人知呢?分四层说明:第一层,开头一句,先从古代说起,“自古图牒,未尝有言者”,这说明雁荡山的不为人知已非一日,由来已久。

第二层,第二句,讲到近代详符年间,“方有人见之”,但是,“此时尚未有名”,所以人们还是不知道雁荡山。

第三层,接下去的五句,作者引用了西域书的记载和唐僧贯休的诗句,这些诗文中虽然提到了雁荡、龙湫,“然未知雁荡、龙湫之所在”。

后来有人进山伐木,而且也确实看到了山和水,然而究竟是不是雁荡龙湫,却不得而知,只是“相传以为雁荡”“以为龙湫”。

人们还是不知道雁荡山。

第四层,最后一句,举例印证。

谢灵运是酷爱游览的,而且“凡永嘉山水,游历殆遍”,却“独不言此山”,更何况一般人呢?可见当时“未有雁荡之名”。

再分析第2段。

教师提问:第2段的层次怎样分析?教师可作提示:先弄清这一段写的是什么内容,再研究是怎么写的。

这两个问题解决了,就能分清层次了。

学生讨论后教师小结:上面一段说雁荡山的长期不为人知,自然会引出这样一个疑问:这是什么原因呢?第2段就是回答这个问题的。

可以分为三层:第一层,开头一句,从雁荡山的特点写起。

雁荡诸峰“不类他山,皆包在诸谷中,自岭外望之,都无所见;至谷中则森然干霄”,人们就很难发现它。

第二层,接下去的五句,雁荡山的这种特点是怎样形成的呢?在这一层里,作者“原其理”。

人文荟萃雁荡山

人文荟萃雁荡山

931. 2.学之父英国地质学家郝登提出相同原理早了6个世纪。

还有最“敬业”的旅行家徐霞客。

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徐霞客首游雁荡,冒雨前往山顶寻找雁湖,却因《大明一统志》的错误记载而选错了方向,待次日登顶之时却发现根本无湖。

返回途中疲惫不堪的一行人险些坠崖,靠着两仆人的足布结成绳子垂下悬崖踏上石阶才脱险。

19人文荟萃雁荡山雁荡山位于东海之滨的浙江省温州乐清境内,山水奇秀,天开图画,是中国十大名山之一。

文|叶金涛 胡 杨1、雁山云雾图/叶金涛2、徐霞客雕像图/叶金涛- 美丽中国-WONDERFUL CHINA941. 2.3.年后,徐霞客再游雁荡,年已47岁。

这次他听了卧云法师的指点,取路西外谷石门上山,终于找到了雁湖。

他对雁湖做了详细的考察和记录,纠正了志书上沿袭几百年的关于大龙湫水源的错误判断。

除此之外,游历过雁荡的名人还包括谢灵运、贯休、康有为、张大千、沙孟海、郁达夫、郭沫若、舒婷等,都曾留下不朽诗篇和墨迹。

莫言2008年来雁荡山时曾留下“名胜多欺客,此山亲游人,奇峰幻八景,飞瀑裁九云,石叠千卷书,溪流万斛金,雁荡如仙境,一见倾我心”的诗词。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文人名士在为大自然造化神奇所折服的同时,也勒石留题。

而这些摩崖碑刻犹如散落的珍珠,使雁荡山水间蕴含古风,增添了无穷魅力。

斗转星移,沧海桑田。

雁荡山经历千年变迁,保留了文人墨客、乡贤先哲的历史遗迹。

雁荡山于南宋时已名闻遐迩,有“日香客千人”的记述。

千年十八古刹中,以雁荡山的观音洞为代表,在中国寺庙中,颇具建筑特色,依岩而建的九层楼阁,把“藏而不露”的古代寺庙特点发1、雁荡山灵峰景区合掌峰 图/叶金涛2、山峦3、南阁古村-章伦古居生态”“旅游+文化”“旅游+农业”的旅游新业态,带动功能区所在乡镇与雁荡山共同发展。

深入开展核心景区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加强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出台富民政策,在景区改造、绿化、供水、插花地租用等方面出台具体政策,带动雁荡山“人”共享雁荡山发展带来的福利。

温州雁荡山天下奇秀古文

温州雁荡山天下奇秀古文

温州雁荡山天下奇秀古文【古文出处】北松沈括的《雁荡山记》【古文原文】温州雁荡山,天下奇秀。

然自古图牒,未尝有言者。

祥符中,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此时尚未有名。

按西域书,阿罗汉诺矩罗居震旦东南大海际雁荡山芙蓉峰龙湫。

唐僧贯休为《诺矩罗赞》,有“雁荡经行云漠漠,龙湫宴坐雨蒙蒙”之句。

此山南有芙蓉峰,峰下芙蓉驿,前瞰(kàn)大海,然未知雁荡、龙湫所在。

后因伐木,始见此山。

山顶有大池,相传以为雁荡;下有二潭水,以为龙湫。

又有经行峡、宴坐峰,皆后人以贯休诗名之也。

谢灵运为永嘉守,凡永嘉山水,游历殆(dài)遍,独不言此山,盖当时未有雁荡之名。

予观雁荡诸峰,皆峭(qiào)拔险怪,上耸(sǒng)千尺,穹崖巨谷,不类他山,皆包在诸谷中。

自岭外望之,都无所见,至谷中则森然干霄(xiāo)。

原其理,当是为谷中大水冲激(jī),沙土尽去,唯巨石岿(kuī)然挺立耳。

如大小龙湫、水帘、初月谷之类,皆是水凿之穴。

自下望之则高崖峭壁,从上观之适与地平,以至诸峰之顶,亦低于山顶之地面。

世间沟壑(hè)中水凿(záo)之处,皆有植土龛(kān)岩,亦此类耳。

今成皋(gāo)、陕西大涧中,立土动及百尺,迥(jiǒng)然耸立,亦雁荡具体而微者,但此土彼石耳。

既非挺出地上,则为深谷林所蔽(bì),故古人未见。

灵运所不至,理不足怪也。

【古文翻译】温州的雁荡山,天下间奇秀,然而自古的地理图书上,却没有记载过此处。

祥符年间,因为朝中要建造玉清宫,所以便在此伐山取材,这才有人看见了它,此时这座山尚且还没有名气。

根据西域佛书的记载,阿罗汉诺矩罗居住在中国东南大海际雁荡山芙蓉峰龙湫处。

唐代诗人贯休所著的《诺矩罗赞》中,有“雁荡经行云漠漠,龙湫宴坐雨濛濛”的句子。

这座山的南面有芙蓉峰,芙蓉峰的下面是芙蓉驿,驿前就可以俯瞰整片大海,然而并不知道雁荡、龙湫的所在之处。

后来因为砍伐树木的原因,才开始见到了这座山。

沈括杂志二文言文翻译

沈括杂志二文言文翻译

原文:沈括曰:“予昔年游历江浙,尝至一山,名雁荡。

山势峭拔,林泉幽深,风景极佳。

予驻足观赏,心向往之。

及至暮年,始悟此山之奇,乃天工也。

”翻译:沈括说:“我昔日游历江浙之地,曾来到一座名为雁荡的山。

山势险峻,林木茂盛,泉石幽深,风景十分美丽。

我停下脚步欣赏,心中向往不已。

到了晚年,我才领悟到这座山的奇特之处,原来是大自然的杰作。

”原文:又曰:“雁荡山之奇,在于其洞。

洞中石乳、钟乳,千姿百态,犹如仙境。

予曾探洞数日,每至一处,皆叹为观止。

”翻译:又说:“雁荡山的奇特之处,还在于其洞穴。

洞中的石乳、钟乳,形态各异,犹如仙境。

我曾探寻洞穴数日,每至一地,都赞叹不已。

”原文:又曰:“雁荡山之水,清冽甘美,饮之令人神清气爽。

予尝于洞中品茶,其味鲜美,令人陶醉。

”翻译:又说:“雁荡山的水,清澈甘甜,饮用后使人神清气爽。

我曾于洞穴中品茶,其味道鲜美,令人陶醉。

”原文:又曰:“雁荡山之花,四季常开,花香浓郁,令人陶醉。

予曾在山中赏花,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翻译:又说:“雁荡山的花,四季常开,花香浓郁,令人陶醉。

我曾于山中赏花,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原文:又曰:“予游历四方,见山川之美,无出雁荡之右者。

然雁荡之奇,在于其天工,非人力所能及也。

”翻译:又说:“我游历四方,见到山川之美,没有能超过雁荡的。

然而雁荡的奇特之处,在于其天工,非人力所能达到。

”原文:又曰:“予观雁荡山之奇,不禁想起古人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雁荡山虽不高,然其奇美之处,足以令人神往。

”翻译:又说:“我观赏雁荡山的奇特之处,不禁想起古人所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雁荡山虽然不高,但其奇特美丽之处,足以令人神往。

”本文通过翻译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关于雁荡山的描述,展现了沈括对自然景观的热爱与赞美。

他通过对雁荡山奇特之处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同时,也反映了沈括博学多才、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个性特点。

这些品质,使得沈括成为北宋时期一位杰出的科学家、政治家。

写雁荡山最为有名的诗句

写雁荡山最为有名的诗句

写雁荡山最为有名的诗句雁荡山,古人誉为变幻最无穷的山峰。

下面是关于雁荡山的诗句的内容,欢迎阅读!1、《贺新郎》——宋代王义山险怪嶕嶢称雁荡,争秀群山第一。

译文:出人意表的峻峭高耸称之为雁荡山,许许多多的山竞相比美当属第一。

2、《梦溪笔谈·雁荡山》——宋代沈括予观雁荡诸峰,皆峭拔险怪,上耸千尺。

译文:我观察雁荡山的这些山峰,都是陡峭、挺拔、险峻、怪异,向上耸立的、高约千尺。

3、《诺矩罗赞》——唐代贯休雁荡经行云漠漠,龙湫宴坐雨蒙蒙。

译文:从雁荡山经过时看见白云密布,在龙湫附近静坐观赏风景时对着细雨迷蒙。

4、《题雁荡山》——宋代范宗尹一径入幽,随山几萦盘。

云树深蓊蔚,石溪响潺湲。

译文:一条小路通向山林深处,随着山道回转险峻。

茂密的树木在山林深处,溪水缓缓的'流淌撞击石头发出声响。

5、《游雁荡山》——宋代徐照我来无一语,闲认昔游踪。

谁种路傍树,却遮山上峰。

白话译文:我来到这里被景色所吸引,没法用语言来表达,闲游之余想找出以前游玩的踪迹。

是谁在路旁种了那么多的树木,竟然遮蔽住了山峰。

6,《过北雁荡山下》宋代林景熙驿路入芙蓉,秋高见早鸿。

荡云飞作雨,海日射成虹。

译文:这个管道进去芙蓉花群,秋高气爽,鸿雁早早的在空中飞翔。

飞过云层像雨水一样流畅,海面上的太阳形成了彩虹。

7,《游雁荡山八首·大龙湫瀑布》宋代徐照飞下数千尽,全然无定形。

电横天日射,龙出石云腥。

译文:飞流直下数千尺长,全部没有固定的形状。

像闪电从天上射下来,又像长龙游过,石头都有腥味了。

8,《入雁荡山》宋代李光梦想清游觉又非,十年云水与心违。

名山今属分符客,不羡凌空振锡飞。

译文:像实现自己梦想可是事与愿违,十年的游山玩水与自己内心相违背。

雁荡山现如今属于每个游客,不羡慕可以腾空高飞。

科学家沈括诗句大全

科学家沈括诗句大全

科学家沈括诗句大全一、沈括的诗句就像藏在岁月深处的珍宝,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这诗就像一幅生动的画卷,把山上山下不同的景象描绘得栩栩如生。

你看,就像我们在生活中,有时候苦苦寻找的东西,其实就在不经意的角落。

就好比你找钥匙,翻遍了客厅,结果却在卧室的枕头下。

二、沈括的诗常常给人意想不到的惊喜。

“楼台两岸水相连,江北江南镜里天。

芦管玉箫齐送夜,一声飞断月如烟。

”哇塞,这诗读起来就感觉自己置身于那楼台水榭之间呢。

这就像我们看一场绝美的电影,一下子就被拉进了那个充满诗意的场景里。

想象一下,和朋友在夜晚的水边,吹着风,感受着诗里的意境,那是多么惬意的事儿啊。

三、“谁把嫩香名雀舌,定知北客未曾尝。

不知灵草天然异,一夜风吹一寸长。

”沈括这首诗就像一个俏皮的小精灵在讲述着雀舌茶的独特之处。

这茶就像是大自然特意为懂得欣赏的人准备的礼物。

要是你是个爱茶之人,读着这诗,就仿佛能闻到那雀舌茶的清香,就像在茶园里亲自采摘品尝一样,多奇妙啊。

四、沈括的诗句还能让我们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

“月本无光,犹银丸,日耀之乃光耳。

”虽然这更像是一种对自然现象的解释,但又充满了诗意。

这就像我们平常看月亮,以前只觉得美,读了沈括的话才明白背后的科学道理,就像突然打开了一扇知识的新大门。

这让我们明白,很多美好的东西背后都有着科学的逻辑呢。

五、“雁荡经行云漠漠,龙湫宴坐雨蒙蒙。

”他的这句诗就像一阵清风,吹来了雁荡山的神秘气息。

这雁荡山在诗里就像是一个仙境,云雾缭绕,雨水蒙蒙。

你要是去旅游,到了雁荡山,脑海里肯定会想起沈括的这句诗,就像找到了一把解读美景的钥匙。

六、“春风如醇酒,著物物不知。

”沈括这诗简直绝了。

春风就像醇厚的美酒,轻轻地抚摸着世间万物,而万物还浑然不觉。

这就好比妈妈的爱,总是默默地包围着我们,我们有时候却没察觉到。

读着这诗,就像在春天的田野里漫步,感受着那温柔的春风,心里满是温暖。

沈括题名

沈括题名

沈括题名沈括,字存中,杭州钱塘人,十一世纪伟大的科学家,这是我们今天对他的称呼。

只是当年并无“科学家”的名目,我们可以称他为进士出身的士大夫官员,他知识渊博,则又不妨称为“通儒”。

北宋熙宁六年(1073)八月,两浙地区水患不断,经王安石推荐,宋神宗任命沈括为相度两浙农田水利、差役等事兼任察访使。

在此后的半年多,沈括来两浙地区巡视,足迹遍及浙江大地。

我猜想,沈括自京城开封出发,必定沿大运河南下,抵达杭州。

当年的内河航运,相对于陆路出行,更加舒适便捷。

但这段旅程,与本文无关。

他离开杭州,前往温州、台州地区。

这一程,他取道金华、丽水,抵达温台。

杭州至金华,理论上也能走水路,没有证据,只能存疑。

但我可以明确地说,从金华至温州,沈括是走陆路的,一路走走停停,用了很多天。

金华至丽水,沿途经过缙云县。

仙都山,是缙云的风景名胜区,文人雅士到此一游,留有大量摩崖题名。

沈括来到仙水洞,题名崖壁曰“沈括奉使过此”。

“奉使”二字,说明他是领有使命的钦差大臣,而非普通游客。

缙云至丽水城,山路崎岖,我估计需要好几天。

南明山,是丽水城郊的风景名胜,照例有摩崖题名。

沈括来到高阳洞,题曰“沈括、王子京、黄颜、李之仪,熙宁六年十二月十二日游”。

这几行字迹,因在洞内,避风遮雨,至今宛然如新。

沈括列名最前,说明他是考察队的领队,其余是陪同考察的官员。

丽水至温州,沿途经过青田县。

石门洞,是青田的风景名胜。

沈括莅临其地,题曰“太子中允集贤校理兼史馆检讨沈括奉使按行过此,熙宁六年十二月十四日”。

南明山与石门洞之间,距离甚近,如果要紧赶路,半日即可。

从题记看,沈括走了两天。

我们可以认为,沈括在丽水安排了密集的考察行程,题记中的“按行”就是巡视的意思。

我们知道,他来巡视农田水利建设,并非游山玩水。

至于石门洞、仙都山、南明山头有无农田,是另外的问题。

就我今日所见,山上既无农田,也无堰渠,那就是个风景区。

(丽水南明山高阳洞沈括题名)青田过去,便是温州。

梦溪笔谈雁荡山,沈括

梦溪笔谈雁荡山,沈括

梦溪笔谈雁荡山,沈括沈括所著《梦溪笔谈·雁荡山》原文如下:温州雁荡山,天下奇秀。

然自古图牒,未尝有言者。

祥符中,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此时尚未有名。

按西域书,阿罗汉诺矩罗居震旦东南大海际雁荡山芙蓉峰龙湫。

唐僧贯休为《诺矩罗赞》,有“雁荡经行云漠漠,龙湫宴坐雨蒙蒙”之句。

此山南有芙蓉峰,峰下有芙蓉驿,前瞰大海,然未知雁荡、龙湫所在。

后因伐木,始见此山。

山顶有大池,相传为雁荡,下有二潭水,以为龙湫。

又有经行峡、归坐峰,皆后人以贯休诗名之也。

谢灵运为永嘉守,凡永嘉山水游历殆遍,独不言此山,盖当时未有雁荡之名。

雁荡山名称由来:雁荡山位于中国浙江省温州市乐清市境内,部分位于永嘉县及温岭市。

灵峰、灵岩、大龙湫三个景区被称为“雁荡三绝”。

特别是灵峰夜景,灵岩飞渡堪称中国一绝。

因山顶有湖,芦苇茂密,结草为荡,南归秋雁多宿于此,故名雁荡。

原文翻译如下:雁荡山是天下一座奇特、秀丽的高山,可是自古以来的地理图谱表籍上都没有提及过它。

宋代祥符年间,因为修建玉清宫,在开山伐木时,才被人所见,这时它连个山名都没有。

根据西域的书籍记载,说有一个名叫诺矩罗的罗汉,曾住在中国东南海边雁荡山芙蓉峰的龙湫。

唐朝一个叫贯休的和尚写的《诺矩罗赞》中,也有“雁荡经行云漠漠,龙湫宴坐雨蒙蒙”的诗句。

这座山的南边有芙蓉峰,峰下有芙蓉驿,向前看可以俯视大海,然而当时的人依旧不知道雁荡、龙湫到底在什么地方。

后来人们因为采伐木材,才开始见到这座山。

山顶上有一个大水池,它当作传说中的雁荡了;山下有两个水潭,以为就是大、小龙湫了。

至于经行峡、宴坐峰,那都是后来人们根据贯休的诗句来命名的。

南朝的宋代诗人谢灵运任永嘉太守时,他把永嘉一带所有的山水几乎都游历遍了,唯独没有谈到这个雁荡山,这是因为当时还没有雁荡山这个名称呢。

我观察雁荡山的这些山峰,都是陡峭、挺拔、险峻、怪异,向上耸立的、高约千尺,高高的山崖和巨大的沟谷,不像其他的山。

它的许多山峰都包容在周围的山谷里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沈括一生致志于科学研究,在众多学科领域都有很深的 造诣和卓越的成就,被誉为"中国整部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 ",其名作《梦溪笔谈》,内容丰富,集前代科学成就之大成, 在世界文化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宋史·沈括传》称他“博学善文,于天文、方志、律历、 音乐、医药、卜算无所不通,皆有所论著”。英国科学史家 李约瑟评价沈括“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和“中国科技史上 的的里程碑”。
苏轼向来对自己的字和诗都很自恋,挺高兴地就写了送给沈括,沈括一 拿回去就把这个当证据,向皇帝寄信汇报说,苏轼在诗里面诽谤朝政。苏轼 后来因为诗案下大牢,据说沈括就是第一个朝他放暗箭的人。后来沈括被开 除公职在镇江养老,苏轼恰好又在杭州当差,两个地方不算太远。沈括居然 跟没以前的事一样,还经常跑去找苏轼叙旧,每次都恭恭敬敬地礼数周全, 整得苏轼心里烦他还没脾气。
1979年7月1日为了纪念他,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将 该台在1964年发现的一颗小行星2027命名为沈括。
牒dié(文书)
图碟
湫qiū(水池)
龙湫
瞰kàn(从高处往下看)
前瞰
干gān(直冲)
干霄
穹qióng(高起成拱形)
穹崖
岿kuī(高大而独立的样子)
岿然挺立
壑hè(坑谷,深沟)
沟壑
龛kān(供奉神像的塔状石窟或木柜)龛岩
雁荡山
沈括
雁荡山
雁荡山主体位于浙江省温州市东北部海 滨,小部在台州市温岭南境。雁荡山以山水 奇秀闻名,素有"海上名山、寰中绝胜"之誉, 史称中国"东南第一山" ,《载敬堂集》载:" 雁荡山以瓯江自然断裂,分北雁荡山和南雁 荡山。
千倾带远堤,万里泻长汀。
---南朝 谢灵运
cóng chēng
十里湖山翠黛横,两溪寒玉斗琮琤。
--பைடு நூலகம்宋 王十朋
飞泉直自天际来,来处益高声益烈。
---宋 楼玥
沈括(1031-1095),字存中,号梦 溪丈人,汉族,浙江杭州钱塘县人,北 宋政治家、科学家。
沈括出身于仕宦之家,幼年随父宦 游各地。嘉佑八年(1063年),进士及第, 授扬州司理参军。神宗时参与熙宁变法, 受王安石器重,历任太子中允、检正中 书刑房、提举司天监、史馆检讨、三司 使等职。元丰三年(1080年),沈括出知 延州,兼任鄜延路经略安抚使,驻守边 境,抵御西夏,后因永乐城之战牵连被 贬。晚年移居润州,隐居梦溪园。绍圣 二年(1095年),因病辞世,享年六十五 岁。
皋gāo
成皋
迥jiǒng(高挺的样子)
迥然耸立
说明顺序
1. 第一段 发现并提出问题-雁荡山长期不为人知,为什么?
2.第二段 分析解释问题-大水冲击形成的地形特点,隐没在神谷密林 之中,所以不易被人发现。 提出问题-分析原因-结论
逻辑顺序
龙湫
灵岩飞渡
爱科学未必是好人
苏轼是沈括在国家图书馆时的同事,苏轼因为犯事被下放到了浙江。沈 括晚些时候奉命巡察地方工作,临走前,皇帝老子特意嘱咐沈括,到了杭州 对苏轼仗义点。沈括和苏轼一见面,嘘寒问暖好一阵哥们儿义气,然后向苏 轼索要他最近的诗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