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上 封二 《记写雁荡山花》

合集下载

雁荡山课文原文

雁荡山课文原文

雁荡山课文原文
《雁荡山》作者:北魏梁代文学家郦道元
原文:
雁荡山,天下奇秀。

然自古图牒,未尝有言者。

祥符中,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此时尚未有名。

按西域书,阿罗汉诺矩罗居震旦东南大海际雁荡册芙蓉峰龙湫。

唐僧贯休为《诺矩罗赞》,有“雁荡经行云漠漠,龙湫宴坐雨蒙蒙”之句。

此山南有芙蓉峰,峰下有芙蓉驿,前瞰大海,然未知雁荡、龙湫所在。

后因伐木,始见此山。

山顶有大池,相传为雁荡,下有二潭水,以为龙湫。

又有经行峡、归坐峰,皆后人以贯休诗名之也。

谢灵运为永嘉守,凡永嘉山水游历殆遍,独不言此山,盖当时未有雁荡之名。

予观雁荡诸峰,皆峭拔险怪,上耸千尺,穹崖巨谷,不类他山,皆包在诸谷中。

自岭外望之,都无所见,至谷中则森然干霄。

原其理,当是为谷中大水冲激,沙土尽去,唯巨石岿然挺立耳。

如大小龙湫、水帘、初月谷之类,皆是水凿之穴。

自下望之,则高岩峭壁;从上观之,适与地平。

以至诸峰之顶,亦低于山顶之地面。

世间沟壑中水凿之处,皆有植土龛岩,亦此类耳。

今成皋、陕西大涧中,立土动及百尺,
迥然耸立,亦雁荡具体而微者,但此土彼石耳。

既非挺出地上,则为深谷林莽所蔽,故古人未见,灵运所不至,理不足怪也。

《三位中国美术家》教学设计

《三位中国美术家》教学设计
(1)提高学生美术学习的兴趣和欣赏、审美水平;
(2)体会中国传统的绘画发展与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3)通过作品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通过平时的观察和了解,我发现大部分学生特别是男同学不喜欢美术,上课不主动不积极,课后不完成作业等。初中八年级学生经过一年的美术学习,对什么是美术和对各类绘画都有所了解,但是还缺乏对画作的欣赏评述能力。
带领学生通过观察对比,了解作品《群马》的含义和美感。
通过历史故事和战争背景的介绍,引导学生把握徐悲鸿坚持关注生活、关注社会的现实主义立场,借历史题材来表达他对社会正义的呼唤,画面充满了一种英雄主义气概。通过历史点过加深学生对徐悲鸿作品风格的理解。
四、介绍潘天寿及其作品
1、欣赏《记写雁荡山花》。
提问:山花、小草这些本来很柔弱平凡的事物在潘天寿笔下是如何表现的?
因此在短短的一节课里要让学生对着三位艺术家都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就需要教师合理安排课程结构联系初中中学生的生活实际多作政治历史文化等方面背景知识介绍让学生了解画面所表现的内容然后从美术学科的专业角度在构图色彩笔墨等方面进行具体分析以使学生深入了解画家不同的绘画风格
教学设计与反思
课题:《三位中国美术家》
科目:美术
结合中国当时的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谈谈你看到作品的感受。
通过看书了解徐悲鸿是一个学贯中西的画家,即能画中国画,也能画油画,恒了不起。
马具有一种昂扬的精神,徐悲鸿喜欢画马,他画的马结构精准、线条清晰,是中西结合的典范。
《田横五百士》是徐悲鸿的成名之作。
正是有感于田横等人“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高节”,画家着意选取田横与五百壮士惜别的戏剧性场景来表现。这幅巨大的历史画渗透着一种悲壮的气氛,撼人心魄。

雁荡山的诗句

雁荡山的诗句

以下是几首关于雁荡山的诗句:
1.一径入幽,随山几萦盘。

云树深蓊蔚,石溪响潺湲。

——宋范宗尹《题雁荡山》
白话译文:一条小路通向山林的深处,随着山道回转更加的险峻。

茂密的树木在山林深处,溪水缓缓的流淌撞击石头发出声响。

2.驿路入芙蓉,秋高见早鸿。

荡云飞作雨,海日射成虹。

——宋林景熙《过北雁荡山下》
白话译文:从这条小路进入到芙蓉花群,秋高气爽,鸿雁早早的在空中飞翔。

飞过云层像雨水一样流畅,海面上的太阳形成了彩虹。

3.飞下数千尽,全然无定形。

电横天日射,龙出石云腥。

——宋徐照《游雁荡山八首·大龙湫瀑布》
白话译文:飞流直下数千尺长,全部没有固定的形状。

像闪电从天上射下来,又像长龙游过,石头都有腥味了。

4.名山今属分符客,不羡凌空振锡飞。

——宋李光《入雁荡山》
白话译文:雁荡山现如今属于每个游客,不羡慕可以腾空高飞。

5.我来无一语,闲认昔游踪。

谁种路傍树,却遮山上峰。

——宋徐照《游雁荡山》
白话译文:我来到这里被景色所吸引住没法用语言来表达这的美丽景色,抽出空想认出我以前游玩的踪迹。

是谁在路旁种了那么多的树木,竟然遮蔽住了山峰。

小学游记:游雁荡山4年级

小学游记:游雁荡山4年级

小学游记:游雁荡山(4年级)暑假里,我随爸爸、妈妈来到了素有“海上名山”之称的雁荡山。

雁荡山果然名不虚传,那个地址的奇峰怪石、悬崖叠嶂、飞瀑流泉和冷风洞都让人感觉如神来之笔。

大龙湫、灵峰、灵岩被称为“雁荡三绝”。

雨后咱们来到了大龙湫景区,老远就听见闷雷转动的声音,只见从一座顶峰山上落下一条白线。

拐过一道山谷,那瀑布从山顶倾泻而下,犹如一条白龙。

我猜定是《西游记》中的白马王子小白龙吧。

今日我才见到“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的壮丽景观。

(走近些,那瀑布帘飘飘荡荡,如云似烟,在雨后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漂亮的光泽。

落入谭面时又变成青灰色烟雾散开来。

) “瀑布挂下三千尺,疑是蛟龙卧谭间”。

我环视周围,只见几位身强力壮的叔叔竟钻到了龙湫谭的瀑布帘中,看他们的表情必然专门好玩。

于是,我壮了壮熊心胆,也来到了瀑布帘。

哈!那个地址真凉爽,犹如自然的“风车”。

仰起脸,瀑布就像雾一样,碎雪一样落在湖面,溅起无数水花,那么永无停止的往下扯,往下扯,像一幅漂亮的画卷。

晚上,咱们欣赏了灵峰夜景,朦胧的夜色中,这些奇形怪状的山峰有的像展翅高飞的老鹰;有的像啄木鸟;有的像大狗熊;还有的像牧童、像伟大的思想家——马克思……真是移步一景,一景多变、栩栩如生。

第二天,咱们欣赏了小龙湫、冷风冬洞等自然景观。

还观看了“灵岩飞渡”的出色演出。

雁荡山天下奇秀,我不能不赞扬大自然的神刀魔斧、心灵手巧。

真是不游雁荡虚此生啊!暑假里,我随爸爸、妈妈来到了素有“海上名山”之称的雁荡山。

雁荡山果然名不虚传,那个地址的奇峰怪石、悬崖叠嶂、飞瀑流泉和冷风洞都让人感觉如神来之笔。

大龙湫、灵峰、灵岩被称为“雁荡三绝”。

雨后咱们来到了大龙湫景区,老远就听见闷雷转动的声音,只见从一座顶峰山上落下一条白线。

拐过一道山谷,那瀑布从山顶倾泻而下,犹如一条白龙。

我猜定是《西游记》中的白马王子小白龙吧。

今日我才见到“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的壮丽景观。

四上 封二 《记写雁荡山花》

四上  封二 《记写雁荡山花》
课后延伸
人物生平
▪早期习画
▪编写画史
▪任教生涯
▪晚年时期
艺术主张
笔墨技巧
作品解析
文化大革命
2主要作品
3艺术主张
▪笔墨技巧
▪国画教学
▪指画艺术
4人物评价
5后世纪念
▪纪念馆
▪美术馆
1
2
12
20
3
2
潘天寿(1897—1971),字大颐,自署阿寿[1]、寿者。现代画家、教育家。浙江宁海人。
1915年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受教于经亨颐、李叔同等人。其写意花鸟初学吴昌硕,后取法石涛、八大,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美术学院院长等职。为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文联委员;1958年被聘为苏联艺术科学院名誉院士。著有《中国绘画史》《听天阁画谈随笔》等。
美术馆
潘天寿美术馆位于浙江宁海潘天寿艺术中心。
潘天寿艺术中心分综合展厅、书画艺术工作室、宁海历史名人人物画陈列馆、书画艺术培训基地、中国美院造型基础部学生陈列厅五个区块,承办了潘天寿设计艺术奖全国文具大赛等活动,举办了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四大家作品特展,宁海馆藏潘天寿作品展,潘公凯暨励国仪作品展等一系列上发表《要有更美的画》。撰写《花鸟画简史》初稿。应邀以《鹫鹰》、《小篷船》、《江天新霁》等作品参加苏联举办的《我们同时代人》展览。
1961年4月,在北京"全国高等院校文科教材会议"上,提出中国画系人物、山水、花鸟三科分科教学的建议,写《中国画系人物、山水、花鸟三科应该分科学习的意见》。
文革,最后的岁月
1966年春,作《梅月图》。6月初,"文化大革命"爆发,被关进牛棚监禁达三年之久。
1967年初,被带到嵊县参加批斗大会。

《三位中国美术家》参考课件

《三位中国美术家》参考课件

中段,繁忙的汴河码头
汴河是北宋国家漕运枢纽,商业交通要道,从画面上可以看 到人烟稠密,粮船云集,人们有在茶馆休息的,有在看相算 命的,有在饭铺进餐的。还有“王家纸马店”,是扫墓卖祭 品的,河里船只往来,首尾相接,或纤夫牵拉,或船夫摇橹, 有的满载货物,逆流而上,有的靠岸停泊,正紧张地卸货。 横跨汴河上的是一座规模宏大的木质拱桥,它结构精巧,形 式优美。宛如飞虹,故名虹桥。
有做生意的商贾,有看街景的士绅,有骑马的官吏,有叫卖 的小贩,有乘座轿子的大家眷属,有身负背篓的行脚僧人, 有问路的外乡游客,有听说书的街巷小儿,有酒楼中狂饮的 豪门子弟,有城边行乞的残疾老人,男女老幼,士农工商, 三教九流,无所不备。交通运载工具:有轿子、骆驼、牛马 车、人力车,有太平车、平头车,形形色色,样样俱全。绘 色绘形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
你了解徐悲鸿的生平么? 徐悲鸿先生最喜欢画什么动物?
——马
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 曾留学法国学习西画,归国 后长期从事美术教育。擅长 人物,走兽,花鸟,主张现 实主义,强调国画改革融入 西画技法,作画主张光线, 造型,讲求对象的解剖结构, 骨骼的准确把握,并强调作 品的思想内涵。作画以奔马 著称。
改革
徐悲鸿先生一生致力于国画的改革,而体现他国画改革最 高成就的就是他的国画《奔马》。集国画的写意风格与西 画的严谨结构于一身,画出的马不但有中国画的意境,也 有西画的严谨结构关系。融合中西技法,而自成面貌。
浪漫主义
徐悲鸿所画的奔马,奔腾驰骋,桀骜不凡,自由奔放,欢 快振奋,观之令人惊心动魄,在写实之中充满了浪漫主义 的风格。不仅把骏马作为自己绘画的象征,更是一种精神 的追求,是对自由和激情的赞美和讴歌。徐悲鸿擅长以马 喻人,托物抒怀,以此来表达自己的爱国热情。徐悲鸿笔 下的马是“一洗万古凡马空”,独有一种精神抖擞、豪气 勃发的意态。

徐霞客《游雁荡山记》的阅读解析及原文翻译

徐霞客《游雁荡山记》的阅读解析及原文翻译

徐霞客《游雁荡山记》的阅读*解析及原文翻译游雁荡山记(节选)徐霞客自初九日别台山,初十日抵黄岩。

日已西,出南门三十里,宿于八岙。

十一日,二十里,登盘山岭,望雁山诸峰,芙蓉*天,片片扑人眉宇。

又二十里,饭大荆驿。

南涉一溪,见西峰上缀圆石。

奴辈指为两头陀,余疑即老僧岩,但不甚肖。

五里,过章家楼始见老僧真面目袈衣*顶宛然兀立高可百尺侧有一小童伛偻于后向为老僧所掩耳自章楼二里,山半得石梁洞。

洞门东向,门口一梁,自顶斜*于地,如飞虹下垂。

由梁侧隙中层级而上,高敞空豁。

坐顷之,下山,由右麓逾谢公岭,渡一涧,循涧西行,即灵峰道也。

一转山腋,两壁峭立亘天,危峰乱叠,如削如攒,如骈如笋,如挺芝,如笔之卓,如幞之欹。

洞有口,如卷幕者;潭有碧,如澄靛者。

双鸾五老,接翼连肩。

如此里许,抵灵峰寺。

循寺侧登灵峰洞,峰中空,特立寺后。

侧有隙可入,由隙历磴数十级,直至窝顶,侧?然如平台圆敞,中有罗汉诸像。

坐玩至暝*,返寺。

十二日,饭后,从灵峰右趾觅碧霞洞。

返旧路,抵谢公岭下。

南过响岩,五里,至净名寺路口。

入觅水帘谷,乃两崖相夹,水从崖顶飘下也。

出谷,五里,至灵岩寺,绝壁四合,摩天劈地,曲折而入,如另劈一寰界。

寺居其中,南向,背为屏霞嶂。

嶂顶齐而*紫,高数百丈,阔也称之。

嶂之最南,左为展旗峰,右为天柱峰。

嶂之右胁,介于天柱者,先为龙鼻水。

龙鼻之穴,从石罅直上,似灵峰洞而小,穴内石*俱黄紫,独罅口石纹一缕,青绀润泽,颇有鳞爪之状。

自顶贯入洞底,垂下一端如鼻,鼻端孔可容指,水内自滴,下注石盆。

此嶂右第一奇也。

(选自徐霞客《游雁荡山日记》)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余疑即老僧岩,但不甚肖甚肖:非常好看b.危峰乱叠,如削如攒危峰:山峰高耸c.峰中空,特立寺后特立:孤高挺立d.鼻端孔可容指容指:容纳手指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过章家楼始见老僧真面目/袈衣/*顶/宛然兀立/高可百尺/侧有一小童/伛偻于后向/为老僧所掩耳自章楼/b.过章家楼始/见老僧真面目/袈衣*顶宛然兀立/高可百尺/侧/有一小童伛偻于后/向为老僧所掩耳/c.过章家楼/始见老僧真面目/袈衣*顶/宛然兀立/高可百尺/侧有一小童/伛偻于后/向为老僧所掩耳/d.过章家楼/始见老僧真面目/袈衣*顶宛然兀立/高可百尺/侧有一小童伛偻于后/向为老僧/所掩耳自章楼/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开头写游雁荡山之前赶路的情形。

雁荡山古诗排名前十首

雁荡山古诗排名前十首

雁荡山古诗排名前十首1.《题雁荡山》宋朝范宗尹一径入幽谷,随山几萦盘。

云树深蓊蔚,石溪响潺湲。

我来春色晚,山花亦何繁。

好鸟不知名,向人自关关。

遗我发兴新,探讨忘疲艰。

龙湫信奇绝,飞泉落云间。

快泻万斛珠,溅…2.《游雁荡山八首·大龙湫瀑布》宋朝徐照飞下数千尽,全然无定形。

电横天日射,龙出石云腥。

壮势春曾看,寒声佛共听。

昔人云此水,洗目最能灵。

3.《游雁荡山八首·赠东庵约公》宋朝徐照白发白髭须,僧年八十余。

已成重阁在,别置一庵居。

客喜逢煎茗,童寒免灌蔬。

小师南北去,近日各无书。

4.《过北雁荡山下》宋朝林景熙驿路入芙蓉,秋高见早鸿。

荡云飞作雨,海日射成虹。

一水通龙穴,诸峰尽佛宫。

如何灵运屐,不到此山中。

5.《游雁荡山八首·能仁寺》宋朝徐照寺置有碑传,观音岩石前。

殿高灯焰短,山合磬声圆。

窗静吹寒雪,舂鸣落夜泉。

清游人岂识,谓不似秋天。

6.《游雁荡山》明朝高攀龙昔我爱邱山,名胜土梦想。

去去三十年,尘事空鞅掌。

兹游惬始愿,千里遂独往。

望山屡驰骛,入谷转疑恍。

仰观秋瀑飞,頫听潭流响。

阳崖峙雄突,阴洞藏奇敞。

幽寻碧涧底,遐…7.《游雁荡山八首·石门庵》宋朝徐照庵是何年立,其中有一僧。

苍崖从古险,白日少人登。

众物清相映,吾生隐未能。

夜来新过虎,抓折树根藤。

8.《次韵周邠寄雁荡山图二首》宋朝苏轼指点先凭采药翁,丹青化出大槐宫。

眼明小阁浮烟翠,齿冷新诗嚼雪风。

二华行观雄陕右,九仙今已压京东。

(将赴河中,密迩太华,九仙在东武,奇秀不灭雁荡也。

)此生的有寻山…9.《游雁荡山八首·寿昌道中》宋朝徐照碣字芙蓉驿,喜行行不难。

路侵沧海过,人得异山看。

圆石蠔黏满,平涂鹭立寒。

一游期一月,回日必冬残。

10.《游雁荡山八首·灵岩》宋朝徐照雁荡最奇处,众岩生此间。

问名僧尽识,得句客方闲。

洞峻猕猴入,天晴瀑布悭。

古时山未显,谢守只空还。

八年级上册美术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美术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美术知识点第1课《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造型载体》1、人类发现最早的洞窟壁画:①西班牙的阿尔塔米拉洞窟壁画《受伤的野牛》;②法国的拉斯科洞窟壁画《奔跑的兽群》。

2、美术作品是特定时代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社会生活和科技手段的产物,又是人们审美需要和艺术家个人情感表达的产物。

3、《簪花仕女图》中国画·周昉唐代描绘的是唐代宫廷贵族女子日常生活的场面。

这些贵族女子身披薄纱,高髻凌风,在侍女的服侍下闲步、赏花、戏犬。

她们的衣着华贵典雅,体态丰腴柔美,表现了那个时代的审美风尚。

画家所描绘的体态和理想化的面庞反应那个时代崇尚丰腴的审美心态。

贵妇的披纱轻盈透明,薄如蝉翼,衣料华美艳丽,反印出了唐代纺织科技的发达程度,她们精美的首饰可以让我们了解到当时的工艺水平,面饰则成为唐代妇女化妆术的珍贵资料。

画面上的人物、动物被描绘的栩栩如生、细致入微,可见唐代的画家不但已拥有比较完备的绘画工具材料,而且在绘画技巧上也十分娴熟。

虽然整个画面流露着一种高雅华贵、安逸祥和的气氛,但是贵妇们优雅的体态和奢华的服饰却掩饰不住她们百无聊赖的神情。

这幅画真是的反映出封建社会中宫廷妇女尽管锦衣玉食,但内心世界却是空虚寂寞的。

4、《舞马衔杯纹银壶》唐代5、《三彩骆驼载舞佣》唐代·唐三彩·黄、绿、白第2课《手绘线条图像—物象空间的表达》1、在平面纸上表现物象空间,是通过物象之间的位置与前后关系呈现的,其表达方式多种多样,包括物象上下安排法、前后遮挡法、焦点透视法和散点透视法等。

2、《清明上河图》中国画·张择端宋代第3课《用装饰色彩来表达》1、装饰色彩学习了民间艺术的表现手法,不受物象实际颜色限制,涂色以平面为主,其色彩没有了自然界中的光源色和环境色,多利用色彩的浓淡、冷暖、明暗和互补等对比手法进行色彩装饰,充满想象力和浓郁的装饰韵味。

第4课《用色彩表达情感》1、《幽谷清霞》中国画·张大千2、《吴家作坊》中国画·吴冠中3、《海道的形态》油画,德·斯塔尔俄国第5课《中国山水画》1、《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中国画·李可染2、《富春山居图》中国画·黄公望元代3、《山色空濛雨亦奇》中国画·白雪石4、《寒江独钓图》中国画·马远宋代第6课《中国画的形式美》1、中国画的形式美表现在:①形神之美,绘画必须以一定的形象为基础。

上海语文四年级上学期古诗诗

上海语文四年级上学期古诗诗

第一单元小廊[清]郑燮小廊茶熟已无烟,折取寒花瘦可怜。

寂寂柴门秋水阔,乱鸦揉碎夕阳天。

【作者简介】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生于1693年,卒于1765年,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

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

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世称“三绝”,画擅兰竹。

【参考译文】壶中的茶已经煮熟,炉子也不再冒烟,我立在走廊下,顺手折下了一枝菊花,清瘦的花枝让人十分爱怜。

寂静的小院里无客来访,柴门前秋水宽阔,夕阳残照,归巢的乱鸦叫声嘈杂,感觉天好似要被揉碎一般。

采莲曲二首(其二)[唐]王昌龄荷叶罗①裙一色裁,芙蓉②向脸两边开。

乱③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④觉有人来。

【作者简介】王昌龄(约690—约756),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

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

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

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

后被谤谪龙标尉。

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

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

【注释】①罗:丝绸。

②芙蓉:荷花。

③乱:混杂。

④始:才。

【参考译文】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到田田荷叶中,仿佛一色,分不清楚,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间,相互映照,人花难辨。

混入莲池中不见了踪影,听到歌声四起才觉察到有人。

第二单元送胡耑孩①赴长江[清]王士祯青草湖②边秋水长,黄陵庙③口暮烟苍。

布帆④安稳西风里,一路看山到岳阳。

【作者简介】王士祯(1634—1711),原名士禛,字子真,贻上,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谥文简。

新城(今桓台县)人,常自称济南人。

清初杰出诗人。

著有《带经堂集》。

【注释】①胡耑孩:胡景曾,字耑孩,作者同门友人。

②青草湖:在湖南湘阴县北,北通洞庭湖。

③黄陵庙:在湘阴县北。

相传舜之二妃溺于湘江,后人立此祠纪念。

④布帆:晋代大画家顾恺之在荆州刺史殷仲堪处当幕僚,东归时,殷借予布帆。

行至江陵一带,遇大风,他给殷的信中说:“行人安稳,布帆无恙”。

游雁宕山日记原文译文

游雁宕山日记原文译文

游雁宕山日记原文译文自初九日别台山,初十日抵黄岩[2],日已西,出南门三十里,宿于八岙[3]。

十一日,二十里,登盘山岭[4],望雁山诸峰,芙蓉插天,片片扑人眉宇。

又二十里,饭大荆驿[5]。

南涉一溪,见西峰上缀圆石,奴辈指为两头陀,余疑即老僧岩,但不甚肖。

五里,过章家楼[6],始见老僧真面目:袈衣秃顶,宛然兀立,高可百尺。

侧又一小童,伛偻于后,向为老僧所掩耳[7]。

自章楼二里,山半得石梁洞。

洞门东向,门口一梁,自顶斜插于地,如飞虹下垂。

由梁侧隙中层级而上,高敞空豁。

坐顷之,下山。

由右麓逾谢公岭,渡一涧,循涧西行,即灵峰道也。

一转,山腋两壁[8],峭立亘天,危峰乱迭,如削如攒,如骈笋[9],如挺芝[10],如笔之卓,如幞之欹[11]。

洞有口如卷幕者,潭有碧如澄靛者[12]。

双鸾、五老[13],接翼联肩。

如此里许,抵灵峰寺[14]。

循寺侧登灵峰洞。

峰中空,特立寺后,侧有隙可入。

由隙历磴数十级,直至窝顶,则窅然平台圆敞,中有罗汉诸象。

坐玩至瞑色,返寺。

十二日,饭后,从灵峰右趾觅碧霄洞。

返旧路,抵谢公岭下。

南过响岩,五里至净名寺路口[15]。

入觅水帘谷,乃两崖相夹,水从崖顶飘下也。

出谷五里,至灵岩寺[16]。

绝壁四合,摩天劈地。

曲折而入,如另辟一寰界。

寺居其中,南向,背为屏霞嶂。

嶂顶齐而色紫,高数百丈,阔亦称之[17]。

嶂之最南,左为展旗峰,右为天柱峰。

嶂之右胁,介于天柱者,先为龙鼻水。

龙鼻之穴,从石罅直上,似灵峰洞而小。

穴内石色俱黄紫,独罅口石纹一缕,青绀润泽,颇有鳞爪之状。

自顶贯入洞底,垂下一端如鼻,鼻端孔可容指,水自内滴下注石盆,此嶂右第一奇也。

西南为独秀峰,小于天柱,而高锐不相下。

独秀之下为卓笔峰,高半独秀[18],锐亦如之。

两峰南坳,轰然下泻者,小龙湫也[19]。

隔龙湫与独秀相对者,玉女峰也。

顶有春花,宛然插髻。

自此过双鸾,即极于天柱。

双鸾止两峰并起,峰际有僧拜石,袈裟伛偻,肖矣。

由嶂之左胁,介于展旗者,先为安禅谷,谷即屏霞之下岩。

文化知识

文化知识

初一上册1、敦煌莫高窟是敦煌石窟艺术中最重要的一处,它开凿于前秦建元二年,经北梁,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至元代,历时一千多年,现存洞窟735个,窟内壁画45000多平方米,彩塑3000余身。

它不仅是中国古代艺术的宝库,也是世界古代艺术的宝库,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石窟艺术是一种包括建筑,雕塑,壁画等的佛教艺术。

它源于印度,本是佛教徒作为佛殿,僧房而在山岩间开凿的。

印度的石窟艺术随佛教由西域传入我国。

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石窟艺术极为兴盛。

四大石窟:敦煌莫高窟,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

3、供养像是指出资建造石窟的人的画像。

4、美术,又称造型艺术,按其存在形态与用途可以分为绘画,雕塑,工艺美术,设计艺术和建筑艺术等门类。

绘画,是在平面上绘制形象的艺术。

按作画材料分为中国画,油画,版画,水粉画,水彩画等,从着色角度分为素描和色彩画,从题材角度分为人物画,风景画,静物画,风俗画,历史画等。

雕塑是用固体材料制作的占有三维空间的实体艺术。

从形态和可观赏的角度分为圆雕,浮雕和透雕。

从材料分类,有泥雕,石雕,木雕,金属雕塑和各种新材料雕塑。

工艺美术是指以美术技巧制成的各种与实用相结合并有欣赏价值的工艺品。

一般分为两类,一是日用工艺,即经过装饰加工的生活实用品,二是陈设工艺,即专供欣赏的陈设品。

设计是把某种计划,规划,设想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视觉语言传达出来的过程。

因此,设计艺术是为人类生活和生产服务的实用艺术,具有科学技术和艺术的两重性。

建筑艺术指通过建筑物的外观,内景或群体形象表现出的与其建筑功能,技术相统一,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具有一定审美价值的造型艺术。

它是通过建筑群体组织,建筑物的形体,平面布置,立体形式,结构方式,内外空间组织,装饰,色彩等方面的处理所形成的一种综合性艺术。

5、手绘线条图像具有叙事,说明,交流,记录,抒情等多种功能。

湘美版美术四年级上册试题(带答案)(1)(1)

湘美版美术四年级上册试题(带答案)(1)(1)

湘美版美术四年级美术上册试题(带答案)一、填空1、《开国大典》画面表现了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大典的盛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是五星红旗,大五角星代表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小星星代表广大人民。

2、《开国大典》作者:董希文1952年油画。

画面表现了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大典的盛况。

画家用带有装饰性的手法和色彩,通过富丽堂皇而又庄严.热烈的场面,烘托出“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自豪与激情。

3、《万众一心》(漆画)2004年尚可、张承志等。

4、色彩会使人产生冷暖的联想。

红、橙、黄色使人联想到火焰和太阳等热烈、温暖的物象,而蓝色、紫色又会使人联想到天空、海水、冰雪这些宁静、寒冷的场面。

5、《记忆的永恒》(油画)1931年达利(西班牙)6、你知道吗,在没有发明钟表以前,人们是依靠日晷( gui )来测定时间的。

日暑是利用太阳投射出的光产生的影子来测定或划分时刻的一种装置。

7、色彩的三原色是红、黄、蓝。

8、《芭蕾舞彩排》(布面油彩)1875 德加(法国)9、《雁荡山花》(中国画)1962 潘天寿10、《格列佛游记》(插画)1999 齐马诺·欧华尼(意大利)11、《青庄稼》(油画)2002 王克举12、潘天寿( 1897- -1971),中国现代美术家,美术教育家。

擅长中国画、书法、篆刻、诗文、美术史论,尤其以中国画闻名于世。

经过长期的实践和探索,他创立了沉雄奇崛、苍古高华的艺术风格。

其艺术既富有艺术个性、传统修养,又体现了富于革新的思想和现代绘画观念的萌动。

13、《故乡荷塘》(中国画)2001 黄永玉14、《四季花鸟》(窗花、年画)清代山东平度15、《开着的窗户》(综合材料)1905 马蒂斯法国16、《春山》(水彩画)现代冯向杰17、《检阅》(油画)1996 艾民有张庆涛18、《温暖》(中国画)1977 卢沉周思聪19、《神秘的路障》(油画)1961 玛格丽特比利时20、《剪花娘子库淑兰》(摄影)1993 黄永松21、《狮子娃》(剪纸)现代库淑兰22、《花椰菜森林》(综合材料)现代瓦尔纳(英国)23、制作纸绳和纸团的方法有:撕、揉、扭、卷、搓,在制作纸条工艺品时,可运用卷、折、压、扭等方法。

大学美术鉴赏试题备选答案

大学美术鉴赏试题备选答案

《美术鉴赏》复习题单项选择题 1. 以下属于帛画的是(C)A.《松岩阁楼图》 B.《步辇图》 C.《人物御龙图》 D.《消夏图 2. 在中国古代绘画史上_C__提出了“诗话本一律”的概念,使文人画趋向成熟。

A.文同 B.唐寅 C.苏轼 D.文征明 3. 西方美术自__B__开始分化形式,此后产生了诸如野兽主义、达达主义等艺术流派。

A.文艺复兴时期 B.20世纪初 C.第一次工业革命 D.第二次工业革命4《千里江山图》是哪位画家的作品(C)。

A.张择端 B.李可染 C.王希孟 D.傅抱石 5. 下列哪一件瓷器是北宋时期生产。

( A )A.白瓷孩儿枕 B.五彩花碟纹攒盘 C.青花瓷远洋连纹盆 D.青釉凤首壶 6. 以下哪位不是文艺复兴“三杰”(B)A.拉斐尔 B.鲁本斯 C.达`芬奇 D.米开朗基罗 7. 米勒属于哪个流派的大师:( D )A.浪漫主义 B.印象主义 C.新古典主义 D.现实主义’ 8. 中国现代美术一般指__A____起始的美术。

A.1919年“五四”运动 B.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C.文化大革命结束后 D.三大改造后 9. 以下属于现实主义画家的是(D)A.德拉克罗瓦 B.安格尔 C.贝尔尼尼 D.库尔贝10油画《呐喊》出自哪国的哪位画家之手?( C )A.中国潘天寿 B.法国塞尚 C.挪威蒙克 D.荷兰梵高 11. 罗丹的作品《吻》取材自:_B_____ A浮士德 B神曲 C 罗密欧与朱丽叶 D包杰利夫人12.下列哪一幅中国古画对于街市招幌的描绘最细致:_ B_____ A郭熙的《早春图》 B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C夏圭的《长江万里图》 D李昭道的《明皇幸蜀图》13.中国传统仕女画的“三白法”,通常用白粉涂在脸上的那一个部位?__A____ A额头、鼻梁、下巴 B额头、鼻梁、脸颊C鼻梁、脸颊、下巴 D额头、鼻尖、颧骨14毕加索的《亚威农少女》常被认为是何种艺术的开山之作C__A浪漫主义 B野兽主义 C立体主义 D超现实主义15 一件艺术品若只是为了纯粹的艺术性视觉体验,而无功能性,称之为:_A_A纯艺术 B装饰艺术品 C工艺美术 D实用美术16.《溪山行旅图》是何人所作?__A____ A范宽 B梁楷 C齐白石 D米芾17. 下列何人可称是巴洛克时期最重要的雕刻家?_B_____A米凯朗基罗 B贝尼尼 C卡诺瓦 D罗丹8. 写在中国书籍、字画、碑帖前面的文字叫“题”,而后面的文字叫:_C_____ A款 B策 C跋 D序19. 罗中立的油画作品《父亲》使用的艺术语言是:___A___ A具象 B抽象 C意象 D表象20. 油画《开国大典》一画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作者是:___C___A徐悲鸿 B罗中立 C董希文 D卫天霖21.《芙蓉锦鸡图》是宋代优秀的花鸟画作品,其作者是:___D___A佚名 B范宽 C马远 D赵佶22.《司母戊鼎》是什么时期的青铜器?___B___A夏朝 B殷商 C周朝 D春秋23.《星月夜》作者是荷兰杰出的画家:___C___A塞尚 B蒙克 C梵高 D高更24.《掷铁饼者》的作者是:__B____ A菲狄亚斯 B米隆 C可帕斯 D留西波斯25.《洛神赋图》是魏晋时期谁的代表作品?__A____ A顾恺之 B曹不兴 C谢赫 D吴道子26.《百老汇的爵士乐》是谁的代表作品之一?__A____A蒙德里安 B康定斯基 C克兰 D尼金斯基27. 敦煌莫高窟的《鹿王本生图》彩绘壁画,使属于哪个时期的作品?__D___A汉代 B秦代 C春秋战国 D北魏28. 国古代山水画的兴起到隋唐以后,从作为人物画背景的地位脱出成为独立的画科,A已知年代最早的一幅独立的山水画作品是。

沈括杂志二文言文翻译

沈括杂志二文言文翻译

原文:沈括曰:“予昔年游历江浙,尝至一山,名雁荡。

山势峭拔,林泉幽深,风景极佳。

予驻足观赏,心向往之。

及至暮年,始悟此山之奇,乃天工也。

”翻译:沈括说:“我昔日游历江浙之地,曾来到一座名为雁荡的山。

山势险峻,林木茂盛,泉石幽深,风景十分美丽。

我停下脚步欣赏,心中向往不已。

到了晚年,我才领悟到这座山的奇特之处,原来是大自然的杰作。

”原文:又曰:“雁荡山之奇,在于其洞。

洞中石乳、钟乳,千姿百态,犹如仙境。

予曾探洞数日,每至一处,皆叹为观止。

”翻译:又说:“雁荡山的奇特之处,还在于其洞穴。

洞中的石乳、钟乳,形态各异,犹如仙境。

我曾探寻洞穴数日,每至一地,都赞叹不已。

”原文:又曰:“雁荡山之水,清冽甘美,饮之令人神清气爽。

予尝于洞中品茶,其味鲜美,令人陶醉。

”翻译:又说:“雁荡山的水,清澈甘甜,饮用后使人神清气爽。

我曾于洞穴中品茶,其味道鲜美,令人陶醉。

”原文:又曰:“雁荡山之花,四季常开,花香浓郁,令人陶醉。

予曾在山中赏花,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翻译:又说:“雁荡山的花,四季常开,花香浓郁,令人陶醉。

我曾于山中赏花,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原文:又曰:“予游历四方,见山川之美,无出雁荡之右者。

然雁荡之奇,在于其天工,非人力所能及也。

”翻译:又说:“我游历四方,见到山川之美,没有能超过雁荡的。

然而雁荡的奇特之处,在于其天工,非人力所能达到。

”原文:又曰:“予观雁荡山之奇,不禁想起古人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雁荡山虽不高,然其奇美之处,足以令人神往。

”翻译:又说:“我观赏雁荡山的奇特之处,不禁想起古人所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雁荡山虽然不高,但其奇特美丽之处,足以令人神往。

”本文通过翻译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关于雁荡山的描述,展现了沈括对自然景观的热爱与赞美。

他通过对雁荡山奇特之处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同时,也反映了沈括博学多才、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个性特点。

这些品质,使得沈括成为北宋时期一位杰出的科学家、政治家。

游雁荡山日记后风风七俏丽丽满潜译文

游雁荡山日记后风风七俏丽丽满潜译文

游雁荡山日记后风风七俏丽丽满潜译文我初九离开天台山,初十就抵达了黄岩。

太阳已偏西,从南门走出三十里,歇宿于八番的旅舍。

十一日走过二十里路,登上盘山岭。

遥望雁荡山的那些山峰,就像木芙蓉直插蓝天,片片花瓣般的景色扑进人的眼里。

又前行二十里路,在大荆驿用饭。

饭后向南渡过一条溪水,便看到西边的山峰上点缀着一块圆石,奴仆们认定是两头陀岩,我则怀疑它是老僧岩,但又不是很像。

走了五里路,经过章家楼,才看清楚老僧岩的真实面目:它穿着袭装,头上秃顶,栩栩如生地直立着,高约百尺。

它的旁边还有一块岩石,像一小孩童弯腰曲背地跟随在后面,不过平时被老僧所遮掩罢了。

从章家楼走出二里路,在山半腰处找到石梁洞。

洞门东向,洞门口有一石桥,从洞顶斜插于地上,有如飞虹下垂。

由石桥侧面‘尸的缝隙中一层一层地拾级而上,上面高而宽敞、空阔。

坐下休息了好一会,才下山而去。

由右边的山麓越过谢公岭,渡过一条溪涧,顺着溪涧岸向西走,就是去灵峰的道路。

刚一转过山腋,就见两边的岩壁陡峭笔立,直亘云天,险峰重重叠叠,形态万千,有的像刀削般直立,有的像群峰簇拥,有的像并列的竹笋,有的像挺拔的灵芝,有的像笔一般直立,有的像头巾一样倾斜。

山洞洞口有的像卷起的帷帐,水潭有的碧绿得像澄清的蓝靛一般。

双莺峰如羽翼相接的双飞莺犷五老峰酷似五位联肩并行的老翁。

走过景致如此幽奇的一里多路,到达灵峰寺。

顺灵峰寺侧的山道登上灵峰洞。

灵峰中部是空的,很特异地耸立于灵峰寺后,其侧面有缝隙可以进入。

从缝隙处走过数十级石瞪,直达窝顶上,深远处的平台方圆而宽敞,其中有十八罗汉等塑像。

坐在平台上玩赏景色,直到暮色降临才返回灵峰寺。

十二日饭后,从灵峰右侧山脚去寻觅碧霄洞。

返回原路走,到达谢公岭下。

从南边经过响岩,走五里路,到净名寺路口。

再走进去寻觅水帘岩,所谓水帘岩,就是两崖相夹,流水从崖顶上飘落而下。

走出水帘谷五里路,就到了灵岩寺。

这里四面围合着绝壁,摩天臂地,通过曲折的小道进去,仿佛是另外开辟幽来的一个广阔世界。

潘天寿的《雁荡山花》系列作品,美不胜收,与君共赏

潘天寿的《雁荡山花》系列作品,美不胜收,与君共赏

潘天寿的《雁荡山花》系列作品,美不胜收,与君共赏二十世纪对于中国来说是个风起云涌的时代。

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传统文化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冲击。

传统文化何去何从是一个关乎民族文化存亡的大问题,这在当时的社会中引起了各界的讨论。

潘天寿《灵岩涧一角》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高涨,对于传统文化价值的判断百家争鸣,各种观点主张被提出。

有全盘西化的,有中西结合的,也有坚持传统力求突破的,民族艺术处于生死存亡之际。

《小龙湫下一角图》局部身处这样的历史时期,潘天寿始终主张坚持传统力求创新,他非常认同传统文化的价值,也认为中国画各科在新时代依然有价值。

“雁荡山花”系列花鸟画作品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中诞生的。

《小龙湫下一角初稿之一》“雁荡山花”系列花鸟画作品是潘天寿细致观察和深入体验生活的的成果。

作品以雁荡山地区的山水树石和山花野卉作为题材来表现,将山水与花鸟相结合,这也成为“雁荡山花”系列花鸟画的一大特色。

《雁荡山花图》局部潘天寿“雁荡山花”系列作品中,题材表现的另一个特点是他所表现的多是巨石、鹰鹫、山花野卉等题材,这些题材最能体现“雁荡山花”作品的特点。

潘天寿《小龙湫下一角图》他所表现的这些题材要么是无人问津但生命力顽强的山花野卉,要么是居高远眺、性格孤傲的鹰鹫,就连石头也是硕大有力、气势磅礴的。

这些题材给予了这一系列作品一种非凡的力量感。

潘天寿《雁荡山花图》潘天寿描绘景色花鸟造型简练概括。

从作品中可以看出,潘天寿对画面素材的处理多是用简单概括的墨线直接勾勒出外形,再填以色彩。

这样的处理使画面更加单纯、明快、简洁,并且具有装饰意味。

潘天寿写生稿之一雁荡山花系列花鸟画作品,造型特点虽然简洁概括,但却是十分写实的。

当我们翻看潘天寿写生画稿时会发现,他写生时不仅认真的观察植物的生长状态、外貌特征,而且在对每一种植物的写生后,在旁边都会对植物名称、颜色、生长环境等特征做十分详尽的记录。

潘天寿写生稿之二他的作品既表现出写意画写的笔墨状态,又注重造型准确的表达,这和文人画“逸笔草草,不求形似”的笔墨追求不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期间,他被诬为“反动学术权威”、“文化特务”以及“国民党特别党员”,从文革开始直到他去世,“革命干将们”从未停止过对他的折磨。1968年夏秋,浙江美院的“打潘战役”达到了高潮。《浙江日报》以“浙江美院大批判办公室”名义,整版发表了《文化特务潘天寿为什么能长期独霸浙江美术界》、《秃鹫是特务的化身》等五、六篇文章,一下子将潘天寿推上了万劫不复的受刑台。
晚年时期
1959年4月1日在《文汇报》上发表《要有更美的画》。撰写《花鸟画简史》初稿。应邀以《鹫鹰》、《小篷船》、《江天新霁》等作品参加苏联举办的《我们同时代人》展览。
1961年4月,在北京"全国高等院校文科教材会议"上,提出中国画系人物、山水、花鸟三科分科教学的建议,写《中国画系人物、山水、花鸟三科应该分科学习的意见》。
1971年9月5日,天明前,潘天寿在冷寂黑暗中长辞。
凤凰网评:“潘天寿精于写意花鸟和山水,偶作人物。尤善画鹰、八哥、蔬果及松、梅等。落笔大胆,点染细心。墨彩纵横交错,构图清新苍秀,气势磅礴,趣韵无穷。画面灵动,引人入胜。潘天寿绘画题材包括鹰、荷、松、四君子、山水、人物等,每作必有奇局,结构险中求平衡,形能精简而意远。”
1923年春,任教于上海民国女子工校。夏,兼任上海美专中国画系国画习作课和理论课教师。结识吴昌硕、王一亭、黄宾虹、吴茀之、朱屺瞻,画风向吴昌硕接近,由原先的恣肆挥洒向深邃蕴藉发展。作《秋华湿露》等。改"天授"为"天寿"。
编写画史
1924年,任上海美专教授,着手编著《中国绘画史》。
1926年7月,所编《中国绘画史》。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潘天寿美术馆揭牌后,将与潘天寿艺术中心有机结合,进一步加强与长三角等地区美术馆的合作与交流,继续发挥美术馆展览、展示、典藏等功能。
艺术主张
笔墨技巧
西欧与东方的地域不同,人种肤色不同,生活方式、性情脾气、风俗习惯都不同,西洋人说自然界没有墨色,但中国画却利用墨色来表现对象,中国古代的彩陶就是用墨色来表现的;吴昌硕常常用墨色和红色画牡丹,充分发挥墨色的效能,使其色彩的变化非常复杂,对比强烈,达到淋漓尽致的程度。
文革,最后的岁月
1966年春,作《梅月图》。6月初,"文化大革命"爆发,被关进牛棚监禁达三年之久。
1967年初,被带到嵊县参加批斗大会。
1968年,浙江美院"打潘战役"达到以高潮。
人物评价
人民网评:"潘天寿的画让人感到震动;一个洋溢着生活的情采和趣味,一个勃发着精神的张力和豪气。前者以自然流露为上,后者以刻意经营为工。他一生的奋斗,正与西方美术思潮对中国美术的起伏冲击同时,他认为中外美术的混交,可以促进美术的灿烂发展,但他自己的创作却毕生坚持从传统自身求出新,不伸手向外来因素借鉴。他在风格上和吴、齐、黄的差异,并无超出传统材料工具、表现方式和审美趣味这个统一的大圈。因此,他追求的雄大、奇险、强悍的审美性格,依然未出“壮美”这一传统审美范畴,没有由借鉴西方文化精神而转为崇高性。他是传统绘画最临近而终未跨入现代的最后一位大师。"[7]
齐白石说"妙在似与不似之间",追求神似,不求表面的形似,这是中国传统艺术的特点。墨为五色之主,然须以白配之,则明。老子曰:"知白守黑。"画事以笔取气,以墨取韵,以焦、积、破取厚重。此意,北宋米襄阳已知之矣。用墨难于枯、焦、润、湿之变,须枯焦而能华滋,润湿而不漫漶,即得用墨之要诀。墨非水不醒,笔非运不透,醒则清而有神,运则化而无滞,二者不能偏废。色易艳丽,不易古雅,墨易古雅,不易流俗,以墨配色,足以济用色之难。水墨画,能浓淡得体,黑白相用,干湿相成,而百彩骈臻,虽无色,胜于有色也,五色自在其中,胜于青黄朱紫矣。淡色惟求清逸,重彩惟求古厚,知此,即得用色之极境。
1962年4月,在《东海》杂志1962年10月号上发表《谈黄宾虹山水画的成就》。为缅甸驻华大使馆作《雨霁》。
1963年元旦,"潘天寿画展"由上海美协、中国画院主办,在上海美术馆展出。在潘天寿主持下,学生马进良(敬良)等协助,美院正式成立书法篆刻科。
1965年春,随学校师生到上虞县参加农村社教运动。
1966年6月初,"文化大革命"爆发,被关进牛棚监禁达三年之久。
1928年初春,应邀担任杭州国立艺术院中国画主任教授,兼书画研究会指导教师。自此一直定居杭州。同时兼任上海美专、新华艺专等校授课教师。
1932年,并出版二集《白社画集》,参加"新华艺专教授近作展览"。
1933年,作品参加徐悲鸿在法国巴黎主持的"中国近代绘画展览"。10月17日到22日,"白社"第二届画展在中央大学礼堂举行。修改《中国绘画史》,编写《中国书法史》初稿。
教学过程
环节
问题与任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课前准备
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学生实践
作业展评
课后延伸
人物生平
▪早期习画
▪编写画史
▪任教生涯
▪晚年时期
艺术主张
笔墨技巧
作品解析
文化大革命
2主要作品
3艺术主张
▪笔墨技巧
▪国画教学
▪指画艺术
4人物评价
5后世纪念
▪纪念馆
▪美术馆
1
2
12
20
3
2
潘天寿(1897—1971),字大颐,自署阿寿[1]、寿者。现代画家、教育家。浙江宁海人。
课时教学设计
学校:
年(班)级:年级
人数:
日期:
学科:美术
课题:封二《记写雁荡山花》
课型:欣赏评述
教师:
教学目标:
了解画家潘天寿的生平、艺术主张以及笔墨技巧,了解指画艺术形式,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作品的艺术特色,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难点:对文化内涵的理解与感悟。
教具学具:视频,图书
任教生涯
1944年至1947年,任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校长,
1949年后,历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省文联副主席、美协浙江分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副院长、浙江美术学院院长,为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文联委员。
1950年,任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民族美术研究室"主任,与吴茀之竺一起大量收购、鉴定民间藏画,分类造册,装裱修整,充实院系收藏,为教学提供了充分的直观教材。作人物画《踊跃争缴农业税》、《文艺工作者访问贫雇农》、《种瓜度春荒》。
1936年,所编《中国绘画史》经修改后再版,列入"大学丛书"。8月,"白社"第四届画展在苏州公园图书馆举办。作《梦游黄山》。
1937年4月1日,潘天寿作品《墨猫》、《行书立轴》在南京美术陈列馆举办的"第二届全国美术展览会"展出。《江洲夜泊图》在"中国画会第六届展览会"展出。
1943年,编写《中国画院考》。整理历年诗作,编为《听天阁诗存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付梓。作《秋酣》、《行书画论手卷》。
纪念馆
潘天寿纪念馆坐
潘天寿纪念馆
落于风景秀丽的西子湖畔,杭州南山路景云村一号,这里原是潘天寿先生晚年居所,1981年经文化部批准设立纪念馆并对外开放,1991年在原有故居基础上扩建现代化新馆。
故居楼迎面正间是潘天寿先生的画室,陈列着先生生前用过的画桌、画具及文史画类的书籍。与画室相通的起居室、卧室,陈列着先生生平活动照片和实物资料供参观者瞻仰、研究。陈列楼是一座艺术的殿堂。
基础是现实生活,一方面向古人吸收技法,另一方面从自然界的生活中提炼精华。写生要活写,不能死写,好的作品应比生活更美好。[6]
指画艺术
指头画之运纸运墨,与笔画大不相同,此点即指头画意趣所在,亦即其评价所在。倘以指头为炫奇夸异之工具,而所作之画,每求与笔画相似,何贵有指头画哉?
指头画,宜于大写,宜于画简古之题材。然须注意于简而不简,写而不写,才能得指头画之长。不然,每易落于单调草率而无蕴蓄矣。
1903年,生母病故。是年夏,入村中私塾读书。文章日课之外,喜欢写字,热心于临摹《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小说插图。
1915年至1920年,于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读书。
1920年春,参加浙一师进步学潮。夏,毕业,回宁海下正学高小教书。工作之余刻苦自习绘画、书法、诗词、篆刻。为赵平福(柔石)作《疏林寒鸦》、《晚山疏钟》。
1969年初,被押往家乡宁海县等地游斗,回杭州途中在一张香烟壳纸背面写下最后首诗:“莫此笼絷狭,心如天地宽。是非在罗织,自古有沉冤。”4月,重病中被押往工厂劳动。由于心力衰竭引起昏迷,送医院抢救,此后即卧床不起。
1970年8月,因得不到及时、认真的治疗,出现严重血尿。
1971年5月,在听了向他宣读的"定案结论"(定案为"反动学术权威",敌我矛盾)后,愤慨疲备至极,又大量出血,再度送往医院抢救。
1955年,作《对于文艺思想的体会》的发言,明确提出了自己对于发展民族艺术的主张。作《灵岩涧一角》、《梅雨初晴》。
1957年,在《美术》1957年第1期上发表《回忆吴昌硕先生》一文。在《美术研究》1957年第1期上发表《吴道子的生平概况》,第4期上发表《谁说"中国画必然淘汰"》。作《记写雁荡山花》、《莹莹山水》。




《记写雁荡山花》
潘天寿
生平简介
艺术特色
国画教学
一、要集中精力,埋头学画。要决心一辈子献身艺术。
二、要不存偏见,博采众长。
指画艺术
作业训练
(自己组编)
教学反思
经验:
不足:
改进意见:
怀念文革死难者潘天寿作者:力虹
朋友告诉我,这是新建的“潘天寿文化广场”。
看来,潘天寿家乡的人们终于觉得有必要拉这位艺术大师来装点门面了。不知道宁海人还记得否──1969年初,病中的潘天寿被从杭州押回家乡游斗时,乡亲们是用怎样的残忍方式,让他受够了凌辱?这位画如其人的铁骨铮铮的艺术大师对浙江美院红卫兵造反派的抄、烧、批、斗,似乎尚能倔强地承受,但父老乡亲的无情践踏,却击毁了他内心的最后一道堤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