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政府最后的时间表

合集下载

清朝中国最后一个封建帝国的兴衰历程

清朝中国最后一个封建帝国的兴衰历程

清朝中国最后一个封建帝国的兴衰历程清朝(1644年-1912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帝国,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发展阶段。

自康熙皇帝统治开始,清朝经历了一系列的兴盛和衰落,最终在辛亥革命中终结。

本文将以时间顺序,从清朝建立到覆灭,探讨清朝中国最后一个封建帝国的兴衰历程。

一、建立与兴盛清朝的建立可追溯到明朝晚期,当时民变和战乱频发,社会动荡。

满洲女真族领袖努尔哈赤在这一背景下崛起,建立后金政权。

其子黄台吉继承了父亲的事业,并于崇祯皇帝自杀后,于1644年攻入北京,正式建立清朝。

在康熙、雍正和乾隆三位圣祖明君的统治下,清朝国力逐渐强盛。

他们倡导了闭关锁国政策,通过对外战争巩固国家的边疆。

清朝的领土面积迅速扩张,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

经济上,清朝推行了农业改革和商业发展政策,使得国家的经济繁荣起来。

科学技术和文化也得到了重视,康熙、雍正和乾隆三朝皆为文治君主,注重教育普及和文化繁荣,对于清朝的文化兴盛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衰落与西方列强入侵清朝在乾隆后期进入了咄咄逼人的国际形势中。

随着西方列强的崛起和扩张,中国的传统封建制度开始受到冲击。

鸦片战争(1840-1842)后,中国与西方列强的不平等条约相继签订,国家领土和主权受到侵害,清朝在国际舞台上逐渐失去威望和话语权。

同时,在内政方面,清朝开始出现腐败和积弊。

康乾盛世的显赫统治造成了庞大的官僚体系,导致官员的贪污腐败和社会的不公平现象愈发严重。

土地兼并和赋税重压使农民的生活更加艰辛,引发社会矛盾和冲突。

同时,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等冲击使得国家的军事实力减弱。

三、改革与维新的努力19世纪末,中国的社会各界开始意识到传统封建体制的深层次问题,均希望进行改革和维新。

戊戌变法(1898年)是其中的重要一次。

光绪皇帝发动了一系列的变法措施,试图推动中国社会向现代化转型,但是由于封建保守势力和对外压力的阻碍,改革最终以失败告终。

维新运动中涌现了一批有识之士,如康有为、梁启超等,他们从各个层面发起了对封建体制的批判和反思,呼吁实行民主与科学的改革。

清后期时间表

清后期时间表
1866年 德国人西门子研制成功发电机。
1859年 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
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1871年 德意志帝国建立。巴黎公社。
1876年 美国人贝尔发明了电话。
1867年 德国西门子发明大功率发电机。
19世纪80年代 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外国开始在上海设立电话公司。
1875年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通过,从法律上确立共和政体。
1903年 美国莱特兄弟制成的飞机上天。
1895年 电影诞生。
1905年 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定军山》首映成功,中国电影开始起步。
1909年 冯如制成中国的第一架飞机。
中华民国(1912-1949年)
1912年 中华民国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宣统帝退位,清朝覆灭。
1912-1919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出现“短暂春天”。
1951年 法国等国在巴黎签订了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
1953年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
1953年 中国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
1954年 中国参加日内瓦会议。
1955年 中国参加万隆会议。
1956年 中共召开八大,制定了正确的路线。同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1956年 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提出“双百”方针。
1969年 互联网产生。
1972年秋 田中角荣访华。
1973年 袁隆平选育杂交水稻成功。
1979年 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1978年 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
1977年 高考制度恢复。
20世纪80年代初 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构想。
1980年 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经济特区建立。

近现代历史时期的中国政府

近现代历史时期的中国政府

近现代历史时期的中国政府【政权顺序版】近代时期【清政府】(古代-1840年-1912年2月12日)(合法政府)国家名称:大清帝国中央政府:清政府国家元首:爱新觉罗·旻宁(道光皇帝)1820年-1850年爱新觉罗·奕詝(咸丰皇帝)1850年-1861年爱新觉罗·载淳(同治皇帝)1861年-1875年爱新觉罗·载湉(光绪皇帝)1875年-1908年爱新觉罗·溥仪(宣统皇帝)1908年-1912年2月12日首都:北京国歌:《普天乐》(1880年出现,非官方,代国歌)《李中堂乐》(1896年出现,非官方,代国歌)《颂龙旗》(1906年出现,大清陆军军歌,非官方,代国歌)《巩金瓯》(1911年出现,正式国歌)国旗:三角黄龙旗(1862年出现)黄龙旗(1888年改“黄底蓝龙戏红珠图” 即黄龙旗为国旗)近代时期【太平天国】(1851年1月11日-1864年7月)国号:太平天国中央政府:太平天国政府国家元首:洪秀全(天王)首都:天京(南京)辛亥革命时期【湖北军政府】(1911年10月11日-1912年1月1日)国号:中华民国地方政府: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府(即中华民国湖北军政府)驻地:武昌地方元首:黎元洪(都督)军旗:铁血十八星旗辛亥革命时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1912年1月1日-1913年10月6日)(合法政府)国家名称:中华民国中央政府: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国家元首:孙中山(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1912年4月1日袁世凯(临时大总统)1912年3月10日-1913年10月6日首都:南京(临时首都),1912年3月迁至北京国歌:《五旗共和歌》(临时国歌)《卿云歌》(1913年出现,临时国歌)国旗:红黄蓝白黑“五色旗”【北洋政府】(1913年10月6日-1928年6月3日)(合法政府)国家名称:中华民国中央政府:中华民国政府1927年6月18日改为北洋军政府(或安国军政府)国家元首:袁世凯(第一任大总统)1913年10月6日-1916年6月6日【皖系军阀统治时期(1916~1920年)】黎元洪(大总统)1916年6月6日-1917年7月1日冯国璋(代理大总统)1917年7月12日-1918年10月10日徐世昌(第二任大总统)1918年10月10日-1922年6月2日【直系军阀统治时期(1920~1924年)】周自齐(国务总理摄政)1922年6月2日-1922年6月11日黎元洪(大总统)1922年6月11日-1923年6月13日高凌霨(国务总理摄政)1923年6月13日-1923年10月10日曹锟(第三任大总统)1923年10月10日-1924年11月2日黄郛(国务总理摄政)1924年11月2日-1924年11月23日【奉系军阀统治时期(1924~1928年)】段祺瑞(临时执政)1924年11月23日-1926年4月20日胡惟德颜惠庆杜钖圭顾维钧(国务总理先后摄政)1926年4月20日-1927年6月16日张作霖(陆海大元帅)1927年6月18日-1928年6月3日首都:北京国歌:《卿云歌》(临时国歌)《中华雄立宇宙间》(1915年出现,正式国歌)《卿云歌》(1919年出现,正式国歌)国旗:红黄蓝白黑“五色旗”【袁世凯复辟帝制】(1915年12月12日-1916年3月25日)国号:中华帝国中央政府:中华帝国政府国家元首:袁世凯(洪宪皇帝)首都:北京国歌:《中华雄立宇宙间》国旗:五色叉字旗护国运动时期【云南护国军政府】(1915年12月25日-1916年6月)国号:中华民国地方政府:云南护国军政府地方元首:唐继尧(都督)第一次护法运动时期【中华民国军政府】(1917年9月1日-1918年5月4日)国号:中华民国中央政府:中华民国军政府驻地:广州元首:孙中山(陆海军大元帅)【张勋复辟】(1917年7月1日-1917年7月12日)国号:大清帝国中央政府:清政府国家元首:爱新觉罗·溥仪(宣统皇帝)首都:北京国歌:《巩金瓯》国旗:黄龙旗第二次护法运动时期【广东军政府】(1921年4月7日-1922年8月)国号:中华民国政府:广东护法军政府元首:孙中山(非常大总统)国旗:青天白日满地红北伐战争时期【广州国民政府】(1923年3月2日- 1926年12月5日)国号:中华民国政府: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1925年7月1日改组为广州国民政府元首:孙中山(大元帅)1923年3月2日-1925年3月12日胡汉民(代理大元帅)1925年3月12日-1925年7月1日汪精卫(主席)1925年7月1日-1926年6月5日谭延闿(代理主席)1926年6月5日-1926年12月5日国歌:《国民革命歌》(1926年出现,非官方)国旗:青天白日满地红北伐战争时期【武汉国民政府】(1927年2月21日-1927年8月25日)国号:中华民国政府:武汉国民政府元首:汪精卫、谭延闿、孙科、徐谦、宋子文五人共同负责(国民政府常务委员)【南京国民政府】(1927年4月18日-1949年4月23日)(合法政府)(1928年12月31日取得合法地位)国家名称:中华民国中央政府:南京国民政府,1938年-1946年期间改为重庆国民政府元首:胡汉民(国民政府主席)1927年4月-1928年2月谭延闿(国民政府主席)1928年2月-1928年10月蒋介石(国民政府主席)1928年10月-1931年12月林森(国民政府代理主席)1931年12月-1932年1月林森(国民政府主席)1932年1月-1943年8月蒋介石(国民政府代理主席)1943年6月-1943年10月蒋介石(国民政府主席)1943年10月-1948年5月蒋介石(总统)1948年5月-1949年1月李宗仁(代理总统)1949年1月-1949年10月首都:南京,重庆(陪都)国歌:《国民革命歌》(非官方)《中华民国国歌》(即《三民主义歌》)(1937年定为正式国歌)国旗:青天白日满地红【苏区政府】(1931年11月7日-1937年9月6日)国号:中华苏维埃共和国,1935年改为,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国家元首:毛泽东(中央执行委员会和人民委员会主席)首都:瑞金,1935年迁至延安国歌:《国际歌》国旗:红底白色五星,镰刀斧头旗抗日时期【伪满政府】(1932年3月1日-1945年8月15日)国号:(伪)满洲国,1934年改称(伪)满洲帝国中央政府:满洲政府国家元首:爱新觉罗·溥仪(政府执政,1934年改称康德皇帝)首都:新京(长春)国歌:《满洲国国歌》国旗:黄底“红蓝白黑条”旗闽变时期【中华共和国】(1933年11月22日-1934年1月13日)国号:中华共和国中央政府: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福建人民政府)国家元首:李济深(政府主席)首都:福州国旗:上红下蓝,中嵌黄色五角星旗抗日时期【伪蒙政府】(1936年5月12日-1945年)国号:(伪)蒙疆国中央政府:蒙古军政府1937年改为蒙古联盟自治政府1939年改为蒙疆联合自治政府1941年改为蒙古自治邦国家元首:云端旺楚克(云王)1936年5月12日-1938年3月23日德穆楚克栋鲁普(德王)1938年3月23日-1945年首都:呼和浩特1939年迁至张家口国旗:蓝底“红黄白竖条”旗1937年改为蓝底“红蓝黄白横条”旗1939年改为黄底“蓝中白细条两边均有,红粗条中心”旗抗日时期【伪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或【伪北京政府】(1937年12月14日-1940年3月30日)国号:(伪)中华民国中央政府: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国家元首:王克敏(主席)驻地:北京国旗:中间火把,“和平反共建国”,红黄蓝白黑条“五色旗”抗日时期【伪中华民国维新政府】(1938年3月28日-1940年3月30日)国号:(伪)中华民国中央政府:中华民国维新政府国家元首:梁鸿志(行政院长兼交通部长)驻地:南京国歌:《卿云歌》国旗:中间火把,“和平建国”,红黄蓝白黑“五色旗”抗日时期【伪南京国民政府】(1940年3月30日-1945年8月16日)国号:(伪)中华民国中央政府: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国家元首:汪精卫(主席)首都:南京国旗:青天白日满地红旗上方加上三角黄旗“和平反共建国”1943年改为青天白日满地红【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10月1日至今)(合法政府)【时间顺序版】【1840-1850年】国家名称:大清帝国中央政府:清政府(合法)国家元首:爱新觉罗·旻宁(道光皇帝)首都:北京国歌:无国旗:无【1850-1861年】国家名称:大清帝国中央政府:清政府(合法)国家元首:爱新觉罗·奕詝(咸丰皇帝)首都:北京国歌:无国旗:无【1861-1875年】国家名称:大清帝国中央政府:清政府(合法)国家元首:爱新觉罗·载淳(同治皇帝)首都:北京国歌:无国旗:三角黄龙旗(1862年出现)【其中包括】(1851.1.11-1864.7)国号:太平天国中央政府:太平天国政府(太平天国运动政权)国家元首:洪秀全(天王)首都:天京(南京)【1875年-1908年】国家名称:大清帝国中央政府:清政府(合法)国家元首:爱新觉罗·载湉(光绪皇帝)首都:北京国歌:《普天乐》(1880年出现,非官方,代国歌)《李中堂乐》(1896年出现,非官方,代国歌)《颂龙旗》(1906年出现,大清陆军军歌,非官方,代国歌)国旗:三角黄龙旗黄龙旗(1888年改“黄底蓝龙戏红珠图” 即黄龙旗为国旗)【1908年-1912年2月12日】国家名称:大清帝国中央政府:清政府(合法)国家元首:爱新觉罗·溥仪(宣统皇帝)首都:北京国歌:《颂龙旗》(1906年出现,大清陆军军歌,非官方,代国歌)《巩金瓯》(1911年出现,正式国歌)国旗:黄龙旗【其中包含】(1911.10.11 -1912.1.1)国号:中华民国地方政府: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府(即中华民国湖北军政府) (辛亥革命地方政权)地方元首:黎元洪(都督)军旗:铁血十八星旗【1912年1月1日-1912年4月1日】国家名称:中华民国中央政府: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合法)国家元首:孙中山(临时大总统)首都:南京(临时首都)国歌:《五旗共和歌》(临时国歌)国旗:红黄蓝白黑“五色旗”【1912年3月10日-1913年10月6日】国家名称:中华民国中央政府: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合法)国家元首:袁世凯(临时大总统)首都:北京国歌:《五旗共和歌》(临时国歌)《卿云歌》(1913年出现,临时国歌)国旗:红黄蓝白黑“五色旗”【1913年10月6日-1916年6月6日】国家名称:中华民国中央政府:中华民国政府(合法,北洋政府)国家元首:袁世凯(第一任大总统)首都:北京国歌:《卿云歌》(临时国歌)《中华雄立宇宙间》(1915年出现,正式国歌)国旗:红黄蓝白黑“五色旗”【其中包含】(1915.12.12 -1916.3.22)国号:中华帝国中央政府:中华帝国政府(袁世凯复辟帝制)国家元首:袁世凯(洪宪皇帝)首都:北京国歌:《中华雄立宇宙间》国旗:五色叉字旗(1915.12.25-1916.6)国号:中华民国地方政府:云南护国军政府(护国运动政权)地方元首:唐继尧(都督)【1916年6月6日-1917年7月1日】国家名称:中华民国中央政府:中华民国政府(合法,北洋政府,皖系)国家元首:黎元洪(大总统)首都:北京国歌:《中华雄立宇宙间》国旗:红黄蓝白黑“五色旗”【其中包含】(1917.7.1 -1917.7.12 )国号:大清帝国中央政府:清政府(张勋复辟帝制)国家元首:爱新觉罗·溥仪(宣统皇帝)首都:北京国歌:《巩金瓯》国旗:黄龙旗【1917年7月12日-1918年10月10日】国家名称:中华民国中央政府:中华民国政府(合法,北洋政府,皖系)国家元首:冯国璋(代理大总统)首都:北京国歌:《中华雄立宇宙间》国旗:红黄蓝白黑“五色旗”【其中包括】(1917.9.1-1918.5.4)国号:中华民国政府:中华民国军政府(广州)(第一次护法运动政权)元首:孙中山(陆海军大元帅)【1918年10月10日-1922年6月2日】国家名称:中华民国中央政府:中华民国政府(合法,北洋政府,皖系)国家元首:徐世昌(第二任大总统)首都:北京国歌:《中华雄立宇宙间》《卿云歌》(1919年出现,正式国歌)国旗:红黄蓝白黑“五色旗”【1922年6月2日-1922年6月11日】国家名称:中华民国中央政府:中华民国政府(合法,北洋政府,直系)国家元首:周自齐(国务总理摄政)首都:北京国歌:《卿云歌》国旗:红黄蓝白黑“五色旗”【1922年6月11日-1923年6月13日】国家名称:中华民国中央政府:中华民国政府(合法,北洋政府,直系)国家元首:黎元洪(大总统)首都:北京国歌:《卿云歌》国旗:红黄蓝白黑“五色旗”【其中包括】(1921.4.7-1922.8)国号:中华民国政府:广东护法军政府(第二次护法运动政权)元首:孙中山(非常大总统)国旗:青天白日满地红【1923年6月13日-1923年10月10日】国家名称:中华民国中央政府:中华民国政府(合法,北洋政府,直系)国家元首:高凌霨(国务总理摄政)首都:北京国歌:《卿云歌》国旗:红黄蓝白黑“五色旗”【1923年6月13日-1924年11月2日】国家名称:中华民国中央政府:中华民国政府(合法,北洋政府,直系)国家元首:曹锟(第三任大总统)首都:北京国歌:《卿云歌》国旗:红黄蓝白黑“五色旗”【1924年11月2日-1924年11月23日】国家名称:中华民国中央政府:中华民国政府(合法,北洋政府,直系)国家元首:黄郛(国务总理摄政)首都:北京国歌:《卿云歌》国旗:红黄蓝白黑“五色旗”【1924年11月23日-1926年4月20日】国家名称:中华民国中央政府:中华民国政府(合法,北洋政府,奉系)国家元首:段祺瑞(临时执政)首都:北京国歌:《卿云歌》国旗:红黄蓝白黑“五色旗”【1926年4月20日-1927年6月16日】国家名称:中华民国中央政府:中华民国政府(合法,北洋政府,奉系)国家元首:胡惟德颜惠庆杜钖圭顾维钧(国务总理先后摄政)首都:北京国歌:《卿云歌》国旗:红黄蓝白黑“五色旗”【其中包括】(1923.3.2-1925.7.1)国号:中华民国政府: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北伐战争前期政权)元首:孙中山(大元帅)胡汉民(代理大元帅)(1925.7.1-1926.12.5)国号:中华民国政府:广州国民政府(北伐战争政权)元首:汪精卫(主席)谭延闿(代理主席)国歌:《国民革命歌》(1926年出现,非官方)国旗:青天白日满地红【1927年6月18日-1928年6月3日】国家名称:中华民国中央政府:北洋军政府(或安国军政府)(合法,北洋政府,奉系)国家元首:张作霖(安国军陆海大元帅)首都:北京国歌:《卿云歌》国旗:红黄蓝白黑“五色旗”【其中包括】(1927.2.21-1927.8.25)国号:中华民国政府:武汉国民政府(北伐战争后期政权)元首:汪精卫、谭延闿、孙科、徐谦、宋子文五人共同负责(国民政府常务委员)(1927.4.18 -1928.2)国号:中华民国政府:南京国民政府(北伐战争后期政权)元首:胡汉民(国民政府主席)首都:南京国歌:《国民革命歌》(非官方)国旗:青天白日满地红(1928.2-1928.10)国号:中华民国政府:南京国民政府(北伐战争后期政权)元首:谭延闿(国民政府主席)首都:南京国歌:《国民革命歌》(非官方)国旗:青天白日满地红【1928年10 月-1931年12月】国家名称:中华民国中央政府:南京国民政府(合法)元首:蒋介石(国民政府主席)首都:南京国歌:《国民革命歌》(非官方)国旗:青天白日满地红【1931年12月-1943年8月】国家名称:中华民国中央政府:南京国民政府(合法),1938年迁至重庆国民政府(合法)元首:林森(国民政府代理主席,1932年1月起担任国民政府主席)首都:南京,1938年迁至重庆(陪都)国歌:《国民革命歌》(非官方)《中华民国国歌》(即《三民主义歌》)(1937年出现,正式国歌)国旗:青天白日满地红【其中包括】(1931.11.7-1937.9.6)国号:中华苏维埃共和国,1935年改为,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苏维埃政权)国家元首:毛泽东(中央执行委员会和人民委员会主席)首都:瑞金,1935年迁至延安国歌:《国际歌》国旗:红底白色五星,镰刀斧头旗(1933.11.22-1934.1.13)国号:中华共和国中央政府: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福建人民政府)(闽变政权)国家元首:李济深(政府主席)首都:福州国旗:上红下蓝,中嵌黄色五角星旗【1943年8月-1948年5月】国家名称:中华民国中央政府:重庆国民政府(合法),1946年迁回南京国民政府(合法)元首:蒋介石(国民政府代理主席,1943年10月担任国民政府主席)首都:重庆(陪都),1946年还都,南京国歌:《中华民国国歌》(即《三民主义歌》)国旗:青天白日满地红【其中包括】(1932.3.1-1945.8.15)国号:(伪)满洲国,1934年改称(伪)满洲帝国中央政府:满洲国政府(伪日政权)国家元首:爱新觉罗·溥仪(政府执政,1934年改称康德皇帝)首都:新京(长春)国歌:《满洲国国歌》国旗:黄底“红蓝白黑条”旗(1936.5.12-1945)国号:(伪)蒙疆国中央政府:蒙古军政府(伪日政权)1937年改为蒙古联盟自治政府(伪日政权)1939年改为蒙疆联合自治政府(伪日政权)1941年改为蒙古自治邦(伪日政权)国家元首:云端旺楚克(云王),德穆楚克栋鲁普(德王)(1938年接任)首都:呼和浩特,1939年迁至张家口国旗:蓝底“红黄白竖条”旗1937年改为蓝底“红蓝黄白横条”旗1939年改为黄底“蓝中白细条两边均有,红粗条中心”旗(1937.12.14-1940.3.30)国号:(伪)中华民国中央政府: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伪日政权)国家元首:王克敏(主席)驻地:北京国旗:中间火把,和平反共建国,红黄蓝白黑条“五色旗”(1938.3.28-1940.3.30)国号:(伪)中华民国中央政府:中华民国维新政府(伪日政权)国家元首:梁鸿志(行政院长兼交通部长)驻地:南京国歌:《卿云歌》国旗:中间火把,和平建国,红黄蓝白黑“五色旗”(1940.3.30-1945.8.16)国号:(伪)中华民国中央政府: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伪日政权)国家元首:汪精卫(主席)首都:南京国旗:青天白日满地红旗上方加上三角黄旗“和平反共建国”1943年改为青天白日满地红【1948年5月-1949年4月23日】国家名称:中华民国中央政府:南京国民政府(合法)元首:蒋介石(总统),李宗仁(1949年1月任代理总统)首都:《中华民国国歌》(即《三民主义歌》)国旗:青天白日满地红【1949年10月1日至今】中华人民共和国。

近代历史时间轴高中详细

近代历史时间轴高中详细

近代历史时间轴高中详细一、清朝中晚期(1796-1839 年):1、1796年,大清宣帝回天改元“道光”,开启清朝末期的历史,同时也引发了晚清时期的社会问题;2、1802 年,黄巢军发动抗清斗争,全面破坏了清朝帝国的统治格局;3、1808 年,由李鸿章率先的太平天国运动在湖北武昌建立;4、1820 年,民间势力形成三条主要军线,即湖南黄浦江、安徽淮河、江西瑶池江,这也使清朝统治变得动荡不安;5、1821 年,清朝在革命军实行割据政策并设立大臣,加快了政变的发展;6、1825 年,晚清社会的腐败与报应走到了极点,游行抗议的民众被迫下仰大礼;7、1830 年,摩尔宗族发动分裂清朝,百年大清就此分崩离析;8、1839年,鸦片战争爆发,清朝政权正式灭亡。

二、洋务运动(1840-1900 年):1、1840年,洋务运动开始,且着重围绕改革国力、推进教育体制、满足西方军阀要求和体现外国领土地划开始;2、1842 年,中英签订《香港条约》,清政府将香港划归英国;3、1850 年,胡遵宪颁布《天演训令》,灭绝清朝的中央集权机制;4、1856 年,美英法三国围攻日本,洋务运动触及延庆界峰会;5、1860 年,清政府开始实行“保护洋人”等意识形态,引起民众不满;6、1863 年,同治帝在全国颁布《中西经济新法》,严格管理外国商品的进口;当时洋务运动达到了高潮,中国土著商品开始被外来物品所取代;7、1864 年,清政府发布"两限令",禁止两河以外的商品销售;8、1868 年,咸丰帝出台《纲要》,重返传统文化,坚决反对洋务运动。

1、1900年,十月革命爆发,洋务运动开始向后撤退;2、1901 年,前美洲共和国总统西非斯访华,正式开启中国与世界国家的外交活动;3、1903 年,改革派学者发起“新文化运动”,力推把思想开放;4、1909 年,台湾归还海峡两岸的和平;5、1911 年,辛亥革命爆发,清朝末代皇帝溥仪被迫宣告退位;6、1913 年,国民党定下中华民国的国号,以及其宪法确立的国家基本制度;7、1914 年,国民党内斗占下风,中华民国政府迁往南京;8、1915 年,中华民国政府发布《清政府全部法例大全》,实行全国统一法律;9、1917年,实行民主政治制度和议政改革,就是此次改革,中华民国开始了简易样的代议制;10、1919 年,五四运动爆发,驱赶蒋介石的全国议会会议在南京召开;11、1921 年,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中国近代史的今天就从此拉开。

中国清朝历史事件时间轴

中国清朝历史事件时间轴

中国清朝历史事件时间轴介绍:中国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是继明朝之后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

清朝自1644年建立,至1912年辛亥革命推翻,共统治了268年之久。

在这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发生了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以下是中国清朝历史事件的时间轴,帮助我们了解清朝的发展与演变。

1. 1644年:中国明朝灭亡,清朝建立- 1644年,明朝由于农民起义与外族侵略而灭亡,清朝建立。

- 清朝首任皇帝顺治帝登基,开始清朝的统治。

2. 1661年:康熙帝即位- 1661年,康熙帝继位,成为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统治达61年之久。

- 康熙帝实行多项改革,对清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3. 1796年:乾隆帝逝世- 乾隆帝是清朝历史上最长寿的皇帝,统治了60年,其时期也是清朝最繁荣的阶段。

- 乾隆帝逝世后,清朝进入了一个相对衰退的时期。

4. 1839-1842年: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是中国清朝与英国等西方列强之间的一场战争。

- 清朝失败,签订了《南京条约》,开启了中国近代史的新篇章。

5. 1850-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 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之一,由洪秀全领导。

- 太平天国的起义给清朝带来了巨大冲击,国内大面积动荡。

6. 1894-1895年:甲午战争- 甲午战争是中国清朝与日本之间的一场战争。

- 清朝战败,签订了《马关条约》,进一步削弱了清朝的国力。

7. 1900年:义和团运动- 义和团运动是中国清朝时期的一场民族抗击外侮的运动。

- 义和团运动导致了八国联军的入侵,清朝进一步陷入困境。

8. 1911年: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是中国清朝时期的一场重大革命运动,标志着封建帝制的结束。

-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

结语:在中国清朝的统治期间,发生了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其中的变革与挑战塑造了清朝的兴衰。

通过了解清朝的历史事件时间轴,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清朝的发展和演变,以及它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清朝年号纪年表

清朝年号纪年表

清朝年号纪年表清朝(1644年-1912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共传承了十个皇帝。

在清朝的统治期间,使用了多个不同的年号作为纪年方式。

这些年号记录了清朝各个时期的重要事件和变革,对于研究清朝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清朝各个皇帝在位期间使用的年号及其对应的纪年表:顺治(1644年-1661年)•顺治元年(1644):顺治即位,标志着明朝灭亡、清朝建立。

•顺治二年(1645):开始平定南明残余势力。

•顺治三年(1646):完成平定南明残余势力。

•顺治四至八年(1647-1651):加强中央集权,推行一系列政策改革。

•顺治九至十一年(1652-1654):战胜三藩之乱。

康熙(1662年-1722年)•康熙元年(1662):康熙即位,开始实行“康熙新政”,恢复社会秩序。

•康熙二十年(1681):发生康熙南巡事件,巩固中央集权。

•康熙四十三年(1704):制定《康熙大典》。

•康熙五十六年(1717):实行“和珅专权”,康熙末年政治腐败。

雍正(1723年-1735年)•雍正元年(1723):雍正即位,推行一系列改革,整顿政府机构。

•雍正二十四年(1746):颁布《雍正新法》。

乾隆(1736年-1795年)•乾隆元年(1736):乾隆即位,实行了长达60多年的统治。

•乾隆三十八至四十三年(1773-1778):发生辽东、台湾等地的冲突与战争。

•乾隆五十二至五十七年(1787-1792):发生白莲教起义。

嘉庆(1796年-1820年)•嘉庆元年(1796):嘉庆即位,开始实施一系列改革措施。

•嘉庆二十一至二十六年(1816-1821):发生“白莲教之乱”。

道光(1821年-1850年)•道光元年(1821):道光即位,实行一系列改革措施。

•道光二十八至三十一年(1848-1851):发生太平天国运动。

咸丰(1851年-1861年)•咸丰元年(1851):咸丰即位,继续推行改革政策。

•咸丰十一至十五年(1861-1865):发生太平天国运动。

清朝历史年表

清朝历史年表
公元1627年,出兵剿灭朝鲜,使其成为后金的咐属国
公元1631年,颁布《离主条例》,得到汉人的拥护
公元1635年,改国号为大清,年号崇德
公元1638年,下令解放农奴,大大增加了劳动力
公元1639年,发动松锦大战,歼明军13万,俘洪承畴,并劝降.
公元1643年,因操劳过度,于清入关前一年驾崩,庙号太宗,葬清东陵
谥号:应天兴国弘德彰武宽温仁圣睿孝敬敏昭定隆道显功文皇帝
世祖福临
在位时间:公元1643年—公元1661年18年
公元1638年,出生23年
公元1643年,即位,年号顺治
公元1644年,清军入关,开始统一全国.
公元1645年,“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百姓死亡人数过百万.
公元1650年,亲政
公元1661年,驾崩,庙号世祖,葬清东陵﹙此乃一家之言﹚
公元1685年,进兵沙俄的雅克萨城
公元1689年,与沙俄政府签订《尼布楚条约》,明确了两国疆界
公元1690年,亲征准葛尔
公元1696年,再次亲征准葛尔
公元1697年,第三次亲征准葛尔,并消灭首领葛尔丹
公元1712年,宣布全国赋税以康熙五十年为准.以后多增人口不再征税,称为“盛世滋丁、永不加赋”
公元1722年,驾崩,庙号圣祖,葬清东陵
谥号: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功德大成仁皇帝
世宗胤禛
在位时间:公元1722年—公元1735年13年
公元1678年,出生57年
公元1722年,即位,年号雍正
公元1725年,实行“火耗归公”、“摊丁入亩”、“改土归流”等国策.公元1728年,平定阿尔布巴叛乱
公元1729年,设立军机处,权力逐渐取代内阁
公元1735年,驾崩,庙号世宗,葬泰陵

清朝发展历史简介

清朝发展历史简介

清朝发展历史简介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发展历史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建立、巩固和衰落。

一、建立阶段(1644年-1661年)清朝的建立源于明朝末年的动荡局势。

明朝后期,由于内外因素的影响,社会矛盾日益尖锐,政治腐败严重,民生困苦。

这为后来的清朝建立提供了契机。

在这一阶段,清朝的主要事件是明朝的灭亡和清朝的建立。

1644年,李自成率领农民军攻入北京,明朝衰落。

同时,后金势力逐渐壮大,崛起的满洲族领袖努尔哈赤在领导下,于1644年入侵明朝,并在明朝灭亡后建立了后金政权。

努尔哈赤的儿子皇太极继承了父亲的遗志,统一了满洲各部,改国号为清,定都盛京(即沈阳)。

在他的统治下,清朝开始了建立的阶段。

二、巩固阶段(1661年-1799年)清朝巩固阶段是指清朝在建立后,逐渐稳定政权并扩大领土的时期。

在这一阶段,清朝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开拓。

首先,康熙皇帝继位后,通过平定三藩之乱,巩固了国内的统治。

同时,他还推行了许多改革措施,如设置蒙古、藏、维吾尔、汉四大军事管辖区,实行“土木之变”等,使得清朝政权更加稳固。

康熙皇帝还通过对外战争不断扩大了清朝的领土。

他在位期间,先后征服了台湾、东北、西北等地,使得清朝的疆域达到了极盛。

雍正、乾隆时期是清朝的巩固阶段的高峰。

乾隆皇帝是清朝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他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政策,提高了政府的管理效率,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统治,使得清朝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统治地位。

三、衰落阶段(1799年-1912年)清朝衰落阶段是指清朝在巩固阶段之后,逐渐走向衰败的时期。

在这一阶段,清朝面临了诸多挑战和困难。

首先是内忧外患的问题。

清朝的社会矛盾日益尖锐,民族矛盾加剧,民族之间的反清情绪不断高涨。

同时,西方列强的侵略也给清朝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鸦片战争的失败、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等事件,使得清朝的衰落不可逆转。

清朝在衰落阶段也进行了一些改革措施,如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等,但由于改革力度不够大,效果不明显,无法挽救清朝的衰落。

中国各朝各代历史大事记

中国各朝各代历史大事记

中国各朝各代历史⼤事记中国各朝各代历史⼤事记清朝历史(1644—1911)⼀.1清朝简介⾃公元1644年,顺治帝⼊关,定都北京,消灭南明政权,奠定清朝基础,到1911年末代皇帝溥仪退位,前后⼀共经历267年。

⼊关前⽴有两帝,⼊关后共⽴⼗位皇帝。

满清王朝,它前朝国⼒强盛,疆域辽阔,到后期,由于闭关锁国和⾃⾝腐败,被西⽅⽂明超越,使中国⼀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清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个王朝,⾃1911年民国建⽴后,延续了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在中国宣告结束。

1.清朝年表清太祖努尔哈⾚(1616年—1626年清太宗皇太极(1626年—1643年)清世祖顺治帝(1643年—1661年)清圣祖康熙帝(1661年—1722年)清世宗雍正帝(1722年—1735年)清⾼宗乾隆帝(1735年—1796年)清仁宗嘉庆帝(1796年—1820年)清宣宗道光帝(1820年—1850年)清⽂宗咸丰帝(1850年—1861年)清穆宗同治帝(1861年—1874年)清德宗光绪帝(1874年—1908年)宣统帝(1908年—1912年)2.爱新觉罗·皇太极(1592-1643年),1626年——1643年在位,共17年。

努尔哈⾚第⼋⼦,满族。

1626年(天命⼗⼀年)九⽉,继后⾦汗位,以次年为天聪元年。

1636年(天聪⼗年)四⽉,皇太极在沈阳称帝,建国号⼤清,改年号为崇德,并以是年为崇德元年。

1643年病死,终年52岁,庙号为太宗⽂皇帝,⽕葬,墓在沈阳昭陵。

4.清世祖顺治皇帝爱新觉罗·福临(1638年——1661年),1643年——1661年在位,共18年。

皇太极第九⼦,清⼊关后第⼀位皇帝。

6岁即帝位,由叔⽗睿亲王多尔衮摄政,14岁亲政。

因爱病殁忧伤过度⽽死(另⼀说为出家后病死),终年24岁,庙号为世祖章皇帝,史称顺治皇帝,葬在河北孝陵。

5.清圣祖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烨(1654——1722年),1661年——1722年在位,共61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清政府最后的时间表

清政府最后的时间表

改革必然招 致 真革命 。 因此 , 清廷 唯有真正立宪而非 口头立宪才 能自
保。
任政府; 二、 厘定法律, 巩 固司法权
之独立 ; j 三 、 确 立 地 方 自治 , 正 中央
制政体 的政 改方向。 清政 府垮 台于
1 9 1 1 年, 即 辛亥 年 , 从 历史 进 入 2 0 世 纪始, 它 就 进 入 了自己 生命 终 结 的
管是 暗 中的 ( 事实上, 】 9 0 5 年 清大 臣 出 洋 考 察 的 宪 政 报 告 主要 就 出 自梁 启超 之手 ) 。 这 是梁 氏政 闻社 的 四条 纲 领 :“ 一、 实 行国会制度, 建 设 责 府 Biblioteka 政 治改 革”的开始。从专制 到
立 宪, 可 以说 是 2 O 世 纪任 何 一 种专
倒 计 时
1 9 0 7 年: 客观 地说 , 一 味 指 责
地方之权限; 四、 慎重外交, 保 持 对
清 政府假 改革也 不公正, 革命派的 压力, 立宪派 的努力, 这些都逼使它
要调 整 自己 的动作 。 继 预 备立 宪后 , 1 9 0 7 年 有两 道诏 书不 应忽 略 。 一 是9
进步, 但问题是, 这犹如龟兔赛跑,
的信 中说 :“ 革党 现在 在东 京占极
大 之 势力 , 万余 学 生 从 之 者 过半 。 前 此 预 备立 宪诏 下, 其 机稍 息 。 及 改 革 官 制 有名 无 实 , 其 势益张。 ” 不 妨 注 意这 其 中的 “ 其 机 稍 ’ 和“ 其 势 益
奏 请下, 光 绪终 于下谕颁 布宪法大
纲 ,“ 限 几年 筹 备 完 成 ” 。以 1 9 0 8 年 起算 , 立宪 的最 后 限期 就是 1 9 1 6 年。 从无期到有期 , 这 不 能不 说 是 一 个

清朝末年是哪年

清朝末年是哪年

清朝末年是哪年
清朝末年指的是1840年—1912年,也称晚清。

也是近代史的开端,还是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

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年)开启了晚清时期,清朝统治力量开始衰落,西方列强迫使清廷签订不平等条约,以武力获得在华利益。

第二次鸦片战争使得清朝统治危机进一步加深。

晚清时期,西方资本主义入侵进一步深化,封建统治者赖以统治的农村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同时伴随着列强在华设厂和洋务运动的发展,中国出现了民族资本主义。

面临国内外的双重压力,清朝统治之下的各阶级开始了反抗和探索,农民阶级发起了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严重打击了清王朝和西方列强的势力。

同时,晚清时期的文化发生了转变,开始冲破封建主义的束缚,向西方学习的一步步探索。

清朝在抵抗外患与内忧的同时,也一直处于改革派与守旧派拉锯的局面。

在列强入侵的同时西方科学与文化亦引入中国,让清朝发起一连串的改革与革命,如洋务运动,促使中国文化的成长与革新。

甲午战争的失败使改革的努力受到沉重打击,并使列强瓜分中国。

而维新运动随守旧派的抵制而告终。

在义和团排外失败、引来八国联军后,清廷也推动清末新政,虽取得一些成效,但部分内容让许多知识分子失望,转而支持革命,近300年江山气数殆尽。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发,革命风暴席卷全国,清朝统治迅速崩溃,次年2月12日宣统帝溥仪被迫颁布退位诏书,结束了清政府自入关以来268年的统治。

古中国清朝历史事件时间轴

古中国清朝历史事件时间轴

古中国清朝历史事件时间轴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历史悠久、丰富多彩。

本文将按照时间顺序,回顾清朝的重要历史事件,并带您一起领略这段历史的风采。

1644年-清朝的建立1644年,明朝面临外敌入侵与内乱之际,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攻陷北京,明朝灭亡。

而后,溥仪(金溥济)被封为南京明熹宗遗愿的皇太子,改元天命,建立南明政权,但因为对抗多个入侵势力而自相残杀,不久后就被吴三桂引导的大清军队消灭,正式建立了清朝。

1661年-康熙时期的推行改革康熙帝登基后,他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政策,包括加强中央集权、废除旧式科举制度、整顿吏治、推行“康熙新法”等,为清朝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此外,康熙帝还积极开展对外战争,北伐夺取中国疆土。

1722年-雍正帝的治理与改革雍正帝继位后,采取强硬手段整顿政治经济秩序,打击贪官污吏,恢复了清朝的政治稳定。

同时,他还处决了徐鲁和三藩之乱的头领,加强了对汉族地方官员的监督。

在经济方面,雍正还推行了一系列改革,如重铸钱币、整顿纳贡制度等,促进了国家经济的发展。

1793年-鸦片战争的爆发鸦片战争爆发于1793年,以英国向中国大量走私鸦片为导火索。

这场战争使清朝政府意识到西方列强的威胁,并揭示了中国经济和军事技术的落后。

战争结束后,中国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让领土、开放通商口岸,使清朝陷入了危机之中。

1898年-戊戌变法的推行清朝末年,中国内忧外患,兴起了一股变法思潮,意图改革清朝政治体制,振兴国家。

慈禧太后下令实施戊戌变法,试图推行一系列政治、经济和军事改革。

然而,由于保守势力的阻挠和清政府的不力,变法最终失败,也意味着清朝无力抵制即将到来的革命浪潮。

1911年-辛亥革命与清朝的灭亡被称为辛亥革命的中国资产阶级革命于1911年爆发,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彻底推翻封建王朝的革命运动。

在辛亥革命推动下,清朝最终崩溃,宣统帝退位,中国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本文回顾了清朝历史中的一些重要事件,这些事件对于中国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清朝中国封建社会的末代王朝

清朝中国封建社会的末代王朝

清朝中国封建社会的末代王朝清朝是中国历史上的封建社会的末代王朝,从公元1644年至1912年统治中国共268年。

其建立者是明末的李自成起义军领袖李自成,在他的领导下,明朝灭亡,这标志着清朝的开始。

尽管清朝在统治期间遇到了内外诸多挑战,但其统治依旧为中国历史带来了一系列深远的影响。

一、清朝的建立与统治清朝的建立起源于明朝的灭亡。

明末社会动荡,内外因素交织,造成了社会的动荡局面。

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在1644年攻入北京,明朝灭亡。

随后,李自成称帝,并建立了大顺政权。

然而,不久后,李自成死亡,清朝的建立者清太宗努尔哈赤趁机夺取了政权,并将国号定为“大清”。

随后,他的儿子顺治皇帝继位,正式确立了清朝的统治。

清朝的统治基于封建制度,以皇帝为中心,通过中央集权的方式实行统治。

清朝政权采用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来巩固其统治,比如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领域进行改革,以确保社会的稳定。

二、清朝的社会结构与封建特征清朝的社会结构基本上继承了明朝的社会结构,但也有一些变化。

社会地位的继承和流动仍然以家族和血缘关系为基础,士人的地位依然受到重视。

清朝还通过实施科举制度来选拔官员,以确保统治的合法性和延续性。

清朝的封建特征体现在土地制度、劳动关系、衣着礼仪等方面。

封建土地所有制依然占主导地位,土地集中在贵族和地主阶级手中,农民则成为土地的佃农或各种形式的农奴。

劳动关系严重倚仗地主,农民的负担沉重,生活困苦。

衣着礼仪方面,清朝的封建秩序得到了进一步巩固,服饰和礼节都有严格的规定,体现出社会等级的差异。

三、清朝的对外关系与内外战争清朝在对外关系方面的策略是通过屈辱性的条约保持稳定。

清朝与西方列强进行接触,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导致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受到严重侵犯。

其中最为人所熟知的是《南京条约》,这一条约使中国割让了香港,并对中国开放了一系列通商口岸。

除了与西方列强的接触,清朝还面临着边疆地区的问题。

中国与俄罗斯的边界问题一直存在争议,导致了一系列战争,如《尼布楚条约》和《瑷珲条约》等。

中国历史朝代顺序表清朝的盛世与衰落

中国历史朝代顺序表清朝的盛世与衰落

中国历史朝代顺序表清朝的盛世与衰落中国历史朝代顺序表:清朝的盛世与衰落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统治时间长达268年,自顺治皇帝建立清朝,到1912年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共历经十三位皇帝的统治。

清朝在历史上的地位重要,其盛世与衰落也是历史书页上不容忽视的一段篇章。

一、建立清朝与盛世的到来(1644-1799年)清朝的建立源于辽东的爱新觉罗氏一族,他们以满洲人为主体,充盈着战争时代的活力。

在明朝末年,后金(满洲政权)连续发起了多次对明朝的战争,最终成功入主北京,建立清朝。

建立清朝后,康熙、雍正和乾隆三位皇帝的统治开启了清朝的盛世。

康熙皇帝在位时期,提倡仁政,实行了一系列民生政策,如减免税赋、修复经济基础、整顿官僚机构等,使得社会稳定,经济繁荣。

同时,他也大力推行汉化政策,以促进满汉融合。

康熙晚年,逐渐进行版图的扩张,巩固了满清政权。

康熙逝世后,雍正皇帝接任,他退还苛捐杂税,进一步整顿了财政机构,稳定了国家财政。

同时,他也注重社会救济,实行了富民政策,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而乾隆时期,清朝达到了巅峰。

乾隆皇帝在位时期,实行了一系列有效的政策,如修筑水利、发展农业、加强海外贸易等,使得清朝国力强盛。

此外,乾隆还注重人才选拔,为后来的盛世积蓄了人才资源。

二、清朝的内忧外患与衰落(1800-1912年)19世纪初,清朝逐渐出现了一系列内忧外患,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清朝的衰落。

首先是农民起义的频繁。

白莲教起义、太平天国运动等一系列农民起义给清朝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清廷面对农民起义的镇压,动用大量兵力,国家财政负担加重,内外交困。

其次,西方列强的入侵使得清朝无力应对。

鸦片战争后,清朝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让了大片领土,开放了多个口岸,白银的外流严重削弱了清朝财政,西方文化的冲击激起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抵制。

最后,官僚腐败使得社会治理混乱。

清朝后期,官员贪污腐败现象日益严重,庙堂上的腐败波及到了社会的方方面面,损害了清朝政权的形象和威信。

清朝后期发展历程

清朝后期发展历程

清朝后期发展历程清朝(1636年—1912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最后一个由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并建立的大一统政权,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统治者为东北的爱新觉罗氏。

清朝的前身是1616年由努尔哈赤建立的后金政权,1636年皇太极将国号改为大清。

1644年,多尔衮迎顺治帝入关,迁都北京,其后统治关内269年。

清朝后期,它成为了英,法等殖民国家侵略扩张的新对象。

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先后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

清政府被迫与之签定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

为维护其统治,晚清政府开展了“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奠定了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基础。

进入19世纪以后,统治中国的清王朝已经日益腐朽。

清朝统治阶级内部出现了洋务派。

从60年代到90年代。

他们掀起了一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没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但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19世纪60、70年代,中国社会出现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产生了。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本国封建主义压迫,既有革命性一面,又有妥协性的一面。

中国无产阶级产生于40年代,早于民族资产阶级,是中国新生产力的代表者,具有最坚决、最彻底的革命性。

19世纪后半期,随着世界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帝国主义更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

1883年和1894年,先后爆发了中法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

《中法新约》的签订,使法国进一步打开了中国西南的门户;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马关条约》签订后,各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展开了资本输出的激烈竞争,还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民族危机空前加深。

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史。

地处祖国西南陲的云南,一直为西方列强所觊觎垂涎。

英国侵上缅甸后,继续谋求开辟印度、缅甸到云南的交通,以便进一步侵入我国西南腹地和长江流域。

1875年,英国武装探测队侵入滇西,开枪打死边境居民,我景颇、傣、汉等族群众奋起反抗,截杀其翻译官马嘉理等,在云南近代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清朝历史年表

清朝历史年表

清朝历史年表
清朝历史年表
1644年-条约【崇祯八年】:明朝崇祯帝自杀,清军入京,建立清朝
1644年-1661年:顺治帝在位,清朝建立初期,继续平定明朝残余势力
1661年-1722年:康熙帝在位,期间清朝夺取台湾、蒙古、新疆等地,加强中央集权
1722年-1735年:雍正帝在位,期间进行清理政府官僚腐败、整顿经济等改革
1735年-1796年:乾隆帝在位,期间清朝进入鼎盛时期,外扩领土,政治、经济、文化繁荣
1796年-1820年:嘉庆帝在位,清朝进入衰落时期,面临白莲教、天地会等民间起义的冲击
1820年-1850年:道光帝在位,清朝面临西方列强入侵,发生多起不平等条约签订事件
1850年-1861年:咸丰帝在位,期间爆发太平天国运动,造成数百万人的伤亡
1861年-1875年:同治帝在位,期间继续与西方列强斗争,并进行赔款与领土割让等外交出让
1875年-1908年:光绪帝在位,清朝尝试进行改革,但未能挽救国家陷入危机的局面
1908年-1912年:宣统帝在位,清朝最后一位皇帝,辛亥革命爆发,清朝被推翻,中华民国成立。

清朝灭亡时间是什么时候

清朝灭亡时间是什么时候

清朝灭亡时间是什么时候
清朝灭亡时间是公元1912年2月12日,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

最后一位皇帝,清宣统帝正式下诏退位,清朝灭亡。

清朝灭亡时间
清朝是1912年2月12日正式灭亡的,这一天,隆裕太后代替溥仪在退位诏书上签字,从此大清灭亡。

清朝(1636年—1912年)是中国历史最后一个大一统封建王朝,共传十帝,享国二百七十六年。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于南京宣布立国,孙文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

2月12日,袁世凯迫使宣统帝溥仪颁布退位诏书,将权力交给袁世凯政府,清朝灭亡,标志着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君主制度正式结束。

清朝灭亡的原因
1.根本原因:封建王朝到了清朝已是后期了,疲态已现。

虽有康乾盛世,却也只是回光返照罢了。

此时的时代主潮流是资本主义,所以封建社会被取代是必然的历史事件。

2.政治:清政府的黑暗腐朽。

其代表人物就是慈禧,她甚至为过生日,使得新军军费变成她的礼金。

这也酿成甲午海战的时候,我军舰队连炮弹都没有的笑话。

3.经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限制社会发展进步。

商品经济被打压。

导致经济发展落后。

当世界各国完成工业革命的时候,我国还是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4.文化:科举制、八股取士,限制人的思想,导致科技落后。

清朝皇帝都有谁
清朝总共有十二个皇帝,清朝的皇帝列表分别是:努尔哈赤(年号天命)、皇太极、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清末帝溥仪)。

清朝统治中国的时间是多少年

清朝统治中国的时间是多少年

清朝统治中国的时间是多少年清朝(1636年—1912年)是中国历史最后一个大一统封建王朝,共传十帝,享国二百七十六年。

清朝统治中国多少年1616年,建州女真部首领努尔哈赤建立后金。

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

1644年大顺攻占明朝国都北京,驻守山海关的明将吴三桂降清,摄政王多尔衮率领清军入关,同年顺治帝迁都北京,从此清朝取代明朝成为全国统治者。

军事上在随后的二十余年间平定大顺、大西、南明等政权。

后又平定三藩之乱、统一郑氏台湾,逐步掌控全国。

康雍乾三朝走向鼎盛,在此期间,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在原有的体系框架下达到极致,改革最多,国力最强,社会稳定,经济快速发展,人口增长迅速,疆域辽阔。

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清朝统治者将新疆和西藏纳入版图,并在西南推行改土归流政策。

最终确定了中国近代的版图,积极维护国家领土主权的完整。

但是封建专制也推向了最高峰。

中后期由于政治僵化、文化专制、闭关锁国、思想禁锢、科技停滞等因素逐步落后于西方。

鸦片战争后多遭列强入侵,主权和领土严重丧失。

也开始了近代化的探索,开启了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

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得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清朝后期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朝统治瓦解,1912年2月12日,北洋军阀袁世凯逼清末帝溥仪逊位,隆裕太后接受优待条件,清帝颁布了退位诏书,清朝从此结束。

清朝灭亡后复辟势力一直存在,例如张勋复辟和伪满洲国,二战末期苏联红军出兵东北,伪满洲国彻底灭亡。

清朝的延续时间并不是最长的清朝(1636年—1912年)是中国历史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共传十一帝,享国二百六十八年。

中国历史上的几个注明统一王朝延续时间如下:汉王朝,汉朝(前202—220年),分为西汉和东汉两个时期,共历二十九帝,享国四百零五年。

唐朝(618年—907年),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共历二十一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是公认的中国最强盛的时代之一。

2月12日,中国结束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2月12日,中国结束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2月12日,中国结束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2月12日清宣统退位清宣统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公元1912年2月12日)清朝最后一位皇帝,也是自秦始皇创立皇帝制度以来两千多年封建王朝的最后一位皇帝——爱新觉罗·溥仪颁布的退位诏书,由是清朝正式灭亡,也标志着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退位诏书退位诏书起草人为清末民初实业家、教育家、政治家江苏通州人张謇。

(1853年7月1日~1926年8月24日),字季直,号啬庵。

江苏南通人,祖籍江苏常熟土竹山,生于江苏省海门直隶厅长乐镇(今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常乐镇)。

光绪二十年(1894年)状元,中国近代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书法家、金融家、慈善家,“江苏五才子”之一。

张謇因隆裕皇太后(孝定景皇后)临朝称制。

退位诏书共三道。

诏书一内容:古之君天下者,重在保全民命,不忍以养人者害人。

现将新定国体,无非欲先弭大乱,期保乂安。

若拂逆多数之民心,重启无穷之战祸,则大局决裂,残杀相寻,必演成种族之惨痛。

将至九庙震惊,兆民荼毒,后祸何忍复言。

两害相形,取其轻者。

此正朝廷审时观变,恫吾民之苦衷。

凡尔京、外臣民,务当善体此意,为全局熟权利害,勿得挟虚矫之意气,逞偏激之空言,致国与民两受其害。

著民政部、步军统领、姜桂题、冯国璋等严密防范,剀切开导。

俾皆晓然于朝廷应天顺人,大公无私之意。

至国家设官分职,以为民极。

内列阁、府、部、院,外建督、抚、司、道,所以康保群黎,非为一人一家而设。

尔京、外大小各官,均宜慨念时艰,慎供职守。

应即责成各长官敦切诫劝,勿旷厥官,用副予夙昔爱抚庶民之至意。

诏书二内容:古之君天下者,重在保全民命,不忍以养人者害人。

现将新定国体,无非欲先弭大乱,期保乂安。

若拂逆多数之民心,重启无穷之战祸,则大局决裂,残杀相寻,必演成种族之惨痛。

将至九庙震惊,兆民荼毒,后祸何忍复言。

两害相形,取其轻者。

此正朝廷审时观变,恫吾民之苦衷。

凡尔京、外臣民,务当善体此意,为全局熟权利害,勿得挟虚矫之意气,逞偏激之空言,致国与民两受其害。

清朝是哪一年到哪一年

清朝是哪一年到哪一年

清朝的简单介绍
清朝(1636年 -1912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共传十二帝[4],统治者为爱新觉罗氏。

从努尔哈赤建立后金起,总计296年。

从皇太极改国号为清起,国祚276年。

从清兵入关,建立全国性政权算起为268年。

1616年,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建立后金。

1636年,汉满蒙三族共呈劝进表,皇太极称帝,改国号为大清。

]1644年,驻守山海关的明将吴三桂降清,多尔衮率领清兵入关。

入关后20年时间里,平定大顺、大西、南明等政权。

后又平定三藩之乱、统一台湾,完成全国统一。

康雍乾三朝走向鼎盛,在此期间,中国的传统社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成就。

土地增垦,物产盈丰,小农经济的社会生活繁荣稳定,综合国力强盛。

鸦片战争后多遭列强入侵,进行了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等近代化的探索和改革。

[143-144]1912年2月12日,北洋大臣袁世凯诱使清帝溥仪逊位,颁布了清帝退位诏书,清朝从此结束。

清朝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清朝统治者统一蒙古诸部,将新疆和西藏纳入版图,积极维护国家领土主权的完整。

乾隆年间,中国作为统一的多民族世界大国的格局最终确定。

极盛时期的清朝,西抵葱岭和巴尔喀什湖,西北包括唐努乌梁海,北至漠北和西伯利亚,东到太平洋(包括库页岛),南达南沙群岛。

包括50多个民族,国家空前统一。

期间中国古代的专制主义也推向了最高峰。

清朝前期农业和商业发达,江南出现了密集的商业城市,并在全国出现了大商帮。

在此基础上,人口突破四亿大关,占世界总人口十亿的近一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政府最后的时间表作者:邵建来源:《读书》2010年第2期清政府垮台于一九一一的辛亥年,从历史进入二十世纪始,它就进入了自己生命终结的倒计时。

清末的政治腐败和人们对政府的控诉,可见梁启超的行文:“夫孰使我百业俱失,无所衣食者,政府也;夫孰使百物腾涌,致我终岁勤劳而不得养其父母者,政府也;夫孰使我一栗一缕之蓄积,皆使吏胥之婪索者,政府也;夫孰使盗贼充斥,致我晷刻不能即安者,政府也……”这样的政府非倒不可,更何况孙中山的革命党大张声势,筹谋推翻。

但,清末立宪派给它指出了一条政治改革的道路,即立宪,可以说这是清政府唯一的图存之路。

事实上,它也被逼走上了这条路,但,由于它自己的蹉跎,这条路最终也断送在它自己手里。

与孙中山的革命党不同,由梁启超在理论上指导的国内立宪人士,并不主张推翻清政府。

在同盟会排满性质的“种族革命”外,梁启超推重的是政治制度改革的“政治革命”(梁氏是体制外人,他的语言如果转换为清政府的官方语言,就是“政治改革”)。

此改革以立宪为指归,用梁氏的话表述:“政治革命者,革专制而成立宪之谓也。

”从专制到立宪,可以说是二十世纪任何一种专制政体的政改方向。

在体制外和体制内的各种压力下,晚清政府迫不得已接受了立宪者的主张,继一九○五年派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后,于一九○六年九月一日宣布“预备立宪”。

这,不妨视为清政府“政治改革”的开始。

那么,从一九○六年到一九一一年,清政府在它生命的最后五年间,都做了些什么呢?一九○六年:是年虽然宣布预备立宪,但立宪的预备期有多长呢,这是社会很关注的问题。

九月一日的“圣谕”颁下:“……俟数年后,规模初具,查看情形,参用各国成法,妥议立宪实行期限,再行宣布天下。

”显然,这是一个没有时间表的预备立宪,其中不乏遁词,如同在玩时间游戏。

当然,立宪就是分权,政府本能地不愿意,能拖一天是一天。

只是那时的它无从料及历史留给它的时间只有五年了,多拖一天就是往死路上多走一天。

时在日本的梁启超有过这样一个观察,他在写给老师康有为的信中说:“革党现在在东京占极大之势力,万余学生从之者过半。

前此预备立宪诏下,其机稍息。

及改革官制有名无实,其势益张。

”不妨注意这其中的“其机稍息”和“其势益张”。

当人们开始信任这个带有政改性质的预备立宪时,即使是革命一方,其势头亦不免“稍息”;当人们认为这个政治改革是虚与委蛇、皮里阳秋时(比如只是把各部制变来变去),则革命势头必然反弹“益张”。

这说明改革可以遏制革命,改革进一步,革命退一分。

但是,假改革必然招致真革命;因此,清廷唯有真正立宪而非口头立宪才能自保。

一九○七年:客观地说,一味指责清政府假改革也不公正,革命派的压力,立宪派的努力,逼使它要调整自己的动作。

继预备立宪后,一九○七年有两道诏书不应忽略,一是九月二十日预备成立资政院的谕旨:“立宪政体,取决公论,上下议院一时未能成立,亟宜设资政院,以立议院基础。

”这是朝廷政改的一大动向,按照它自己的解释,资政院即英美议院之前身。

一个月后的十月十九日,朝廷又下一诏,谓:“前经降旨于京师设立资政院,以树议院基础,但各省亦应有采取舆论之所。

”这个舆论之所就是省议会,但清廷将之称为咨议局:“着各省督抚均在省会速设咨议局”,“筹计地方治安,并为资政院储才之阶”。

这两道诏书光绪都明言是“朕钦奉慈禧皇太后懿旨”。

慈禧虽然顽固,但也果断,决定在中央和地方分别开设议会,应是真正的政改之措。

一九○八年:针对清廷两道诏书,流亡日本的梁启超随即于一九○七年成立了“政闻社”,这是带有政党性质的立宪组织。

梁氏立社的目的即是为了协助政府调查各国立宪制度。

梁氏和孙氏不同,他既不主张推翻清政府,而是要把它往政改上引,就避免不了与政府的合作与互动,尽管是暗中的(事实上一九○五年清大臣出洋考察的宪政报告主要就出自梁手)。

这是梁氏政闻社的四条纲领:“一、实行国会制度,建设责任政府;二、厘定法律,巩固司法权之独立;三、确立地方自治,正中央地方之权限;四、慎重外交,保持对等权利。

”一九○八年七月三日,政闻社有一个动作即上书朝廷,要求三年召开国会。

书云:“事必实行则改良易,空言预备则成功难。

凡事如斯,岂惟国会。

”国会不开,“灰爱国者之心,长揭竿者之气”,“时不我留,乞速宣布期限,以三年召集国会,宗社幸甚,生灵幸甚”。

梁启超因惧怕生灵涂炭而反对革命,认为国会既开,革命或许可以回避。

因此,他提出了具体的时间表,其三年期限的最后一年正是清亡之一九一一年。

不妨看看清政府的反应,一个月后的八月二十七日,在朝廷宪政编查馆的奏请下,光绪终于下谕颁布宪法大纲,“限九年筹备完成”。

以一九○八年起算,立宪的最后限期就是一九一六年。

从无期到有期,不能不说是一个进步,但问题是,龟兔赛跑,革命会等你九年吗?一九○九年:这是宣统元年,光绪和慈禧先后于一九○八年十一月十四日和十五日死去。

溥仪继位,摄政王载沣主政。

几年下来,政治改革犹犹豫豫,进退失据,尔后则更每况愈下。

不过,这一年十月,筹备两年之久的各省咨议局正式成立,主张立宪的士绅们通过地方选举纷纷进入各省咨议局,他们成为一支可以和皇室公开博弈的政治力量,号称“立宪派”。

在各地议会闭幕之际,张謇以江苏咨议局议长的身份向各地咨议局倡议,成立一个“国会请愿同志会”,预备进京请愿,要求清政府在省咨议局的基础上速开国会。

立宪派士绅出身,出于自身的利益也惧怕革命。

在他们看来,唯有切实推进政治改革,才能防堵革命的发生。

前此,梁启超对革命党的分析颇能代表立宪派的看法。

梁氏认为革命党可分两派,一派“专以煽乱为事者也”,一派乃“发愤于政治之腐败,以为国家前途无可希望,铤而走险者也”。

这两派前一派人少,后一派人多,前者必须依靠后者才能成事。

但,梁氏认为,多数派只要“朝廷于政治改革事业着着进行,示以国家前途有确实之希望”,那么,“彼少数之凶暴者更何所得行煽动乎”。

一九一○年:这是清政府垮台的前一年,这一年十月三日,资政院正式开院,议员二百名,钦选民选各一半。

上年咨议局,今年资政院,按理说,这是清廷在立宪道路上又跨进了一步。

但,咨议局显然已不满足资政院这一建制了,他们直接要求开国会。

因为在清廷那里,资政院只是中央咨询机构,而国会却可以直接产生自己的责任内阁。

把内阁权从清政府那里分出来,是立宪派开国会最直接的目的。

因此,一九○九年咨议局甫开,就联席组成了“国会请愿同志会”。

一九一○年间,该会聚集京师,连续三次请愿,要求清廷一年内开国会。

这在当时是一个声势浩大的运动,绵延数月之久,一直到资政院开院那天,请愿同志会来资政院呈递请愿书,获大多数资政议员赞同后,即上奏呈请要求。

这是地方咨议局和中央资政院的联合行动,也是清末立宪派推动政治改革的最关键之举。

问题如此尖锐地摆在清政府之前,清政府当然晓得其中利害。

产生内阁的权力一旦易手,则意味着国家行政权的旁落,它当然不干。

第一次请愿,朝廷维持九年预备不变。

第二次请愿,依然维持九年不变。

第三次请愿,朝廷压不过去,终于改口,改宣统五年(即一九一三年)准开国会,这比九年提前了三年。

但它同时下诏解散请愿同志会,不准再行请愿,同时严敕各省代表“即行回籍,不得逗留京师”。

此一僵局,应该说是一九○六年以来立宪运动的一次大挫败,它表现为立宪派和清政府的“双输”。

立宪派输在三次请愿,一次比一次激烈,但国会终究没有开成。

清政府输在它以前亦真亦假的政治改革到此前功尽弃,这一次更把立宪派推入敌对阵营,直接导致次年自己的败亡。

但,立宪派输得起,清政府却输不起了。

前者毕竟还可以再奋再兴,后者却几乎没有哪怕是再输的时间了。

这是梁启超共和之后的回忆:“犹记当举国请愿国会最烈之时,而朝廷犹日思延宕,以宣统八年、宣统五年等相搪塞。

鄙人感愤既极,则在报纸大声疾呼,谓政府现象若仍此不变,则将来世界字典上,绝无复以宣统五年四字连属成一名词矣。

”果然!清即亡于次年的一九一一(宣统三年),史上有“民二”却不复有“宣五”。

一九一一年:十月十日,武昌起义枪响。

枪响是一个导火索,它可使清亡,但也未必注定此次即亡(尽管它事实上亡于此)。

换言之,辛亥清亡,不是亡于军事,而是亡于政治。

因为在军事上,北洋的力量远远大于革命党。

冯国璋所部已经收复汉口,却兵不乘勇反而主动停战示和,这是袁世凯有了取清而代的野心。

更重要的是,各行省如雪崩一般纷纷脱清独立,这才是置清政府于死地的致命一击。

朝廷只剩朝廷,便无以撑持下去。

武昌起义后,湖北咨议局议长汤化龙在湖北独立上起了重要作用,他等于是和革命党合作了。

其他各省独立,督抚和咨议局亦起极大作用(督抚大半也同情立宪)。

那么,一向不主张推翻清政府的咨议局为何不站在清政府一边而是选择独立,原因即在去年三次请愿的失败。

据梁启超朋友徐佛苏《梁任公先生轶事》文,在第三次请愿书中,立宪派等于是最后通牒:“政府如再不恤国民痛苦,不防革命祸乱,立开国会,则代表等惟有各归故乡,述诉父老以政府失望之事,且代表等今后不便要求国会矣……”什么叫不便要求国会,“其言外之意,系谓政府如再不允所请,则吾辈将倡革命矣”。

“革命”一词,几乎出自和革命派势不两立的立宪派之口,这是何等深重的政治危机。

但朝廷不谙危局,一意孤行,反而驱逐代表出京。

这就彻底得罪了立宪派,把它变成了自己的敌人:“各代表闻此乱命,即夕约集报馆中,秘议同人各返本省,向咨议局报告政治绝望,吾辈公决密谋革命,并即以各咨议局中之同志为革命之干部人员,若日后遇有可以发难之问题,则各省同志应即竭力响应援助起义独立云云。

”不到一年,后来发生的一切都在这段话中应验。

立宪派固不会起义,但它会响应起义而独立,因为它已经感到“政治绝望”(少数立宪派除外,如张謇)。

假如国会应时而开,人心不散,即使武昌枪响,立宪派也未必会推波助澜于独立。

如是,时局则显然不同。

毕竟一省数省的军事起义很难成功(如一九一三年的“二次革命”),除非有强大的政治后援;何况彼时革命党在军事上还不占优势。

因此,清政府如果检讨自己的败亡,原因固多,但从根本上说,不是军事败亡而是政治败亡。

进而言,它败亡于自己已经启动了的政治改革。

政治改革的路被堵死,革命便有机可乘。

更何况大部分立宪派对清廷“政治绝望”,关键时刻,它当然和革命派合纵。

天下大势,至此定矣。

这几乎是一幕“喜剧”。

一九一一年十月三十日,摄政王载沣知道大势已去,但为保全清室,赶紧下令资政院起草宪法,十一月三日宪法十九条出来,八日诏告天下。

一年以前的立宪派的主张,赫然俱在其中。

比如第三条:“皇帝之权,以宪法所规定者为限”,这不是皇权服从宪权吗?比如第五条:“宪法由资政院起草议决”,这不是立法权属于国会吗?比如第八条:“总理大臣,由国会公选”,这不就是国会决定责任内阁吗?它所要保证的就是第一条:“大清帝国之皇统万世不易”,而这原本就是立宪派的“虚君”交易。

这是一个英伦政治的版本,立宪成功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