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课件】第九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何克抗教授讲评

合集下载

教学设计何克抗

教学设计何克抗

教学设计何克抗第一章教学系统设计概论1.教学系统设计、教学设计模式教学系统设计的内涵:(课本P2—3)系统计划教学的过程教学是以促进学习的方式影响学习者的一系列事件,而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

(加涅,1992)教学系统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研究教学过程中相互联系的各部分的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它们的方法步骤,然后评价教学成果的系统计划过程。

(肯普,1994)教学设计是指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资料、教学活动、信息资源和评价的具体计划的系统化过程。

(史密斯、雷根,1999)教学系统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

(乌美娜,1994)教学设计主要是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环节进行具体计划、创设教与学的系统“过程”或“程序”,而创设教与学系统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习者的学习。

(何克抗,2021)创设和开发学习经验和学习环境的技术教学是一门科学,而教学设计是建立在教学科学这一坚实基础上的技术,因而教学设计也可以被认为是科学型的技术。

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获得知识技能,教学设计的目的是创设和开发促进学生掌握这些知识技能的学习经验和学习环境。

(梅瑞尔,1996)一门设计科学教学设计是设计科学大家庭的一员,设计科学各成员的共同特征是用科学原理及应用来满足人的需要。

因此,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

(帕顿,1989)一门学科“教学设计是一门涉及理解与改进教学过程的学科。

任何设计活动的宗旨都是提出达到预期目的最优途径,因此,教学设计主要是关于提出最优教学方法的处方的一门学科,这些最优的教学方法能使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发生预期的变化。

”(瑞格卢斯,1994)解决教学问题的过程教材观点:教学系统设计主要是以促进学习者的学习为根本目的,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等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环节进行具体计划、创设有效的教与学系统的“过程”或“程序”。

何克抗 教1

何克抗 教1

何克抗教授学者简介教育技术基本理论与应用;信息化教学创新理论(含“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理论”、“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培养创造性思维的理论与方法”、“信息化环境下的学科教学论”等)。

【科研课题、项目】1、“基础教育(质量提升方面的)跨越式发展创新试验研究”(2003-2006国家级课题,已于2006-6-16由教育科学规划办组织专家评审、验收,验收结论认为是“一项具有创新的优秀成果”;近年来跨越式试验成果正在全国范围、尤其是在中西部地区大范围应用与推广)。

2、“促进区域内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委托重点研究课题(2009年7月至今)。

3、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项目(2003年1月至今,教育部重点课题;含“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制定”、“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初级和中级培训”、“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考核与认证”等)。

【学术成果】1、2000年以来写成个人专著5部:(1)创造性思维理论——DC模型的建构与论证(2000年11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语觉论——儿童语言发展新论(2004年12月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3)儿童语言发展新论(2007年3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4)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理论(2008年8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5)中国特色教育技术理论的建构与发展(已送交出版社,将于2011年底出版)。

2、2000年以来与别人合写教材6套:(1)教育技术学,何克抗、李文光编著(2002年10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教学系统设计,何克抗、林君芬等编著(2006年5月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何克抗、吴娟编著(2007年7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4)教育技术培训教程(教学人员.初级),何克抗、刘涌潜编著(2005年11月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5)教育技术培训教程(教学人员.中级),何克抗、刘涌潜编著(2007年10月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6)教育技术水平考试辅导教程(教学人员.初级),何克抗、马宁编著(2007年4月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社会兼职】(1)2001.6~2006.5担任教育部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2)1997年至今是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学会(GCICE)第一副主席;(3)2002年至今是全国教师教育信息化专家委员会主任;(4)2003年至今是国际著名刊物JCAL(Journal of Computer Assisted Learning,计算机辅助学习)的编委。

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 何克抗教授

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 何克抗教授

一、信息技术要与教育“深度融合”观念 提出的背景
众所周知,国际上为实现教育信息化的目标(即通过教育信息 化带动教育现代化,以达到促进各各类教育变革与创新的目标),
传统的途径与方法是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也称“信 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现在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
放弃这一传统观念与做法,而提出信息技术应与教育“深度融合” 的全新观念,并认为这才是实现上述教育信息化目标的有效途径与方
既然“课堂教学结构的变革”就是“学校教育系统结 构性变革”的核心内涵。那么实施“教育系统结构性变革”的基 本思路就是要根本变革课堂教学结构。 对于中国的国情来说,这种结构性变革的具体内涵就 是 ——要将教师主宰课堂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结构, 改变为既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突出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 “主导—主体相结合”教学结构。 对于美国的国情来说,这种结构性变革的具体内涵略有不 同——要将片面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而忽视教师主导作用的传统 教学结构,改变为既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突出体现学生主 体地位的“主导—主体相结合”教学结构。这才是问题的本质与关 键所在。
——这正是美国“2010国家教育技术计划” (NETP)最为关注且强烈希望实施的“教育系统结构 性变革”、却又尚未找到如何去实施这种“结构性变革” 的答案所在。
四、实施“教育系统结构性变革” 的应对举措——实现深度融合的具体途径
在对“教育系统结构性变革”的确切内涵有了正确的认识与理 解,并且理清实施“教育系统结构性变革”的基本思路以后, 就能顺理成章地找到实施“教育系统结构性变革”的应对举措(也 就是使信息技术能够对教育发展真正产生出革命性影响的应对举 措)。 这个应对举措就是要“根本改变课堂教学结构,并在此 基础上实现教育质量的显著提升”——事实上,贯彻实施这个 应对举措的过程,正是信息技术与教育实现深度融合的过程。 。 实施深度融合的过程可以通过以下三个环节来说明:

教育技术学9(何克抗)

教育技术学9(何克抗)

定紧密相连,它为个体决策、教育资源投
教育技术学
教 育 总结性评价是外部导向的,评价的报告主 技 教 要供各级制订政策的管理人员,供他们在 学 术 技 制订政策或采取行政措施时的依据。形成 学 术 性评价者与教育活动的实施者相互依赖,
运 总结性评价者在一定程度上保持独立关系, 用
从而是他们能以客观的态度实施评价。
教 育 技 术 学
教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技术学
第 九 章
教 学 技 术 运 用
教 2、教育技术评价的功能 教育技术评价主要是针对学习 育 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评价。具体包括 技 问题分析、标准参照测量、形成性 术 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四个范畴。 学
教育技术学
(1)问题分析 第 九 问题分析是教学开发和评价中的 章 一个重要的前端步骤,目的是通过信
第 九 章
一、学习资源评价的基本原则
运 学习资源进行评价的"六性"原则: 用
教育技术学
第 思想性:看其蕴含的教育理念 九 章 是否先进。
教 学 技 术 运 用
教 育 教育性:看其是否紧扣教学大 技 纲、教学目标,教学对象是否明确; 术 能否解决教学重点与难点,是否符 学 合教学原则和学生的认知规律。
教 学 技 术 运 用
教 育 技 3.确定收集信息的内容和途径; 4.选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和工具; 术 学 5.评价数据的整理和解释。
教育技术学
第 九 系的设计 章
教 学 技 术 运 各个成分在总体中所具有的重要程度 用 标志。
教 育 一个评价指标体系主要由三部分 技 组成:评价要素,反映被评价对象特 征的各个成分;评价标准,衡量事物 术 特征各部分的比较基准;指标权重, 学
(二)学习资源评价指标体

何克抗-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1]

何克抗-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1]

/keyan/zl/5.htm#2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何克抗一、建构主义的由来与发展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也译作结构主义,其最早提出者可追溯至瑞士的皮亚杰(J.Piaget)。

他是认知发展领域最有影响的一位心理学家,他所创立的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学派被人们称为日内瓦学派。

皮亚杰的理论充满唯物辩证法,他坚持从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观点来研究儿童的认知发展。

他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

儿童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涉及两个基本过程:“同化”与“顺应”。

认知个体(儿童)就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这两种形式来达到与周围环境的平衡:当儿童能用现有图式去同化新信息时,他是处于一种平衡的认知状态;而当现有图式不能同化新信息时,平衡即被破坏,而修改或创造新图式(即顺应)的过程就是寻找新的平衡的过程。

儿童的认知结构就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过程逐步建构起来,并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环中得到不断的丰富、提高和发展。

这就是皮亚杰关于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

在皮亚杰的上述理论的基础上,科尔伯格在认知结构的性质与认知结构的发展条件等方面作了进一步的研究;斯腾伯格和卡茨等人则强调了个体的主动性在建构认知结构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并对认知过程中如何发挥个体的主动性作了认真的探索;维果斯基创立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则强调认知过程中学习者所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的作用,在此基础上以维果斯基为首的维列鲁学派深入地研究了“活动”和“社会交往”在人的高级心理机能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所有这些研究都使建构主义理论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完善,为实际应用于教学过程创造了条件。

二、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在研究儿童认知发展基础上产生的建构主义,不仅形成了全新的学习理论,也正在形成全新的教学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

何克抗教授简介

何克抗教授简介

何克抗教授简介何克抗教授简介>何克抗,男,教授、博士生导师。

1937年8月生,广东省大埔县人。

现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教授、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所长,东北师范大学终身教授。

长期从事教育技术理论与应用研究(特别是基于Internet的网络教育应用研究)。

已培养博士20多名,指导在读博士生12名;先后出版专著6部,主编教材12种,在国内外发表论文100多篇;自1978年以来,先后七次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国家教育部和北京市科技进步奖,其中特别奖一次,二等奖五次,三等奖两次,一次获北京国际发明展览金奖,拥有发明专利一项。

1963年于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无线电电子学专业研究生毕业;1992年被国家人事部授予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1993年12月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我国第一位教育技术学博士生导师。

1993年被评为北京市优秀教师;1994年7月入选英国剑桥世界名人录第23卷;1997年成为美国纽约科学院院士;2004年聘为东北师范大学终身教授;主要科研方向:教育技术基本理论、信息化教育、教学系统设计主要科研成果:近几年发表的主要专著1. 《儿童思维发展新论》,何克抗著,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7年;2.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何克抗著,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中;3. 《教学人员教育技术教程》(初级教程),何克抗、刘雍潜主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1;4.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光盘》——案例、文献资料及素材选编,何克抗、刘雍潜,北京:电化教育电子出版社,2005.11;5. 《语觉论——儿童语言发展新论》,何克抗著,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12;6. 《教育技术学》,何克抗、李文光著,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0;7. 《信息技术教育应用》中等师范学校教科书,何克抗、李克东主编,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8;8. 《信息技术应用基础》中等师范学校教科书,何克抗、李克东主编,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8;9.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何克抗著,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主编“信息技术教育文献“,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年4月;10. 《创造性思维理论——DC模型的建构与论证》,何克抗著,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11月;11. 《计算机应用基础》(全国高等师范院校公共计算机课教材),何克抗主编,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课件PPT

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课件PPT
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的过程中, 以素质教 育为目标, 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 使学生能够主动参 与探索知识的全过程, 是实现教学现代化的关键和根本。
应该相信, 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于课堂, 它带来的不仅 仅是教育手段、教育模式、教育过程、教学方法的一场 深刻革命, 也是教育思想的深刻变革。研究现代教育技 术的过程不但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过程, 更是教育观 念不断转变和更新的过程。
动感,画面较时尚,这样的课件看起来十分漂亮,但在实际教学中却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只是对画面、动画产生了好奇和兴趣
就能将整个操作过程演示出来, ,忽视了对学习内容的学习,没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这样的媒体运用不但不能给学生以灵感,反而束缚了学生的思维,这样不是适得其反吗?
象化学中氧气氢气的制取等一 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对文字、图象、声音、图形等信息的特殊处理功能,改变了过去传统教学的教材单一,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
2、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多媒体技术是现代教育技 术中很重要的一个部分,它 是以硬件系统为基础, 把文 字、图形图像、动画、音频 、视频等各种媒体通过计算 机软件进行数字化的采集、 获取、加工处理、存储和传 播而综合为一体化的技术。 多媒体技术涉及很广,作用 不只是应用教学,各行业都 有应用,那么在教育教学中 起到尤为突出的作用。
动感,画面较时尚,这样的课件看起来十分漂亮,但在实际教学中却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只是对画面、动画产生了好奇和兴趣
强化理解和记忆,相反,则不能 ,忽视了对学习内容的学习,没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通过互联网络,可将教学内容从书本扩展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大大丰富和扩展了书本知识,计算机网络使世界一体化,丰富了教育资
性和兴趣,扩展了教学内容,提高了教学效率,进而获得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何克抗教授的主要学术成就及社会影响

何克抗教授的主要学术成就及社会影响

何克抗教授的主要学术成就及社会影响(一)主要学术成就和贡献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

信息技术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核心技术,也是中国当代教育技术发展的支点和基础。

当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历程就是教育逐步运用数字化技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历程。

在近20年波澜壮阔的中国电化教育事业发展中,在实践的基础上探索适应数字时代教育发展、适合中国国情的创新教育理论,以及创新的数字化学习支持环境开发是两条发展的主旋律。

在这两条发展的主线中,何克抗教授的学术思想及其研究实践起了里程性界碑作用,引领了中国电化教育事业发展的研究与实践方向。

1.理论研究成果在20年的中国电化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何克抗教授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提出了不同的学术思想,不断引领着中国电化教育事业发展研究的方向。

阶段一:教育技术深化认识阶段在20世纪90年代初,数字技术开始在教育领域渗透,电化教育的实践基础从模拟技术向数字技术迁移。

在这种迁移过程中,特别需要正确的方向引领,何教授敏锐地觉察到了当时教育技术发展和转型的方向,发表了《当代教育技术研究内容与发展趋势》一文,在对教育技术94定义进行深入剖析的基础上,还从教育技术理论发展、网络化、教学模式应用多样化、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等领域,分别介绍了教育技术领域的发展方向。

何教授这篇文章是AECT’94定义在我国的最早译介传播者之一,对当时电化教育事业发展起了极大的推进作用,对教育技术的研究内容与学科专业进行了重新定位,指引了电化教育实践工作的转型,丰富和完善了电化教育的内涵,产生了重要影响,教育技术发展的全新内涵与发展方向由此鼎定,关注和研究教学过程,致力于在创新教学理论指导下,研究与学科教学紧密结合的新型教学模式也成为何教授后续十几年研究工作的主旋律。

阶段二:建构主义理论的引进与发展随着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成熟并广泛的进入校园,教学工作者与学习者拥有了功能强大的认知工具,这使得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自主建构知识成为可能。

何教授是国内最早介绍和引进建构主义的学者之一,在96年发表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系统介绍了建构主义及其学习环境的基本内涵和特征。

北师大何克抗教授在颁奖典礼上的报告

北师大何克抗教授在颁奖典礼上的报告

一、本届参赛作品的新进展
2.有一些参赛作者能运用‚翻转课堂”策 略指导课件的设计与开发
‚翻转课堂‛ 之所以能够成功(能较显著地提高学科教学质量与学生 综合素质)是因为它既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但又非常重视教师 的主导作用——这正是‚翻转课堂‛要把观看‚微视频‛(听教师对知识的 讲解)放在‚课前‛,而把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学生对知识的内 化过程,即对知识的运用与掌握的过程)放在‚课中‛(在课堂的50分钟 内有教师指导)的根本原因所在。而过去激进建构主义倡导的自主学习、自 主探究,往往都是在‚课前‛或‚课后‛——都不是在‚课中‛,就是因 为激进建构主义排斥教师的主导作用(西方激进建构主义总是把发挥教师的 主导作用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完全对立起来,认为这二者是矛盾的、 不相容的)。 总之, ‚翻转课堂‛ 所遵循的教育思想观念和我们历来倡导的‚主 导—主体相结合‛思想是完全一致的,正是在这样的思想指引下,有些课 件作者运用‚翻转课堂‛ 策略,在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过程中,在以 下几个方面比较充分而有效地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尤其是文科组): ① 在知识传授过程中,也注重启发学习者的主体意识; ② 把促进学习者积极开展思维活动作为课件中学习过程的最核心成分;
通过以上两种方式——加强‚互动、交流与反馈‛和倡导 “在线学习社区”,就使学习者能在参与慕课的过程中产生一种 ‚沉浸感‛和‚全程参与感‛,这是传统的讲授和教学视 频无法与慕课相比之处;也正是‚翻转课堂‛在与‚慕课‛相 结合以后(第二阶段‚翻转课堂‛ ),体现在教学内容与教学 方式拓展上所发生的发展与变化。
MOOCs 则 在大规模、开放性、以及分布式认知等领域对传统在线 教育从观念到课程实施都造成极大的冲击。因而这三大事件将对高 等学校的教学深化改革产生重大影响。 由于时间关系,这里仅就与广大教师关系更为密切的‚翻转

2024版全国年度多媒体课件大赛总结PPT(22张)

2024版全国年度多媒体课件大赛总结PPT(22张)
全国年度多媒体课件 大赛总结PPT(22张)
2024/1/28
1
目录
CONTENTS
• 引言 • 大赛组织及实施情况 • 参赛作品质量分析 • 评审过程与结果展示 • 大赛亮点与特色总结 • 问题与挑战剖析 • 未来发展规划与展望
2024/1/28
2
01 引言
2024/1/28
3
目的和背景
01
25
组织实施过程中遇到的挑战
2024/1/28
宣传推广不足
大赛的宣传推广力度不够,导致参与人数有限,作品质量参差不 齐。
评审过程不够规范
评审过程中存在主观性较强、评价标准不够明确等问题,影响了评 审结果的公正性和客观性。
时间安排紧张
由于时间安排紧张,部分参赛者无法充分准备和完善作品,影响了 作品质量。
一等奖作品
《XXX》
作品特点
教学内容丰富,设计新颖,技术实现精湛,艺术表现力强。
点评
该作品充分体现了多媒体课件的优势,将教学内容以生动、形象 的方式呈现给学生,有效提高了教学效果。
17
获奖作品展示及点评
二等奖作品
《XXX》、《XXX》
作品特点
教学内容充实,设计合理,技术实现熟练,艺术 表现良好。
点评
些方面还有待提高和完善。
19
05 大赛亮点与特色总结
2024/1/28
20
优秀作品特点归纳
多样性
作品涵盖了各个学科领域,从基础教 育到高等教育,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创新性
不少作品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或技 术手段上有所创新,体现了教师的创 意和探索精神。
互动性
许多作品具有高度的互动性,通过动 画、游戏、模拟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 习兴趣。

多媒体课程资源的开发PPT(共 73张)

多媒体课程资源的开发PPT(共 73张)

文字一目了然的方法
自主练习:PPT文件中添加如图2和图3样式的SmartArt图形
图2:布局-垂直块列表
图3:布局-垂直图片重点列表
文字一目了然的方法
幻灯片的文字段落排版,还需注意以下4个方面:
1. 对齐
2. 聚拢
3. 对比
4. 用图表
文字一目了然的方法
1. 对齐
优秀的PPT版面里,总能找到掩藏的对齐线
文字一目了然的方法
2. 聚拢
从三个方面检查是否聚拢:
1. 相关内容是否汇聚 2. 段落层次是否区隔 3. 图片文字是否协调 右图:
文字和对应图片聚拢在一起 图文分三段,每段之间拉开段间距 看着清晰明了,结构感也很好
聚拢的具体操作:
调整段落间距和对齐,强调段落小标题用改变字体或颜色方法。
文字一目了然的方法
文字一目了然的方法


什么是SmartArt
SmartArt 图形是信息和观点的视觉表示 形式。可以通过从多种不同布局中进行选择来 创建 SmartArt 图形,从而快速、轻松、有效 地传达信息。
选择合适的SmartArt布局、颜色以及格式 将使你的PPT显示出专业水准,并能够准确表达 或强调PPT所包含的内容和观点。两次取消它的 组合,能将其转化为普通形状,更易于编辑。
用一个色系-邻近色搭配好的实例1
用一个色系-邻近色搭配好的实例2
用多个色系-搭配不好的实例
超过3种的字体颜色,让人看不清内容。 不协调的字体颜色,让人难以抓住重点。
色彩协调搭配的策略
4.用黑色和彩色
文字一目了然的方法
找出重点修改颜色 增大字号或行距 借助SmartArt或表格 简化内容重要在右

课程设计何克抗

课程设计何克抗

课程设计何克抗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何克抗的相关知识,理解其理论和实践意义。

具体包括:1.了解何克抗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2.掌握何克抗的实践方法和应用场景。

3.能够运用何克抗的理论分析实际问题。

4.能够运用何克抗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何克抗的兴趣和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严谨态度,提高学生的学术素养。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何克抗的基本概念、理论和实践方法。

具体包括:1.何克抗的基本概念:介绍何克抗的定义、特点和应用领域。

2.何克抗的理论:讲解何克抗的原理、模型和关键参数。

3.何克抗的实践方法:介绍何克抗的实验设计和实施步骤。

4.何克抗的应用场景:分析何克抗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案例。

三、教学方法为了实现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我们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等。

具体包括:1.讲授法:通过讲解何克抗的基本概念、理论和实践方法,传授给学生相关的知识。

2.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3.案例分析法:分析何克抗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案例,让学生学会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

4.实验法:学生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何克抗的实践方法,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何克抗教材,作为学生学习的基础资料。

2.参考书:提供相关的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

3.多媒体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4.实验设备:准备实验所需的设备器材,确保学生能够顺利进行实验操作。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我们期望学生能够掌握何克抗的相关知识,培养运用何克抗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培养对科学研究的严谨态度。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教学评估将采用多元化的方式,以全面、客观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高教版培训讲稿第一模块PPT

高教版培训讲稿第一模块PPT
案例教学:通过大量案例的观摩与研讨进行教学; 强调活动、强调参与:在活动中激发学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在
参与中让学员更深切地去感受去体验;
多种学习方式结合:传统+基于技术,自主+协作; 重视形成性评价:过程评价+作品评价(包括设计的方案、搜集的
资源等)。
中小学教师 教育技术能力培训 系列讲稿
模块一:培训准备
活动4:走进新课程和教育技术
——认识新课程的理念
1.认识新课程的理念
(3)协作交流—— 通过小组讨论集思广益深化对新课程改革的认识与
理解,小组长将讨论的主要结果填入平台的小组讨论区。(10分钟)
(4)总结提高——新课程改革包括教学内容和教与学方式
的改革。(10分钟)
教学内容改革涉及教学理念、课程体系、课程标准和教材的改革; 教与学方式的改革又涉及什么样的改革呢?
中小学教师 教育技术能力培训 系列讲稿
模块一:培训准备
活动4:走进新课程和教育技术
——了解教育技术(20分钟)
1.什么是教育技术? (10分钟)
1994年,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ECT)发布了著名的 AECT1994定义(简称“94’定义”)“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过程与 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这一定义 得到国际上广泛的认同。
中小学教师 教育技术能力培训 系列讲稿
模块一:培训准备
活动3:作好培训的准备 (60+10分钟)
1. 检查软硬件(对照教材)(5分钟)
(1)不私自拆装计算机的硬件配件,以避免出现硬 件的不必要损坏;
(2)不私自使用未经机房管理员检查的软盘、U盘、 移动硬盘等设备,以避免传播病毒;
(3)不私自安装、删除电脑上安装的软件。

何克抗《教育技术学》课后习题及详解(教育技术与教育改革)【圣才出品】

何克抗《教育技术学》课后习题及详解(教育技术与教育改革)【圣才出品】

第10章教育技术与教育改革1.请你结合21世纪信息人才的需求特点,谈谈教育技术与教学改革的关系。

答:21世纪是人类全面进入信息化社会的世纪,传统的教育体制不能满足信息化人才的需求,迫切需要进行教学改革,而教育技术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和实践。

教育技术是当代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它的应用可以全面促进课程内容、教学模式、师生角色、教育思想理论等方面的变革。

下面我就结合21世纪信息人才的需求特点,来谈谈教育技术与教学改革的关系。

(1)教育技术的应用能促进课程内容及形式的变革信息社会的发展要求新型人才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

所谓信息素养是指综合运用图书情报检索技能和计算机技术的操作技能所形成的信息问题解决能力,而最能体现信息素养的基本知识和能力素质是与信息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加工和信息利用有关的基础知识和实际能力。

教育技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充实和更新课程内容,能更好地适应科学技术综合和高速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教育技术的应用要求从不同途径获取、利用信息资源的能力成为对学生的第一素质要求,这就要求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进行变革,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2)教育技术能促进师生教与学模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21世纪知识经济的形成与发展要求新型人才富有较强的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紧密联系,而创新人才是指具有创造意识、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的人才,其核心是创造性思维。

技术的发展和建构主义学习思想的共同影响,出现以“学”为主的教学结构,这种教学结构的最突出的优点就是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2.请你谈谈教育信息化对教育改革的影响。

答: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全面深入地运用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为基础的现代化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现代化,使之适应信息化社会对教育发展的新要求。

推动教育信息化发展实现教育的现代化,必然会引起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何克抗《教育技术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教育技术的发展与教育改革的深化)【圣才出品】

何克抗《教育技术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教育技术的发展与教育改革的深化)【圣才出品】

第10章教育技术的发展与教育改革的深化10.1 复习笔记一、现代教育技术与创新人才培养(一)21世纪要求新型人才具有创新能力和高尚的道德精神1.教育的“四大支柱”的含义教育的“四大支柱”是指能支持现代人在信息社会有效地工作、学习和生活并能有效地应付各种危机的四种最基本的学习能力,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生存”。

2.教育的“四大支柱”的具体内容(1)学会共同生活要学会设身处地去理解他人,消除彼此之间的隔阂、误解与敌对情绪,和周围人群友好相处,并从小培养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团结合作的精神。

(2)学会认知是使学生学会认知的手段、方法,即学会如何学习。

(3)学会做事使学生具有在一定的环境中工作的能力,包括如何对待困难、解决冲突、承担风险和协调组织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

(4)学会生存使学生学会掌握自己的命运、具备适应环境变化、求得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的应变能力。

(二)信息社会的发展要求新型人才要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1.信息素养的由来信息素养概念最早由图书检索技能发展而来。

1974年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车可斯基最早提出了信息素养这个术语,他将信息素养定义为“人们在解决问题时利用信息的技术和技能”。

2.信息素养的含义信息素养是指综合运用图书情报检索技能加上计算机技术的操作技能所形成的基于信息和信息技术的信息问题解决能力。

3.信息素养的构成主要是指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能力素质。

信息技术基础知识是指与信息获取、分析、加工、利用有关的知识;而相应的能力可以简称之为“信息能力”。

此外,具有在信息社会中生存所必须的道德、情感、法律意识与社会责任也是信息素养的组成部分。

(三)现代教育技术对创新人才培养的支持1.培养创新人才的核心是培养创造性思维(1)创新人才的涵义21世纪(即信息时代)所需要的人才是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

(2)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①创新意识是指具有为人类的文明进步做出贡献的远大理想、有为科学与技术事业的发展而献身的崇高精神和进行创造发明的强烈愿望。

教学系统设计何克抗--网络版

教学系统设计何克抗--网络版

第一章:名词解释:1.教学系统设计:教学系统设计是以促进学习者的学习为根本目的,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等理论转化成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环节进行具体计划,创设有效的教与学系统的过程或程序。

教学系统设计是以解决教学问题、优化学习为目的的特殊的设计活动,既具有设计学科的一般性质,又必须遵循教学的基本规律。

2.系统方法:系统方法就是运用系统的思想、观点,研究和处理各种复杂的系统问题而形成的方法,即按照事物本身的系统性把对象放在系统的形式中加以考察的方法。

3.教学系统设计过程模式:教学系统设计过程模式研究是在教学设计的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一套程序化的步骤,其实质说明做什么,怎样去做,是教学系统设计学科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者们从不同的视野提出了不同的模式。

填空:1.教学系统设计的特征;(1)教学系统设计是应用系统方法研究、探索教与学系统中各要素之间及要素与整体之间的本质联系。

(2)教学系统设计的研究对象是不同层次的学与教的系统(3)教学系统的目的是将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等基础理论的原理和方法转换成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方案。

2.教学系统设计的发展经历了思想萌芽、理论形成、学科建立等阶段。

(1)20世纪50年代~60年代初期的程序教学、行为目标理论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孕育了教学设计理论体系的思想(2)20世纪60年代末期,由于教学系统方法的形成及其在各层次教学系统设计中的应用,使教学系统设计的理论与方法体系得以建立;(3)20世纪70年代以来,认知心理学、系统科学等相关理论的研究、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研究等成果被吸引到教学系统设计中,使教学设计理论和方法得到进一步发展,进而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3.教学系统设计的特点:(1)教学系统设计的系统系(2)教学系统设计的理论性与创造性(3)教学系统设计过程的计划性与灵活性(4)教学系统设计的具体性4.教学系统的意义(1)有利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结合(2)有利于教学工作的科学化,能够促进青年教师的快速增长(3)有利于科学思维习惯和能力的培养(4)有利于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不断深化,促进教育技术的发展5.教学系统设计的学科性质(1)教学系统设计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桥梁性学科教学系统设计为了追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不仅关心如何教,更关心学生如何学,因此在系统分析、解决教学问题的过程中,注意把人类对教与学及传播学的研究成果和我理论综合应用于教学实践活动,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

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理论与方法—何克抗

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理论与方法—何克抗

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理论与方法何克抗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摘要】本文论述了我国当前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理论与方法,并指出了实现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基本途径。

【关键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深层次整合理论;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跨越式试验一、当前我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存在的主要问题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尽管在我国已开展多年,但迄今为止,在广大中小学教师中(乃至整个教育界)仍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存在种种片面甚至是错误的认识。

例如,有少数教师至今还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看作是一种时尚,不清楚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为了什么目的,只是因为大家都在应用信息技术,或者是上级号召应用信息技术而不得不应用。

还有不少的教师只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仅仅看作是现代化教学的一种工具、手段或是更有效地学习信息技术的一种方式。

比方说,有这样一种观点(这种观点在中学计算机教师中颇为流行,甚至在一些信息技术教育专家中也不鲜见)——“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要把信息技术课程与其它学科课程融合在一起(即要实现两门课程之间的融合),以便在学习其它学科课程的同时能更有效地学习信息技术”,就是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看作是有效学习信息技术方式的一个典型例子,这种观点显然是不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实质。

更多的教师则是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和计算机辅助教学(CAI)完全等同起来,认为只要在课堂上运用了多媒体或是课件就是在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这种看法不仅反映出广大教师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实质缺乏了解,也表明他们对于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途径与方法还只是一知半解,甚至根本没有掌握。

凡此种种,都是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错误或是片面的认识。

归纳起来,这些错误或片面的认识涉及以下三个方面:* 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意义)不清楚——即不清楚为什么要整合? * 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实质)不了解——即不了解什么是整合? * 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法(途径)不掌握——即不知道如何进行整合?任何一种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都必须能够对上述三个方面的问题作出科学的回答,并要能够通过各级各类学校教学实践的检验,尤其是想要达到深层次整合的要求,就更要能经得起这种检验。

何克抗教授谈教育信息化

何克抗教授谈教育信息化

要先转变思想观念——何克抗教授谈教育信息化本报编辑部何克抗教授,1937年生于广东梅州,1963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无线电专业研究生,何教授是我国著名的计算机专家和教育技术专家。

现为北京师范大学信息科学学院教授,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所长,全国教育技术学研究会理事长、中国电化教育协会副会长兼学术委员会主席、全国高等师范院校计算机教育指导组组长、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材(含教育软件)审查委员会负责人、国家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专家组副组长。

何教授 1993年月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我国第一位教育技术学博士生导师。

自1978年以来,先后七次获国家教委和北京市科技进步奖其中特别奖一次,二等奖四次,三等奖两次,一次获北京国际发明展览金奖。

被国家人事部授予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1993年被评为北京市优秀教师。

1994年入选英国剑桥世界名人录第23卷,1997年成为美国纽约科学院院士。

教育信息化和信息技术教育在世界范围蓬勃展开。

从当今世界发达国家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经验来看,从单机发展到网络,是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但有些学校片面追求网络技术的先进性,尤其是中小学校园网络建设中机械套用大学校园网模式,脱离中小学教育教学发展实际,结果造成设备的浪费和闲置;缺乏立足于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需要的整体设计,尤其是忽视校园网络中关键性应用软件配制和资源中心的建设,结果造成许多校园网上有网无车、有车没有货,更缺少驾驶员,造成人才和网络资源的极大浪费。

我们走访了教育界知名教授何克康先生,请他来谈一谈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趋势,并为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实现教育信息化支招。

记者(以下简称记):国家针对教育信息化有什么规划,教育信息化发展趋势是什么?您能否从行业的高度谈一谈?何克康(以下简称何):咱们国家近几年对教育信息化给予了高度重视,2000年10月,教育部在北京召开了中小学信息化工作会议,由教育部陈部长亲自主持,这个会议在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中起着里程碑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