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政治协调的社会转型陷阱及其治理

合集下载

新形势下社会腐败问题及其治理

新形势下社会腐败问题及其治理

新形势下社会腐败问题及其治理[摘要]腐败是社会的毒瘤,严重影响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认同,进而威胁政权的稳定,导致社会混乱。

我国党和政府一直以来都保持着对腐败的高压态势。

近年来,大批贪渎官员被查处,充分表明了中央的决心。

但由于腐败产生原因的复杂性,再加上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阶段,反腐倡廉工作可谓任重道远。

本文在分析了腐败社会危害性及其成因的基础上,对新形势下的腐败治理工作提出了一些对策思路。

[关键词]腐败;社会危害;治理全国人大代表、著名作家二月河认为,腐败是“社会糖尿病”,它是一个富贵病,不会直接导致社会死亡,而是使国家、社会变的极其脆弱,不堪一击。

其本身的隐蔽性也很强,不知不觉中腐败已成为社会的一大“顽疾”[1]。

对于腐败的社会危害性,中央一直保持着清醒的认识,不断加大惩处的力度。

今年1月,继去年出台《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试行)》等3个重要法规之后,又印发了《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这是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时期,坚持从严治党,狠抓党风廉政建设,扎实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建设的又一重大举措。

为预防和惩治腐败,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工作方针,不断加大从源头预防和治理腐败的力度,取得了廉政建设的新成效。

但就目前情况来看,预防和治理腐败工作依然任重道远。

一、腐败及其社会危害性何谓腐败?就语意而言,是谓腐烂。

“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

”中的腐败即为此意。

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它是指一个社会像一个有机体那样腐烂、变质,是一种比喻的说法。

从现象上看,腐败意味着一个社会充斥着公务人员的贪污、腐化、行贿受贿、敲诈勒索、挥霍浪费社会公共财务、假公济私等丑恶现象,以至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不能贯彻,官僚主义严重,思想滑坡、道德失衡,社会风气败坏;从实质上看,腐败是权力变质和异化的产物,是权力的腐化,公共权力在行使过程中偏离既定的目的,不再为公共利益服务,而是被用来换起个人利益,成为社会上少数拥有权力者或集团攫起私人、局部利益的手段或工具。

政府信任的差序化:基层治理中的“塔西佗陷阱”及其矫治

政府信任的差序化:基层治理中的“塔西佗陷阱”及其矫治

“ 隐瞒真实情况 ,报喜不报忧 ”的现 象。李连 江 ( 2 0 1 3 )针 对 关于农 民对 中央政府 高度信任 的结论 ,通过对 进京上 访
者 的调 查 ,发现信任具 有弹性 ,他指 出普通 民众 对 中央政
府 的信任可 能在 以往 的调查 中被高估 。史 天健 ( 2 0 0 7 )的
中图分类号 :D 6 3 — 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 0 0 2 — 7 4 0 8( 2 0 1 3 )0 1 2 — 0 0 3 1 — 0 3

引 言
央政府 信任 、低 基层政府信 任格局 的结构基 础上对 差序结 构 的层级进行 调整 ,但是 对形成这种 信任格 局的原 因及对
楼房安 全、交通安全 等问题 ,因无 良商 家和逐利 者 以及 市 场某些无序环节造成的种种 “ 乱象 ”都惯性地 归因于政府。 网络上甚 至出现 “ 老不信 ” 、 “ 你信 不信 ” 、 “ 反 正大 家都 不信 ”等 流行语 ,对政 府公信 力的 “ 塔 西佗陷阱 ”作 出了 网络体 的诠释。 所谓 “ 塔西佗 陷阱 ”是 西方政 治学 的一个定律 ,用在 政 府公信 力问题 中 ,可 表达为 当政 府不 受信任 的时候 ,政 府 怎样做都会 受到公众 的质疑和批评 。正 如古罗 马政 论 家 普布里 乌斯 ・ 克 奈里乌斯 ・ 塔西佗 所说 的 “ 当政府不 受欢迎 的时候 ,好的政 策与坏的政策都会同样得罪人 民” 。 中国的 差 序政府 信任 格局 ,对基 层政府 的低 信任甚 至 是不 信任 , 使 “ 塔 西 佗 陷 阱 ” 在 基 层 治 理 中表 现 的 更 为 明 显 ,老 百 姓 的 “ 老不信 ”给基层管理和服务带来 了很大的阻碍。 政治信 任在促进社 会政治 发展 、维护社会 稳定过 程 中 发挥 着重要作 用。在一定程 度上政治 信任不仅 可 以弘 扬社 会 正气 ,增强社 会凝聚 力 ,建构起有 机的社会 团结 与社会

第八讲 中国社会发展的六大陷阱与三大定律(下)

第八讲   中国社会发展的六大陷阱与三大定律(下)

第六讲中国社会发展的六大陷阱与三大定律张峰教授博导社会问题分为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主要指社会学研究的问题,广义则不限于社会学研究的。

一、六大陷阱中国“发展中”:时空压缩,旧问题尚未解决,新问题已经出现。

矛盾的突显。

矛盾的发展期和矛盾的,形成“叠加效益”。

城乡二元结构贫富差距腐败问题不要以转型来遮蔽问题,为腐败等问题寻找托词。

中国高铁美国第一条高铁中国修——高铁腐败的高发期中国三院: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中国社会科学院教育改革的现状是教育在追求公平的时候,效益的问题越来越凸显,文理要不要分科。

先发国家后发国家(吸取经验、避免教训)1、中等收入陷阱——拉美陷阱北美和南美现象美国3.8亿人口,持枪3.9亿只——美国持枪有历史的传统(自卫的需要)道德评价和历史评价(哥伦布是海盗——哥伦布发现新大陆)马克思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影响世界的三马(卡尔马克思;马克思韦伯;)中等收入:5000-10000美金产业结构:资源型(巴西:石油、铁矿石、木材等);集约型(亚洲四小龙)国际公认的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和地区有:日本和亚洲四小龙日本用了12年跨入高收入国家,韩国则用了8年。

东亚梯次开发——梯次转移(日本-第一级;亚洲四小龙-第二级;中国沿海-第三级;内地-第四级;越南、柬埔寨、孟加拉国-第五级)工业化(1.0机械化、2.0电气化、3.0信息化、4.0智能化)IT新四巨头:GAFA(google搜索引擎、地图、汽车、手机;亚马逊amazon买书、手机、商品目录信息;脸谱网facebook;苹果手机apple),微软退出2、福利社会陷阱——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希腊债务危机“新债还旧债”。

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是以主权债务危机的形式出现——起源于国家信用,即政府的指出负债表出现问题。

根本原因是这些国家的经济失去了“生产性”。

(戈尔巴乔夫:民主与新思维)社会党目标、社会民主党本次危机,就欧盟而言,面临着科技水平很难短期内提升和币值要保持稳定的双重挑战。

转型陷阱,中国面临的制约

转型陷阱,中国面临的制约
维持 过去 的错 误做 法 。所 以 , 为什 么我要 提 出转 型 陷 阱概念 , 是 因为这是 我们 整个 社会 建设 面 临的非 常现 实 的问题 。 在转 型 陷阱 的背景 之下 .一 个 非常 重要 的 意义 就是 打破 转
型陷 阱 当中的僵 局 。 这 点来说 , 从 最近 刚刚发 生 的 占领华 尔街 运
如 果 老 姓 的 要 求 是 对 的 . 不 能 解 决 为 什 么 ?如 果 群 众 的要 更 求是 对 的 , 决 了 . 决 一个 来 十个 , 决 十个 }来一 百个 , 解 解 解 f j 它
已经 形成 了一 种逻 辑 再 比如 土地 的 问题 。 地在很 大程 度上 不 征
会逐 步形 成一 种 既得 利益 格 局 .尤其 是像 我 们这 样 渐进 式 的改
革, 就更 容 易形 成 既得利 益格 局 这样 的基 本 利益格 局形 成后 就 要 求 不要 往前 走 了 . 维 持现 状 . 要 然后 希望 把 我们 认 为所谓 过 渡 型 的体制 因素 定 型化 . 成一 种 相对 稳 定 的体 制 . 形 这个 体 制是 最
有利 于利 益最 大化 的 混合 型体 制 , 们 假定 一 个房 地产 商 . 我 对他 来} 兑什么 样 的情形 是最 好 的 ? 当然是 能 够用 行政 的方 式廉 价 拿
到 土地 . 然后 盖成 房 子 . 市场 化 中把 房 子卖 f 去 现在情 况 对 在 { _ j 既得 利益 者来 说是 最有 利 的 .这 样 就有 可能 把这 些 东西 定 型下 来. 形成 混合 型 体制
足 拉美 、 是 菲律 宾 、 足 马来 西亚 . 吲面 临 的足 很独 特 的 小 小 中 状况 , 巾啊会 面临 的 可能 是 r等 收入 陷 阱 . f 1 而是转 型陷 阱 那 转型 陷 阱指 的是什 么? 过 去我们 总 足假定 说 改 革或社 会

论社会转型的挑战与我国行政协调机制的变革

论社会转型的挑战与我国行政协调机制的变革

论社会转型的挑战与我国行政协调机制的变革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各个国家都面临着社会转型的挑战。

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其转型过程必然会受到各种各样的影响,因此需要加强行政协调机制的变革。

本文将从挑战的角度出发,探讨社会转型对我国行政协调机制的变革带来的影响。

社会转型带来的挑战社会转型是指一个国家从传统社会转型到现代社会,它涉及到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变化,是一个全方位的发展过程。

然而,社会转型会面临许多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经济发展不平衡:社会转型前后差距明显,导致社会不稳定。

例如,在我国的经济转型中,一些地区的发展速度很慢,而另一些地区的发展速度非常快,这就导致了不同地区之间的差距变得越来越大,进而引发社会矛盾。

2.社会价值观的冲突:在转型过程中,由于传统与现代文化的冲突,导致了一些社会群体的价值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例如,在我国的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文化之间的冲突方面,就导致了许多矛盾。

3.政治制度的改革:在转型过程中,政治制度的改革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然而,改革本身就是十分具有争议性的事情。

因此,在转型过程中,一些人会持怀疑态度,甚至反对改革。

这些挑战都对社会转型的进程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同时也给我国的行政协调机制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我国行政协调机制的变革行政协调是指领导中不同部门之间合作的过程,是为了实现共同利益而采取的某种合作机制。

在社会转型时期,行政协调机制必然会面临各种挑战。

针对这种情况,我国在行政协调机制上进行了较大的变革。

1.强化领导部门之间的合作:由于各个领导部门之间有竞争的情况出现,因此我国加强了各个部门之间的合作,确保了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2.重视社会参与: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各个领域的参与更加广泛,因此我国在行政协调中注重社会的参与,更加重视民间组织和各类社会机构的作用。

3.加强信息公开:信息公开对于行政协调至关重要,可以保护公众的利益,便于公众对领导采取行动。

“馅饼”与“陷阱”:经济增长之于政治稳定的双向效应——基于法国大革命和亚非拉、中国现代化转型的历

“馅饼”与“陷阱”:经济增长之于政治稳定的双向效应——基于法国大革命和亚非拉、中国现代化转型的历
饼 ” 也 可能成 为政 治稳 定 的 “ 阱” , 陷 。经 济增 长通 向政 治稳 定 的必 由之 路是做 到尽 可能 利 用经 济增 长的 正效应 , 而
克服其 负效应 。
关键 词 : 济增 长; 治稳 定 ; 向效应 经 政 双
中图分类号 : 8 文献标 识码 : D0 9 A 文章 编号 : 0 5 7 2 1 0 — 0 7 0 1 0 — 1 0( 0 0) 6 0 0 — 8 1
的任何一个时期都没有大革命前二十年那样发展 迅速 , 也就是说 , 经济的快速增长并没有给法 国路 易 十六 的政 治 统 治带 来 更好 的社 会 稳定 , 相反 它
却 酝酿 了法 国大革 命 的 爆 发 。塞缪 尔 ・ 廷顿 通 亨
过对亚 非 拉发展 中 国家 现代 化转 型 中 的社 会政 治
言, 却可望不可及。 塞缪尔・ 亨廷顿于是作出判断: “ 现代性 产生 稳定 , 现代 化却会 引起 不稳 定 ” l 而 。f ¨ 型 期 的中 国社 会 , 况并 未 发 生 多大 改 变 , 转 境
在 过 去 三 十年 中 , 国济发 展 经 历 了一 段 前 所未 中
状况 分 析 ,事 实再 次 证 明 , 富裕 的 国家 发生 动 “ 较 乱 的或 然 率 比较 贫 穷 国家 高 近两 倍 。并 且 , 族 种 分 歧 比贫 穷更 容 易 成 为动 乱 的导 因” “ ,贫穷 落 后
有的 “ 黄金时期”保持了高速 的经济增长 ; , 然而, 虽 然 中 国政 治 在 过 去 一 段 时 期 内实 现 了 总体 稳
定 , 经 济 的快 速 增 长并 没 有 给 中国政 治 稳 定带 但 来 预 期 的效 果 , 而 , 育 了 大量 不 稳 定 基 因 , 反 孕 政 治 秩序 遭 遇 了严 峻挑 战 , 且 这 种挑 战 与 压力 到 而 目前 为止 并没 有得 到 明显 缓解 的迹 象 。频繁 发生 的大 规模 群体 性事 件仍 在考 验着 中国 的社 会 政治 稳定 , 给执 政 当局 造 成政 治 上 的强 大压 力 。也 就 是说 , 经济 的发 展 , 会 的进 步并 没有 自动 保证 中 社

社会治理模式改革综述

社会治理模式改革综述

社会治理模式改革综述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已经经历了多次社会治理模式改革,不断探索和创新社会治理模式。

随着社会进步和时代发展,社会治理的内容、形式和方式也在不断变化。

本文将综述中国社会治理模式改革的过程和成果。

一、社会治理的演变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之一,旨在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维护社会安定和和谐。

社会治理的演变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计划经济时期的“政府主导”在计划经济时期,政府在社会治理中扮演着主导角色,以行政手段推进社会治理工作。

政府向各个方面下达指令,对各类社会问题进行管理、调节和协调。

由于缺乏市场机制和多元主体参与,社会治理效果不佳,时常出现矛盾和冲突。

2.改革开放时期的“市场引领”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进入了快速发展期,社会矛盾和问题也随之增多。

政府不再是社会治理的唯一主体,市场成为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

政府通过制定政策和法律规范市场运行,多元主体参与社会治理,社会治理的话语权发生了变化。

3.新时代的“共治共建”随着我国进入新时代,新发展阶段,社会治理也面临新的形势。

新时代要求实现“共治共建”,即政府、市场、社会各方面各司其职,形成合力推动社会治理工作。

政府引导市场发挥积极作用,多元主体参与社会治理,推动社会治理转向更加开放、包容、民主、法治的方向。

二、社会治理模式改革的探索和实践社会治理模式改革是社会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关键环节。

中国社会治理模式改革经历了以下几个重要阶段:1.探索社区治理模式1990年代初,中国开始探索社区治理模式。

以杭州市的“众人同心、共建和谐社区”为代表的社区治理模式,通过社区居民自治、政府参与和专业化服务提高社区治理效能。

社区治理模式的探索为社会治理模式改革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2.构建综合治理体系2000年以后,中国进一步深化社会治理体制改革,构建以“多元主体”为基础的综合治理体系。

综合治理体系通过建立多维度的治理网络,将政府、市场、社会各方面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全方位、多角度和多层次的治理模式。

新形势下社会腐败问题及其治理

新形势下社会腐败问题及其治理

新形势下社会腐败问题及其治理[摘要]腐败是社会的毒瘤,严重影响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认同,进而威胁政权的稳定,导致社会混乱。

我国党和政府一直以来都保持着对腐败的高压态势。

近年来,大批贪渎官员被查处,充分表明了中央的决心。

但由于腐败产生原因的复杂性,再加上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阶段,反腐倡廉工作可谓任重道远。

本文在分析了腐败社会危害性及其成因的基础上,对新形势下的腐败治理工作提出了一些对策思路。

[关键词]腐败;社会危害;治理全国人大代表、著名作家二月河认为,腐败是“社会糖尿病”,它是一个富贵病,不会直接导致社会死亡,而是使国家、社会变的极其脆弱,不堪一击。

其本身的隐蔽性也很强,不知不觉中腐败已成为社会的一大“顽疾”[1]。

对于腐败的社会危害性,中央一直保持着清醒的认识,不断加大惩处的力度。

今年1月,继去年出台《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试行)》等3个重要法规之后,又印发了《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这是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时期,坚持从严治党,狠抓党风廉政建设,扎实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建设的又一重大举措。

为预防和惩治腐败,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工作方针,不断加大从源头预防和治理腐败的力度,取得了廉政建设的新成效。

但就目前情况来看,预防和治理腐败工作依然任重道远。

一、腐败及其社会危害性何谓腐败?就语意而言,是谓腐烂。

“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

”中的腐败即为此意。

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它是指一个社会像一个有机体那样腐烂、变质,是一种比喻的说法。

从现象上看,腐败意味着一个社会充斥着公务人员的贪污、腐化、行贿受贿、敲诈勒索、挥霍浪费社会公共财务、假公济私等丑恶现象,以至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不能贯彻,官僚主义严重,思想滑坡、道德失衡,社会风气败坏;从实质上看,腐败是权力变质和异化的产物,是权力的腐化,公共权力在行使过程中偏离既定的目的,不再为公共利益服务,而是被用来换起个人利益,成为社会上少数拥有权力者或集团攫起私人、局部利益的手段或工具。

社会治理问题的根源与对策

社会治理问题的根源与对策

社会治理问题的根源与对策在当今社会,各种社会治理问题层出不穷,给社会带来了许多不利影响。

这些问题的出现根源复杂,涉及到经济、政治、社会等多个层面。

本文将就社会治理问题的根源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首先,社会治理问题的根源之一是经济发展不平衡。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剧,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逐渐凸显。

在一些地区,经济发展速度迅猛,但在另一些地区,经济发展却相对滞后,造成了资源分配不均衡的情况。

这种经济发展不平衡直接导致了社会贫富差距拉大,引发了社会治理问题。

其次,政治体制不健全也是社会治理问题的根源之一。

在一些国家和地区,政治体制存在着腐败现象,决策过程不透明,公平正义得不到保障,导致了政治不稳定和治理混乱。

政治体制不健全会加剧社会矛盾,阻碍问题的解决,造成治理问题的恶化。

此外,社会观念落后、文化传统僵化也是导致社会治理问题的重要原因。

一些社会观念陈旧、保守,对新事物接受程度低,造成了社会风气不正、社会伦理道德沦丧的现象。

文化传统的僵化导致了社会发展的滞后,难以适应时代变化,给社会治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针对以上社会治理问题的根源,有必要提出一些对策以解决这些问题。

首先,应加强经济发展的均衡性,推动区域发展协调。

政府需要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促进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缩小贫富差距,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应加强政治体制的改革,加强对政治腐败的打击,建立健全的法治体系和监督机制,提高政治透明度和公平正义。

政府需要更多地倾听民意,增强公众参与政治决策的机会,确保社会治理问题能够得到有效解决。

另外,应加强社会教育,推动社会观念的更新,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通过加强道德教育、公民教育等活动,引导社会公众形成积极健康的社会观念,增强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共同为社会治理问题的解决贡献力量。

综上所述,社会治理问题的根源复杂多样,需要多方共同努力来解决。

只有从根源入手,针对性地提出对策,才能有效解决社会治理问题,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发展。

中国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基于地方政府治理转型视角的分析

中国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基于地方政府治理转型视角的分析
区间。 中 国在 1 9 7 8年 还是 一个 人均 G D P只有 2 2 2美 元 的 国家 。到 了 2 0 1 2年 人 均 G D P超 过 6 1 0 0美 元 . 成 为 中等 收入 偏上 国家 。中共 十八 大 明确提 出 : 加 快 转变 经济 发展 方式 。 实施 创新 驱 动发 展 战略 。那 么 中
※本 文为教 育部人 文社会 科学研 究青年项 目“ 城 乡基本公共服务 均等化的 目标选择 、 实现路 径与动态评价研究” ( 项 目编号 :
1 1 Y J c 7 9 0 1 4 7 ) 和 河南省软科 学计划项 目“ 产业集聚 区对 区域竞争力影响研 究” ( 项 目编号 : 1 2 2 4 0 0 4 5 0 2 9 9 ) 阶段性研 究成果。
世界 银 行 ( 2 0 1 2 ) 指 出. 自1 9 6 0年 以来 。 1 0 1 个 中
中等收入 国家向高收入 国家的跨越 。 日 本人均国内
生产 总值 1 9 7 2年 为 2 8 7 3美 元 , 1 9 8 3年 达 到 1 0 1 0 9
美元。
等收入经济体 中仅有 1 3 个国家或地区在 2 0 0 8 年成 为高收入 国家 , 大多数 国家或地区都停 留在中等收入
年 就成 为 了中等 收入 国家 . 然 而直 到今 天这些 国家仍
3 . 9 %、 5 7 . 6 %和 3 8 . 5 %。 ( 3 ) 高资源消耗支撑着当前经 济增长 。中国单位 G D P 一次能源消耗强度远远高于 世界上其他国家 , 2 0 0 8 年分别是英国的 7 倍、 美 国的
中国是否面临“ 中等t L  ̄, k 陷阱” 风险? 对此我们的判 断是 , 经过 3 O 多年高速增长, 中国经济增长势头趋缓 ,

5理论文章:我国转型时期的社会风险和治理对策

5理论文章:我国转型时期的社会风险和治理对策

理论文章:我国转型时期的社会风险和治理对策中国目前正处于社会风险高发的转型期,这已成为人们的共识。

但在不同的学科视野或不同的话语体系下,对社会风险的实质及其治理途径的看法并不一致。

在政治挂帅的话语体系中,社会风险主要源于敌对势力,表现为政权合法性和制度优越性与否,治理途径则是政治斗争;在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话语体系中,社会风险主要源于生产力落后和物质文明不发达,治理途径往往是“在发展中解决问题”;在文化建设的话语体系中,社会风险主要表现为信仰缺失、道德滑坡,治理途径被归结为思想政治教育与道德教化。

那么在社会建设的话语体系中,当前转型期的社会风险来源于何处?表现有哪些?最佳的治理路径又是什么呢?一、当前中国社会风险的来源及表现社会风险源于社会的变迁与转型。

20世纪60年代,美国当代政治学家亨廷顿在《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中指出,在从传统社会转型为现代社会的现代化过程中,容易出现社会动荡,并断言“现代性意味着稳定,现代化意味着动荡”。

后来的研究者据此得出“人均GDP达1000美元以后将进入社会风险高发期”以及“警惕中等收入陷阱”等说法。

这种社会风险观坚信“尽管道路曲折,前途依然光明”。

到了20世纪80年代,贝克、吉登斯等人的风险社会理论则认为,虽然在某些领域现代性降低了原有的风险,但同时也导入一些以前所知甚少或全然不知的新的风险,包括后果极其严重的风险,它们来源于现代性社会体系的全球化特征。

这种社会风险观不相信有一个美好的前途在等着人类,而是强调人类的前途完全取决于当今生活在地球上的这几代人。

中国正处在现代化进程中最为关键的社会转型期,又处在全球化、信息化的世界大潮中,因而既存在亨廷顿所说的现代化中的动荡和风险,又存在贝克、吉登斯所说的风险社会的风险,也就是说,中国当前的社会风险是叠加共生的。

前一种风险会随着涉过“改革深水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而逐渐减弱,后一种风险则会越来越强。

正因为如此,进入新世纪后,中央提出“当前我国正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又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2015年,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中又作出这样的判断:“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面临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

当前我国社会治理的难点、热点问题与应对思路

当前我国社会治理的难点、热点问题与应对思路
口|==盈
当前 我 国社 会 治 理 的难 点 、 热点 问题 与 应 对 思路
● 国务 院发 展 研 究 中心 “我 国社 会 治理 创 新 发 展 研 究 ”课 题 组
[内容 提 要 ] 来 自全 国 31个 省 政 府政 策研 究 咨询 机 构的 人 员反 映 , 当前我 国社 会 治 理 面 临九 大焦 点 问 题 :一是 转 型 期 社会 治理 理 论 欠缺 引致 多重 困惑 ;二 是 亟待 整 合 条 线治 理 力 量 、调 动 地 方 政 府 积 极 性 :三 是 亟 需建 立 健 全社 会 组 织和 公 众充 分 参 与 治 理 的 制 度 和 社会 环境 ;四 是 尽 快 完善 、规 范 多元 共 治 的社 会 治 理 体 制 ;五 是 在 保 障 与改 善 民 生 中推 进 社会 治 理 ;六是 真 正 实现 社 会 治 理 的 重 心 向 基 层 下 移 ;七 是 创 新 社 会 矛 盾 化 解 渠 道 和机 制 ;八 是 合 理 利 用现 代 信 息 与 大数 据技 术服 务社 会 治理 ;九 是 发挥 传统 文化 在 社 会 治 理 中的 积 极 作 用 。法 治 社会 建设 、公 民素 质提 升 、公 共服 务 的 有 效 均 等供 给 、社 会 主 体 的 培 育壮 大是 推 动 社 会 治理 现 代 化 的 关键 要 素 。
伴 随理 论 困惑 的 是 社 会治 理 主体 的 无所 适 从 。不 同 于经 济 发 展 ,社 会 治 理 有 维 持 社 会 秩 序 和 活 力 、再 组 织 社 会 、凝 聚 共 识 、满 足 公 共 服 务 需 求 、引 导 预 期 的 多 重 目 标 ,这 增 加 了 具体 工 作 的 难 度 。比如 .地方 政 府 在 发 展社 会 组 织 的 态 度 上 时 常 存 在 疑 虑 和 摇 摆 .标 准 不 一 .结 果 是 走 向功 利 化 .选 择 性 发 展 在 政 府 看 来 有 用 的或 者 自身

“转型陷阱”的提法也许更恰当

“转型陷阱”的提法也许更恰当

政府 适时退 出经济 过程 ;同时 ,告别前 期 “ 摸 着石 头过河 ”的渐进式 改革思路 ,对今后 的改 革进 行 “ 顶层设计 ”和规划 。这实 际上 与孙 立 平 提出的思路有部分相 似之处 。孙认为 ,可能
陷 阱”来描 述 中国当下遇 到 的体制 困境 ,可能 走 出 “ 转型陷 阱”的道路 有三种 :一是 由政府 更恰 当。因为 “ 中等 收入 国家陷阱 ”给人 的感 实施 改革 顶层设计 ,并有 相应的力量推 动 ;二 觉似乎有一 个确定 的 目标 在彼岸等着 ,只要跨 是利用 现有可能 的因素推动社会力量 的发 育 ,
议 政 论 坛 一
‘ ‘ 陷阱’的提 法也许更恰 当 转型 ’
口 邓聿 文 IIIIII-------- i- --m--.- ---- -- ---------.- - IIIIII ---------- -- ---- -.-- 一- - --------”--・ IIIII- ---一..- -- -- --.- ------ - .-.-.-.- - - IIIII- - - -- -- - - -- ---- -- - ---m---- - - I—III m - I I III - - -- - - -- - - - - -一- - - -.一 ---“ - - - - - --- - --- --- - -
不 过 ,在我 看 来 ,中国 “ 型 陷阱”的 出 转
现 ,追 根溯 源 ,有 两大 原 因 : 方 面 ,中国市 一
场 经济不像 成熟 的市场经济 国家那样 ,是一个 会是一个包 括经济 、社会 和政 治在 内的 系统 的 自发 演进 的过程 ,而是 由权威 的政府 “ 为” 人 全面 的改革 。 设 计 出来 的 ,可称之 为再生 型市场经 济 。在这 当然 ,即使是 全面改革 ,在 不同的 阶段 , 样 一个 市场 中 ,既然市 场制度 是 “ 计 ”出来 侧重点也 不同 。当下而言 ,重 点应放在政府 和 设 的, 也就免不 了存在设计者 自己的利益 , “ 设计 社会领域 的改革上 。对 中国这样 一个政府主导 者 ”私利 的不 断强化 ,会使得政 府不愿 轻易退 的 国家来 说 ,任何改革都会 涉及 政府 ,因此 ,

走出政府公信力的“塔西佗陷阱”

走出政府公信力的“塔西佗陷阱”
பைடு நூலகம்
策、 提供 公共服 务过程 中追求 自身
利益最大 化 , 侵 犯 了公 共利益 或者
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 。部分政府 官 员假公济私 , 用权 力之便为本人 、 家 属、 亲友等谋 求特殊照顾 , 为特殊人 员开“ 绿 灯” , 甚至将公 权 力异化 为 商品 , 利用掌握 的人财 物实权 搞钱 权 交易。
疾苦 , 把群众 的意 见和期盼 更多反 烈 的征 地 、 拆 迁等 突 出问题 , 注 重 信 任 是 社 会 和 谐 有 序 的 基 映到政府决策 中来 。 从政策 层面研 究措施 , 及时调 整完
础 。西方 哲 学 家史 里斯 ・ 博克 说 : “ 信 任是 我 们必 须 保 护 的东 西 , 因
s h e h u i j i a n s h e暖嚣圈
据社 科院社会学 研究所 去年发 行 自己的责任 和义 务 , 信 守对公 众 府管 的事情 , 对公 共权威 和公共 资
布 的《 中国社 会心态 研究 报告》 , 我 的承诺 , 从 而获 得公众对 政府 的运 源进 行滥 用 。公共 决策随 意性 大 , 国总 体 社 会 信任 水 平 统 计得 分 为 作方 式 、 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 在 政 府行 政人 员的行政行 为 缺乏科学性 、

都 会被放在 “ 显微 镜 ” 下放大 , 导致 领导干 部要经 常深入基 层 , 主动接 合运 用法律 、 政策 、 经济 、 行政 等手
社 会对政 府 的不信任 感不断 累积 、 访 下访 , 了解 社 情 民意 , 关 心群 众 段 , 及时妥 善解 决 。对 群众 反映强
加深。
滑入 “ 塔西 佗陷 阱” 的危险 , 规 范公 至走 向对立和对抗 。这些公权 力失 任 。法律法规政策作 出的明确规定

现代化陷阱的阻滞效应与化解之道

现代化陷阱的阻滞效应与化解之道

现代化陷阱的阻滞效应与化解之道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现代化对于各个国家而言已经成为了一种共同追求。

然而,现代化也伴随着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现代化陷阱的阻滞效应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议题。

本文将从现代化陷阱的定义、原因以及化解之道三个方面,对此进行探讨。

什么是现代化陷阱?现代化陷阱是指一种现象,即一些发展中国家在追求现代化的过程中,面临着经济增长放缓、产业结构失衡、社会问题加剧等一系列问题,从而导致发展停滞甚至倒退的局面。

这种陷阱的形成主要是由于经济、社会和政治等方面的相互作用所致。

现代化陷阱的阻滞效应主要体现在经济增长方面。

经济增长放缓是现代化陷阱的一个主要特征。

在追求现代化的过程中,一些发展中国家往往依赖资源开发和低端产业,导致经济增长缺乏持续性和稳定性。

同时,由于产业结构失衡,高科技产业和创新能力相对薄弱,使得经济难以实现由低端向高端的转型升级。

现代化陷阱还在社会问题方面表现出阻滞效应。

社会问题的加剧不仅会影响社会稳定和民生福祉,还会消耗政府的资源和精力,进一步加剧现代化的难度。

例如,教育、医疗、环境污染等问题的长期存在,将阻碍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人力资本的培养,进而影响到现代化进程的顺利进行。

如何化解现代化陷阱的阻滞效应?首先,政府需要制定合理的产业政策,加大对高科技产业和创新能力的支持力度,推动经济由低端向高端转型。

其次,加强教育和人力资源的投入,培养高素质的劳动力,提高整体劳动生产率。

此外,政府还应加大对社会问题的解决力度,改善教育、医疗、环境等公共服务,提高民生福祉。

同时,政府还应加强社会治理和法治建设,维护社会稳定。

除了政府的作用,社会各界也应积极参与现代化陷阱的化解。

企业应加强创新能力,提高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推动产业升级。

同时,社会组织和非营利机构也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通过开展公益事业和社会创新,提供更多的社会服务和资源,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政府治理过程中的“塔西佗陷阱”及应对

政府治理过程中的“塔西佗陷阱”及应对

政府治理过程中的“塔西佗陷阱”及应对作者:李琦琪来源:《科学导报·学术》2018年第24期摘要:近年来,对于政府公信力的研究成为学术界的热门话题。

诚信的缺失、利益主义的盛行导致政府出现公关危机,而新闻媒体的传播又加剧了不信任的社会氛围,进而致使政府信任度下降,陷入“塔西佗陷阱”。

本文以扬州市“优嘉风波”事件切入,对政府公信力进行实地研究,以期充分了解公众对于现在政府的看法,并探寻出政府信任与政府传播之间的内在联系。

关键词:政治传播;政治信任;塔西佗陷阱引言在物欲纵横、利益至上的现代社会,人们一味地追求金钱利益,导致了精神世界的匮乏、理想信念的丧失。

社会陷入信任危机,人们彼此猜疑、相互提防,而这种信任的缺失又逐渐扩大波及社会、政府等,继而认为政府都是自私自利,只求城市发展不为平民百姓的群体,塔西佗陷阱日渐显露。

随着十八大提出“中国梦”的建设后,政府信任的研究也迎来一个新的高潮。

1.现状分析——调研结果具体阐述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这一重要论断反映了在发展新阶段对对党和国家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但瑕不掩瑜,在调查中仍然可以感受到不同年龄层对于政府的满意程度和要求的差异。

对于已经安身立命的的青老年人群来说,对政府及相关政策与执行过程的认知趋于成熟,所主张的观点具有一定的说服力;作为大学生群体,在对政府处理公众事务的方式与态度呈现出模棱两可的态度,并且把政府失信的原因主要归罪于自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失真;对于研究生、大学辅导员与企事业员工,在住房、就业等问题上有着更为直接且深刻的认识。

对于老幼人群来说,孩子尚未接触社会,生活被学习禁锢;而老人大多对政府心存敬畏,思想保守怕事,所以他们的观点不具备完全的客观性。

但是,他们是政府政策执行不完善,公信力缺失的主要当事人,反映更多的是政府对教育与养老这两项重要的社会事业的投入程度与公众态度。

当代中国国家治理——现实困境与治理取向

当代中国国家治理——现实困境与治理取向

当代中国国家治理——现实困境与治理取向近年来,中国在国家治理领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涉及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等多个方面。

然而,与不断发展的治理需求相比,中国国家治理面临着一系列的现实困境。

因此,理性的治理取向是保障现代国家治理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

一、人口老龄化与社会福利政策的调整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正面临人口老龄化的巨大压力。

随着人口年龄结构的不断变化,养老保障、医疗保健、社会福利等方面的需求也在增加。

因此,中国的国家治理需要调整现有福利政策,加大对社会福利的投入,提供更全面的保障,同时加强社会组织与政府的合作,实现资源共享,推动社会福利事业的良性发展。

二、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压力的平衡问题中国经济取得的快速发展为国家治理提供了动力,然而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

一方面,经济发展过快导致了资源环境的严重压力,比如空气污染、水资源紧张等等。

另一方面,发展不平衡问题仍然突出,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较大。

因此,国家治理需要在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保护之间找到平衡点,加强环境保护力度,推动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政府行政效能的提升与权力监督的加强中国国家治理中存在政府行政效能低下的问题,表现为行政效率低下、决策执行不力等。

这一问题主要源于行政权力的过于集中与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

为了提升行政效能,中国国家治理需要加强权力监督,推进政务公开,构建透明、负责、高效的行政管理体系。

同时,加强公民参与,推动政府与社会各界的互动与对话,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使民众能够参与到国家治理中来。

四、社会矛盾与民生问题的化解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矛盾与民生问题也日益凸显,比如收入分配不均、教育医疗资源不平衡等。

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也是国家治理面临的重大挑战。

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政府加强调查研究,深入了解人民的需求,制定合理的政策措施,加大保障力度,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

国家治理的取向在于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和力量,实现整体发展目标。

从政治生态的视角看“塔西佗陷阱”的跨越

从政治生态的视角看“塔西佗陷阱”的跨越

“政 治生 态 ”一 词 是近 年 来 在学 术研 究 中使用
陷 阱 ’。” n 他进 而 阐发 说 : “我 们 当然 没 有 走 到 频 率 较 高 的概 念 ,是 运 用 生 态 学 的 相 关 理论 、方
这 一 步 ,但 存 在 的 问题 也 不 谓 不 严 重 ,必 须 下 大 法 和 知 识 观 察 分 析 政 治 系 统 的一 种 新 的研 究 视
93
变 迁 ,直 到形 成 新 的 政 治生 态 体 系 。改革 开 放 40 党 的执 政政 治生 态产 生 了深刻 影响 。
年 来 ,中 国社 会 发 生 了深 刻 的变 化 , “我 国 已进
(二 )社 会 资 源控制 模 式 的改 变使 我 国政 治 生
入 改 革 发 展 的关 键 时期 ,经 济 体 制 深 刻 变革 ,丰十 态环 境 发 生 了 变化
改 革 开 放 以来 ,经 济 体 制 由计 划 经 济 向市 场 列 制 度 安 排 激 发 了 民众 的创 新 精 神 ,使 社 会 焕 发
罗 马历 史 学 家 塔 西 佗 提 出 了一 个 理 论 ,说 当公权 刻变化 。这些深刻变化反映到政治层 面 ,体现为
力失去公信力 时 ,无论发表什么言论 、无论做什 急剧变 革 的社会 转 型 中我 国政治 生态 的变 迁 。
么事 ,社 会 都 会 给 以负 面 评 价 。这 就是 ‘塔 西佗
【摘 要 】在 全面深化改革的攻 坚克难关键期 ,政府 的形 象与公信 力需要 与全 面深化 改革的要 求相 匹配。跨 越 “塔西佗 陷阱”关键 是要提 高党领 导发展的 能力和水平。从政 治生态变迁的视 阈分析避 免政 府步入 “塔 西佗 陷阱”的 深刻原 因,探 索重构政 治生态、跨越 “塔 西佗陷 阱” 的路 径 ,有利 于提升 党和政 府的公信 力,巩 固党 的 执 政 基 础 和 执 政 地 位 。

谈社会协同治理的缺憾及过渡性

谈社会协同治理的缺憾及过渡性

谈社会协同治理的缺憾及过渡性内容摘要:社会协同已然成为创新社会管理机制的核心内容,通过协同性的挖掘,寻找公共事务的治理之道。

然而,由于协同治理的地方性来源、体制吸纳的存在以及协同效应发挥的民主存量要求,其在管理实践进程中存在着潜在的风险与应用的局限。

本文认为应重视其对参与治理的调试和对合作治理的预演价值,明确其过渡性的角色定位,方能有效地把握社会治理的发展脉络。

关键词:协同治理潜在风险应用局限过渡性如果说任何关心自己的行动都会影响到其他人的福利,那么人类相互依赖程度的增强往往并不是导致合作,而是引发更大范围的不和。

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事实上是对各种有利于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政策、协议与会谈都失去其应有的效力。

如全球变暖、臭氧枯竭、酸雨等等,这是就其影响范围而言的,这些问题既不能够、也不会尊重国家边界。

然而,“在由领土边界具体体现出来的政治世界与由相互间发生联系的生态系统组成的自然世界之间,人们所观察到的不协调性已经成为某种老生常谈了。

其含义是,在主权与生态之间存在着某种根本的不相融性”。

这种不相融性也就使得协同治理的效率难以预期。

协同治理的潜在风险与应用局限也应给予必要的重视,以便在此基础上探索后国家主义时代下的社会治理机制创新问题。

协同治理的潜在风险(一)体制吸纳对权力系统开放性的稀释官僚体制在工业社会时代得以流行,是与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分不开的,任何官僚体系都倾向于简单化与确定化的局面,对于透明性与开放性具有先天的排斥倾向。

在对管理型治理模式的分析中,以及对服务型治理模式的构想中,我们可以发现秉持权力系统的开放性是制度创新的关键与核心所在。

这也是协同治理策略得以发生与发展的必要条件,然而现实的社会问题不由让我们对这种基于权力配置开放性与治理结构多样性基础而推行的治理策略,多了几分担忧。

从处于轴心地位的政府行为策略的持续性与变异性开始说起,就不得不谈到行政社区与体制吸纳的问题。

在协同治理的制度框架中,政府组织对非政府组织的适度吸纳,有利于推动国家法团主义或社会法团主义的实现,在此局势下,社会行动者利益组合可以得到必要的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政治协调的社会转型陷阱及其治理余敏江1( 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江苏苏州 215123)[摘要] 转型中国存在着程度不同的制度与治理危机,面临转型陷阱的严峻挑战。

然而,中国社会转型陷阱的治理表现出极大的惰性,主要源自三个方面:制度的累积效应一定程度上导致社会转型路径闭锁;行动者的认知局限造成社会转型中的“过渡性制度”定型化;现有的宏观政治社会环境引致社会转型的制度供给短缺。

社会转型陷阱治理中政治协调的逻辑主要是:以化解逐渐增多的利益冲突为动力、以控制无效的“局部性改革”现象为要务、以体现公平正义价值的制度安排来推进和完善。

与此相适应,应积极稳妥地通过信息协调、利益协调和政治文化协调促成社会转型陷阱的有效治理。

[关键词] 社会转型陷阱;政治协调;治理以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肇始,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时期,同时中国社会也逐渐进入从农业社会走向工业社会、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从同一性社会走向差异性社会的“三重转型期”。

作为一个转型国家,中国为避免社会秩序出现激烈震荡,理性地选择了可控的渐进式改革。

这种改革的顺序是由易到难,改革的策略是“走一步看一步”和“摸着石头过河”,改革中的各种问题和矛盾随着改革的进程不断产生,又不断发生转换,以致很多艰难和结构性的问题不仅没有得到解决反而沉积下来,由此导致改革步履沉重并日益畸形化。

作为30多年发展动力源泉的体制变革基本止步不前,甚至出现某种回归的迹象,一些“过渡性的现象”正在固化。

对于一个正处于社会转型过程中的国家来说,特别需要警惕的就是这种转型陷阱。

[1]社会转型陷阱问题所引发的经济衰退与社会溃败成为社会转型面临的现实风险,而应急性的政策或某一种制度安排,很难将其有效化解,因而有必要构建一种制度化的政治协调机制。

基于政治协调的社会转型陷阱治理是为了更好地维护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和政治秩序,最大限度放大和保障公共利益和公众利益。

一、社会转型陷阱治理的制度困境时至今日,中国的社会转型已进入了深水区,改革遇到了许多阻力,其中最大的阻力来自于由改革或转型过程本身造就的既得利益集团,既得利益集团会阻止进一步变革过程的发生,导致社会转型被锁定在某一特殊“过渡形态”定型化的路径之中。

社会转型陷阱究竟如何治理?我们认为,制度是理解社会转型的关键。

转型国家普遍存在的治理问题本质上是一个综合性的制度失效、制度危机问题。

[2]因此,只有立足于制度主义的分析视角,才能深刻体察社会转型陷阱治理过程中所面临的关键问题,并准确把握社会转型陷阱治理模式的演进趋势。

为了增强理论的解释力,有必要从广义上来理解制度。

广义制度是指嵌入政体或政治经济组织结构中的正式或非正式的程序、规则、规范和惯例,一切为人类行为提供意义框架和认知模板的结构都属于制度的范畴。

作为一种意义系统,任何制度变迁均受制于积淀逻辑、认知逻辑和同构逻辑三种机制。

1余敏江,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后、硕士生导师,苏州大学公共文明研究所研究员。

(一)积淀逻辑与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制度主义强调历史环境和初始制度对制度变迁的制约,注重通过追寻事件发生的历史轨迹来找出过去对现在的重要影响,强调政治生活中路径依赖和制度变迁的特殊性。

在诺斯看来,“制度变迁和技术变迁一样存在报酬递增和自我强化机制。

这种机制使制度变迁一旦走上某一条路径,它的既定方向会在以后的发展中得到自我强化”。

[3]制度变迁之所以有路径依赖性是因为任何制度变迁的规模和方向都不是随机的,而是受历史环境的影响,受初始条件的制约。

中国的社会转型是在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的历史背景下展开的,这种体制惯性规定了转型中国具有政治、经济、文化“领域合一”以及以政治工作为核心的“中心限定”之特色,政府在社会生活领域中处于权威地位。

这样,政府的角色就极其特别——它既是社会转型的促动者又是被改革者。

作为社会转型的促动者,政府对改革认识的功利主义和经验的欠缺带来了制度的不确定性。

这种不确定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制度的易变性,二是制度本身的不完善和制度边界的模糊性。

制度的易变性为经济社会中的各行为主体树立了不良预期。

当制度有益于自身时,相关主体便将其用足用活。

在制度安排不利于自身时,或消极抵抗,或竭力拖延,或加紧在新旧制度交替时期从旧政策中挖掘空间。

制度本身的不完善和边界的模糊性,又给各相关主体利用其缝隙按照自身需要进行解释的机会,从而使制度软化甚至被扭曲。

作为被改革者,政府难以主动放弃手中的既得利益和固有权力,会利用手中的资源配置权、政策解释权和自由裁量权谋取私人利益或部门利益。

除了历史环境因素外,初始制度安排亦会影响社会转型陷阱的治理。

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制度遗产”尽管经历了激进的变革,但却如同遗传基因一样对后续的制度变迁和由此产生的社会转型产生深远的影响。

初始的社会经济与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制度变迁的物质基础;初始条件决定的权力利益结构影响不同博弈主体在制度变迁中的力量对比和作用;长期形成的价值观、思维模式、行为模式、传统类型、风俗习惯、信念等非正式制度难以在短期改变,因此在新旧制度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

由于相关的经济、政治或文化、宗教等因素常常成为滞后变化的要素,因而初始制度安排的要素组合分布往往是非均衡或呈偏态性,导致社会转型的过程往往也是非均衡或呈偏态性。

这些相对固定、落后的要素与快速前行变化的其他要素之间构成一种独特的社会张力结构,并随着社会转型的推进而不断改变着社会张力的程度。

不断增大的社会张力关系达到紧张程度,就意味着社会转型中新旧矛盾的加剧以及社会冲突的频繁发生。

如果这一社会张力接近社会承受力的临界点,社会转型就会掉入陷阱之中。

毋庸置疑,“路径依赖”决定了原点结构直接影响变革博弈力量,而且限定了社会转型战略选择的可行空间。

这就要求在社会转型进程中要善于选择最佳路径和最佳模式,保证社会转型原点得以不断地跟进,不断推进社会转型。

如果忽视了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效应,指望靠这样一个平台不经改造或直接破坏这一传统,就能完成社会转型的任务, 那就很容易陷入一种幼稚的“制度浪漫主义”并导致社会转型的失败。

(二)认知逻辑与“过渡型制度”定型化根据制度主义的认知逻辑,行动者认知方式对制度变迁发挥巨大作用。

社会转型中的制度变迁“显著地依赖政治领导者与政治集团的选择、行为和决策”。

[4]因此,要关注制度内成员作制度变迁时,是如何在其政治结构和“框架”下认识形势的。

进言之,制度被锁定可能源于行动者群体认知上的思维定势;反之,行动者认知方式的改变则可能导致制度变迁。

行动者的思维定势与文化信念的客观化有直接的关系。

长期以来受儒家文化价值观濡染,使得行动者多是依照权威集中、伦理控制、利己和血缘关系的可能性等因素的组合去设定自己的行为,形成了具有“伸缩性”和“灵活性”特质的行为取向: 社会交往中总是带有变通的色彩,特别是在政策和对策之间一直留有一种空间和余地。

这种行为取向在社会转型期非但未被弱化,反而得到了泛化和延展,并与整个社会的“追逐财富”主流理念相叠合,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具有封闭性,关系重于合约、情大于法,甚至是不守契约和权力影响交易等特色交易方式支配下的“关系经济”。

再加之制度遗产中留存的等级制,以及“官本位”架构下的法治化与民主化程度不高,就成为社会转型陷阱治理的三个重要制约因素。

其中,关系经济这一因素冲淡了人们对制度的敬重,等级制及缺乏民主与法治要素的缺乏则可以使权力凌驾在制度之上。

社会这种“不是‘遵守’制度而是‘利用’制度或‘绕开’制度”的制度观,最终造成非正式约束对正式约束的代替,正式规则之外的“潜规则”盛行等制度实施不力和“软政权”现象[5],大大加大了社会转型陷阱治理的成本和复杂性。

更重要的是,行动者的世界观往往会根据行动者的利益进行建构。

行动者对自己利益的认知或说是偏好,是采取行动的前提与内在激励。

就制度变迁的核心行动者政府而言,由重利益调整的渐进式改革而产生的弹性化的利益博弈方式,为政府的行为模式定下了基调,那就是利益调整和转移的“精英连续性”。

权力本身汲取于利益,哪个利益集团处于强势地位,其就会想方设法地通过各种渠道去影响制度的选择,从而形成有利于本集团利益的制度安排。

既得利益集团形成以及行政权力对资源配置的过度干预,又往往会导致掠夺现象的出现,使得现有制度催生的政府非正当利益得以保存,使社会转型具有成本的积累性质。

在此利益格局下,原有体制的守护者和各种既得利益团体往往将某些具有过渡性特征的体制因素定型化,对新的改革制度的出台作出种种阻碍和限制。

同时,对于涉及深层次的制度改革往往表现为“怕出乱子”而暂行搁置。

一言以蔽之,中国社会转型陷阱治理陷入制度困境,很大程度上源于社会转型中的关键行动者所掌握的权力系统。

掌握权力的核心行动者由于既得利益格局阻止进一步变革的过程,要求维持现状。

如果打破这种平衡,就会给既得利益集团带来身份的迷失和失衡。

可见,行动者的利益所嵌入的组织现行策略和结构,是阻碍社会转型陷阱治理的强有力因素。

(三)同构逻辑与制度供给短缺制度主义强调环境在制度变迁中的作用,这就是同构性逻辑。

根据这种逻辑,转型过程与方式受制于转型国家的内在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即受制于政治社会结构。

在转型国家的内在结构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如果外部环境发生时代性重大变化,则往往会反过来决定和导致社会转型的难易与成败。

改革开放以来,建立在计划经济基础上的单位制社会与市场经济社会之间的关系,已不是后者渐进地取代前者,而是前者以局部地区和行业为依托形成与后者的相持、渗透和互动。

两种社会机制的并存和互动,以及两种社会机制在不同地区的非平衡状况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30多年来中国最具表征意义的政治社会结构。

这种政治社会结构最终生成了“一元化二维复合结构”、“二元治理”两大景象。

所谓“一元化二维复合结构”指的是一方面,经济功能与政治功能合而为一的国家权力扩张型、主导型的一元化国家控制了社会的全部的政治经济资源,个人对于单位组织与经济社会组织全面依附;另一方面,组织内部的上层结构与下层结构间的垂直的行政管理形成了下层结构对上层结构的行政性服从,行政等级制贯通其中。

所谓“二元治理”指的是在同一时空条件下同时使用计划与市场的两种资源配置方式和公共治理模式,即制度二元化现象——新老结合、并行不轨。

“二元治理”使得整个国家体制走入了二元对立结构:即新旧体制的对立,可变体制与不可变体制的对立。

这两个景象进而导致了三个重要的政治后果:(1)制度变迁停滞。

旧制度的惰性、刚性和惯性或制度既得利益者的强大势力及其阻碍导致制度沉淀成本加大,从而对对社会转型陷阱的治理形成约束和限制。

(2)制度错位。

制度环境已经发生了改变而政策文本却固守不变,可称之为“语境的转换与文本的固化”现象,导致了制度时间与空间上的相对不一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