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林业生态模式下栽培管理技术
林业生态模式下栽培管理技术探析
开 了科学 技术 管 理标 准 及 对 策 的 探讨 。首先 在 林 、 草、 畜复合 经 营模式 中对 造林 树种进 行合 理选择 , 例
如 选 取 中林 四 十 六 号 杨 、 美 一 百 零 七 杨 以 及 三 倍 欧
体 的毛 白杨 , 地 苗 圃 , 径 大 于 4m 的元 病 虫 害 本 胸 c 优 良壮 苗 , 时 确 定 示 范 试 验 林 地 面 积 为 5 h 同 3m 。 在 牧 草 品 种 的 选 择 环 节 , 选 用 紫 花 优 质 苜 蓿 , 如 可 例
摘 要 : 三 类 复 合 林 业 经 营 模 式 出发 , 过 实践 示 范与 试 验 探 析 了针 对 不 同物 种 的 栽 培 管 理 技 术 与 科 学 从 通 措施 , 科学利用水、 、 、 、 对 热 光 肥 土等 自然 资 源 , 升 单 位 土 地 面积 产 出效 益 , 效 调 节 造 林 建 设 前 期 投 提 有
要 的施 肥 、 护 浇 水 处 理 。 养
的沟 槽 , 后 在 沟 内再 挖 开 体 积 为 5c 而 0 m。的 坑 , 在
坑 内进 行 施 肥 处 理 , 量 为 0 2 k 用 . 5 g的 磷 酸 二 铵 、 1k 0 g的 腐 熟粪 肥 , 令 其 与 回填 土进 行 拌 匀 处 理 , 并 苗木 的选择 其根 幅应 达到 3 ~4c O 0 m。
科 学 的 施 肥 方 式 为 每 年 9月 下 旬 至 1 0月 上 旬 , 林 在 地 行 间 距 0 5 树 干 位 置 开 挖 宽 度 0 4 及 深 度 .m .m 0 5 沟 槽 , 沟 内 施 浇 腐 熟 猪 粪 。 同 时 对 每 株 枣 .m 在 树 再 次 施 人 0 2 k 的 磷 酸 二 铵 与 同 量 尿 素 , 其 .5 g 令 同 步 混 合 埋 人 沟 内 部 。 在 次 年 的 9月 下 旬 至 1 0月 上 旬 以 同 样 方 式 在 树 干 行 间 距 0 8 1 0 范 围 内 . ~ .m 开 挖 宽 度 0 4 、 度 0 5 的 沟 槽 , 沟 内 施 人 定 .m 深 .m 在 量 腐 熟 猪 粪 约 2 g 另 在 每 株 中施 人 0 5 磷 酸 二 铵 k , .t 及尿 素 , 一起 埋入 沟 内部 。 并
探析林业生态模式下栽培管理技术的认识
探析林业生态模式下栽培管理技术的认识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为了提高经济效益,对自然资源进行过度的开采,使得生态资源不断被破坏,以及生态环境的恶化的程度引起了社会的极大关注,从林业生态模式角度出发,对栽培管理技术进行研究探讨。
标签:林业生态模式;栽培管理技术;探析我国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国土面积世界排名第三。
人们的生活都要依附着自然资源,森林植被大力开发及使用,破坏了原有的生态环境的平衡。
因此,社会及国家对生态环境逐渐开始重视,对林业资源进行科学有效的保护和利用。
针对不同物种搭配与之对应的栽种管理技术,帮助农民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收益为目标,减轻其负担,就要创新和改良栽培管理技术,保障林业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一、林业生态模式下栽培管理技术的重要性分析1.林业生态环境的现状。
我国虽然地大物博,但是仍然是缺林少木,森林资源分布极不均衡、质量不高,生态环境脆弱的国家。
依据中国第四次森林资源普查数据资料显示:中国目前的森林面积为19545.22万hm2,林木蓄积量约为101亿m3,世界排名第六位。
随着人口数量不断攀升,物质的需求量不断增大,自然资源无法满足人类所需。
為了满足人们对木材的需求,不断的对森林进行砍伐,严重破坏了林业资源以及生态资源,由于没有良好的自然环境,一些珍稀的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面临严峻挑战。
林业行业的不成熟及产品短缺,需要林业供应商高价从国外进口木材原料,这势必会影响我国林业经济的发展。
2.林业生态环境的问题。
以前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对落后,人们对于自然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比较淡薄,传统的固有思维方式,让人们觉得中国物质资源丰富,林木资源存量很大,对森林资源进行开采无可厚非,很少有人关注林业的发展对生态环境的改变的作用和意义。
对林业资源的管理也不重视,但因传统的观念根深蒂固,让人们短期内改变想法比较难。
目前林业资源储备量不足,分布情况不均衡,需要一定的资金量来支撑林业资源的补给,对林业行业整体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生态模式下林业栽培管理技术分析
生态模式下林业栽培管理技术分析林业是传统的资源型产业,目前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探求可持续发展的方式,林业的栽培管理方式也发生了变革。
生态模式下,林业栽培管理技术不仅依赖传统的经验积累,更需要借助现代科学技术和研究手段。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即人工林种植、人工林育种、人工林育苗、人工林抚育探讨林业栽培管理技术在生态模式下的应用。
1.人工林种植人工林营造是重要的林业经济活动。
人工林的栽培管理是园林学、林学和生态学的交叉领域,需要综合考虑土壤、气候、植物的生态习性及管理措施等因素。
在生态模式下,人工林种植在技术上更加注重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
具体实施方式如下:(1)合理选择树种:人工林的营造需要根据当地环境条件、土壤类型、自然灾害等各种因素合理选择树种。
更加注重区域适应性,并以本地的优势树种为主要选择对象。
(2)选址原则:在生态模式下,建设人工林应遵循生态平衡原则,禁止在生态敏感区、濒危物种分布区、自然保护区、道路两侧、河道两侧、山脉脊线以及农业生产必需区等地种植。
(3)科学施肥:科学施肥是人工林营造的基础。
在生态模式下,应合理选择肥料,根据树种和土壤类型进行施肥。
尽量采取有机肥与化肥的结合。
(4)病虫害防治:人工林的病虫害防治是其栽培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生态模式下,要实行生态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方针,通过调整林分结构、建立天敌库、提高种植密度等手段预防和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和流行。
(5)定期修剪:针对营造的各个阶段,及时修剪丛生枝和枯枝死叶,并合理使用剪枝保健技术,提高人工林的生长速度和产量品质。
人工林育种是生态模式下林业栽培管理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在于改良树种品质,提高人工林产量,加快林业发展步伐。
具体成果表现在:(1)育种原则:在人工林育种过程中应遵循“经济适应性、生态兼容性、社会可接受性、品质优良性”原则。
力求选出既经济适用,又符合生态和社会要求的品种。
(2)遗传材料的收集和保护:在育种研究过程中,不仅需要考虑遗传性状的变异,还要考虑选择具有适应性极强的优良类型。
生态模式下林业栽培管理技术
生态模式下林业栽培管理技术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生态模式下的林业栽培管理技术逐渐受到重视。
生态模式下的林业栽培管理技术,一方面要实现优质、高产、高效的生产目标,另一方面要尊重和保护生态环境,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就生态模式下的林业栽培管理技术进行探讨。
一、生态模式下的林业栽培原则1.生态优先原则在生态模式下的林业栽培管理中,要以生态效益为首要目标,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的功能,改善自然环境,增强生物多样性,降低生态脆弱性。
2.循环利用原则生态模式下的林业栽培管理要倡导循环利用原则,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在生产过程中尽可能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3.可持续发展原则生态模式下的林业栽培管理要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促进林木生长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和谐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1.生态合理布局在林业栽培管理中,要结合地貌、气候和土壤条件,科学合理地布局林木,实现区域生态环境的平衡和稳定。
2.多层次结构设计生态模式下的林业栽培管理要倡导多层次的林木结构设计,包括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等,实现多种植物的共生共存,提高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稳定性。
3.生态植被配置在林业栽培中,要根据生态环境的特点,合理配置植被,包括乔木、灌木、草本等,利用植被形成保护林带、防风林带、水源涵养林带等,实现保护生态环境的功能。
4.生态施肥技术在生态模式下,要注重生态施肥技术,采用有机肥、绿肥、微生物肥等,减少对土壤和水体的污染,促进土壤养分的循环利用,保持土壤的生态平衡。
5.病虫害防治在林业栽培中,要采用生物防治、生态防治等绿色环保的方法,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保护生态平衡。
在林业栽培中,要采用节水型灌溉技术,包括滴灌、渗灌等,减少水资源的浪费,保护生态环境。
7.生态采伐管理在林木采伐中,要采取合理的采伐方式,包括选择性采伐、间伐、搭伐等,尽量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保护林木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生态模式下林业栽培管理技术
生态模式下林业栽培管理技术在当今社会,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生态模式下的林业栽培管理技术逐渐受到关注。
生态模式下的林业栽培管理技术是指在尊重自然规律、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对林木进行科学管理和栽培的技术体系。
通过生态模式下的林业栽培管理技术,既可以增加林木的产量和品质,又可以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从林地选择、栽培技术和管理方法三个方面对生态模式下的林业栽培管理技术进行介绍。
一、林地选择1. 根据地理环境选择林地在生态模式下的林业栽培管理技术中,首先需要根据地理环境选择合适的林地。
一般来说,选择海拔适中、气候湿润、土壤肥沃的地区作为林地更为合适。
这样的地理环境有利于树木的生长和发育,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减少森林火灾等自然灾害的发生。
2. 根据土壤条件选择林地在进行林地选择的过程中,还需要根据土壤条件选择合适的林地。
土壤是树木生长的重要基础,选择土壤肥沃、排水良好的地区作为林地更为合适。
这样有利于树木的根系生长和吸收养分,有利于树木的生长速度和品质。
二、栽培技术1. 种子选择在生态模式下的林业栽培管理技术中,需要选择优质的种子进行栽培。
优质的种子具有优良的生长性状和抗逆性,可以保证树木的生长速度和品质。
种子的选择还需要考虑其对当地环境的适应性,选择适应性强的种子进行栽培。
2. 种植密度在进行林木的种植时,需要考虑种植密度的合理性。
种植密度过大会导致树木间的竞争激烈,影响树木的生长速度和品质;种植密度过小会造成土地浪费,影响林木的产量。
需要根据树木生长的特点和土地情况选择合理的种植密度。
3. 灌溉和施肥在栽培管理过程中,需要对树木进行适量的灌溉和施肥。
适量的灌溉和施肥有利于树木吸收水分和养分,保证树木的正常生长和发育。
而过量的灌溉和施肥会造成土壤退化,影响生态环境的平衡。
4. 病虫害防治在栽培管理过程中,需要对树木进行定期的病虫害防治。
病虫害是影响树木生长和品质的重要因素,定期的防治可以保证树木的健康生长和高品质产量。
生态模式下林业栽培管理技术研究
生态模式下林业栽培管理技术研究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长,对木材和森林资源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传统的林业管理模式往往存在着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的问题,生态模式下的林业栽培管理技术研究变得愈发重要。
生态模式下的林业栽培管理技术是指在充分尊重自然规律和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通过采用科学的管理方法,保障林木的生长和素质提升,并最大限度地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
本文将探讨生态模式下林业栽培管理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旨在为生态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的指导。
1.林木种苗选择生态模式下的林业栽培管理技术首先需要选择适应当地生态环境的树种,以确保树种能够生长良好并对环境产生积极的影响。
在干旱区域应选用耐旱性强的树种,而在盐碱地区应选用耐盐碱的树种。
还需要考虑到树种的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综合评估确定最适合的树种。
2.种植密度和间作方式生态模式下的林业栽培管理技术中,种植密度和间作方式是至关重要的环节。
根据不同的地理环境和树种特点,确定合理的种植密度,以保证每棵树都能够获得足够的养分和阳光。
采取适当的间作方式,比如果树和灌木的混合种植,可以有效地提高土壤的利用率,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并且增加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3.水分管理在生态模式下的林业栽培管理技术中,科学合理地管理水分是非常重要的。
要根据当地的降雨情况和土壤类型,制定合理的浇水方案,以避免水分过多或过少导致树木生长不良。
合理的排水系统也是保证树木健康生长的重要条件之一。
4.施肥管理生态模式下的林业栽培管理技术要求施肥科学合理,避免过量的化肥对环境造成污染。
应采用有机肥料和生物肥料,并结合土壤的养分情况和树木的需求来确定施肥方案,以达到增加土壤肥力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双重目的。
5.病虫害防治生态模式下的林业栽培管理技术要求采取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的方式来防治病虫害,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有机农药和天敌放虫是常用的防治方法,同时也要加强对病虫害的监测和预警,及时处理发现的病虫害问题,以保证树木的健康生长。
生态模式下林业栽培管理技术
生态模式下林业栽培管理技术生态模式下的林业栽培管理技术是指在遵循生态原则的基础上,对林木进行种植、抚育、修剪、疏枝、联防联控等管理措施的总称。
下面从种植技术、抚育技术、修剪技术、疏枝技术和联防联控技术五个方面分别介绍生态模式下林业栽培管理技术。
一、种植技术(1)选择适宜地点:在选择种植地点时,要考虑生态环境和土壤条件,避免选择生态环境恶劣和土壤贫瘠的地方。
(2)选择适宜树种:选择适宜生态环境生长的树种,这样可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提高林木的生长速度和品质。
(3)合理种植密度:不同树种的种植密度不同,要根据树种特性和林木生长规律,合理确定种植密度。
二、抚育技术(1)切实落实保护原则:在林业抚育中,要坚持生态保护和经济效益相结合,遵循自然规律。
(2)科学施肥:根据土壤和树种要求,科学施肥,提高林木的生长速度和品质。
(3)浇水保湿:在旱季或者干旱地区,应适当浇水保湿,保证林木生长所需水分。
三、修剪技术(1)整枝抚育:整枝抚育是修剪中的重要技术,可以促进林木的向上增长,调整枝型,增加分枝,提高林木的产量和品质。
(2)除郁枝:林木生长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密集分布的枝条,叫做郁枝。
郁枝的存在会减缓林木的生长速度,所以在修剪时应适当除掉郁枝。
四、疏枝技术(1)清除死枝:定期清除林地上的死木、枯枝和病虫枝,防止它们对健康木的影响,保持森林环境的整洁。
(2)适度疏枝:在疏枝时,一定要遵循“留优伐劣、留疏伐密、留长伐短、留健伐弱”的原则,保留健康的树枝和树干。
五、联防联控技术(1)联合治理:针对森林病虫害和林地火灾等问题,采取联合治理的方式,共同保护森林资源。
(2)早期预警:建立健全的预警体系,及时派遣人员前往调查和预警,抓住问题的前期,及时解决和处理。
综上所述,生态模式下林业栽培管理技术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需要我们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兼顾经济效益。
因此,在林业栽培管理工作中,要积极探索适合自己生态环境的管理技术,提高森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促进可持续发展。
生态模式下林业栽培管理技术
生态模式下林业栽培管理技术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生态模式下的林业栽培管理技术成为了当前林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生态模式下的林业栽培管理技术着力于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实现林木的高效生长和优质产出。
本文将从关注的生态模式下林业栽培管理技术的重要性、生态模式下的林业栽培管理技术的特点及其应用案例等方面展开讨论。
生态环境的恶化和资源的稀缺问题日益严重,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采取科学合理的林业栽培管理技术。
生态模式下的林业栽培管理技术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保护生态环境:生态模式下的林业栽培管理技术通过合理的林木配置和管理措施,可以减少对土壤、水源、空气等自然资源的影响,保护生态环境,防止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
2. 提高林业生产效益:生态模式下的林业栽培管理技术能够提高利用单位面积土地的种植效率,优化林地资源配置,提高林木的生长速度和品质,从而提高林业的经济收益。
3. 促进生态经济发展:生态模式下的林业栽培管理技术有利于林木的生长和发育,增加生态产品的供给,为发展生态经济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4. 提升生态景观价值:生态模式下的林业栽培管理技术能够打造出更加美丽、宜人的生态景观,为人们提供了良好的休闲娱乐环境,提升了生态景观的价值。
生态模式下的林业栽培管理技术在当前林业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生态模式下的林业栽培管理技术相比传统的林业栽培管理技术,具有独特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注重生态平衡:生态模式下的林业栽培管理技术要求在种植和管理林木的过程中,综合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尊重自然规律,保持生态平衡。
2. 强调多样性:生态模式下的林业栽培管理技术倡导采用多样性的林木组合,促进生态多样性,提高林木抗病虫害的能力,增加林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3. 讲究可持续性:生态模式下的林业栽培管理技术强调推行可持续的林木种植和管理措施,以确保林木资源的持续利用,实现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林业生态栽培管理技术探究
林业生态栽培管理技术探究林业生态栽培管理技术是指利用生态学原理和技术手段对林木进行种植和管理的一种方法。
它可以促进林木的健康生长,提高林木的适应性和生态环境的稳定性,从而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结合。
下面将探讨几种常见的林业生态栽培管理技术。
第一,选择适宜树种。
栽培林木时,首先要根据该地区的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选择适合生长的树种。
不同树种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不同,根据环境条件选择适宜的树种可以提高林木的存活率和生长速度。
第二,合理密度。
根据不同树种的生长特点和土地的承载能力,调整林木的密度。
密度过大会导致光线、水分和营养物质的竞争,从而影响林木的生长;密度过小则会造成资源的浪费。
通过合理密度的管理,可以保证林木的充分利用和良好生长。
适时修枝。
在林木长势旺盛时,进行适时修枝可以促进林木枝条的分布均匀,避免枝条交叉和过密。
修枝可以增加林木的光照和通风条件,提高树冠的透光率,促进枝条侧面的侧芽萌发和发育,从而调整林木的株形,提高木材的质量。
第四,科学施肥。
根据林木的生长需要和土壤的养分状况,合理施肥可以提供林木所需的养分,促进其生长发育。
一般采用有机肥和无机肥的组合施肥方式,既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肥力,又可以补充林木所需的氮、磷、钾等营养元素。
第五,合理间作。
在林地的空地或废弃地上,可以种植一些经济作物或短期作物,与林木进行合理的间作。
间作可以提高林地的经济效益,利用土地资源,同时也可以增加林木与地上植被的竞争,减少杂草的生长。
第六,病虫害防治。
在林木的生长和发育过程中,常常会受到各种病虫害的侵袭。
为了保证林木的生长,可以采用生物防治、化学防治和物理防治等手段,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和传播。
生态模式下林业栽培管理技术
生态模式下林业栽培管理技术自然生态系统的恢复和保护需要一整套的栽培管理技术。
林业栽培管理技术是指人为干预森林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循环过程的方法和措施,目的是保持或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增加森林生态系统的产出和效益。
一、植树造林植树造林是保证森林生态系统稳定的基础,也是目前广泛采用的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方式。
在选择树种时要根据森林生态系统特点、土壤类型、气候条件,选择适合的树种。
树种的选择应当具有生态环保性、生物多样性保护性等特点。
二、造林前的准备工作造林的前期工作主要包括整地、平整土地表面、改良土壤等。
在造林前应根据菌根生态原则,种植耐荫树种,可以缩短造林周期,提高树木生长质量,使林木抵抗病虫害能力增强。
三、树木的生长管理树木的生长管理主要包括造林后的修枝、整枝、更新造林和更新林经营。
林木修剪和整枝是指对树木生长中不利的部分进行切除,既可提高林木的光合作用,又能防止过度的叶片蒸腾。
更新造林的关键在于选择适合生态系统的树种,排除对原有生态系统的威胁。
更新林经营是针对老林进行良性更新措施,采取适当的林间间伐来创造条件,促进优良树种的生长。
四、森林病虫害防治森林病虫害存在着高发期和潜伏期,要进行常年防治,确保林木的健康成长。
防治方法包括物理治理、化学治理和生物防治三种。
五、灌溉、施肥和保水在林业栽培和管理过程中,运用灌溉和施肥技术,可以对树木生长环境进行调整和改善,提高树木生长质量和效益。
土壤保肥和保水也是关键措施,可以防止水土流失,减少土壤侵蚀,提高树木抗旱能力,增加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六、采伐和木材加工采伐和木材加工是林业生产的重要方面,也是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森林产业体系的关键环节。
在采伐和木材加工的过程中,要采取可持续的采伐方法,保证林木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同时注重森林生态系统的保护。
在木材加工中要保持环保和可持续的理念,降低能耗并减少废弃材料的排放。
总之,林业栽培管理技术的应用是森林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重要保障,必须遵循生态原则,结合当地特点和人口需求,优化林业经济效益,推动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模式下林业栽培管理技术要点
世界热带农业信息2022年第9期林业是中国基础性产业,对于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近年来,随着生态问题的日益严重,人们希望通过林业栽培来改善生态,实现社会持续发展。
在此背景下,基于生态模式下的林业栽培管理技术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只有运用恰当的林业栽培管理技术,才能在保障生态效益的同时,最大限度提高经济效益,以此改善农民生活,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基于此,笔者以甘肃省康县地区为例,就生态模式下林业栽培管理技术展开探讨,以期为其他相关工作人员提供参考。
1生态模式下林业栽培管理技术研究的重要性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当今社会,各类自然资源都存在过度使用、过度开发的现象,尤其是林业资源。
林业资源与社会生产、人民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如造纸、建筑、工艺品等需要林业资源。
林业资源的过度使用、过度开采,导致森林覆盖率严重下降,沙尘暴、泥石流、土地荒漠化等地质灾害日益高发。
在此背景下,对基于生态模式下的林业栽培管理技术加强研究,一方面可以更好地促进林业发展,切实提高林业生态效益,有效缓解生态问题;另一方面可以增加就业岗位,提高林业经济效益,更好地助力当地经济发展。
2生态模式下林业栽培管理技术2.1林、草复合型栽培管理技术在施行林、草复合型栽培管理技术时,首先要合理选择造林树种,以甘肃省康县为例,可以选择华山松、油松、刺槐、侧柏、杜仲、漆等。
在树种选择完毕后,要运用苗圃进行育苗,待树苗地径大于6mm时才能进行栽植。
栽植时,需合理控制造林密度,通常情况下造林密度为2m×2m。
在栽植前,要先整地,沿等高线开挖鱼鳞坑,规格为50cm×50cm×50cm。
苗木栽植时要按照生土搬家、熟土回填、施足底肥的方法,严格按照“三埋两踏一提苗”造林技术施工。
严格使用良种壮苗(无病虫害、无机械损伤)。
苗木定植前,要蘸泥浆、喷洒生根液,促进苗木快速生根、生长。
在苗木定植后,首次要浇透水,待水分都下渗完后扶正树干。
最新-林业生态模式下栽培管理技术探究 精品
林业生态模式下栽培管理技术探究摘要森林资源对改善生态环境以及促进社会经济发展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自然环境不断变化的过程中,人们对各种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也越来越高。
林业生态模式下加强对各种产业栽培技术的管理,可以极大地提高产业发展效率,比如在林下种植核桃、蔬菜等,都可以提高林业效率。
本文对林业生态模式下的栽培技术进行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林业生产;林业生态模式;栽培技术;技术管理随着经济的发展,乱砍乱伐、资源浪费现象变得越来越严重,生态环境也遭到了很大的破坏,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修复是林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
在林业发展过程中,配合种植一些农业作物,不仅能够修复受到破坏的生态环境,同时也能提高产业水平,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
林下产业发展是促进林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部分,在发展过程中,应该要加强对林下产业的栽培技术的管理,对各个产业种植过程中应该注重的问题进行研究,从而使得林业种植过程中的经济效益得到提升。
1林业生态模式下产业发展的意义林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盆,对社会经济发展、改善生态环境以及提供农民的收入有重要意义,林下栽培可以实现对林业资源的有效保护利用,将林业资源的优势积极发挥出来,从而使得林地的长期以及中期和短期效益进行有机结合,增大林地的附加值。
当前林下栽培管理,一方面是对林业资源进行保护的重要措施,由于在长期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林业资源受到了破坏,生态环境变得不平衡,因此加强林下栽培管理,可以是的生态环境重新回到平衡的状态。
另一方面,林下栽培可以实现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在保护森林资源的基础上可以积极开发森林资源的经济价值,发展其他的林业产业,使得当地的经济水平得到提升,使得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提升。
林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互补发展,是当前各地在挖掘林业经济效益过程中总结出来的一个结果,对于缓解社会的压力有很大帮助。
比如核桃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就是可以作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过程中的一种新兴产业,一方面可以加强对土壤的保护,防止水土流失使得生态平衡,另一方面还可以借助核桃的经济价值提高当地百姓的经济水平。
探析林业生态模式下栽培管理技术
现代园艺2015年第9期探析林业生态模式下栽培管理技术王利恒(河北省阜平县城南庄国营林场073200)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与使用,使得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由此也越来越重视对林业的栽培和管理。
本文阐述了当前林业生态模式的重要意义,分析了林、草、畜复合林业生态经营模式下的栽培管理技术,以获取最大的利益。
林业;生态模式;栽培管理技术圃生产、胸径大于4cm的没有虫害病的优质壮苗。
牧草可以选择紫花优质苜蓿。
其次,应该控制造林的密度,一般造林的株行距应选择3m×8m,利于复合经营。
再次,要加强栽植管理,林木应用开沟犁开沟槽种植,沟槽控制在40cm之内,每穴施10kg腐熟粪肥或0.25kg磷酸二铵,施完肥后再将回填土掺杂搅拌均匀。
栽前修剪树木根系控制根幅在30~40cm之间,并将生根液喷洒于根部再进行定植;栽后沿着沟渠浇足第1次定根水,第2天等到水分下渗较为充分后,再对苗木进行扶正与夯实,栽后15天可以再浇第2次水,在夏季来临之前需要再浇水1次,入冬之前还需浇1次冻水。
翌春即将来临时再浇返青水,适当施一些尿素氮肥,使苗木能够快速健康生长;对于新栽的树苗,每年还要除草3次,并防止病虫害,每年的7月、9月,都应该防治美国白蛾虫,10月份需防治天幕毛虫。
在牧草栽培管理过程中,为了能保持种植地平整,在种植牧草之后的第1年秋后应该翻耕处理土地,在冬季来临时应该浇冻水,等到第2年解冻时再进行耙地。
播种季节来临时,为了提高产量,可以在播种前施用磷酸钙当做底肥,667m2用量大致控制在100kg左右,同时应把控好播种行距,以控制在30cm左右为最佳,深度控制在2cm左右,在完成播种之后还要刮平地皮,轻微地进行翻整。
3结语为了进一步提升林业回报率,可以建立一种相对科学经营模式,以起到一种取长补短的作用,提高土地产出率,既实现保持生态平衡、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同时又可以实现林业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以及社会效益的统一。
林业生态栽培管理技术探究
林业生态栽培管理技术探究一、林业生态栽培管理技术概述林业生态栽培管理技术是指在林木种植和管理过程中,充分利用生态学原理,通过人工干预,调控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保持或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状态,实现森林资源的高效利用与保护的一种综合性技术。
它包括树种选择、地形地貌布局、密度管理、土壤水分管理、施肥养护、病虫害防治等一系列措施。
它旨在实现森林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和谐统一,提高森林经济效益的兼顾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推动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林业生态栽培管理技术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1. 树种选择树种选择是林业生态栽培管理技术的重要环节。
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和土壤条件各异,因此应根据当地的情况选择适合的树种进行栽培。
在选择树种时,应兼顾树种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既要考虑其经济价值,又要考虑其对生态环境的适应性和保护作用。
还需要考虑树种间的亲和性和相互作用,以达到生态系统综合效益最大化的目标。
2. 地形地貌布局地形地貌布局是指根据地形地貌特征,合理规划和设计森林的布局,以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当地的气候和土壤条件,提高森林资源的利用率,减少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
在地形地貌布局上,应尽可能利用水资源,保持局部地区的水文平衡,提高灌溉效率和水土保持效益。
3. 密度管理密度管理是指根据不同生长期的要求和资源条件,确定森林树种的种植密度,以适当提高森林资源的利用率,防止树木过密导致资源浪费,保持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状态。
在实际实施中,应根据当地的情况,结合地形地貌、土壤条件等因素进行合理的密度管理,以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4. 土壤水分管理土壤水分管理是指针对不同土壤类型和气候条件,采取一系列措施,保持土壤水分的平衡,保证树木的正常生长。
在实际操作中,可以通过合理规划排水系统、采用人工灌溉等方式,实现土壤水分的管理和调控,以提高森林资源的利用率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效益。
5. 施肥养护施肥养护是指在森林栽培过程中,采取一定的施肥措施,保证树木的养分供应,提高树木的抗逆性和生长速度。
生态模式下林业栽培管理技术
生态模式下林业栽培管理技术生态林业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林业经营模式,其目的是同时满足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需求。
生态林业的成功离不开科学的栽培管理技术,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技术:1. 土壤改良技术良好的土壤环境是树木生长和发育的基础。
在生态林业中,土壤改良需要考虑到不破坏自然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使用合适的技术手段改善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和微生物群落。
如:补充有机物质和营养元素以提高肥力,调整土壤pH值以达到合适的酸碱度,增加菌群种类和量以提高土壤保水性和肥力等。
2. 种苗及造林技术种苗的选取和造林技术是建设生态林地的重要环节,这关系到生态系统的建立和后期经济效益。
生态林业中,一般采用自然更新和人工造林相结合的方法。
选用适应当地特点且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树种,控制造林的密度和结构,合理使用施肥、灌水等手段,尽快建立生态林地。
3. 疏伐和修枝技术在生态林业中,要通过定期的疏伐和修枝等措施,控制林木的生长速度和保持树冠均衡,以保证树体的健康状况和优良生长态势。
疏伐和修枝的过程中要避免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如不要损坏水源地、动物栖息地等。
4. 病虫害防治技术病虫害是影响林木生长的重要因素。
在生态林业管理中,亟需采取有效手段进行病虫害的防治,以提高林木的生长和产量。
这可以采用物理、化学、生物等综合防治手段,如选用抗病、抗虫性强的树种,利用天敌等天然防治方法等。
5. 森林火灾预防与控制技术森林火灾是生态林业中的一大问题,一旦火灾发生会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带来灾难性影响。
因此,生态林业管理中必须采取措施预防和控制森林火灾的发生。
预防和控制森林火灾可以采用收缩林火蔓延的防火带、增加疏林草防火带等方法来减少火灾的发生,当发生火灾时,应采用有效的灭火手段及时控制火势,保护森林健康。
生态林业的栽培管理技术演化了许多年,凭借着不断的实践和创新,这些技术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并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技术体系。
通过科学的管理和经营方式,生态林业将能够实现长期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良好的木材和生态环境。
生态模式下林业栽培管理技术
生态模式下林业栽培管理技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生态环境的保护成为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
作为重要的生态系统组成部分之一,林业的栽培管理技术在生态模式下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讨论生态模式下林业栽培管理技术的相关内容。
1.生态保护:生态模式下的林业栽培管理技术能够更好地保护森林生态环境,保持生物多样性,防止水土流失,减少病虫害的发生,保护自然生态平衡。
2.资源可持续利用:通过科学的栽培管理技术,可以提高森林的资源利用率,延长林木的生长寿命,实现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经济效益:科学的栽培管理技术可以提高林木的生长速度和质量,增加木材产量,提高经济效益,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1.栽培技术(1)土壤改良:通过合理的施肥、翻耕、植被覆盖等方式改良土壤,提高土壤肥力,为林木的生长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
(2)栽培措施:根据不同树种的特点,确定适宜的栽培措施,包括栽植密度、修剪修枝、病虫害防治等,保证林木的健康生长。
2.管理技术(1)定期监测:定期对森林的生长情况、病虫害情况、水土流失情况等进行监测,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处理。
(2)合理间伐:合理的间伐可以促进林木的生长,提高木材质量和产量,同时也可以保持林分的生态平衡。
(3)生态补栽:在林木定期砍伐后,及时进行生态补栽,保持森林的完整性和生态功能,保护森林生态环境。
3.技术手段(1)远程监测: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建立森林远程监测系统,实时监测森林生长情况,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2)生态模拟:结合生态学原理,进行林分的模拟研究,找出最佳的林业管理模式,实现最佳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3)信息化管理:借助信息技术,建立林业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林业资源的全面管理和智能化决策。
1.科技化: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生态模式下的林业栽培管理技术也将更加科技化,包括智能化监测、自动化管理等,提高管理效率。
2.生态友好型:未来的林业栽培管理技术将更加注重生态友好型,通过生物工程技术、生态恢复技术等手段,促进林木的健康生长。
基于生态模式的林业栽培管理技术探讨
基于生态模式的林业栽培管理技术探讨生态模式的林业栽培管理技术是指在林业生产过程中,将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生态规律与人工经营的林木生长过程相结合,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为前提,通过科学管理和合理经营,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在林业栽培管理的过程中,生态模式的应用可以提高林木的生长速度、增强抗逆能力、提高木材质量,并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对生态资源的浪费。
下面将从生态模式的实践案例、栽培技术和管理方法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生态模式的实践案例:在我国的某个地区,曾经出现了大规模的退耕还林工程。
在这个工程中,通过选择适宜的树种,合理的空间布局和时间推移的辐射导向,将农田有效地转变为林地,并逐渐恢复了该地区的生态系统平衡。
这个案例证明了生态模式在林业栽培管理中的可行性和重要性。
栽培技术的探讨:生态模式的栽培技术主要包括树种选择、适宜的土壤改良措施、合理的密度和间距、科学的修枝和疏枝、合理的施肥和浇水等。
树种选择是林木栽培的基础。
不同树种对环境的适应性不同,根据所在地区的气候、土壤和水分条件选择适宜的树种,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土壤改良是保证林木根系生长和养分吸收的重要措施,通过施加有机肥料、砂土、腐殖土等改善土壤结构和土壤质量。
密度和间距是指林木的栽植密度和株行间距,适当的密度和间距可以保证林木的正常生长和发育,避免竞争和拮据现象的发生。
修枝和疏枝是指对林木进行适量的修剪和去除枯死枝叶,促进林木正常的生长和枝桠的疏散。
施肥和浇水是为了提供充足的养分和水分,保证林木的生长需求。
管理方法的探讨:生态模式的管理方法包括科学的管理计划制定、定期的监测和评估、适时的人工干预和合理的利益分配。
科学的管理计划是根据林木的生长规律和生态系统的需要制定的,确定目标和措施。
定期的监测和评估是为了了解林木的生长情况、健康状态以及林地的生态功能,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适时的人工干预是为了保证林木的正常生长,并排除生态环境中的障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析林业生态模式下栽培管理技术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自然资源的过度使用,导致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的破坏,而对林业的栽培管理技术也愈加重视起来。
相关技术部门为了能够充分水、热、光、肥、土壤这些自然资源,提高效益,获得最大收益,就从林业生态模式出发,对其栽培管理技术进行了有效探析。
本文就通过总结各种林业生态经营模式,分析了其相应的栽培管理技术。
关键词:林业;生态模式;栽培管理技术
中图分类号:s753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林业对社会的发展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随着自然环境的变差,人们越来越依赖自然资源。
不同物种有着不同的栽培管理技术和科学措施,为了让人们能够在投入最少的情况下,获得最大的收益,从而实现以短养长,减少农民的负担,就需要改善栽培管理技术,从而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1 林、草、畜复合林业生态经营模式下的栽培管理技术
如果是在林、草、畜复合经营模式下,首先就应该合理选择造林树种,如果是选择牧草品种,那么就可以用紫花优质苜蓿。
除此之外,还应该对造林密度合理控制,进行布设时,就可以采用3×8m的株行距。
在栽植树木栽植时,也要注意很多问题,首先就应该凿开沟槽,使用的是开沟犁,沟槽大约为40cm,然后还应该在沟内
挖坑,坑的体积大约为50cm3,如果要在坑内施肥,可以使用磷酸二铵和腐熟粪肥,施肥完后,还应该把它和回填土进行拌匀处理,在选择苗木时,要保证其根幅在30~40cm之间。
与此同时,一到春季就应该对树种进行有效的病虫害防治,特别是杨树,尤其注意的是,每到5月、10月初和9月底,树种多发溃疡病和蓝皮病,这时,相关人员就要对此有效防治处理。
在对牧草的栽培管理中,要特别注意种植管理技术,为了保持地块的平整,合理实现既定目标,那么在播种牧草的前一年秋后时,就应该对土地进行合理的翻耕处理,在冬季也应该对其施浇冻水,如果第2年解冻了,解冻范围在10cm左右时,那就可以进行耙地处理。
当播种季节来临时,为了保证产量,就可以播种之前对种植地块施磷酸钙底肥,磷酸钙底肥大约为100kg就足够,播种的行距也应该有所控制,大约在30cm左右,深度大约为2cm,播种完成后还没有结束,还要对地皮进行刮平处理,并且实施轻微调整[1]。
2 枣粮复合林业生态经营模式下的栽培管理技术
为了让枣树实现科学的栽培种植和管理技术,那就应该在多个环节做好各种措施。
首先在处理定植上,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在冰冻之前,就应该进行开沟和浇灌处理,这是为了让林业生态模式的构建更加。
其次,对于追肥栽培环节来说,要分为两个阶段进行,第1个阶段是从5月下旬到6月上旬,为了有效地减少落花现象,那在这一阶段需要对枣树施加尿素,第2阶段是7月上旬,在这一
阶段,为了让落花现象不再发生,那就需要对每株再施加氮、钾和磷复合肥料,而且每次进行必须的浇水处理,这应该在施肥之后进行。
对于粮食作物的栽培和种植管理技术来说,更应该慎重,在粮食作物的栽培环节,就应该合理地选择矮秆作物,为了让林业生态模式能够实现合理的空间规划,那么对于其栽培管理方式,就可以选取常用的一些方法。
除此之外,还应该有效控制枣树行和作物种植带的距离,保持其距离超过1m,这是为了保证粮食作物和枣树生长的适宜性,而且也更加方便管理。
如果是种植棉花作物,那就应该在棉花种植的前年初冬注意其栽培和种植管理技术,在种植之前就要对种植地块进行翻耕处理,为了解冻,还要对其施浇冻水,等到春季地皮解冻之后,如果解冻范围到达了10cm,为了保持地块的平整,形成较好的效果,那就应该进行耙地处理。
等到了4月中旬,就要采取一些地膜覆盖措施,这应该在种植的幼树行间进行,在选取地膜时,要让地膜的幅宽保持在90cm,并且要厚度合适。
在铺设完地膜后,为了防止地膜被大风吹起,就要在地膜上进行压土处理,行距为2m左右。
3 地果、菜套复合林业生态经营模式下的栽培、种植管理技术
在这种复合经营模式下,栽植和培育品种大多都是葡萄果树和油菜。
在对葡萄的栽培管理中,要控制其株行距,大约为0.5×1.5m,不管是在冬季还是夏季栽培,都要进行科学的修剪。
为了提高葡萄
的产量和品质,那在夏季时就要进行多种方式的修剪,修剪方式可以用疏枝、抹芽、疏花序和副梢处理等。
为了满足葡萄树种的低温需求,在每年10月下旬和11月上旬都要对其浇水、扣棚和遮光防护,直到来年的1月份,就可以对其进行增温催芽处理。
如果开花了,那就应该让树种处在干燥的环境下,这样可以让花药有效开裂,从而散发出花粉。
为了有效地防止葡萄树种的病虫害,那就应该在葡萄发芽之前喷布石硫合剂,彻底消灭残留在枝蔓中的虫卵和病菌。
为了阻止灰霉病害现象的发生,那么在植物开花之前就应该喷布多菌灵溶液和氯氰菊酯。
当采摘完葡萄后,为了阻止落叶病的发生,那么在6月份,每隔半个月就要对其实施喷淋波尔多液,这可以为来年的葡萄产量打下良好基础[2]。
4 结语
综上所述,为了提高林业的回报效率,提高粮食产量,应该对林草畜、地果菜套种和枣粮间作这些复合林业生态经营模式进行合理的构建,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长短互补,还能有效地提高土地产出率,从而丰富林业资源,促进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所以,大力推广这种模式对促进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是非常有利的。
参考文献
[1]高晶.林业栽培种植技术浅析[j].林业科技,2008(10).
[2]于晓丽.林业生态环境发展[j].农林建设,2010(2).
作者简介:欧阳冬萍(1976-),女,汉族,江西萍乡人,任职于南昌市林业科学研究所。
研究方向:林业引种栽培示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