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精华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学案 岳麓版
历史ⅰ岳麓版第21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学案(缺解析)
历史ⅰ岳麓版第21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学案(缺解析)【学习目标】课程标准: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重点: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和完善过程难点:中国民主政治的特色【学习过程】A.基础填空|自主学习教材,独立思考问题〔20分钟〕【知识梳理】【一】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一〕新中国的成立1、背景:〔1〕军事上:解放战争基本胜利。
1949年,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推翻了国民党反动统治。
〔2〕思想上:七届二中全会和《论人民民主专政》作了理论和路线方针准备。
〔3〕准备:1949年召开的政治协商会议,为新中国的成立作了充分的准备。
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讨论。
2、成立:1949年10月1日3、意义:新中国的成立,开创了,标志着的基本胜利,中国进入了的新时代。
新中国的成立,是的胜利。
请思考: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主要职责是什么?〔二〕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1.1954年宪法〔1〕目的:为了保障,新中国开始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替代起作用的《》。
〔2〕内容: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共有106条,分为、、,以及等四章。
②确立了我国的,规定了,制定了,并将写入宪法。
〔3〕原那么:人民民主原那么和社会主义原那么(4)意义:①性质:1954年宪法是中国第一部。
②它的颁布加强了,巩固了;反映了的根本要求;提高了人民,为奠定了基础。
2.初步确立:1956年底,随着经济上和政治上从向过渡的完成,在中国初步确立起来;1956年召开的中共“八大”明确指出:国家的主要任务已有解放生产力变为,国家必须制定完备的法律,人民的应充分受到法律的保护。
【二】新中国政治体系的基本框架——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确立:年通过的《》正式以的形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特点:各届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都经全国人民产生,由各党派和社会各阶层的人士组成。
第21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岳麓版学案)
【课程标准】1. 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2. 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课标解读】1. 新中国的成立:掌握新中国成立的准备、概况及意义。
体会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国进入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
掌握1954年宪法制定的目的、基本内容及意义,认识1954年宪法的特点。
2.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掌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影响和曲折发展过程。
区别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人民代表大会。
结合政治所学,比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议会制度的一统;掌握多党合作制度的基础、指导思想、主要形式及意义,理清多党合作的曲折与发展、完善的线索,注意比较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的关系与美国民主党和共和党关系之间的异同,加强对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党和民主党派的参政党的地位的理解;掌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法律依据、地位、内容、民族区域自治的建设和作用。
理解民族区域自治与特别行政区的不同。
【考试大纲】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2.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知识梳理】一、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一)新中国的成立1.背景:(1)军事上:解放战争基本胜利。
1949年,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推翻了国民党反动统治。
(2)思想上:七届二中全会和《论人民民主专政》作了理论和路线方针准备。
(3)准备:1949年召开的政治协商会议,为新中国的成立作了充分的准备。
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讨论。
2.成立:1949年10月1日3.意义:新中国成立,开创了,标志着的基本胜利,中国进入了的新时代。
新中国的成立,是的胜利。
请思考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二)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1.1954年宪法(1)目的:为了保障,新中国开始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替代起作用的《》。
(2)内容: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共有106条,分为、、,以及等四部分。
②确立了我国的,规定了,制定了,并将写入宪法。
最新高中历史 第6单元第21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学案 岳麓版必修1(考试必备)
第21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知识点一开国大典1.新中国成立(1)筹备:新政协①召开:1949年9月21日在北平召开。
②任务:讨论建立新中国的有关事宜。
(2)标志:1949年10月1日,举行开国大典:毛泽东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3)意义①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
②中国进入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新时代。
③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胜利。
2.政权特点: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团结建国的精神和政权特色。
知识点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1.目的:为了保障在政治上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顺利过渡,替代起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2.颁布:1954年9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投票表决的方式通过。
3.内容(1)确立了我国的政治制度和政府组织原则。
(2)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和义务。
(3)制定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方针政策,并将过渡时期总路线写入宪法中。
4.性质: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5.意义(1)加强了人民民主专政,巩固了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的成果。
(2)反映了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根本要求。
(3)极大地提高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奠定了基础。
知识点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1.确立(1)标志:1954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
(2)运行:第一届人大期间,召开四次全体会议,通过了多项决议和一项法律。
(3)特点: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经全国人民普选产生,由各党派和社会各阶层的人士组成。
(4)意义①奠定了新中国的各项政治建设的基础。
②规范了政府与人民的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
③昭示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权力属于人民。
2.曲折(1)1957年,由于反右派斗争扩大化的错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趋于停顿。
(2)十年“文化大革命”期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名存实亡。
知识点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基础: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团结合作、共同反对国民党专制独裁的历史。
高中历史 第21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教案8 岳麓版必修1-岳麓版高一必修1历史教案
2、教学过程中首先播放《开国大典》部分影像资料,播放毛泽东向世人宣告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的话语,引起学生强烈的共鸣,认识到新中国成立的历史地位和深远影响,导入新课。
PPT,视频
讲授
教师通过展示图片、材料、影像,引导学生对新中国的成立、建国初期三大政治制度、一部宪法的特点和历史地位进行分析和归纳。
学生自主学习;根据图片和材料,以及问题设计,回答有关问题,并进行讨论回答。
PPT,视频
研讨
分组合作研讨: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与西方的议会制有何区别?《共同纲领》和1954年宪法有何联系?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掌握新中国的成立有关史实和历史意义;把握新中国成立初期三大政治制度建立的有关史实和意义。培养学生认识社会现象并进行概括、分析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运用多媒体手段展示新中国成立和建国初期三大政治制度建立的过程;通过情景激趣和小组合作的方式,运用多媒体手段,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比较问题的能力,以及分析史料、史识、史观的能力,培养正确的学习历史观点的方法。
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
教学环节
(如:导入、讲授、复习、训练、实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研讨、探究、评价、建构)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法、手段等)
导入
播放《开国大典》部分影像资料,播放毛泽东向世人宣告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的话语,
通过观看影像和图片,体会开国大典的深远而重大的历史意义。
2、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通过自主学习、教师点拨、合作探究、展示成果、总结评价等多种方法,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和积极性,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比较问题的能力。
高中历史教案政治史_岳麓版_第21课
第21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课程标准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
一、政权建设——开国大典
二、法制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9月20日)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
三、制度建设——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线。
一方面,毛泽东非常重视群众的意见和智慧,认为只有深入群众,才能形成好的路线、方针、政策等,这需要发扬民主;另一方面,毛泽东重视领导机关综合分析群众意见和智慧,强调集中的重要性,保证正确的民主方向,形成统一的意志和行动,集中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群众问题,使群众得到解放和幸福”,集中的目的仍是为了发扬民主。
解析与探究在君主专制的制度下,国家的主权属于专制君主,人民只是君主的臣民,臣民不能违背君主的意志,法律只是君主意志的体现;在民主制度下,国家的主权属于全体人民,法律体现人民的意志,赋予公民各种民主权利。
1.名词: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人民代表大会前者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后者是我国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包括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中产生发展起来的。
(2)国体决定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政体是由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决定的(3)我国国情决定的(4)人大制度的优越性:便于人民参加国家管理,便于集中的行使国家权力,能够保证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又能保证地方性和积极性的发挥。
最新第21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岳麓版][学案
第六单元: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第24课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导学一、课标要求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二、预习提纲“一国两制”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构想。
“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是怎样形成的?又是怎样成功运用的?海峡两岸关系是怎样产生的?近年来两岸关系如何?1、“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①雏形: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毛泽东、周恩来就曾提出关于“和平解决_______问题”的设想,这是“一国两制”构想的雏形。
②基本框架: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了《___________》,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
1981年9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_______发表谈话,具体阐述了和平统一祖国的“________”,阐明了中国政府对台湾当局的态度及统一后对台湾的基本政策,这就奠定了“一国两制”的基本框架。
③形成:80年代以后,________多次发表谈话,全面阐述了“_________、__________”的深刻含义,完整的“一国两制”构想逐渐形成。
④宪法保证:1982年12月,全国人大__________会议通过了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使“一国两制”构想有了宪法保证。
⑤成为国策:1984年,“一国两制”的方针在全国人大_________会议上通过,正式成为我国的国策。
2、“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运用①香港回归祖国:1984年12月,中英两国签署了《____________》。
_____年____月____日我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②澳门回归祖国:1987年4月,中葡双方签署了《___________》。
____年____月____日我国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3、海峡两岸关系的新发展大陆方面坚持“________”方针,一直为两岸直接“三通”作努力,但针对“_____________”决不承诺“不使用武力”。
三、线索勾勒1、基本线索:“一国两制”理论的形成——“一国两制”理论的实践。
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一 第21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教案2)
第21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课标要求】1、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
2、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的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3、通过对三大政治制度的学习,使学生把握新中国建立以来民主建设发展的基本脉络,展望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美好前景;培养学生追求民主的科学精神和为国家民主制度建设而努力的历史责任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三大政治制度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的过程及意义。
【教学难点】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政治建设的基石。
认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所具有的中国特色。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中国商代的政治制度是:内外服制度中国西周的政治制度是:分封制秦朝至清朝中国的政治制度:中央集权制度那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体制是什么呢?讲授新课:一、开国大典(政权建设)中国共产党在三大战役取得胜利后,国民党败北逃亡。
中国共产党团结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加紧进行新中国成立的各项筹备工作。
于是在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
新政协的主要任务是讨论建立新中国的有关事宜。
请同学们阅读一下课文,思考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为新中国的成立做了怎样的准备?学生答:(1)通过了起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2)确定了新中国的首都、国旗、国歌、纪元等事项。
材料:国旗的确定,是在广泛征求设计图案的基础上产生的,当时提出国旗应征图案有3个条件:一要有中国特征;二是要含有中国地理、历史、民族、文化等因素;三要有政权的特征,要体现出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的统一战线,并且要庄严整洁,一目了然。
通过一个月的征集,共收到近3000副图案,在9月25日,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进行到第五天的时候,毛泽东、周恩来约请各方人士,包括郭沫若、马寅初、徐悲鸿、马思聪等召开座谈会,当时著名的剧作家田汉看中了第32号图案:在红色的旗面上,镶有一大四小五颗黄星,顶端有镰刀斧头,经过讨论,毛泽东决定把镰刀斧头去掉,最后决定以五星红旗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
最新-高中历史 第21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学案 岳麓版必修1 精品
第21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学案一、课标及三维目标: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三项基本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认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色。
难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三、复习回顾:___________年10月1日,伴随着开国大典新中国诞生了,摆在中国人民面前最为紧迫的任务有两项:一是恢复和发展经济,建设人民民主政权的经济基础;二是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
近代以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确立的代议制政体大多实行三权分立,___________行使立法权,___________行使行政权;政党制度大多实行两党制或多党制。
1917年10月,俄国爆发___________,起义成功后建立世界是第一个社会主义政权,苏俄政体的特点是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统一;政党制度实行_________________党一党执政。
四、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归纳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主要特点:四.巩固训练:基础检测: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A、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已经结束B、新民主主义革命完全胜利C、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确立D、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2、最早规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的文献是:A、1949年人民政协通过的《共同纲领》B、1954年一届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C、1956年的中共“八大”决议D、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的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原则是:A、上层集中B、基层民主C、分权与制衡D、民主集中制4、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作为统一战线的组织并发挥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作用开始于:A、1949年新中国成立B、1954年一届人大召开后C、1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D、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5、下列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规定了国家性质、政治制度、公民的权利和义务B、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C、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D、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能力提升: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的法律依据:A、《论人民民主专政》B、《共同纲领》C、《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2、下列不属于民主党派参政基本任务的是:A、参加国家政权B、确定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人选C、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D、参与国家方针、政策的制定与执行3、下列关于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民族区域自治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C.体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与共同发展繁荣原则D.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逐步建立起来的4、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中最根本的是: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B、村民民主自治制度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D、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5.2018年中国致公党中央副主席万钢和无党派人士陈竺分别担任科技部和卫生部部长。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Ⅰ第22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教学设计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Ⅰ第22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1、课程标准内容本课源于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Ⅰ《政治文明历程》第六单元第22课。
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2、《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对本课教学内容的要求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开国大典;阐述三大政治制度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的过程及意义;认识这三大政治制度构成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内容,是中国民主政治的基本特色。
感受新中国成立的神圣和庄严,体会中国人民当家作主、人民民主意志得到反映的喜悦之情。
加深对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价值观认同。
(3)本课内容的组成成分和在模块学习中的地位与作用本课内容是新中国的成立和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包括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本课内容起承上启下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大政治制度是新中国政治建设的起点和内容,构成中国民主政治的核心内容,现今还在此基础上不断地完善。
(4)分析本课内容与初中教材相关内容的区别和联系。
学生在初中的思想政治课中曾经学习过人民当家作主的法治国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政治教材侧重于理论,并且内容分散,新中国的诞生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制度的内容则没有学到。
高中的教材则史实与理论并重,而且知识点杂、多。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本课有一部分知识学生在初中学习过,可在现行的中考体制下,学生掌握情况不容乐观。
本课理论性强、知识点多,与现实联系密切,学生的思考和理解能力还不成熟,并且缺乏相应的政治常识,学生较难理解且不易掌握。
不过,学生经过了初高中衔接和新课程内容的学习,新的学习方式和习惯已基本适应。
高中历史6.25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学案岳麓版必修1
学案25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课标要求] 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一、开国大典1.筹备:新政协(1)召开:1949年9月21日在北平召开。
(2)任务:讨论建立新中国的有关事宜。
2.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3.意义(1)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
(2)中国进入人民当家做主的新时代。
(3)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胜利。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1.宪法的颁布(1)目的:为了保障在政治上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顺利过渡,替代《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2)颁布:1954年一届全国人大通过。
(3)内容①确立了我国的政治制度和政府组织原则。
②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和义务。
③制定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方针政策,并将过渡时期总路线写入宪法中。
(4)性质: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5)意义①加强了人民民主专政,巩固了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的成果。
②反映了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根本要求。
③提高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奠定了基础。
2.法治的完善(1)背景:1956年底,过渡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初步确立。
(2)内容:1956年中共“八大”指出,国家必须系统制定完备的法律,一切国家工作人员必须严格遵守,人民的民主权利受到法律保护。
[易混易错]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结束,而不是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确立的标志。
它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开始,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深度点拨]《共同纲领》与1954年宪法有何关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的施政纲领,是团结全国人民建设新民主主义中国的大宪章,在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以前,实际上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山东省高中历史第21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教案1岳麓版必修1
第23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教材分析《课程标准》要求: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本课在《课程标准》必修(Ⅰ)《政治文明历程》中占有重要地位。
它叙述了中国共产党在革命胜利和政权巩固后,创造性地建构了适合中国国情的政治民主的新模式,(即上述的三项制度的建立和发展过程)它有别于西方的代议制、两党政治,又不同于苏联、东欧的一党制,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最广泛的、高度的人民民主的政治体制。
它充分体现了人民是国家的主人,真正实现了人民管理国家的原则,从而为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开辟了广阔的天地和前景。
是对人类政治文明历程的一大贡献。
本部分内容在初中中国现代史和初三的政治课中有过分散的简单叙述。
但不是专题,也不系统。
然仍可利用学生已有的旧知识进行教学。
学生分析鉴于本学期高一学生正处于初中向高中过渡阶段,社会知识水平、政治理论水平、抽象思维能力都还不高。
而本课不少概念难度较大,理论水平较高,而学生对新中国的政治制度又了解较少,因而学习有一定困难,故应引导学生课前在网上搜集有关资料、去采访、去感知、去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和参与的能力。
同时要求进行课前预习,才能更好地理解本课知识。
教学目标一、基本知识开国大典、第一部宪法的颁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及发展情况。
二、能力与方法1、识记《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性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及职能、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的指导思想、主要形式、民族区域自治的含义。
2、理解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和第一部宪法颁布的意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概念、内在关系、建立的意义和特征。
3、学生通过网络收集相关的文献资料、采访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课堂的交流、讨论、分析、归纳、探索,培养学生联系社会实际、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合作学习以及比较分析的方法和能力。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学案4(岳麓版必修1)
第21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学案课标要求:“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一)关于“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
1、史实:问题:“假设我们都生活在1949年,你们是著名的记者,请你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进行报导?2、意义:看材料思考: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和剥削人民的历史,使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成为具有独立主权的国家;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政权,是中国历史上不曾有国的国家政权。
新中国的成立,为国家政治建设的逐步开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石。
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一个新纪元。
”——人民版教材1)据材料一回答:有人说“新中国的建立,标志着中国‘一个时代的结束和一个时代的开始’”,如何理解“一个时代的结束”?“一个时代的开始”?材料二:“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本主义的新民族主义革命路线;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真确处理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三方面问题的三大法宝;经过新民主主义进入社会主义的革命历程等这些中国革命经验,都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斗争中创造出来的。
新中国正是这些经验凝聚而成的伟大成果。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2)材料二中“新中国正是这些经验凝聚而成的伟大成果。
”这些经验是从何而来的?3)据材料一回答: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对国家政治建设有何历史意义?(二)关于“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 1)简答“人大制度的建立、职权”?2)“人大的意义及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看图思考据问题1填图1、图1中“人民与人大、人大与各执行机关的各是什么关系?人大有哪些职权?2、图2:美国国会行使立法权,总统行使行政权,法院行使司法权。
图1:我国全国人大行使立法权,国务院行使行政权,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行使审判权和法律监督权。
2015-2016学年高中历史第六单元第21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学案岳麓版必修1资料
第21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课标要求] 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一、开国大典1.筹备:新政协(1)召开:1949年9月21日在北平召开。
(2)任务:讨论建立新中国的有关事宜。
2.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3.意义(1)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
(2)中国进入人民当家做主的新时代。
(3)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胜利。
[易混易错]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结束,而不是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确立的标志。
它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开始,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1.宪法的颁布(1)目的:为了保障在政治上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顺利过渡,替代《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2)颁布:1954年一届全国人大通过。
(3)内容①确立了我国的政治制度和政府组织原则。
②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和义务。
③制定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方针政策,并将过渡时期总路线写入宪法中。
(4)性质: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5)意义①加强了人民民主专政,巩固了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的成果。
②反映了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根本要求。
③提高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奠定了基础。
2.法治的完善(1)背景:1956年底,过渡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初步确立。
(2)内容:1956年中共“八大”指出,国家必须系统制定完备的法律,一切国家工作人员必须严格遵守,人民的民主权利受到法律保护。
[深化拓展]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的施政纲领,是团结全国人民建设新民主主义中国的大宪章,在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以前,实际上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1954年宪法以1949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基础,又是共同纲领的发展。
山东省高中历史 第21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教案15 岳麓
□√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移动学习□其他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
1、课前播放《东方红》音乐,利用手机短信导入,感染气氛,使学生尽快融入课堂,激发学生兴趣。
二、学生分析
本课的知识在初中的思想政治课中都曾接触过,但不系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学习中,已为本课作了一些铺垫。本课学习要在掌握课标要求的基础上适当增加课堂容量拓展历史视野,激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从三大制度出发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导入
利用手机短信导入
聆听音乐,观看图片,回顾所学
音乐、PPT图片
探究
播放《开国大典》视频,展示图片问题
观看视频,小组讨论:新师总结1954年宪法的性质,并与《共同纲领》比较
观看图片
PPT图片
研讨
播放图片、视频,让学生讨论人大代表提出的一些议案,反映了我国政治制度的什么本质特征。
2.过程与方法:通过了解新中国各项政治制度的形成、发展过程,以及各项政治制度的职能、作用意义等,与西方国家代议制、政党制度相比较,认识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新中国成立的史实学习和视频播放,感受民族自豪感。通过了解新中国各项政治制度的形成、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1、充分利用视频、音频、图片等资料,使学生能够尽快进入历史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引发深入思考。
2、历史与时政相联系,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能力,体现了教学目标的三位一体。
高中历史 第21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教案5 岳麓版必修1-岳麓版高一必修1历史教案
(3)通过课堂中“走进历史”、“感悟历史”、“论从史出”等环节学习,培养学习从纷繁的历史现象中获得深刻的历史启迪,从而使历史学习为现实服务。
四、教学环境
□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移动学习□其他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
1、播放自制多媒体资料《图说历史》,感受跌宕起伏的五千年文明史,激发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2、同学们在预习的基础上,利用十分钟时间,分成四组,以、【视频资料】《开国大典》,进行情感教育,这是让四亿五千万中国人激动地一刻,挺直了腰杆的中国人民成了新中国的主人。
七、教学特色(如为个性化教学所做的调整,为自主学习所做的支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设计,教与学方式的创新等)200字左右
1、灵活运用情境教学和材料教学,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感受历史。
2、 利用课件展示大量的历史资料,让学生自己去分析、思考,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分析大量 的史料得出历史结论的能力。也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兴趣。更注重以历史知识为载体,及时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学习和视频播放,感受“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自豪。
(2)通过对三大政治制度的学习,使学生把握新中国建立以来民主建设发展的基本脉络,展望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美好前景;培养学生追求民主的科学精神和为国家民主制度建设而努力的历史责任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高中历史 第六单元 第21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教案 岳麓版必修1-岳麓版高一必修1历史教案
第21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道谜题,我们共同探索第22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进入新课】课件显示课程标准要求: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一、开国大典——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教师介绍:课程标准要求(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学生根据课本指出史实。
1、新政协召开课件展示:新政协召开情景及共同纲领、国旗、国歌等图片(教师边展示边介绍)2、开国大典根据新政协的决议,于1949年10月1日举行盛大的开国大典当看到雄壮的国歌奏响、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的时候,大家有什么感受?(根据学生的感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开国大典的举行,标志着新中国的建立和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
它的意义上节课已经学习过了,请一位同学为我们回顾一下(学生:从国内、国际两方面回答)。
新中国建立以后,就把国家政治体制的建设作为头等大事。
结合课标要求,要求学生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找出构成中国特色的政治体制的内容。
学生答后,课件上显示有中国特色的政治体制: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2、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学生活动:为了加深同学们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有深刻的理解,课前分组采访了区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请派代表上台分别汇报你们的成果和感受。
通过推举代表和两位同学的汇报,我们了解到地方人大和政协的工作情况,由小知大,依此类推全国人大和政协的职能和作用。
二、新中国基本政治制度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动动脑:《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二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主权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正式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要求学生结合课本提供的材料《宪法中关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的规定》以及课件中提供的宪法规定的国家机构思考问题:全国人大有哪些重要的职能?说明全国人大的地位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与西方的三权分立制有何本质区别?(学生讨论)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提供参考答案:职能:立法、监督、人事选举和任命权以及重大事项的决定权地位:是全国最高立法机关和权力机关不同:经济基础不同行使权力的主体不同活动的原则不同学生活动:根据课前分组情况,由学生推举代表上台,介绍如果自己参加校学生代表将会提出的提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参考答案
【基础回顾自测】
BDBDB CCB
课堂探究案
【探究点一】
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
2、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探究点二】
3、时间:1949年在第一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确定的。
主要内容: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建立由各民族代表组成的自治机关。
4、目的:经过民族合作、民族互助,实现各民族的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5、依据:一是国家的长期统一;二是各民族相依共存的经济文化联系;三是近代以来各民族在抵御外来侵略和长期革命斗争中结成的休戚与共关系。
【当堂检测】
DDABB CB
【课后练习】
ADBCCC
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集中体现了政党竞争、三权分立的基本原则。
我国的民主政治因国情不同而有自己的特点,我们实行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