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二全套导学案(岳麓版)

合集下载

高中必修二历史教案岳麓版5篇

高中必修二历史教案岳麓版5篇

高中必修二历史教案岳麓版5篇海阔凭你们跃,天高任你们飞。

愿你们信心满满,尽展聪明才智;妙笔生花,谱下锦绣第几篇。

学习的敌人是自己的知足,要使自己学一点东西,必需从不自满开始。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篇高中必修二历史教案岳麓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高中必修二历史教案岳麓版1一、我国早期的人类1、元谋人:在云南发现,距今约170万年,是我们已知的祖国境内最早的人类。

2、蓝田人:距今约80 万年,是在陕西出土的最早人类。

3、北京人:(1)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2)时间:70--20万年前(3)模样:与现代人不完全一样a、头部:残留猿类特征b 、双手和上肢:由于劳动,发展最快。

北京人的体质特征,说明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4)生产和生活:a、制造和使用打制石器(旧石器)--能够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b、使用天然火c、由于生产力低下(根本原因)和自然条件恶劣,为了生存(直接目标),他们过着群居生活(实质是早期人类社会)d、使用简单语言二、氏族公社时期1、山顶洞人--母系氏族公社的开始:(1)时间:18000前(2)地点:龙骨山山顶洞穴(3)模样:同现代人大体一样(4)生产和生活:a开始采用磨制和钻孔技术制造石器、骨器b制造骨针,缝制兽皮衣服c过着氏族公社的生活(氏族公社按亲属世系关系分为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2、半坡氏族和河姆渡氏族--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时期(1)半坡氏族:b、地点:西安半坡村c、时间:五六千年前工具: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称新石器,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d、生产和生活原始农业:种植粟(我国是世界最早种植栗的国家)、蔬菜和麻饲养家畜和家禽原始手工业:用麻线织布;制造陶器,代表作彩陶定居生活:建造房屋,居住区、公共活动场所、公共墓地和窑场组成村落原始文字:半坡陶钵口沿上有符号二三十种2 地位:是黄河流域氏族公社的一个典型(2)河姆渡氏族a、地点:浙江佘姚河姆渡b、时间:6000年工具:使用骨器、木器、石器、陶器c生产和生活原始农业: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之一)饲养猪、狗、水牛建木结构房屋过定居生活(前提:原始农业发展)C、地位:长江流域氏族公社的一个典型(3)母系氏族公社结束:大汶口文化早期(4)母系氏族公社共同特征:① 妇女起主导作用(因为妇女是当时生产和生活的组织者)②按母系血统确定亲属关系③没有贵践、贫富、阶级④生产和生活资料归氏族公社所有⑤过着原始共产主义生活(根本原因:生产力低下)3、大汶口文化中晚期(1)中晚期距今约四五千年,处于父系氏族公社阶段(母系向父系过渡实质是亲属关系的的变化,转变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提高)(2)晚期:由于生产力发展(根本原因),产品有了剩余,私有财产出现,发生贫富分化(随葬品的多少是判断贫富分化的主要依据),在此基础上产生了阶级。

2017~2018学年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2全册导学案

2017~2018学年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2全册导学案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2 全册导学案目录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1节《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2节《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3节《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4节《农耕时代的手工业》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5节《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6节《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第7节《新航路的开辟》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第8节《欧洲的殖民扩张与掠夺》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第9节《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第10节《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第11节《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第12节《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第13节《交通与通讯的变化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第14节《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第15节《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第16节《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第17节《苏联的经济改革》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第18节《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第19节《经济体制改革》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第19节《经济体制改革》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第20节《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第21节《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第五单元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第23节《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第五单元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第24节《欧洲的经济区域一体化》第五单元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第25节《亚洲和美洲的经济区域集体化》第五单元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第26节《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知识梳理型第五单元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第27节《综合探究:中国如何应对全球化的挑战》《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导学案基础梳理:一、农业的起源1.出现:上古时代,从(1)经济向(2)经济发展,形成原始农业。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导学案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导学案

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山东省广饶县第一中学二校区2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课标解读】应掌握农业的起源、生产工具的改进、水利设施的完善、灌溉工具的改进、耕作方式的演变。

【知识梳理】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一、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1.种植业:①起源:原始农业是从______________经济向______________ 经济发展而来的。

②格局:中国农耕经济最早在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 形成规模,北方以旱地的_______生产为主,南方以水田_______生产为代表,形成______________ 格局。

原因:气候不同启示:地理条件与经济的发展联系密切,人与自然应协调发展。

2.家畜饲养业:①五谷:黍、稷、麦、稻、菽或黍、稷、麦、稻、麻②六畜:中国古代农民饲养的家畜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请思考1:我国古代形成了怎样的农业格局?从中得到什么启示?二、借用牛耕和不断改良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1.生产工具的进步:①农具材质的更新:原始社会、商周时期:原始社会的耕作形式是______________ ,主要劳动工具是______________ ;商周文明时代,主要农业生产工具是______________ 。

春秋战国时期开始:铁农具使用②耕作工具的发展:西汉中期:发明了______________,推动了牛耕的推广。

唐代:在长江下游出现______________ (又叫______________ )。

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3基本定型。

③灌溉工具的发展重要的灌溉工具有曹魏时期马钧发明的______________ 和唐代的______________。

2.生产技术的进步:①农用动力的变革:借用牛力耕田也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高一历史岳麓版必修二前三单元学案导学案,纯手打

高一历史岳麓版必修二前三单元学案导学案,纯手打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一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一、农业的起源1、形成:原始农业经历了从向的发展2、区域:中国农耕经济最早在和出现3、格局:中国古代农业形成了北南的格局4、特点:中国古代农业以为主,以为辅,存在着地域差别。

二、从耒耜到曲辕犁1、原始社会:是原始农业的主要耕种方式之一.人们主要使用骨制、木制、农具。

2、文明时代:、仍是人们进行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3、春秋战国:农业生产中开始使用,大大提高了生产力。

农业耕种方式进入阶段4、唐代:在长江中下游一带出现了,是自汉代以后农具改革的又一次突破,标志着我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5、灌溉工具:中国古代重要的灌溉工具有、。

6、特点:借助牛力耕田和不断改良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使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三、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1、春秋战国:修建了芍陂、、郑国渠等著名的水利工程2、西汉:兴建了、、白渠等水利工程3、治理黄河;历代政府重视黄河的治理,典型的如东汉治理黄河4、西域地区还出现极具地方特色的。

四、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1、商周时期:多采用大规模方式进行农业生产。

2、春秋时期:自耕农经济产生(1)、条件: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以及的出现。

(2)、经营方式:自耕农拥有部分土地,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业,同时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式的经营方式成为中国古代农业的又一个特点。

(3)、进步性:可以使农民勉强自给自足;自耕农比较稳定,有较高的。

(4)、局限性:* 1、小农经济的狭小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和的发展* 2、到,它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之一* 3、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统治者过度的剥削和压榨是其破产的原因之一。

第二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一、废井田,开阡陌1、井田制的出现:商周时期,阶级分化严重,遭到破坏。

2、井田制的内容(1)、土地名义上为国家所有,由周王将全国土地分封给。

(2)、井田制中有“”和“私田”之分。

最新高一历史岳麓版必修第二册新航路的开辟导学案

最新高一历史岳麓版必修第二册新航路的开辟导学案

高一历史岳麓版必修第二册新航路的开辟导学案章节:第二章名称:新航路的开辟节次:第7课编写:校审:备课组长:班级:姓名:【学习目标】掌握开辟新航路的原因、条件和新航路开辟的经过、影响。

【重点】新航路开辟的原因、经过和影响。

【难点】新航路的开辟与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的关系。

A.各组合作按照学案提纲完成本课基本内容。

一、“一切为了香料”(新航路开辟的历史背景)1、新航路开辟的条件(可能性)(1)西欧的发展(物质基础)。

(2)航海、技术进步和武器装备的改进(3)知识的进步,特别是人们开始相信学说。

(4)和王室的支持。

2、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必要性)(1)经济根源:西欧的发展和的出现,要求扩大对外市场。

(根本原因)(2)社会根源: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西欧对的需求量大增,《》起了鼓动作用。

(3)商路不畅:控制东西方通商要道,造成商业危机。

(4)强化王权: 西欧各国君主依仗武力,强化王权,。

(5)精神动力:热衷于传播。

◆(想一想):假如你是当时的一位航海家,具备了怎样的条件,你才能够远洋航行呢?二、新航路开辟的经过阅读下图,结合课本完成表格迪亚士达伽马哥伦布麦哲伦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新航路开辟的历史影响)(1)对西欧:引发了商业革命。

一是初步形成了一个广阔的,各大洲的商品源源不断地运往欧洲,作为欧亚大陆一端的西欧开始崛起;二是欧洲的商路和国际贸易中心从转移到。

同时引发了欧洲的价格革命。

美洲的白银大量流入欧洲,造成欧洲货币贬值,物价上涨,加速了封建制度的衰落,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

(2)对美洲:美洲传统社会遭到。

但美洲和为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做出了重要贡献。

(3)对非洲:非洲成为欧洲人的场所,罪恶的黑奴贸易开始。

(4)对亚洲(最初):欧洲殖民者最初在亚洲侵占一些大陆沿岸据点和岛屿,也刺激了亚洲经济的发展。

(5)对全球:全球逐渐形成了以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

人类也由此从各民族开始走向。

B、小组主持,合作探究,提出问题后写下。

岳麓版历史必修二教案

岳麓版历史必修二教案

岳麓版历史必修二教案【篇一:必修二全套学案【岳麓版】】高一历史备课组集体备课教案主备人:王世霞使用者:时间:第 1 页第 2 页高一历史备课组集体备课教案主备人:王世霞使用者:时间:第 3 页第 4 页第 5 页【篇二: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二第一课教学设计】高一年级历史组教学设计课题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备课人授课时间课时课标要求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教材分析知识与技能三维目标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导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后反思导入基础“精耕细作”的含义层次预设它是人们对中国传统农业精华的~种概括,指的是传统农业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

这一技术体系以高度对土地利用方式为基础,包括改善问题问题(指天、地、人或天道、地道、人道)理论为其指导思想它强调集约经营、少种多收。

生成问题解决问题1.我国农耕经济最早在什么地区形成规模? a.黄河流域和珠江流域b.珠江流域和长江流域 c.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d.黄河流域和湘江流域2.我国古代农耕经济形成南稻北粟局面取决于 a.自然条件 b.政府政策 c.居民口味d.历史原因3、下列哪项不属于我国古代居民饲养的“六畜” a、牛、马 b、鸡、狗自主检测c、猪、羊d、兔、鸭4.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技术基本定型的发明是a、耦犁b、曲辕犁c、翻车d、筒车5、我国古代下列生产工具中,基本上无需使用人力操作的是a、耧车b、翻车c、筒车d、提花机 6、收录介绍西方先进水利技术的科学著作是 a〈〈农书〉〉 b〈〈考工记 c〈〈天工开物〉〉 d 〈〈农政全书〉〉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

桑麻青氛氲。

迁移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

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

应用预设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

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

问题问题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生为陈村民,死为陈村尘。

?? ”——白居易《朱陈村》材料二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

岳麓版历史必修二导学案全集 第4课 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导学案

岳麓版历史必修二导学案全集 第4课 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导学案
补充。西汉时发明了提纺织主要以麻纺织为主。但南宋以前丝织业中心在北方,
北方丝织业比南方发达,丝织品很贵,主要是富贵人家使用。 3、阅读教材第 17 页第 5 段归纳:中国古代棉纺织业发展的原因(提示:棉花种植、棉纺
织技术改进)、表现和影响各是什么?
(2) 冶铁业:冶铁业的发展历程主要讲了春秋战国时期、东汉和南北朝三个时期,东汉时南
阳太守杜诗发明水排,利用水力鼓风冶铁,是冶炼工具和技术;南北朝时发明了灌钢法,就
是把生铁和熟铁合炼成钢的技术。冶铁业的影响是末段。燃料是 16 页第 1 段。 问题系列二:衣被天下
2、阅读教材第 16 页第 2 段—4 段归纳:概述中国古代丝织业发展的历程(表现)。
第 4 课 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小组:________ 【课标要求及解读】 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本节课的课程标准的要求较为明确,能力要求最低的是“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 史实”,主要要求学生记忆掌握基本史实,而“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就是要 求比较高了,要求学生分析归纳。 【重点难点】 重点:官营手工业和民间手工业。 难点:中国古代手工业的特点。 【导学流程】 一、导(3 分钟):复习提问上节课内容导入新课。 二、思(14 分钟): 基础感知:在自学本节课的基础上,系统梳理和总结以下问题。下面的第几段只算大字, 不算小字,但小字要了解一下;注意带“★”的问题是本课的重点,要背会。问题中括号内 的数字是指教材大字的第几段,划虚线的是选择题,划实线的是大题。 问题系列一:金属冶炼技术的进步
皇室生活
用品
春秋 民间私 生产民间 投 放
明中叶以后 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
战国 人 自主 消 费 的 产 市场

岳麓版历史必修二导学案全集 第9课 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第1课时)导学案

岳麓版历史必修二导学案全集 第9课 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第1课时)导学案

(4)市场条件:19世纪中后期,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和世界体系初步形成。

(5)劳动力条件:自由劳动力大量增加,工人素质提高。

6.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1)科学所起的作用不同(14升级):…科学和技术紧密结合,科学成为技术发明的先导。

讲解:科学理论成为技术发展的先导,科学的发展很快转化为技术的发明,科学已开始走在了生产技术的前面。

第一次工业革命时科学和技术尚未真正结合,发明创造主要来自工匠技师的生产实践经验。

(2)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然后向欧美和其他国家延伸。

第二次工业革命是在几个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发生并相互促进。

其中美国和德国贡献最多。

(3)在德、日、俄等几个国家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第一次没完成,第二次已开始)。

(4)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发生棉纺织部门,以轻工业为主导,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第二次工业革命主要发生在重工业部门,重工业占主导,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7.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力的区别第一次工业革命是生产技术革新的需要推动了新技术的发明。

第二工业革命则科学技术研究取得了突破性成就,并转化生产力的结果。

8.两次工业革命中各主要国家的发展情况中国在19世纪前后发展趋势是不断下降;英国在工业革命开始后在世界制造业产值中所占的比重迅速上升,工业革命完成后成为世界工厂,但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因保守的经济政策而衰落;美国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有所发展,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发展迅速,把其他国家远远抛在后面,所以美国在两次工业革命中经济都得到了迅速发展;德国在19世纪80年代才完成工业革命,其后发展更迅速;法国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发展较快,但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发展相对缓慢。

英法美德四国工业产量占世界比重的变化:19世纪中期,英法美德,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德英法。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二第一课导学案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二第一课导学案

第一单元第 1 课时◆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1、【课程标准】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农业的起源、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农业生产工具的发展、水利系统的完善,以及小农经济的产生、特点、利弊。

2.过程与方法:史料搜集整理、问题探究、自主合作。

对于学生的学习过程要始终进行及时和恰当的评价。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农业是古代最重要的生产部门,中国古代农业经济在当时世界上发展水平长期处于前列,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关注三农问题,增强社会责任感。

预习案I.教材助读一、1、1农业的起源1、起源:原始农业是从向发展而来的。

2、区域:大约一万年前,农耕经济在)和出现3、表现:(1)、作物:北方以旱地为主,南方以生产为主。

(2)、家畜饲养:主要有猪、马、牛、、、等六种,即“”4、中国古代农业特点之一:★要点点拨“南稻北麦”是中国农作物分布的显著特征,学习这一部分内容要注意结合对南北方气候差异的认识加以分析。

二生产工具演变:1、耕作工具(1)、原始社会①石器:、②木器:③骨器:(2)、商周时期:、(3)、春秋战国:(4)、唐代:①工具:一带已经出现了(又名江东犁)。

②意义:标志着中国的基本定型。

2、灌溉工具:(1)、工具:、。

(2)、作用:是推动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

★要点点拨许多与农业生产有关的汉字,如“耕”、“耙”等都以“耒”作为偏旁,可以看出历史上“耒”在农业生产中的具有特别突出的地位。

生产工具的先进与否是生产力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

二、、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1、水利设施:(1)、上古时代是我国兴修水利的最早传说。

(2)、春秋战国①条件的提高。

②工程:、郑国渠。

(3)汉代①修建等水利工程。

②政府治理⑺。

③兴建具有的水利灌溉工程,如西域地区的。

2、经验总结:古代农学著作包含大量内容。

三、耕作方式演变1、千耦其耘(1)、时间:时期。

历史岳麓版必修2导学案: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doc

历史岳麓版必修2导学案: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doc

【探究与点拨】1.中国近代服饰 变化呈现出什么 特征?2.据统计,仅湖 南一地列名《湘 报》的不缠足会 员就达1060人, 如果加上为不缠 足会捐款的人达 1132人之多。

然 而,列名该组织 的无一女子,不 缠足变成了彻头 彻尾的“男人运\青问:为什 么“不缠足”变 成了“彻头彻尾” 的男人运动?课题:第12课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知识体系】【知识体系】%1. “断发易服” L 近代以来服饰的变化%1 民间服饰的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清政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 民国期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近代以来服饰变化带来的影响:3. “断发”与不缠足运动“断发”与不缠足运动的特点:具有鲜明的%1 “断发”运动:同治、光绪年间:概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戊戌变法期间:概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10年清政府: 概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民国政府: 概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 不缠足运动先于,但是完成时间较晚外国传教士: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维新人士: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报刊与电影3.新旧婚姻有何变化?是什么原 因导致了这种变 1 .中国报刊业 %1 形成与发展19世纪: ____________________1815 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太平天国运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872 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884 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维新运动时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新文化运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 清末四大小说期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电影事业的兴起和发展 %1 1896年:概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评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 1905年:概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评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 1913年:概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评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931 年:概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评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报刊和电影事业兴起的作用%1. 移风易俗1. 口常礼仪的革新%1 中国古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 民国之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婚姻风俗的变革化?这种变化主要%1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集中在什么范围?%1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变革情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丧葬风俗的变化%1.如何认识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重难点解析】1.近代社会生活发生变化的原因%1根本原因:西方的工业文明首先对近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造成强烈冲击,中国在政治、经济、思想领域的变化共同影响的结果。

高一历史(岳麓版)必修2导学案设计:7、新航路的开辟(无答案)

高一历史(岳麓版)必修2导学案设计:7、新航路的开辟(无答案)

课题第7课新航路的开辟学习目标概述迪亚士、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史实,认识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重点新航路开辟的过程、影响难点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课前预习:一、新航路开辟的历史背景1、新航路开辟的条件(1)西欧的发展(物质基础)。

(2)航海、技术进步和武器装备的改进(3)知识的进步,特别是人们开始相信学说。

(4)和王室的支持。

2、新航路开辟的原因(1)经济根源:西欧的发展和的出现,要求扩大对外市场。

(根本原因)(2)社会根源: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西欧对的需求量大增,《》起了鼓动作用。

(3)商路不畅:控制东西方通商要道,造成商业危机。

(4)强化王权: 西欧各国君主依仗武力,强化王权,。

(5)精神动力:热衷于传播。

时间航海家开辟的新航线扶持国家方向三、新航路开辟的历史影响(1)对西欧:引发了商业革命。

一是初步形成了一个广阔的各大洲的商品源源不断地运往欧洲,作为欧亚大陆一端的西欧开始崛起;二是欧洲的商路和国际贸易中心从转移到。

同时引发了欧洲的价格革命。

美洲的白银大量流入欧洲,造成欧洲货币贬值,物价上涨,加速了封建制度的衰落,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

(2)对美洲:美洲传统社会遭到。

但美洲和为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做出了重要贡献。

(3)对非洲:非洲成为欧洲人的场所,罪恶的黑奴贸易开始。

(4)对亚洲(最初):欧洲殖民者最初在亚洲侵占一些大陆沿岸据点和岛屿,也刺激了亚洲经济的发展。

(5)对全球:全球逐渐形成了以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

人类也由此从各民族开始走向。

重点解读:一、重难点突破1、为什么葡萄牙、西班牙两国在新航路开辟方面走在前面?提示:①两国都在大西洋沿岸,这一地理位置有利于他们向海外发展。

②两个国家都掌握航海技术,特别是葡萄牙在航海技术上比较先进。

③两国都是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有能力支持和供应远航所必需的装备。

④新航路的开辟也同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的宗教情绪有关,他们在对外扩张时也把传播基督教作为自己的精神动力。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精品导学案(5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精品导学案(5页)

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1课时第几课时 1学习者分析高中历史学习的体系建构既要求“注意与初中课程的衔接,又防止简单的重复〞,对学生的记忆与理解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

虽然经过了一个学期的学习,但是大多数学生对高中历史的学习仍然停留在初中历史学习上简单的知道/理解的浅层次根底上,学习的主动性不够,对老师的依赖性较强,重记忆无视学习的过程。

但是学生的思维较活泼,因此,需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历,巧思设疑激发学生的探知欲。

教学目的知识与技能1.理解井田制的瓦解及土地私有制的形成2. 掌握租佃关系形成的原因,演变过程及影响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适当引导,理清古代土地制度的几种形态。

2.材料分析,合作探究,使学生真正理解井田制瓦解的深入背景。

3.角色扮演,体会土地兼并所带来的危害。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决定中国古代社会开展的根本问题,在此根底上理解中国古代社会人们根本的生活状况,从而深化对中国国情的理解。

教学重难点重点: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几种形态难点:土地兼并与租佃关系的普遍化教学资源?新新学案?+PPT课件教学活动过程描绘教学流程内容提要T〔导&学〕策略反思&点评〔教&学两方面〕老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活动1复习旧知+导入新课关于“中国历史上早期的农耕文明〞相关知识点〔后附材料〕2分钟1-1出示PPT1材料“中国历史上早期的农耕文明〞的一段文字,要求改正其中的5处错误过渡:1-1自主阅读并考虑1-2同桌口头交流,个别答复教学活动2问题导学+合作探究一.土地私有制的逐步确立1背景:井田制的逐步崩溃2.确立:各国的税制改革和变法2-1-1出示PPT2甲骨文中“井〞“田〞的写法,讲解井田制的来历并引导学生得出其是商周时期的土地制度2-1-2 出示问题〔问题导学〕〔1〕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经历了怎样的变化?〔2〕井田制是什么性质的土地制度?〔3〕井田制后来是如何瓦解的?〔过渡〕:春秋时期,铁2-1-2学生阅读第一子目,四人组讨论+口头展示附:习题、材料等相关教学资源一教学活动1材料:小孙同学以“中国历史上早期的农耕文明〞为题写了一段文字,可其中至少有5个地方写错了,你能为他改正吗?我国新石器时代的农耕文明由于气候/土壤/地形等的差异,形成了南方以种植粟/北方以种植稻和黍为主的格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