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单位要全面把握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要求和主要内...
社会主义法治基本内容
社会主义法治基本内容考点一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体现社会主义法治内在要求的一系列观念、信念、理想和价值的集合体,是指导和调整社会主义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监督的方针和原则。
把握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必须从中国社会主义国体和政体出发,立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发展的时代要求,以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为指导,深刻地认识社会主义法治的内在要求、精神实质和基本规律,系统地反映符合中国国情和人类法治文明发展方向的核心观念、基本信念和价值取向。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国家与法的理论同中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实践经验的总结。
其内容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
一、依法治国这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
要求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必须不断提高法律素养,切实增强法制观念,坚持严格执法,模范遵守法律,自觉接受监督,时时处处注意维护法律的权威和尊严。
二、执法为民这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
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政府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各项工作中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执法为民,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三、公平正义这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价值追求。
公平正义是和谐社会的首要任务,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首要目标。
要求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必须秉公执法、维护公益、摒弃邪恶、弘扬正气、克服己欲、排除私利,坚持合法合理原则、平等对待原则、及时高效原则、程序公正原则,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四、服务大局这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
要求各级政法机关和政法干警,必须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大局开展工作,立足本职,全面正确履行职责,致力于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努力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和公正高效的法治环境。
五、党的领导这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
要自觉地把坚持党的领导、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维护社会主义法治统一起来,把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严格执法统一起来,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忠实履行党和人民赋予的神圣使命。
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要求_心得体会范文_
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要求执法为民,就是按照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要求,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政法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各项政法工作中切实做到以人为本、执法公正、一心为民。
一、确立执法为民理念的重大意义政法工作必须牢固树立执法为民的理念,这是由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我们国家政权的社会主义性质所决定的。
(一)执法为民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为”执政理念对政法工作的必然要求。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要求。
政法机关履行的执法职责,政法工作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就是立足自身职能,牢固树立执法为民的理念,为人民用好权、执好法,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切身利益问题,作为政法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执法为民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宪法原则在政法工作中的具体体现。
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是国家权力的来源。
政法机关的权力是人民授予,只能用来保护和发展人民的利益,每一项具体执法行为也只能为了人民的利益。
(三)执法为民是政法工作始终保持正确政治方向的思想保证。
执法为民理念的提出,直接而响亮地回答了政法工作“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以及“为谁执法、靠谁执法、怎样执法”的根本问题,对于解决政法工作实践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始终保持政法工作正确的政治方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维护和保障人民群众利益是执法为民的核心政法干警树立执法为民理念,具体来说包含以下几个方面:(一)一切为了人民。
就是要把维护人民利益作为政法工作的根本宗旨,把人民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人民群众的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第一考虑,把人民群众的满意作为第一标准,时时处处为人民群众着想,时时刻刻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
一切为了人民,就要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社会治安问题,及时高效地打击违法犯罪,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和民主权利,维护稳定,不能对群众反映的权益受侵害的案件麻木不仁,有案不立,立而不查,久拖不决,重罪轻判,甚至包庇违法犯罪。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内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内容可以概括为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和党的领导五个方面。
这“五大”理念,其实质就是政法工作的指导思想,它不仅涵盖了政法工作全部工作内容,而且是政法工作的规范和标准。
这五个理念是一个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整体,其中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服务大局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
其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性协调一致地体现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
一、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
依法治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树立依法治国理念,就是在全社会和全体公民,特别是执法者中养成自觉遵守法律,维护法律的权威、严格依法办事的思想意识,使广大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务,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规范化、程序化和法制化。
二、执法为民是政法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执法为民,对我们执法机关和执法者来说,最根本的就是要按照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求,把实现、维护和发展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脚点,坚持做到以人为本,执法公正,一心为民。
这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执政理念对政法工作的必然要求,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宪法原则在政法工作中的具体体现;是政法工作始终保护正确政法方向的思想保证。
我们政法干警树立执法为民的理念,具体说应包含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一切为了人民。
就是要把维护人民利益作为政法工作的根本宗旨,把人民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人民群众的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第一考虑,把人民群众的满意作为第一标准,时时处处为人民群众着想,时时刻刻为人民群众排优解难。
二是一切依靠人民群众。
政法工作必须走群众路线。
政法机关相关选择题
1.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原则是()。
A、有法可依、有法必依B、执法必严、违法必究C、尊重法律、维护法律D、严格执法、公平正义正确答案为:AB2.树立依法治国的理念,需要准确把握的基本内涵是()。
A、法律面前人人平等B、树立和维护法律的权威C、自觉接受监督D、严格依法办事正确答案为:ABD3.一切为了人民,就是要把维护人民利益作为政法工作的根本宗旨,把人民群众的呼声作为(),把人民群众的需要作为()。
A、第一信号B、第一选择C、第一考虑D、第一标准正确答案为:AB4.努力实践依法治国理念,对政法工作的要求是()。
A、提高法律素质B、坚持严格执法C、模范遵守法律D、自觉接受监督E、维护群众利益正确答案为:ABCD5.依法行政对公安机关的基本要求是()。
A、合法行政B、合理行政C、程序正当D、高效便民E、诚实守信F、权责统一正确答案为:ABCDEF6.公平正义理念对公安工作的具体要求有()。
A、坚持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并重B、坚持秉公执法C、坚持以公开促公正D、坚持公正与效率并重E、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正确答案为:ABCDE7.当前公安机关立足本职要特别做好以下哪几项工作?()A、全力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和谐社会建设B、全面落实综合治理各项措施,确保国家长治久安C、强化法律调节和服务,协调经济社会发展D、正确处理好执法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之间的关系正确答案为:ABC8.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不相容的思想主要表现形式有()。
A、改革创新意识不强B、对新情况新问题研究不够C、特权思想严重D、群众观念和人权意识淡薄正确答案为:ABCD9.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本质要求之一,必须反映和坚持社会主义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其具体表现为()。
A、坚持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B、坚持执法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C、坚持党的领导D、坚持平等、自由、正义、效率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内在的价值追求正确答案为:ABD10.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从根本上要解决的重大思想问题是()。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涵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涵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由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五个方面构成,其中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服务大局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
一、依法治国的基本内涵(一)人民民主是依法治国的政治基础人民民主的本质就是人民当家作主。
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广大人民充分享有民主权利,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党的十七大把“扩大人民民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作为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首要任务。
人民民主是依法治国的政治基础和政治前提。
依法治国的前提是要有法可依,依法治国的“法”应当是体现人民的意志和利益的“法”,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制定和实施的“法”,而不是当权者的个人意志和工具。
人民民主与社会主义法治是唇齿相依、相辅相成的。
在我国,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当家作主的主要组织形式,也是依法治国的主要组织保障。
(二)法制完备是法治国家的重要标志法治完备是指一个国家法律体系的健全、完善、规范、系统、协调和统一。
"法律制度是法治的基础,完备的法律制度是法治建设的重要先决条件。
法制完备是法治国家的重要标志,也是法治建设的首要目标。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础和前提是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法制完备首先是指形式意义上的完备,即法律制度的类别齐全、规范系统、内在统一。
"实质意义上的完备则指法律制度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满足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同时符合公平正义的价值要求。
(三)树立宪法法律权威是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树立宪法法律权威,是指宪法和法律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享有崇高的威望,得到广泛的认同和普遍的遵守;宪法和法律在调控社会生活方面发挥基础和主导的作用,一切国家权力和其他社会规范只能在宪法和法律的支配下发挥作用。
主要内容有:(1)宪法法律是人民利益的集中表达和体现,是党巩固执政地位的法制保障。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考试题(完整版)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考试题(完整版)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考试题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考试题第一篇: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考试题一、填空题:1.(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社会主义法治的精髓和灵魂,是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监督等法治领域的基本指导思想。
2.(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是我们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3.(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
4.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要求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5.(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
6.(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是我们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刑事司法活动中的具体体现,是一项重要的司法原则。
7.树立和坚持服务大局的理念,胸怀大局是前提,立足本职是基础,(全面正确履行职责)是关键。
8.201X年,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中,正式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进宪法,原创:标志着我国的人权事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9.正义不仅要实现,而且要以人们看得见的方式实现。
这就是(程序公正)的重要价值所在。
10.执法为民的核心是政法工作必须坚持做到(维护和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二、单项选择题:1.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被确立为治国基本方略。
a.第十三次b.第十四次c.第十五次d.第十六次2.(b)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特征。
a.公平正义b.执法为民d党的领导c.服务大局3.(d)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是政法机关有效履行职责的必然要求,是解决政法工作中显示问题的客观需要。
a.公平正义b.执法为民d党的领导c.服务大局4.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a依法治国b.执法为民d党的领导c.服务大局5.(b)是我国宪法明确规定的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原则。
a.司法独立b.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树立和维护法律权威d.严格依法办事6.是法治的重要原则,也是严格执法的合法性基础。
各单位要全面把握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要求和主要内...
各单位要全面把握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要求和主要内容,深刻理解加快建设法治县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必然要求,是贯彻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大举措,对我县深化落实“四县”建设、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大的战略意义。
2.建设法治县的总体要求。
高举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致力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坚持社会主义法治正确方向,以依法治国为核心内容,以执法为民为本质要求,以公平正义为价值追求,以服务大局为重要使命,以党的领导为根本保证,在我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通过扎实有效的工作,不断提高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各个领域的法治化水平,社会主义XX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的法治社会,使我县法治建设工作整体上走在全市前列。
3.建设法治县的基本原则——坚持党的领导。
在党的领导下发展社会主义XX、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社会,实现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坚持以人为本。
坚持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和保障人权,做到执法为民。
——坚持公平正义。
在执法、司法活动中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做到公开、公平、公正,维护群众权益,维护国家利益。
——坚持法制统一。
以宪法和法律为依据,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大政方针和重大工作部署,结合我县实际开展执法、司法工作。
——坚持法治与德治相结合。
坚定不移地实施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充分发挥以德治国的重要作用,在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同时,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坚持循序渐进。
遵循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把握法治建设的长期性和渐进性,坚持围绕党和国家中心工作,服务全县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着眼长远、立足当前,有领导、有步骤、有秩序地推进法治县建设。
对全面依法治国的理解
对全面依法治国的理解在我国建设法治政府,是贯彻落实依法治国方略的客观要求。
下面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全面依法治国的理解,希望大家喜欢。
全面依法治国的理解篇一一、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价值全面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实现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法治化,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由之路。
(一)全面依法治国是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的必然要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
推动我国经济更好更快发展,实现由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的迈进,离不开法治保障。
只有加强法治建设,依法界定市场与企业、市场与政府、市场与社会的关系,把经济发展纳入法治轨道,运用法律手段调节经济发展关系,处理经济发展中的矛盾冲突,才能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调动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经济发展活力,完成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实现“十三五”规划确定的经济社会发展新目标。
(二)全面依法治国是发展民主政治保障人民权利的必然要求。
民主是法治的价值目标。
发展人民民主,保障公民享有充分的权利与自由离不开法治的保驾护航。
我国具有良好的民主政治基础,推动民主政治实现更大发展,人民参与经济社会事务的权利得到更好的保障,需要通过加强法治建设,推进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与程序化,实现公权力运行与规制的法治化,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从制度上排除对公民权利自由的不当干预,保障公民各项权利落到实处。
(三)全面依法治国是提高政府依法行政能力的必然要求。
建设法治政府,提高政府依法行政能力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组织保障。
当前,我国各级政府的依法行政意识与依法行政能力还存在一些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地方,功利性、随意性行政问题还在一些地方一定领域不同程度地存在。
只有通过法治国家建设,建立体制健全完善、权力依法行使、监督制约有力、权力责任统一的法治政府,全面提升各级政府的依法行政能力,才能实现全省经济社会等各项事业可持续发展。
2011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讲义习题汇总(权威、全面)
2011年国家司法考试大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2011年国家司法考试大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第一章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理论基本要求:了解:法治,法治理念,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中国化的四次重大创新,“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的提出。
理解: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概念、基本特征、本质属性,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理论渊源和实践基础,“三者统一”与“三个至上”的重大意义。
熟悉并能够运用:“三个至上”的精神实质及其内在关系,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指导思想,分析和评价有关案例、实例。
考试内容:第一节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特征和本质属性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概念(法治法治理念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特征(政治性人民性科学性开放性)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属性(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第二节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理论渊源和实践基础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理论渊源(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中国传统法律思想西方资本主义法治思想)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实践基础第三节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地位和作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地位(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中国话的最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指导思想)社会主义法治理的作用第二章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容基本要求:了解:依法治国的基本内涵,执法为民的基本内涵,公平正义的基本内涵,服务大局的基本内涵,党的领导的基本内涵。
理解: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服务大局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
熟悉并能够运用:“法律效果、政治效果、社会效果”的内在一致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分析和评价有关案例、实例。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容
三一文库()/文秘知识/文秘常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体现社会主义法治内在要求的一系列观念、信念、理想和价值的集合体,是指导和调整社会主义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监督的方针和原则。
把握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必须从中国社会主义国体和政体出发,立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发展的时代要求,以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为指导,深刻地认识社会主义法治的内在要求、精神实质和基本规律,系统地反映符合中国国情和人类法治文明发展方向的核心观念、基本信念和价值取向。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核心和精髓胡锦涛总书记在首都各界纪念宪法公布施行二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说:“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这是我们党在总结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经验,特别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法制建设的经验,借鉴现代法治理论合理成份的基础上形成的基本理念。
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国体和政体的特点和要求。
我们只有全面把握这一核心理念,才能理解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内涵。
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价值取向法治有两项最基本的要求,一是要有制订得良好的法律,二是这种法律得到普遍的服从。
所谓“良好的法律”,就是体现社会公平和正义的法律。
所谓“普遍的服从”,就是法律的实体正义和程序正义都得到全面的实现。
现代法治既是公平正义的重要载体,也是保障公平正义的重要机制。
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公平正义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环节。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结构的变动,利益关系的多元化,社会公平问题日益凸显出来。
高度重视、科学分析、正确解决这些问题,对于保持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减少社会风险和动荡,至关重要。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判断15题单选17题多选17题)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一、判断题1、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社会主义法治的精髓和灵魂,是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监督等法治领域的基本指导思想,其内容博大精深。
( )答案:√2、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以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为根本指导思想。
〔〕答案:√3、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国家与法的理论同中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实践经验的总结。
〔〕答案:√4、依法治国的基本含义是依据法律而不是个人的旨意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实行的是法洽而不是人治。
( )答案:√5、执法为民理念,是具有鲜明社会主义特色的法治理念,其核心是政法工作必须坚持做到维护和保障广阔人民群众的利益。
( )答案:√6、作为法治理念的公平正义,是指社会成员能够按照法律规定的方式公平实现权利和义务,并受到法律的保护。
〔〕答案:√7、公安民警在执法中要做到平等对待,就要做到反对特权,禁止歧视。
( )答案:√8、依法治国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答案:√9、严格依法办事是法治区别于人治的重要标志。
〔〕答案:√10、社会主义法律表达了全体人民的意志,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高度统一。
〔〕答案:√11、维护和保障人民群众利益是执法为民的核心。
〔〕答案:√12、坚持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答案:×13、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
〔〕答案:√14、法律是政法机关行使职权的依据,也是作出判断的准则。
〔〕答案:√15、在执法活动中应当强调法律效果优于社会效果。
〔〕答案:×二、单项选择题1、〔〕是我国《宪法》明确规定的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原则。
A.法律面前人人平等B.树立和维护法律权威C.宪法至上D.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答案:A2、〔〕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特征。
A.执法为民B.依法治国C.民主自由D.服务大局答案:A3、〔〕是我们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主要内容
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主要内容
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点:
1.依法治国:即国家和社会所有的行为都应该遵循法律的规定和程序,实现法律的平等适用和公正执行,保证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2.法律至上:法律是整个社会的根基和规范,是公民的行为准则和红线,必须得到全体公民的尊重和执行。
3.公正公平:法治的核心是维护公正和公平的原则,确保一切行为都
要遵循公平、公正的标准,避免任何形式的不平等和不公正的行为。
4.人民为本:法治的最终目的是保护人民权利,促进人民福利,维护
公民权益和自由,保护国家的安全和利益。
5.宪法保障:宪法是全国公民和各级政府行为的准则,必须得到全体
公民的尊重和执行,确保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6.领导干部带头:领导干部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力量,必须带头遵
守法律,积极推动法治建设,并负起承担责任的职责。
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做到五个明确
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做到五个明确一是明确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活动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规范教育内容,深化教育成果,使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规范化、经常化、制度化。
总体目标为准确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要求和深刻内涵,确保法院队伍永远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社会主义政治本色。
二是明确基本内容。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容包括: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
其中,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服务大局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这五个方面体现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三是明确方法步骤。
其中5月至9月为学习培训阶段。
学习胡锦涛和上级党委、法院的有关讲话和文件,《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读本》及《辅导材料》等;10月至11月中旬为查摆整改阶段。
查找在司法指导思想和执法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建立台帐,形成思想分析材料,制定整改措施;11月下旬至12月上旬为检查验收阶段。
通过全员考试、自查验收、检查考核等方式进行检查验收。
四是明确活动方式。
包括举办“院长论坛”、参加市中院法官讲师团、举办理论研讨会、参加知识竞赛、读书笔记展评、裁判文书评比、学习党章、开展警示教育、开展“双零投诉”活动、开展评比表彰活动等。
五是明确组织领导。
成立由院党组一把手任组长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加强检查督导,及时发现、总结、推广活动的经验和典型;充分运用信息、局域网、宣传栏、文艺节目和报刊、广播、电视等多种形式,广造舆论声势,扩大社会效果;注重把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与加强队伍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与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规范司法行为年”等活动结合起来,以教育促工作,以工作实绩检验教育效果。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容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容答: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主要内容包括:依法治国的理念、执法为民的理念、公平正义的理念、服务大局的理念和党的领导的理念。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五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们之间相互补充,相互支持,协调一致。
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价值追求,服务大局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五项法治理念体现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三项建设的主要内容及相互关系答:主要内容为加强公安信息化建设、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构建和谐警民关系。
其中,加强公安信息化建设是手段和支撑,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是核心和关键,构建和谐警民关系是归宿、目的和最终落脚点。
我国法律的主要形式有:1、宪法2、法律3、行政法规4、地方性法规5、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6、行政规章7、特别行政区的法8、国际条约。
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规章的制定机关法律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依照立法程序制定和颁布的。
行政法规是国务院根据《宪法》和法律制定的,由总理签署以国务院令颁布。
地方性法规是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较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在不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制定的。
规章包括国务院部门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前者由国务院各部、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审计署和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直属机构根据法律和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命令在本部门的权限范围内制定,后者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根据法律、行政法规和本地区的地方性法规制定。
使用武器后的处置程序人民警察使用武器的,应当将使用武器的情况如实向所属机关书面报告。
当地公安机关或者该人民警察所属机关接到报告后,应当及时进行勘验、调查,并及时通知当地人民检察院。
当地公安机关或者该人民警察所属机关应当将犯罪分子或者无辜人员的伤亡情况,及时通知其家属或者其所在单位。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主要内容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法律至上:法律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础和核心,法律的权威性和普遍性得到充分保障,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和组织都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
2. 全面依法治国: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方针,要求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都必须遵循法律,实现全面依法治国的目标。
3. 公正司法:社会主义法治要求司法机关独立公正,依法行使审判权,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正和稳定。
4. 人民主体地位:社会主义法治强调人民的主体地位,强化人民参与法治建设的意识和能力,使人民成为法治的主体和受益者。
5. 法治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法治要求全社会树立法治观念,推进法治文化建设,加强法治教育,提高公民法律素质,形成良好的法治氛围。
6. 国际法律秩序:社会主义法治强调尊重国际法律秩序,加强国际法律合作,维护国际法律权威和公正性,促进国际社会的和平与发展。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学习心得体会(公安)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学习心得体会(公安)在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中,我通过学习罗干同志、周永康同志和省委领导关于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的重要讲话精神,以及中央政法委编写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读本》,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准确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要求,真正掌握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要求和深刻内涵,牢固树立依法办事的意识、执法为民的意识、平等保护的意识、服务大局的意识和较高的党性意识。
对照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对自身思想实际和工作实际进行检查,把提高思想觉悟与解决现实问题紧密结合起来,切实提高对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使我们充分认识到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是适应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客观需要;是确保公安工作坚定社会主义政治方向、社会稳定的客观需要;是解决执法现实问题,建设高素质公安队伍的客观需要;是深化“规范执法行为,促进执法公正”专项整改活动的客观需要;是进一步完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的客观需要。
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围绕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五个专题,以打牢执法为民思想为核心,用科学、先进、正确的法治理念武装自己的头脑,准确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要求,做到执法理念进一步端正,执法能力进一步增强,执法行为进一步规范,通过教育学习,使我切实提高了对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重大意义的认识,切实提高了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本质要求的认识,切实提高了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目标任务的认识,切实提高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对加强公安机关“四个能力”建设、真正担负起“三大政治和社会责任”特殊重要性的认识。
牢固树立依法治国的理念,牢固树立执法为民的理念,牢固树立公平正义的理念,牢固树立服务大局的理念,牢固树立坚持党的领导的理念。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内容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内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社会主义国家在推进法治建设过程中所秉持的一种理念和原则。
它强调以法律为依据,保障公民的权利和利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国家和社会的良性发展。
首先,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强调依法治国。
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是依法治国,即国家和社会的一切行为都要以法律为准绳。
法律是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的基石,必须严格遵守和执行。
通过建立健全的法律体系,确保法律的权威性和有效性,能够有效维护社会秩序,保护公民的权益。
其次,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强调法律公正和公平。
社会主义法治要关注社会公平正义,坚持依法平等保护公民的各项权利。
法律应该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公民,不论其身份、财富、地位等因素。
通过建立公正的司法体系,确保司法公正,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使每个人都能享受到公平的法律保护。
再次,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强调法治与德治相结合。
社会主义法治不仅仅是法律的治理,也涉及到道德的引导。
法律是一种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对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起到约束和保护作用。
因此,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强调法律与道德相结合,积极引导公民遵守法律,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构建和谐的社会关系。
此外,社会主义法治还强调法治与科学相结合。
社会主义法治应当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与科学技术相结合,运用科学的手段和方法解决社会问题。
在推进法治建设的过程中,要借助科技手段提升法律效能,加强法律实施和执法监督的科学性,提高法律法规的适应性和可操作性。
总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社会主义国家在法治建设中的指导原则。
它强调以法律为基础,保障公民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构建公正、公平、和谐的社会秩序。
在这一理念的引导下,社会主义国家能够更好地发展和进步。
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核心内容
在全体政法干警中率先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新的形势下,加强政法队伍建设特别是思想政治建设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
积极参加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自觉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指导执法、司法行为,是每一位政法工作人员的一项重大任务。
下面,我将自己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一些学习心得向大家作一个简要报告,请各位批评指正。
我今天报告的内容是:牢固树立依法治国的理念。
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是我们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树立依法治国的理念,就是在全社会和全体公民、特别是执法者中养成自觉尊重法律、维护法律的权威、严格依法办事的思想意识,使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务,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的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规范化、程序化和法制化。
下面我讲三个问题。
一、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依法治国,,或者说法治的理念,在人类社会有相当长的历史。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时期,大思想家柏拉图就提出了“法治国”的概念,当然,在柏拉图的心目中,最佳的国家治理形式并不是法治,而是人治“贤人之治”。
他的学生、古希腊另一位大思想家亚里士多德则对“法治”作了比较完整的阐述,他把“法治”定义为“良法之治”,即:法律得到人们普遍有效的遵从;同时,被人们所普遍遵守的法律是“良法”反映并保护公民共同利益的法律。
亚里士多德对法治的这一定性描述,直到今天还被视为关于法治的最经典定义。
在我国的法律思想史上,并没有类似西方古希腊时期的法治思想。
我国先秦时期的法家比较重视法的作用,明确提出了“以法治国”的思想,但法家所讲的这种“法”,只是君主治理国家和臣民的诸多手段中的一种,“法”要与“势” 、“术”紧密结合。
所谓“势”,就是指统治者的权势,韩非子就说君子“抱法处势则治”;所谓“术”,是指君主掌握政权、执行律法的策略和手段,也就是统治者的权谋、权术。
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要求
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要求导读:本文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要求,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根据局党委关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实施方案的要求和安排,近一段时间,我集中学习和自学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读本》,对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重要性有了进一步认识,特别是对当中的“执法为民”这一理念感触颇深,现就“执法为民”这点谈谈自己的一些心得。
执法为民最基本的要求是政法机关立足本职,坚持严格执法、公正执法。
在当前形势下,政法机关全面践行执法为民理念,还要重点实现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一)求真务实求真务实就是立足实际,实事求是,扎实勤奋地工作,实实在在地为人民谋利益,对人民群众最具体、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要求,要给予最及时、最方便、最大程度的实现和满足。
反映在实际工作中,要特别注意防止和杜绝各种形式的乱作为、不作为现象,这是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一个现实问题。
乱作为主要是一些政法机关和干警漠视案件的客观事实,违反法律规定的程序和实体规定,滥用执法权力。
不作为往往表现为不勤政敬业,工作缺乏热情,有警不出、有案不立、案件久拖不决等现象,这实质上是漠视人民群众的疾苦,对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不予理睬。
乱作为和不作为都有悖于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思想作风。
全体政法干警要努力打牢执法为民的思想根基,带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积极履行法定职责,使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得到切实保护。
(二)甘当公仆政法干警作为人民公仆,最重要的是在工作中树立和强化服务意识,妥善处理好管理与服务的关系。
政法机关行使管理职责的根本目的是为整个社会和广大人民群众服务,为人民群众创造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管理行为只是手段,而服务才是最终目的。
对此,绝不能本末倒置。
当然,也不能因倡导服务,就放松管理或不敢管理,对于越是关乎广大人民群众切实利益、普遍利益的领域和事项,越是要严格管理、强化管理。
(三)文明执法文明执法是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对政法工作的基本要求,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进步的表现,是政法机关执法为民的本质要求和外在体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各单位要全面把握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要求和主要内容,深刻理解加快建设法治县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必然要求,是贯彻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大举措,对我县深化落实“四县”建设、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大的战略意义。
2.建设法治县的总体要求。
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致力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坚持社会主义法治正确方向,以依法治国为核心内容,以执法为民为本质要求,以公平正义为价值追求,以服务大局为重要使命,以党的领导为根本保证,在我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通过扎实有效的工作,不断提高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各个领域的法治化水平,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的法治社会,使我县法治建设工作整体上走在全市前列。
3.建设法治县的基本原则——坚持党的领导。
在党的领导下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社会,实现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坚持以人为本。
坚持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和保障人权,做到执法为民。
——坚持公平正义。
在执法、司法活动中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做到公开、公平、公正,维护群众权益,维护国家利益。
——坚持法制统一。
以宪法和法律为依据,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大政方针和重大工作部署,结合我县实际开展执法、司法工作。
——坚持法治与德治相结合。
坚定不移地实施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充分发挥以德治国的重要作用,在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同时,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坚持循序渐进。
遵循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把握法治建设的长期性和渐进性,坚持围绕党和国家中心工作,服务全县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着眼长远、立足当前,有领导、有步骤、有秩序地推进法治县建设。
4.建设法治县的主要任务。
建设法治县是一项长期任务,是一个渐进过程,是一项系统工程。
其主要任务是:党的执政能力进一步加强,依法执政水平进一步提高;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基层民主自治制度进一步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全面进步;形成比较完备的与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和省地方性法规相配套,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体现以人为本和富有我县特色的地方性规章体系;健全行为规范、运转协调的行政决策、执行和监督体制,在全市率先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和更具效率、更加开放的行政管理体系,各级政府依法行政、高效廉洁、公正透明;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公正司法、严格执法,形成权责明确、相互配合、相互制约、高效运行的司法体制;党政机关工作人员依法履职、服务全县公民的理念和能力普遍增强,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普遍提高;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社会弱势群体和农民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护;法律监督机制健全并有效发挥作用,社会信用制度基本健全,法律服务体系完备,安全、诚信、规范的社会秩序和市场经济秩序全面建立;社会管理水平有较大提高,社会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的工作格局进一步完善,基层化解矛盾的体制机制更加健全,社会治安良好,社会更加安定有序。
5.建设法治县的总体进程。
2009—2010完成规划、动员、部署和试点工作;2011—2015年在总结试点单位经验的基础上,全面贯彻落实本纲要的各项任务。
2016—2020年巩固全县法治化建设成果,全面提高全县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社会生活的法治化水平。
二、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6.完善党的领导方式。
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
把坚持党的领导贯穿于法治县建设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党委对同级人大、政府、政协等各种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发挥这些组织中党组的领导核心作用。
按照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规范党委与人大、政府、政协的关系,支持人大依法履行国家权力机关的职能,支持政府履行法定职能、依法行政,支持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职能。
加强和改进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支持政法机关发挥职能作用。
加强对工会、共青团和妇联等人民团体的领导,支持他们依照法律和各自章程开展工作,更好地成为党联系广大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
7.提高依法执政水平。
加强党委对人大工作的领导,善于把党委的重大决策化为人大的有关决定、决议。
督促、支持和保证国家机关依法行使职权,在法治轨道上推动各项工作的开展。
支持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和保障,保证司法公正。
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法治观念,带头学习法律、遵守法律,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自觉成为建设法治县的实践者、推动者、宣传者。
8.切实加强党的建设。
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不断增强执政本领。
认真做好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着力提高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
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坚强领导集体,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
坚持“两个务必”,大兴求真务实之风,扎实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严肃查办职务犯罪。
加强党内监督,充分发挥纪委作为党内监督专门机关的作用。
健全党的领导制度和工作机制,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提高决策水平。
加强党内规章制度建设,全面贯彻民主集中制,积极探索发展党内民主的有效途径和方式,推进党的建设和党内生活制度化、规范化。
三、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9.支持和保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各项职权。
要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党对人大工作的领导,支持和保证县人大及其常委会、乡镇人大依法行使监督权、重大事项决定权和选举任免权。
县人大及其常委会要自觉在县委的领导下全面担负起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各项职责,使县委的重大决策经过法定程序成为全县人民的意志,使党组织推荐的人选经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政权机关的领导人,充分发挥国家权力机关的作用。
10.充分发挥人大代表的作用。
改进人大代表选举工作,完善代表候选人公示制度,优化代表构成,提高代表的综合素质和履行职责的能力。
坚持实行差额选举制度和选民、代表联名提名候选人制度,尊重、维护和保障选民、代表的选举权利。
加强同人大代表的联系,保障代表知情知政,支持代表依法履行职责、行使权力。
规范和完善议案提出、处理程序和建议办理工作,提高议案处理和建议办理的质量。
加强和规范人大代表在大会闭会期间的活动,完善代表小组活动以及代表视察、代表走访选民、代表向选民述职并接受选民评议等制度,探索建立代表约见制度,更好地发挥人大代表在体察民情、反映民意、集中民智方面的作用。
11.正确履行人大的监督职能。
县人大及其常委会要把依法履行监督职责与支持政府、法院、检察院依法开展工作统一起来。
遵循坚持党的领导、集体行使职权、不包办代替的原则,紧紧围绕县委工作大局,把改革发展稳定的重大问题和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作为监督重点,综合运用听取和审议工作报告、预算审查、执法检查等形式,切实加强对带有普遍性、倾向性的问题的监督,进一步增强监督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确保宪法和法律得到正确实施,确保行政权、审判权、检察权得到正确行使,确保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得到尊重和维护。
12.加强人大常委会制度建设。
县人大常委会要围绕坚持党的领导、发挥代表作用、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进一步完善组织制度和运行机制。
完善人大常委会的议事程序和会议制度,健全和落实立法、监督和代表工作制度,坚持人大代表列席和公民旁听人大常委会会议制度,促进人大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
优化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结构,逐步提高专职比例,加强思想作风建设,努力提高依法履行职责的能力。
四、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3.完善人民政协的政治协商。
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的政治协商,切实把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就经济社会发展等重要问题在决策之前和决策执行过程中进行协商,充分发挥人民政协的政治协商在重大决策中的作用,积极推进人民政协政治协商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
14.强化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
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是我国社会主义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进一步明确民主监督的内容,完善民主监督的形式,健全民主监督的机制,畅通民主监督的渠道,切实发挥人民政协民主监督的作用。
县委和县政府要强化接受民主监督的意识,认真听取来自县政协的批评和建议,高度重视县政协的提案和建议案,自觉接受民主监督。
县委和县政府的监督机构以及新闻媒体要密切与县政协的联系,加强工作协调和配合,提高民主监督的质量和成效。
15.推进人民政协的参政议政。
人民政协的参政议政是人民政协履行职能的重要形式。
县委、县政府要建立与县政协和各民主党派的重大决策和重要情况通报制度,县委和县政府有关部门要建立与政协各专门委员会、民主党派机关、工商联对口联系制度,为县政协参政议政创造良好条件。
县政协要围绕县委和县政府的中心工作,对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问题以及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重大问题,特别是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综合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问题,深入调查研究,开展咨询论证,通过调研报告、提案、建议案和其他形式向县委和县政府提出意见和建议,并积极协助县委和县政府做好协调关系、化解矛盾、理顺情绪、维护稳定的工作。
16.加强人民政协自身建设。
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的作用,支持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参与重大决策的讨论和协商及其履行职责的各种活动。
适应社会结构发生的新变化,进一步增强人民政协的包容性,扩大人民政协的团结面,发挥各阶层、各界别的作用。
依法保障政协委员的各项民主权利,鼓励和支持政协委员议政建言,充分发挥政协委员在履行政协职能中的主体作用。
加强县政协机关建设,努力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作风优良、学识丰富、业务熟练的高素质政协工作干部队伍。
五、加强法治政府建设17.深化行政体制改革。
按照职权法定、依法行政、有效监督、高效便民的要求,积极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全面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深化政府机构改革,合理划分和依法规范各级政府和政府各部门的职责权限,实现政府职责、机构和编制的法定化。
继续开展机关效能建设,进一步提高办事效率。
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合理界定政府投资范围,建立健全政府投资决策责任制度和投资项目后评价制度。
加快公共财政体系建设,推行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考核制度,继续深化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和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改革,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等政府非税收入及管理。
到2010年,国务院提出的建设法治政府的基本要求得到全面落实。
18.全面推进依法行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