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尔尼1

合集下载

毕加索

毕加索

扇子女人
花篮女人
Picasso在粉红时期画出了他最 昂贵的画,2004 年,苏富比拍 卖会上,卖出了 1.04 亿美刀!
就是这货,一个穿睡衣带花的不 男不女的人。
玫瑰色时期风格特点:柔美、温暖、单纯
1906-1910 非洲时期-黑人时期 1906年毕加索初次看到黑人的雕刻,受 到莫大的感动。黑人原始、大胆、强烈 的造形,给毕加索很大的刺激。1907年 “亚维浓的姑娘们”画作,成为他创造 立体派风格的里程碑。毕加索的立体派, 基本上不是纯美学的,走向理性的、抽 象的,将物体重新构成,组合,带给人 更新、更深刻的感受。
何谓Picasso
Picasso是他的母亲的性,他本性 Ruiz(父姓)。这个姓在西班牙是烂 大街的,大师是不允许自己拥有这么平凡的姓氏。 再加上,他是个彻底的狂热的斗牛迷,斗牛当中用长矛刺牛的骑师的西 班牙语是 picador,就是骑马带甲的长矛手,这个工种在斗牛中,负责用长 矛头刺扎牛背颈部,使其血管刺破,进行放血,从而激怒公牛,所以,这个 词意味着『挑衅和刺激』。Picador和母姓Picasso,同样包含 pica,于是他 选择随母【Picasso】。
他是第一个木有挂掉,就看到自己作品卖出天价的艺术家,也是第一个眼看自己作品,进入 蓬皮杜的活着的艺术家。
他没有忧郁症,耳朵很完整,身体健康,长命百岁,没有悲惨的历史,从不缺女人,富得流油,不但高 调,还很时尚!母语西班牙语,还精通法语和英语。满世界晃悠,四处旅游,到处小住避世(战)。 夏天到南法度假的潮流,就是他掀起的,时至今日,仍是欧洲各国人民觉得最潮的度假方式! 情人遍天下,古稀 +10 的高龄还有豆蔻年华的情儿。人家根本不屑神马 PUA 这种 low 技,搭讪的方 式千篇一律却屡试不爽:“小姐,我能为你画像么?我是Picasso。” 1950 年开始,Picasso瞄上了海魂衫,开始长期穿着,于是,海魂衫迅速成为一种潮流,直至今日。 Picasso不仅仅是个画家,更是一个偶像,一种潮流,甚至一种思维方式,一种生活态度。 我们可以说:“嗯,这个So Picasso!”大家就会顿时点头如捣蒜,各种心领神会。 Picasso这种人,根本不需要所谓的个人崇拜,天生就是来改变世界的。其所有的一举一动,完全不是 我们世俗的人类的眼光和标准可以去判断和评价的了。 这种人,就是所谓“最接近神的男人”,当然,我说是在艺术界。 谁让人家是 Picasso……

毕加索

毕加索

人生历程
• 毕加索一生中画法和风格几经变化。也许是对人世无常的 敏感与早熟,加上家境不佳,毕加索早期的作品风格充满 了早熟的忧郁,早期画近似表现派的主题。在求学期间, 毕加索努力地研习学院派的技巧和传统的主题,而产生了 象《第一次圣餐式》这样以宗教题材为描绘对象的作品。 德加的柔和的色调,与罗特列克所追逐的上流社会的题材, 也是毕加索早年学习的对象。在《嘉列特磨坊》、《喝苦 艾酒的女人》等画作中,总看到用罗特列克手法经营着浮 动的声光魅影,暧昧地流动着款款哀伤。毕加索十四岁那 年与父母移居巴塞罗那,见识了当地的新艺术与思想。然 而正当他跃跃欲试之际,却碰上当时西班牙殖民地战争失 利。政治激烈的变动导致人民一幕幕悲惨的景象,身为重 镇的巴塞罗那更是首当其冲。也许是这种兴奋与绝望的双 重刺激,使得毕加索潜意识里孕育着蓝色时期的忧郁动力。
人生历程
• 迁至巴黎的毕加索,既落魄又贫穷, 住进了一处怪异而破旧的住所“洗衣船”, 这里当时是一些流浪艺术家的聚会所。也 正是在此时,芳华十七的奥丽薇在一个 雨的日子,翩然走进了毕加索的生命中。 于是爱情的滋润与甜美软化了他这颗本已 对生命固执颓丧的心灵,笔下沉沦痛苦的 蓝色,也开始有了跳跃的情绪。细细缓缓 地燃烧掉旧有的悲伤,此时整个画风膨胀 着幸福的温存与情感归属的喜悦。
玫瑰红时期的作品,人物表情虽依然冷漠, 却已注重和谐的美感与细微人性的关注。 整体除了色彩的丰富性外,已由先前蓝色 时期那种无望的深渊中抽离。摒弃先前贫 病交迫的悲哀、缺乏生命力的象征,取而 代之的是对人生百态充满兴趣、关注及信 心。在《穿衬衣的女子》中,一袭若隐若 现的薄纱衬衣,轻柔地勾勒着自黑暗中涌 现的侗体,坚定的延伸,流露出年轻女子 的傲慢与自信。鬼魅般地流动着纤细隐约 的美感。整体气氛的传达幽柔细致,使得 神秘的躯体在氤氲中垂怜着病态美;拼贴 艺术形成的主因,源于毕加索急欲突破空 间的限制,而神来一笔的产物。实际上拼 贴并非首创于毕加索,在19世纪的民俗工 艺中就已经存在,但却是毕加索将之引至 画面上,而脱离工艺的地位。首张拼贴作 品《藤椅上的静物》与1913年的《吉他》, 都是以拼贴手法实现立体主义的最佳诠释。

毕加索简介

毕加索简介

最有创造性和影响最深远的艺术家毕索是当代西方最有创造性和影响最深远的艺术家。

对于他的一生,世人的评价可谓众说纷纭,毁誉褒贬兼而有之。

但对于他的作品以及他对艺术形式的多方面的探索,人们还是一致认同的。

也正是因此,毕加索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据了不朽的地位。

由于他的勤奋,毕索成了一位多产画家。

他逝世后,人们花了 5 年的时间对他的作品进行了整理。

据统计,他的作品包括:油画 1885 幅,素描 7089 幅,版画 20000 幅,平版画 6121 幅,总计近 37000 件。

在毕索一生的道路上,他经历了几个不同的时期。

早年的“蓝色时期”和“红色时期”的画风有德迦的影子。

随后,在 1909 年,他与法国画家乔治·希拉格一起创立了立体派,进入了他的“黑色时期”。

这种立体派创作方法,对西方美术的现代流派影响很大。

被誉为“20世纪美术的一位最伟大的大师”。

他于 1907 年创作的《亚威农少女》,吸收了东方艺术和西班牙民间艺术的一些表现形式,彻底改变了传统绘画的表现手法,追求比现实还要真实的“理念中的真实”。

在毕索的画中,人们还可以强烈感受到他的爱憎。

他反对战争,希望和平安宁。

1937 年4 月,为抗议希特勒轰炸西班牙北部城市格尔尼卡,他画了著名的大型壁画《格尔尼卡》。

为抗议美国入侵朝鲜, 1952 年他又创作了壁画《战争》、《和平》。

至于他的《和平鸽》,更是世人所熟悉的名作。

毕索的生活与艺术都离不开女人。

毕索的代表作与女人题材相关甚多。

主要有:《三舞女》、《在红色椅子熟睡的女人》、《玩球的浴女》、《公鸡》等。

1973 年 4 月 8 日,这位欧洲画坛的巨匠带着和平的愿望在法国南部的穆丹逝世,长眠在地中海边的墓地中。

格尔尼卡1

格尔尼卡1

请谈谈你现在对这幅画的感觉
立体派: 是二十世纪法国的主要流派,这一画派将 塞尚对自然界的认识推到极点,他们打破传统 的时空概念,在艺术中表现不受时间空间限制 的物象,要在平面表现长度 宽度 高度与深度, 表现容体内在的视力看不到的结构,他们把自 然形体分解为几何切面,从二度空间变成三度 空间,这是绘画的一大革命,画面充满一种结 构美。
人民美术出版社 义务教育教科书
美术
七年级下册
格尔尼卡
格尔尼卡 请说出这幅画的作者: 毕加索
请说出作品的名称:
你能谈谈对这幅画的最初印象吗?
请详细观察作品,想一想, 我们可以从那几方面深入了解这幅画?
作品的时代背景 作品独特风格 画家的简介
同时代的画家和作品
有关作品的轶事
有问题到哪里找答案?
一、利用书籍、辞典。 门类:艺术、西方艺术、立体派、现代艺术。 推荐书目:《毕加索传》《西方现代美术》 《立体主义》
《自画像》米罗
《内战的预感》达利
《即兴30》康定斯基
《红黄蓝构图》蒙特里安
《死与火》克利
这种绘画手法被称为立体主义。 思考:什么是立体主义? 作业:请用立体主义的表现手法 来画一幅画。
像眼睛似的电灯, 灯光像锯齿一样 射向四周,这些 象征揭露,画家 要将这一切罪恶 和黑暗置于光照 之下,让全世界 都明了。
举灯的 女人象 征什么?
跳楼的人发出怎样的 喊声?
奔跑的人 体现出怎 样的气氛?
简介:1937年初,毕加索接受了西班牙共和国的委托,为巴黎世界博览会的西班牙馆创作一 幅装饰壁画。构思期间,1937年4月26日,发生了德国空军轰炸西班牙北部巴克斯重镇格尔尼 卡的事件。德军三个小时的轰炸,炸死炸伤了很多平民百姓,使格尔尼卡化为平地。德军的 这一罪行激起了国际舆论的谴责。毕加索义愤填膺,决定就以这一事件作为壁画创作的题材, 以表达自己对战争罪犯的抗议和对这次事件中死去的人的哀悼。于是这幅被载入绘画史册的 杰作《格尔尼卡》就此诞生了。 这幅画运用立体主义的绘画形式,以变形、象征和寓意的手法描绘了在法西斯兽行下,人民 惊恐、痛苦和死亡的悲惨情景。画面左侧,一位悲痛欲绝的母亲怀抱因战争而死去的婴儿仰 天哭喊,她的身后立着一个恐怖的牛头,牛脸上流露出残忍的狞笑。根据毕加索曾在其他绘 画作品中以牛头表示邪恶的习惯分析,这个牛头代表了法西斯的残暴和黑暗。画的中间部分 ,一匹被刺伤的马昂头张着嘴,发出哀鸣,据画家本人说,这匹马象征西班牙人民,它代表 受难的西班牙。马的身下躺着一名死去的战士,他的右手握着被折断的剑,剑旁有一朵鲜花 ,这朵花是对死去战士的悼念。一个妇女从窗子里探出身体,右手举着一盏油灯,油灯的左 上方有一盏像眼睛似的电灯,灯光像锯齿一样射向四周,这些象征揭露,画家要将这一切罪 恶和黑暗置于光照之下,让全世界都明了。画面右侧,表现了由于轰炸,一个女人从楼上跌 下,她举着双手,抬头向上呼救。整幅画用黑白灰三色绘成,错综复杂的黑白灰色块造成画 面阴郁、恐怖,不规则的线条形成的角和弧的交错,给人一种支离破碎和动乱的感觉,画面 沉重又压抑,充满了悲剧气氛。 这幅画控诉了法西斯的罪恶,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表示了悲哀和同情。这幅画曾到挪威 、英国、美国各地展出,反响非常强烈,本世纪40年代借给美国纽约现代博物馆,1981年归 还西班牙,现在珍藏在马德里普拉多美术馆。

毕加索《格尔尼卡》鉴赏

毕加索《格尔尼卡》鉴赏

毕加索《格尔尼卡》鉴赏1. 引言1.1 毕加索《格尔尼卡》鉴赏介绍毕加索的《格尔尼卡》是一幅具有深刻历史意义和强烈情感的艺术作品,它描绘了西班牙内战期间德国空军轰炸巴斯克地区小镇格尔尼卡的悲惨场景。

这幅作品展示了人类在战争中所遭受的痛苦和破坏,以及对暴力和压迫的强烈谴责。

毕加索通过他独特的艺术手法,将这些残酷的景象表现得淋漓尽致,让观众感受到战争带来的恐惧和绝望。

《格尔尼卡》被认为是毕加索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也是20世纪最伟大的艺术之一。

它的艺术风格独特,充满了象征主义和抽象表现主义的元素,展示了毕加索在艺术上的创新和大胆尝试。

这幅作品不仅仅是一幅画,更是一种艺术与历史的结合,同时也是毕加索对于人类苦难的深刻思考和呼吁。

通过对《格尔尼卡》的深入鉴赏,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毕加索的艺术理念和对于战争的反思,同时也能够感受到这幅作品所蕴含的强烈情感和力量。

毕加索的《格尔尼卡》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欣赏,因为它不仅仅是一幅画,更是一部关于人类苦难和希望的丰碑。

2. 正文2.1 格尔尼卡背景介绍《格尔尼卡》是西班牙艺术家毕加索于1937年创作的一幅油画作品,描绘了1937年4月26日德国纳粹飞机轰炸西班牙北部小镇格尔尼卡的悲惨情景。

这次轰炸是在西班牙内战中进行的,造成大量无辜平民死伤,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震惊和谴责。

在画面中,可以看到受伤的人们在惊恐和痛苦中呼喊和哭泣,房屋被炸毁,火焰熊熊燃烧,整幅画面充满了恐怖和悲伤的气氛。

毕加索运用了黑白灰三色作为主色调,强调了画面的压抑和沉重感。

这幅作品不仅仅是对当时战争的描绘,更是艺术家对于战争和人类苦难的深刻思考。

毕加索通过这幅作品表达了对战争的憎恶和对人类痛苦的同情,呼吁人们停止战争,珍爱和平。

《格尔尼卡》至今仍然被认为是毕加索最具观赏性和艺术性的代表作之一,是对人类战争罪恶的最有力控诉之一。

2.2 毕加索的创作背景毕加索在创作《格尔尼卡》时正值西班牙内战期间,这场内战让他深受影响。

毕加索资料

毕加索资料

毕加索资料毕加索的每一幅画,每一笔看似简单的线条,看似纯粹的色块,都透露着他对生活的积淀,和长期积累下对人生的深刻理解。

亮点一:舞台小品式课堂印象最深的是来自金华的王赟老师上的《侃侃毕加索》一课,那风格不亚于一个优秀的小品演员,不光是学生忍俊不禁的笑,我们听课的老师都议论纷纷,对她赞赏有加。

看惯了主课老师的严谨,有这样一位风格独特的老师来上美术课,谁会不喜欢呢?当然王老师不仅说话爽快幽默,对课的把握也张弛有度。

毕加索的一生都是个传奇,他的艺术作品也不是所有人能欣赏接受的,要让学生去欣赏,并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是有难度的。

王老师运用各种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其中向学生扔“炸弹”,让学生体会战争给人们带来的恐惧效果非常好,使学生对《格尼卡尔》这幅作品的历史背景与毕加索想表达的意思更明确了。

以一群丑女颠覆唯美的绘画传统,以极端几何图形取代流畅线条,毕加索以他的《亚威农姑娘》摧毁传统、背叛自己,却孕育出了震惊世界的立体画派。

他的艺术生涯几乎贯穿其一生,作品风格丰富多样,后人用“毕加索永远是年轻的”的说法形容毕加索多变的艺术形式。

除了绘画之外,帕布罗还迷恋斗牛。

这是安达鲁西亚人对死亡特有的浪漫激情。

一幕幕血腥的场面,深深的印刻在毕加索的脑海当中,当时他只有八岁。

但是已经开始创作斗牛的死亡场面。

(毕加索儿子,克劳德·毕加索)“他伴随着斗牛的热情长大。

父亲常带他去看斗牛,人对着牛跳舞,美妙的舞蹈表现出人类和动物之间的爱,最后以死亡而告终。

伟大的爱以死为终结。

”在毕加索的一生当中,认识他的人都被他的眼神所吸引,他那南部西班牙人的气质令人难忘。

(传记作家,约翰·理查森)“这真是很奇妙,用安达鲁西亚人的话来说,是Mirada Fuete,有穿透力。

一个早年的朋友曾说,…我觉得毕加索与众不同,当他盯着一张纸看时,锐利的目光能使那张纸燃烧起来,把画纸上的一切烧尽。

?”虽然帕布罗·毕加索,一生中大部分的时间都留在法国,但他跟西班牙仍然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毕加索《格尔尼卡》鉴赏

毕加索《格尔尼卡》鉴赏

Shu Hua Shi Jie·书画视界毕加索《格尔尼卡》鉴赏王晨旭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摘要:《格尔尼卡》是艺术家毕加索创作于西班牙内战期间的一件石破天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杰作。

独特历史背景决定了《格尔尼卡》的特殊意义。

毕加索用这幅扭曲变形夸张的巨作将格尔尼卡小镇惨遭轰炸后的样貌呈现出来。

毕加索创作时表现出的感情和画作视觉冲击是值得研究的。

关键词:《格尔尼卡》感情毕加索中图分类号:J2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19)08-0023-02一、《格尔尼卡》创作背景1936年西班牙爆发内战。

西班牙内战被视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前奏,西班牙爱国人士请求毕加索创作一幅作品,作为法国世界博览会中西班牙场馆的作品公开展览,同时表明西班牙抗击法西斯侵略的决心。

毕加索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没有找到画作的创作灵感。

直到内战中期右翼领袖佛朗哥屈膝德意法西斯,指挥纳粹空军轰炸西班牙重镇格尔尼卡。

小镇人民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被狂轰滥炸三小时,格尔尼卡瞬间变成人间地狱,数千平民伤亡,半数建筑物被毁。

这场惨绝人寰的屠杀将毕加索的人道主义关怀和反抗精神激发出来,愤怒和痛苦成为创作的源泉。

毕加索曾说:“艺术家怎么可能对其他人漠不关心,自生活中抽离、放弃带给绘画创作丰富灵感的社会大众呢?不,绘画不是用来装饰房子,它是对抗敌人攻防战的必需工具。

”[1]毕加索仅仅构思数周便创作了这幅法国世界博览会中西班牙展厅《格尔尼卡》这幅旷世杰作,用画作表达反法西斯的立场和决心。

《格尔尼卡》用象征性的艺术手法谴责纳粹空军滥杀无辜的暴行,同情无辜的格尔尼卡民众,揭露了法西斯嗜血成性的杀戮本性和反人类反社会的本质。

在二战前夕的法国世界博览会上,毕加索的旷世杰作《格尔尼卡》,整整占用西班牙展馆的一面墙,世界开始聚焦于《格尔尼卡》,聚焦于西班牙内战。

二、《格尔尼卡》画面介绍《格尔尼卡》这幅画作全长约8米,高约4米。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只古怪的牛头,五官变形扭曲,神情淡然,仿佛置身事外,与周围痛苦的环境格格不入,笔者认为牛头便是丧失人性的法西斯化身,制造了骇人听闻的大屠杀却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2];然后便是一对母子,很明显母亲怀中的孩子已经丧生,只剩母亲一人扬天哭泣,这正是格尔尼卡被轰炸后的惨状的真实写照;接下来就是嘶吼的马匹,马匹身上被武器刺穿伤痕累累,笔者认为马匹象征着苦难的西班牙人民,饱受战争之苦的他们无奈地发出痛苦的呐喊。

1哭泣的女人赏析

1哭泣的女人赏析

哭泣的女人赏析
·毕加索(Pablo Picasso,1881~1973)出生在西班牙,是当代西方最有创造性和影响最深远的艺术家,立体主义的创始人,他和他的画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据了不朽的地位。

《哭泣的女人》就是一件立体主义的代表作,毕加索将一个人通过不同角度观察到的细节,通过意向统一到同一个面上,使欣赏者感受到一种具有怪诞趣味的感受,比如《格尔尼卡》等。

这个哭泣的女人,名叫朵拉·马尔(Dora Maar)。

1936年,她在将近30岁的年纪邂逅55岁的大师毕加索,此后至1946年近十年的时光里,她是大师最钟爱的情人。

毕加索视她为自己贴身的缪斯,并放心地要她保护自己的作品。

但是,临到最后,毕加索对这段10年的感情的评价是:除了哭泣,他对她实在无所记忆。

毕加索利用强对比色红和绿来表达这种激动的感情,冷色的脸恰当的表现出当时朵拉的悲哀情绪。

格尔尼卡(1)

格尔尼卡(1)
跟一生穷困潦倒的文森特·凡高不同,毕加索的一生辉煌之至, 他是有史以来第一个活着亲眼看到自己的作品被收藏进卢浮 宫的画家。
2004年5月5日,西班牙着名艺术家毕加索一幅1905年的油画 作品《抽烟斗的男孩》5月5日在纽约苏富比(Sotheby)拍卖会 中,以1亿416万8千美元售出,创下了单幅画作拍卖的最高金 额纪录。这次拍卖打破了凡高(作品《加歇医生的画像》1990 年所缔造的拍卖纪录,当时的拍卖价格为8,250万美元。
蓝 色 时 期
蓝色时期 (1901年到1903年) 毕加索在这个时期作品背景蓝,人物蓝, 头发、眉毛、眼
睛皆蓝,蓝色主宰了他一切作品。那时候的蓝色,是贫穷和世纪 末的象征,于是作品多表现一些贫困窘迫的下层人物,画中的人 物形象消瘦而孤独。
玫 红 色 时 期
玫瑰红时期 1903年到1906年
毕加索从后印象派色调的精细中重新发现形体上的大 略简洁笔法,这就是“玫瑰红时期”的典型画法。人物形 象往往是一些富有青春美或魁梧的人。
立 体 主 义
把立体主义时期 (1910-1911是分析立 体主义时期;1912-
1914是综合立体主义时期) 立体主义呈现出抽象的几何状态,但事实上它却是在描绘真
实的形体。这些画布上的平面物体,同时呈现了各个视角下物体 的各个平面,是一种通过二维空间诠释物体的新颖方式。
毕加索说:“我是依我所想来画对象,而不是依我所见来画的。”
“古典主义时期”
他静静地离去,走完了九十三岁的漫长生涯,他如愿以偿
地度过“了超一现生 实主义时期” 最后是“抽象主义时期”。
作品数量(有记录的至少数量):油画 1885件,素描 7089张(另外 149本笔记簿內有 4659张素描)雕塑 1335 件,陶艺 2880件,版画 20000张。剧本 2本。

毕加索《格尔尼卡》鉴赏

毕加索《格尔尼卡》鉴赏

毕加索《格尔尼卡》鉴赏1. 引言1.1 毕加索《格尔尼卡》鉴赏毕加索的《格尔尼卡》是一幅反映西班牙内战悲惨场面的巨作,被认为是20世纪最具有政治力量和社会影响的艺术作品之一。

这幅画描绘了1937年4月26日德国空军轰炸西班牙巴斯克地区的小镇格尔尼卡发生的悲惨事件,包括无辜平民的惨死和城镇被毁的景象。

毕加索通过这幅作品深刻表达了他对暴力和战争的强烈谴责,展示了艺术家对人性的深刻关注和社会责任感。

《格尔尼卡》成为了毕加索艺术生涯中最具象征意义和政治意义的作品之一,不仅引起了当时人们的广泛共鸣和关注,也成为了后世艺术史上的经典之作。

毕加索通过这幅作品,向世人呈现了战争带来的痛苦和破坏,并反映了他对人类命运的深刻思考和关怀。

《格尔尼卡》不仅是一幅具有政治意义的艺术作品,更是一幅令人深思和震撼的作品,引领着人们思考和反思战争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和伤害。

2. 正文2.1 题材背景分析"毕加索的《格尔尼卡》是一幅描绘西班牙内战中瓦伦西亚的一个小镇被纳粹轰炸时发生的惨剧的油画作品。

这幅作品的题材背景源自于1937年4月26日的格尔尼卡大屠杀,当时纳粹德国的军队在支持法西斯的西班牙国民党的要求下,对该小镇进行了炸弹轰炸,导致数百名无辜平民丧生。

毕加索通过这幅作品表达了对这场惨剧的愤怒和悲伤,同时批判了战争带来的破坏和死亡。

他选择用抽象的方式来描绘这一事件,通过扭曲和变形的形式来突出作品的暴力和悲惨性,使观者能够更深刻地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无情。

毕加索在这幅作品中展现了独特的艺术视角,让观者反思战争带来的可怕后果,呼吁人们珍惜和平,拒绝战争的暴行。

《格尔尼卡》的题材背景深刻而震撼,使其成为毕加索艺术创作中的经典之作,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2.2 画面特点描述毕加索的《格尔尼卡》是一幅反映战争惨痛的伟大艺术作品。

在画面的构图中,毕加索运用了典型的立体主义手法,将画面分成了几个明显的区块,使得整幅作品呈现出强烈的几何形状和线条。

格尔尼卡赏析教案

格尔尼卡赏析教案

格尔尼卡赏析教案【篇一:格尔尼卡教案】一:教材分析毕加索的《格尔尼卡》,运用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绘画的形式,以变形、象征和寓意的手法描绘了在法西斯兽行下,人民惊恐、痛苦和死亡的悲惨情景。

本课时教学通过对《格尔尼卡》一画的欣赏,学习毕加索运用变形、象征和寓意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强烈情感,学习毕加索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美好品质。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格尔尼卡》这幅著名作品的艺术特色和创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学生在积极参与讨论、探究、体验的过程中,了解美术鉴赏的方法和程序,理解作品的意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欣赏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收集资料的能力,以及表述思想和交流成果的能力,学习毕加索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美好品质。

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作品通过什么样的艺术语言,具体的表达了作者对法西斯暴行的愤怒之情。

(2)难点:理解象征性和立体派的艺术手法。

四、课前准备教师:电脑设备、多媒体课件、学生:预习五、教学过程(过程一)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一、创作背景师:上课!同学们好!生:老师好!师:首先我们先来看一段选自动画片《再见萤火虫》的短片,看完后请大家谈谈视频中传递了哪些信息?这节课凡是回答的问题的同学,课结束后来我这拿小奖品和平鸽。

生1:师:恩残酷的战争殃及无辜百姓。

在1937年,同样的场景在西班牙北部格尔尼卡小镇上演,德国法西斯对原本美丽的格尔尼卡小镇进行大轰炸,杀害了数千名无辜者。

画家毕加索听到消息后极为愤慨,于是在墙上激情创作了一幅壁画,用来痛斥和揭露法西斯的暴行,所以用地名格尔尼卡来命名这幅画,今天这一节课我们要赏析的画作就是《格尔尼卡》。

请大家把书本翻到第一页。

(板书:格尔尼卡)(过程二)自主探究学习探究知识二、画家简介。

师:欣赏分析毕加索的《格尔尼卡》,首先我们来认识这位画家——毕加索。

(ppt显示毕加索肖像)毕加索出生于西班牙,1904年定居巴黎。

他从19世纪末从事绘画,一直持续到20世纪70年代,据统计共画了近37000幅作品,也是立体派的先驱代表, 当代西方最有创造性和影响最深远的艺术家,他和他的画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据了不朽的地位。

约翰一读后感8篇

约翰一读后感8篇

约翰一读后感8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总结、工作计划、调研报告、演讲致辞、合同协议、条据文书、规章制度、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research reports, speeche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约翰一读后感8篇通过读后感,读者可以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一篇完美的读后感,能够将作品中的人生哲理和道德价值传达给其他读者,引发他们对人生的思考和反思,本店铺今天就为您带来了约翰一读后感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绘画顽童:毕加索--整理好-第二十一章

绘画顽童:毕加索--整理好-第二十一章

第二十一章卡夫卡与雕塑家1928年,毕加索为古罗马诗人狄比乌斯的《变形记》作了一套插画,人体的各种变形,蜷缩的,狂放的,扭曲的,都是受到沉重压迫的最底层人。

通过人的变形,我们看到的是时代的荒唐和社会的龌龊。

几乎同时,奥地利现代主义文学大师卡夫卡在十几年前发表的小说《变形记》也渐有影响;而到了二战后,卡夫卡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已和毕加索在现代美术史上的地位一样,均是“一览众山小”的巅峰人物了。

卡夫卡的《变形记》因深刻揭示了社会的“异化”而成为西方现代文学的经典作品。

可见,艺术领域的不同,并不能阻止艺术大师的灵犀相通,他们都是苦难的承担者、人性的追求者和真理的殉道者。

巴尔扎克的小说《真相不明事件的首领》也是毕加索喜爱的篇章。

主人翁是一个疯子老画家,他为了达到他想像中的模特儿的完美形象,无数次地修改,未有穷期。

在他看来,这一堆颜料和线条才是最美的,它与现实中的模特儿并非一体,而是并存。

毕加索惊讶于巴尔扎克竟然提出了立体主义需要全力解决的相对真实问题。

他看到过罗丹的那一尊引起争论的雕塑《巴尔扎克》,他认为人们对它的抨击不是恶意的,就是无知的,他们不懂得罗丹,更不懂得巴尔扎克。

伏拉请毕加索为这篇小说插图,他专门给毕加索配备了一位版画家路易斯-福特,此人精于铜版加工。

福特高质量的配合,使毕加索如虎添翼,完成了历史上最伟大的版画,人们称之为“伏拉组画”。

“伏拉组画”一共五组:1.《雕塑家的工作室》,46幅;2.《提琴》,5幅;3.《牛头人身怪物》,11幅;4.《伦勃朗》,4幅;5.《瞎眼的牛头人身怪物》,4幅。

另外,还有各种题材的版画27幅。

这五组画中,牛头人身怪物非常值得注意,他是毕加索在这段时期里重点推出的对象,他对于理解作于1937年、被誉为20世纪最重要的油画作品的《格尔尼卡》,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

牛头人身怪物是一个复杂的混合体,他的名字叫米诺托。

他是人,他具有人所具有的一切,七情六欲,喜怒哀乐。

人为什么会变成怪物呢?这里提出的是一个哲学命题:人本与异化。

毕加索作品大全及赏析

毕加索作品大全及赏析

毕加索作品大全及赏析毕加索(1881-1973),西班牙画家、雕塑家。

法国共产党党员。

是现代艺术的创始人,西方现代派绘画的主要代表。

毕加索作品及赏析梦西班牙毕加索布上油画纵130横97厘米私人藏创作《梦》之前,47岁的毕加索与一位长着一头金发、体态丰满、容貌美丽的17岁少女初次相遇,从此,这位妙龄少女便成了毕加索的热恋情人和专职绘画、雕塑模特儿。

在这一幅具有立体主义风格的作品中,画家既表现了少女肉体之美,也表现了他自己对精神和肉体完美结合的追求。

毕加索64岁时给她的生日贺信中说:在这个世界上,与你相遇才是我生命的开始。

这幅画作可以说是毕加索对灵与肉的最完美的体现。

画面用线条勾勒女人体轮廓,并置于红色背景之前,肢体没有做分解,只是稍稍夸张的划分。

色彩也极其单纯。

《梦》与《镜前的女人》属于毕加索立体派和新古典主义相结合的产物。

是形象极端自由性线条和色彩自由组合的杰作。

用荣格的话说:无意识的集合体。

《梦》的少女为何是六个手指,谁能解答生命西班牙毕加索布上油画纵197横129厘米克里夫兰博物馆藏这是毕加索蓝色时期的代表作之一。

画面右侧一位怀抱婴儿的妇女,象征着生活的重负,母亲一脸沧桑,注视着面前的一对青年男女,她的形神憔悴,神情专注,目光严厉,好像有责备的意味。

左侧男女两人紧紧相依,比喻放纵的爱情,画家把这一对恋人处理为裸体形象,与右面那位着衣母亲形成对比。

男青年左手微微抬起,指向那位母亲,似乎对母子俩承受的巨大痛苦感到怀疑。

男子的形象在写生阶段还像画家自己,作品完成时却已变成好友卡洛斯卡萨赫马斯的形象。

卡萨赫马斯是一位立志绘画艺术的青年,却在巴黎失恋自杀身亡。

毕加索一直怀念这位因失恋而自杀的好友,所以在画面上将他描绘为爱情的象征,右边那对母子则是母性的象征。

画面上还有两幅作品,女人的姿势都是缩成一团,两幅画,由两人到一人,刻画的都是在生活的重压下疲惫不堪的人们,从相依为命到孤苦无依的生活境遇。

赤裸的身体不但完全暴露了他们苍白无力的肌体,也展示了他们人性最真实、最痛苦的一面。

格尔尼卡作品赏析

格尔尼卡作品赏析

格尔尼卡作品赏析
格尔尼卡作品是西班牙画家毕加索的代表作之一,也是20世纪
最为著名的绘画作品之一。

这幅画描绘了西班牙内战期间发生在格尔尼卡小镇上的一场空袭场景。

毕加索在这幅画中运用了立体主义和表现主义的手法,将人物、建筑和自然景观都呈现为多重角度和立体感。

画面上的人物和动物都呈现为扭曲和变形的形象,表达了毕加索对战争的痛苦和恐惧。

画面中用鲜明的色彩对比来突出战争的残酷和破坏,如红色的血液和黄色的火焰。

而灰色和蓝色的背景则表现出人们的绝望和无助。

格尔尼卡作品的艺术价值不仅在于其技巧上的创新和独特性,更在于其表现出的深刻人性主题。

这幅画揭示了战争的破坏性和残酷性,呼吁人们反思和反对战争,追求和平与和谐的社会。

- 1 -。

格尔尼卡1

格尔尼卡1

画的小故事
二战期间,德国攻占了法国巴黎,德军经常出入毕加索 艺术馆,毕加索站在门口,给每一个进入艺术馆的德国军 人一张《格尔尼卡》复制品。德国军官说:“这是您的代 表作吗?”“不,”毕加索说:“是你们的代表作”。
毕加索简介
毕加索:西班牙现代艺术家,1904年定居巴黎,一生绘 画风格多变对现代许多艺术流派都影响深远,他的艺术 的绘画作品,生动地描绘了在社会现实中各种人物的形 象,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被公认为世界名画,全世界 最昂贵的十幅名画他的作品就有三幅。毕加索还是一个 多产画家,一生中的绘画作品数量惊人,达到3800 0件,他的还有一件作品《和平鸽》飞满全世界,成为 人类世界和平的象征和标志。
《 葡 萄 与 小 提 琴 》
作品欣赏 超现实主义时期 (46岁到53岁 ) 《 梦 》
作品欣赏 抽象主义时期 (53以后 )
家庭作业
请同学们根据2001年9月11日发生在美国的911事件为题材, 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尝试创作一件绘画作品。
要求 1、创作主题明确 2、作品本身要有表现力 3、创作技法不限

格尔尼卡
达芬奇自画像
(1452-1519)
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杰出画家, 古典主义 Nhomakorabea画的开创者。
代表作品 蒙娜丽莎
格 尔 尼 卡
毕加索(1881—1973) 20世纪西班牙最伟 大的艺术家,为西方
现代艺术开辟了道路 曼 陀 林 和 吉 他
这组照片真实地记 录了1938年日军轰 炸我国上海的情景, 手无寸铁的老百姓 在轰炸中遇难,请 同学们谈谈看后的 感受。
创作历程
在《格尔尼卡》创作的 头几天里,毕加索共画 了25幅草图,这是其中 的一幅。
创作历程

情境一构成艺术课程入门

情境一构成艺术课程入门

红 蓝 椅 里 特 维 尔 德
3.包豪斯设计学院
“包豪斯”被誉为“现代设计 的摇篮”,是“国立魏玛建筑学校” 的简称,他的创建者和领导者是著 名建筑学家格罗佩斯。
以圆形、长方形和立体等几何 形为基础的包豪斯风格。
▲ 格罗佩斯
包豪斯以建筑为主干,渐次扩大 到工业设计。围绕“技术与艺术新统 一”的中心思想,包豪斯把当时的一 些艺术家如伊顿、康定斯基、克利、 蒙德里安、布劳恩等聘为教师,同时 也聘请工厂里的技师对学生进行双轨 制教学,并对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每 年必作改革。它以反传统的姿态,废 除了建筑史,开设了类似“三大构成” 的全新课程。
▼ 包装设计
▲ 景观设计
▼ 景观设计
2、空间构成与时间构成
基础训练构成分为空间构成和时间构成。
在空间构成中可以细分为:二维空间的平面构成 色彩构成 三维空间的立体构成
在时间构成中可细分为:动的构成 静的构成
平面构成
色 彩 构 成
立 体 构 成
3、其他分类法
如:意象构成、想象构成、形式构成、解析构成、
情境一构成艺术课程入门
高 迪 建 筑
Elecom彩蛋鼠标迷你版诞生
主要内容:
一、构成艺术的概念; 二、构成艺术的起源与发展; 三、构成艺术的类型; 四、形式美法则。
一、构成艺术的概念
定义:指利用形态、结构、材料、工艺、色彩的结合 所创造出富有美感并能应用的形体新设计。
构成的要素 : (1)形态:形态是造型的中心 (2)结构:结构是造型的保证 (3)材料:材料是造型的关键要素 (4)工艺:加工材料离不开加工工艺 (5)色彩:色彩是形态外部的主要表现形式
1、统一与变化
统一与变化所带来的功能 与形式的和谐性,是重要 规律之一。 统一是指由性质相同或类 似的造型要素组合在一起, 造成一种一致的或具有一 致趋势的感觉。变化是指 由性质相异的造型要素组 合在一起,造成显著对比 的感觉。 统一与变化是客观事物本 身所具有的特性。

毕加索简介以及部分作品

毕加索简介以及部分作品

毕加索简介以及部分作品之相礼和热创作毕加索(1881~1973)出生在西班牙,是当代东方最有制造性和影响最深远的艺术家,他和他的画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据了不朽的地位.毕加索是位多产画家,据统计,他的作品合计近 37000 件,包含:油画 1885 幅,素描 7089 幅,版画 20000 幅,平版画 6121幅.巴勃罗·毕加索是个不竭变更艺术伎俩的探求者,印象派、后印象派、野兽派的艺术伎俩都被他汲取改选为本人的风格.毕加索的才能在于,他的各种变异风格中,都坚持本人粗犷刚劲的个性,而且在各种伎俩的运用中,都能达到外部的一致与和谐.毕加索有过登峰造极的境界,他的作品不管是陶瓷、版画、雕刻都如幼稚般的游戏.在毕加索终身中,从来没有特定的老师,也没有特定的子弟,但凡是在二十世纪活跃的画家,没有一个人能将毕加索打开的行进道路完全迂回而进.也正因而毕加索是一位真正的天赋.20世纪正是属于毕加索的世纪.毕加索在这个多变的世纪之始从西班牙来到当时的世界艺术之都巴黎,开始他终身辉煌艺术的发现之旅.在20世纪,没有一位艺术家能像毕加索一样,画风多变而人尽皆知.毕加索的盛名,不但因他成名甚早和《格尔尼卡》等传世杰作,更因他丰沛的制造力和多姿多彩的生存,他留下了大量多层面的艺术作品.毕加索完成的作品统计约多达六万到八万件,在绘画、素描之外,也包含雕刻、陶器、版画、舞台服装等外型表示.在毕加索1973年过世之后,世界各大美术馆不竭推出有关他的各类分歧性子的回顾展,有关毕加索的话题不竭,而且经常带有新的论点,仿佛他还活在人世.《格尔尼卡》《第一次圣餐》《祭坛男孩》《酒馆的“四只猫广告”》《等待角逐开始的斗牛士和公牛》《手里捧着鸽子的孩子》《小丑》《母亲和孩子》《窗前的桌子》《雕塑家》《黄头发的男子》《扔石头的少女》《无题》。

毕加索的各个时期

毕加索的各个时期

艺术年表1900年至1903年蓝色时期由1900年起毕加索一直往来于西班牙及巴黎之间。

1904年在巴黎定居,住在著名的“洗衣坊”。

在巴黎,他结交了马克斯·雅各布、范唐吉、隆尔蒙、阿波里耐和拉平·阿吉尔的房东的女儿马德莱娜,他为马德莱娜绘了几幅肖像。

其时他的作品仍受到在巴塞罗那大行其道的象征主义影响。

毕加索当时的生活条件很差,又受到德加、雅西尔与土鲁斯·劳特累克画风的影响,加上在西班牙受教育时染上的西班牙式的忧伤主义,这时期的作品弥漫着一片阴沉的蓝郁。

1904年至1906年粉红时期1906年毕加索结识了马蒂斯。

其后又认识了德兰和布拉克,与费尔南德·奥利维耶在蒙马特同住。

其时他的经济已好转,生活要比以前愉快得多,画作用色变为轻快的粉红;绘画对象亦由蓝色时期的乞丐、瘦弱小孩和悲戚妇女转向街头艺人、杂耍艺人及风华正茂的妇女。

1906年至1910年非洲时期(黑人时期)1906年毕加索从德兰的非洲面具中得到启发,直至年底,其作品一直受非洲面具影响,此即为毕加索的非洲时期。

他笔下的人体健硕而深沉,这种特征,在1907年的《阿威农的姑娘》中显露无遗,由不同组件组成的人体可从几个角度来观看,揭示毕加索的立体主义时期的来临。

然而,整个时期仍有受塞尚影响的痕迹。

1910年至1914年分析立体主义毕加索大部分的艺术家朋友都由蒙马特迁到蒙帕纳塞,他亦随他们迁居。

其时的立体主义体验达到巅峰。

雅克·比斯这样评论他:“作品由素描建构,色与调弱化到最起码的灰色与浅暗橘黄色;形体是几何图形化与综合而成的,造成迹近压抑其可辨认身份的效果,闯出桎梏,最终与形体剥离。

”仿如从一面棱镜的焦点去看一个单一影象的多元角度。

生活本来就是如此,然而毕加索把它延伸到肖像上。

他与布拉克制作出第一批拼贴画。

1914年综合立体主义1914年,战争使立体主义画家分道扬镳,各奔前程。

毕加索重拾自由与个人在色彩上的品味,还有那旺盛的精力。

毕加索和他的女神们(六)哭泣的女人

毕加索和他的女神们(六)哭泣的女人

毕加索和他的⼥神们(六)哭泣的⼥⼈,1907-1997)玛尔,红颜知⼰Dora Maar(多拉·玛尔1930s,Dora Maar1936年,毕加索遇到了才⼥Dora Maar,在这段恋情中,他终于成了⼤师。

那⼀年,毕加索54岁,Dora 29岁。

Dora出⽣在法国,成长在阿根廷,⽗亲是位建筑师,所以她从⼩就接触绘画,会说英语、法语和西班⽛语。

长⼤后回到法国,前卫地学习了摄影。

在认识毕加索之前,Dora就是⼀位摄影师、诗⼈和画家,活跃在法国超现实主义⽂化圈内。

先来体会⼀下才⼥的作品,感觉相当有内涵。

从上到下:1936-37, Mendiant aveugle (Blind Beggar), by Dora Maar;1936, Rue d'Astorg, by Dora Maar既然是⼀个圈⼦⾥的⼈,那么认识就是迟早的事。

有⼀天,毕加索与朋友去巴黎双马⼽咖啡馆(Les Deux Magots)喝咖啡。

巴黎双马⼽咖啡馆(Les Deux Magots)是很多艺术家聚会的地⽅他和朋友交谈时,⽤眼⾓余光瞄到了⼀个坐在⾓落⾥的冷艳美⼥。

她正在聚精会神地⽤⼩⼑刻桌⼦,像是在进⾏某种仪式,连⼑⼦刺到⼿指都没发觉,他眼看着她的⾎染红了绣满玫瑰的⿊⾊⼿套。

毕加索眼前⼀亮,这个⼥⼈好优雅,好迷⼈!(实在不懂叔,这难道不是在破坏公物?)1935,Dora Maar朋友⼀看,正好认识,马上说:来来来,给你介绍⼀下才⼥Dora Maar,她最近在艺术圈很活跃。

之后,两⼈聊了起来。

毕加索发现,才⼥竟然能流利地讲他的母语(西班⽛语),顿时,叔觉得才⼥更迷⼈了。

他向她索要了那副染⾎的⿊⼿套,作为第⼀次见⾯的纪念。

(叔的品味好特别。

)毕加索笔下美丽迷⼈的Dora Maar。

1937, Portrait de Dora Maar后来,毕加索与Dora越聊越投机。

他发现才⼥不仅啥都懂,还能鉴赏他的画,甚⾄指出优缺点!这是他以前的⼥⼈从未曾有过的,让他倍感惊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植物欣赏》(小学欣赏课)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和样貌特征,感受动物的美和可爱;感受各种材料特性。

2、培养保护动物的环保意识,体验合作、探究、发现的愉悦,激发自信心和美术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欣赏、感知、探索、理解自然界及艺术作品中的动物的形、色、动态之美,引发喜爱动物之情和环保意识。

.课前准备:1、师生课前多方面搜索与动物相关的图文资料、动物欣赏图片和视频资料。

各种用以制作“动物”的材料和工具。

制作好的形式多样的“动物”作品。

教学程序:一、表演、回忆、发表1、表演猜谜:你知道哪些的动物的动做?你能把它模仿出来让其他小朋友去猜一猜吗?(部分学生台前模仿某一种动物进行表演,台下学生猜迷)2、引导学生回忆并说出自己喜爱的动物形体、颜色、花纹等基本特征和这种动物有什么生活习性?喜欢生活在什么环境里?启发回忆,探索了解动物的各种活动特征。

二、观察、赏析、感受1、播放各种动物的活动录象和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其生活习性和活动规律。

2、浏览各类动物活动场面的视频及图片资料,引导学生赏析比较动物的颜色、外形、斑纹、动态等,认识动物之美和可爱之处。

3、学生分组讨论及汇报:最喜欢哪种动物?为什么?知道哪种动物的故事呢?4、赏析艺术家表现动物的美术作品,了解不同的美术表现方式和美的多样性。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后发表:你觉得这些动物漂亮吗?你喜欢吗?为什么?)三、思考、探索、创作1、引导赏析学生制作的动物作品的美感(从形、色、花纹、动态方面引导),探索如何巧妙的运用各种材料制作动物的方法(用了哪些材料?)。

四、展示、评价、延伸1、各小组展示自己的作品,进行“动物的故事”童话剧表演。

2、思考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了解了什么?学到了哪些知识技能?探索了什么问题?3、了解我国有哪些珍稀动物,引导学生自我进行环保教育。

(示珍稀动物图片请学生判断)4、针对各小组的学习、创作、表演情况进行小组自评互评。

(评价引导:形似、色美、花纹是否生动,是否有创意?本课自己和同学的学习、表现怎样?)5、课后探索延伸:(1).你还知道其它关于动物的更多知识吗?(2).你知道其他国家的保护动物吗?(3).你知道动物可以分为哪些种类?(4).动物与环境的关系是怎样的?(5)动物与人类的关系是怎样的?《格尔尼卡》(初中欣赏课)一、教学目标(一)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的精神,培养正确的审美情趣和追求正义与公正的价值观。

(二)让学生在积极参与讨论、探究、体验的过程中,了解美术鉴赏的方法和程序,理解作品的意蕴。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一)了解作品中艺术语言与主题表达的关系。

(二)理解象征性和立体派的艺术手法。

三、课前准备(一)学生课前准备:查阅相关资料;准备铅笔、课本。

(二)教学器材:多媒体教室。

(三)教学课件:“格尔尼卡”、“9、11事件”。

四、教学设计教学内容第一课时:以欣赏为主。

导入:屏幕上出现“格尔尼卡“的作品。

学习新内容:1、感受作品的整体氛围(获得初步的整体印象)。

2、了解作者的艺术思想、艺术品味和艺术风格。

立体主义——这种创造视觉形象的革命性手法是法国画家毕加索和勃拉克在20世纪的头十年所创立的。

虽然,立体主义呈现出抽象的几何状态,但事实上它却是在描绘真实的形体。

这些画布上的平面物体,同时呈现了各个视角下物体的各个平面,是一种通过二维空间诠释物体的新颖方式。

这种创新重新确立了形体与空间的相互作用,改变了西方艺术的进程。

毕加索说:“我是依我所想来画对象,而不是依我所见来画的。

”可见,立体主义并不拘泥于客观的视觉感受,而更关注对形象的主观创造。

象征——是用一种形象和事物代表另一种事物和意义的方法。

通常是用一种具体的形象代表抽象的意义。

例如,龙就是一种象征,它代表着什么呢?《格尔尼卡》中的马、牛都是具有象征意义的。

3、简单描述:画面上表现了木然屹立的公牛、濒死嘶鸣的马、奔跑的脚、举油灯的人、断臂倒地的士兵、抱着婴儿嚎啕大哭的母亲、仰天狂叫的求救者等。

4、分析作品:全画只用黑白灰,更加突出了口恐怖的气氛。

构图饱满,以不安、强烈、破碎的形象、冲撞的动势、惊恐的气氛和灾难的象征混合于一体,打动着每一个观众的心。

这一切使《格尔尼卡》成为上世纪少数几件真正具有大众意义的作品之一。

5、诠释作品:作品表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法西斯空军野蛮轰炸西班牙北部巴斯克重镇格尔尼卡的事件。

此画不是用写实的手法进行报道,而是采取象征的手法有力地揭露了侵略战争的罪恶和法西斯暴行。

如:公牛头象征残暴和黑暗;马的嘶鸣象征痛苦的人民;像眼睛的灯象征光明、希望;手举油灯的女人象征光明、和平等等。

作品以二维空间来诠释物体,从不同角度观察物象,并把看到的物象分解成几何形体,然后主观地重新组合,构成画面,以追求物象形态的动感、变化。

6、评价作品:画家采用半抽象(意象)的立体主义手法,以寓意和象征的形象把法西斯令人发指的暴行揭露出来。

这些超时空的形象组合蕴含了画家愤懑的抗议。

这种打破空间界限的绘画形式,使画面失去错觉性深度的效果,以一种史诗般的悲壮触动着观众的视觉和心灵。

因此,这幅画成了20世纪美术史上最为重要的作品之一。

练习活动:1、学习评价:(1)我明白毕加索从多个角度来观察物象,并在平面作品上营造错觉性深度的空间。

(2)我明白立体主义从不同角度观察物象的含义。

(3)我明白立体主义绘画并非把描绘对象画得如我们的眼睛所见般的真实。

(4)我能仿效毕加索从不同角度观察及描绘物象。

(5)我对自己在学习活动中表现的评价。

2、课后随想:(1)对立体主义的绘画理论和方法我感到能理解或很难理解,因为:(2)我喜欢或者不喜欢用立体主义的绘画方式作画,因为:课后准备:搜集有关“9、11”事件的资料,根据自己的创作意图,准备所需要的工具和材料。

《大河之源—史前美术》(高中欣赏课)教学目标1、通过欣赏,感受、认识和评述外国古代艺术,使学生了解史外及古埃及,西亚,墨西哥美术的悠久历史,艺术成就和艺术特点。

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客观评价。

懂得美术鉴赏的基本方法,能运用美术术语描述,评价艺术作品。

2.教学重点与难点以艺术的起源问题分析史前美术的创作意图教学准备:课件课时:1课时一、导入人们常把原始社会比作是人类的童年,恰巧的是有两组著名的史前美术作品正好是由两名孩子发现的,那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看一下史前美术。

二、讲授新课史前时期是一个时代的划分,历史学上将文字产生之前的历史称为史前时期,史前时期的美术根据考古发掘成果以欧洲的最为突出,其中包括雕刻、绘画、工艺和建筑。

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看一下史前时期的绘画与雕刻。

一、绘画1.欣赏介绍《西班牙阿尔塔米拉洞穴岩画》,这组岩画是1870(又说1879年)西班牙学者绍托拉在该洞址发掘旧石器文化层时,把他四岁的小女儿玛丽亚也带在身边,这个女孩离开父亲自己去寻找可玩的地方,偶然爬进了一个低矮的洞口。

洞内一片漆黑,她点燃了蜡烛。

当她抬起头时,突然发现一只直瞪着的公牛眼睛,她吓的大叫起来,于是,举世闻名的史前洞穴壁画被发现了。

这是发现的世界最早的洞穴岩画,其中“受伤的野牛”最为精彩。

2.欣赏介绍法国拉斯科洞穴“牛厅”岩画《野牛、马、鹿》,1940年发现的拉斯科洞穴壁画,也是出于一次偶然事件:四个法国少年外出郊游时,想去探求三十多年前因一棵大树连根拔起而遗留下来的洞穴的秘密。

这个洞穴的通道把他们引向拉斯科山坡附近的另一个洞穴。

孩子们的好奇心,终于使他们发现了洞穴内从洞顶到洞壁四周布满的绚丽的绘画。

西方学者们风趣地说这是"史前的西斯庭教堂"。

就其史前艺术的考古价值来看,可以认为是又一次的"地理大发现"。

拉斯科洞穴壁画里还有一些非人非兽和似人似兽的形象,有些动物身上带着箭伤。

拉斯科洞穴壁画的动物形象大多被画在洞顶和主要洞道两侧,在洞顶上的动物形象,往往没有固定的方位。

有一幅《野牛》,描绘的是它正在逃跑的情景。

牡牛的奔跑姿势栩栩如生,多层次的色彩,勾勒出野牛的体积感。

你若稍加注意,还会发现图象上有着重叠的影子,好像各种动物被画了几次,或者是一前一后,有好几只。

看来,史前狩猎者并不注重构图的效果,这一定是和他们特定的功利目的有关系。

二.雕塑史前雕刻最著名的有法国劳塞尔《执牛角的女祼》浮雕和奥地利《维林多夫的女祼》石雕像,1、《维林多夫的女祼》这是1909年在修筑铁路工程中发现的最著名的史前雕刻作品,整个雕像十分完整,虽然雕像脸部的刻画被省掉了,但这一雕像所表现的女性特征非常清楚并加以极大的夸张,她以其肥胖成熟而有力的形态显示了宏伟的纪念碑式的气度。

整个雕塑象征着旺盛的生命力,这说明原始人对本部落生存的关注?(因为对生活在旧石器时代的人来说,女人怀孕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一个部落能否生存下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女人的生育,所以这一雕像很可能是原始部落神圣的生育神,是供史前人类在举行祈求生育的仪式上使用的,这是一种巫术学说,说明艺术起源于巫术,,关于艺术的起源学术一般认为还有以下几个观点:艺术起源于模仿,起源于情感和思想交流的需要,起源于劳动,起源于游戏。

2、《手持牛角的裸女》这件雕像同样强调妇女巨大的乳房,臀部和隆起的腹部,没有五官的脸似乎正注视着她右手握着的牛角,(牛角是祈求生育的吉祥物)。

她把女性的潜力不再隐藏在自己的身体内,而是寄托在神秘的象征__牛角。

对于旧石器时代的原始人来讲他们的理想十分简单:有很多可以吃的野兽和会生育的女人从而使部落得以延续,这是最重要的,由此看来。

美术作品的出现一开始就与当时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思考:1 史前人类描绘这些动物的目的是为了审美,还是具有其他的目的?为什么当时人类已经具有如此出色的表现能力。

2 史前时代的雕刻,多表现为生理特征十分明显的女性,且体积大多很小,这是为什么。

教学反思:史前美术是学生陌生但又十分好奇的领域,同学们了解的很少,所以最好让学生先通过图片进行赏析然后教师再讲,也可以建议学生利用网络多查阅资料。

…2009年12月成都市高中美术课堂教学大比武教案…培养审美的眼睛钟建平 成都市新都香城中学一、教学分析课 题:培养审美的眼睛(人教版高中美术教材第一册第一课) 课 型:美术欣赏课(微型课)教学目标:1、全体学生能较轻松地分析性理解“美术”概念。

2、全体学生能准确地说出美术作品的分类。

3、全体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理解“美术欣赏”概念,至少90%的同学能正确表述两层以上关于美术欣赏的意义。

4、80%以上同学掌握美术欣赏的步骤、方法,每位同学至少能正确运用5个以上的美术语言进行欣赏表达。

5、激发全体同学学习美术的热情,挖掘其审美潜能。

图1教学重、难点:80%以上同学掌握美术欣赏的步骤、方法,每位同学至少能正确运用5个以上的美术语言进行欣赏表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