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六年级下全册知识点

合集下载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第(1-4)单元知识要点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第(1-4)单元知识要点

知识要点第一单元微小世界1、放大镜1、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中间厚、边缘薄、透明。

放大镜也叫(凸透镜)。

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凸透镜镜片的(凸度)越大,放大的倍数越大;凸透镜镜片的(凸度)越小,放大的倍数越小。

由此推断:球形的透明体放大的倍数(最大)。

2、放大镜是人们常用的观察工具之一。

用放大镜观察物体时,不仅能放大物体的(图像),还能看到物体的更多(细节)。

3、通过透镜看到的面积或区域叫做透镜的(视野)。

4、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方法:一是(人眼)、(观察对象)不动,只是(放大镜)在人眼和物体之间移动,直至图像大而清晰;二是(人眼)、(放大镜)不动,只是(观察对象)移动,直至图像大而清晰。

5、凡是和放大镜片具有同样特点的器物,都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

6、倍数大的放大镜,看到的物体图像变(大)了,但是看到的视野却变(小)了;反之,倍数小的放大镜,看到的物体图像变(小)了,但是看到的视野却变(大)了。

7、(培根)设计并制造了能增进视力的眼镜。

8、计算机和电视屏幕的图像在放大镜下看,它是由(红)、(蓝)、(绿)三种颜色的(小圆点)组成。

9、人的最高视力也只能看清楚(1/5)毫米大小的微小物体。

10、什么样的放大镜放大倍数大?中间越厚,周围越薄;透明球体的放大倍数最大。

2、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1、在放大镜下蝴蝶的翅膀都由许多彩色的(小鳞片)组成,这些其实是(扁平的细毛)。

2、蝇的眼睛是(复眼),由许多(小眼)组成。

3、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

不同的昆虫的触角形状(不同),研究表明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

它们嗅觉很(灵敏)。

4、蚜虫喜欢吸食嫩枝上的(汁液),蚜虫的大小如(针眼)。

蚜虫的天敌是(草蛉)。

5、昆虫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上有有一对(触角),胸部长有(三对足)。

3、放大镜下的晶体1、(白糖)、(食盐)、(碱面)、(味精)的颗粒都是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人们把这样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汇总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汇总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知识点一、微小世界1.①放大镜的作用:不仅能放大物体的图像,而且能看到物体的许多细节。

②放大镜的特点:放大镜是透明的、中间厚、边缘薄,所以又叫凸透镜。

凡是具有与放大镜同样特点的器物都具有放大的功能,而且厚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

2.昆虫奇特的身体构造:昆虫的眼睛是复眼,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昆虫的鼻子就是它们头上的触角,蝴蝶翅膀上的小鳞片其实是扁平的细毛。

3.①晶体:像食盐、白糖那样有规则几何体外形的固体叫晶体。

②晶体的形状:多种多样,有的是立方体,有的像金字塔,有的像一簇簇针。

(玻璃、松香、琥珀、珍珠不是晶体)4.①显微镜放得更大的原因:是一个凸透镜把另一个凸透镜成的像进一步放大了。

②计算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把目镜放大的倍数乘以物镜放大的倍数。

③微生物的发现: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能放大近300倍的金属结构的显微镜,并用它发现了微生物。

④显微镜发明的意义: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崭新的微观世界。

5.①细胞的发现:1663年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发现了细胞。

②洋葱表皮装片的制作步骤:取皮—--安放—--固定—--上色。

③显微镜使用的方法和步骤:摆放----对光----上片----调焦----观察。

④通过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装片发现:放大倍数越大,看得越清楚,但看到的范围越小。

洋葱表皮上的一个个小房间似的结构是洋葱的细胞。

6.①细胞学说:所有的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学说的建立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②细胞的作用:细胞具有携氧传导、运动免疫、感光分化、保护光合等作用。

细胞也是生物最基本得功能单位:生物的呼吸、消化、排泄、生长、发育、繁殖、遗传等生命活动都是通过细胞进行的。

7.①水中主要的微生物有:变形虫、草履虫、鼓藻、船形硅藻等。

②微生物的特征:微生物也是生物,具有其他生物一样的共同特征。

8.①观察工具的发展:肉眼----放大镜----显微镜----电子显微镜----扫描隧道显微镜。

六年级科学下册复习资料(教科版)

六年级科学下册复习资料(教科版)

六年级下册科学复习资料一、填空题。

1、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观察同一物体,随着放大倍数的增加,观察物体的(图像)变大,获得的(物体信息)更多,同时(视野)变小,球形放大镜放的最大,特别是(玻璃球)。

2、镜的特点是(透明,中央厚边缘薄)。

放大镜也叫(凸透镜)。

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面的(凸度)有关,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

(球形透明体)放大倍数是最大的,例如(装满水的玻璃球、烧瓶)。

3、显微镜至少要(两)个放大倍数不同的放大镜。

4、透镜看到的(面积或区域)叫做透镜的(视野)。

5、晶体的方法是有(减少水分)和(降低温度)两种。

我们在课堂上利用(蒸发)来减少水分。

6、然界中的(大部分)固体物质都是(晶体或由晶体组成的)。

7、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发明了(显微镜)。

后来人们又研制出(电子显微镜)和(扫描隧道显微镜)。

8、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发现了(细胞)。

事实说明生命体都是由(细胞)由组成的。

9、(细胞学说)的建立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10、水稻之父是(袁隆平)。

人类研究微小世界的最新成果是(克隆羊)。

11、整个世界都是由(物质)构成的,包括空气、电、火、声音。

12、(物质)总是不断地变化,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形态、大小,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

13、蜡烛变成蜡烛油是(物理变化),油燃烧了变成气体是(化学变化)。

14、白糖熔化是由(物理变化),在熔化后变黄、变黑,有焦味是(化学变化)。

15、建筑用的水泥,包含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

16、含淀粉的食物有(米饭、土豆、面粉、红薯、玉米、豆类、包子、馒头、饼类)。

17、铁生锈与(空气和水的共同作用)有关。

18、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有(改变颜色、发光发热、产生气体、产生沉淀物)。

19、淀粉遇到碘酒变成蓝色、铁生锈、小苏打和白醋混合、硫酸铜溶液与铁钉的反应、蜡烛燃烧、白糖加热、煤和石油的燃烧、美丽的烟花、制作柠檬汽水是化学变化。

20、铁丝变弯\水结冰和水变成水蒸气、折纸、易拉罐压扁、混合沙和豆子、盐或糖在水里溶解是物理变化。

最新版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总结(精华版)

最新版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总结(精华版)

小学六年级科学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微小世界1, 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2,( 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3, 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只要具有放大镜片透明,中间较厚的结构(比如加满水后的烧杯, 烧瓶等),就具有同样的(放大)功能.4, 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直径)没有关系, 和(镜片的凸度)有关.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5, 使用工具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如通过(放大镜)能观察到更多关于昆虫的细节:蝇的(复眼);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蝴蝶翅膀上布满的彩色小鳞片是(扁平的细毛).6, 科学研究表明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 能分辨各种气味,比人的鼻子灵敏得多.7,( 一些固体物质)的内部有一定的结构,如果构成这些物质的微粒按一定的空间次序排列, 形成了(有规则的几何外形),这就是(晶体),如食盐,白糖等.8, 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9,( 显微镜)的发明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 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微观世界).显微镜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10, 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制成世界上最早的可放大近倍的(显300微镜),发现了(微生物).11, 洋葱表皮是由(细胞)构成的.(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12, 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最早在显微镜下发现了生物的(细胞)结构.13, 生物细胞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生物)的细胞是不同的, 生物(不同器官)的细胞也是不同的.14,( 细胞)是生物最基本的(结构单位),也是生物最基本的(功能单位).15,( 细胞学说的建立)被誉为19 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16, 用(显微镜)能看到肉眼不能看到的(微小生物).17, 在水中生活着很多形态各异的(微生物),如草履虫,变形虫等.18, 微生物通常都有特殊的(构造和功能),以适应周围的环境. 19,( 微生物)具有(生物)的特征,如: 对环境有一定的需求, 对外界的刺激有反应,能繁殖等.20, 人类(观察工具)的改进,使人类观察的范围扩大, 发现了仅靠肉眼无法发现的自然界的许多秘密: 肉眼(能看清昆虫等较小的动物)——放大镜(能看清小于毫米的肉眼看不清的东西)——光学显微镜(能看清细胞和微生物)——电子显微镜(能看到更小的组成物质的原子,分子).21, 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生活的改善. 如:(1) 利用显微镜发现细菌, 病毒,抵抗制服疾病(2) 克隆生物(3) 利用微生物酿酒,发面,制作酱油, 醋, 酸奶等(4)利用微生物处理垃圾和污水.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1, 世界是( 物质) 构成的, 物质是( 变化) 的, 物质的变化有相同和不同之处.2, 一些物质的变化( 产生了新的物质), 另一些变化( 没有产生新的物质).3, 在变化中( 不能产生新物质) 的我们称为( 物理变化), 能( 产生新的物质) 的变化我们称为( 化学变化).4, 比如豆子和沙子的实验, 在混合和分离的前后没有变化, 没有变为或产生新的物质, 我们称为( 物理变化). 像白糖加热从白色的糖变为黑色的炭一样( 产生了新的物质) 的变化, 我们就称为( 化学变化). 5, 物质的变化可以划分为( 物理变化) 和( 化学变化), 它们的区别在于( 是不是产生了新的物质).6, 一些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 会既发生( 化学变化) 又发生( 物理变化), 如蜡烛燃烧, 白糖加热时融化变色.7,( 米饭) 在口腔里与( 唾液) 作用会发生( 化学变化).8,( 淀粉) 与( 碘酒) 会发生化学变化, 生成的新物质是( 蓝紫色) 的, 利用这一特性可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 淀粉).9,( 小苏打) 和( 白醋) 混合后会发生化学反应, 产生新的物质——( 二氧化碳气体), 这样的变化属于( 化学变化).10,( 二氧化碳) 是具有特殊性质的一种气体.11, 铁生锈是一种( 化学变化),( 铁锈) 是一种不同于( 铁) 的新物质. 12, 铁生锈的原因与( 水和空气) 有关.13, 在平常生活中, 铁生锈的快慢与( 水的多少) 关系很大.14, 把铁与( 水, 空气) 隔绝开是防止( 铁生锈) 的好方法, 如刷油漆, 电镀等.15,( 化学变化) 会伴随各种现象, 如:( 改变颜色),( 发光发热),( 产生沉淀物),( 产生气体), 根据这些现象可以初步判断物质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16,( 硫酸铜溶液) 和( 铁钉) 会发生( 化学反应), 产生( 新的物质). 17, 我们周围的世界是由( 物质) 组成的, 物质是( 变化) 的. 物质变化有两类:( 物理变化) 和( 化学变化). 化学变化最重要的特点是( 产生了新物质).18, 物质的变化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 人类进行的所有的生产活动和人类的生活, 都是利用了( 物质的变化).第三单元宇宙1,( 月球) 是地球的( 卫星), 在运动方式, 体积大小, 引力大小, 表面特征等诸多方面同地球不同.2, 月球围绕地球( 逆时针) 方向运行. 月球引力大约是地球的( 1/6). 3,1969 年7 月,( 美国) 的( 阿波罗11 号) 载人飞船成功地在月球上着陆,( 阿姆斯特朗) 留下人类在月球上的第一个足迹.4, 月球在( 圆缺变化) 过程中出现的各种( 形状) 叫做( 月相).5, 月相在( 一个月) 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 形状).6, 月相变化是( 月球) 围绕( 地球) 公转过程中形成的, 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 农历上半月由缺到圆, 下半月再由圆到缺.7, 月球是一个( 不发光),( 不透明) 的( 球体), 我们看到的月光是它( 反射) 太阳的光. 月相实际上就是人们从地球上看到的( 月球被太阳照亮的部分). 由于观察的角度不同, 所以看到的月相( 亮面大小),( 方向) 也就不同.8,( 环形山) 是月球地形的主要特征.9, 环形山的形成与许多因素有关,( 陨石撞击) 是主要原因.10, 有关环形山形成原因, 目前公认的观点是(" 撞击说"), 这种观点认为环形山是长期以来( 流星),( 陨石) 撞击后留下的痕迹, 因为月球上没有( 空气), 就相当于少了一层保护层, 使撞击更猛烈和频繁.11,( 日食) 和( 月食) 是日, 地, 月三个天体运动形成的天文现象.12,( 月球) 运行到( 太阳) 和( 地球) 中间, 地球处于月影中时, 因( 月球) 挡住了太阳照射到地球上的光形成( 日食). 而( 月食) 则是月球运行到地球的影子中,( 地球) 挡住了太阳射向月球的光.13, 月球运行到( 太阳和地球) 中间, 三者在一条直线上, 因月球挡住了太阳照射到地球上的光形成日食. 图示如下:日食月食而月食则是月球运行到地球的影子中, 地球居于( 太阳和月球) 之间, 三者在一条直线上, 地球挡住了太阳射向月球的光就发生了月食. 图示如上:14,( 太阳) 和围绕它运动的( 行星),( 矮行星) 和( 小天体) 组成了( 太阳系). 太阳系是一个较大的( 天体系统).15, 以( 太阳) 为中心, 包括围绕它转动的( 八大行星) 及其卫星,( 矮行星),( 小天体)( 包括小行星, 流星, 彗星等) 组成的天体系统叫做( 太阳系).16, 太阳系里有八大行星:( 水星, 金星, 地球, 火星, 木星, 土星, 天王星, 海王星).17, 人们为了便于辨认星星, 把看起来不动的星星分成群, 划分成不同的( 区域), 根据其形态想象成( 人),( 动物) 或( 其他物体) 的形状, 并给它们命名, 这些人为划分的区域就称为( 星座).18,( 星座) 是远近不同, 没有联系的( 恒星) 在天空中的( 视觉图像). 如果从不同角度观察, 图形不同.19,( 大熊星座) 的明显标志就是我们熟悉的, 由七颗亮星组成的( 北斗七星).20,( 北极星) 可以帮助大家在夜间辨认方向, 利用( 大熊星座的北斗七星) 可以比较容易地找到它: 把北斗七星勺子前沿的两颗星的连线延长, 在大约相当于这两颗星距离的 5 倍处, 有一颗比较亮的星, 那就是( 北极星). 北极星属于( 小熊星座).21, 随季节的变换, 在天空中会出现不同的代表性星座.( 星座) 在天空中是运动变化的.22,( 亮星构成的图形) 是星座的主要标志.( 北斗七星) 是大熊星座的主要标志.23, 夏季天空中有许多亮星, 其中的三颗亮星( 天津四)( 属于天鹅座),( 织女星)( 属于天琴座) 和( 牛郎星)( 属于天鹰座) 构成了一个巨大的三角形, 人们称之为(" 夏季大三角").24, 宇宙空间分布着大小不同的( 天体系统).25,( 宇宙) 是由类似太阳系, 银河系, 河外星系等大小不同的天体系统组成的庞大的系统, 它在不断的运动变化.26, 宇宙是( 运动变化) 的,( 膨胀) 的, 组成宇宙的( 天体) 也是运动变化着的.27, 太阳系和众多的恒星一起组成的一个( 恒星集团), 被人们称为( 银河系).28, 银河系大约由(1000 亿——2000 亿) 颗恒星组成, 直径有(10 万光年).29, 光的传播速度是( 每秒钟30 万千米),( 光年) 就是光在( 一年) 中所走的距离, 它是用来计量恒星间( 距离) 的单位.30, 银河系还不是宇宙的全部, 类似银河系一样的星系还有100 亿个,人们把它们统称为( 河外星系).31, 我国是世界上公认的( 火箭) 发源地. 早在距今1700 多年前的( 三国时代) 的古籍上就出现了(" 火箭") 的名称.32, 我国的航天技术在世界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载人飞船(" 神舟" 五号) 和(" 神舟" 六号) 圆了中国人的飞天梦想; 现在(" 嫦娥" 一号探月卫星) 又发射成功; 不久的将来, 我国宇航员还将( 登月考察).第四单元环境和我们1, 人们在生活中要产生大量成分复杂的( 垃圾). 丢弃的垃圾( 危害环境).2, 目前处理垃圾的方法有( 填埋),( 焚烧) 等, 但填埋, 焚烧的方法还是会影响环境.3, 垃圾填埋场对周围环境的危害有:(1) 散发恶臭, 污染空气(2) 滋生蚊蝇, 引发疾病(3) 造成土壤污染, 影响农业生产等.4, 焚烧垃圾的优点:(1) 占地小, 使垃圾减量(2) 避免污染地下水(3) 产生的热量可用来发电; 缺点:(1) 消耗大量电能(2) 留下残余物(3) 造成二次污染5,( 设计合理) 的( 垃圾填埋场) 能有效减少对环境的污染.6,( 减少垃圾) 很重要, 常用的方法是( 减少丢弃) 和( 重新使用).7, 日常生活中以下垃圾是可以减少的:(1) 双面打印可以节约纸张(2) 自带喝水杯外出, 少买瓶装饮料(3) 尽量少用或不用一次性用品, 以减少纸和塑料的丢弃8,( 过度包装) 会造成( 资源浪费) 而且产生大量垃圾.9, 垃圾中的一些原材料可以重新( 回收利用), 包括纸, 金属, 塑料, 玻璃等. 这样可以( 减少垃圾, 节约资源).10, 要有效地回收垃圾, 必须改变( 垃圾混装) 的习惯, 对生活垃圾进行( 分类) 和( 分装).11, 垃圾分类, 分装便于垃圾( 回收利用) 和对一些( 有毒垃圾) 的处理. 12, 对自然环境威胁最大的五种物质, 电池里就包含了三种:( 汞),( 铅),( 镉).13,( 堆肥法) 可以有效减少垃圾并形成( 肥料).14, 减少固体垃圾的科学方法是( 减少丢弃),( 重新使用) 和( 回收利用).15, 人们生活中要用掉大量的水,( 淡水资源) 很紧缺.16, 由于( 人口迅速增长),( 环境污染) 和( 全球气候变暖), 目前60%的大陆面临淡水资源不足,100 多个国家严重缺水, 其中最严重的国家达(40 多个).17, 在淡水资源短缺的情况下, 水污染更给人类和其他生物造成了威胁. 水污染主要是( 人类的活动) 造成的.18, 水的污染源可能来自( 农业的杀虫剂, 肥料) 等, 可能来自( 工业的废水, 油污) 等, 可能来自( 家庭的洗涤剂, 人的排泄物), 也可能来自( 动物的尸体) 等.污水需经过复杂的处理才能使用.19, 淡水在自来水厂中除了( 沉淀) 和( 过滤) 之外, 还要加入药物进行( 灭菌处理), 这样才能符合我们使用的标准.20, 污水需经过( 复杂的处理) 才能使用, 一般要通过三种方法( 物理方法, 生物方法, 化学方法) 获得净化. 物理方法主要就是分离水中的杂物和较大的颗粒, 杂物有塑料袋, 菜叶杂草等; 生物方法是通过细菌分解水中的污物; 化学方法主要是用于消毒, 通常的做法是向水中加人化学药剂——氯, 通过它来有效杀灭水中的病源微生物.21, 当前突出的环境问题有( 垃圾),( 水污染),( 大气污染),( 白色污染),( 物种灭绝速度加快) 等, 人类正着力于相应的环境保护行动. 22,( 减少废气和废物排放) 是控制大气污染最根本的办法. 近年来, 我国积极推广(" 无车日") 活动, 以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23, 减少白色污染( 塑料垃圾) 的方法有:(1) 用纸袋和布袋(2) 提菜篮子上菜市(3) 减少塑料包装(4) 用可降解塑料袋.24, 由于( 全球森林的大量破坏) 和( 海洋环境的恶化), 现有的生物物种灭绝速度是自然灭绝速度的(1000 倍). 人类( 滥捕乱猎) 和( 过度开发利用), 更使得许多生物资源濒临枯竭.25, 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有效方法, 我国的( 九寨沟),( 长白山),( 四川卧龙) 等地都建立了自然保护区.26, 许多环境问题是( 人类活动) 造成的, 但人类的活动也能够改善环境.。

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各章节知识点

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各章节知识点

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各章节知识点本文档旨在总结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各章节的知识点。

第一章:天气和气候
- 天气的变化及影响因素
- 区分天气和气候的特征
- 不同季节的气候特点
- 了解气温、气压、风力和降水量的测量单位和仪器
第二章:水的循环和水的重要性
- 水的循环过程
- 了解水在地球上的分布和重要性
- 回收水的重要性和方法
第三章:光的反射、折射和传播
- 光的传播方式
- 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
- 了解光的颜色和光的折射和反射与数学之间的关系第四章:电的传导和电路
- 了解电的传导过程
- 探究电的产生方式
- 掌握简单的并列电路和串联电路
- 了解安全用电的知识
第五章:物质的三态和物质变化
- 了解物质的三态及其特征
- 探究物质的变化过程和条件
- 了解物质的凝固、熔化和汽化现象
第六章:地球运动与地图
- 探究地球自转和公转
- 了解地球的形状和地球上的经纬度
- 掌握利用地图进行定位和测距的方法
第七章:人体内的营养成分和运动
- 掌握人体需要的营养成分及其来源
- 了解消化、循环和呼吸系统的功能
- 了解运动对健康的重要性和不同类型的运动方式第八章: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 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方式
- 了解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 掌握声音的音量和音调的变化规律
第九章:生物的分类和特征
- 掌握生物的分类方法
- 了解植物和动物的特征及其适应环境的方式
- 探究不同生物之间的关系和食物链
以上为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各章节的知识点总结。

希望本文档对您有所帮助!。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知识点整理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知识点整理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知识点整理第一章:物质变化与能量1. 物质的变化种类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物质发生变化的情况。

物质的变化种类主要包括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是指物质在外部条件变化情况下,仅形态、状态或性质发生改变,但其本质并未发生变化。

例如,冰变成水、水蒸气变成水等。

化学变化是指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其分子结构、组成和性质发生了改变,形成了新的物质。

例如,铁生锈、纸燃烧等。

2. 物质的三态变化物质在不同条件下存在的形态主要有三种,即固体、液体和气体。

固体是指物质分子之间距离较近,排列有序,形态稳定,不易流动的状态。

例如,冰、铁等。

液体是指物质分子之间距离较近,排列无序,形态不稳定,易于流动的状态。

例如,水、酒精等。

气体是指物质分子之间距离较远,排列无序,形态不稳定,能够充满整个容器的状态。

例如,空气、氧气等。

3. 热传导和热对流热传导是指热量在物体内部通过分子的直接碰撞传递的过程。

例如,我们接触到热的物体时,会感受到传导的热量。

热对流是指物质由于温度差异引起的密度差异,在力的作用下形成对流流动的现象。

例如,水的加热会导致热水上升,形成对流。

4. 热辐射与吸收热辐射是指物体由于其温度高于绝对零度时,所发出的热波动。

例如,太阳的辐射使得地球变暖。

热辐射的吸收取决于物体表面的颜色和光洁度。

暗色和粗糙的物体辐射的热量会更多地被周围物体吸收。

第二章:生物多样性1. 生物分类学生物分类学是研究生物各类群之间的关系以及给生物命名、分类和归类的学科。

生物按照共同的特征进行分类,分成不同的类群,形成分类系统。

2. 动物的特征与分类动物根据其特征可以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两大类。

脊椎动物具有脊柱,包括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等。

无脊椎动物没有脊柱,包括昆虫、软体动物、节肢动物等。

3. 植物的特征与分类植物根据其特征可以分为种子植物和非种子植物两大类。

种子植物具有种子和维管束,包括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等。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知识点整理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知识点整理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知识点整理科学六年级下册主要涵盖了生物、地理、化学等多个科目的知识点,本文将对其中重点知识进行整理。

一、生物1.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细胞器等。

2.植物的生长与发育:种子的萌发、根茎、叶子的结构与功能、光合作用等。

3.动物的生长与发育:生长发育规律、进食与消化、呼吸、循环、排泄等。

4.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功能、生态平衡的重要性、环境污染和保护等。

5.常见动植物分类:植物的分类、动物的分类。

二、地理1.地球与地图: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国际日期变更线、经纬度等。

2.中国各地区的地理特征:华北、东北、华东、华南、西南、西北地区的地理特点、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等。

3.中国的交通运输:中国的公路、铁路、水运、航空运输等、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4.中国自然资源:矿产资源、能源资源、森林资源、草原资源、水资源等。

三、化学1.物质的分类和性质:化学元素、化合物、物质的性质等。

2.常见的化学反应:化学反应的定义、化学反应的类型、常见化学反应的实验表现等。

3.物质的分子结构:分子的结构、电子云模型、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等。

4.酸碱与中和:酸碱的定义、普通酸、普通碱、酸碱中和反应、自然界中的酸碱反应等。

5.基本实验技能:实验室安全、实验室设备的使用、实验的方法与步骤等。

以上是科学六年级下册的重点知识点,同学们可以针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有针对性地复习。

四、生物1.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由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和各种细胞器组成。

不同类型的细胞有不同的结构和功能。

2.植物的生长与发育:植物的生长和发育受到内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

种子一旦萌发,则进入生长阶段,从根系到茎干新生的细胞不断分裂,产生组织,然后形成不同的器官,如根、茎、叶等。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有机物质,为其提供能量。

3.动物的生长与发育:动物的生长和发育受到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特征和需求。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总结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总结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总结XXX六年级科学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微小世界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只要具有放大镜片透明,中间较厚的结构(比如加满水后的烧杯,烧瓶等),就具有同样的(放大)功能.4,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直径)没有关系,和(镜片的凸度)有关.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5,使用工具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如通过(放大镜)能观察到更多关于昆虫的细节:蝇的(复眼);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蝴蝶翅膀上布满的彩色小鳞片是(扁平的细毛).6,科学研究表明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能分辨各种气味,比人的鼻子灵敏得多.7,(一些固体物质)的内部有一定的结构,如果构成这些物质的微粒按一定的空间次序排列,形成了(有规则的几何外形),这就是(晶体),如食盐,白糖等.8,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9,(显微镜)的发明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微观世界).显微镜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10,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制成世界上最早的可放大近300倍的(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11,洋葱表皮是由(细胞)构成的.(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12,英国科学家(XXX)最早在显微镜下发觉了生物的(细胞)结构.13,生物细胞的(形状)是多种多样的,(分歧生物)的细胞是分歧的,生物(分歧器官)的细胞也是分歧的.14,(细胞)是生物最基本的(结构单位),也是生物最基本的(功能单位).15,(细胞学说的建立)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觉之一.16,用(显微镜)能看到肉眼不能看到的(微小生物).17,在水中生活着很多形态各异的(微生物),如草履虫,变形虫等.18,微生物通常都有特殊的(构造和功能),以适应周围的环境.19,(微生物)具有(生物)的特征,如:对环境有一定的需求,对外界的刺激有反应,能繁殖等.20,人类(窥察工具)的改进,令人类窥察的范围扩展,发觉了仅靠肉眼无法发觉的自然界的很多秘密:肉眼(能看清昆虫等较小的植物)——放大镜(能看清小于毫米的肉眼看不清的工具)——光学显微镜(能看清细胞和微生物)——电子显微镜(能看到更小的构成物质的原子,分子).21,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生活的改善.如:(1)利用显微镜发现细菌,病毒,抵抗制服疾病(2)克隆生物(3)利用微生物酿酒,发面,制作酱油,醋,酸奶等(4)利用微生物处理垃圾和污水.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1,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变化)的,物质的变化有相同和不同之处.2,一些物质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另一些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3,在变化中(不能产生新物质)的我们称为(物理变化),能(产生新的物质)的变化我们称为(化学变化).4,比如豆子和沙子的实验,在混合和分离的前后没有变化,没有变为或产生新的物质,我们称为(物理变化).像白糖加热从白色的糖变为黑色的炭一样(产生了新的物质)的变化,我们就称为(化学变化).5,物质的变化可以划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它们的区别在于(是不是产生了新的物质).6,一些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会既产生(化学变化)又产生(物理变化),如蜡烛熄灭,白糖加热时融化变色.7,(米饭)在口腔里与(唾液)作用会发生(化学变化).8,(淀粉)与(碘酒)会发生化学变化,生成的新物质是(蓝紫色)的,利用这一特性可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9,(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会产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二氧化碳气体),这样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10,(二氧化碳)是具有特殊性质的一种气体.11,铁生锈是一种(化学变化),(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12,铁生锈的原因与(水和空气)有关.13,在平常生活中,铁生锈的快慢与(水的多少)关系很大.14,把铁与(水,空气)隔绝开是防止(铁生锈)的好方法,如刷油漆,电镀等.15,(化学变化)会伴随各种征象,如:(改变颜色),(发光发热),(产生沉淀物),(产生气体),根据这些征象可以初步判断物质是不是产生了化学变化.16,(硫酸铜溶液)和(铁钉)会产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17,我们周围的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变化)的.物质变化有两类:(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化学变化最重要的特点是(产生了新物质).18,物质的变化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人类进行的所有的生产活动和人类的生活,都是利用了(物质的变化).第三单元宇宙1,(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在运动方式,体积大小,引力大小,表面特征等诸多方面同地球分歧.4,月球在(圆缺变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形状)叫做(月相).5,月相在(一个月)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形状).6,月相变化是(月球)围绕(地球)公转过程中形成的,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农历上半月由缺到圆,下半月再由圆到缺.7,月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我们看到的月光是它(反射)太阳的光.月相实际上就是人们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亮的部分).由于观察的角度不同,所以看到的月相(亮面大小),(方向)也就不同.8,(环形山)是月球地形的首要特征.9,环形山的形成与许多因素有关,(陨石撞击)是主要原因.10,有关环形山形成原因,目前公认的观点是("撞击说"),这种观点认为环形山是长期以来(流星),(陨石)撞击后留下的痕迹,因为月球上没有(空气),就相当于少了一层保护层,使撞击更猛烈和频繁.11,(日食)和(月食)是日,地,月三个天体运动形成的天文现象.12,(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中间,地球处于月影中时,因(月球)挡住了太阳照射到地球上的光形成(日食).而(月食)则是月球运行到地球的影子中,(地球)挡住了太阳射向月球的光.13,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中间,三者在一条直线上,因月球挡住了太阳映照到地球上的光形成日食.图示如下: 日食月食而月食则是月球运行到地球的影子中,地球居于(太阳和月球)之间,三者在一条直线上,地球挡住了太阳射向月球的光就发生了月食.图示如上:14,(太阳)和围绕它运动的(行星),(矮行星)和(小天体)组成了(太阳系).太阳系是一个较大的(天体系统).15,以(太阳)为中心,包括围绕它转动的(八大行星)及其卫星,(矮行星),(小天体)(包括小行星,流星,彗星等)组成的天体系统叫做(太阳系).16,太阳系里有八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17,人们为了便于辨认星星,把看起来不动的星星分红群,划分红分歧的(区域),根据其形状想象成(人),(植物)或(其他物体)的形状,并给它们定名,这些人为划分的区域就称为(星座).18,(星座)是远近不同,没有联系的(恒星)在天空中的(视觉图像).如果从不同角度观察,图形不同.19,(大熊星座)的明显标记就是我们熟悉的,由七颗亮星构成的(斗极七星).20,(北极星)可以帮助大家在夜间辨认方向,利用(大熊星座的北斗七星)可以比较容易地找到它:把北斗七星勺子前沿的两颗星的连线延长,在大约相当于这两颗星距离的5倍处,有一颗比较亮的星,那就是(北极星).北极星属于(小熊星座).21,随季节的变换,在天空中会出现不同的代表性星座.(星座)在天空中是运动变化的.22,(亮星构成的图形)是星座的主要标志.(北斗七星)是大熊星座的主要标志.23,夏季天空中有许多亮星,其中的三颗亮星(天津四)(属于天鹅座),(织女星)(属于天琴座)和(牛郎星)(属于天鹰座)构成了一个巨大的三角形,人们称之为("夏季大三角").24,宇宙空间漫衍着大小分歧的(天体系统).25,(宇宙)是由相似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等大小分歧的天体系统构成的庞大的系统,它在不断的运动变化.26,宇宙是(运动变化)的,(收缩)的,构成宇宙的(天体)也是运动变化着的.27,太阳系和众多的恒星一起组成的一个(恒星集团),被人们称为(银河系).28,银河系约莫由(1000亿——2000亿)颗恒星构成,直径有(10万光年).29,光的传播速度是(每秒钟30万千米),(光年)就是光在(一年)中所走的距离,它是用来计量恒星间(距离)的单位.30,银河系还不是宇宙的全部,类似银河系一样的星系还有100亿个,人们把它们统称为(河外星系).31,我国是世界上公认的(火箭)发源地.早在距今1700多年前的(三国时代)的古籍上就出现了("火箭")的名称.32,我国的航天技术在世界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载人飞船("神舟"五号)和("神舟"六号)圆了中国人的飞天梦想;现在("XXX"一号探月卫星)又发射成功;不久的将来,我国宇航员还将(登月考察).第四单元环境和我们1,人们在生活中要产生大量成分复杂的(渣滓).丢弃的渣滓(危害环境).2,目前处理渣滓的方法有(填埋),(焚烧)等,但填埋,焚烧的方法照旧会影响环境.3,垃圾填埋场对周围环境的危害有:(1)散发恶臭,污染空气(2)滋生蚊蝇,引发疾病(3)造成土壤污染,影响农业生产等.4,焚烧垃圾的优点:(1)占地小,使垃圾减量(2)避免污染地下水(3)产生的热量可用来发电;缺点:(1)消耗大量电能(2)留下残余物(3)造成二次污染5,(设计合理)的(渣滓填埋场)能有效减少对环境的污染.6,(减少垃圾)很重要,常用的方法是(减少丢弃)和(重新使用).7,日常生活中以下垃圾是可以减少的:(1)双面打印可以节约纸张(2)自带喝水杯外出,少买瓶装饮料(3)尽量少用或不用一次性用品,以减少纸和塑料的丢弃……8,(过度包装)会造成(资源浪掷)而且产生大量渣滓.9,渣滓中的一些原材料可以从头(回收使用),包括纸,金属,塑料,玻璃等.这样可以(减少渣滓,节省资源).10,要有效地回收渣滓,必须改变(渣滓混装)的惯,对生活渣滓进行(分类)和(分装).11,垃圾分类,分装便于垃圾(回收利用)和对一些(有毒垃圾)的处理.12,对自然环境威胁最大的五种物质,电池里就包含了三种:(汞),(铅),(镉).13,(堆肥法)可以有效减少垃圾并形成(肥料).14,减少固体渣滓的科学方法是(减少丢弃),(从头使用)和(回收使用).15,人们生活中要用掉大量的水,(淡水资源)很紧缺.16,因为(人口迅速增加),(环境污染)和(全球气候变暖),目前60%的大陆面临淡水资源不足,100多个国度严重缺水,个中最严重的国度达(40多个).17,在淡水资源短缺的情况下,水污染更给人类和其他生物造成了威胁.水污染首要是(人类的活动)造成的.18,水的污染源可能来自(农业的杀虫剂,肥料)等,可能来自(工业的废水,油污)等,可能来自(家庭的洗涤剂,人的排泄物),也可能来自(动物的尸体)等.污水需经过复杂的处理才能使用.19,淡水在自来水厂中除了(沉淀)和(过滤)之外,还要加入药物进行(灭菌处理),这样才能符合我们使用的标准.20,污水需经过(复杂的处理)才干使用,一般要经由过程三种方法(物理方法,生物方法,化学方法)获得净化.物理方法首要就是分离水中的杂物和较大的颗粒,杂物有塑料袋,菜叶杂草等;生物方法是经由过程细菌分解水中的污物;化学方法首要是用于消毒,通常的做法是向水中加人化学药剂——氯,经由过程它来有效杀灭水中的病源微生物.21,当前凸起的环境问题有(渣滓),(水污染),(大气污染),(白色污染),(物种灭绝速度加快)等,人类正着力于响应的环境保护行动.22,(减少废气和废物排放)是控制大气污染最根本的办法.最近几年来,我国积极推广("无车日")活动,以节省能源和保护环境.23,减少白色污染(塑料垃圾)的方法有:(1)用纸袋和布袋(2)提菜篮子上菜市(3)减少塑料包装(4)用可降解塑料袋.24,由于(全球森林的大量破坏)和(海洋环境的恶化),现有的生物物种灭绝速度是自然灭绝速度的(1000倍).人类(滥捕乱猎)和(过度开发利用),更使得许多生物资源濒临枯竭.25,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有效方法,我国的(九寨沟),(长白山),(四川卧龙)等地都建立了自然保护区.。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汇总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汇总

教科版科学六下知识点1第一单元小小工程师了解我们的住房1.住房的基本结构:框架、承重、户型、采光等。

2.住房所具有的系统:供水、供电、排水、电路、煤气、供暖、网络等。

3.住房的各个系统之间存在整体相互作用。

如供水系统与排水系统相互关系,电路系统与网络系统相互关系。

4.住房建造的主要过程:选址、设计、建造、验收。

5.“中国天眼”是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位于贵州省中南部,由主动反射面系统、馈源支撑系统、测量与控制系统、接收机与终端及观测基地等几大部分构成。

6.“神舟”飞船是中国自行研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由返回舱、轨道舱、推进舱和附加段构成。

7.“鸟巢”国家体育场位于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南部,主体为钢结构,结构设计使用年限100年认识工程1.认识港珠澳大桥(1)大桥将为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发展带来强劲的动力,给文化交流带来方便。

(2)工程建设过程的基本步骤问题方法香港的唯一航道不能被阻碍修建海底隧道桥梁和隧道没有岛屿连接修建人工岛海床的淤泥问题用圆钢筒围岛(3)限制条件包括时间、费用可用材料环境抵抗自然界的破坏能力等。

2.每一项宏大的工程都采用了大量技术,证明了工程离不开技术的支持。

3.工程实施过程中面临的各项困难和技术难关也推动着技术不断发展前进。

4.工程的关键是设计,工程是运用科学和技术进行设计、解决实际问题和制造产品的活动。

5.埃菲尔铁塔具有钢架镂空结构。

建造塔台实验:塔台竞标标书●工作用途:供足球教练站在塔台上指挥队员训练。

●建塔位置:操场。

●工程要求:塔台的安全性高,同时成本低。

●塔台的设计:根据实用性和安全性要求,塔台高约为60cm(太高容易侧翻,太低无法观察操场全貌),塔台顶部面积约为1600太小活动空间受限,太大成本过高),塔台整体为棱柱形或棱台形、侧面镂空(受到埃菲尔铁塔结构的启发)。

塔台设计侧面图附加:宽20cm的楼梯(方便登上塔台),高10cm的栏杆(防止指挥中失足跌落),底部安装4个可锁死的轮于子(方便移动),顶部铺垫被塑料包裹的木板(方便擦拭)。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精编复习资料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精编复习资料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精编复习资料《科学》六年级下册笔记内容2015,3,2第⼀单元微⼩世界第⼀课放⼤镜⼀、为什么要⽤放⼤镜观察哪些⼯作需要经常使⽤放⼤镜?答:需要⽤到放⼤镜的⾏业或⼈员有:公安侦查⼈员(寻找现场证据);仪器修理⼯(观察⼩型的零件);农业科技⼈员(观察花、种⼦、植物的结构);考古⼯作者(寻找古迹中的遗存);医⽣(观察病菌细菌);测绘⼈员(看地图)等…⼆、放⼤镜下的新发现1、怎样正确使⽤放⼤镜?(P2)答:⽅法有两种:①观察对象不动,⼈眼与观察对象之间距离不变,放⼤镜在物体与⼈之间来回移动;②把放⼤镜放在眼前,移动物体直⾄图像⼤⽽清楚。

2、放⼤镜的作⽤:(P 3 )答:放⼤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显现⼈的⾁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使我们获得更多信息。

三、放⼤镜的特点1、放⼤镜镜⽚的特点是:透明、中央厚、边缘薄。

2、什么样的放⼤镜放⼤倍数⽐较⼤?答:放⼤镜的放⼤倍数与它的凸度有关,凸度越⼤的,放⼤倍数就越⼤。

3、为什么⼀些器具也有放⼤图像的功能?答:因为放⼤镜的特点是透明、中央厚边缘薄,凡是和放⼤镜的镜⽚有同样特点的器物,都具有放⼤功能。

4、⼈们为什么把放⼤镜⼜叫凸透镜?答:因为它的镜⽚中央凸起,且⼜是透明的四、13世纪,英国的格罗斯泰斯特最早提出放⼤装置的应⽤。

培根设计并制造了增进视⼒的眼镜。

第⼆课放⼤镜下的昆⾍世界⼀、奇特的⾝体构造1、苍蝇的复眼:有⼏千个⼩眼组成,观察范围⼴,易于发现周围的敌害;2、昆⾍的触⾓:是他们的“⿐⼦”,可以分辨各种⽓味,是嗅觉器官;3、蟋蟀的“⽿朵”在头上吗? 不是,蟋蟀的⽿朵长在⾜的内侧,可以迅速感知来⾃周围的动静。

4、蝴蝶的翅膀上的彩⾊鳞⽚,其实是扁平的细⽑。

5、苍蝇落在竖直的光滑的玻璃上,不但不滑落⽽且还能爬⾏,主要和他的脚的构造有关。

⼆、蚜⾍的天敌——草蛉(草蛉是怎样消灭蚜⾍的?)草蛉的幼⾍⽤“镰⼑”勾住蚜⾍,把尖尖的嘴刺⼊蚜⾍的体内,只⽤⼤约20多秒就可以把蚜⾍的体内的汁液吸⾷⼀空;草蛉还会把蚜⾍的空壳背在⾃⼰的背上伪装⾃⼰。

新改版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知识点

新改版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知识点

新改版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知识点第一单元《小小工程师》第1课了解我们的住房1.工程是为了满足我们的需要,设计和使用技术,解决实际问题和制造产品的活动。

2.住房的基本结构包括门窗、梁、墙体、楼板、房顶等。

3.住房的基本系统包括供水系统、供暖系统、采光系统和电路系统等。

4.住房建造过程中要经历明确任务、选址、设计、建造、验收等几个重要阶段。

第2课认识工程1.港珠澳大桥能为港珠澳大湾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发展带来强劲的动力。

2.工程的限制条件包括时间、费用、可用材料、环境、抵抗自然界的破环能力等。

3.港珠澳大桥会受船舶航道和香港机场的影响,解决的办法是建造海底隧道。

4.隧道与桥梁之间需要岛屿连接,但这片海域没有可用自然岛屿,解决的办法是修建人工岛屿。

5.建岛的海床有淤泥,机械会滑出,移走淤泥又会对海洋造成毁灭性污染,解决的办法是用圆钢管围岛。

6.工程建设的一般步骤包括:明确一个要解决的问题、在限制条件下进行设计、制作一个模型(方案)、测试模型、评估改进、实施建设。

7.工程利用了大量技术成果,建设工程的过程中遇到的难题也推动了技术的发展。

技术与工程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

第3课建造塔台1.塔台竞标标书包括建塔位置、使用材料、塔的设计、成本预算、人员分工和时间分配等内容。

2.塔的设计需要考虑塔高、塔型、实用性和安全性等因素。

3.工程设计和竞标的关键是如何实现项目安全性和项目成本的和谐统一。

4.考虑楼梯、栏杆的细节有助于竞标成功。

5.项目成本包括材料成本、人工成本、时间成本。

6.项目安全性包括稳固程度、承重能力、抗风能力、抗震能力等。

7.标书可以用文字、画图、标注等多种形式表达。

第4课设计塔台模型1.建立模型是工程设计中的重要环节,工程师常通过模型来测试他们的设计。

2.制作塔台模型需要经过设计、制作、测试、评估和改进等过程。

3.为避免倾斜,塔台整体应该上小下大,上轻下重。

4.三角形更加稳固,在塔台模型设计中我们要多设计三角形来保证塔台模型的稳固和承重能力。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梳理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梳理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梳理
一、生物
1. 动物类
- 各种动物的特征和生活性
- 动物如何适应生存环境
2. 植物类
- 各种植物的特征和生长性
- 植物如何适应生存环境
- 植物的生长形态和结构
3. 人体健康
- 人体组成及器官功能
- 预防传染病等常见疾病的方法
二、物理
1. 日常物理现象
- 风和空气的存在及作用
- 光和影的基本特征
- 力的作用及测量
2. 热能与温度
- 热能的传递方式及相关实验- 温度的测量和变化规律
3. 电与磁
- 电的基本性质及电路
- 磁的基本性质及应用
三、地理
1. 自然地理
- 水资源的分布和利用
- 地球的结构及地球运动
- 天气和气候
2. 人文地理
- 世界文化遗产的发现和保护
- 各州市的区位、交通等情况
四、科学实验
1. 科学探究
- 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探究过程
- 科学实验的基本步骤和注意事项
2. 实验设计与实践
- 实验结果的记录和总结分析
- 各种实验器材的使用方法
以上是本教材涉及的各个知识点,希望本文对大家学习和参考有所帮助。

(完整版)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重点知识点整理

(完整版)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重点知识点整理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知识点整理第一单元微小世界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显现人的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使我们获得更多的【信息】。

并被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边缘薄】。

只要具有放大镜片透明、中间较厚的结构【比如加满水后的烧杯、烧瓶】等,就具有同样的【放大】功能。

4、放大镜正确使用方法有【移动放大镜】和【移动被观察的物体】。

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直径大小】没有关系,和【镜片的凸度】有关。

放大镜的【凸度越大,放大倍数也越大】。

5、人类最早使用的凸透镜就是用【透明水晶】琢磨而成。

在13世纪,英国一位主教格罗斯泰斯特最早提出放大装置的应用,他的学生【培根】根据他的建议,设计并制造出了能增进视力的【眼镜】。

6、苍蝇落在坚直光滑的玻璃上,不但不滑落,而且还能在上面爬行,这和它【脚的构造】有关。

7、使用工具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

如通过【放大镜】能观察到苍蝇的【复眼】、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蝴蝶的翅膀上布满彩色小鳞片是【扁平的细毛】8、昆虫的“嗅觉”很灵敏,据说是因为它们的【触角】,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

9、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显微镜】的发明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微观世界】。

10、食盐、白糖、碱面、味精的颗粒都是【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人们把这样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

11、许多岩石是由【矿物晶体】集合而成。

如花岗岩由【长石】【云母】【石英】等矿物的晶体组成。

12、自然界中的大部分固体物质都是【晶体】或由【晶体】组成。

晶体形状【多种多样】,但都很有规则。

有的晶体较大,肉眼可见,有的较小,要在放大镜或显微镜下才能看见。

13、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可以放大近300倍的金属结构的【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

2024年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宇宙》知识点

2024年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宇宙》知识点

2024年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宇宙》知识点第三单元《宇宙》第1课太阳系大家庭1.太阳和围绕它运动的行星及其卫星、矮行星、小行星、彗星、流星等天体组成了太阳系。

2.认识太阳(1)太阳处于太阳系的中心位置,它的质量占整个太阳系所有天体质量的99.86%,正因为如此,它支配着太阳系中所有其他天体的运行。

(2)它是一颗充满活力的恒星,每时每刻都在向太空发出光和热。

3.了解太阳系中的其他天体(1)矮任星的体积介于行星和小行星之间,围绕恒星运转,冥王星是矮行星。

(2)小任星是指太阳系内的类似行星环绕太阳运动,但体积和质量比行星小得多的天体,绝大多数的小行都集中在火星与木星轨道之间的小行星带O(3)遮星进入地球大气层时,由于与大气发生剧烈地摩擦,会使流星燃烧发光。

(4)彗星也绕太阳公转,有的大约几十到几百年绕太阳一圈,有的绕太阳一圈需要长达数千年甚至数百万年。

第2课八颗行星1.太阳系有八颗行星,它们在其特定轨道上运转。

2.给八颗行星排序(1)离太阳由近到远:水星f金星f地球f火星f木星f土星f天王星f海王星。

(2)按直径从大到小:木星->土星天王星f海王星->地球f金星一火星一水星。

体积最大的行星是木星,最小的行星是水星。

3.处理纸带:取三条长度相同的纸带,每条纸带对折四次,然后将纸带粘连成一条长纸带,长纸带被平均分为竺份。

在长纸带的折痕处标记数字。

4.相邻两颗行星之间的距离最大的是火星和木星。

5.标记行星时用两条折痕间的距离表示100OO万千米。

6.平时常见的太阳系八颗行星的图片中,八颗行星的间距相差不大,实际上八颗行星距离太阳的远近差异韭赏大J7.八颗行星自身都不能发光,只能靠表面反射太阳光,才显得明亮。

有的行星看上去比其他恒星还要亮,那是由于它们距离地球很近。

8.八颗行星中,木星巨大而明亮,所以很容易被认出。

用双筒望远镜观察,看起来小圆盘,周围有四颗最亮的卫星。

第3课日食1.在太阳的引力作用下,太阳系中的天体都在围绕太阳运行。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学习笔记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学习笔记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学习笔记六年级科学下册知识要点第⼀单元微⼩世界⼀、放⼤镜1.在我们的感觉器官中,眼睛能获得⽐其他感官更丰富的信息,但⼈的最⾼视⼒也只能看清楚1/5(0.2)毫⽶⼤⼩的微⼩物体。

2.放⼤镜和显微镜的发明⼤⼤扩展了我们的视野,让我们⾛进微⼩世界,去发现⽣命世界更多的奥秘。

3.放⼤镜是⼈们常⽤的观察⼯具之⼀。

4.放⼤镜因中间凸起且⼜透明,所以叫它凸透镜。

凸透镜具有放⼤物体图像的功能,⽤放⼤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它还能聚焦取⽕。

5.放⼤镜之所以能放⼤物体,是因为光线从空⽓进⼊凸透镜时,会产⽣折射⽽弯曲,⽽⼈认为物体反射的光是直线传播的。

6.放⼤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显现⼈的⾁眼看不清楚的细微之处,使我们获得更多的信息。

早在⼀千多年前,⼈们就发明了放⼤镜。

放⼤镜在我们的⽣活、⼯作、学习中被⼴泛使⽤。

7. ⽤放⼤镜观察印刷物上的照⽚、电视机、电脑的屏幕,不仅图像被放⼤了,能看到更多的细节,⽽且看到图像都是由⾊彩点组成的。

彩点有红、蓝、绿三种颜⾊。

8.放⼤镜镜⽚和能放⼤物体的器⽫的共同特点是透明,中间厚,边缘薄。

凸透镜具有放⼤物体图像的功能,⽤放⼤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要具有放⼤镜⽚透明、中间较厚的结构(⽐如加满⽔后的烧杯、烧瓶,装满⽔的玻璃怀,装满⽔的塑料袋等),就具有同样的放⼤功能。

9.放⼤镜的放⼤倍数和镜⽚的直径没有关系,和镜⽚的凸度有关。

放⼤镜的凸起程度越⼤,放⼤的倍数也越⼤,反之,放⼤倍数⼩。

由此推断球形的透明物放⼤倍数最⼤。

10.⼈类很早就发现某些透明的宝⽯可放⼤物体的影像,最早使⽤的透镜就是⽤透明的⽔晶琢磨⽽成。

在13世纪,英国的主教格罗斯泰斯特,最早提出放⼤装置的应⽤,他的学⽣培根根据他的建议,设计并制造出了能增进视⼒的眼镜。

11.具有放⼤功能的镜⽚的形状是:12.放⼤镜有什么特点?什么样的放⼤镜放⼤倍数⽐较⼤?答:放⼤镜特点:放⼤镜的镜⽚透明,中间厚边缘薄。

因为镜⽚中间向外凸起,这样的镜⽚⼜叫凸透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微小世界1.人的最高视力只能看清楚五分之一毫米大小的微小物体。

2.什么是放大镜?放大镜实际是一种凸透镜是由透明的物质造成的中间厚边缘薄得光学元件。

3..公安人员观察现场找到的纤维和指纹要借助放大镜,最早使用的透镜是用透明的水晶琢磨而成。

4.秋天早晨,叶片上常有晶莹的露珠,从露珠中看到叶片的脉络更清晰,是因为水滴有放大功能。

5.放大镜的观察方法:①观察对象不动,人眼和观察对象之间的距离不变,手持放大镜在物体和人眼之间来回移动,直至图像大而清楚。

②把放大镜移至眼前,移动物体,直至图像大而清楚。

6.放大镜的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

7.人类很早就发现某些透明的宝石可放大物体的影像,最早使用的透镜就是用透明水晶琢磨而成。

在13世纪,英国一位主教格罗斯泰斯特,最早提出放大装置的应用,他的学生培根根据他的建议,设计并制造出了能增进视力的眼镜。

8.自然界中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动物是昆虫,昆虫的“嗅觉”很灵敏,是因为它们的触角有触觉和嗅觉作用。

9.蝴蝶的翅膀上布满彩色小鳞片,这些鳞片其实是扁平的细毛。

10.蜻蜓在休息时,“肚子”还在不停的活动,这是蜻蜓在呼吸。

11.能通过放大镜观察到更多关于昆虫的细节,如:蝇的复眼;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蝴蝶翅膀上布满的彩色小鳞片是扁平的细毛。

12.草蛉是蚜虫的天敌,七星瓢虫吃蚜虫,蜻蜓吃蚊子。

13.蚜虫是黄色的,在植物的嫩枝上吸食汁液,每个蚜虫只有针眼般大小,在10倍放大镜下我们可以看清它们的肢体。

14.食盐、白糖、碱面、味精的颗粒都是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人们把这样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

自然界中的大部分固体物质都是晶体或由晶体组成。

15.晶体的形状多种多样,但都很有规则。

有的是立方体,有的像金字塔,有的像一簇簇的针……有的晶体较大,肉眼可见,有的较小,要在放大镜或显微镜下才能看见。

16.在17世纪,人们发现把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明显提高了放大能力,这就是早期的显微镜。

17.生物学家列文虎克于1632年出生在荷兰,他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可放大300倍的金属结构的显微镜。

他用自制的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

18.显微镜的发明,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把有类带入了一个崭新的微观世界。

为了看到更小的物体,人们又研制出了电子显微镜和扫描隧道显微镜。

电子显微镜可把物体放大到200万倍。

19.放大镜和显微镜的发明,大大扩展了我们的视野,让我们走进微小世界,让我们看到了微生物和细胞。

20.1663年,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用自制的复合显微镜观察一块软木薄片的结构,发现它们看上去像一间间长方形的小房间,就把它命名为细胞。

21.在显微镜下观察物体有一定的要求。

物体必须制成玻片标本,才能在显微镜下观察它的精细结构。

22.正确使用显微镜的方法:安放—对光—上片—调焦—观察。

23.显微镜的五大部分:目镜、调节旋钮、物镜、载物台、反光镜。

(书13页图)24.在显微镜下,我们看到了叶细胞中的叶绿体,还看到了叶表皮上的气孔。

25.大量的研究事实说明生命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生物是由细胞构成的。

我们的皮肤表面,每平方厘米含有的细胞数量超过10万个。

26.细胞学说的建立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27.大多数生物都是由多细胞组成的,但也有一些生物,它们只有一个细胞,称为单细胞生物。

如草履虫、变形虫、细菌等。

28.细胞也是生物最基本的功能单位,生物的呼吸、消化、排泄、生长、发育、繁殖、遗传等生命活动都是通过细胞进行的。

29.我们可以利用干草培养微小生物。

30.如果微生物运动迅速,不便于观察,我们可以先在载玻片上放少量脱脂棉纤维,再在上面滴一滴池塘水,盖上盖玻片。

也可以用吸水纸在盖玻片的边缘吸走多余的水分,控制微生物的运动。

31.在水中生活着许我微生物,常见的有草履虫、变形虫、喇叭虫、眼虫、团藻等。

32.血液中的细胞好像运输兵,负责运输吸入的氧气和产生的二氧化碳。

33.绿色植物的一些细胞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养料,它们好像是一个个微小的工厂。

34.举例说明微生物对人类有益的方面是什么?答:①利用微生物的作用,我们可以生产酒、醋、酸奶、馒头和面包等食品。

②土壤中的微生物可以分解动植物的尸体,使它们变成植物需要的营养素。

③在工业生产和医药卫生中也都离不开微生物。

35.人类观察工具的改进:肉眼——能看清昆虫等较小的动物放大镜——能看清小于毫米的肉眼看不清的东西光学显微镜——能看清细胞和微生物电子显微镜——能看清能看到更小的组成物质的原子、分子第二章物质的变化1、我们能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都是物质,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总是在不断地变化,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形态、大小,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

2、豆子和沙子的实验,在混合和分离的前后没有明显变化,没有变为或产生新的物质,我们称为物理变化。

像白糖加热从白色的糖变为黑色的炭一样产生新的物质的变化,我们就称为化学变化。

3、一些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会既发生化学变化又发生物理变化。

如蜡烛燃烧固态蜡变成液态蜡、白糖加热时由固态的糖变为液态的糖。

4、米饭原来的味道是无味的,在咀嚼后会觉得甜味。

这是因为米饭中含有淀粉,淀粉与唾液中的淀粉酶发生了反应,变成了麦芽糖的缘故。

咀嚼了一会儿后又慢慢变成无味了,这是因为淀粉被唾液中的淀粉酶分解光了,不再产生麦芽糖的缘故。

这种变化的过程是化学变化。

变化流程如下:淀粉+唾液中的淀粉酶→麦芽糖5、淀粉与碘酒会发生化学变化,生成的新物质是蓝紫色的,利用这一特性可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我知道含有淀粉的食物有玉米、马铃薯、番薯等。

6、小苏打和白醋的混合,发生化学反应,产生了新的物质。

其中新的气体是二氧化碳,杯中留下的液体既不是白醋,也不是小苏打,而是醋酸钠。

7、铁锈是一种与铁完全不同的新的物质,证据如下:颜色变为棕红色,变粗糙,吸水性变强,硬度变小,韧性变差,易碎,不能被磁铁吸引,不能导电,导热性变差,比重变轻等。

8、铁生锈是一种化学变化,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

铁生锈的原因是空气和水共同作用的结果:氧在有水的环境中与铁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氧化铁,就是铁锈。

9、在平常生活中,铁生锈的快慢与水的多少关系很大。

把铁与水、空气隔绝开是防止铁生锈的好方法,如刷油漆、电镀、把用过的铁器擦干等。

10、物质的变化可以划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它们的区别在于是不是产生了新的物质。

11、化学变化会伴随各种现象,如:改变颜色、发光发热、产生沉淀物、产生气体,根据这些现象可以初步判断物质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

12、用镊子夹住铁钉并将一部分浸入硫酸铜溶液中,过一会拿出铁钉,我们能观察到的现象是浸入溶液的银白色的铁钉表面有一层红色的铜附着在上面。

浅蓝色的硫酸铜溶液逐渐变浅,最后变成红褐色。

硫酸铜溶液和铁钉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

13、物质变化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加工木材制成桌子、凳子等家具,泡茶时,茶叶中的物质溶解到热水中;利用物质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温度计,这些都是人们对物理变化的应用。

食物在人体内变成身体所需要的营养物质,水泥和烟花的制作使用等都是运用了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

14、由于煤、石油等化石燃料消耗量的急剧增加,产生了大量的二氧化碳,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不断增加,导致全球变暖、土壤沙漠化、大陆和两极冰川融化,给全球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

重点:科学实验设计(我会做:根据要求会熟练操作)一、会制定探索铁生锈的原因的实验计划,能通过对比试验,来探究铁生锈与空气的关系。

(课本38页)研究的问题:铁生锈与空气有关吗?我们的假设:铁生锈与空气有关。

因为我们发现铁钉暴露在空气中的部分已经生锈,钉在木板中的部分没有生锈。

实验材料:3个盘子、3枚铁钉、水、菜油实验方法:1.用同样的大小的盘子,其中两个分别装上水、菜油。

2.把一枚铁钉放在空盘子中与空气接触,另一枚铁钉完全浸没在菜油里,还有一枚铁钉一半放在水里。

3.每天观察记录一次。

二、实验计划复习参照课本第38页和39页。

对比试验范例如下:研究的问题:铁生锈与空气和水有关吗?我们的假设:铁生锈与空气和水有关。

实验器材:试管、铁钉、水、植物油、干燥剂、滴管。

实验方法:1号试管:把铁钉放在一团潮湿的餐巾纸上。

(意图:使铁钉同时与空气、水接触)2号试管:在装有铁钉的试管里加入自来水,浸没铁钉。

(意图:使铁钉与大量的水和少量的空气接触)3号试管:在装有铁钉的试管里注入经煮沸迅速冷却的沸水,浸没铁钉,并在水面注入一层植物油。

(意图:煮沸速冷赶走水中的空气,注入一层植物油,是为防止空气重新溶解在水里。

这种方法隔绝了空气,使铁钉只与水接触)4号试管:在装有铁钉的试管里放入少量干燥剂。

(袋装饼干中放的小袋氯化钙干燥剂)。

(意图:使铁钉只与空气接触)实验现象:1号铁钉生锈速度最快,锈蚀程度也最严重。

2号铁钉速度慢,程度轻。

3号和4号没有生锈。

实验结论:铁只有在水和空气共同的作用下才会生锈。

三、设计一个实验证明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会产生二氧化碳。

实验问题: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的气体是二氧化碳吗?实验器材:烧杯、汤匙、白醋、小苏打、火柴、蜡烛、细木条、玻璃片实验方法:1.取一只烧杯,倒入三匙醋,然后小心地倒入一匙小苏打,盖好瓶口。

2.往杯子里插入燃烧的细木条。

3.把杯子中的气体倒在蜡烛的火焰上实验现象:燃烧的细木条插入烧杯中熄灭了。

气体倒在蜡烛的火焰上,蜡烛熄灭了。

实验结论:①这种气体不支持燃烧。

②这种气体比空气重。

科学家经过大量的研究已经确定这种气体是二氧化碳。

第三单元宇宙1、(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在运动方式、体积大小、引力大小、表面特征等诸多方面同地球不同。

2、月球围绕地球(逆时针)方向运行。

月球引力大约是地球的(1/6)。

对月球的探索历程:肉眼观察——天文望远镜——探测飞行器——登月考察3、1969年7月,(美国)的(阿波罗11号)载人飞船成功地在月球上着陆,(阿姆斯特朗)留下人类在月球上的第一个足迹。

4、月球在(圆缺变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形状)叫做(月相)。

月相在(一个月)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形状)。

5、月相变化是(月球)围绕(地球)公转过程中形成的,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

农历上半月由缺到圆,下半月再由圆到缺。

(1、月相的变化经历新月——上弦月——圆月——下弦月——残月的过程。

2、上半月,人们看到的月亮亮面面积逐渐变大,直到满月,亮面在右侧;下半月,人们看到的月亮亮面面积逐渐变小,直到朔月,亮面在左侧。

)6、月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我们看到的月光是它(反射)太阳的光。

月相实际上就是人们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亮的部分)。

由于观察的角度不同,所以看到的月相(亮面大小)、(方向)也就不同。

8、(环形山)是月球地形的主要特征。

7、环形山的形成与许多因素有关,(陨石撞击)是主要原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