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秘专业 《35三书六礼的婚俗——人伦之始,两姓之好》
三书六礼的内容
三书六礼的内容三书、六礼是中国传统婚礼的基本程序,它体现了中国婚姻家庭文化中的许多传统价值观和礼制。
以下将详细解读三书六礼的内容。
一、三书三书分别是聘书、礼书、婚书。
在中国古代婚姻观念中,婚姻是一种家族联姻,不仅要考虑男女双方的喜好,还要考虑社会和家族的认同,所以三书十分重要。
(一)聘书聘书是男方家族向女方家族提出结婚意向的书信,这是联姻的第一步。
聘书一般由男方代表全家的父亲或长辈写成,内容要简单明了,表述自己的姓氏、排行、宗族、职业等,并说明想要与女方联姻的意图。
聘书一旦递交,就意味着男方已经正式向女方家族提出了婚姻要求。
(二)礼书礼书是女方家族答复聘书的书信,女方一旦接受男方的婚姻提议,就必须回复礼书。
礼书应该表达女方家族对男方的认可和尊重,表述自家女儿的姓名、年龄、籍贯、家世和嫁妆等事项,并感谢男方家族的青睐。
礼书发送后,男方家族就会筹备礼品,在约定的时间与女方家族一起商定婚礼的详细安排。
(三)婚书婚书是男方家族到女方家族递交的婚姻告知书,表明双方已经在规定的时间、地点和方式进行结婚仪式。
婚书的内容包括结婚日期时间、地点、详细场所等信息。
在婚前,双方还需要商定聘礼、嫁妆、婚宴、婚车、婚床等细节习俗,对于婚礼的具体规范,会在六礼之中详细介绍。
二、六礼中国传统婚礼的六礼分别是:问名礼、纳吉礼、定礼、送茶礼、请期礼和迎亲礼。
这六个环节颁发在婚礼的全过程,是传统婚礼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程序。
(一)问名礼问名礼是男方家族通过媒人向女方家族了解女方的姓名、生辰八字、家世背景,以及探讨女方是否愿意与男方结婚的重要环节。
如果双方各方面条件合适,女方家族绝大多数情况下会同意进一步商谈结婚事宜。
(二)纳吉礼纳吉礼是男方家族向女方家族递交红包,以显示男方诚意迎娶女方,表达男方家族对女方家族的尊重。
红包中的钱数通常是奇数,男方家长会在红包内挂上一枚银镯子,代表男方的家族诚意。
(三)定礼定礼是男方家族选定良辰吉日,将聘礼送到女方家,向女方家族及女方下世叩拜,表明双方已正式进入婚姻仪式的准备阶段,以示诚意。
中国传统婚俗知识
中国传统婚俗知识一、传统婚俗仪式1.三书六礼聘书:订亲之书,男女双方正式缔结婚约。
纳吉(过文定)时用。
礼书:过礼之书,即礼物清单,详尽列明礼物种类及数量。
纳征(过大礼)时用。
迎亲书:迎娶新娘之书。
结婚当日(亲迎)接新娘过门时用。
纳采:古时婚礼之首,属意女方时,延请媒人作媒,谓之纳采,今称“提亲”。
问名:男方探问女方之姓名及生日时辰,以卜吉兆,谓之问名,今称“合八字”。
纳吉:问名若属吉兆,遣媒人致赠薄礼,谓之纳吉,今称“过文定”或“小定”。
纳征:奉送礼金、礼饼、礼物及祭品等,即正式送聘礼,谓纳征,今称“过大礼”。
请期:由男家请算命先生择日,谓之请期,又称“乞日”、今称“择日”。
亲迎:新郎乘礼车,赴女家迎接新娘,谓之亲迎。
2、说媒封建社会男女“授受不亲”,强调“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上无媒不成亲”。
男女双方一般都要经人从中说合,才能“结丝罗”,3.换庚谱媒人提亲后,若男女双方八字相合,没有相冲,便互相交换两家的庚谱,作为订亲的最初凭据。
4.过文定为“过大礼”之前奏,通常在婚礼前一个月举行。
男家择定良辰吉日,携备三牲酒礼至女家,正式奉上聘书。
5.过大礼订亲之最隆重仪式,约在婚前十五至二十天进行。
男家择定良辰吉日,携带礼金和多种礼品送到女家。
6.安床择定良辰吉日,在婚礼前数天由好命佬将新床搬至适当位置。
然后,在婚礼之前,再由好命婆负责铺床,将床褥、床单及龙凤被等铺在床上,并撒上各式喜果,如红枣、桂圆、荔枝干、红绿豆。
安床后任何人皆不得进入新房及触碰新床,直至新人于结婚当晚进房为止。
结婚当晚,新人进新房后可让小孩在床上食喜果,称为“压床”,取其百子千孙之意。
新郎的同辈兄弟可以闹新房,古时认为“新人不闹不发,越闹越发”,并能为新人驱邪避凶,婚后如意吉祥。
7.嫁妆收到大礼后,女家的妆套须最迟于结婚前一天送到男家。
这批大箱小箱的嫁妆,为女家身份与财富之象征。
嫁妆除珍贵的珠宝首饰外,主要是一些象征好兆头的东西,如:剪刀(蝴蝶双飞)、痰盂(子孙桶)、尺(良田万顷)、片糖(甜甜蜜蜜)、银包皮带(腰缠万贯)、花瓶(花开富贵)、铜盆及鞋(同偕到老)、龙凤被、床单及枕头一对、两双用红绳捆着的筷子及碗(有衣食)、七十二套衣服,用扁柏、莲子、龙眼(丰衣足食)。
三书六礼中三书范文古代的“三书六礼”是指什么
三书六礼中三书范文古代的“三书六礼”是指什么三书六礼是中国的传统婚姻习俗礼仪。
“三书”指在“六礼”过程中所用的文书,包括聘书、礼书和迎书。
“六礼”是指由求婚至完婚的整个结婚过程。
“六礼”即六个礼法,指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亲迎。
三书:1、聘书:即订亲之文书。
在纳吉(男女订立婚约)时,男家交予女家之书柬。
2、礼书:即在过大礼时所用的文书,列明过大礼的物品和数量。
3、迎书:即迎娶新娘之文书。
是亲迎接新娘过门时,男方送给女方的文书。
六礼:1、纳采:当儿女婚嫁时,由男家家长请媒人向物色好的女家提亲。
2、问名:即在女方家长接纳提亲后,女家将女儿的年庚八字带返男家,以使男女门当户对和后卜吉凶。
3、纳吉(又称过文定):当接收庚帖后,便会将庚帖置于神前或祖先案上请示吉凶,以肯定双方年庚八字没有相冲相克。
当得知双方并没有相冲相克之征象后,婚事已初步议定。
4、纳征:(又称过大礼):即男家把聘书和礼书送到女家。
5、请期(又称乞日):即男家择定合婚的良辰吉日,并征求女家的同意。
6、三书六礼亲迎(或迎亲):在结婚吉日,穿着礼服的新郎会偕同媒人、亲友亲自往女家迎娶新娘。
历史起源:三书六礼的传统婚俗历史悠久,可以追溯至西周。
西周时期的“婚姻六礼”,对其后各朝代婚姻的形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中国古籍《礼记》和《仪礼》都对此有所论述。
《礼记》载:“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男子重之。
是以昏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皆主人筳几于门外,入揖让而升,听命于庙,而拜迎于门外,入揖让而升,听命于庙,所以敬慎重正昏礼也。
敬慎重正而后父子有亲,父子有亲而后君臣有正,故曰昏礼者,礼之本也。
”另据《仪礼》载:“昏有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由此可见,这传统婚俗始创于西周时期。
一般认为,此婚俗于秦朝已经定下,其后用于汉朝。
五礼: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五礼”,包括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
1、吉礼,是五礼之冠,主要是对天神、地祗、人鬼的祭祀典礼。
三书六礼
什么是三书六礼?三书即聘书(订亲之书)、礼书(礼物清单)、迎亲书(迎娶新娘之书)而六礼,在《仪礼》和〈〈礼记〉〉都有记载。
其实这是中国传统(约先秦时代已形成)的结婚礼必经六道手续,即是:纳采(提亲);问名(夹八字);纳吉(过文定);纳征(过大礼);请期(择日);提亲(迎亲)三书:聘书:订亲之书,是男女双方正式缔结婚约;纳吉(过文定)时用。
礼书:过礼之书,是礼物清单,当中详列礼物种类及数量;纳徵(过大礼)时用。
迎亲书:即迎娶新娘之书。
结婚当日(亲迎)接新娘过门时用。
古代的婚姻礼仪。
指从议婚至完婚过程中的六种礼节,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这一娶亲程式,周代即已确立,最早见于《礼记.昏义》。
以后各代大多沿袭周礼,但名目和内容有所更动。
汉平帝元始三年(公元三年)曾命刘歆制婚仪。
汉朝以后至南北朝,皇太子成婚无亲迎礼。
而从东汉至东晋更是因社会动荡,顾不得六礼,仅行拜时(拜公婆)之礼,连合卺仪式也不要了。
直到隋唐,皇太子才恢复行亲迎礼,帝室成婚也照六礼行事。
宋代官宦贵族仍依六礼,民间则嫌六礼繁琐,仅行四礼,省去问名和请期,分别归于纳采和纳征。
《朱子家礼》连纳吉也省去,仅取三礼,三礼也成为明代的定制。
清代仅重纳采、亲迎二礼,中间加女家铺房一礼。
清代《通礼》载,汉官七品以上才实行议婚、纳采、纳币、请期,请迎五礼。
清末后,六礼演变纷繁,也就逐渐衰落了。
一,纳采六礼之首礼。
男方欲与女方结亲,请媒妁往女方提亲,得到应允后,再请媒妁正式向女家纳“采择之礼”。
“纳采”为六礼之首。
《礼记.昏义》日“:纳采者,谓采择之礼,故昏礼下达,纳采用雁也。
”清人秦蕙田解释说:“将欲与彼合婚姻,必先使媒氏下通其言,女氏许之,乃后使人纳其采择之礼。
”意为男家向女家求婚,由媒妁代为转达。
女家同意后,再收纳男家送来议婚的礼物。
纳采礼物用“雁”。
《仪礼士昏礼》“昏礼有六,五礼用雁,纳采、问名、纳吉、请期、亲迎是也。
”至于何故用“雁”?《仪礼士昏礼》者认为“:用雁为贽者,取其顺阴阳往来者。
婚嫁习俗_三书六礼
婚嫁习俗_三书六礼三书是什么聘书:所谓的聘书指的是订亲之书,在古代用于男女双方互许,缔结婚约;在六礼中的纳吉﹝过文定﹞步骤时就会用到聘书。
礼书:过礼之书,是礼物清单,当中详列礼物种类及数量;纳徵﹝过大礼﹞时用。
迎亲书:即迎娶新娘之书。
结婚当日﹝亲迎﹞接新娘过门时用。
六礼是什么六礼是汉族传统婚礼仪式,古籍《礼记·昏礼》上载∶“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
是以昏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皆主人筵几于庙,而拜迎于门外,入,揖让而升,听命于庙,所以敬慎重正昏礼也。
”另《仪礼》上说∶“昏有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这就是创于西周而后为历朝所沿袭的“婚姻六礼”传统习俗。
六礼始于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的婚姻程序,虽几经变迁,但基本上没有脱离六礼的范围,在唐律、明律中都有类似的规定。
从议婚至完婚过程中的六种礼节,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这种婚姻程序是汉民族特有的一种风俗习惯和民族特色传统文化。
“六礼”即六个礼法,是指由求婚至完婚的整个结婚过程。
俗谚说:“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下无媒不成亲。
”另《梦梁录。
卷二十》:“婚娶之神,先凭媒氏。
”因此,媒人是缔结婚姻所不可缺少的重要人物。
在每一个程序中,男方都要送去一只大雁,因为大雁是候鸟,所以守时讲信用,而且大雁忠贞不二,丧偶的都独身。
原来公卿送羊羔,大夫送大雁,士送雉,后来都统一为大雁,如果想多送钱物,可以在纳征时多送,其他程序中送大雁只是象征意义。
六礼的婚姻程序很复杂,现在一般民间风俗仅也以此为参考,结婚已经变得简单了,但是一些规矩还是不能忘。
六礼之中,纳征和亲迎最为重要。
《诗经·大雅·大明》:“文定厥祥,亲迎于渭。
”旧说是周文王卜得吉兆纳征订婚后,亲迎太姒于渭滨。
后世以“文定”作为订婚的代称。
《礼记·昏义》谈到亲迎后新郎新娘“共牢而食,合卺而酳”。
后世夫妇成婚成为“合卺”就是从这里来的。
“三书六礼”传统汉族婚嫁习俗你知道是什么吗
“三书六礼”传统汉族婚嫁习俗你知道是什么吗在很久很久以前,汉族人认为黄昏是吉时,所以会在黄昏行娶妻之礼,夫妻结合的礼仪称为“昏礼”,后来演化为婚礼。
自说媒开始的每一步双方都在权衡,从社会背景、经济实力再到人品学识。
能把这套流程走下来,双方都付出了时间和精力的成本,如果兴趣不大多半会早早放弃。
那么,大家是否清楚,在传统汉族婚嫁习俗中最为重要的“三书六礼”指的是什么呢?今天一起来学习学习吧!婚嫁讲求的“三书六礼”其实这是自秦朝就留下来的传统习俗。
古时候,娶妻必须要遵循“三书六礼”的规矩,而这其中的“三书”和“六礼”分别指什么呢?“三书”古时候娶妻时候奉行“六礼”必要的文书,也是古代婚姻的一种保证,准确来说相当于现在的结婚证。
其中这“三书”具体是指聘书、礼书和迎书。
聘书:就是定亲的文书,在古代男女立定婚约的时候,男方家就交给女方家聘书。
礼书:是在过大礼时候需要用到的文书,主要列明过大礼的物品以及数量。
迎书:就是迎娶新娘的文书,在迎娶新娘过门时,男方送给女方的文书。
那么,说完了“三书”,就要讲一下“六礼”了。
“六礼”是古代娶妻的一个流程,其中包括采纳、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采纳:采纳是指男方家家长请媒人向物色好的女方家提请,在提亲的时候需要送大约达三十种有象征吉祥意义的礼物给女方家,女方也可以在这时向媒人问取男方家的情况。
问名:在女方家接受提亲之后,男方家将托媒人询问女方的姓名以及生辰八字,便于计算结婚的良辰吉日。
纳吉(又称文定):将男女双方的庚帖放在神像前或者祖先案上请示吉凶,如果两人没有相克相冲之象,那么婚事基本也定了。
纳征(又称过大礼):即男家把聘书和礼书送到女家。
在大婚前一个月至两周,男家会请两位或四位女性亲戚(须是全福之人)约同媒人,带备聘金、礼金及聘礼到女方家中;此时,女家需回礼。
请期(又称乞日):男方家选择结婚的良辰吉日,并且征求女方家同意。
亲迎(又称迎亲):迎娶新娘,在男方家完成拜天地、祖先等仪式后送入洞房。
中华最传统的婚礼——“三书六礼”
夫妻洞房之中要喝合卺酒,卺是指一瓠两瓢,夫妻双方一人一半,用来盛酒叫做醑。慢慢地,醑从卺简化成酒杯,但礼仪还是一样,男方喝完后要将酒杯倒着放,表示男尊女卑,顺应阴阳。
随着人们生产和生活速度的加快,六礼便逐渐缩减,北宋变成四礼,南宋则变成了三礼,并一直沿用到明清。但无论六礼被如何缩减,其男尊女卑都不曾改变。从六礼的第一个环节开始,男方便一直占据主导、主动地位,女方只需要应和。
请女方过目。这个环节虽然不复杂,却十分有趣。中国对吉日向来十分考究,婚丧嫁娶都要挑选吉利顺遂的日子。
但是古来占卜结果总是随着占卜方法变化,十个占卜师就能算出十个不同的吉日。后来推行阴阳五行演算法,占卜的结果误差就小了。推算吉日主要是避开一些大凶之日,甚至还要避开一些不吉的年分。
“请期”过了,就是最热闹的“亲迎”。新郎迎娶新娘入门,行合卺之礼,享百年好合。
这个过程最为繁杂,新郎要驭车至新娘家中,拜见女方父母有及所有的亲戚。新娘上车之前,新郎要绕着车马转三圈,然后先行回府,新娘由亲人陪伴在后跟随。新娘送亲的车马都是女方自备,成婚三个月后再由男方亲自送回,被称做“反马”。
值得一提的是婚礼的一些细节,比如夫妻拜堂。拜堂之“堂”是在唐朝形成的,在此之前夫妻行礼都不在堂上。再者是夫妻对拜之“对拜”,古礼中女方先拜,男方回礼,四次之后礼成,这叫“对拜”。
“三书六礼”的形成,是中华文明的积淀,也代表着文明程度的升华,一代一代的传承了几千年,其根本原因还是她的文明和理性。
在现代社会中,这些古老而文明的礼仪有很多程式被扬弃了,这被扬弃的不是简单的一种礼仪程式,而是扬弃了浓缩着中华文明的有深邃内涵的文化精髓。长此以往,这使人们对婚姻的重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和尊重程度大为降低。
人心不古,游戏婚姻,婚外恋,包二奶等等等等,不一而足,尤其是未婚同居、频频堕胎,不以为耻,竟为常态。不道德的婚姻比比皆是,最终导致离婚率持续攀升,居高不下,皆与否定文化传统有极大的关系。
传统婚礼礼仪
传 统 婚 礼 礼 仪
过大礼
「三书六礼」的婚嫁礼仪,相传始于先秦时代,当中纳征 (又称过大礼)尤其重要。仪式约在大婚一个月前进行。 男家择定良辰吉日,携带礼金和多种礼品送到女家。通常 过礼应用的有礼饼、礼金、礼品等,数量均用偶数,取成 双成对之意。
礼饼是过大礼不可缺少的,越丰厚讲究就越显体面气派, 以示新娘子风光出嫁。女家收到礼饼后会派予亲友,藉此 宣布女儿即将出嫁的喜讯。此礼仪一直保存至今,象征对 婚姻的尊重及承诺,时至今日,中式礼饼仍是过大礼的主 角,年轻一辈多以中式礼饼券代替部份礼饼,方便女家随 伞护着新娘,寓意开枝散叶。一边行, 一边向上空、伞顶、花车顶撒红豆、绿豆和米,意谓「喂金 鸡」,让鸡啄米后便不会啄新娘。新娘上花车前由大妗姐搀 扶,边说吉祥话向亲友鞠躬,以示谢意。
过门 指新娘由女家出门后正式踏入男家,拜见翁姑及男家其他长 辈。新人在男家需先拜天地、祖先,向翁姑跪拜奉茶。翁姑 说过祝福语后给新人利是,再送首饰及礼物给新娘,新娘需 实时戴上,以示谢意。新人向其他长辈奉茶,然后留在家中 吃中午饭。翁姑需准备九道菜,象征长长久久。不过现时一 切从简,许多长辈都主张不用奉茶。吃过中饭便实时「回 门」,晚上欢宴亲朋戚友。
回礼及嫁妆
回礼 回礼金及礼书:礼书详列礼品清单及好意头金句;礼金多少 随意,必定双数。 男家礼品:回男家送来礼品之一半或部分礼品;女家可收一 个槟榔,余数全回给男家,指一郎到尾。「龙凤对饼」回一 对给男家留待上头时使用,同时可回若干唐饼或饼咭供男家 拜神之用。 女婿礼物:贺帷巾(即毛巾)。送予女婿的西装或衣料,皮 带、银包(内置利是)、鞋一对及袜两对等;可用利是代替, 称为「女婿衣料金」。 莲藕、石榴、芋头、姜:莲藕、石榴各一对,芋头叶、姜茶 各一束。 回茶礼:大茶一份(大发、松榚、煎堆、红包)。
中华传统婚礼——“三书六礼”
中华传统婚礼——“三书六礼”现代中国大概绝大多数人已经不知道什么是“三书六礼”了。
“三书六礼”就是中国六十多年前,人们在婚姻嫁娶时,举行婚礼所必须要遵循的原则。
无论是皇家显贵,还是布衣百姓,都按照这个原则去对待这个人生的重大事件。
婚礼是中国“五礼”之一,被视为中国人的传统大礼。
在《礼记?昏义》中记载:“婚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
”古人认为结婚的终极目的就是传宗接代。
所以,男女在结为夫妻之前有无感情并不重要,女人有无资格进门才最重要。
因此,必须遵循父母之命和媒妁之言。
《诗经》有云:“娶妻如之何?必告父母。
”《孟子》中也说道:“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
”一对男女在没有得到父母同意和媒人的说合下的结合,是不被社会所认可和重视的。
在父母之命和媒妁之言中,父母之命尤为重要。
一对夫妻,父母之命是决定能否娶这位女子的第一道指令,父母都同意了,才可以娶亲。
娶进门之后,如果父母不喜欢女方,第二道指令就可以命令儿子休妻,儿子再喜欢妻子也得将其休掉。
相反也一样,男方无论多么厌恶女方,只要父母同意就必须迎娶进门。
很多人都在怀疑父母之命是否真的有如此巨大的力量,可以在年轻人的感情世界里随心所欲。
但事实就是如此,在《礼记?内则》里记载:“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悦,出。
”只要父母不高兴,就可以命令儿子休妻。
什么是媒妁呢?在古语中,媒妁为谋酌,“谋也,谋合二姓者也;酌也,斟酌二姓者也”,就是考察男女双方是否般配可以婚配的中间人。
《史记》中有段文字:“女不取媒而自嫁,非吾种也。
污吾世。
”这句话是战国时期莒太史敫[jiǎo]所说。
他的女儿没有经过媒妁之言就私自嫁给了当时正在逃亡的齐国太子法章,尽管后来法章回到齐国成了齐襄王,莒太史的女儿也顺理成章成为王后,但莒太史始终不能认可女儿没有媒妁之言的婚姻,宁愿与其脱离父女关系,也不因为女儿是皇后而托大借光。
这样看来,媒妁之言得以存在的真正作用是联系两个氏族的利益,使得双方利益的联系公开化和合理化。
古代婚嫁真讲究,“三书六礼”一样都不能少
古代婚嫁真讲究,“三书六礼”一样都不能少婚嫁当中的礼仪,从古至今都是十分的隆重,在古代,男女成亲,一定要经过一套严格的礼仪,首要的就是要请媒人。
而如果没有媒人,两人私定终身,在古人看来,这是一件十分丢脸的事情。
在《诗经·卫风·氓》中就有这样一句“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这说明至少在春秋时期,男女结婚就要有媒人了,当然规矩肯定不止这些,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古代人结婚都有哪些规矩和流程。
一、古代婚嫁有何讲究?•必须要有媒人在古代,官府对婚嫁之事非常看重,最早在周代,便已经有了官方设置的媒人,专门负责男女婚嫁之事。
在《周礼》、《管子》中都有关于官媒的记载,且详细的说明了媒人的负责事项:督促男女在适龄时成亲,生育子嗣,并且还要对鳏夫寡妇进行撮合。
所谓“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古代媒人的作用十分重要,没有媒人的婚嫁甚至是违反了法律,在汉代的规定当中,如果成亲没有媒人,那么你的父母和身边的邻居都会看不起你,在唐代的法律中就有规定“为婚之法,必有行媒”,媒人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甚至在封建礼制愈发严重的明清时期,男女如果私奔的话被抓到甚至会被浸猪笼。
大家对于媒人的印象可能还是古装剧中拿着一条手帕,唇边有一颗痣的媒婆形象。
其实这个形象有些片面了,这其实是民间私媒的形象,战国后民间开始出现私媒,到了宋代也有了以说媒为业的职业媒人,但是这些媒人促成一桩婚事,同样也必须到官媒那里去进行报备才行。
媒人,这个古老的职业,在古代婚嫁礼仪中,是必不可少是一位中间人。
•必须要有完整的婚嫁流程古代成亲可不像如今这样简单,到民政局登记一下,领个结婚证就算是结婚了。
在古代,除了要有媒人,还必须经过三书六礼之后,婚姻关系才算是正式缔结,不然的话法律是不会承认你作为妻子的地位的,这也就是所谓的明媒正娶。
只有明媒正娶的才是妻子,如果没有那就是妾。
很多人以为古代男子是一夫多妻的,其实不是,严格来说应该叫一夫一妻多妾,妻子作为正式配偶,其地位是被法律所认可的,男子不可随意抛弃。
中国古代婚嫁礼仪——“三书六礼”
中国古代婚嫁礼仪——“三书六礼”婚嫁自古是人伦大礼,古代讲究一个明媒正娶,那就是要遵循“三书六礼”的礼仪把新娘娶回家才算是明媒正娶。
这可是从西周时期就流传下来的婚礼习俗,接下来就说一下“三书六礼”都是哪些礼仪。
“三书”即聘书、礼书、迎书聘书:即订亲之文书。
在纳吉(男女订立婚约)时,男家交予女家之书柬。
礼书:即在过大礼时所用的文书,列明过大礼的物品和数量。
迎书:即迎娶新娘之文书。
是亲迎接新娘过门时,男方送给女方的文书。
“六礼”依次是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纳采:男方欲与女方结亲,男家遣媒妁往女家提亲,送礼求婚。
得到应允后,再请媒妁正式向女家纳“采择之礼”。
初议后,若女方有意,则男方派媒人正式向女家求婚,并携带一定礼物,所以叫纳采。
古代纳采礼的礼物只用雁,纳采是全部婚姻程序的开始。
问名:男家行纳采礼后,再托媒人询问女方的名字和出生年月及时辰,以便男家卜问,决定成婚与否,吉凶如何。
或以为问名是男方遣使者问女方生母的姓氏,以便分辨嫡庶。
后问名范围扩展到议门第、职位、财产以至容貌、健康等多侧面。
问名也须携带礼物,一般也用雁。
纳吉:也叫过文定,即男方接收庚帖后,便会将庚帖置于神前或祖先案上请示吉凶,以肯定双方年庚八字没有相冲相克。
当得知双方并没有相冲相克之征象后,婚事已初步议定,男方就可以把“三书”之一的聘书交给女方。
纳征:在大婚前一个月至两周,男家会请两位或四位女性亲戚(须是全福之人)约同媒人,带备聘金、礼金及聘礼到女方家中;此时,女家需回礼。
这个流程也叫过大礼,“三书”之一的礼书也和大礼一块交给女方。
请期:即男家择定合婚的良辰吉日,并征求女家的同意。
亲迎:在结婚吉日,穿着礼服的新郎会偕同媒人、亲友亲自往女家迎娶新娘。
新郎在到女家前需到女家的祖庙行拜见礼,之后才用花轿将新娘接到男家。
在男家完成拜天、地、祖先的仪式后,便送入洞房。
男方在接新娘时要把“三书”之一的迎书交给女方。
这就是古代婚嫁习俗的“三书六礼”,感觉很是繁琐,但这样的礼仪更会使整个婚姻显得庄重和神圣。
三书六礼是古代的哪一种礼俗
三书六礼是古代的哪一种礼俗结过婚的人都知道,结婚的时候,有很多复杂的风俗习惯需要去做。
其实结婚手续比古代简单多了。
古代有结婚必备的三本六礼。
虽然我们现在不需要它,但我们需要或多或少地了解祖先留下的习俗。
我们来看看婚礼百科里的三本六礼介绍吧!三书是指:聘书:所谓的聘书指的是订亲之书,在古代用于男女双方互许,缔结婚约;在六礼中的纳吉﹝过文定﹞步骤时就会用到聘书。
礼书:过礼之书,是礼物清单,当中详列礼物种类及数量;纳徵﹝过大礼﹞时用。
迎亲书:即迎娶新娘之书。
结婚当日﹝亲迎﹞接新娘过门时用。
六礼是什么:纳采:订亲之书,是男女双方正式缔结婚约;纳吉(过文定)时用。
问名:过礼之书,是礼物清单,当中详列礼物种类及数量;纳征(过大礼)时用。
纳吉:即迎娶新娘之书。
结婚当日(亲迎)接新娘过门时用。
纳征:呈送礼金、礼饼、礼物及祭品等,即正式送聘礼,称为纳征。
请期:是男家请算命先生择日,今称“择日”。
仪式的具体内容和步骤。
过继就是男方家请媒人向女方家提亲,女方家答应婚后提亲。
2、问名即男方家请媒人问女方的名字和出生年月日。
名有两种,一为名字之名即女子出生三月时所命之名。
二为名号之名,即以姓氏为名之类。
至于男子之问名,在纳采时先已通报,故问名只问女名而不及男者。
问名礼物仍用雁。
礼序为“宾执雁,请问名,主人许,宾入,授,如初礼”。
问名字的目的有两个:一是防止近亲同姓结婚;二是用问名字得到的出生日期来占卜当事人的婚姻是否合适。
3.那吉,就是男方取回女方名字和八字后,在祠堂里占卜。
得到吉兆后,她带着礼物通知了女方家人,决定结婚。
注:郑玄:你回寺,得到吉兆,然后你派使者告诉你,婚事就这么定了。
4、纳征亦称纳币,即男方家以聘礼送给女方家。
“纳吉”和“纳征”,这两项礼目往往并在一起进行。
这是订婚的主要手续,宁波人对此称作“文定”,宁海人称“下定”,也就是男方向女方送聘金,一般都使用实物和代金。
宁波习俗按女方当事人年纪为依据,一岁用老酒一担,以16岁计,送酒16担。
“六礼”小史:古代婚书,一纸并不浪漫的“炫富合同”
“六礼”小史:古代婚书,一纸并不浪漫的“炫富合同”婚姻自古以来便是人生大事。
然而与后人眼中的“小确幸”不同,在古代中国,作为“人伦之大者”的婚姻一直承载着宗法社会下“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的政治使命,因而为历朝历代所重视,并呈现出严肃的一面。
对于婚姻的解读与规定,有宣扬纲常名教之义者,如《魏书·帝纪》中所言:“夫婚姻者,人道之始。
是以夫妇之义,三纲之首;礼之重者,莫过于斯。
”也有弘扬时代精神者,如1950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开宗明义:“废除包办强迫、男尊女卑、漠视子女利益的封建主义婚姻制度。
实行男女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权利平等、保护妇女和子女合法权益的新民主主义婚姻制度。
”岁月荏苒,后人很容易通过想着史籍的描述去勾勒婚姻制度的架构与诉求,但却很难通过这些描述去还原、回味婚姻一事在古人心中的细微感知。
所幸,在这些宏观的礼仪构建之下,尚有一些更为微观的物件流传下来,用相对细碎的笔触将一代代男婚女嫁记述得丝丝入扣,为后世留下一幅更为清晰详尽的“婚姻礼法图”——这一物件,就是婚书。
顾名思义,婚书自然与婚姻相关,但其边界却颇难界定。
古代中国并无严格意义上的“结婚证”,婚姻缔结过程中所涉及的婚书种类繁多、功能各不相同,且随不同朝代的律法频繁变化,故只宜泛泛而论,将婚姻缔结过程中所用的文书统称为婚书。
当然从广义上来讲,婚姻解除所用的休书、放妻书等也应当归为婚书,但在“合二姓之好”之义的视角下,这一类婚书在宗法社会的也只合被归为例外情况了。
不过,仅将婚书的范围局限于“婚姻缔结过程中所用的文书”,并不会让这一文字载体变得更富人情味,因为婚书所代表往往不是古人流露的柔情蜜意,而是壁垒森严的等级制度。
新中国第一部法律:婚姻法六礼:宗法制中的婚书之源中国的传统婚姻礼仪有“三书六礼”之说。
三书为六礼过程中所用各类婚书的概括,其内容指向六礼最为关注的核心要素;而六礼大体而言是指古代中国婚姻缔结所需要历经程序。
中国古代婚俗作文
婚礼,婚之典礼也。
乃礼之大礼,古人云:人伦之礼,先讲男女有别,然后才能夫妇有义,在夫妇有义的关系上确立父子有亲,直至升华到君臣有礼。
故此,婚礼乃人伦之礼。
相传,中国最早的婚姻关系和婚礼仪式从伏羲制嫁娶,女娲立媒约开始。
集大成于礼乐开国的西周,发扬于君子礼仪风范的春秋战国时期,稳定于华夏诸侯,最终形成汉民族统一的秦汉时期。
我们现在所说的婚礼文化,一般指秉承于周代的一套完整的“六礼”“三书”制婚礼模式。
六礼者: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提亲,合八字,开话,订婚,剪年月,接新娘。
在封建社会婚姻取决于“父母之名,媒约之言”,因此婚礼前的一切礼节,几乎都由家长包办。
而“三书”指的是聘书(订亲之书),礼书(礼物清单),迎书(迎娶新娘之书)。
分别在纳采,纳征,亲迎时由男方派人送至女方家。
在先秦,人们的.婚礼通常在黄昏举行,故婚礼也称为“昏礼”。
那时的婚礼没有贺礼宾客,婚姻注重的是夫妇之义与结发之恩。
婚服也不是大红大紫,而是庄重典雅的玄黑色。
据《仪礼士婚礼》记载,迎亲那天黄昏,新郎穿上礼服,带领墨车(新郎车),彩车(新娘车),从车(随从车队)等亲自到新娘家迎亲。
到达新娘家经过一番揖礼、拜别后接走新娘。
新娘到达夫家后即送入新房。
婚席就设在新房,只供新娘和新郎简单享用。
整个仪式宁静安详却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嫁女之家三日不熄烛火以思念远去的女儿,婆家也三日不喧闹以安慰思念双亲的新妇。
自秦汉以后婚礼出现了贺礼宾客,整个亲迎仪式变得热闹喜庆起来,迎亲的花轿代替了马车,一路上开道的,执事的,掌灯的,吹鼓的,奏乐的,吹吹打打,热闹非凡,路人争相观看。
在拜天地父母之后还出现了撒帐、结发、听房等增加喜庆气氛的婚礼仪式。
新娘的礼服也随时代的发展不断变迁:先秦时的玄黑色,盛唐时的红绿色,到宋代时出现了饰有龙凤的凤冠霞帔,并伴有丝穗,盖头以遮面。
又因为华夏文明是一个多民族共同蕴育的文明,因此婚礼习俗也是一个的融合了各民族的礼俗:拜堂始于宋代而兴于元代,闹房始于契丹而兴于明清,过火盆、跨马鞍则是满清的婚俗,喜称挑盖头却盛行于近代。
常识“三书六礼”考点
常识“三书六礼”考点【常识】“三书六礼”考点三书六礼的传统婚俗历史悠久,可以追溯至西周。
西周时期的“婚姻六礼”,对其后各朝代婚姻的形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三书:聘书:订亲之书,男女双方正式缔结婚约。
纳吉(过文定)时用,男家交予女家之书柬。
礼书:过礼之书,即礼物清单,详尽列明礼物种类及数量。
纳征(过大礼)时用。
迎(亲)书:迎娶新娘之书。
结婚当日(亲迎)接新娘过门时用。
六礼:(考过多次)纳采:古时婚礼之首,属意女方时,延请媒人作媒,谓之纳采,今称“提亲”。
问名:男方探问女方之姓名及生曰时辰,谓之问名,今称“合八字”。
纳吉:问名若属吉兆,遣媒人致赠薄礼,谓之纳吉,今称“过文定”或“小定”。
纳征:奉送礼金、礼饼、礼物及祭品等,即正式送聘礼,谓纳征,今称“过大礼”。
请期:由男家请算命先生择日,谓之请期,又称“乞日”,今称“择日”。
亲迎:新郎乘礼车,赴女家迎接新娘,谓之亲迎。
课后练习:1.古代的婚姻,要经过六道手续,叫做六礼。
六礼分别是“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关于六礼,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纳采”指的是男家向女家送一点小礼物,表示求亲之意B.“问名”指的是女家问清楚男子的姓氏,以便回家占卜吉凶C.“纳吉”指的是男家在祖庙卜得吉兆后,到女家报喜D.“亲迎”指的是迎亲(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答案】B。
B 项错误,男家行纳采礼后,再托媒人询问女方的名字和出生年月及时辰,以便男家卜问,决定成婚与否,吉凶如何。
2.(多选题)古代的婚姻,要有三书,这三书分别是()。
A、聘书B、礼书C、定书D、迎书(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 【答案】ABD。
精选范文之古代婚嫁礼仪
古代婚嫁礼仪古代婚嫁礼仪婚礼嫁娶,古今中外都被认为是人生中最大的礼仪。
和其他习俗相比,婚嫁礼仪随世情而多变。
从一定的程度反映出了人类当时文明教化的程度。
古代的婚姻中间有许多繁琐的程序,尽管如此人们却也都认认真真,绝不马虎,目的只有二个:一是使婚姻得到社会的确认,二是为新婚夫妇清除邪恶,祈求美满幸福的生活。
三书六礼三书六礼是中国的传统婚姻习俗礼仪,包括了从谈婚、订婚到结婚等过程的文书和礼仪,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西周。
“三书”指在“六礼”过程中所用的文书,包括聘书、礼书和迎书。
“六礼”是指由求婚至完婚的整个结婚过程。
“六礼”即六个礼法,指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亲迎。
“三书”的作用应是古人为保障婚姻所立的有效文字记录,但“三书”并非周制昏礼。
聘书:订亲之书,是男女双方正式缔结婚约;纳吉﹝过文定﹞时用。
礼书:过礼之书,是礼物清单,当中详列礼物种类及数量;纳徵﹝过大礼﹞时用。
迎亲书:即迎娶新娘之书。
结婚当日﹝亲迎﹞接新娘过门时用。
六礼是指:纳采:订亲之书,是男女双方正式缔结婚约;纳吉(过文定)时用。
问名:过礼之书,是礼物清单,当中详列礼物种类及数量;纳征(过大礼)时用。
纳吉:即迎娶新娘之书。
结婚当日(亲迎)接新娘过门时用。
纳征:呈送礼金、礼饼、礼物及祭品等,即正式送聘礼,称为纳征。
请期:是男家请算命先生择日,今称“择日”。
亲迎:婚礼之日,新郎乘礼车赴女家迎接新娘。
古代婚嫁流程古代男女的婚嫁过程一般包含以下七个步骤:一、说媒在古代,男女双方必须经过媒人的说合才能喜结连理。
有一句俗语叫“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在传统的婚姻中,媒人在男女婚嫁中起重要作用,“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上无媒不成亲”,媒人可以主动揽活,为男女双方牵线搭桥,也可以是受人之托,成人之美。
二、批八字与推生肖古人十分讲究婚配,若男家要娶媳妇,先向女家取得女子的八字,然后便交给算命先生推算,看与儿子合不合,俗称“夹吾夹”。
如果女命克夫或与儿子的八字相冲,两家便不能结成姻亲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礼记·昏义?中的“昏〞,原文作昬,由于古人娶妻,婚礼的亲迎是在黄昏时进行,这时太阳将要下山,月亮就要出来,含有“阳往阴来〞的意思,因而得名,后来才加上“女〞字偏旁写作“婚〞;“姻〞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姻,婿家也。女之所因,故曰姻。〞“姻〞字在古代代表“席子〞,引申为凭靠之意,意思是女方到了婿家,就有依靠了。所以?礼记·昏义?解释为“昏礼者,将合两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班固的?白虎通义·嫁娶?说:“婚姻者,何谓也,昏时行礼,故谓之婚也,妇人因夫而成,故曰姻。〞
◆古代婚姻的实质
古代婚姻的目的只在于宗族的延续及祖先的祭祀。婚姻在本质上是一种人与人的关系,两性的结合,反映着社会经济生活的要求和社会文化的特点。一是婚姻被视为人伦之始。?礼记·经解?云:“昏姻之礼,所以明男女之别也。昏姻之礼废,那么夫妇之道苦,而淫辟之罪多矣。〞二是婚姻被视为礼的根本。?礼记·昏义?云:“敬慎重正而后亲之,礼之大体,而所以成男女之别,而立夫妇之义也。男女有别,而后夫妇有义;夫妇有义,而后父子有亲;父子有亲,而后君臣有正。故曰:昏礼者,礼之本也。〞三是婚姻关乎社会治乱。?新唐书·后妃传上?说:“礼本于夫妇,治乱因之,兴亡系焉。〞但从古代建立婚姻关系的初衷看,表达了三方面的实质内容。
◇继嗣——?礼记·哀公问?中说:“大昏,万世之嗣也。〞孟子在?孟子·离娄上?中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婚姻是构成家族、产生亲族的根底,宗法观念支配下的婚姻,以广家族、繁子孙为首要目的。有夫妇而后有子嗣,由合法婚姻所生之长子才是嫡子,在实行嫡长子继承制的宗法社会,传宗接代关系到家族的延续,“继后世〞自然成为娶妻的首要目的。从古代的汉字形体我们也可以看出一二,婚姻使女子变成母亲,就是为了延续子嗣。由于古代婚姻是为了传承香火和传宗接代,而不是男女双方的感情结合,使得一大局部妇女在男权主义社会里没有地位和权力。
◇婚礼六证——古代婚礼上,新人拜天地,在天地桌上摆放一个斗、一把尺、一杆秤、一把剪子、一面镜子、一个算盘。粮食有多少,升子〔斗〕作证;衣裳裁得好坏,剪子作证;布料有多长,尺子作证;自己的真面目,镜子作证;自己收入有多少,算盘作证;东西有多重,秤作证。
◇蒙红盖头——古时候的婚礼中,新娘头上要蒙着一块别致的大红绸缎,被称为红盖头,这块盖头要入洞房时由新郎亲自揭开。最早的盖头约出现在南北朝,唐朝李冗的?独异志?载,宇宙初开的时候,天下只有女娲兄妹二人。为了繁衍人类,兄妹得配为夫妻。于是,兄妹俩上到山顶,向天祷告:“天假设同意我兄妹二人为夫妻,就让空中的几个云团聚合起来;假设不让,就叫它们散开吧。〞结果那几个云团聚合为一。于是,女娲伏羲成婚,“乃结草为扇以障其面〞。扇与苫同音。苫者,盖也。以扇遮面,终不如丝织物轻柔、简便、美观。因此,执扇遮面就逐渐被盖头蒙头代替了。
◇安床——在婚礼前数天,选一良辰吉日,在新床上将被褥,床单铺好,再铺上龙凤被,被上撒各式喜果,如花生,红枣,桂圆,莲子等。意喻新人早生贵子。抬床的人。铺床的人以及撒喜果的人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好命人〞——父母健在,兄弟姐妹齐全,婚姻和睦。儿女成双,自然是希望这样的人能给新人带来好运。
◇花轿迎亲——古代迎亲要使用花轿,但在汉代迎亲用的是轩车,唐代用带有图绘的障惋车。可以说,在隋唐以前,亲迎用的都是车,直到宋代以后才流行使用花轿。新娘子下轿的时候双脚是不能着地的。这是古人出于对天地诸神的敬畏,认为地与天都是不可的,而新娘的脚一旦与土地接触,难免会触犯土地之神,故此,必须铺上毡或席来防止。唐代白居易?春深娶妇家?诗记叙了这一习俗:“青衣转毡褥,锦绣一条斜。〞宋代改毡为席,称做“传席〞或“传袋〞,即以席或麻袋辗转传递,直到洞房前,是传宗接代的意思。
◇内助——班昭在?女诫?中说家庭中的妻子要“专心纺织,不好戏笑,洁齐酒食,以供宾客。〞?礼记·内侧?:“男不言内,女不言外。〞似无不平,但所谓内,以事而言,指育婴、烹饪、浣洗、缝纫及指挥仆妇丫环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扫清洁一类的工作,在家无二主最高原那么之下,女子便被排斥于家长之外。
?周易·序卦?认为“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仪有所错。夫妇之道不可以不久也。〞
◇祭祀——宗法社会重视血缘,把祖先血脉不绝视为家族的头等大事。古代婚礼常在祖先牌位前举行,叫做“庙见〞,表示新婚夫妇共承祖先,同奉宗庙。?唐律疏议·户婚?中说:“妻者,传家事,承祭祀。〞?礼记·礼器?中也强调:“大庙之内敬矣!君亲牵牲,大夫赞币而从。君亲制祭,夫人荐盎。〞可见,古代的婚姻更多的是为了宗庙祭祀的延续。
文化精粹教案
章·节
第七章
民俗文化
第一节
三书六礼的婚俗——人伦之始,两姓之好
内容导读
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民俗传统的国家,民俗是指民间流行的风俗习惯。民俗有很强的民族性、历史性、地方性、传承性、变异性。民俗是时代的镜子和社会的窗口,透过民俗能够反映历代人民的物质生活、心理状态和文化科学水平,反映各个民族的特点、性格,反映一个国家历史的变迁。民俗婚姻是男女缔结夫妻关系的一种文化现象,由于历史久远、疆域广袤、民族众多和经济开展水平等因素的制约,古代婚姻习俗蕴含丰富且特色鲜明。
◆古代婚姻的习俗
◇三书六礼的程序——古代婚礼要经过“三书六礼〞的繁琐过程,“三书〞实际是在“六礼〞的程序中所形成的文书,包括“聘书〞“礼书〞“迎书〞。“聘书〞是订亲之书,男女双方正式缔结婚约;“礼书〞为过礼之书,即礼物清单,详尽列明礼物种类及数量;“迎书〞即迎娶新娘之书。古代举行婚礼有很多民间习俗。
六礼:是指由求亲到媒到迎娶,完婚的手续。分别为“纳采〞——俗称呼媒,即男方家请媒人去女方家提亲,女方家应议婚后,男方家备礼前去求婚:“问名〞——俗称合八字,托媒人请问女方出生/年月日和姓名,准备合婚的仪式“纳吉〞——即男方家卜得桔兆后,备礼通知女方家,婚事初步议定“纳征〞——又称过大礼,男方选定吉日到女方家举行订婚大礼:“请期〞——择吉日完婚,旧时选择吉日一般多为双月双日,不喜选三,六,十一月,三有散音,不选六是因为不想新人只有半世姻缘,十一月隐含不尽之意。“亲迎〞——婚礼当天,男方带迎书亲自到女方家迎娶新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