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婚俗
中国古代婚姻制度
中国古代婚姻制度介绍中国古代的婚姻制度是一个深受传统观念和家族利益影响的制度。
这份文档将重点介绍中国古代婚姻的一些基本规则和相关俗。
婚姻的目的中国古代婚姻制度的目的主要是维护家族连续和延续血脉。
因此,婚姻被视为一种重要的社会责任,而不仅仅是个人需求的满足。
配偶的选择和安排在中国古代,一般是通过媒人或家族之间的联姻来选择配偶。
这种安排往往是基于家族的地位、财富、血统和其他社会因素而进行的。
个人的意愿和偏好在选择中通常是次要考虑因素。
婚礼仪式中国古代的婚礼仪式在不同的地区和朝代有所不同,但通常都包括以下几个重要环节:1. 订婚:双方家族正式达成婚姻协议,通常会举行一个简单的仪式。
2. 迎亲:新郎一方组织成队的人马前往新娘家,将新娘接回新郎家。
3. 酒宴:举行婚礼的宴会,邀请亲朋好友一同庆祝。
4. 洞房:新娘和新郎进入洞房共度婚姻之夜。
婚姻责任和角色中国古代婚姻中,丈夫在家庭中扮演着主导的角色,负责赚钱养家、管理家庭和继承家族产业。
而妻子则主要负责管理家务和照顾子女。
男女在婚姻中的角色分工相对固定,男性为主导。
婚姻的终止在中国古代,婚姻的终止相对困难,尤其是对于女性来说。
离婚往往需要特殊的情况或者家族同意才能实现。
而丈夫有相对更大的权力来决定婚姻的继续或结束。
结论中国古代的婚姻制度是一个受到传统观念和家族利益影响的制度。
这份文档提供了对中国古代婚姻制度的基本介绍,包括配偶选择和安排、婚礼仪式、婚姻责任和角色以及婚姻的终止。
了解古代婚姻制度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古代结婚有哪些习俗
中国古代结婚有哪些习俗在古代,婚姻习俗都有哪些呢?相信你一定会非常好奇吧,下面店铺分享了中国古代结婚习俗,一起来了解吧。
中国古代结婚有习俗中国的婚礼可分为三个阶段:婚前礼,即“订婚”正婚礼,即“结婚”或“成婚”的礼仪,就是夫妻结合的意思婚后礼,是“成妻”、“成妇”或“成婿”之礼,这表示了男女结婚后的扮演的角色在中国传统的结婚习俗里,婚前礼和正婚礼是主要程序,这些程序都是源自周公的六礼。
婚前礼传统婚俗之看亲篇古代女子往往“生在深闺人未识,是妍是媸无人知晓”。
经媒人说合后,男方往往提出看一看的要求。
这种由男方在媒人的副食下到女家作初次访问的活动,称之为“看亲”。
雅称“相亲”。
相亲的日子是由媒人预先定好并通知男女双方的,因此,双方都要作好准备。
男方要根据妇方父母的爱好,准备一点礼物;妇方要洒扫庭院,准备接待客人。
作为当事人,男女二人都要打扮得尽可能有风度,有光彩一些,以便给对方一个好的“第一印象”。
看亲是婚姻能否成功的一个关键环节,特别是男方,尤其要慎重要对待。
礼物虽无非烟酒点心之类,并不在乎数量多,价值高,而一定要投其所好,切忌触犯对方父母的禁忌;衣着打扮要大方入时;言行举止要谦虚有礼。
古时看亲时,男子只能由媒人创造机会偷偷看姑娘一眼,现在不同了,男女双方可以直接见面、谈话。
双方都有机会对对方有一个初步了解。
中国是个“礼义之邦”,讲究含蓄。
看亲的结果往往并不直接表白出来,而用各种暗示来表现。
很多地方都是在男方进门之后,女方父母先给小伙子倒上一杯热茶,小伙子看了姑娘觉得中意,就把这杯茶一口饮干;然后姑娘的父母同姑娘一起商量,如同意结亲,就留男方和媒人吃饭,不同意就任由男方告辞回家,有的父母甚至还托媒人将男方带来的见面礼带走。
有些地区除了看亲之外,还有“察人家”的习俗。
“察人家”其实也是看亲,是男方由媒人带领到女方看过姑娘后,妇方父母对婚事暂不表态,再由媒人带领,回方男家。
祁阳一带则称为“看当”。
看当时,男方父母应先奉上香茶一盏,然后和妇方父母交谈。
中国古代婚礼习俗
一、三书六礼1)聘书:订亲之书,男女双方正式缔结婚约。
纳吉(过文定)时用。
2)礼书:过礼之书,即礼物清单,详尽列明礼物种类及数量。
纳征(过大礼)时用。
3)迎亲书:迎娶新娘之书。
结婚当日(亲迎)接新娘过门时用。
4)纳采:古时婚礼之首,属意女方时,延请媒人作媒,谓之纳采,今称“提亲”。
5)问名:男方探问女方之姓名及生曰时辰,以1、吉兆,谓之问名,今称“合八字”。
6)纳吉:问名若属吉兆,遣媒人致赠薄礼,谓之纳吉,今称“过文定”或“小定”。
7)纳征:奉送礼金、礼饼、礼物及祭品等,即正式送聘礼,谓纳征,今称“过大礼”。
8)请期:由男家请算命先生择日,谓之请期,又称“乞日”,今称“择日”。
9)亲迎:新郎乘礼车,赴女家迎接新娘,谓之亲迎。
10)安床:择定良辰吉日,在婚礼前数天由好命佬将新床搬至适当位置。
然后,在婚礼之前,再由好命婆负责铺床,将床褥、床单及龙凤被等铺在床上,并撒上各式喜果,如红枣、桂圆、荔枝干、红绿豆及红包。
安床后任何人皆不得进入新房及触碰新床,直至结婚当晚新人进房为止。
二、新娘礼服1)颜色:中国人的婚礼离不开大红色,习惯以鲜艳的颜色来烘托气氛。
因此,历朝女式婚服颜色为大红色已成了定制,以示喜庆,衬托新人,预示未来生活蒸蒸日上,幸福美满。
2)样式:新娘礼服为广袖对襟翟衣,头戴珠凤冠。
值得说明的是,翟衣上面的图案很有讲究。
对襟本身就有完整的对称感,且在中国文化里本身就代表合称、合美的意思,而上面密布的左右对称且成双成对的锦鸡图案,则象征着中国传统文化里夫妻生活的和美、和乐。
20世纪初,传统的中式婚礼服还是长袍马褂和凤冠霞帔。
凤冠霞帔原属清代诰命夫人的规定着装,是权势和地位的象征,对普通平民百姓来说是可望而不可即的。
因为其上布满了珠宝锦绣,容雍华美至极,表达了民间对权贵的仰慕,因而逐渐演变成豪门闰秀的婚礼服。
而普通人家之女成婚时,通常只能穿一身大红袄裙,外加大红盖头和绣花鞋,并用大红花轿抬进婆家门。
中国古代的婚俗文化
中国古代的婚俗文化中国的婚姻制度源远流长,由于中国古代人文思想的影响,婚俗文化底蕴深厚,文化因素在婚姻中起着较大的作用。
在古代中国,婚姻被看作是家庭和社会的基本单位。
婚姻制度一般由父母为子女安排,所以在古代中国中,父母对子女的婚姻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一、婚姻的方式在古代中国,婚姻的方式主要分为纳彩和择偶。
纳彩是说,男方在男女双方父母经过商定的情况下,给女方的父母一定财物,表示慷慨。
这个过程叫做纳彩,同时又叫做嫁妆。
而择偶是指由男女双方自己选择婚姻对象的方式。
但是,在中国古代择偶并不普遍,大部分情况下是由父母来为其子女选择婚姻对象,选择条件一般是财富地位和家世等。
二、婚礼的习俗婚礼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比较重要的一部分,中国古代的婚礼也有其独特的习俗。
在古代的中国,婚礼一般会分为三个阶段:迎亲、婚礼和返送娘家。
迎亲指的就是男方去女方家里“迎亲”,把新娘带回男方家,这个过程一般是在婚礼之前的。
婚礼则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过门、拜堂和喜宴。
过门就是新娘在抵达男方家之后,由男方父母用红头绳绑住新娘的手腕,表示两个家庭联系在一起。
拜堂则是红白喜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新郎新娘需要在堂前拜神庙和双方父母,表示祝福和感恩。
而喜宴则是婚礼的最后一个环节,一般由新郎新娘的父母进行策划和安排,亲友和宾客们都将参加这个慶典。
三、婚后的习俗在中国古代,新娘在嫁到新郎家之后,需要更加重视文化交流和家庭教育,以适应新的生活。
在婚后,双方要尊重父母和长辈,对家庭和邻里关系也要更加注意和关心。
同时,女方在进入男方家庭之后,要尽快融入男方家庭,适应新的角色和生活方式。
在婚后也要注意保护个人隐私和家庭的安全。
四、结语总的来说,古代中国的婚姻制度和婚礼习俗都相当的独特。
尽管现在的社会文化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传统文化的影响依然深远。
在当今的社会中,我们应该尊重传统文化的传承,一方面我们可以发扬其优点,另一方面也可以了解并学习新的东西,以适应新的生活方式。
中国古代的特殊婚俗
典妻婚的记载最早见于李焘的《续资治通 鉴长编》,其中提到宋太祖时期岭南容州 一带,无力纳赋者,县吏代交或者借贷之 后,“皆纳其妻女为质”。 《元典章》中记载:“吴越之风,典妻雇 子成俗久矣,前朝未尝禁止……其妻既入 典雇之家,公然得为夫妇或婢妾,往往又 有所出,三年五年限满之日,虽日归还本 主,或典主贪爱妇之色,再舍钱财。” 这就不是被逼无奈的典妻了,而是成了一 种谋生的手段。
八、童养婚
实行童养婚的原因,更多的是出于经济的 考虑--第一不用很多的聘礼,第二还可 以给家里增添一个廉价劳动力,同时女方 的娘家也减少了负担。所以在下层社会, 童养婚曾经广泛存在。 童养婚还有一个变形,即“等郎婚”:如 果某家尚无儿子,可以先抱养一幼女,等 以后有了儿子并长大成人后,在成婚。如 等不来“郎”,也可将养女出嫁他人。
(4)因为无力负担“六礼”的成本而实行 抢婚,在俞樾《右台仙馆笔记》中有所记 载。 (5)出于自由恋爱的抢亲,实际上属于私 奔。 (6)少数民族中广泛存在的形式上的掠夺 婚。彝族,高山族,瑶族,黎族,蒙古族 等民族均有类似掠夺婚的仪式,但仅仅都 是形式。
三、指腹婚
腹婚,即双方相约,如生下的是一男一指女,将 来即结为夫妇。 指腹婚是豪门巨族构建关系网的一种手段,或是 因为两个家族关系太好,渴望子女更近一步,但 无论处于那种目的,指腹婚都是包办婚姻中最荒 谬的一种。 元明律法皆严禁指腹婚。《元史•刑法制》:“诸 男女议婚,有指腹,割襟为定者,禁之。”
中国古代的特殊婚俗
历史1201 赵文慧
中国古代的婚姻,大多是遵循“六礼”的 一夫一妻多妾制婚姻,而若要离婚,就必 须在法律和风俗上受到“七出”和“三不 去”的制约。但是也有一些特殊的婚姻形 式,在一定的时期和一定的地域是普遍存 在的。
古代中国的传统婚俗和道德伦理
古代中国的传统婚俗和道德伦理古代中国是一个讲究礼仪和传统的社会,婚姻更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传统的婚俗和道德伦理在当时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关系到一个家庭的兴旺和后代的继承。
在古代中国的婚姻观念中,婚姻的目的不仅是为了爱情,更是为了家族的延续和血脉的传承。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古代中国的传统婚俗和道德伦理。
一、婚礼仪式在古代中国,结婚被视为人生中的一件大事,所以婚礼的仪式非常繁琐。
婚礼的时候需要准备各种必要的物品,包括婚车、婚床、喜糖、婚纱等等。
而且各种物品的颜色和品质也有讲究,比如红色被认为是婚礼中不可或缺的颜色,因为它代表着喜庆和幸运。
在婚礼的仪式中,需要有正式的仪式主持人来主持婚礼。
一般情况下,这个人会是家族中地位最高的人,他或她会带领婚礼仪式的整个过程。
婚礼的仪式中也需要有各种宾客,这些宾客可以是家族中的亲戚、朋友,或者是受邀而来的重要人物。
二、婚姻的道德伦理古代中国的婚姻观念非常重视道德伦理,这是因为婚姻关系中的道德伦理直接影响着整个家庭和家族的生活。
传统的婚姻观念中,家族排行、血统和家族的荣誉感都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古代中国的传统婚姻观念中非常注重以孝道为中心。
孝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也是中国人道德观念中最核心的一个部分。
在古代中国的家族中,长辈的地位非常高,所以孝敬长辈被视为家人中最重要的任务之一。
在婚姻中,配偶关系的建立也是在孝道的基础上进行的。
在古代中国,婚姻的核心是家族和血脉的传承,所以寻找合适的婚姻对象也被视为非常重要。
家族的面子、地位和荣誉都要考虑在内,这也是为什么父母对孩子的婚姻总是非常慎重的原因。
古代中国的传统婚姻观念中,男女有各自的家庭角色。
男人是家庭的主要负责人,要担任养家、出门打工等重要任务;而女人则主要从事家庭中的家务事和照顾家人的工作。
三、对情感和婚外性行为的限制在古代中国,对情感和婚外性行为的限制是非常严格的。
传统的婚姻观念中,婚姻关系是非常固定和稳定的,而且离婚是非常罕见的。
中国古代的传统婚俗及其象征意义
中国古代的传统婚俗及其象征意义婚姻一直是人类社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婚俗也各具特色。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其传统婚俗络绎不绝,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
本文将介绍中国古代的传统婚俗及其象征意义。
壹、婚姻的重要性在古代中国,婚姻被视为家族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环节。
婚姻不仅是男女两个人之间的事情,更是两个家族的联姻,牵涉到血缘关系和财产产权的传承。
因此,古代人们对婚姻非常重视,婚姻成为了一个严肃而庄重的仪式。
贰、婚俗的准备与婚礼的形式在中国古代,一场婚礼的准备工作是繁琐而庄重的。
首先,双方家族要通过媒人牵线搭桥,确定双方的婚姻意愿。
然后进行彩礼的交换,男方家庭会送一定数量的嫁妆(也称为聘礼)给女方家庭,作为婚姻的见证和祝福。
婚礼通常在新娘家中举行,而婚礼的形式也因地域、家族和时代而有所不同。
一般而言,婚礼通常分为三个阶段:迎亲、过门和举行婚礼。
迎亲是婚礼的第一个环节,新郎一般会带着婚礼队伍前去接新娘。
这一过程中,双方亲友齐聚,载歌载舞,喜气洋洋。
接下来是过门,也就是新娘离开自己家庭,进入新郎家庭的过程。
过门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嫁妆入府,新娘携带着嫁妆随新郎进入新家;另一种是新娘由新郎陪同磕头进门,表示对新家的敬重。
最后是举行婚礼,婚礼通常在新郎家中举行。
在这一过程中,双方家族的亲友会进行一系列的祭祀、宴饮和交流活动。
婚礼上,踏红舞、红盖头等仪式,寓意着新人的喜庆和幸福。
叁、婚俗的象征意义中国古代的传统婚俗中,许多细节都有着深远的象征意义。
例如,红色是婚礼中常见的主色调,因为在中国文化中,红色代表着喜庆和吉祥。
新娘在婚礼上常常会穿着红色婚纱,新郎会系红色的喜带,意图保护新娘免受邪恶之物的侵扰。
红盖头也是婚礼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它是用红色布料制作而成的,新人互相戴在头上,象征着双方一同步入婚姻的殿堂,互相扶持,共同面对未来的生活。
此外,踏红舞也是婚礼中的一个重要仪式。
新人手牵手踏过一条红绸,象征着步入了婚姻殿堂,表示了双方要共同面对生活的起起伏伏,一起度过人生的艰难时刻。
中国古代婚礼仪式与习俗
中国古代婚礼仪式与习俗中国古代的婚礼仪式和习俗源远流长,积淀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古代社会,婚姻被视为一种神圣而庄重的仪式,不仅仅是两个人的联姻,更是两个家族的结合。
本文将从订婚、婚礼流程、婚俗以及婚后习俗等方面详细介绍中国古代的婚礼仪式与习俗。
一、订婚古代的婚姻通常由父母或者媒人商议安排。
当两个家庭达成初步协议后,便会举行订婚仪式。
订婚仪式在中国古代十分重要,它代表着双方家族的联姻。
订婚时,两个家族的长辈和亲朋好友会聚集在一起,交换礼物、敬茶、祭祀祖先等。
订婚礼仪的举行也象征着婚姻关系的建立,因此具有非常高的仪式性。
二、婚礼流程1. 迎亲在古代,新娘一般不会离开自己的家庭,而是由新郎一方派人迎娶。
迎亲是婚礼的第一步,新郎会穿着喜服,手捧鲜花,带领着队伍前往新娘的家庭。
一路上,会有鞭炮和锣鼓作为热闹的庆祝。
2. 接亲新郎一行到达新娘家后,新娘的父母会率领着满盘的水果和酒迎接。
新郎则要接过这满盘的水果,然后将一碗酒倒入碗中,用红布蘸一下,再与新娘父母碰一下碗,象征着两个家庭的联合。
然后,新娘会戴上新郎送的喜帽,然后两家人会一起回到新郎家。
3. 宴请宾客婚后的第一天,新人会举行婚宴并招待亲朋好友。
宴席上,通常有多道菜肴,其中糖饼和糖葫芦等糖果是必不可少的,代表着甜蜜和团圆。
三、婚俗1. 穿婚服古代的新娘婚服通常是红色的,象征着喜庆和幸福。
婚纱以绣花或刺绣为主,金线、珠子和玉钗都是必不可少的装饰。
新郎则会穿着蓝色的喜服,象征着他的身份和地位。
2. 点燃喜烛在婚礼上,点燃喜烛也是一种重要的仪式。
新人会握着一根精美的红烛,然后点燃。
整个过程象征着两个人的心灵和情感相互交融。
3. 环环相扣的婚戒婚戒在古代婚礼中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新郎会将婚戒戴在新娘的无名指上,代表着两个人的永恒爱情和忠诚。
四、婚后习俗1. 进新房在古代,新娘进入新房的时候需要经过一系列的门槛和仪式。
新郎会踩着石敲门,新娘则要踩着红布并轻轻步过门槛。
[中国古代婚礼]中国古代婚礼的基本流程
[中国古代婚礼]中国古代婚礼的基本流程中国古代婚礼完整的婚礼习俗在古代有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礼。
“六礼”在周代就已形成。
秦汉以后,六礼逐渐形成定制。
但是明清以后,完整的六礼已经不复存在。
一、中国古代婚礼的形式婚礼并不是产生婚姻时就有了的,它是在人类社会发展到知礼的文明阶段才形成的。
1928年陈东原在《中国妇女生活史》中,提出婚姻的形式是从群婚到掠夺婚,经过买卖婚姻,发展为媒妁婚姻。
(一)群婚是人类最初的婚姻形式。
存在于原始时代血缘家族公社时期至母系氏族社会前期。
群婚的前期类型为血缘群婚,后期则发展到两分组织间的族外群婚。
(二)掠夺婚是以强行“掠夺”的方式达到成婚目的的一种婚姻仪式。
它是在母权制向父权制过渡的历史阶段中产生的。
掠夺婚俗称抢婚,也叫劫夺婚,是古代氏族部落外婚制时期用战争手段俘获妇女的一种强制性的婚姻形式,古代婚礼在黄昏举行,所以结婚的“婚”和黄昏的“昏”同用“昏”来表示,选择黄昏时进行抢夺,但已逐渐由真抢变为假抢。
男方黄昏时去迎亲,要乘墨车,即不加文饰的黑色车乘,迎亲的人也要全部穿黑色衣服。
(三)买卖婚礼从父系社会开始,出现了买卖婚姻。
买卖婚俗至迟在夏商之时便产生,初期,买卖婚没有妻妾之分,周代以后,聘娶婚确立。
买卖婚制以金钱购买为实质,也存在多种形式,一是以礼聘娶为名,二是以钱买妾,三是卖女抵债或把女子作为挣钱工具的买卖婚,四是诱骗、拐卖妇女而成的买卖婚。
总的来说,买卖婚制是适应封建社会发展而出现的婚姻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抢夺妻子造成的混乱和社会纠纷。
(四)媒妁婚姻为适应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和婚姻制度的变革,产生了媒妁婚姻。
买卖婚演变为聘娶婚,买卖的中间人演变成媒妁。
在周代,官方专门设置官职媒氏来主管婚姻和男女之事,媒氏不仅负责男女两家的交接、互通双方姓名,还起到防止男女直接接触、做出不考虑家族利益而私定终身的事情,有媒氏的参与,使得婚姻明媒正娶,具有了正当性、合法性。
古代婚嫁三书六礼
古代婚嫁三书六礼三书六礼是中国的传统婚姻习俗礼仪。
“三书”指在“六礼”过程中所用的文书,包括聘书、礼书和迎书。
“六礼”是指由求婚至完婚的整个结婚过程。
“六礼”即六个礼法,指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亲迎。
下面由店铺为你整理古代婚嫁三书六礼的相关内容,希望大家喜欢!历史起源三书六礼的传统婚俗历史悠久,可以追溯至西周。
西周时期的“婚姻六礼”,对其后各朝代婚姻的形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中国古籍《礼记》和《仪礼》都对此有所论述。
《礼记》载:“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男子重之,是以昏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皆主人筳几于门外,入揖让而升,听命于庙,而拜迎于门外,入揖让而升,听命于庙,所以敬慎重正昏礼也……敬慎重正而后父子有亲,父子有亲而后君臣有正,故曰昏礼者,礼之本也。
”另据《仪礼》载:“昏有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由此可见,这传统婚俗始创于西周时期。
一般认为,此婚俗于秦朝已经定下,其后用于汉朝。
具体内容这古代的结婚过程,与现代的意义有点不同。
现代的结婚过程一般指结婚当日所举行的礼仪,三书六礼的结婚过程则包括了从谈婚、订婚到结婚等过程的文书和礼仪。
与现代相似,整个传统婚姻习俗礼仪通知了亲属邻里,以取得社会的认可和保障。
除此之外,传统婚姻习俗礼仪使结婚的夫妇取得祖先神灵的认可和承担履行对父母及亲属的权利义务。
故此在古代某些时代,男女若非完成三书六礼的过程,婚姻便不被承认为明门正娶;嫁娶仪节的完备与否,直接影响婚姻的吉利。
不过,在不同的中国朝代时期中,婚俗礼仪亦有所不同。
三书六礼三书“三书”是结婚过程中所用的文书,可以说是古时保障婚姻的有效文字记录。
分别指:聘书:即订亲之文书。
在纳吉(男女订立婚约)时,男家交予女家之书柬。
礼书:即在过大礼时所用的文书,列明过大礼的物品和数量。
迎书:即迎娶新娘之文书。
是亲迎接新娘过门时,男方送给女方的文书。
三书六礼六礼“六礼”是结婚过程的六个礼法,分别指:三书六礼纳采当儿女婚嫁时,由男家家长请媒人向物色好的女家提亲。
中国婚俗习惯:古今婚礼的演变
婚礼仪式:拜堂、射轿、催妆、喜宴、闹房
拜堂
射轿
催妆
喜宴
闹房
• 含义:拜堂是新娘
• 含义:射轿是男方
• 含义:催妆是男方
• 含义:喜宴是男方
• 含义:闹房是婚礼
进入男方家后,与男
家在迎亲途中,用弓
家派人到女方家催促
家为庆祝婚礼而举行
当晚,亲朋好友聚在
方一起拜见长辈,表
箭射轿,以驱邪避邪。
新娘梳妆打扮,准备
• 儒家思想:周朝时期,儒家思想兴起,婚礼仪式受到儒家思想的
影响,更加注重伦理道德。
秦汉至南北朝时期的婚礼演变
秦汉时期婚礼制度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婚礼制度
• 礼仪:秦汉时期,婚礼制度继续发展,六礼成为定制。
• 礼仪: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婚礼制度有所变革,出现
• 服饰:秦汉时期,新郎新娘的服饰更加华丽,出现了凤
婚礼服饰
• 婚纱:中西婚礼中,新娘都会穿婚纱,表示纯洁和美好。
• 西装:中西婚礼中,新郎都会穿西装,表示正式和庄重。
中西婚礼文化的差异
礼仪
服饰
• 六礼:中式婚礼中有六礼,而西式婚礼没有这一传统。
• 凤冠霞帔:中式婚礼中,新娘会穿凤冠霞帔,而西式婚
• 教堂婚礼:西式婚礼通常在教堂举行,而中式婚礼没有
• 含义:问名是男方家通过媒人询问女方家的姓名、年龄等信息。
• 礼仪:问名时,男方家会送上礼物,如礼饼、水果等。
• 纳吉
• 含义:纳吉是男方家将问名所得的信息占卜吉凶,如果占卜结果为吉,则表示双方可以成婚。
• 礼仪:纳吉时,男方家会送上礼物,如鲜花、鞭炮等。
• 纳征
• 含义:纳征是男方家向女方家交付聘礼,表示双方已经确定婚姻关系。
三书六礼科普
三书六礼科普
“三书六礼”是中国传统婚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源于古代的婚姻礼仪,至今在一些地方仍有遵循。
这一习俗体现了中国古代对婚姻的重视和对礼仪的尊崇。
下面简要介绍“三书六礼”的内容:
一、三书
1.聘书:也称为“聘帖”,是男方家庭向女方正式提出婚姻的书信。
2.礼书:在正式订婚时,男方会送给女方一个礼单,列明了聘礼的内容。
3.迎书:在婚礼当天,男方会送给女方一个迎娶的书信,这标志着婚礼仪式的开始。
二、六礼
1.纳采:男方的家长派使者到女方家表明婚意。
2.问名:男方询问女方的姓名和出生时间,用于占卜两人的八字是否相合。
3.纳吉:如果占卜结果吉利,男方会再次派使者到女方家通报吉日。
4.纳征:男方会向女方赠送聘礼,如金银、珠宝等财
物。
5.请期:选定结婚的吉日。
6.亲迎:在结婚当日,男方亲自去女方家迎接新娘至自己家中举行婚礼。
“三书六礼”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地区有所变化,但总体而言,它们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对婚姻的严肃态度和对礼仪的重视。
现代社会中,虽然“三书六礼”的许多环节已经简化或不再实行,但了解它们仍有助于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婚姻的看法。
八抬大轿,明媒正娶,三书六聘
八抬大轿,明媒正娶,三书六聘在筹备婚礼的过程中,经常能听到长辈说到按照三书六聘的仪式来,甚至更讲究的会有“八抬大轿明媒正娶”一说,那么三书六聘明媒正娶八抬大轿就是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含义呢?一、三书六聘是什么意思三书六聘指是三书六礼,中国古代婚俗的一整套流程,其中三书指聘书、礼书、迎书;六礼指的是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亲迎。
【三书】1、聘书:为结婚聘请书,也就是婚书的意思,是男方向女方求婚的时候所用到的。
女生接过聘书,也就意味着双方要结为夫妻。
2、礼书:为列清结婚礼品的种类和数量的,如果婚礼的礼数越长的话,说话女生嫁得越风光。
在中国古代,结婚的时候对于彩礼和嫁妆都是比较看重的,因为意味着家庭地位和财力。
3、迎书:为迎娶新娘使用的文书,在结婚当天接新娘过门的时候用到的,是对新娘和新娘父母的承诺,与现在的结婚证书意义相同。
【六礼】1、纳采:这是婚俗六礼中的第一个,等同于现代结婚的提亲。
若男生想与女生成亲,需要找一位媒人说亲,将纳采礼带上与父母到女方家中。
一般纳采礼根据地区有所不同。
2、问名:这是指男女双方的生辰,如果女方接受了纳采礼那么便同意了亲事。
此时媒人会问询女生姓名和生辰,测算二人是否合,未来的婚姻运会如何。
3、纳吉:男方知道了女方的生辰之后,会去庙里找人测算,如果结果是吉兆,那么男方便会准备结婚的相关礼品和相关事宜。
4、纳征:纳吉和纳征一般是同时期进行的,纳征是男方将准备聘礼送到女方的家里面。
纳征是订婚结婚中一项重要的程序,一般纳征的聘礼有礼金和其他物品组成,具体视男方经济条件而定。
5、请期:请期意为男方家在选好了结婚的黄道吉日之后,将算好的婚期告知女方,并且征得女方的同意,也就是现代所说的送日子。
如果女方没有异议的话,那么两人结婚日子就正式定下来。
6、亲迎:这是婚礼六礼中最后一个程序,在结婚当天新娘需要亲自迎娶心爱的新娘,表达对女方的尊重。
并且民间的人对迎亲都是比较看重的,如果没有此环节,会让女方有不受重视的感觉。
古代结婚间的礼仪(中国古代婚嫁礼仪有那些)
古代结婚间的礼仪(中国古代婚嫁礼仪有那些)文章目录[+]古代婚嫁的礼仪婚礼嫁娶,古今中外都被认为是人生中更大的礼仪。
和其他习俗相比,婚嫁礼仪随世情而多变。
从一定的程度反映出了人类当时文明教化的程度。
古代的婚姻中间有许多繁琐的程序,尽管如此人们却也都认认真真,绝不马虎,目的只有二个:一是使婚姻得到社会的确认,二是为新婚夫妇清除邪恶,祈求美满幸福的生活。
时下有一部分年轻人在结婚的时候,为了使自己的婚礼与众不同,又有一部分开始走向了传统。
在这里我将我国古代的婚嫁礼仪与大家做一下介绍,以作为大家的参考。
一、说媒“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上无媒不成亲”。
在传统的婚姻中,男女双方必须经过媒人的说合才能喜结连理。
媒人可以主动的揽活,为男女双方牵线搭桥,也可以是受人之托,成人之美。
还有一句话就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二、批八字与推生肖古人十分讲究婚配,若男家要娶媳妇,先向女家取得女子的八字,然后便交给算命先生推算,看与儿子合不合,俗称“夹吾夹”。
如果女命克夫或与儿子的八字相冲,两家便不能结成姻亲了。
也可以将写有女子生辰八字的帖子置于男方家的神前暨祖先案上,卜吉。
三日内,如家中平安无事,男女双方能成为亲家。
关于推生肖,民间有许多俗谣,相合的有:青兔黄狗古来有,红马黄羊寿命长,黑鼠黄牛两兴旺,青牛黑猪喜洋洋,龙鸡更久长……蛇盘兔,必定富等等。
不合拍的有:白马怕青牛,羊鼠一担挑,蛇虎如刀挫,龙兔怕交流,金鸡怕玉犬,猪猴不到头等等。
三、定聘定及定议,聘又称小聘,也就是相当于现在的定婚礼。
定聘时必须用一种大帖,故乡人称定定日为回大帖或者是压大帖。
帖之外又有聘书,俗称婚书。
聘书一般都由男家备办。
定聘之前一切礼金都已定列成礼单。
男家只纳礼金的一小半,俗称上半礼。
定聘时也可以以金戒指为定聘礼的。
定聘的那一天男女两家皆设宴席,宴请亲朋好友,参加者只凑热闹,并不送礼。
四、送礼送礼大约在婚娶前二十日或一两个月内进行,送礼最重要的是送礼金。
完整版中国古代婚礼习俗
中国古代婚礼习俗《礼记;昏义》中的“昏”,原文作“昬”,得名于先民的亲迎礼于黄昏时进行,此时,日月渐替,含有“阳往阴来”之意,讲究天人合一的华夏先民选择了这么一个微妙的时刻,巧妙地诠释了婚义,同时也给这个仪式带上了神圣虔敬的情愫。
后来,当“昏”字加上了“女”字偏旁写作“婚礼”的时候,亲迎不再限于静谧的黄昏了,当然这一仪式的神圣意识也逐渐淡去。
昏礼属于嘉礼之一,嘉礼以亲万民。
周制昏礼是后世婚礼的范本,后世的婚礼在各种异族文化的交流中有所发展,也融合了不少新的习俗,不过从纳采至亲迎、合卺而入洞房,即使内涵风韵数易其容,但基本仪制的结构没有明显变化。
相传中国最早的婚姻关系和婚礼仪式从伏羲氏制嫁娶、女娲立媒约开始。
《通鉴外纪》载:“上古男女无别,太昊始设嫁娶,以俪皮为礼。
”从此,俪皮(成双的鹿皮)就成了经典的婚礼聘礼之一。
之后,除了“俪皮之礼”之外,还得“必告父母”;到了夏商,又出现了“亲迎于庭”“亲迎于堂”的仪节。
周代是礼仪的集大成时代,彼时逐渐形成一套完整的婚姻礼仪,《仪礼》中有详细规制,整套仪式合为“六礼”。
六礼婚制作从此为华夏传统婚礼的模板,流传至今。
中国传统婚礼,有着上千年的历史以及独具风格的传统喜文化特征,亚洲婚礼文化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时代变迁尽管有些礼仪已经逐渐淡出,但保留下来的精髓依然独具魅力.中式传统婚礼源于中国几千年的文化积累,中国人喜爱红,认为红是吉祥的象征.吉祥.祝福.孝敬成为婚礼上和主旨,几乎婚礼中的每一项礼仪都渗透着中国人的哲学思想.中国的婚礼可分为三个阶段:婚前礼,即“订婚”正婚礼,即“结婚”或“成婚”的礼仪,就是夫妻结合的意思婚后礼,是“成妻”、“成妇”或“成婿”之礼,这表示了男女结婚后的扮演的角色在中国传统的结婚习俗里,婚前礼和正婚礼是主要程序,这些程序都是源自周公的六礼。
婚前礼传统婚俗之看亲篇:古代女子往往“生在深闺人未识,是妍是媸无人知晓”。
经媒人说合后,男方往往提出看一看的要求。
中国古代礼仪 婚礼
撒谷豆——花轿迎至男家,一人
“撒谷 豆”,以避让阻挡新妇进门的煞神(青 羊、乌鸡、青牛三神 )。其作用在于辟 邪。颇似当今婚礼中的撒花瓣或彩纸屑 仪式。 传袋——旧时婚俗,男家以袋铺地,使 新妇行其上进门。新妇走过的袋,又迅 速传到前面铺在地上。袋与“代”谐音, 取传宗接代的吉兆。
撒谷豆
下婿——良辰一到, 新郎在傧相陪同下 到女家亲迎。新郎 一行到女家门前, 要受女方家属的戏 弄,称“下婿”。 催妆——新娘出门之 前,要梳装打扮, 迟迟不出,男方则 咏诗催妆。
返回
正婚礼
同牢——是指新婚夫妇共食同一牲畜之肉 。 合卺——是指夫妇交杯而饮。交杯即交换杯 子。夫妻共饮合卺酒,不但象征夫妻永结同 好,而且也含有让新娘新郎同甘共苦的深意。 这是婚礼中最具有社会意义的环节。同牢 合卺是每对新婚夫妇行婚礼时必不可少的 仪式,合卺礼流传到后世,发展成酒筵。 “吃喜酒”已成为民间行婚礼的简称。酒筵 由简到繁,但最主要的意义就是,婚姻得到 了亲朋好友的承认。
传袋
跨马鞍——唐代有“新妇入门跨马鞍”的仪式, 这是来自北方鲜卑族的婚俗。当新娘靠近青 庐时,跨过马鞍,意思是平安到达,日后可 以过安稳日子。
拜堂——新郎新娘在青庐中举行交拜仪式, “拜堂”。拜天地,是古人讲究天人契合说 的体现;从结婚以后,新娘成为男方家庭的正 式成员,所以要拜高堂;结婚使夫妻百年偕 老,所以夫妻要相互交拜。
返回
婚后礼
按照我国婚俗习惯,结婚三天,新娘便要偕同新郎一起回娘家,也 称“回门”。这是一种必不可少的礼节。 新娘家老人心里非常重视三天回门,因此新郎事先天论是从思 想上还是在礼品上都要有所准备,争取给岳父岳母留下愉快的好印 象。 礼品事先备齐,买新娘家老人喜欢的礼品,礼品一般有四件。 回门一般在上午九、十点钟动身。新郎新娘应参加婚礼那样认真修 饰、打扮,保持婚礼上那漂亮、俊美的形象。 回门 回到娘家,新郎、新娘首先要问候老人。这时,新郎就应改口,跟 新娘一样称岳父母为爸爸、妈妈,要叫得自然、亲切,对待亲友和 邻居也应表现出亲切热忱,彬彬有礼,见人先打招呼,以礼相待。 就餐时,新娘要陪着新郎,一一向父母、亲友和邻里敬酒,感 谢大家对自己新婚的祝福。饭后,不要急于回家,应再陪父母聊一 会儿,听听他们的教诲,然后再告辞回家。并应主动邀请二位老人 和兄弟姐妹到自己家里做客,也可邀请亲友、邻里。
中国古代的民俗与风俗习惯
中国古代的民俗与风俗习惯中国古代是一个历史悠久、文明灿烂的国家,拥有丰富多彩的民俗与风俗习惯。
这些民俗与风俗习惯承载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传统价值观,对于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婚礼习俗、节日庆祝和日常生活等方面,介绍中国古代的民俗与风俗习惯。
一、婚礼习俗中国古代的婚礼习俗丰富多样,每个地区、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传统。
一般而言,婚礼的仪式分为聘礼、出阁、过门和婚宴等环节。
聘礼是男方家庭向女方家庭提亲并送上礼物,而出阁则是女方离开父母家,成为男方的妻子。
另外,一些地方还有乞巧节、彩礼以及红喜帖等特殊的婚俗。
二、节日庆祝中国古代有许多重要的节日,这些节日不仅是人们放松身心、娱乐休闲的时刻,更是传承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机会。
其中最重要的节日包括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家人齐聚一堂,共度欢乐时光。
端午节则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人们划龙舟、吃粽子,感受浓厚的中国风情。
中秋节则是家人团聚的日子,赏月、吃月饼,传递家庭的温暖与祝福。
三、日常生活中国古代的日常生活有许多有趣的风俗习惯。
例如,早起晨练是中国人健康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人会在早晨进行各种锻炼,如太极拳、广场舞等。
在饮食方面,古代人有许多讲究,如寿面象征长寿、鱼象征年年有余等。
此外,中国人讲究礼仪,尊敬长辈是一种被重视的传统,人们要行鞠躬礼或磕头以示尊重。
四、宗教信仰在宗教方面,中国古代有多种信仰体系,如儒家、道家、佛教等。
儒家思想强调仁义道德,影响深远;道家主张追求自然,追求“道”的境界;佛教则讲究超脱生死轮回,追求解脱。
宗教信仰在中国古代社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与民俗与风俗习惯相互融合,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的民俗与风俗习惯丰富多样,反映了中国人民的传统价值观和文化内涵。
通过了解这些习俗,我们能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面貌以及人们对于家庭、友情、爱情、人际关系等方面的认知与态度。
中国婚礼习俗的变迁
4.出门 :不同地方的出门礼一般有所不同,有的是伴娘撑红色伞伴新娘新郎出门,
有的则是一名辈分高的女性长辈拿着竹匾或者是黑伞一路护送到婚车前,预示着 新娘像这位长辈一样婚姻幸福。
5.敬客:酒宴开席后,新娘新郎要到各席敬酒致谢。
10
中国婚礼习俗变迁的意义
3
中国古代的婚礼习俗
1.三书:按照中国传统的礼法,指的是聘礼过程中来往的书文。 分为三种:
“聘书”—定亲之书,在订婚时交换 “礼书”—礼物清单,当中祥列礼物种类及数量, 过大礼时交换 “迎书”—迎娶新娘之书,结婚当日接新娘过 门时用
4
中国古代的婚礼习俗
2.六礼:是指由求亲到媒到迎娶,完婚的手续。分别为:
通过中国传统婚礼与现代婚礼的比较,我们可以发现, 当今时代,传统婚礼正在发生着重大的变革,新式的婚礼越 来越流行,婚礼形式也日益异彩纷呈。开放的、时尚的、个 性的婚礼,得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的喜爱。个人在婚姻生活 中的自由度和独立性不断增强,男女平等观念深入人心,繁 杂、奢侈的婚礼逐渐被简朴、随意而不失庄重的婚礼所取代, 尽管新的婚姻习俗还不完善,但这预示着中国婚俗发展的趋 势。
中国婚礼习俗的变迁
目录
中国古代婚礼 中国古代的婚礼习俗 中国近代的婚礼习俗 中国现今的婚礼习俗 中国婚礼习俗变迁的意义
2
中国古代婚礼
• 婚礼,在中国原为“昏礼”,属于汉族传统文化精粹之一, 是华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古人认为黄昏是吉时,所以会 在黄昏行娶妻之礼;基于此原因,夫传统中式婚服(明制)妻 结合的礼仪称为“昏礼”。昏礼在五礼之中属嘉礼,是继男 子的冠礼或女子的笄礼之后的人生第二个里程碑。
5
中国古代的婚礼习俗
古代婚嫁礼仪知识有哪些
古代婚嫁礼仪知识有哪些1.婚姻制度:古代中国的婚姻制度主要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即由父母和媒人安排婚姻。
这种安排婚姻的制度一直延续到近代。
2.婚姻观念:古代中国人的婚姻观念主要是以家族利益为出发点的,重视门第的匹配、财富的相称以及传宗接代等因素。
妇女在婚姻中处于被动地位,需要服从男方和公婆的安排。
3.婚姻仪式:古代中国婚姻仪式充满了许多细致而庄重的程序,包括纳采、聘礼、纳彩、进门等环节。
整个过程非常繁琐,需要经过多个环节才能完成。
4.婚俗风情:古代中国的婚嫁礼仪丰富多样,各地的风俗习惯也有所不同。
比如,在一些地方,新娘出嫁时会踩过炉火,以象征迎福纳财;新郎则要披上红袍迎亲,以象征财富和吉祥。
5.婚后礼仪:古代中国的婚姻制度注重夫妻之间的尊重和相互关心。
妻子要尊重丈夫的意见,并尽力保持家庭的和谐;丈夫则要在家庭中承担起养家糊口的责任,并给予妻子足够的爱护和支持。
6.婚俗习惯:古代中国的婚嫁礼仪中还有一些传统的习俗。
比如,婚礼前新娘要在前一晚与闺蜜、朋友们举行相亲会,以表达对新婚姻的期望;新郎在结婚当天要戴上红色的绣球帽,表示幸福和祝福。
7.家庭伦理:古代中国的婚姻与家庭是密不可分的。
妻子在家庭中扮演着侍奉丈夫、持家、生育的角色,而丈夫负责养家糊口、守卫家宅的责任。
古代中国婚嫁礼仪中强调了夫妻之间的尊重和相互关心,为维护家庭和谐起到了重要作用。
8.婚嫁礼物:古代中国的婚嫁礼仪中也有很多重视财富的因素,新娘要准备嫁妆和婚礼物品。
嫁妆包括金银首饰、衣物、家具等,是新娘入门时要带走的财物。
而婚礼物品则是由双方亲朋好友赠送的,一般是以金银首饰、红包等形式。
以上是关于古代婚嫁礼仪的一些知识,展示了古代中国人对婚姻的重视和丰富的婚嫁仪式。
这些礼仪不仅彰显了传统文化的魅力,也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家庭和婚姻的看重。
中国古代婚礼礼仪
中国古代婚礼礼仪中国古代婚礼礼仪中国古代的婚礼礼仪,大体有六项,故称“六礼”。
据唐杜佑〈〈通典〉〉“周制,限男女之岁,定婚姻之时,亲迎于户。
六礼之仪始备。
”可见,“六礼”在周代就已形成。
秦汉以后,六礼逐渐形成定制。
所谓“六礼”者,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纳采:所谓纳采,就是说采择之意,即男子选择妻子。
男方欲择某家之女为妻,便托媒妁交通女方,试探女家之意。
倘女家同意,则可收下男方送去的采择之礼。
纳采的礼物,因人而异,因时代而异。
“周制,婚礼下达,纳采用雁。
”(唐`杜佑〈〈通典礼典〉〉。
可见周代的纳采礼是用雁的,也称“奠雁”。
之所以要用雁作为纳采之礼物,是因为“雁飞成行,止则成例。
”胡培翚《仪礼正义》云:“用雁者,取其随时南北,不失其节,明不夺女子之时也。
又取飞成行,止成列,明嫁娶之礼,长幼有序,不相逾越也。
”纳采用雁,为的是明嫁娶之礼,长幼有序,不相逾越。
纳采也有用羊者。
羊者,祥也,取其群而不党。
在古代,纳采还有一套繁琐的仪式在古代,纳采还有一套繁琐的仪式。
杜佑在〈〈通典〉〉中记载了周代纳采情况“主人筵于户西,西上,右几。
使者玄端至,傧者出,请事。
曰:吾子有惠,贶室某也。
某有先人之礼,使某请纳采。
女父对云:某之子愚蠢,又弗能教,吾子命之,某不敢辞。
主人如宾服,迎于门外,再拜。
宾不答拜,揖入。
宾升西阶,当阿东面。
使者致命曰:敢纳采。
主人阼阶上,北面再拜。
授于楹间,南面。
宾降出,主人降,授老雁。
又执雁,请问名,如初礼。
曰:某既受命,将加诸卜,敢请女为谁氏?对曰:吾子有命,且以备数而择之,某不敢辞,曰某氏。
傧者出,请醴宾者曰:子为事故至于某室,某有先人之礼,请醴仆者。
宾对曰:某既得将事矣,敢辞。
傧者曰:先人之礼,敢固以请。
宾曰:某辞不得命,敢不从。
礼毕,出,主人送于门外,再拜。
”也就是说两家人是要有几番客套的。
问名:纳采仪式结束后,使者退而复返,向女方的父母问女儿之名,从纳采的仪式记载来看,纳采和问名当是同一时间进行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汉丞相陈平娶五嫁之寡妇
东汉骆越族男子50未娶,女子40未婚配
刘勰出家
汉武帝:“金屋藏娇”
汉武帝与卫青
第一种:指腹婚
第二种:童养婚
指腹婚:这是封建家长包办子女婚姻的极 端形式。胎儿还孕育在母体中,便由家长 做主为他们预定婚约,成年以后便要依约 与对方成婚。
光武帝刘秀对大将贾复曰:“闻其妇有孕, 生女邪,我子娶之;生男邪,我女嫁之, 不令其忧妻子也。 南梁韦放与张率
司马光:及其既长,或不肖无赖,或身有 恶疾,或家贫冻?,或丧服相仍,或从宦 远方,遂至弃信负约,速狱致讼者多矣。 元代规定:诸男女婚姻,有以指腹割衿为 定者,禁之。 明代:凡男女婚姻,各有其时。或有指腹、 割衿为亲着,并行禁止。
童养媳:是指子嗣之家,抱养人家的女儿 为养女,待其子和养女达到适当年龄,即 让他们成婚。 《三国志》:其娶嫁之法,女年十岁,己 相许。婿家迎之,长养以为妇。
《说文》:礼,娶妇以昏时,故曰婚。
《礼记》:孔子曰:嫁女之家三夜不熄烛, 思相离也;娶妇之家三日不举乐,思嗣亲 也。
梁启超在《中国文化史》中解释《易经》 提到的“匪寇,婚媾”时说道,“夫寇与 婚媾截然二事,何至于手段与寇无大异哉”
傈傈族
又称娉娶婚。这是私有制婚姻的代表 形式,它以男方用大量财物为代价,换取 女方为妇的交易方式为特征。
西汉王吉:夫妇,人伦大纲,天寿之萌 也。世俗嫁娶太早,未知为人父母之道而 有子,是以教化不明,而民多夭。 梁启超:早婚“害于传种”、“父母之身 体与神经两未发达,其资格不足以育佳 儿。”、“凡各国中人民之废者、疾者、 夭者、弱者、钝者、犯罪者,大率早婚之 父母所产子居大多数”、“子弱于父”、 “孙又弱于我子”
——李白《长干行》
三十男有室,二十女有归。 近代多乱离,婚姻多过期。 嫁娶既不早,生育常苦迟。
——白居易《赠友》
《中华全国风俗志》:满洲之早婚,在全 国可居第一,男女十三四岁即结婚。至二 十岁以上方结婚者,俱为贫人。
我年八十卿十八,卿是红颜我白发。 与卿颠倒本同庚,只隔中间一花甲。
十八新娘八十郎,苍苍白发对红妆。
如果家庭组织上的第一个进步是在 于从互相的性关系中排斥了父母和子女, 那么,第二个进步便在于对于这一关系 中排除了姐妹或兄弟。——恩格斯
云南永宁纳西族的“阿注婚”
瑶族的“同年”
婚姻在古代的作用?
原因:1、产生爱情的萌芽
2、夫妻占有共同经营的家庭经 济,使个体家庭从母系氏族中分离出来, 成为现实
临邛县里的富人很多,如卓王孙家就有家奴八百人,程郑家 也有数百人。二人相互商量说:“县令有贵客,我们备办酒席, 请请他。”一并把县令也请来 。当县令到了卓家后,卓家的客人 已经上百了。到了中午,去请司马长卿,长卿却推辞有病,不肯 前来。临邛令见相如没来,不敢进食,还亲自前去迎接相如。相 如不得已,勉强来到卓家,满座的客人无不惊羡他的风采。酒兴 正浓时,临邛县令走上前去,把琴放到相如面前,说:“我听说 长卿特别喜欢弹琴,希望聆听一曲,以助欢乐。”相如辞谢一番, 便弹奏了《凤求凰》等一两支曲子。
《汉书》:西汉孝宣皇帝时,赵王曾以 200斤为娉,议娶张博的女儿为妻。 南齐时,王源的女儿嫁给富阳满氏,娉金 多达5万。 北魏范阳卢思道想娶太原王某某女为妻, 因为手头不太宽裕,经过多方周折私借了 库钱30万作为娉金。
元明两代,更是明码标价:上户姑娘身价 是金一两,银五两,彩缎六表里,杂用绢 三十匹;中户姑娘身价是金五钱,银四两, 彩缎四表里,杂用绢三十匹;下户姑娘身 价是银三两,彩缎二表里,杂绢十五匹。
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史
历 史
婚姻是人际关系的基本形式,而且有 什么形式的婚姻,就有什么样的社会组织 形式。在中国古代,婚姻是两家族间的交 换行为,其决定权主要操纵在家族尊长手 中。
婚姻在古代的作用? 人类在进行自身生产的过程中,婚姻 既是其两性结合,得以繁育新的生命的主 要社会生活“构件”之一,也是通过婚姻 这个社会生活与组织的“干细胞”,更可 在使男女生命基因传递的同时,将社会文 化、礼仪、习尚、科技通过家庭教育得以 传承,使人类文化诸多遗产得以永续利用。
《汉书》记载在春秋战国时期,即有 “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的 风俗。出赘者,未婚时称“赘子”。因为 他们大多是负担不起赋税的贫家子弟,所 以这些“赘子”具有典质、出卖的性质。 这种“出赘”,并非为了获得美满的婚姻, 而多是为了活命。《汉书》还提到“间者, 数年岁比不登,民待卖爵赘子以接衣食”。
《汉书》记载:女子年十五以上至三 十不嫁,五算。
《晋书》记载:武帝通令全国“女年十七 父母不嫁者,使长吏配之。” 《周书》:自今以后,男年十五、女十三 以上……所以军民以时嫁娶。
辽东小妇年十五,惯弹琵琶解歌舞。
今为羌笛出塞声,使我三军累如雨。
——李欣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 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
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
1、降低了人的身体素质,提高了婴儿的 死亡率。
以皇帝而言,在汉代29帝中,自然寿 命确切可知者有23人,其中西汉12帝中年 龄最大的69岁,最小的20岁,平均年龄41 岁。东汉11帝中,年龄最大的59岁,最小 的1岁,平均寿命32岁。南北朝时期共有 皇帝65位的自然寿命确切可知,其中1019岁2人,20-29岁10人,30-39岁13人, 40-49岁10人,50-59岁13人,60-69岁11 人,70-79岁5人,80岁以上1人,平均寿 命45岁。
嫁郎已嫁十三年,今日梳妆侬自怜。
记得初来同食乳,同在阿婆怀里眠。
小媳妇,不是人,起了五更贪黄昏,俺婆 还骂俺是懒妖精。吃的饭,冷冰冰,穿的 衣,破领襟,晚上睡觉还没得个狗安身。 石榴花,花儿黄,十八岁大姐九岁郎。白 日背狼下地去,夜晚为郎脱衣裳。想想真 心伤。
又称招女婿、赘婿、倒站门、上门居、 从妻婚,这是传统婚姻形式的一种,指男 进女家同居的婚姻而言。
西汉初年,由于战争、饥馑和疾病的 影响,户口仅剩下十分之二三,幸存者大 约只有六百万人,出现了千里无鸡鸣的惨 状。但从文景时期到武帝,内地却呈现繁 荣景象,人口陡曾至3000万。
对于国家赋税来说,人口大量增加导 致垦殖量增加,而人口税及算赋,女子十 五岁结婚要比20岁结婚提供政府的钱数大 为增加。在西汉,每年要多2.4亿钱,在 东汉要多3.6亿钱。
又称“共诺婚”、“自由婚”,指两 情相悦,不经媒妁,逃避父母的反对而自 由结合的婚姻
汉代文景之治时期,蜀郡临邛县(四川成都 邛崃)的卓家传到了卓王孙这一代。由于社会安 定,经营得法,卓家已成巨富,拥有良田千顷; 华堂绮院,高车驷马;至于金银珠宝,古董珍玩, 更是不可胜数 。卓文君为四川临卭巨商卓王孙 之女,姿色娇美,精通音律,善弹琴,有文名。 十六岁时嫁人,几年后,丈夫过世,返回娘家住。
这是中国古代婚姻嫁娶的一种特殊形式。 冥婚之俗主要受灵魂不死的宗教思想的影 响,即认为人死后离开了阳世,仍可生存 于冥界、阴间。阳世没能结婚应该成全他 们到冥界、阴间去举行婚礼。
1、迁葬
2、嫁殇
1、曹操为曹冲办冥婚
2、《华山畿》:华山畿,君既为侬死。 独活为谁施?欢若见怜时,棺木为侬开。 3、《古今乐录》:神女冢的传说
《孔子家语》记载,鲁哀公曾经问孔 子:“男子十六精通,女子十四而化,是 则可以生命矣。而礼,男子三十而有室, 女子二十而有夫也,岂不晚哉?”孔子回 答:“夫礼言其极,不是过也。男子二十 而冠,有为人父之端,女子十五而嫁,有 适人之道。于此而往,则自婚矣。”
《史记》记载:越国在被吴国打败后, 越王勾践便向国内人民发布了鼓励生育的 命令:男子二十不娶,女子十七不嫁,要 罪其父母;生子生女都有奖励。
一别之后,两地相悬。说是三四月,却谁知五六年。七 弦琴无心弹,八行书无可传,九连环从中断,十里长亭 望眼穿。百般想千般念,万般无奈把郎怨。 万语千言说不完,百无聊赖十依栏。 重九登高看孤雁, 八月中秋月圆人不圆。 七月半,烧香秉烛问苍天, 六 月伏天,人人摇扇我心寒。 五月石榴如火,偏遇阵阵冷 雨浇花端。 四月枇杷未黄,我与对镜,心欲乱。 急匆 匆,三月桃花随水转; 飘零零,二月风筝线儿断, 巴 不得下一世你为女来我为男。
这时,卓王孙有个女儿叫卓文君,刚守寡不久 ,很喜欢音乐,所以相如佯装与县令相互敬重, 而用琴声暗自诱发她的爱慕之情。相如来临邛时 ,车马跟随其后,仪表堂堂,文静典雅,甚为大 方。待到卓王孙家喝酒、弹奏琴曲时,卓文君从 门缝里偷偷看他,心中高兴,特别喜欢他,又怕 配不上他。
宴会完毕,相如就派人以重金赏赐文君的侍者, 以此向她转达倾慕之情。于是,卓文君乘夜逃出 家门,私奔相如,相如便同文君急忙赶回成都。
钱大昕《潜研堂文集》:秦人子壮出赘,谓其 父子不相顾,唯利是嗜,捐弃骨肉,降为奴婢而 不耻也。其赘而不赎,主家以女匹之,则谓之赘 婿,故当时贱之。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明代梧州:男子出赘,故称嫁,而有其妇翁之 产。女招婿,称曰娶,而以己产与之。甚至男更 姓以从女,或于男姓复加女性,永不归宗。
俗称“换亲”,是两男子互相交换其 姐妹为妻,或两父亲交换其女儿为儿媳的 婚配形式。 《尔雅》:妻之父为外舅,其之母为外 姑……妇称夫之父曰舅,称夫之母曰姑。
1、降低了人的身体素质,提高了婴儿的 死亡率。
2、加速人口绝对过剩
从康熙初年到乾隆二十九年,共历时 102年,人口由几千万增加到2亿人口,至 道光十四年前后仅70年的时间人口增加一 倍,飙升至3亿。
1、降低了人的身体素质,提高了婴儿的 死亡率。
2、加速人口绝对过剩 3、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早婚也有其积 极的一面。
《诗经》:东门之杨,其叶??。昏以 为期,明日煌煌。 傣族丢包、赶摆 基诺族:米考社团
又称“抢婚”、“劫夺婚”、“佯战 婚”,这是指男子未得女子及其亲属同意, 用掠夺的方式强娶女子为妻。
公元前753年,罗马建国,第一任国王是年 仅18岁的罗慕路斯(母狼养育的两个男孩之一)。 罗慕路斯建立罗马城以后,面临的一个大问题就 是城市男多女少,性别比例失调,国民中多是年 轻的男性单身。因为罗马是一座新的城市,有正 当工作的人不愿意放弃一下迁居过来,城内收纳 了好多流浪汉、逃亡者、甚至流氓和盗贼,城中 居民好勇斗狠,这样的恶名远播使得周围的部落 都不愿意把女人们嫁到这样的一个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