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以后
中国传统文化概况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
中国传统文化概况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第一章测试1.儒家文化的创始人是()。
A:韩非子 B:孔子 C:墨子 D:老子答案:孔子2.下列不属于继承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法是()。
A:创新转化 B:兼收并蓄 C:全盘吸收 D:注重甄别答案:全盘吸收3.中国传统文化的“以人为本”落实在政治上是“以民为本”,即民本思想。
()A:对 B:错答案:对4.秦汉时期文化大发展及大融合,奠定中华民族文化的根基。
()A:对 B:错答案:错5.秦汉以后,中华大地上的各民族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文化类型是()。
A:南方山地游耕文化 B:北方草原游牧文化 C:中原定居农业文化 D:西部高原宗教文化答案:南方山地游耕文化;北方草原游牧文化;中原定居农业文化第二章测试1.被后人称之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是()。
A:《尚书》 B:《诗经》 C:《礼记》 D:《易经》答案:《易经》2.下面哪位人物是宋明理学的代表()。
A:牟宗三 B:孔子 C:朱熹 D:董仲舒答案:朱熹3.《论语》是孔子编纂的一部关于儒家思想的重要经典。
()A:对 B:错答案:错4.“无为而无不为”是道家的思想理念。
()A:错 B:对答案:对5.下列属于儒家代表人物的有()。
A:孔子 B:董仲舒 C:孟子 D:庄子答案:孔子;董仲舒;孟子第三章测试1.以下被称为上古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的是()A:《天工开物》 B:《山海经》 C:《易经》 D:《黄帝内经》答案:《山海经》2.最早提出“孔子删诗说”的是()A:司马迁 B:孟子 C:荀子 D:班固答案:司马迁3.《红楼梦》中的诗词曲赋精彩纷呈,其艺术审美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A:雅俗共赏,良莠同在。
B:按头制帽,诗即其人。
C:常用用谶语式的表现手法。
D:众体兼备,丰富多样。
答案:雅俗共赏,良莠同在。
;按头制帽,诗即其人。
;众体兼备,丰富多样。
4.《西厢记》中的红娘虽然是一位“小人物”,但她性格立体饱满,具有不畏强权的反叛精神。
秦汉时期的青铜器
秦汉时期的青铜器青铜器发展到秦汉以后,地位就显得没有商周时期重要了,它所具有的一些特色也相对地减弱下来,这是因为铁器普遍使用后,铁制工具和武器逐渐代替铜制工具和武器。
又由干礼制的不断衰落以及漆器和瓷器的发展,青铜器也逐渐被漆器、瓷器所取代。
尽管如此,青铜制品在秦汉以后仍被生产,不过它巳经完全转变到日常生活用器上去了。
器物特点是轻便、精巧、实用,一些器物做得十分美观精致,但出有许多铜器是素面厚胎。
铜制品种类主要有鼎、壶、洗、铜镜、带钩、玺印、符节、货币、斗、熨斗、博山炉、灯等。
此时的圆形壶称为钟,万形壶则称为钫。
器铭文内容都很简里,主要是器物的纪年、容量、重量、使用地点、铸造铜器的作坊名称以及铜镜和铜洗上面的舌语等。
秦汉青铜器艺术是秦汉艺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古代青铜器艺术发展历程中最后的闪光点。
这个时代创作出了大量优秀的青铜艺术品,其中不少都被誉为中国雕塑史和工艺史上的经典之作。
秦汉青铜雕塑较前代有重大突破,大型独立性圆雕层出不穷,雕塑语言简洁畅达,风格质朴大气,生动传神。
各种青铜器具,如器皿,兵器,车马器,镜,灯,熏炉等器在战国的基础上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器物造型巧致,工艺精湛,风格或富丽华美,或简朴素雅。
还有一些青铜作品如博山炉,羽人,摇钱树,棺饰铜牌等,不仅工艺高超,形式精进,同时还蕴涵着深邃的思想观念。
两汉时期的青铜器两汉时代的青铜铸造业,已与青铜时代的高峰商周时期的青铜器铸造业在器物的性质、种类、形制、工艺技术以及经营管理等上有了根本的不同,在更多方面是沿袭战国和秦的特点。
1、两汉时期青铜冶铸业的基本状况两汉时代铁制农具、工具、武器逐渐代替了同类的青铜制品,甚至日常生活用器如釜、镜等,也出现了铁制的。
漆器与陶器的发展,也逐步取代了青铜器,故两汉时代的青铜器与商周青铜器相比,大大逊色了,但从遗留下来的两汉时代的大量青铜遗物和近年考古发现的有关冶铸遗址看,这时仍较大量的进行生产,而且青铜铸造业的某些方面的技术还在继续发展,不过生产的物品已完全转到日常生活用器上来了。
中国古代自秦汉以后为什么要坚持实行以郡县制为主体的地方行政制度?它有什么历史作用?
中国古代自秦汉以后为什么要坚持实行以郡县制为主体的地方行政制度?它有什么历史作用?
自秦汉以后,中国古代坚持实行以郡县制为主体的地方行政制度有以下原因和历史作用:
1.中央集权与地方管理:郡县制度是中央集权制度的一部分,
通过设立属地的郡县行政单元,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和控制。
这种制度安排有效地将中央政权延伸到各地区,
实现了对广大地方的统治。
2.稳定社会秩序:郡县制度在地方上设立了行政机关,负责
管理公共事务、维持社会秩序和执行法律。
这种布局有助
于管理和稳定地方社会,提供公共服务,并及时应对地方
问题和紧急状况。
3.财政与军事管控:郡县制度提供了税收和征兵的基本框架,
通过对地方的财政和军事管控,确保中央政权的经济和军
事实力,以维护国家的安全和稳定。
4.促进地方发展:郡县制度为地方提供了相对自治的机会和
管理权力,使地方有能力为自身的发展和繁荣做出贡献。
地方政务和政策的灵活性促进了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5.文化传承和官僚体系:郡县制度在中国历史上长期存在,
对于中国的官僚体系的形成和传承起到了重要作用。
通过
培养官员和建立完善的选拔制度,提供了一种相对稳定和
延续的行政管理机制。
总体而言,郡县制度作为中国古代的地方行政制度,主要由于中央集权、社会秩序稳定、财政和军事管理需要、地方发展的促进以及文化传承和官僚体系的需要等原因在历史上长期存在。
它在中国古代的政权安排和地方管理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国家的统一和稳定提供了基础。
文化 阶段测评(一)
《中国文化概论》阶段测验一(绪论—第1章)一、单选题1、曹魏时期淮河曾结冰,北朝时贾思勰在()中记录黄河以北的桃花开的时间,比现在要晚十天到半个月。
A、《农书》B、《农政全书》C、《齐民要术》D、《天工开物》【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曹魏时期淮河曾结冰,北朝时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记录黄河以北的桃花开的时间,比现在要晚十天到半个月.参见教材P50。
2、北宋的运河以()为中心,仍然以汴河(即通济渠)为重要的经济补给线.A、郑州B、洛阳C、开封D、长安【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北宋的运河以开封为中心,仍然以汴河(即通济渠)为重要的经济补给线。
参见教材P59。
3、有专家统计,洪武年间的植树总量在10亿棵左右.这的确是()一个了不起的政绩。
A、朱建文B、朱元璋C、朱棣D、朱高炽【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有专家统计,洪武年间的植树总量在10亿棵左右。
这的确是朱元璋一个了不起的政绩.参见教材P58。
4、基于传统解释,学术界经常把英文的“culture”一词对译为()。
A、文化B、文学C、修养D、教养【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基于汉语“文化”概念的传统解释,学术界经常把它与英语的Culture对译.参见教材P38.5、“文化”一词中,“化”的本义是()。
A、变化B、改易C、融合D、交流【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化”的本义是改易.参见教材P37.6、汉代长安一带皇家大规模的园囿,对保护()环境也有相当意义。
A、东南B、西南C、东北D、西北【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汉代长安一带皇家大规模的园囿,对保护西北环境也有相当意义.参见教材P58。
7、“诚则形,形则著,著则明,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唯天下至诚为能化" 出自()。
A、《易·贲卦》B、《礼记·中庸》C、《说苑·指武》D、《荀子·不苟》【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礼记·中庸》说:“诚则形,形则著,著则明,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唯天下至诚为能化”。
秦汉后面是什么朝代
秦汉后面是什么朝代秦汉以后的朝代顺序是三国(魏蜀吴)、西晋、东晋、十六国、南北朝、隋朝、唐朝、五代十国、宋朝、辽朝、西夏、金朝、元朝、明朝、清朝。
一、三国: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
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
190年,汉朝的中央集权制度崩溃,军阀四起,天下大乱。
208年发生赤壁之战,曹操被孙刘联军击败,奠定了三国鼎立的雏型。
220年,汉朝丞相曹丕迫使汉献帝禅让帝位,定都洛阳,国号“魏”,史称曹魏,标志着汉朝时代的正式结束。
221年刘备称帝,定都成都,史称蜀汉。
229年孙权称帝,定都建邺,国号“吴”,史称东吴。
曹魏后期的实权渐被司马懿掌控。
263年,曹魏的司马昭发动魏灭蜀之战,蜀汉灭亡。
266年2月8日,魏国权臣司马炎迫使魏元帝禅让帝位,建国号为“晋”,史称西晋,三国时代结束,晋朝时代开始。
280年,晋灭东吴,统一全国。
至此,三家归晋。
二、西晋:西晋(265年—317年),是中国历史上三国时期之后的统一王朝,首都洛阳。
从晋武帝建国开始,传四帝,国祚51年,与后来的东晋合称晋朝。
三国末年,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的两个儿子都是曹魏的重臣。
在死后,他的儿子在265年取代曹魏建立了一个新的政权,改国号为金,定都洛阳。
金朝280年孙吴灭亡,结束了三国分裂的局面,统一了中国。
313年,金帝迁都长安,316年,长安失陷,西晋灭亡。
次年,皇族司马睿在建康称帝,史称东晋。
三、东晋:东晋(317年~420年),是由西晋皇族司马睿南迁后建立起来的王朝。
此外,史书中又仿东汉称中汉,称东晋为中晋,寓以晋室中兴之意;又东晋统治地区大部分在江东,古称江左,因此以江左代指东晋。
东晋是士绅政治,与北方五湖十六国并存。
这个历史时期也被称为东晋十六国。
东晋时曾一度四分五裂。
东晋,之前的孙吴,之后的宋、齐、梁、陈,统称六朝。
Xi二年(420年),梁武帝废景帝,建立刘宋王朝。
历史趣谈为何说秦汉以后无贵族?秦汉贵族的没落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为何说秦汉以后无贵族?秦汉贵族的没落导语:十几年前,也就是我高考刚刚结束,还未进入大学校门的那个暑假。
一天,和一位当时颇有名气的学者闲聊。
他知道我喜欢历史、读过几本史书,高十几年前,也就是我高考刚刚结束,还未进入大学校门的那个暑假。
一天,和一位当时颇有名气的学者闲聊。
他知道我喜欢历史、读过几本史书,高考报志愿,全部填报了历史系,便高看我一眼,问起我心中最喜欢哪位历史人物。
我考虑片刻,答道:“项羽”。
理由很简单,项羽是少年英雄,24岁出道,驰骋天下,未尝一败。
人总是缺什么就想什么,想什么就喜欢什么。
我从小体弱,常受人欺负,内心里对冷兵器时代的战场便有一种天生的渴望。
这一点至今未未变。
前些日子,看电影《天国王朝》中,当身染麻风病的鲍德温国王对他的妹妹感慨地说:“你还记得么?那一年,我16岁的那一年打败了萨拉丁。
那一天,我身穿银色的盔甲,骑在白色的骏马上……”顿时,我的泪如泉涌,正在晾衣服的妻子跑来问我,我说:“我一生都不会再有机会骑在马上,手持宝剑,为点儿值得的东西而战了,我能不悲从中来么?”直到此刻,我依然羡慕项羽的人生,可惜自刎乌江时,他30岁刚出头,而我已近30岁了。
十一年前,我可没有现在这样多愁善感,我只说“因为项羽是一个凭一己之力,颠覆了一个帝国的英雄,无论最终的成败,他在我心里都是第一号人物,何况还有虞姬”,年长我20多岁的学者笑道:“我最喜欢的人正好与你最喜欢的人在同一个时代,还是棋逢对手。
”这个人就是张良。
张良这个人可是牛逼大了,他是恐怖袭击的祖师爷;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真正意义上的帝王师;最强的是他还间接创立了一门宗教流传至今。
生活常识分享。
盛世危言文白翻译-郑观应-道器
《盛世危言·道器》——[原文]《易·系》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盖道自虚无,始生一气,凝成太极。
太极判而阴阳分。
天包地外,地处天中。
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者,是也。
由是,二生三,三生万物,宇宙间名物理气无不罗括而包举。
是故,一者奇数也,二者偶数也。
奇偶相成,参伍错综,阴阳全而万物备矣。
故物由气生,即器由道出。
《老子》云:"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昔轩辕访道于广成,孔子问礼于老氏,虞廷十六字之心传,圣门一贯之秘旨,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盖人受天地之中以生,天地有中,人亦同具。
秦汉以降,群言淆杂,大抵失中之旨。
《大学》云:"止至善。
"止此中也。
《中庸》云:"得一善则拳拳服膺。
"服此中也。
至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此中国自伏羲神农黄帝尧舜禹汤文武以来,列圣相传之大道,而孔子述之以教天下万世者也。
夫道,弥纶宇宙,涵盖古今。
成人成物,生天生地。
虽《中庸》《周易》已详,要非俗儒所能知,亦非后天形器之学所可等量而齐观也。
《易》独以形上形下发明之者,非举小不足以见大,非践迹不足以穷神。
自《大学》亡"格致"一篇,《周礼》缺"考工"一册,古人名物象数之学流徒而入于泰西。
其工艺之精,遂远非中国所及。
盖我务其本,彼逐其末;我穷事物之理,彼研万物之质。
秦汉以还,中原板荡,文物无存,学人莫窥制作之原,循空文而高谈性理。
于是,我堕于虚,彼征诸实。
不知虚中有实——实者,道也,实中有虚——虚者,器也。
合之,则本末兼赅;分之,则放卷无具。
昔我夫子不尝曰:"由博返约"乎?夫博者何?西人之所鹜格致诸门,如一切汽车、光学、化学、数学、重学、天学、地学、电学,而皆不能无所依据,器是也。
约者何?一语已足包性命之原而通天人之故,道是也。
秦以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秦以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摘要:自秦以后,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随着封建制度的产生逐渐发展、强化、完善,经过历朝历代的发展与变革,呈现出一种高度统一的延续性,突出表现为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两个方面。
本文主要从皇权至上、中央集权、官僚政治等几个方面探讨秦朝以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
关键词:政治制度,特征,皇权,中央集权,官僚政治中国古代的君主专制主义政治制度体系源于中国独特的国家生成路径,由国家权力获得和运行过程的完全暴力化所造成。
[1]王族以武力形式夺取国家政权之后,又以绝对暴力形式对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实施绝对控制,从而实现对整个社会的控制和权力垄断。
自秦开始到晚清之前,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呈现出一种不断强化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系。
专制主义与民主政体相对应,指的是独断的决策方式,在古代中国体现与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两种制度之上,国家全部大政方针由皇帝一人决定,表现出极大的独断性和随意性。
而中央集权则表现为中央对地方的绝对控制与约束。
秦以后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即便因历朝历代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现实不同有所变革和发展,但仍然表现出了一定的统一性和顺承性,有统一的特点和规律可循。
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强化,贯穿始终自秦始皇建立起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之后,中国经过诸多王朝的统治与变迁,即便过程之中存在着起伏与波动,但从总体来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始终处于不断强化的过程之中,并在清朝达到了顶峰。
(一)皇权至上从秦始皇开始,表现为皇权至上,皇帝独尊的皇帝制度的内核始终未曾改变。
一方面以皇位世袭显示权力的不可转移,另一方面则以皇权至上显示皇帝地位不可僭越。
从中央官制上来看,秦汉实行三公九卿制度,皇帝之下下设三公九卿,分管全国各项具体事务,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事无巨细全部向皇帝汇报,而主要的官职在地位、职责和权利方面相互配合,彼此牵制,这样就保证了皇帝对全国政务的控制和把握。
而经过魏晋南北朝数百年的演变,在隋唐时期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三者六部之间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
司马迁《史记 蒙恬列传》阅读答案及翻译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二世又遣使者之阳周,令蒙恬曰:“君之过多矣,而卿.弟毅有大罪,法及内史。
”恬曰:“自吾先人,及至子孙,积功信于秦三世矣。
今臣将兵三十余万,身虽囚系,其势足以倍畔,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不忘先主也。
昔周成王初立,未离襁褓..,周公旦负王以朝,卒定天下。
及成王有病甚殆,公旦自揃其爪以沈于河,曰:‘王未有识,是旦执.事.。
有罪殃,旦受其不祥。
’乃书而藏之记府。
可谓信矣。
及王能治国,有贼臣言:‘周公旦欲为乱久矣,王若不备,必有大事。
’王乃大怒,周公旦走而奔于楚。
成王观于记府,得周公旦沈书,乃流涕曰:‘孰谓周公旦欲为乱乎!’杀言之者而反周公旦。
故周书曰‘必参而伍之’。
今恬之宗,世无二心,而事卒如此,是必孽臣逆乱,内陵之道也。
夫成王失而复振则卒昌;桀杀关龙逢,纣杀王子比干而不悔,身死则国亡。
臣故曰过可振而谏可觉也。
察于参伍,上圣之法也。
凡臣之言,非以求免于咎也,将以谏而死,愿陛下为万民思从道也。
”使者曰:“臣受诏.行法于将军,不敢以将军言闻于上也。
”蒙恬喟然太息曰:“我何罪于天,无过而死乎?”良久,徐曰:“恬罪固当死矣。
起临洮属之辽东,城堑万馀里,此其中不能无绝地脉哉?此乃恬之罪也。
”乃吞药自杀。
太史公曰:吾适北边,自直道归,行观蒙恬所为秦筑长城亭障,堑山堙谷,通直道,故轻百姓力矣。
夫秦之初灭诸侯天下之心未定痍伤者未療而恬为名将不以此时强谏振百姓之急养老存孤务修众庶之和而阿意兴功此其兄弟遇诛不亦宜乎!何乃罪地脉哉?(选自司马迁《史记蒙恬列传》)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夫秦之初灭诸侯/天下之心未定痍/伤者未療/而恬为名将/不以此时/强谏振百姓之急/养老存孤务/修众庶之和/而阿意兴/功此其兄弟/遇诛/不亦宜乎B. 夫秦之初/灭诸侯/天下之心未定痍/伤者未療/而恬为名将/不以此时强谏/振百姓之急/养老存孤务/修众庶之和/而阿意兴功/此其兄弟遇诛/不亦宜乎C. 夫秦之初灭诸侯/天下之心未定/痍伤者未療/而恬为名将/不以此时强谏/振百姓之急/养老存孤/务修众庶之和/而阿意兴功/此其兄弟遇诛/不亦宜乎D. 夫秦之初/灭诸侯/天下之心未定/痍伤者未療/而恬为名将/不以此时/强谏振百姓之急/养老存孤/务修众庶之和/而阿意兴/功此其兄弟遇诛/不亦宜乎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卿,古代官名,爵位名。
古诗太史公自序翻译赏析
古诗太史公自序翻译赏析《太史公自序》出自古文观止。
其诗文如下:【前言】《太史公自序》是《史记》的最后一篇,是《史记》的自序,也是司马迁的自传,人们常称之为司马迁自作之列传。
不仅一部《史记》总括于此,而且司马迁一生本末也备见于此。
文章气势浩瀚,宏伟深厚,是研究司马迁及其《史记》的重要资料。
【原文】太史公曰:“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
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有能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上大夫壶遂曰:“昔孔子何为而作《春秋》哉”?太史公曰:“余闻董生曰:‘周道衰废,孔子为鲁司寇,诸侯害子,大夫雍之。
孔子知言之不用,道之不行也,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为天下仪表,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王事而已矣。
’子曰:‘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着明也。
’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弊起废,王道之大者也。
《易》着天地、阴阳、四时、五行,故长于变;《礼》经纪人伦,故长于行;《书》记先王之事,。
故长于政;《诗》记山川、溪谷、禽兽、草木、牝牡、雌雄,故长于风;《乐》乐所以立,故长于和;《春秋》辨是非,故长于治人。
是故《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道化,《春秋》以道义。
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
《春秋》文成数万,其指数千。
万物之散聚皆在《春秋》。
《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
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
故《易》曰‘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故曰‘臣弑君,子弑父,非一旦一夕之故也,其渐久矣’。
故有国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前有谗而弗见,后有贼而不知。
为人臣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守经事而不知其宜,遭变事而不知其权。
为人君父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蒙首恶之名。
为人臣子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陷篡弑之诛,死罪之名。
文化常识试题
• D.赠,既指把东西无偿地送给别人,也指古代 皇帝对已死的官员及其亲属的加封。
11.C(流民指因自然灾害或战乱而流亡在外,生活没有着 落的人)
D.书是对帝王的呈文,有不同的称呼,如章、奏、表、 疏、封事等,封事是预防沿漏的意思,是一种秘密的奏议。
9.C(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 不正确的一项是() A.牙门与牙旗一样,源起都有古人借猛兽利牙 的图案彰显荣耀和威武之意。 B.丁母丧是指遭逢母亲丧事。旧制,父母死后, 子女要守丧,谓之“丁忧”。 C.征、辟指征召布衣出仕,与“察茂才”“举 孝廉”一样,是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 D.乡、闾在古代各指一种行政区域名,合在一 起还可以泛指家乡故里、父老乡亲。
7.C(应是“专供皇帝、君主及其家族役使的官员”)
8.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嘉祐二年进士第”中“第”指科举考试及格的等 次,“进士”是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者,意 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B.古代任命或调任官职的词语很多,“拜中书舍人”指 “授予中书舍人一职”,“徙明、亳、沧三州”指“调任 明州、亳州、沧州知州”。
A.太学是中国古代的的一种大学,始设予汉代,为中央 官学、最高学府。隋代以后改为国子监,面国子监内同时 也设太学。宋代太学仍为最高学府,隶国于监。
B.冠,指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也称弱冠,表示成 年。冠礼在宗庙L}I进行,一般由指定的贵宾给行加冠礼的 青年加冠。
C.进士,是古代科举会试及第者之称,宋代进士分为三 等:一等称进士及第,二等称进士出身,三等赐同进士出 身。
【田赋】 赋出于地、役出于丁 皆谓古制。秦汉以后,土地
“ 赋出于地、役出于丁 ” 皆谓古制。秦汉以后,土地
制度虽屡经变易,然田赋征米粟而不改,至清雍正摊丁入地才明白规 定征收银两,但同时还征收本色米麦,史称地丁钱粮。民国初,废漕 粮而征银元。继之,军阀混战,倭寇入侵, “ 打不完的仗,征不完的 粮,军糈民食孔极,民穷财尽而溃矣!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田 赋改称农业税,集体化后,是国家向农业集体单位收取税收的一个税 种。 A赋制明朝实行“一条鞭法”即赋役合一,按田计税,以银交 纳,简化手续。赋役外的土贡、杂税也逐渐合并征收。万历九年(一 五八一年)丈量土地完毕,核实原额田三十九万三千四百六十五亩, •413-
三百பைடு நூலகம்。
下则塘一千亩,每亩原科银二分一厘六亳,米一升一合六勺,折 合田赋国币一角一分,额征一百一十元。 下则山十二万亩,每亩原科银三厘一亳,米一合七勺,折合田赋 国币二分,额征二千四百元。以上科则至民国二十七年废。 民国二十七年以前各年田赋应行带征者,每正税一元应带征:保 安附加四角,保甲附加二角,卫生附加四分五厘,经征费六分,土地 状图登记费一角,自卫附加三角五分,富力分担保学补助费一角七 分,非常附加一角,地方附加二角五分五厘,共计附加一元六角八 分。另二十四年旧欠加收三限加价银二角,旧欠滞纳罚款一角。当年正 附各税统于次年一月十日举行挨户验串,无串交验者勒令取保投完或 解县押缴。自二十五年至二十九年,每征税一元,附加九项,前三年 为一元六角八分,二十八年为一元五角八分,二十九年为一元 ® 角八 分。 至二十八年,田赋科则十一,每亩米折:上晚田五升四合九勺, 中早田五升二合零七抄,下早田三升五合七勺,上湖田三升一合九勺 八抄三撮,中湖田一升七合九勺七抄, 下湖田 一升零六勺六抄一撮, -419-
科。主管征收交拔,私方专利人员为户房,谓户书图差,计户房八, 其中本房五、散房三,另理书二十四,主管计征造册。整个征收工作 仍沿用旧制,以八都六十四图为单位,分户计征。 民国二十四年六月七日修正江西省征收田赋章程,地丁合一征收 正附税,银米改折为国币元,各县田地山塘,每年度应征田赋正税, 在未实行地价税以前,暂照原科则银每两三元,米每石四元折合法 币,由经征处征收,分上下芒两期各半,每五年重编实证册。 民国二十四年七月,奉令将地丁米折归并计算,改称田赋。每正 银一两征法币三元二角五分。实征册仍标银两,而串票则记元角数 目。并成立经征处。兴保甲而取締户书图差,田赋之征收遂归官办。 二十六年十二月抄发田赋办法。二十七年十一月奉颁 “ 非常时斯 催征运动大纲 ” 并颁奖罚办法,规定七、八两月实征百分之九十,九 月实征百分之九十四,十月实征百分之九十七 , 十一月起实足征收。自 次年一月起滞纳一月罚百分之五,二月罚百分之十,两月以上未完纳 者传案追缴,追缴无效者,送司法机关将其欠赋土地财产拍卖抵偿。 至三十七年十二月,除逾期加罚外,扣发俸薪公粮,上户坐催,凭串 抵租,封仓封房提抵,与论制裁,停职,拘押追缴,直至军法论罪。 抗日开始 , 兵荒马乱。自民国三十年度起,田赋归中央接管统筹, 并一律实行征实征购,同年十二月二日奉令所有田赋征实之谷,按照 每石一百零八斤的标准以衡器验收,进出相同。三十三年起将征 购改 行征借,借征收实物以充军糈,调剂民食,稳定物价,平均负担,平 衡予算。 三十一年一月成立田赋管理处。次年六月并设田赋粮食管理处, 含公学款产管理委员会,积谷管理委员会和余粮征购所。辖城厢、福 田、升平、北文、鼎立、富乐、麻畲、上汪、坪上共九个征收处,亦 •415*
文化包含以下哪几个阶段
文化包含以下哪几个阶段
中国有五千年的文化史,可分为三个阶段:
1、秦汉以前是本位文化。
2、秦汉以后,直到明清,是中印文化合流时期,也就是中国文化第一次吸收新血液而变质的时期。
3、明清到现在是第二次变质,吸收外来文化,即是中西文化合流时期。
细分则有下面的七期:
1、从三皇到老子以前,是中国文化胚胎时期。
2、经老孔到秦汉是本位文化长成期,也为道学盛行期。
3、从两汉至两晋是儒学盛行期。
4、从两晋至隋朝以前是道教复兴期。
5、隋唐是佛学极盛期。
6、宋元明是佛儒混合期,亦为三教和合期。
7、清末至今,为中西文化合流期;如此分析是为易于明了其每一时期都有其“生”、“住”、“异”、“变”的不同现象。
扩展资料:
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给它下一个严格和精确的定义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不少哲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历史学家和语言学家一直努力,试图从各自学科的角度来界定文化的概念。
然而,迄今为止仍没有获得一个公认的、令人满意的定义。
笼统地说,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
文化是凝结在物质之中又游离于物质之外的,能够被传承的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是人类之间进行交流的普遍认可的一种能够传承的意识形态。
中国历史上官员的选拔任用制度
中国历史上官员的选拔任用制度在以前,所谓选拔制度主要是指选拔为官的制度,在古代称之为选举制;任用制度主要是指官员的升迁制度,古代称之为铨选制。
官吏选拔制度主要有三种,世袭制、举荐制、考试制。
秦汉以前以世袭制为主,秦汉以后以举荐制和考试制为主。
任用制。
一、秦以前1.夏商周三代的选拔方式和标准是: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实行的是世卿世禄制度,官吏选拔主要根据家庭出身和等级,朝廷官员由天子任命,官职世代相袭,诸侯国的官员由诸侯王任命,官职也是世袭。
2.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溃,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大国争霸、诸侯相争。
要成就霸业就必须富国强兵,壮大自己,人才是关键。
春秋战国时期选拔官吏方式主要有荐举、军功、游说、招贤等,任职条件主要根据个人的实际才能和功绩,总的用人特点是唯才是举,不计门第出身。
对能出奇计救国家于危难的相才、对善于运筹帷幄于千里之外的将才、对有三寸不烂之舌的外交人才,都能不拘一格予以重用。
举荐制:当时齐国一个大臣鲍叔牙向齐桓公推荐与之有“一箭之仇”的政治家管仲,管仲和他大谈“王霸之业”,消除了两人之间的隔阂,拜管仲为相,管仲帮助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军功制:商鞅变法时,秦国建立二十等爵制,规定斩敌首级一颗,加商爵一级,田一顷,宅(宅基地)九亩,庶子(奴婢)一人。
所以,秦军成为虎狼之师,荡平六国。
招贤制:秦孝公时痛感诸侯卑秦,丑莫大焉,发布求贤令,提出:宾客群臣,能出奇计强秦者,给予官爵、土地。
从此秦国人才济济,良将如云。
战国时期还喜欢养士,最著名的就是齐国孟尝君、赵国平原君、魏国信陵君、楚国春申君、秦国吕不韦,他们养士各三千,起到了干部人才库的作用。
二、秦汉以后秦汉以来,我国的选任方式主要有三种,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
1.察举制是一种承前启后的任官制度,成为后来科举制的基础。
察举制主要用于两汉时期,历时400余年,察举,就是观察其贤能,举以授官。
最早从汉高祖开始,他要求郡守亲自劝勉那些贤能之人响应皇帝的求贤诏,并写清贤士的姓名、籍贯、年龄、仪容、履历和事迹等上报朝廷,于我们现在的干部考察材料的基本框架相似,同时规定郡守遗贤不举则免官。
百越是秦汉以后对秦汉移民与百越
百越是秦汉以后对秦汉移民与百越导读:就爱阅读网友为您分享以下“秦汉移民与百越”的资讯,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您对的支持!秦汉移民与百越“百越”一词最早见于战国的史册,在西周,则尚未属于“王土”之范围。
因为百越既不是周朝的封国,也不是西周认可和有明确概念的少数民族。
据有学者研究,百越不是一个民族,没有“百越族”之说。
战国时期,把长江中下游一带的族群统称为越。
有一种说法是,百越之母实为春秋时期是越国,后越国被楚国所灭,一越散为百越,这种说法是比较值得怀疑的,越国在今江浙一带,与今广东相距甚远,在当时环境下,交通不便,越国能举国流散到今广东一带是相当困难的,而且曾经的一国,有着相同的文化、生产方式等,也不至于分散成星罗棋布的不同的百越部落。
古称百越的范围是很广的,北至南岭,南至今越南北部,西至今广西中部,东北至今福建。
百越跟西戎、西南夷、北狄一样,作为区别于中原的边疆的地区的总称。
当时“民族”的概念是很模糊的,“民族”的概念从近代才从日本传到中国。
先秦时期也只有“中原”与“非中原”这一较为不清楚的区分族群的概念。
百越则是一跟中原地区相区别的一个族群和地理概念,秦汉时期的南方地区树林密布、山区多阻隔,形成了一股股土著越人部落,较为分散,古有百越之称。
越人之所以没成为越族,盖因其分散和早被中原征服之故。
而属于越人之中的畲族、瑶族。
因为其部落较为强大,统治者多对其采取安抚政策,而能成其一族。
畲族在历史时期中为势力比较强大的少数民族,在唐代一度作乱,朝廷花了很大的力气才把它镇压下去。
笔者之所以简述一下秦汉以前的百越的情况,是因为百越的族群是对今广东的文化影响比较大的。
今广东的简称为粤,古代粤与越通用,其影响之大可见一斑也。
至于在广东更早的文化的有旧器时代的马坝人、新石器时代的贝丘遗址、石峡文化和浮滨文化就不谈了,因为当时还没出现文明的曙光。
春秋战国时期至秦汉,中原先进文化一般是向北扩张的,至于跟西南和百越的联系则比较少,史册上也难以找出几件大事,而中原之北就不同了,在那有秦与西戎之战、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秦汉以后
2、在编排方法上,远比《史记》 整齐、严密。 各传一般是按时间 顺序排列,先专传、合传、次类 传名称概以姓或名标题,只是诸 王传除外。比《史记》为统一。 3、《汉书》“志”比《史记》“八 书”丰富完备。是后世《通典》、 《通考》等典章制度通史的开端。 4、开拓了史学研究的新领域, 其记事在不少地方超越了《史 记》。 5、“文赡而事详”。赡:富足、 充足;供给。详:详细、详尽; 广泛、周遍;审慎安详。
(三)、《三国志》的成就 1、 叙事条理清楚,质朴无华; 取材审慎,不苟下笔。 2、 评论人物基本准确 3、 对各方面的人物介绍,大体 上是真实可靠的。 《三国志》的不足: 1、没有记载劳动人民事迹的。 2、没有表、志,对于了解历史 发展的梗概,研究社会的经济基 础与上层建筑,探讨社会历史发 展的规律,缺乏材料。 3、曲笔太多,回护过甚。
建初四年(79年),汉章帝在白虎观召 集诸儒论六经异同,班固以史官兼任记录 工作,编成《白虎通道德论》(亦作《白 虎通义》)。建初七年(82年),《汉 书》大体完成,从27岁到57岁,前后共 30年时间。章和二年(88年),因结母 丧去官。和帝永元元年(89年),大将 军窦宪出击匈奴,58岁的班固为中护军, 行中郎将事,参与谋议。破匈奴后,勒石 燕然山(杭爱山),铭文记功。92年, 窦宪被杀,班固受其牵连,先免官,后被 仇家洛阳令种兢逮捕入狱,屡遭笞辱,悲 愤死于狱中,年61岁。 班固死时,《汉 书》尚有《八表》及《天文志》没有写成, 汉和帝便命其妺班昭补作,令马续协助编 写《天文志》。因此,《汉书》的作者实 际包括班彪、班固、班昭、马续4人。
第一节 《汉书》介绍
(一) 作者及成书经过 1、《汉书》作者 班固,字孟坚,扶风安陵(陕西咸阳 市东)人。生于东汉光武帝建武八年 (公元32年),没于和帝永元四年 32 (92年)。 据说班氏在汉朝是“家有赐书,内足 于财”的世家,曾祖班况,成帝时为 越骑校尉;祖父班秩,哀帝时为广平 太守;父班彪,光武时望都(河北中 部偏西)长吏,是个有志修史,而又 留心当时政治的人;弟班超,是征服 西域50多国的历史著名人物;妺班 昭,是中国第一个有著述的女学者。 班固“九岁能属(属:zhu,撰著言辞) 文,诵诗赋;及长,遂博贯载籍,九 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 《后汉 书·班固传》 班固16岁进入洛阳太学就读,23岁 因父丧回家,着手整理班彪所作《后 传》,开始编纂《汉书》。5年后, 有人上书明帝,告发他“私作国史”, 下狱治罪,书稿被抄。班超赴洛阳申 辩,当地官吏也把书稿送往京师,明 帝阅后,发现班固才能卓异,遂召见 他,任为秘书郎,又任为兰台令史, 负责典校秘书,又编著国史。曾与陈 宗、尹敏、孟异等人撰成《世祖本 纪》,又作列传、载记28篇。深得 明帝赞许,令其在兰台继续撰写《汉 书》。从此以著述为业。
卿大夫是什么官
卿⼤夫是什么官
“⼤夫”是古代的官名。
古代国君之下有卿、⼤夫、⼠三级。
后来成为⼀般任官职者之称。
秦汉以后,中央要职有御史⼤夫、中⼤夫、光禄⼤夫等清代官衔⽂官分⼤夫、郎、佐郎三种,武官分将军、都尉、骑尉、校尉四种。
卿⼤夫是什么官
⼤(dà)夫,古代官名。
西周以后先秦诸侯国中,在国君之下有卿、⼤夫、⼠三级。
⼤夫世袭,有封地。
后世遂以⼤夫为⼀般任官职之称。
秦汉以后,中央要职有御史⼤夫,备顾问者有谏⼤夫、中⼤夫、光禄⼤夫等。
⾄唐宋尚有御史⼤夫及谏议⼤夫之官,⾄明清废。
⼜隋唐以后以⼤夫为⾼级官阶之称号。
清朝⾼级⽂职内官阶称⼤夫,武职则称将军。
卿⼤夫与⼠⼤夫有什么异同
⼠就是⼀个普遍的贵族阶级,就是凡是贵族出⾝的男⼦都是⼠(包括卿⼤夫),卿⼤夫是⽐⼠更⾼级的贵族爵位,卿⼤夫也⽐⼠更容易获得官职。
打个⽐⽅:就像西⽅的骑⼠制度那样,所有的国王、⼤贵族都是骑⼠,但是普通拥有骑⼠⾝份的⼈也有很多。
⼠就像骑⼠、男爵那样的下层贵族但⼴义上可以代表所有贵族、卿⼤夫是伯爵、公爵那样的⼤贵族领主,他们⼴义上也是⼠,但⽐狭义上⼠要有权利的多。
陆龟蒙《野庙碑》原文译文赏析
陆龟蒙《野庙碑》原文|译文|赏析《野庙碑》是唐代文学家陆龟蒙创作的一篇讽刺小品文。
是为一座不知名的乡野神庙撰写的碑文。
此文风格严峻冷隽,发人深省,不但具有杂感所要求的现实性、议论性、知识性和趣味性,更具有文学艺术上的典型性和形象性。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野庙碑》原文唐代:陆龟蒙碑者,悲也。
古者悬而窆,用木。
后人书之以表其功德,因留之不忍去,碑之名由是而得。
自秦汉以降,生而有功德政事者,亦碑之,而又易之以石,失其称矣。
余之碑野庙也,非有政事功德可纪,直悲夫甿竭其力,以奉无名之土木而已矣!瓯越间好事鬼,山椒水滨多淫祀。
其庙貌有雄而毅、黝而硕者,则曰将军;有温而愿、晰而少者,则曰某郎;有媪而尊严者,则曰姥;有妇而容艳者,则曰姑。
其居处则敞之以庭堂,峻之以陛级。
左右老木,攒植森拱,萝茑翳于上,鸱鸮室其间。
车马徒隶,丛杂怪状。
甿作之,甿怖之,走畏恐后。
大者椎牛;次者击豕,小不下犬鸡鱼菽之荐。
牲酒之奠,缺于家可也,缺于神不可也。
不朝懈怠,祸亦随作,耄孺畜牧栗栗然。
疾病死丧,甿不曰适丁其时耶!而自惑其生,悉归之于神。
虽然,若以古言之,则戾;以今言之,则庶乎神之不足过也。
何者?岂不以生能御大灾,捍大患,其死也则血良于生人。
无名之土木不当与御灾捍患者为比,是戾于古也明矣。
今之雄毅而硕者有之,温愿而少者有之,升阶级,坐堂筵,耳弦匏,口粱肉,载车马,拥徒隶者皆是也。
解民之悬,清民之暍,未尝怵于胸中。
民之当奉者,一日懈怠,则发悍吏,肆淫刑,驱之以就事,较神之祸福,孰为轻重哉?平居无事,指为贤良,一旦有大夫之忧,当报国之日,则佪挠脆怯,颠踬窜踣,乞为囚虏之不暇。
此乃缨弁言语之土木尔,又何责其真土木耶?故曰:以今言之,则庶乎神之不足过也。
既而为诗,以纪其末:土木其形,窃吾民之酒牲,固无以名;土木其智,窃吾君之禄位,如何可仪!禄位颀颀,酒牲甚微,神之享也,孰云其非!视吾之碑,知斯文之孔悲!译文及注释译文碑的意思,是表示悲哀。
古代文化常识系统专练2-3
古代文化常识系统专练专题3 地理知识1.下列古代文化常识中,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江左指长江下游以东地区。
古人叙地理以东为左,以西为右,江左即江东。
B.母忧是指母亲的丧事,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时,按照规定需要离职居家守丧。
C.陛下是指宫殿中立有护卫的台阶下,因群臣不可直呼帝王,于是借用为对帝王的尊称。
D.嗣位是指继承君位,我国封建王朝通常实行长子继承制,君位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2.对下列文学文化常识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A.乞骸骨,乞求自己的尸骨能回到故乡安葬,指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回老家安度晚年。
这是古代官员请求退休的委婉说法。
B.古代常用阴阳来表示地理方位,阴是指山之南、水之北,阳是指山之北、水之南。
C.《张衡传》中“遂通五经,贯六艺”中的“六艺”指《诗》《书》《礼》《乐》《易》和《春秋》六部经书。
D.世界三大著名短篇小说家是指法国的莫泊桑、俄国的契诃夫、美国的欧·亨利,其中契诃夫的代表作是小说《羊脂球》。
3.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谨庠序之教”中的“庠序”都是学校,其中,商代叫序,周代叫库,“观太学”中的“太学”是古代设在京城的全国最高学府。
B.沛公居山东时——山东,指崤山以东。
作为一个地理区域的名称,最早始于战国时期,当时秦人称崤、函谷关以东的地区为“山东”,为一个地域性的泛称。
C.庐冢,也作“庐墓”。
古时为了表示孝顺父母或尊敬师长,在他们死后的服丧期间,为守护坟墓而盖的屋舍。
D.“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指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儒家经典。
六艺也指礼、乐、射、御、书、术六种技能。
4.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先秦学校分为两大类:国学和乡学。
国学为天子或诸侯所设,包括太学和小学两种。
太学、小学教学内容都以“六艺”为主,小学尤以书、数为主。
B.在古代官职任免升降术语中,“谪”是指降职贬官或调往边远地区。
表字——精选推荐
表字字独⽴于名之外,但⼜与名保持有密切的联系。
根据古⽂字学,“字”有滋⽣之义。
因此,我们也可以理解为古⼈的字,系由名滋⽣⽽来。
春秋战国时代,⼈们的名与字之间,⼀般均有特殊的意义关联。
清代训诂学家王引之《春秋名字解诂》,归纳、揭⽰了当时的⼈名与字之间的五类关联,全⾯⽽准确。
现补充实例,列举如下:同义互训。
孔⼦的学⽣樊须,字⼦迟。
须与迟,都有等待的意思。
闵损,字⼦骞。
损与骞,都有亏折的意思。
颜回,字⼦渊。
据《说⽂解字》解释:“渊,回⽔也。
回,渊⽔也。
”反义相对。
卫⼈端⽊赐,字⼦贡。
上赏给下叫“赐”,下献给上叫“贡”,意义恰好相对。
楚将唐昧,字⼦明。
昧,昏暗的意思,与光明正相反。
连类推论。
孔⼦的弟⼦南宫括,字⼦容。
“括”,包括;推论到“容”,受容。
楚⾂仲归,字⼦家。
由归⽽家,顺理成章。
据义指实。
齐公⼦固,字⼦城。
由坚固之义,引指⾼⼤实在的城墙。
鲁⼈冉耕,字伯⽜。
由农垦之义,引指具体的耕⽜。
辨物统类。
卫⼈邃瑗,字伯⽟;齐⼈陈灌,字⼦⽟。
瑗、灌均为⽟类之⼀种。
孔⼦的⼉⼦孔鲤,字伯鱼;楚公⼦鲂,字⼦鱼。
鲤、鲂均为鱼类之⼀种。
上⾯列举的诸⼈之“字”,均由两个字组成,但第⼀字并⽆实义。
如⼦迟、⼦贡之“⼦”,是古代男⼦的美称。
⽽伯⽜、伯鱼之“伯”,系排⾏⽤字伯、仲、叔、季的第⼀位。
所以,此类⼆字“字”,其实是⼀字“ 字”。
这也是早期命字的特点之⼀。
秦汉以后,在取字的⽅式上,既继承了先秦时代同义互训、反义相对、连类推论、辨物统类以及以排⾏⼊字、以美称⼊字等传统做法,⼜有了⼀些新的发展。
先说在继承传统⽅⾯,例如:蜀相诸葛亮,字孔明;东晋诗⼈陶渊明,字元亮;唐“⼤历⼗才⼦”之⼀的司空曙,字⽂明。
(同义互训)唐代诗⼈罗隐,字昭谏;“唐宋⼋⼤家”之⾸韩愈,字退之;宋代⼤儒朱熹,字元晦;清代⾳韵训诂学家王念孙,字怀祖;桐城派作家管同,字异之。
(反义相对)北宋⽂学家晃补之,字⽆咎;南宋诗⼈尤袤,字延之;南宋词⼈刘过,字改之;清代史家章学诚,字实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编著过程 1)《汉书》材料: 司马迁的《史记》;班彪的《后传》;班 固在兰台搜集的;班昭、马续增补的。 班昭,嫁同郡曹寿,常出入宫廷,皇后及 诸贵人师事之,尊称为“大家”(家: gu,通“姑”),卒年七十余,著有《东 征赋》、《女诫》等。 《汉书》的材料 较《史记》是要丰富和完善些。
2)、汉书的编著: 范晔说:“固自永平中始受诏,潜精积思二十 余年,至建初中乃成,当世甚重其书,学者莫 不讽诵焉。”(《后汉书·班固传》) 编著《汉书》目的,“固以为唐、虞、三代, 《诗》、《书》所及,世有典籍,故虽尧舜之 盛必有典谟之篇,然后扬名于后世,冠德于百 王,故曰‘巍巍乎其有成功,焕焕乎其有文 章。’汉绍尧运,以建帝业,至于六世,史臣 乃追述功德,私作本纪,编于百王之末,厕于 秦项之列。太初以后,阙而不录,故探纂前记, 缀辑所闻,以述《汉书》,起元高祖,终于孝 平、王莽之诛,十有二世,二百三十年,综其 行事,旁贯五经,上下洽通,为《春秋》考纪、 表、志、传,凡百篇。”(《汉书·叙传》) 班固著《汉书》,完全是为封建统治服务的。 班固是继司马迁之后杰出的历史家,后世论史 书,必举《史》、《汉》;论史才,必举班、 马。
6、求实致用的史学观点。 班固对史料进行了大量的考 证工作,选材注意“切于世 用”。 7、《汉书》是一部文史结 合的作品。宋代黄庭坚说: “三日不读《汉书》,便觉 俗气逼人。班固是作赋的能 手,《汉书》结构严谨,炼 词简净,开创了六朝骈体文 的先声。他写人物不如《史 记》逼真,但也有不少精妙 之笔。
(三)、《三国志》的成就 1、 叙事条理清楚,质朴无华; 取材审慎,不苟下笔。 2、 评论人物基本准确 3、 对各方面的人物介绍,大体 上是真实可靠的。 《三国志》的不足: 1、没有记载劳动人民事迹的。 2、没有表、志,对于了解历史 发展的梗概,研究社会的经济基 础与上层建筑,探讨社会历史发 展的规律,缺乏材料。 3、曲笔太多,回护过甚。
第一节 《汉书》介绍
(一) 作者及成书经过 1、《汉书》作者 班固,字孟坚,扶风安陵(陕西咸阳 市东)人。生于东汉光武帝建武八年 (公元32年),没于和帝永元四年 32 (92年)。 据说班氏在汉朝是“家有赐书,内足 于财”的世家,曾祖班况,成帝时为 越骑校尉;祖父班秩,哀帝时为广平 太守;父班彪,光武时望都(河北中 部偏西)长吏,是个有志修史,而又 留心当时政治的人;弟班超,是征服 西域50多国的历史著名人物;妺班 昭,是中国第一个有著述的女学者。 班固“九岁能属(属:zhu,撰著言辞) 文,诵诗赋;及长,遂博贯载籍,九 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 《后汉 书·班固传》 班固16岁进入洛阳太学就读,23岁 因父丧回家,着手整理班彪所作《后 传》,开始编纂《汉书》。5年后, 有人上书明帝,告发他“私作国史”, 下狱治罪,书稿被抄。班超赴洛阳申 辩,当地官吏也把书稿送往京师,明 帝阅后,发现班固才能卓异,遂召见 他,任为秘书郎,又任为兰台令史, 负责典校秘书,又编著国史。曾与陈 宗、尹敏、孟异等人撰成《世祖本 纪》,又作列传、载记28篇。深得 明帝赞许,令其在兰台继续撰写《汉 书》。从此以著述为业。
其一,《三国志》为国别体。 其二,实际上尊魏为正统,把曹魏看 成中央政权,把蜀吴看成地方割据政 权。 赵翼《廿二史札记·三国志书 法》:“正统在魏,则晋之承魏为正 统,自不待言。此陈寿仕于晋,不得 不尊晋也。然《吴志》孙权称帝后犹 书其名,《蜀志》则不书名,而称先 主、后主。陈寿曾仁蜀,故不忍书故 主之名,以别于《吴志》之书权、亮、 休、皓也。此又陈寿不忘旧国之微义 也。”2、内容 全书记事,上起东汉末年黄巾起义 (184年),下至吴灭亡(280年) 西晋统一全国,近100年的历史。 三 国史,一般人认为应从黄初元年 (220年)曹丕称帝写起。陈寿从黄 巾起义写起,容易把问题写清楚
建初四年(79年),汉章帝在白虎观召 集诸儒论六经异同,班固以史官兼任记录 工作,编成《白虎通道德论》(亦作《白 虎通义》)。建初七年(82年),《汉 书》大体完成,从27岁到57岁,前后共 30年时间。章和二年(88年),因结母 丧去官。和帝永元元年(89年),大将 军窦宪出击匈奴,58岁的班固为中护军, 行中郎将事,参与谋议。破匈奴后,勒石 燕然山(杭爱山),铭文记功。92年, 窦宪被杀,班固受其牵连,先免官,后被 仇家洛阳令种兢逮捕入狱,屡遭笞辱,悲 愤死于狱中,年61岁。 班固死时,《汉 书》尚有《八表》及《天文志》没有写成, 汉和帝便命其妺班昭补作,令马续协助编 写《天文志》。因此,《汉书》的作者实 际包括班彪、班固、班昭、马续4人。
2、成书经过 在陈寿《三国志》成书以前,记魏、蜀、 吴三国的史书很多,主要有《魏书》、 《魏略》、《吴书》、《蜀书》、《蜀本 纪》、《诸葛亮集》、《益都耆旧传》。 陈寿可能以这些书作为基本材料撰《三国 志》。起所见史料有限,魏、蜀、吴各书 的内容都不够充实。但此书也颇受时人赞 誉。“称其善叙事,有良史之才,夏侯湛 当时正著《魏书》,见寿所作,便坏己书 而罢。张华深善之,谓寿曰:当以《晋书》 相付耳。”(《晋书·陈寿传》)陈寿死 后,梁州大中正尚书郎范頵等上表荐《三 国志》,言该书:“辞多劝戒,明乎得失, 有益风化。”于是朝廷命河南尹、洛阳令 到陈寿家抄写这部书,藏于官府。 该书成书年代已无法确考,后人推断, 大约在陈寿60岁左右。
2、《汉书》篇目:帝记12篇;表8篇;志10篇; 传70篇。共100篇,120卷。《汉书》改《史记》 的“本纪”为“纪”、“书”为“志”、“列 传”为“传”,取消“世家”而并入“传”。
“纪”中,增加《惠帝纪》,续定了 昭、宣、元、成帝及哀平等6帝纪。 王莽为传;陈胜、项籍为传。 “表”中,新增《古今人表》、《百 官公卿表》。 《古今人表》记载了 从三代至楚汉之际的历史人物。将历 史人物分为上上至下下九等,品评人 物的标准是儒家的。 《百官公卿表》 较完整地介绍了秦汉各种职官的设置 及其演变情况。最受后世推崇。为后 世《百官志》、《宰相表》开辟了道 路。 10志中,6志取材于《史记》,新创 有《刑法》、《五行》、《地理》、 《艺文》四志。此四志是贯通古今, 不专记西汉一代的史事。
第一节 《三国志》介绍 (一) 作者简介及成书经过 1、作者 《三国志》作者是西晋陈寿。 陈寿(233—297年),字承祚,巴 西安汉(四川南充)人。少时好学, 是著名史家谯(qiao)周的弟子。在 蜀做到观阁令史。当时黄皓专权,大 臣都曲意依附,他独正直不屈,因而 屡遭谴黜。蜀亡以后,在晋朝,为佐 著作郎,巴西郡中正,平阳侯相,著 作郎,治书御史。著述除《三国志》 外,编辑过《诸葛亮集》24篇,撰 过《古国志》50篇,《益都耆旧传》 10篇
70传,基本上仿照《史记》。 类传有:《儒林传》、《循吏传》 《酷吏传》《货殖传》《佞幸传》 《外戚传》 民族传:《匈奴传》《西南夷两粤朝 鲜传》《西域传》 《叙传》是该书最后一传。
(三)、《汉书》的成就与不足 1、《汉书》的成就是在编纂方 法上。 开创了我国以纪传断代为史的编 纂体例。这种体例的优点,便于 及时地保存和整理史料。它“包 举一代”,可容纳一个朝代更多 的内容。同时,突出一个朝代及 开创者的地位。为了突出汉代历 史地位,断限起自西汉王朝建立, 终于新莽灭亡。刘邦的高祖纪排 在篇首,项羽只能降为列传,王 莽为叛臣排在最后。这对后世编 修史书有深远的影响。
选文:司马迁传赞 说明:本文选 自《汉书》卷62,集中地反映了班 固对司马迁《史记》的看法。本文扼 要叙述了司马迁著述的渊源和材料选 取,并对司马迁及其《史记》进行了 评论。 作者肯定了司马迁撰著《史记》的功 劳,赞扬他有“良史之才”,这是切 合实际的。但作者批评司马迁“是非 颇谬于圣人”,“论大道则先黄老而 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述 货殖则崇势利而羞贱贫”。实际上, 这正是司马迁思想中光辉夺目之处。 本文是对司马迁及其《史记》的较早 评论,而且出自东汉著名史家班固之 手,影响十分深远。是研究《史记》 及马、班史学思想异同的重要史料
(二)、体例与内容 1、体例:体裁是纪传体;内容是断代史。它基 本沿袭《史记》,但也有所创新。其最大变化 是它开创了以纪传断代为史的先例,成为我国 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后世正史基本上都是纪 传体的断代史。 中国古代史书,本来就有六种体裁。即刘知几 所说的六家:《尚书》家,《春秋》家,《左 传》家,《国语》家,《史记》家,《汉书》 家。 范文澜说:“中国自汉以下,政尚专制,忌讳 滋多,本朝之人不敢指斥本朝,以速罪戾(罪 过、罪恶)。班氏史体,最合著述家之心理, 盖记前朝之事,危疑较少。讥谈政事,臧否人 物,均视在当代为自由,《汉书》家独盛于后 世,即此故也。” (《正史考略》) 齐知己说:“如《汉书》者,究西都之首末, 窃刘氏之废兴,包举一代,撰成一书。言皆精 练,事甚该密。故学者寻讨,易为其功。自尔 迄今,无改斯道。” (《史通·六家》)
(四)、注本及参考书 1、 裴松之注 裴松之(372—451年),字世期,南朝 宋河东闻喜(山西闻喜)人,他出身封建 官僚家庭。刘宋政权取代东晋以后,裴松 之深受宋武帝刘裕的宠信,历任国子博士, 太中大夫等职。裴松之注,不专在解释文 义,而注在补充材料。“注”文比原文增 多三倍。起注释方法: 1)、上搜旧闻,旁摭遗逸,起寿所不载, 事宜存录者,罔不必取以补其缺。 2)、同说一事而辞有乖杂,或出事本异, 疑不能判,并皆抄内以备异闻。 3)、若乃纰漏显然,言不附理,则随违 矫正以惩起妄。 4)、其时事所当否及寿之小失,则均有 所论辩。(《上三国志注表》) 裴松之起了订讹补缺备异的作用。
2、在编排方法上,远比《史记》 整齐、严密。 各传一般是按时间 顺序排列,先专传、合传、次类 传名称概以姓或名标题,只是诸 王传除外。比《史记》为统一。 3、《汉书》“志”比《史记》“八 书”丰富完备。是后世《通典》、 《通考》等典章制度通史的开端。 4、开拓了史学研究的新领域, 其记事在不少地方超越了《史 记》。 5、“文赡而事详”。赡:富足、 充足;供给。详:详细、详尽; 广泛、周遍;审慎安详。
2、其它几种参考书 清杭世骏《三国志补注》 卢弼《三国志集解》 清洪亮吉《补三国疆域志》 清陶元珍《补三国食货志》 清钱大昭、侯康《补三国艺 文志》 清万斯同《三国年表》 清洪饴孙《三国职官表》 缪钺《三国志选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