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北大改革措施及意义

合集下载

蔡元培北大改革的现代意义

蔡元培北大改革的现代意义

【 关键词 】 蔡元培 ; 北大改革 ; 现代 意义
1 9 1 7 年蔡元培就任北京 大学校 长 . 在 此之前 的北大仍是沉疴未 学的宗旨 . 完善学生 的个性 . 提升学生的精神世界 祛, 改革 的成 效并不 明显 。蔡元 培人驻北大后 . 进 行了大刀 阔斧 的改 2 . 2 贯彻 “ 思想 自由” 兼容并包“ 的原则 革, 一改北大 的封建性质 . 讲新民主主义 的气息注入这所老式学堂 , 使 蔡元 培提出“ 囊括大典 . 网罗众家” , 思想 自由 . 兼容并包的原则使 它焕发新 的活力 , 为 中国高等教育 的发展树立 了一面旗帜 得北京大学不仅得 以保 留我国的优秀文化 . 而且使得全体师生有机会 1 . 理 论 基 础 接触和学习近代 西方的进步思想 。 同时. 这种开放的办学原则 . 对 当时 1 . 1大学 观 的新思潮不能不说是有一种庇护 。 纽曼说过 : “ 大学理所应当是 一所教 . 虽 然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 . 纽曼作 为天主教 教徒 蔡元培的大学 观是建立在 中国传统文化 与西方文明结合之上 的. 授全面知识 的机构” 形成了一整套包括体现 在蔡元培对办学 职能 、 办学理念 、 办学体制和 着重强调 的是大学应该把神学作 为知识的一个重 要分支纳入大学 的 但是他所说 培养 目标的大学办学思想 。 蔡元培 曾明确指出“ 大学 者. 研究高深学问 知识 系统之 中。我们暂且不对纽曼 的宗教立场做 出评判 , 者也” 、 “ 大学为纯粹研究学 问之机关” 蔡元培先生 向学生提 出“ 抱定 的大学知识 的多样性和对学术 的开放性在现代社会也是值得提倡 的 宗 旨” , “ 为求学而来 ” , 不为升官发财而来 : “ 砥砺德行” : “ 敬爱师长 ” 这 2 . 3 教授治校 . 民主管理 . 形成研究性学习观 三项要求。 这就指大学是纯粹研究学问的处所 不可视为养成 资格 、 贩 “ 教师群体 的学术水平是 一所大学学术水平 的标 志 . 也是把 大学 卖知识之所 , 学者就应 当以研究学 问为主要 目的 . 养成学问家 的人格 . 建造成学术研究机构的重要保 障” 。“ 教授治校 ” 作 为一 种大学 管理体 制来 源于 中世纪 的巴黎大学 . 而洪堡创建柏林大学 则使 之作为一种大 培养出具备健全人格的学 生. 这才是大学的最高宗 旨的核 心 1 - 2 “ 培养健全人格” 的教育 目的 学理念得 以确立并对后世的大学产生深刻影 响 由京师大学堂转变而 蔡元培在《 大学令》 中指出 , “ 大学应 当教授高深学术 , 养养成硕学 来 的北京大学 .不可避免的带有浓重 的封建衙 门作风 . “ 教授治校” 把 让 真正懂得学术 的人来管理学校 闳材 , 应用家为宗 旨。” ①蔡元培所主张 的大学教育 . 是 以人为 中心的 推动学校发展 的责任交给教授 . 教育 , 教育要 培养人 的德智体美 、 发 扬人性 , 完善人格 , 实现人 的全 面 近年来 . 大学聘请 明星做教授成了一种流行 的风气 但是 . 由于工 这些 明星很少履行 自己的教授职责 。 明星到高校给学生讲课 . 协调发展 , 其 中心是人。 ②健全 人格是指人 的整体的精神素质 , 人的全 作太忙 , 分享 自己的成功 经验 . 不失 为一 种独特 的教学 面、 自由和充分 的发展 , 是要通过德育 、 智育 、 体 育和美 育的和谐 发展 , 讲述 自己的人生故事 . 使 生理 、 体能与心理 、 精神等方面相互协调 。 方法。 但 问题在于 , 一些明星是否有诚 心、 有实力为学生授课 ?大学为 1 - 3 “ 思想 自由. 兼容并包” 的办学原则 了提高知名度 , 热衷 于利用 明星进行炒作 . 这本身就是 一种浮躁和急 蔡元 培先生在《 致( 公 言报) 函并答林琴南 函》 中对大学办 学原则 功近利的表现。 大学是求学的圣地 , 天职是教书育人 。 大学是体 现科学 应 当体现文化 的尊严 。它必须与世俗 的浮华 与虚 进行详 细的阐述 : “ 对于学说仿世界各大学通 例 . 循 思想 自由原则 . 取 与人文精神的地方 . 兼 容并包 主义 , 与公所提 出之 ‘ 圆通广大 ’ 四字. 颇不相背 无论为何种 名保持应有的距离 . 而只对达到相 当高度的真知与学识致敬 如果大 学派 , 苟其言之成理 , 持 之有 故 . 尚不达 自 然 淘汰之命运者 . 虽 彼此相 学一味媚俗 , 最终损 害的, 将是大学高洁 的品格。 2 . 4 学科与教学体制改革 反, 而悉听其 自由发展 。 ” 蔡元培先生极力主张学术 自由、 思想 自由、 言 论 自由 . 反对学术上 的独立独行 、 门户之见 . 在学术界只要“ 言之有理” 北京 大学在改革前 内设有文 、 理、 法、 商、 工5 科. 各科下 设若 干 蔡元培先生在长期的教育实践 中队北大的学科与教学体质进行了 都应该不予以干涉 . 使北 大“ 为学术而学术 ” 、 “ 学术独立 自由” 的思想 门。 深 入人 心 。 改革 。 ①扩充文理 。 从北大不 断发展演变 的教育改革 . 我们深刻得知一 个 国家 的高等教育体系首先应 当是多种层次 、 多种 门类 、 多种体制 的 . 2 . 具 体 措 施 的 现代 借 鉴 意 义 这样才能 在不 同的教育方式 和管理模式 的背景 下培养 出社会需要 的 2 . 1 抱定 宗旨. 改 变 校 风 先进高等学院的科 系已得 到快速发展 . 但并不完善 . 继续 蔡 元培先生 刚任 职北大时 . 北大封 建官僚习气很浓 . 学生入学不 各种 的人才。 为求学 , 把大学作为取 的官史资格的机关 。 而在当代 . 仍然有很 多学生 发现科 与科之间的关系 .更加优 化设计科别是高等学 府仍需努 力的

北大历史和蔡元培的办学方针

北大历史和蔡元培的办学方针

北大历史和蔡元培的办学方针北大(北京大学)作为中国最具影响力和历史传统的高等院校之一,其历史和办学方针一直备受关注。

北大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98年的京师大学堂,是中国最早的现代高等教育机构之一。

在百年辉煌的历史长河中,北大培养了众多杰出人才,其办学方针也在不断演进和发展。

北大的创始者梁启超、张之洞等人秉承着西方教育理念,创建了最早的“西学东渐”教育机构,为中国近代教育的改革奠定了基础。

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北大逐渐成为了当时中国最高端的学府,吸引了大量的学子前来求学。

然而,北大一直致力于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不断强调“中西融合”的教育理念。

在蔡元培校长执掌北大之后,这一理念更是被彻底贯彻到了学校的教育方针中。

蔡元培提出的“自由、民主、科学”的办学方针,成为北大的鲜明特色。

首先,北大秉承着“自由”这一办学方针,鼓励学生在学术和思想上的自由探索。

北大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不限制学生的学术研究方向和兴趣爱好。

学生在北大的学习生活中,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学科和研究方向,不受传统束缚,这种自由的学术氛围吸引了大量的优秀学子前来北大求学。

其次,“民主”也贯穿于北大的办学方针之中。

北大重视学生自治和参与学校决策的权利,学校的教学管理和学生自治也是民主化的。

学生会可以自主组织各类活动,代表学生的诉求,并且参与学校性质的大事。

北大强调平等和尊重,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关系也更加平等和民主。

最后,“科学”也是北大的办学方针之一。

北大强调理性思维和科学精神,鼓励学生进行务实的学术研究,重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

北大的科学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备受社会的认可和赞誉。

蔡元培的办学方针使得北大成为当时中国现代高等教育领域里的佼佼者,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的近代教育改革。

北大的发展和变化离不开这一办学理念的指引和支持。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北大的办学方针也在不断调整和完善。

在传承蔡元培的办学理念的基础上,北大更加注重国际化与开放,致力于与世界一流高校接轨,加强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

蔡元培与北大的教育改革实践

蔡元培与北大的教育改革实践

蔡元培与北大的教育改革实践

《 学与术》 的专论文章 , 认为 “ 学也者 , 组织成立 了“ 中华平 民教育促进总会”都广 , 观察 事物而发明其真理者也 ;术也 泛开展了平 民教育运动的实践运 动, 将平 民
者, 取所发明之真理而致诸用者也” 教育运动视作救 国救 民和改 良社会 的重要 。 他还认同“ 学者术之体 , 术者学之用 ” 手段 , 力求使工农与劳苦大众获得接受教育 的说法。 近代翻译家严复在向国内民 的基本权利与发展机会。



翕 林宿儒 向现代新型知识分子 的巨大转变 。 科的界限 , 进行广泛的沟通借鉴学 习方属上 完全符 合普通 民众谋求 自身发展与解放 的
对东西方不同文化 的认识当中, 蔡元培具 策 , 因为“ 这是 文与理” 学科之间的有效沟通 根本权益 , 对于促进 中国国民的基本素质提
亍 独特 的体会心得与先进理念 , 他潜心撰写 能够为师生发展构建一个思想 自由、 学术开 高和民主政治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蔡 指 出 :在他一 辈所 谓有新思想新学 对大多数 国人文化水平欠缺的落后现象 , “
庶 方 打破 问的人物 , 只有蔡元培真懂得西洋 的 元培提 出应当坚持教育 的“ 民” 向,
思 想 和文 化 。 ”
以往中国社会 当中存在的穷 富贵贱有别、 劳
在担任北京大学校长期 间, 蔡元 心劳力有别 的腐朽教育理论 , 认为 “ 无时不 口
蔡元培特别关 心和重视发展女子教育 , 女 材或文章 , 中西方文化 的概念和特征 “ 围绕 囊括大典 , 网罗众家” 的高等学府 , 应该 广 并 在对 中西方文化 的观察 比较 中构建 出完 生 行了比较充分细致 的表达和论述 , 认为中 泛吸纳各种学术和思想流派的知名学者 , 百 整的女子教育思想体系。 面对影响中国几千 可 文化是各有所长和各有特点 , 反对那些要 家争鸣 , 自由发展 , 同时他 鼓励 培养 学生 的 年来 的“ 女子无才便是德” 男尊女卑” 和“ 的 说“ 西洋科 学破产 ”要么说“ , 中国旧文 明 自由主动思考和独立学术研究能力 , 积极支 封建腐朽思想 , 他一 向予以坚决反对和愤然 殳 有价值” 的极端观念 , 秉持人类 在共 同经 持学生们成立各种学术讨论会和研究会 。 比 驳斥 。蔡元培认 为, 国家要富强 , 民族要繁 芊 基础上必然会有一种普遍性的理论 指导 如罗素访华期间 , 北大师生就曾 自发组成了 荣 , 那么男女教育就应该遵循权利与义务平 理的看法。 蔡元培曾邀请西方著名哲学家 个校 内的“ 罗素学说研究会”罗素在华时 等原则 , 人人 益受教育 ”这 自然要包括 , 即“ , 思想家杜威 、 罗素等高级学者到中国和北 均在此处对北大师生授业解惑 , 每周参加一 女子教育在 内了。 蔡元培曾多次到欧美多国

略论蔡元培北大改革的现代意义

略论蔡元培北大改革的现代意义
第 1 7月 2卷第 4期 21 0 2年
JU N L FH N NM S EI O AIN 院学报 A LE E O R A U A AS D V C T A C NC L O LG O 湖南 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 L EH I C M A O T
V】 2 o 0 1 N. J 4 .
[ 收稿 E期] 2 1 — 5 1 t 02 0 — 3 [ 作者简介] 李巧平(93 )女, 17 一 , 湖南长沙人,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讲师, 研究方向: 课程与教 学论。于慧慧 (9 7 ) 女 , 17 一 , 湖南会 同人 , 贵州铜仁学 院讲师 , 究方 向 : 研 课程与教学论。 . [ 基金项 目] 本文为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项 目重点教研教改课题 “ 传媒 类高职 院校 通识教育研究与实践 ”
树立 了一 面旗 帜。

蔡元培在《 大学令 》 中指 出: 大学应 当以 “
教授 高深 学术 , 养成 硕学 闳材 , 国家 需要 为宗 应 旨。 … 蔡 元 培 所 主 张 的 大 学 教 育 , 以人 为 ” 是 本, 培养人 的德 智体美 , 扬人性 , 善人格 , 发 完 实

u .2 l 1 0I
略论 蔡元培北大改革的现 代意义
李 巧 平 于 慧 慧 2
( .湖南大众传 媒职业技术学 院 教务 处 , I 湖南 长沙 4 0 0 ;.贵州铜仁学 院, 1 10 2 贵州 铜仁 54 0 ) 5 30 [ 摘 要】 蔡 元培是我 国近代伟大 的民主主义教育 家 , 的教育思想 为我国近现代 教育发展做 出 他
人 的整体的精神素质 , 人的全面、 自由和充分的 发展 , 是要通过德育 、 智育、 体育和美育 的和谐 发展 , 使生理、 体能与心理、 精神等方面相互协 调。蔡元培先生强调教育在于使人免于奴化, 培 养人 的独立人格、 自由意志, 开发潜在的能力, 实 现 自由发展 。蔡元 培将 大 学教育 视 为整 个 国 民 教育的根基。大学的教育 目的应该是实现德育、

蔡元培的北大改革

蔡元培的北大改革

蔡元培的北大改革蔡元培先生为中国近代教育做出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他提出先进的教育思想,实施教育改革,创办学校,为中国的教育打下基础。

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民国临时政府大总统,1月3日,任命蔡元培为教育总长。

1月9日,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正式成立。

教育部成立后,于1月19日颁布了《普通教育暂行办法》和《普通教育暂行课程标准》,这是中国资产阶级首次以中央政府名义发布的教育文件,是民国初年改革封建教育的纲领性文件,对保障政体变更之际普通教育的顺利过渡和稳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对于大学的革新整顿,蔡先生首先对课程进行了调整,取消了经科。

后又依据各地高等大学的质量情况,设立了大学预科,附属于大学,以提高教育质量。

1912年5月蔡先生在北大的开学典礼讲演中强调:“大学为研究高尚学问之地”,这是他对大学的定位,也是他对大学办学宗旨的第一次阐述。

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后,对北大进行了全面改革。

具体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抱定宗旨,改变校风蔡元培认为大学应该成为“研究高尚学问之地”,因此,他改革北大的第一步是明确大学的宗旨,并为师生创造研究高深学问的条件和氛围。

主要措施如下:①改变学生的观念。

②整顿教师队伍,延聘积学热心的教员。

③发展研究所,广积图书,引导师生研究兴趣。

④砥砺德行,培养正当兴趣。

(2)贯彻“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原则“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是蔡元培革新北京大学的基本指导思想。

他认为“无论为何种学派,苟其言之成理,持之有故”都可以在大学里自由地研究和讲授,并认为这是各国大学的共同准则,只有这样,大学才能对学术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也体现在教师的聘任上,蔡元培以“学诣为主”,罗致各类学术人才,使北大教师队伍一时出现流派纷呈的局面。

(3)教授治校,民主管理1912年由蔡元培主持制定的《大学令》中,即已确立了教授治校、民主管理的大学校务管理原则,但直到蔡元培任校长后才真正实行。

蔡元培改革北京大学的实践及其现代启示

蔡元培改革北京大学的实践及其现代启示

蔡元培改革北京大学的实践及其现代启示作者:赵雪晶来源:《读与写·下旬刊》2013年第05期摘要:本论文探讨了蔡元培改革北京大学的时代背景,在改革北京大学中的实践,以及对现代的评价和启示,分别在教育和管理的角度论述了他改革北大的时代的必要性及其实践意义,更为当代大学的管理以及学生人格的塑造提供了借鉴意义和指导意义。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五育并举的教育理论对高校开展素质教育的指导意义;教育独立,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思想对高校的发展和学术氛围营造的启迪;蔡元培改革北大的实践队现代教育的启示。

关键词:蔡元培;教育;管理;意义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5-0007-011.蔡元培改革北京大学的背景北大的前身是1898年创立的京师大学堂。

辛亥革命后,虽改名北京大学校,但大多数学生继承前清老爷式的作风,不认真读书,只想混张毕业文凭,作为升官发财的敲门砖。

鸦片战争后,中国知识分子既面临着亡国的威胁,又目睹了清政府腐败无能的事实;既痛恨帝国主义的暴行,又羡慕西方列强的器械先进。

蔡元培在如此复杂的社会背景和民族危亡之际,迈出了从士大夫到新型知识分子转变的坚实步伐,北京大学在他的改革下呈现了当代大学的活力。

2.蔡元培改革北京大学的实践2.1五育并举的教育理念。

所谓五育是指"军国民教育,实利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育教育",在他看来五育联系紧密,军国民教育和实利教育是立国立民的根本,国家的强盛繁荣离与经济的持续发展不开军国民教育和实利教育;公德教育,和世界观教育又离不开美育。

为此他指出"譬之人身,军国民教育者,筋骨也,用以自卫;实利主义者,胃肠也,用以营养;公德教育者,呼吸机,循环机者,贯穿全体;美育者,神经也,用以传导;世界观者,心理作用也,附丽与神经系,而无迹象之可求。

此五者不可偏废之理也。

"[1]现阶段中国,由于市场经济的作用,中国的教育更公立化,教育的目的被大部分的文凭取代,而那些文凭称为人才市场上删选人才的有力凭证,市场经济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很多高校还有职业教育学校就大力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而教育带给人隐性的影响往往被忽略,近些年来国家提倡的素质教育也正是在尽力弥补教育在这方面的缺失,所以五育并举的理念在此时提出显然具有重大的意义和必要性,教育功能的均衡性不能全部因为市场经济而全部失衡,以至于出现高学历低道德的结果。

从蔡元培的教育体制改革看民国时期的教育制度

从蔡元培的教育体制改革看民国时期的教育制度

民国时期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当时中国内部军阀割据严重,外部侵略不断,战乱依旧频繁,人民生活疾苦。

虽然当时时局不够稳定,但当时中国的高等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很多有识之士,将先进的文化和办学方式带到了中国,使得当时的教育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赢来了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最佳时期。

提到民国时期的大学教育制度,一个人不得不提,那就是蔡元培。

蔡元培一直致力于封建教育制度的改革,为发展中国新兴文化教育事业,建立中国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蔡元培年少时博览群书,积累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在甲午战争之后,开始接触西学。

在此期间,他曾多次赴国外留学考察、学习,为后来的中国教育制度的改革打下了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

蔡元培于1917年就任北京大学校长。

在蔡元培就任之前,北京大学学校制度混乱、学习风气日益减弱、封建落后文化漫溢。

虽然当时很多人都劝其不要接受任命,但他在孙中山等人的支持下,决定接受这一任命,对北京大学进行改革。

蔡元培在1917年《就任北京大学校长演说》中提出“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大学应该是研究高深学问的地方,这一观点的提出明确了大学的办学宗旨,为接下来的教育制度的改革奠定了基础。

一、蔡元培对北京大学的改革的具体改革方面:(一)整顿教师队伍,为大学挑选热心于学术研究的老师。

北京大学之前之所以学校制度混乱、学习风气日益减弱、封建落后文化漫溢、学习氛围不浓。

很大程度上在于老师不热心于学术研究。

因此想要改变这种现状,就要为大学挑选那些热爱学术、学文问研究的教师,以此来改变学校的教学、学习氛围。

在教师的挑选上,他着重聘用那些有真才实学的人。

同时这些人无论出身贵贱,学历如何,都已与录用。

相反地,那些没有真才实学的,不热心于学术方面研究的,无论他是什么人都将被辞退。

(二)学生的观念,提倡思想自由旧时的北京大学学生将大学作为升官发财的跳板,读书只为做官,而忽略了读书的根本目的。

而这也是旧时北京大学学校制度混乱、学习风气日益减弱、封建落后文化漫溢、学习氛围不浓。

蔡元培在北大的改革措施

蔡元培在北大的改革措施

蔡元培在北大的改革措施
1. 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旨在普及教育,让更多人接受基础教育。

2. 推行新的招生政策,取消门第背景的限制,以考试成绩为唯一评判标准,提高北大的招生公平性。

3. 引进西方教育制度,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思考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个人研究。

4. 开设新的学科,包括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以满足时代的需求,培养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

5. 提倡学术自由,鼓励教师和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研究,不受政治力量的干预。

6. 开展教师培训计划,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

7. 建立图书馆和实验室,提供先进的学习和研究设施,为教学和科研提供更好的支持。

8. 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招聘外籍教师,引进外国教材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9. 推动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10. 加强与产业界的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实习和就业机会,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

11. 建立学生自治组织,鼓励学生参与学校管理和决策,培养他们的领导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12. 提高教育经费投入,增加教育资源,改善学校设施和师生条件。

13. 进一步完善学校管理制度,加强交流和沟通,提高管理效能。

14. 鼓励学术研究和创新,设立奖学金和科研项目,为优秀学生和教师提供更多机会和支持。

15. 加强社团和体育活动的开展,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人发展。

蔡元培“教授治校”民主管理思想及其启示

蔡元培“教授治校”民主管理思想及其启示

蔡元培“教授治校”民主管理思想及其启示汤汉林(教育经济与管理)2005241一、蔡元培教授治校“教授治校”乃教育独立思想中应有之意,蔡元培在中国提出并实行“教授治校”,具有开创性和生命力,促进了近代教育的民主化进程,影响深远。

教授治校是蔡元培在北京大学锐意改革的重要举措。

一方面北京大学旧的管理体制窒息了大学的生气。

建立之初的京师大学堂沿袭了晚清由管学大臣和几名司务长独掌学校事务的专制体制,扼杀了学校的进步思想与开明之士,且学校要务全部被政府控制。

1902 年张百熙出任管学大臣,认真筹办京师大学堂,重用一些比较开明和进步的学者,引起了顽固保守势力的极力反对与恶意攻击,清政府终以张百熙“喜用新进”,有改良倾向,在1903 年春加派满人容庆为管学大臣,对张百熙进行监督,“张百熙一欲更新,容庆以旧学调剂之”。

不仅如此,清廷还命张之洞会同张百熙、容庆共同修订学堂章程。

另一方面,蔡元培深受欧洲大学管理体制之启发。

蔡元培数次赴欧考察,吸收了欧洲大学体制的先进方法,移为中用。

蔡元培在介绍德国的“教授治校”制度时说:“德国在革命以前是很专制的,但是他们的大学是极端的平民主义,他的校长与各科的学长(院长) ,都是每年更选一次,由教授公举。

他的校长由四科(神学、医学、法学、哲学) 的教授轮值,周而复始。

”显然,这成为蔡先生在北京大学推行“教授治校”的蓝本。

蔡元培主张并推行教授治校经过一段历程。

1912 年,蔡元培任民国临时政府教育总长时颁布的《大学令》,即有大学设立评议会与教授会之条款,已经明确规定教授有参与校务决议之权,“第十六条,大学设评议会,以各科学长及各科教授互选若干人为会员;大学校长可随时齐集评议会,自为议长;第十七条,评议会审议下列诸事项:各学科之设置及废止;讲座之种类;大学内部规则;审查学生成绩及请授学位者之合格与否;教育总长及大学校长咨询事件;第十八条,大学各科各设教授会,以教授为会员;学长可随时召集教授会,自为议长;第十九条,教授会审议下列诸事项:学科设置;学生实验事项;审查学生属于该科之成绩;审查提出论文请授学位者之合格与否;教育总长及大学校长之咨询事件”。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中蔡元培提到的三件事,详细说明(不少于100字)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中蔡元培提到的三件事,详细说明(不少于100字)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中蔡元培提到的三件事,详细说明(不少于100字)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1918年,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他发表了一篇《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提出了三大任务,为北京大学发展贡献出了自己的力量。

首先,蔡元培要求北京大学要把最新的科学成果和研究方法引进,从而加强学术修养,提高学术水平。

他特别强调,在开展研究的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素质,让他们自由地思考问题,不断提高学术能力。

其次,蔡元培要求北京大学要加强科研,把国际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引进,帮助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

他特别提到,科学研究要坚持客观的科学态度,要把科学的规律作为研究的准则,从而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

最后,蔡元培倡导北京大学要尊重学术自由,要把学术自由视为培养学生思想素质的重要途径。

他认为,学术自由是教育的基础,给予学生们自由思考的空间,能够使学生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从而提高学术水平。

蔡元培在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中,提出了三件事,首先要求引进最新的科学成果和研究方法,其次要加强科研,最后要尊重学术自由。

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在当时颇有划时代意义。

他提出的三件事,也极大地丰富了北京大学的学术研究和教育活动。

他要求引进最新的科学成果和研究方法,使得北京大学的学术水平得以提高,学术水平得到了明显的提升。

他提出的科研任务,也使得北京大学的科研成果走在了国际前列,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得到了极大的推动。

最后,他要求尊重学术自由,为培养学生思想素质提供了重要的途径,使得学生们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从而提高学术水平。

蔡元培的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给了当时的学术界和科学界一个重要的号,也为后来者指明了方向,让他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引进最新的科学成果和研究方法,加强科研,尊重学术自由,是北京大学发展的关键所在。

只有坚持这样的原则,才能使北京大学更加发展,实现更大的跨越,实现更大的梦想。

蔡元培北大改革措施及意义

蔡元培北大改革措施及意义

蔡元培北大改革措施及意义.txt师太,你是我心中的魔,贫僧离你越近,就离佛越远……初中的体育老师说:谁敢再穿裙子上我的课,就罚她倒立。

蔡元培北大改革启示陈汝平(重庆师范大学教育系,重庆400047)摘要:蔡元培执掌北大时,在北大进行了大刀阔斧而卓有成效的改革,从此,使一座衰败腐朽的封建学堂获得了新的生命。

本文选取蔡元培当年北大改革的部分思想和举措,结合当前状况,阐明其对今天我国高等学校的改革与建设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蔡元培;北大改革;启示北京大学的前身———京师大学堂是一所充满封建官僚习气的学校。

民国成立以后,京师大学堂改称北京大学,虽然也进行了一些初的民主改革,但由于继承了老式学堂的传统,加上袁世凯复辟的一些政治气候的影响,北大的封建沉疴未去,改革的成效并不显著。

1917年,蔡元培先生赴任北京大学校长。

蔡元培入主北大后从自由、民主的原则出发,对北京大学进行了大刀阔斧而卓有成效的改革,使这所充满封建僚习气的学校一跃成为中国首等学府,使一所衰败腐朽的封建学堂获得了新的生命,为中国的高等教育开辟了一片新的天地。

蔡元培对北大改革的思想和经验对今天高校的改革与发展也有着相当的指导意义和借鉴价值。

一、转变师生观念,明确大学的宗旨蔡元培早在1912年担任教育总长时就强调,大学应该成为“研究高尚学问之地”,但当时的北京大学,学生对研究学问没有兴趣,读书仅仅是为混资历谋官位;教员中也有不少是不学无术的人,课堂讲授敷衍塞责。

蔡元培认为教师不热心学问,学生追求的是当官发财,这是北大“著名腐败”的总因。

因此,他改革北大的第一步是明确大学的宗旨,并为师生创造研究高深学问的条件和氛围。

蔡元培在1917年1月9日的演讲中为北大设计了未来:“诸君来此求学,必有一定宗旨,欲求宗旨正大与否,必先知大学之性质。

今人肄业专门学校,学成任事,此固势所必然而在大学则不然,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

外人每指责本校之腐败,以求学于此者,皆有做官发财思想,故毕业预科者,多入法科,入文科者甚少,入理科者尤少,盖以法科为干禄之终南捷径也。

蔡元培北大改革措施对大学管理的启示

蔡元培北大改革措施对大学管理的启示

蔡元培北大改革措施对大学管理的启示蔡元培对北大的改革措施,对我们现代教育改革和发展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一)学生方面――端正学生动机端正学生学习动机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

在当今的高校里,不乏很多学生对于自己的学习目的,到底学习深造是为了混得一纸文凭,还是为了就业铺路,还是仅仅为了逃避社会。

许多学生对此很是疑惑。

在这样不明朗的学习动机下,也很难在学习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价值。

所以在高校建设过程中,只有端正了学生的学习观,才能抓住主要矛盾,变学生的被动接受为主动汲取,营造出浓厚的学术气氛。

因此,学校应当在开学典礼、学术讲座、文化交流会等场合阐明大学办学的深层内涵,学习的根本宗旨,使得学生对此有更为清晰的认识。

除此以外,为了更好的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应在注重其学术知识的同时,也积极开展各种社团、学会、兴趣小组等,充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减少“高分低能”的现象。

(二)教师方面――优化师资队伍师资队伍的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障。

针对现在高校的教学质量有所下降的情况,很大程度上因为当今很多的大学里存在着“近亲繁殖”,关系户层出不穷,本校毕业生优先留在学校任教,而外来的有真才实学的真正人才却受到各种排挤而难以进入学校。

因此,真正人才大量流失,那些鱼目混珠的人却在学校里势力不断。

学校的学术水平自然不能得到提升,所以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应坚持“学而优则仕”的原则,能者上、庸者下,适者生存。

这才是真正为学校和学生谋福利的举动。

另外应当坚持蔡元培“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治学原则,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教师之间互相切磋,交流思想,热衷于学术研究,不断碰撞出学术火花。

营造出一个自由、浓厚的学术氛围,使整个校园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三)课程方面――“学”与“术”协调发展课程设置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及协调好“学”与“术”的关系。

学分制的出现是现代高校的标志之一,其初衷是提高教学质量,然而学分制在实行过程中,学生依然是按照学校规定的固定进行学习,在期末考试中以成绩给学生记分,“考前突击”的弊端日益凸显,我们要改革学分的考核评价机制,在授予学分时更加注重对学习过程的考核。

蔡元培在北大

蔡元培在北大

蔡元培在北大蔡元培是我国著名的革命家、教育家、政治家。

他早年参加反清朝帝制的斗争,民国初年主持制定了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第一个法令——《大学令》。

北伐时期,他主持教育行政委员会、筹设中华民国大学院及中央研究院,主导教育及学术体制改革。

特别是在其任职北大校长期间,他引进资本主义国家的教育制度,对学校进行改革。

蔡元培在北大推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理念,博采众议,容纳新潮,开改革之先河,导高校管理之新路。

办学宗旨——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当时的北京大学充满封建官僚习气,他们入学的目的是升官发财,对研究学问没有多大的兴趣,再加上教师不热心学问,品行不俭,这些都被社会所菲薄。

基于此,他立志改变这种腐朽堕落的校风。

1917年1月9日,蔡元培发表就任北大校长的演说。

他对学生提出三点要求:一曰抱定宗旨,二曰砥砺德行,三曰敬爱师长,将“抱定宗旨”置于首位。

此后,每年在开学的时候都要重申“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

”此办学宗旨既是蔡元培思想里根深蒂固的大学之理想状态,也是他针对现实矛盾和问题而提出的富有针对性的思想。

套用如今的说法,“发展导向”与“问题导向”兼而有之。

一方面,蔡元培受德国大学精神影响,始终强调科学研究为大学基本职能,这一思想早在其任教育总长时就己成熟。

蔡元培认为,大学是研究学理的地方,所以要偏文和理这两个学科,而法、商、医、农、工属于术,高等专门学校才是治术的。

此可谓“发展导向”。

另一方面,北京大学当时的主要问题是功利色彩太浓,学术氛围寡淡,常被指“腐败”。

“腐败”体现在师生两个方面:就学生而言,许多学生都来自于贵族官僚或豪门家庭,对研究学问没有多大的兴趣,就教师而言,教师不热心学问,品行不检,这些都被社会所菲薄。

如此这般的一个北京大学,改革难度可想而知,所以很多朋友听说蔡元培要去北京大学就任,都劝他不要去,怕他整顿不了,反而损害自己的声誉。

但蔡元培决心要做一番改革,“腐败的总要有人去整顿,不妨试一试”。

蔡元培教育实践以及影响

蔡元培教育实践以及影响

一、蔡元培的教育实践1.提倡“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蔡元培主张教育应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独立人格、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在实践过程中,他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和身心健康。

2.倡导“民主、科学、人文”的教育方针蔡元培提出“民主、科学、人文”的教育方针,强调教育要培养具有民主意识、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的人才。

他认为,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学生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3.改革教育制度,提高教育质量蔡元培在担任北京大学校长期间,对教育制度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他提出了“废除科举,实行新学制”的口号,推动了中国教育制度的现代化。

同时,他还重视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育质量。

4.关注职业教育,培养实用人才蔡元培认为,职业教育是实现国家富强的重要途径。

他提倡“实业救国”,注重培养具有实际技能和素质的实用人才。

在他的推动下,我国职业教育得到了迅速发展。

5.关注女子教育,提高女性地位蔡元培主张女子教育,认为女子教育是国家繁荣、民族复兴的重要保障。

他提倡女子教育要注重培养独立、自主、有责任感的女性,提高女性在社会和家庭中的地位。

二、蔡元培教育实践的影响1.推动了中国教育制度的现代化蔡元培的教育实践,使中国教育逐渐走向现代化。

他提出的“民主、科学、人文”的教育方针,为我国教育改革提供了理论指导。

在他的推动下,中国教育制度得到了不断完善和发展。

2.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蔡元培的教育实践,培养了一大批具有独立人格、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这些人才在各个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为我国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3.促进了社会进步和民族复兴蔡元培的教育实践,使教育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民族复兴的重要力量。

他提倡的“实业救国”理念,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同时,他还关注女子教育,提高了女性在社会和家庭中的地位,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发展。

4.对世界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蔡元培的教育实践和思想,对世界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蔡元培教学实践活动(3篇)

蔡元培教学实践活动(3篇)

第1篇一、背景介绍蔡元培,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政治家、文化名人,曾任北京大学校长,对我国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做出了巨大贡献。

蔡元培先生倡导“以学生为本,以实践为主”的教学理念,强调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

本文将围绕蔡元培先生的教学实践活动,探讨其在现代教育中的启示。

二、蔡元培教学实践活动概述1. 蔡元培在北大实行教学改革蔡元培担任北京大学校长期间,对学校的教学进行了全面改革。

他主张废除旧式教育中的科举制度,实行新式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以下是蔡元培在北大实行的一些教学改革措施:(1)设立新学科,开设新课程。

蔡元培提倡“学科交叉,文理融合”,开设了文学、历史、哲学、自然科学等课程,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2)改革教学方法。

蔡元培反对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3)重视实践教学。

蔡元培强调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组织学生参加社会调查、实习、实验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 蔡元培倡导学术自由蔡元培认为,学术自由是教育发展的基石。

他在北大实行学术自由,鼓励教师和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开展学术争论。

以下是一些具体措施:(1)聘请国内外著名学者担任教授,引进先进的教育理念。

(2)鼓励教师和学生参加学术会议,拓宽学术视野。

(3)设立学术刊物,为学生和教师提供发表研究成果的平台。

三、蔡元培教学实践活动的启示1. 注重实践教学蔡元培的教学实践活动启示我们,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地位。

学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实验、实习、社会调查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成长。

2. 培养创新精神蔡元培的教学实践活动启示我们,创新精神是人才培养的关键。

学校应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3. 实施素质教育蔡元培的教学实践活动启示我们,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的方向。

学校应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蔡元培近代中国教育事业的开创者与改革者

蔡元培近代中国教育事业的开创者与改革者

蔡元培近代中国教育事业的开创者与改革者近代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与改革,离不开许多杰出的教育家的贡献。

而蔡元培,作为其中的一位重要人物,被广泛认为是近代中国教育事业的开创者与改革者。

他通过努力倡导普及教育、倡导综合教育、倡导教育改革等方面的实践,对中国的教育发展影响深远。

本文将从蔡元培的背景、对教育事业的贡献以及他的思想理念等方面,探讨蔡元培作为近代中国教育事业的开创者与改革者的作用。

蔡元培,生于1868年,出生在一个受过良好传统教育的知识分子家庭。

早年在家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的他,对于知识的渴望与追求远远超过了同龄人。

他曾先后留学于美国康奈尔大学与耶鲁大学,从而接触到了西方教育体系与思想。

这段留学经历,成为蔡元培成为教育改革的倡导者的关键。

回国后,他曾先后在北京大学与南京大学任校长,并成为教育改革的主要推动者。

首先,蔡元培对中国教育事业的贡献在于倡导普及教育。

他深刻认识到,教育是国家繁荣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而只有通过普及教育,才能实现国家富强。

因此,他大力倡导教育普及化,并积极推动政府实施普通教育政策。

他提倡政府对教育进行投入,扶持贫困地区的教育事业,并鼓励爱国企业家捐资助学,为广大学子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

这种普及教育的理念为中国教育体系的覆盖面扩大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其次,蔡元培是综合教育的倡导者。

他强调教育应该是全面发展的,而非单一的知识灌输。

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应该是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使他们能够适应社会的变化和发展。

他主张将文化教育、科学教育和职业教育有机结合,形成全面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体系。

他在担任北大校长期间,推动了综合教育的改革,增设了诸多科学实验室和职业培训中心,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学习空间和机会。

此外,蔡元培还对中国教育体制的改革具有深远的影响。

他提出了许多对当时中国教育体制中存在的问题的批评,并提出了改革的方案。

他主张以人为本,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特长的培养,反对仅仅追求分数和升学率的功利主义教育。

蔡元培到任北京大学后采用的教育方针

蔡元培到任北京大学后采用的教育方针

蔡元培到任北京大学后采用的教育方针
蔡元培先生于1917年到任北京大学校长,并将国际一流的教育管理理念引入
北大。

他首先重视教育理念的更新,以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为基础,以近代科学技术促使学校发展。

他重视个性化选择而不是模式化选择,提倡为学习提供一个多元的环境,让学生从中获取有益的教育。

他认同功利性的学习,始终主张崇尚自由,重视语言的影响。

此外,蔡元培还引入了部分西方管理思想,提倡自由考试在教育中引入了一定
的竞争性,他认为“考试作用在于促进学生知识增长”,并认同教学得当调能促其学习,使学生将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

此外,蔡元培提出“众多知识结构”思想,认为要完全开发人的智力。

全面发
挥各科能力,以全面发展学生的自身才能,形成学生文艺,技术全面的样子。

另一方面,他也重视人际沟通的重要性,在推广现代文艺活动时,引入西方文艺活动,尤其是音乐,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

蔡元培的教育思想对北大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他强调紧密结合实践,深入
改造当时教育方式,重视教学结果,注重非正式教育,要求学生在课堂之外,勤奋而有恒心地学习,以为行动者,从而促进学术精神的发展,从而获得了深刻的影响和发展。

蔡元培北大改革措施及意义(精简版)

蔡元培北大改革措施及意义(精简版)

蔡元培北大改革措施及意义蔡元培北大改革措施及意义蔡元培担任北大校长后,组织了一个聘任委员会,协助校长聘任教职员,蔡元培在制度上明确了教授在治校选才上的重要作用,这一条说明蔡元培在用人上坚持自己把好最后一关,“兼容并包”聘任制体现了学术自由、百家争鸣的精神,也反映了蔡元培珍惜人才、知人善,由于蔡元培重视延聘选拔有真才实学的各方面人才,使北大教员队伍发生了变化,延聘人才的同时,蔡元培大胆地解聘了一批不称职的中外教员,比如,徐佩铣是北大当时既无学要求之严格。

第三,群策群力,又最后把关。

蔡元培担任北大校长后,组织了一个聘任委员会,协助校长聘任教职员。

委员以教授为限。

除了他所看准的杰出才能的人他亲自聘任教授外,在聘任其他教师时主要还是依靠集体的力量,尤其看重教授们的共同。

蔡元培在制度上明确了教授在治校选才上的重要作用。

规定聘任委员会非校长或其代表人出席不得开会。

这一条说明蔡元培在用人上坚持自己把好最后一关。

凡新聘或延聘的教授都要经过委员会的审查与投票决定,审核相当严格。

第四,真才实学者终身聘任,不称职者解聘。

“兼容并包”聘任制体现了学术自由、百家争鸣的精神,也反映了蔡元培珍惜人才、知人善任的民主作风。

由于蔡元培重视延聘选拔有真才实学的各方面人才,使北大教员队伍发生了变化。

文科、理科方面他都长期聘任了一些有真才实学的教授。

延聘人才的同时,蔡元培大胆地解聘了一批不称职的中外教员。

比如,徐佩铣是北大当时既无学问、德行又差的一个教授,他组织过声名狼藉的“探艳团”。

所以蔡元培上任不久就解聘了他。

辞退外籍教员一事,也曾引起不少风波,但为了祖国的教育事业,蔡元培敢于顶住帝国主义的压力,表现了他革新的决心和勇气。

三、对当今我国高校用人制度改革的启示我国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呼声已有多年了,但始终是雷声大雨点小,无法真正体现,也未能对教育产生影响。

近几年来,有些高校虽然开始进行了内部管理体制上的改革模式,但各高校的各种所谓聘任还只是对局部岗位的聘任,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聘任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时间北京大学人才荟萃,声誉鹊起。“兼容并包”几乎成了蔡元培和北大的一个标示符。在某种意义上,正是“兼容
并包”使北大具有了别具一格的宏大气象。也正是“兼容并包”使得中国的学术在烽火连天、内忧外患的艰苦条件下出现了空前的繁荣与生机。
但在今日之高校,有很多的大学却存在着极其严重的“近亲繁殖”,本校毕业留校的“人才”能以很快的速度进入学校的当权者阶层而外来的有真才实学的人却处处受排挤。在引进外来人才上,“门槛”也要比“自己人”高得多。高校要发展,应该适当借鉴和发扬蔡元培的一些办学思想,提倡教育和学术思想的多样化,不同学术思想之间展开论争,求同存异,以共同促进学术研究的繁荣。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把某些有争议的问题引入课堂,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提高认识,正是我们拥有自信的表现。尽管有的学生可问题,但可以肯定,更多的学生将会成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美好人生与美好社会的建设者。在用人上,也要积极推进人事制度的改革,依照国家相关政策法规,坚持能者上、庸者下的原则对教师进行选拔与任用。北京大学现在正进行的“教师聘任和职务晋升制度改革”被认为是继蔡元培之后北大的又一次重大改革,值得我们认真关注。
八十多年后的今天的大学生的求学观念又如何呢?时代变了,但学生求学的功利性目的较之八十多年前并没有多大的转变。今天,什么专业热门,毕业以后好找工作,收入较之其他专业要高,人们就争相学习什么专业,像经济、法律、管理等专业一直是学生们报考的热门。当然,由于现在就业形势比较严峻,学生们在选择自己就读专业的时候为将来打算本无可厚非,说明他们存在着忧患意识,这对于他们学好自己所选的专业是有促进作用的。但事实上他们在学校里又是如何求学的呢?“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的现象在今日的大学校园内极为普遍。在今天校园内,考试作弊,为求过关而“通关系、走后门”的现象泛滥,很多学生求学的目的仅仅是为混一张文凭,为日后找工作寻一块“敲门砖”而已。这绝不是危言耸听。如果今天的学生不转变观念,端正学习态度,那今天的高等学校教育状况与蔡元培改革北大以前的北大教育状况又有多大的差别呢?多年前在媒体上广为报道并引起人们极大关注的“中日小学生夏令营”的事件引发人们对中日下一代差距的反思。报道中的那些小学生应该就是今天的大学生了,而他们现在在大学里的学习观念如呈上述情况,那又会与人家形成多大的差距呢?这恐怕应引起我们更深的思考。
蔡 元 培 北 大 改 革 启 示
陈汝平(重庆师范大学教育系,重庆 400047)
摘 要:蔡元培执掌北大时,在北大进行了大刀阔斧而卓有成效的改革,从此,使一座衰败腐朽的封建学堂获得了新的生命。本文选取蔡元培当年北大改革的部分思想和举措,结合当前状况,阐明其对今天我国高等学校的改革与建设的启示意义。
(二)整顿教师队伍,转变教师观念。蔡元培在教师聘
任上采取“学诣”第一的原则,对于具有真才实学,教学热心,有研究学问的兴趣和能力的学者,都可以聘任做教师。在蔡元培的领导下,钱玄同、李大钊、辜鸿铭、刘师培、马叙伦等具有不同学术背景、不同政见、不同学术观点的人一时云集北大,这是蔡元培在用人制度上的不拘一格的重大改革。蔡元培还对北大的教师队伍在专业素养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要潜心研究学问,做学生的表率,反对那种得过且过敷衍塞责的教师。人才的培养在极大程度上依赖于学校,依赖于教师。教师在学生发展中的作用,前人早已有了诸多的论述。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语重心长地寄语教师:“你不仅是活的知识库,不仅仅是一名专家,善于把人类的理智财富传授给年轻一代,并在他们的心中点燃求知愿望和热爱知识的火花。你是创造未来人的雕塑家,是不同于其他人的特殊的雕塑家。教育创造真正的人,就是你的职业。社会把你看成能工巧匠,我们国家的未来在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这种能工巧匠。”[3]但总观今日的学校教师队伍,却存在许许多多令人忧虑的问题。
首先是教师人才的流失问题。当前,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出现许多优秀教师纷纷转行或跳槽的现象。作为选择教师职业的从教者,如果不树立终身从教的观念,不树立安于清贫,以从教为乐的思想,不能自觉抵制物欲的诱惑,是很难全身心地投入到教书育人的本职工作中去的。这对于高校教师队伍的建设极为不利。
其次是教师学术研究水平和自身素质的问题。教师群体的学术水平是一所大学学术水平的标志。但现在有些教师,自己学术不精但又加强学习以期提高,一本讲义几十年都不变,甚至照本宣科。据调查,我市30多所高校中,有不小比例的教师是一字不落地在课堂上念教材。另外,有的教师在私人利益上斤斤计较,成天就想着自己能够得到多少课时费,有的教师为了增加自己的收入而不管自己有多少“斤两”,猛开乱开新课的教师在许多学校可能都不是极少数;有的教师醉心官场,整天勾心斗角,就是不把学术及自己的本职工作放在首要位置。都说“学为师,身正为范”,试想这样的教师培养出来的学生日后又以这样的姿态去教他的学生,那我们的教育可能就真是一代不如一代了。值得庆幸的是,现在世界各国都在推进教师专业化的建设,这为我国教师队伍的建设提供了光明的前景。改革要取得成功的前提是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蔡元培对北京大学的改革首先就是从改变师生的观念着手的。今天,全国各高校在进行着各种改革,但我们要在教育领域取得新的成就,紧跟世界潮流,当务之急就是要转变人们过去陈旧的教育教学观念,形成新的学校观、知识观、人才观、师生观、多元教育价值取向观等新的观念,学校教育教学才会与时俱进。
(三)废科设系和学分制的建立。
蔡元培在学科建设上要求文理沟通。为了避免文理科学生相互隔绝,互不沟通他采取的一个重要改革措施就是清除人为的科际障碍,废科设系。北大于1919年废除科,改原隶属于科的学门为系,废学长,设系主任。原来的文、理、法等科分别改为不同的院。蔡元培的这一施得到了后来高校的继承和发展,现在的高校基本上都是按照院、系的方式来对学校进行逐级管理和安排的。学分制是蔡元培效仿的美国大学中通行的学籍管理方法。他认为同在一个年级或一个专业的学生,由于其能力和兴趣有着很大的差别,在学校中实行学分制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蔡元培改年级制为学分制体现了他崇尚自然、发展个性的教育思想,同时也落实了他沟通文理的思想,为文理科学生相互选修课提供了方便。1922年以后,全国其他高校也纷纷采用学分制,新中国建立后,学分制被取消。九十年代以来,很多高校又开始采用学分制,然而,所谓的学分制也只是徒有其表。表面上看也是在实行学分制,实际上学生仍然是按每学期由学校规定几门学科的方式来进行学习的,只是在期末考试中每门学科考试通过以后再按照有关学分的规定给学生记多少学分,以达到应该修满的学分。实行这样的“学分制”和年级制又有何区别呢?要真正尊重学生个别发展差异,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兴趣,就必须彻底实行真正的学分制,而不是这种名不副实的所谓的“学分制”。
一、转变师生观念,明确大学的宗旨
蔡元培早在1912年担任教育总长时就强调,大学应该成为“研究高尚学问之地”,但当时的北京大学,学生对研究学问没有兴趣,读书仅仅是为混资历谋官位;教员中也有不少是不学无术的人,课堂讲授敷衍塞责。蔡元培认为教师不热心学问,学生追求的是当官发财,这是北大“著名腐败”的总因。因此,他改革北大的第一步是明确大学的宗旨,并为师生创造研究高深学问的条件和氛围。蔡元培在1917年1月9日的演讲中为北大设计了未来:“诸君来此求学,必有一定宗旨,欲求宗旨正大与否,必先知大学之性质。今人肄业专门学校,学成任事,此固势所必然而在大学则不然,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外人每指责本校之腐败,以求学于此者,皆有做官发财思想,故毕业预科者,多入法科,入文科者甚少,入理科者尤少,盖以法科为干禄之终南捷径也。因做官心热,对于教员,则不问学问之深浅,惟问其官阶之大小。官阶大者,特别欢迎,盖为将来毕业有人提携也。现在我国精于政法者,多入政界,专任教授甚少,故聘请教员,不得不聘请兼职之人,亦属不得已之举。……果欲达做官发财之目的,则北京不少专门学校,入法科者尽可肄业法律学堂,入商科者亦可投考商业学校,又何必来此大学?”[1]蔡元培的这番演说为转变学生和教师观念打下了基础:
关键词:蔡元培;北大改革;启示
北京大学的前身———京师大学堂是一所充满封建官僚习气的学校。民国成立以后,京师大学堂改称北京大学,虽然也进行了一些初的民主改革,但由于继承了老式学堂的传统,加上袁世凯复辟的一些政治气候的影响,北大的封建沉疴未去,改革的成效并不显著。1917年,蔡元培先生赴任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入主北大后从自由、民主的原则出发,对北京大学进行了大刀阔斧而卓有成效的改革,使这所充满封建僚习气的学校一跃成为中国首等学府,使一所衰败腐朽的封建学堂获得了新的生命,为中国的高等教育开辟了一片新的天地。蔡元培对北大改革的思想和经验对今天高校的改革与发展也有着相当的指导意义和借鉴价值。
(一)转变学生的观念。
蔡元培在就任北京大学校长的演说中对学生提出了三点要求:一是抱定宗旨,二是砥砺德行,三是敬爱师长。他又于1918年指出:“大学为纯粹研究学问之机关,不可视为养成资格之所,亦不可视为贩卖知识之所。学者当有研究学问之兴趣,尤当养成学问家之人格。”[2]他这是针对当时北大的学生求学的功利目的提出的,当时到北大求学的学生想的都是日后的升官发财,“故毕业预科者,多入法科,入文科者甚少,入理科者尤少,盖以法科为干禄之终南捷径也。”他要求学生一定要抱定为求学而来的宗旨,“入法科者,非为做官;入商科者,非为致富。”在蔡元培看来,“大学”教育最主要的目的并不是就业而是研究学问,研究学问应该是纯粹的、自由的,而不是功利性的、工具性的。蔡元培认为,真正的大学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和其他人的区别在于:他不再是为获得升官发财的机会去生活,而是将过一种有价值的生活;他是为数不多的不被世俗之气所同化的人,是将帮助这个国家重新获得道德准则收稿日期:2003-10-14作者简介:陈汝平(1975-),男,重庆江津人,重庆师范大学教育系,硕士研究生58人。
(二)对学科和教学制进行改革。
蔡元培在学科和教学体制上的改革,首先是进行了文理扩充,改变“轻学而重术”的思想。蔡元培认为“学为学理,术为应用”,学与术的区别就是基础理论学科和应用学科的区别。学生在学校必须重视基础理论的学习,只有把基础打好才谈得上应用。由于当时存在着“轻学而重术”的现象,蔡元培认为,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对纯粹是“学理”研究的文、理两科的专业门类进行扩充并加强建设。我们姑且不论蔡元培对文理两科的扩充问题对现在高等学校的影响,仅就他强调基础知识的重要性而言,至今仍然值得我们借鉴。因为只有把基础打好了,才能谈得上高深的学术研究,“万丈高楼从地起”,没有牢固的基础,要实现蔡元培所倡导的“研究高深学问”的办学宗旨是不可能的。但在现在的高校内,系科和专业的设置却和蔡元培所提倡的背道而驰,表现出极大的急功近利性,即社会上什么专业热门学校就开设什么专业。虽然,这样做对于满足社会急需的人才有一定的价值,但是学校在开设这样的专业的时候却没有仔细考虑是否具备办好这种专业的人力、物力。在有很多专业,连培养人才的教师也是“半路出家”,对所设专业的知识也是一知半解,那培养出来的学生又会怎样呢?并不是说这样开设的专就培养不出好的人才,但没有雄厚而牢固的基础,总觉得有点虚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