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教学案例

合集下载

最新小学数学教学案例与反思(优秀4篇)

最新小学数学教学案例与反思(优秀4篇)

最新小学数学教学案例与反思(优秀4篇)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篇一【教学目标】1、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会数、会读100以内的数;2、体会数位、基数、序数的意义;3、初步感受一列数蕴含的规律;【教学重点】用多种方法数数;【教学难点】用数进行表达和交流【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合作探究式教学法【教学准备】小棒、铅笔【教学设计】一、数铅笔教师出示铅笔,比一比,谁数铅笔的方法多。

(学生可能会一根一根地数,十根十根地数,还可以一百一百、一千一千地数。

)如果铅笔非常多,可以一根一根地数,一十一十地数,还可以一百一百、一千一千地数。

二、说一说1、圈一圈,数一数2、问:下面画了几个圈?你怎样数比较快?你是怎样数的?把你数的方法表示出来。

3、用圆圈圈起来。

4、请几名学生回答。

三、拨一拨1、拿出计数器,做拨数游戏。

2、一个学生说数,另一个同学拨珠子,并说说方法。

四、练一练1、在下面各数的后面,连续数出5个数来。

二十三(二十四、二十五、二十六、二十七、二十八)五十六(五十七、五十八、五十九、六十、六十一)八十五(八十六、八十七、八十八、八十九、九十)九十五(九十六、九十七、九十八、九十九、一百)2、看谁数得快?请同学们找出格子的'规律,小组讨论。

(一个一个地数;移一移,再十个十个地数)看谁的方法最好?3、接力赛找出女孩子数数的规律,男孩子按此规律接着往下说,看谁发现规律最快?女生:34,36,38(相差2)男生:40,42,44女生:20,30,40(相差10)男生:50,60,70女生:45,50,55(相差5)男生:60,65,70女生:22,32,42(相差10)男生:52,62,72五、全课总结:今天你学到了什么知识?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篇二教学内容:课标实验教材第七册99页例1及相应练习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基础上自主探索复式条形统计图。

2、联系实际生活,让学生体会统计的功能。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7篇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7篇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7篇小学数学教学案例(一):本案例是关于三角形的面积的教学活动。

该部分教材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及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基础上,尤其是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基础上开展的教学活动。

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和学生已有知识设计教学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操作机会,从猜想、操作、验证到得出结论,再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潜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具体教学活动如下:1.假设猜想:展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图片。

先让学生说出前三种图形的面积的求法,然后观察猜测三角形的面积会怎样求,该怎样转化推导。

2.操作验证:根据学生的猜想,动手操作验证一下,教师巡视指导。

反馈:谁愿意说一说,你是怎样操作的,得到什么样的结论。

通过操作验证,学生得出结论:把一张三角形纸片的三个角向内对折,变成一个小长方形,得到长方形的长是原先三角形底的一半,宽就是三角形的高的一半,因此,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小长方形面积的2倍。

2倍与其中的一个一半抵消,还剩一个一半,因此,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除以2.3.继续引导:这个办法怎么样?谁还有不同的想法和做法?学生提出了另一种做法:将三角形的顶角向底边平行对折,再沿折痕剪开,把得到的小三角形沿中间对折再剪开,分别补在剩下图形的两侧,变成一个长方形。

三角形的底没变,高缩小了一半,因此,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除以2.还有一种做法是选两个同样的三角形,将两个三角形颠倒相拼,拼出一个平行四边形,拼得的平行四边形的底是原先三角形底的2倍,高不变,所以,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除以2.4.共同把这个结论用公式的形式表示出来。

学生们自由到板前书写,老师巡视指导反馈,群众订正。

最终得出结论:如果用S表示三角形的面积,用a表示三角形的底,用h表示三角形的高,那么,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为S=ah/2.本文是一篇教学反思,主要讲述了一节三角形面积的课堂教学体验。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案例5篇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案例5篇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案例5篇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案例5篇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掌握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感受分米、毫米的实际意义。

下面给大家分享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欢迎阅读!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1)第一单元教学内容:课本第1页~第15页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经历分苹果等实际操作,初步体会有余数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计算除有余数除法的书写格式,使学生体会到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体会到学习有余数除法的必要性。

3、在操作、探索、发现中,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重点难点1、使学生体验除法的意义及乘法竖式的计算过程。

体会余数要比除数小。

2、通过分苹果的实际操作,总结出除法竖式的书写过程,使学生体会到除法竖式:教学课时:7第一课时:分苹果1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经历分苹果等实际操作,初步体会有余数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计算除有余数除法的书写格式,使学生体会到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体会到学习有余数除法的必要性。

重点难点:1、使学生体验除法的意义及乘法竖式的计算过程。

体会余数要比除数小。

2、通过分苹果的实际操作,总结出除法竖式的书写过程,使学生体会到除法竖式:教学过程:一、问题引入显示20个苹果画面,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每盘放5个苹果,20个可以放几盘?二、探索新知1、体验除法竖式的计算过程。

(1)先让学生独立思考上述问题。

(2)接着进行全班集体交流。

学生可能有很多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如: a.通过乘法口诀“四五二十”得出结论:可以放4盘;b.用除法算式算:20÷5=4,所以可以放4盘。

(3)同桌同学合作用20个圆片摆一摆,验证推算结果是否正确,教师用实物投影仪显示学生摆放的圆片图,进一步进行验证、交流。

(4)介绍除法竖式的写法。

教师指出:20÷5=4也可以用竖式计算。

边写边说明:横式:20÷5=4竖式:4讨论:结合刚才分苹果的情况,在小组内讨论一下,竖式中的各个数表示什么。

解决问题(拼角)优秀教学案例二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解决问题(拼角)优秀教学案例二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4.反思与评价的教学环节:我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培养学生自我评价和反思的能力。同时,我还组织学生进行互相评价,让他们学会倾听和接受他人的意见,提高他们的自我改进能力。通过反思与评价,学生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的学习情况,调整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果。
5.全面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生动直观的教学情境、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和反思与评价的教学环节,我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培养他们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这种全面的教学目标,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符合教育的根本任务。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培养学生自我评价和反思的能力。
2.组织学生进行互相评价,让他们学会倾听和接受他人的意见,提高他们的自我改进能力。
3.定期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和反馈,帮助他们了解自己的进步和不足,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会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培养学生自我评价和反思的能力。同时,我会组织学生进行互相评价,让他们学会倾听和接受他人的意见,提高他们的自我改进能力。此外,我会定期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和反馈,帮助他们了解自己的进步和不足,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通过反思与评价,学生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的学习情况,调整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果。
在作业小结环节,我会布置具有挑战性和实际意义的作业,让学生在课后进行思考和练习。同时,我会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了解自己的优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此外,我会对学生的作业进行及时的批改和反馈,给予他们指导和帮助,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通过作业小结,学生能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案例亮点
1.生活情境的创设:通过利用生活中的实物和实例,创设了生动、直观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拼角的概念和方法。这种生活情境的创设,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使他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进位加)优秀教学案例

二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进位加)优秀教学案例
2.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表现、参与度、作业完成情况等方面,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给予肯定和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自信心。
3.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同伴评价,鼓励学生相互欣赏、相互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成果。
二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进位加)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二年级上册的学生刚接触数学,对于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进位加)还有些陌生。他们需要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来理解加法和减法的基本概念,并能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学习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进位加)。学生需要掌握加法和减法的基本概念,了解进位加的运算规律,并能熟练地进行计算。此外,学生还需要培养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反思与评价: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和同伴评价,帮助学生总结自己的学习优点和不足,提高自我认知和自我调整能力。同时,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给予肯定和鼓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自信心。
5.教学策略的灵活运用: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灵活运用情景创设、问题导向、小组合作和反思与评价等教学策略,使学生们能够在不同的教学活动中学习和掌握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进位加)。这种灵活运用教学策略的方式,使课堂更加生动有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成绩。
(三)学生小组讨论
1.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和分享自己对加法和减法(进位加)的理解和运算方法。
2.鼓励学生们提出问题,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3.教师巡回指导,给予学生们必要的帮助和指导,引导学生们正确理解和运用加法和减法(进位加)。

小学二年级数学优秀教学设计案例8篇

小学二年级数学优秀教学设计案例8篇

小学二年级数学优秀教学设计案例8篇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案例篇一一、教学内容:二年级上册。

二、教学目标:(一)认知目标: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秒的认识教学设计。

2.使学生初步建立1分、1秒的时间观念。

(二)能力目标:1.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数学思考与语言表达能力。

2.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

(三)情感目标:1.在观察比较、动手操作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自主学习的精神,感知数学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2.帮助学生树立珍惜时间的观念。

三、教学重点:1.使学生知道1分=60秒。

2.使学生初步建立1分、1秒的时间观念。

四、教具学具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学具钟表、家用小闹表。

五、教学过程:(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看--放映课件(新年到,鞭炮声声,小孩子欢天喜地,午夜将要到来,春节联欢会上新年钟声敲响前全体倒计时的情景,镜头定格在运动的钟面上。

)生:(情不自禁地高声跟着数)10、9、8、7、6、5、(新年的钟声敲响)师:跟随着时间的脚步,我们又倾听了一次新年的钟声。

那么,谁能说说,10、9、8、7、6、5、4、3、2、1应该用什么时间单位?生:秒。

师:(用疑惑的语气重复)秒?板书:秒(数学课堂教学与生活是相连相通的,新年、鞭炮、倒计时又是小孩子最喜欢、向往的情境,利用这些熟悉的情境,一开始就吸引住学生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兴奋起来,也让他们在不经意中调集自己平时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

)(二)自主探索,合作求知。

1.认识秒针和1秒。

师:我们以前学过的时间单位有生:时、分。

师:我们没有学过秒啊,你是怎么知道秒这个时间单位的呢?生:钟面上有秒针。

生:师:(放映课件,展示钟面模型)哪一个针是秒针?生:最细最长的那一个。

师:秒针是怎样计时的,谁能给大家讲一讲?生:(到前面)秒针走一个小格就是一秒。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典型教学案例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典型教学案例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典型教学案例一、数的认识与计算案例一:100以内数的认识目标:通过具体物品的数量感知,初步理解100以内数的意义,会用100以内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会进行简单的估计与交流。

活动一:展示100颗糖果、100只小鸭子、100个玩具等,让学生通过实物初步认识100以内的数。

活动二:分组让学生手口一致地点数物品,每数到10个物品圈一圈,再继续数,直到数到100。

活动三:通过计数器上的珠子,让学生理解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

案例二:两位数的加减法目标:掌握两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活动一:通过实物或图片,让学生理解加法和减法的含义。

活动二:教授竖式计算方法,强调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满十进一。

活动三:通过练习题进行巩固,如36+48=?;65-37=?等。

二、图形与几何案例一:认识图形目标: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等基本图形,了解图形的特点。

活动一:通过实物展示,让学生认识各种图形。

活动二:让学生从生活中找出这些图形,并描述其特点。

案例二:长度测量目标:使用合适的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并会估计实物的大小。

活动一:教授尺子的使用方法,认识厘米和毫米。

活动二:通过练习测量物体的长度,如测量课本、作业本的长度等。

三、统计与概率案例一:统计初步认识目标:初步认识统计图表,能看懂简单的统计图表。

活动一:展示各种统计图表,如条形图、饼图等。

活动二:让学生根据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如比较不同类别的数量等。

案例二:可能性初步认识目标:初步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学会分析和预测可能性的结果。

活动一: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学生体验可能性,如摸球游戏等。

活动二:让学生分析一些生活中的可能性事件,如明天是晴天的可能性等。

四、实践与应用案例一:购物中的问题目标:能解决简单的购物问题,如计算找零、打折等。

活动一:模拟购物场景,让学生扮演顾客和商家进行互动。

活动二:解决一些实际的购物问题,如计算打折后的价格等。

小学数学启发教学案例

小学数学启发教学案例

小学数学启发教学案例近年来,数学教育备受关注,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探索数学启发教学方法。

数学启发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通过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探究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教学方式。

下面将从几个数学启发教学案例中展示出这种教学方法的优势和特点。

案例一:乘法的启发在小学二年级的数学课上,老师通过一道有趣的问题启发学生学习乘法。

问题是:有3个篮子,每个篮子里有4个苹果,那么共有多少个苹果呢?学生思考后发现,可以将每个篮子的苹果数相加,即4+4+4=12。

这时,老师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有5个篮子呢?学生通过加法策略,得到了结论:4+4+4+4+4=20。

最终,老师引导学生总结出了乘法的概念和运算规律。

案例二:图形的启发在小学三年级的几何课上,老师带领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老师将一张有3个顶点的图形展示给学生,让他们思考这个图形的特点。

学生通过观察和讨论,发现这个图形是一个三角形。

接着,老师又展示了一个有4个顶点的图形,让学生继续研究。

学生发现,这个图形是一个四边形。

通过不断观察和研究不同形状的图形,学生逐渐形成了对图形的分类和整合的能力。

案例三:数字的启发在小学四年级的数学课上,老师通过一个数字游戏引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游戏规则是:给出4个数字,学生利用这4个数字进行各种运算,使结果等于24。

学生之间进行激烈的比赛,通过不断思考和尝试,他们掌握了加减乘除运算的方法,并培养了灵活运用数字的能力。

通过以上案例,我们可以看出数学启发教学的优势和特点。

其一,数学启发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孩子们在学习过程中通过思考、探索和实践来解决问题,这种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使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其中。

其二,数学启发教学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需要运用自己的思维和想象力,提出新的解决方案,这样他们的创新能力得到了有效的锻炼。

其三,数学启发教学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学生通过自主掌握数学知识,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1千米有多长》优秀教学案例

二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1千米有多长》优秀教学案例
二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1千米有多长》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1千米有多长》是二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教材中的一课,旨在帮助学生建立长距离的长度概念,理解千米这一长度单位,并学会在实际情境中运用。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生活化的实例导入,激发学生对千米长度概念的兴趣,通过直观演示、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探索1千米培养学生对长度单位的认识,使其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增强数学学习的实用性。
2.问题导向的教学策略
本案例通过设计具有启发性和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索。问题导向的教学策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与交流
小组合作是本案例的一大亮点。学生分组进行讨论、交流,共同解决问题,既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又能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同时,小组内的讨论与分享,有助于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问题,拓宽思维。
(二)问题导向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和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例如:
1.你知道1千米等于多少米吗?
2.你能想到哪些方法来测量1千米的长度?
3.在生活中,我们会在哪些场景下用到千米这一长度单位?
(三)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是本章节教学的重要策略。我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6人,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和合作。具体内容包括:
1.小组内共同探讨测量1千米长度的方法,并尝试实施。
2.分享各自在生活中遇到的千米长度问题,共同寻找解决方案。
3.小组内总结千米长度单位的应用场景,形成共识。
(四)反思与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和相互评价,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具体措施如下:

二年级数学下册《分=60秒》优秀教学案例

二年级数学下册《分=60秒》优秀教学案例
3.提问:“你们知道钟表上的时分秒是怎么表示的吗?”借此导入新课《分=60秒》。
(二)讲授新知
1.教师通过PPT展示,讲解时分秒的概念,强调分和秒之间的换算关系。
2.以生活中的实例,如1分钟可以做完一道口算题,60秒可以跑完一段短跑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分和秒的关系。
3.引导学生跟随教师一起操作钟表模型,观察秒针走过60格后,分针的变化,从而加深对“分=60秒”的理解。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分和秒的概念,掌握分与秒之间的换算关系,即“分=60秒”;
2.学会使用钟表等时间工具,准确地读取时间,并能在日常生活中运用;
3.能够运用所学的时分秒知识,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如时间计算、时间安排等;
4.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使其在观察钟表时,能够迅速、准确地识别时分秒。
3.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对他们的努力和进步给予充分的肯定,激发他们持续学习的动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出示一个钟表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大家认识这个吗?它有什么作用?”通过这个问题,自然引出时间的话题。
2.学生分享自己对钟表的认识,教师总结并强调钟表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2.创设有趣的时间故事情境接触到时分秒的概念,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3.设计富有创意的时间主题墙,展示各种与时间相关的图片、标语等,为学生营造一个充满时间元素的学习氛围。
(二)问题导向
1.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如“1分钟有多长?”“60秒可以做什么?”等,让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时分秒的关系。
二年级数学下册《分=60秒》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分=60秒》这一教学案例,针对的是二年级下册数学课程中关于时间单位的学习。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时间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元素,而秒和分作为时间的基本单位,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不仅有助于数学学习,更能培养他们的时间观念和效率意识。在这个案例中,我将运用生活实例、互动游戏和动手操作等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深入理解“分=60秒”的概念,并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实际操作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合作能力,充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让数学课堂充满活力和实效性。

二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第六单元《美丽的校园—认识方向》优秀教学案例

二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第六单元《美丽的校园—认识方向》优秀教学案例
4.鼓励学生提问,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小组合作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参与校园寻宝游戏,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2.教师制定明确的小组合作规则,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在团队中发挥作用,提高合作意识。
3.鼓励学生相互倾听、尊重他人意见,培养良好的团队氛围。
4.教师对小组合作过程进行观察和评价,及时给予反馈,提高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
5.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周围世界,培养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的知识、能力和情感素质,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体验到数学的乐趣,培养正确的数学观念。同时,通过实际操作和团队协作,让学生在实践中成长,提高综合素质,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基础。
二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第六单元《美丽的校园—认识方向》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二年级上册的学生对周围环境的认知逐渐形成,对空间方向的感知也逐步发展。数学青岛版第六单元《美丽的校园—认识方向》的内容,正是基于学生这一认知特点设计的。本节课通过观察和体验校园环境,引导学生认识基本的方向概念,如上、下、前、后、左、右,并能够运用这些方向词汇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3.小组合作提高能力:在本节课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参与校园寻宝游戏,培养了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小组合作的方式使学生能够在团队中发挥自己的优势,同时也能从他人的观点中学习。通过相互倾听、尊重他人意见,学生能够在小组合作中培养良好的团队氛围。此外,小组合作也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进行交流和讨论,提高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和评价,关注学生的成长和进步。
4.针对学生在作业中遇到的问题,教师给予个别辅导,确保每位学生都能达到学习目标。

二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1米有多长优秀教学案例

二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1米有多长优秀教学案例
(二)问题导向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会提出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探索。例如,在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时,我会问他们:“你们是如何用米尺去度量物体长度的?”“你们在度量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问题?”“你们是如何解决的?”等问题。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去反思,提高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小组合作
2.问题导向:在教学过程中,我提出了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长度单位的概念和测量方法,提高了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我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在小组内进行合作,共同完成测量任务。这样的教学策略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还使他们能够互相学习,提高了他们的估测能力。
小组合作是本节课的重要教学策略。我会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在小组内进行合作,共同完成测量任务。在小组合作过程中,我会鼓励学生互相交流、互相帮助,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同时,我还会组织小组间的分享和讨论,让学生在交流中,提高自己的估测能力。
(四)反思与评价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会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与评价。例如,在小组合作环节结束后,我会让学生反思:“你们在合作过程中学到了什么?”“你们认为自己的测量结果准确吗?”等问题。通过这些问题,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提高他们的自我评价能力。同时,我还会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给予他们积极的反馈,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二)过程与方法
在这节课中,学生将通过以下过程与方法,来达到学习目标:
1.观察与触摸:学生行初步的估测。
2.实际操作:学生将使用米尺去度量不同的物体,通过实际操作,学会读取米尺上的刻度,并能够准确地测量物体的长度。
3.小组合作:学生将以小组为单位,分享自己的测量结果,通过交流和讨论,提高自己的估测能力,并培养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二年级数学上册《分香蕉》优秀教学案例

二年级数学上册《分香蕉》优秀教学案例
4.实践操作,加深理解
本案例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深入体会分数的含义。通过动手分香蕉、画图等方式,学生能更直观地理解分数的概念,提高对分数知识的掌握程度。
5.反思与评价,提升自我认知
在教学活动结束后,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与评价,有助于他们总结经验教训,提升自我认知。同时,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关注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全面发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问题导向,促进思考
本案例通过一系列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分数知识。问题导向的教学策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数学分析能力,让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分数的计算和应用。
3.小组合作,培养团队精神
案例中,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有效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小组合作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互动交流中,学会倾听、尊重他人意见,形成良好的团队精神。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分数的基本概念,理解分数的含义,能正确读写分数,并运用分数表示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运用分数进行简单计算的能力,如同分母分数的加、减运算,以及通过画图等方式解决分数问题。
3.通过分香蕉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掌握分数的分割与组合方法,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数学分析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人性化的语言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活动,通过小组合作、互动讨论等形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分数的表示方法和运用。本案例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将枯燥的数学知识融入生动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在此基础上,教师还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个性化指导,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到数学的魅力。
3.分数的简单计算:引导学生通过分香蕉的实践,理解同分母分数的加、减运算方法。

二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第2课时认识线段优秀教学案例

二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第2课时认识线段优秀教学案例
二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第2课时认识线段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二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第2课时“认识线段”的教学案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线段的特征和表示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和语言表达能力。本节课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观察和操作活动,使学生感受到线段的特点,理解线段的意义,并能用线段表示物体的一部分。
2.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及时的批改和反馈,指出学生的错误,帮助学生提高。
3.教师在下一节课开始时,对学生的作业进行点评,总结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准备。
五、案例亮点
本节课作为二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第2课时“认识线段”的教学案例,具有以下五个亮点:
1.生活情境的创设:教师以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为背景,通过展示公园里的跳绳场景,引导学生发现和关注线段的存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生活情境的创设,使得线段的概念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线段的知识。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生能够理解线段的含义,掌握线段的特征,如长度、端点等。
2.学生能够运用直尺和三角板画出线段,并能准确地测量线段的长度。
3.学生能够用语言描述线段的特点,并能用数学符号表示线段的长度。
4.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操作活动,发现线段之间的相等、不等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1.学生通过观察实际物体,发现线段的存在,并能用线段表示物体的一部分。
3.学生能够认真观察和思考,培养学生的细心观察和逻辑思维能力。
4.学生能够与同伴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教师通过展示实际生活中的线段例子,如跳绳、尺子等,引起学生对线段的关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课桌有多长》优秀教学案例

二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课桌有多长》优秀教学案例
(四)反思与评价
1.教师引导学生反思学习过程,总结经验和教训。如在长度单位学习环节,让学生思考:“我们是如何学会长度单位的?有哪些困难和收获?”
2.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提高他们的自我认知。例如,让学生评价自己在测量活动中的表现和成长。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给予肯定和鼓励。如在评价环节,教师关注学生的努力和进步,给予积极的反馈。
3.鼓励学生分享自己概念、换算方法和测量技巧。
2.总结学生在测量活动中的表现和成长,给予肯定和鼓励。
3.强调长度单位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作业小结
1.布置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测量教室的长度,并写出测量过程和结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2.让学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认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3.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勇于创新、克服困难的品质,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为实现这一目标,我在教学中注重情感教育的融入。首先,以生动有趣的故事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通过表扬和鼓励,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再次,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最后,注重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让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的价值。
五、案例亮点
1.生活情境的引入:通过讲述“小蚂蚁找家”的故事,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到长度单位的重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2.问题导向的教学策略: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并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解决问题。这种问题导向的教学策略,培养了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倍的认识浙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优秀教学案例

倍的认识浙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优秀教学案例
3.撰写一篇关于倍数知识学习的心得体会,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五、案例亮点
1.情境教学法的巧妙运用
本教学案例以生动有趣的故事情境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通过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知倍数的概念,提高他们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2.问题导向促进思维发展
案例中设计了一系列具有启发性和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问题导向教学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在探究过程中深入理解倍数的性质和规律。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倍数的概念,能够准确地判断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掌握求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
2.能够运用倍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根据已知信息,求解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根据实际情境,选择合适的方法求解问题。
3.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途径,探索发现数学规律,增强数学推理能力。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会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讲解:
1.倍数的定义:向学生解释什么是倍数,以及如何判断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倍数。
2.求倍数的方法:通过示例,教给学生如何用乘法求解一个数的倍数。
3.倍数的性质:引导学生观察倍数之间的关系,发现倍数的规律。
4.实际应用: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明白倍数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本案例将采用情境教学法、探究教学法和游戏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倍数的意义,通过小组合作和自主探究,发现倍数之间的关系,并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在数学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为今后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年级教案数学案例

二年级教案数学案例

二年级教案数学案例二年级数学教案一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中秋节快到了,三江的月饼师傅正在忙着做月饼,瞧!新鲜的月饼出炉了1.(出示9个月饼)请大家一起来数一数,这堆月饼有几个(9个)那么9个月饼最接近几十呢?(10)我们也可以说9个月饼大约是10个.(学生跟读)2(出示43个月饼)这堆月饼有几个呢?你能一下子数出来吗?请大家估计一下,这堆月饼大概是几十个?教师宣布正确答案43个月饼,43最接近几十?我们也可以说43个月饼大约是40个3.那么64个月饼我们也可以说大约是多少个月饼呢?86个月饼呢?揭示课题:象刚才这样把一个准确数看成大约是几十,这就是估计,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要用这个知识来学习加减法的估算.二.探究加减法的估算1.这几天到三江买月饼的人可多了,你瞧!这3种月饼是大家欢迎的,(出示豆沙月饼28元,蛋黄月饼43元,水果月饼24元)2.你能向小朋友介绍一下这些月饼大约是几元吗?(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大约是30元,大约是40元,大约是20元)小朋友们真能干,那你能根据刚才估计的数据,帮老师算算买豆沙月饼和水果月饼大约是多少元吗?你能用算式表示吗?你还能象老师一样来提问吗?3.四人小组讨论:现在方老师带了100元钱去买这3盒月饼,你帮老师想想,我带的钱够吗?为什么够呢?把你的想法在组内交流一下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你的方法吗?方法一:豆沙月饼大约是30元,蛋黄月饼大约是40元,再加上水果月饼大约是20元,三样加起来大约是90元,所以100元够了.(板书:30+40+20=90) 方法二:3盒加起来是95元,所以100元够了.方法三:100元钱,买豆沙月饼后,大约还剩下70元,买水果月饼后大约还剩50元,最后买蛋黄月饼,大约还剩10元(板书:100—30—20—40=10) 方法四:100元钱,买水果月饼后,大约剩80元,买豆沙月饼后,大约剩50元,所以买蛋黄月饼够了.刚才小朋友想出了很多方法,现在请你选择你最喜欢的一种方法跟你的同桌交流一下小结:刚才我们小朋友想出了这么多方法,大家都是先把准确数估计成几十然后再进行估算,这样计算起来比较方便,象这样的例子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三.练习应用1.四一班和四2班同学准备在中秋节晚上举办一个中秋晚会,要同学们报名参加,四1班有39人报名,四2班有42人报名,请问(1)大约有多少人参加这个中秋晚会?你会估算吗?(2)四(1)班比四(2)班大约少几人?2.四一班和四2班同学为了布置晚会场地可忙坏了,晚会计划要做70朵纸花,现在四(1)班已经做好了27朵纸花,四(2)班已经做了44朵纸花,请问大约还要做几朵纸花呢?3.刚才我们用估算的知识解决了中秋晚会的问题,在数字王国里也要用到估算,请你估算一下,下列哪些算式的得数比80大31+5290—_38+39请小朋友拿出课桌里的红卡片和黄卡片,如果是大于80就举红卡片,小于80就举黄卡片5.国庆节也快到了,小朋友打算怎样安排国庆节呢?是啊,青年旅行社决定在国庆期间组织50人去杭州西湖旅游,为了让游客玩得高兴,旅行社还特别设计了划船活动,这里有3种船:大船:限乘42人中船:限乘23人小船:限乘9人现在有50人,旅行社打算租两条船,可以怎样去租呢?小组讨论交流根据小组讨论与交流,设计多种乘船方案1.大+中2.大+小3.大+大为什么可以租一条大船和一条中船呢?50人够坐吗?为什么可以租一条大船和一条小船呢?小朋友想出了3种方法,租一条大船需要租金43元,租一条中船需要租金28元,租一条小船需要租金_元,这3种方法哪一种最省钱呢?(同桌交流) 请学生用手势表示,说说为什么,大约要花多少钱?四.全课小结今天这节课你学会什么?你有什么收获?今天这节课我们用估算的知识解决了很多问题,其实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时候要用到估算,你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课后反思:《加减法的估算》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教材在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教学中安排了〝加减法的估算〞一小节,这是估算正式教学的开始.教材为学生提供了妈妈要买三种生活用品,带100元钱够不够这一生活情境,意图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展示不同的估算方法.使学生了解估算也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估算也可以有不同的方法,我们可以用它简洁.迅速地解决某些问题.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估算思想.基于以上分析,我认为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体现估算方法多样化,并能解释估算的过程.因为估算是非常贴近实际生活的,在实际生活中经常会应用,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采用情境教学法,以即将到来的中秋节为主线贯穿整节课.将本课的教学内容有机地融入到估月饼,买月饼,中秋晚会等生活情境中.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以下三个环节:1.让学生学会估数.在估算中,估数是最重要的一步.所以在新课引入环节,我先让学生数数数量比较少的月饼,然后出示一堆数量比较大的月饼,让学生意识到当数量很大,很难准确数出来的时候就可以估计一下,从而引出大约,学会将准确数估计成大约是几十.2.讨论交流,探究加减法的估算.由于这是学生第一次正式接触估算.以往的精确计算已经在学生脑海里深深扎了根,因此不免给本课教学带来一定的负迁移,所以在设计这一环节时我先让学生说说买蛋黄月饼和豆沙月饼大约需要多少元,然后让学生提一提类似的问题,通过这些简单的估算使学生先对估算有一定的认识和体验,然后再让学生思考老师带100元去买这3盒月饼,带的钱够不够这一问题.在讨论交流中激发求易思维,体现估算方法的多样化.这样由浅入深的设计,使学生易于接受,同时也使学生认识到,在日常生活中,有时需要进行精确计算,有时根据实际的需要只要估算大致的结果就可以了,估算能使计算比较方便.3.联系实际,解决问题.充分让学生用估算知识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进一步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本课的教学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1.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本节课我始终围绕中秋节这一主线展开,由估月饼,到买月饼,再到中秋晚会,这些情景都是十分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的,富于浓厚的生活气息,能使学生轻松自然地探究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去积极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争着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提高学习兴趣.2.体现估算方法的多样化,个性化.在探究100元钱买三盒月饼够不够这一环节,学生提出了很多方法,有的是用连加的方法估算的,也有的是用连减的方法,也有的用加减混合的方法进行估算,我都一一加以肯定和鼓励.当出现了5种方法后,再让选择自己比较喜欢的一种方法,同桌交流一下,充分体现了人人学有用的数学,不同的人用不同的学法来理解数学.运用数学.本课还有许多值得商榷之处,比如:在练习环节,让学生估算一下哪些算式的得数比80大,请学生通过举牌来表达自己的意见,有个别小朋友举错了牌,还有包括后来的租船问题,让学生探讨哪种方法最省钱的时候,有3个小朋友举了红牌,我想这时我应该及时问问他们为什么要举红牌,使他们自己发现错误,找到解题的正确方法.现在我这样一带而过,明白的小朋友是明白了,可不明白的还是不明白,没有很好地关注学生的发展.二年级数学教案二教学内容:《统计——生日》(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册.教学过程:一.创设音乐情境,提出问题.(播放生日快乐歌)师:同学们今天是淘气的生日,我们一起来为他唱首生日歌庆祝庆祝好吗?(学生立即兴奋起来,情不自禁地拍手哼唱起来)淘气说他的生日是在_月,是在冬季出生的.师:谁愿意告诉大家你是在哪个月份出生的?属于哪个季节?生1:我的生日是在6月,是夏季出生.生2:我的生日是_月,是冬季出生.生3:我的生日是4月,是冬季出生.师:到底你们说对了吗?请看大屏幕:三.四.五月是春季,六.七.八月是夏季,九.十.十一月是秋季,十二.一.二月是冬季.师:现在你们知道自己是在哪个季节出生的吗?在小组里和你的伙伴说说.师:看来,有的同学生日在春季,有的同学生日在夏季,有的同学生日在秋季或者冬季.到底哪个季节过生日的同学最多呢?(教师表情疑惑)(学生七嘴八舌地说自己的意见)师:大家的意见不统一,可难坏了老师,要想准确知道哪个季节过生日的同学最多,该怎么办呢?(学生各抒已见,想法不一,学生体会到需要统计大家的意见.)板书:生日——统计二.亲自调查,收集数据1.调查准备今天这一节课我们就用统计的方法来调查我们每个大组哪个季节过生日的同学最多?师:下面我们就采用小组合作的方法进行调查.你们想怎样去调查?生1:可以让在春季过生日的同学站在一排,在夏季过生日的同学站在另一排……生2:让在春季过生日的同学举手,数一数有多少个?再让在夏季过生日的同学举手……生3:让每个同学在什么季节过生日写在纸上,交给组长进行统计.生4:让在春季过生日的伸出一个手指,在夏季过生日的伸出两个手指,在秋季过生日的伸出三个手指,在冬季过生日的伸出四个手指.师:看来同学们的方法还有很多.调查前,请小组成员先商量你们打算如何分工调查?师:调查时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不重复.不遗漏)强调安静.2.小组合作调查,绘制统计图教师重点关注需要帮助的或有不同记录方法的学生,并进行评比.3.汇报交流师:同学们都调查完了,哪个小组愿意派代表,说说你们小组是怎样调查的?结果怎样?师提出要求:其他同学仔细倾听,听调查的结果和小组里的人数是否一样.师:其它小组的同学和他们的这一小组调查的结果一样吗?大家一起数数统计的人数是否有遗漏.(各小组依次汇报)生汇报的时候,老师将每个大组的春.夏.秋.冬出生的人数统计在大表格中三.验证数据师:这是刚才大家每个大组调查的结果,老师根据你们的统计绘制出这张班级统计图.请小朋友们先来数一数在春季过生日的有几人?夏季.秋季.冬季过生日的有几人呢?师:那你们算一算,我们一共统计了多少名同学?再看一看,今天来这里上课的同学有多少人?说明在统计时有没有多余的?有没有遗漏的?看来,同学们在统计时非常认真.四.分析统计结果,解决问题师:仔细观察图,看看你能发现什么?生1:我知道了春季过生日的人数最多.生2:我知道了春季过生日的比夏季过生日的多8人.师:如果_同学也来参加我们的统计活动,同学们猜猜他最有可能在哪个季节出生?为什么?五.可能性教学渗透师:这是笑笑给我们二年段春季出生的同学做的统计表,你们能根据这个表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请你们在小组里交流,提出最经典的一个问题考考其它小组.师:在我们二年段中,三班春季出生的人数排行榜第二多,请你们猜猜三班春季出生的人数可能有几个?为什么?六.拓展延伸,全课小结.师:今天这一节课,我们要调查我们班哪个季节出生的人最多的问题解决了吗?是怎么解决的?生:……师:对,是大家通过亲自调查,得出数据,再整理制成统计图,并根据统计图分析得到解决的,也就是统计出来的.师:在生活当中,还有哪些问题需要统计呢?生1:要想知道在上次考试中,哪一个分数段的人数最多?生2:要想知道我们小组每个同学每个星期的零花钱是多少,也要用到统计.生3:要知道全校哪个班级的人数最多,也要进行统计.相信大家通过今天的学习能把统计的知识更好的运用到我们的生活当中去.点评:今天这一节课,哪个小组表现的突出?教学反思:以小朋友们喜欢的生日快乐歌引入,新颖.有趣,使学生在开课阶段情绪就处于十分活跃的状态. 要想知道哪个季节过生日的同学最多,该怎么办呢? 这一问题情境的创设调动了学生的内在知识冲突,诱发了学生探索的热情,使学生体会到统计的必要性,统计与生活密不可分.联系生活实际,给学生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和展现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将过去的老师讲变为学生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通过学生之间交流调查方法,使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小组合作前,教师提出了十分明确的合作要求及注意事项,为后面的调查做好了准备.在小组合作调查中,教师不停地巡视.指导,与学生一同投入到调查之中,尤其关注需要帮助的小组,将传统教学中之间的单向或双向交流改变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促进了学生之间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同时,也使学生经历了搜集.整理数据的过程,从活动中体会到成功感.使学生认识到统计的结果和调查的人数必须一致.在汇报的过程中,不仅使学生明确了各组采用的方法,而且各组之间取长补短,更完善了自己的想法,也使学生体会到了成功的快乐,同时培养了学生认真倾听的良好习惯.教后反思:能较好地体现了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融入其中.从整体上创设了一个完整的情境,围绕哪个季节过生日的同学最多? 这一问题展开讨论,同学们情绪高涨,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很高,感受到统计的必要性,统计与生活密不可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一个情境的创设者.知识的引导者.活动的组织者,而参与.体验.主动获得知识的是学生自己,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教学思想.但在小组调查时教师指导的不够到位,小组内同学合作得不够理想.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在学生合作等方面加强指导,注意平时的培养与提高二年级数学教案三【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角的初步认识〞和〝说说做做〞,练习八第1~3题.【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初步比较角的大小;学会用尺子画角.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和创造意识.3.情感目标:创设平等和谐.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互相协作的精神,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教学重点.难点】初步认识角的本质特征;画角.【教具.学具】三角尺.多媒体课件.尺子.学具盒.一张不规则白纸,一张长方形纸.三根小棒.图钉和硬纸条.【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课题出示一张图形: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提问:为什么叫它三角形?引入课题〝角的初步认识〞.[从学生的认识基础出发,引入课题自然流畅,学生易接受.]二.研讨互学师:同学们对角一定都非常熟悉,那么请你想想在生活中曾注意到哪些物体上有角.1.让学生说说生活中看到的角.(先自己想想,再与同位交流,最后展示)通过观察生活中的角,丰富学生对角的感性认识.师:今天来了一位新朋友,它也要学习角的认识,知道它是谁吗?电脑出示:小马背着粮食来到河边过河,牛伯伯拦住了它的去路说:〝小马,你是个聪明的孩子,要过河,先看看这些标志物上都有什么?〞小松鼠跳起来说:〝角.角.角.〞小马迷惑了:〝角在哪里哪?〞同学们你们能帮小马找一找吗?(同位互相说说,然后电脑演示各种角.)[以生动有趣的动画故事(小马学习角)为线索,展开对角这个图形的研讨,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静态的知识动态化,直观.形象地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这样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启迪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主动去探索问题,发现规律.然后通过让学生依次观察红领巾.三角板.钟面.折扇,并指出这些物体表面的角,达到初步建立角的表象的目的.]师:小马认识了角非常高兴,牛伯伯告诉它: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的物体上都有角,你过了河,要时刻注意发现生活中的角.小马高兴地点点头,就又上路了.它走着走着,突然在地上发现了一张不规则的纸,小马想:这上面有角吗?2.让学生折角.3.摸一摸角的感觉,体会角的特征.(板书)4.用折好的角比着在纸上画角.5.课件演示怎样画角.6.说说角的组成.7.让学生用尺子画角.(强调尺子的作用.)8.师:同学们,小马继续往前走,这回它更加仔细地观察,所以它又发现了生活中的很多角,你想看看吗?(电脑出示)师小结:像这些图形,我们都叫它角.(回顾.强调学生一开始折的一些模糊性的角及在比画上的错误.)[从引导学生观察实物中的角开始,让学生初步感知生活中的角;再通过学生实际操作活动,看一看.折一折.摸一摸.画一画.比一比.做一做,把静态的课本材料,变成动态的教学内容,让学生通过感知.操作,把外在可见的和内在不可见的角印在大脑里,帮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初步建立角的概念.]三.拓展练习1.认一认,辨一辨.2.比一比.(哪个角大,哪个角小,让学生辩论.)由如何确定一个角的大小,引出做一个活动的角的活动,让学生比一比,看一看,从而说明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让学生从认识静态的角过渡到动态的角,使学生直观地看到,纸条张得越开,角就越大,纸条合得越拢,角就越小,由此渗透〝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的本质特征,这也就达到了变抽象为直观,变静为动,化难为易的目的.]3.摆角.(用三根小棒摆出三个角)4.打擂台.(用三根小棒看谁摆出的角.)[这是一个极富挑战性的题目,易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四.教师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过的知识)1.师:闭上眼睛想想,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研究了有关角的哪些知识,想想角是什么样子的,它由哪几部分组成,角的大小和谁有关,你是怎样画角的.2.质疑问难.[这既是本节课的一个总结回顾与整理,又是一个很好的放松活动,希望学生能从本节课中受益.]二年级教案数学优秀案例大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年级数学教学案例篇一: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案例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案例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课本第68页“观察物体”例1。

教学目标:1、观察物体,体会到从不同角度观察到可能将物体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同时培植学生的观察能力。

2、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简单明了物体的形状,养成学生的空间观念。

3、培养学生观察、操作、空间想象和推理以及数学语言的表述能力。

教学重点:让学生晓得从不同角度观察嘛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

教学难点:能正确辨认从上面、侧面、后面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

教学准备:课件、准备一些小玩具。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上新课之前,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小游戏,由老师发出方位响铃,展览馆同学们用手指出以自己为中心的方位,做好准备,开始!师:指正面、指左侧面、指上面、指后面、指下面、指右侧面。

(每种边指边直言每个面看到的是什么。

)师:刚才,我们一起找出了以自己为中心的反面、侧面、上面和下面。

同学们找得真好,今天老师要和同学们一起试着从这些不同的方向观察同一个物体,看看有什么不同。

揭示课题:观察物体。

二、实际操作,探究新知。

师:上节课,老师让同学们从家里带来屋里一个自己最喜欢的玩具,现在,请同学们放在桌子上,学生拿出玩具。

师:学习小组的4个同学,先选出1个玩具,从自己的引伸出这个玩具,然后分别说出自己看到的是玩具的哪一个面。

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观察,你们发现了什么?生:小组同学相互说说自己看到的形状看清是什么样的?师:要让学生们觉察到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物体形状是不同的,并引导用比较规范的数学语言表述看到形状。

师:好,现在老师请每一位同学再观察自己床头的再以小玩具,每一位同学分别试着从正面和依次侧面的角度观察这个玩具,再和同学们说一说你们分别看到了什么?让4个学生到讲台前边演示前头边说说自己看到的是什么形状的物体。

师:爸爸妈妈观察得真仔细,现在请大家想想屏幕上的图,看一看图上的同学是怎样观察的。

(用课件出示:例1主图)谁来说一说图上的同学在干什么呢?指名学生回答说出:小明观察的是熊猫的正面,小亮观察的是熊猫的右侧面,小红观察的是大象的左侧面,小芳观察的是猫熊的后面。

师:同桌之间观察、讨论一下,主题图下面的这些图分别是谁看到的。

师:谁来说一说。

师:你说得真好,大家把掌声送给他,还有谁知道?(班主任可以让学生多说说。

)三、巩固发展1、做一做:让学生做书上的“做一做”。

首先让学生开始进行讨论,讨论后让学生们说一说。

师:说得真棒。

请同学们在图的旁边将四个小朋友分别与他们所看到的四个面连线。

学生做,教师巡视,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想的过程。

2、猜一猜:用课件课件出示我的书包的图片,让学生判断是从正面、侧面,还是从上面摄制的。

3、说一说:让学生组成4人小组,选定教室里的一个物体进行观察,要求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并观察到的物体形状有什么不同。

四、小结这节课上谁能想来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五、拓展延伸师:同学们把你们同学们的收获拿去,和爸爸妈妈一起观察家里的一个粒子,并和他们说一说从不同方向可以观察到物体的不同形状。

教学后记《观察物体》一课的教学中,我让学生经历观察的投资过程,体验到从不同的方向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让学生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检视到简单物体形状。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同时通过学生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本节课有如下一两个特点。

1、首先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在引入新课时设计了一个小游戏,不仅激发家长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还在游戏中让学生感知物体的几个面:正面、侧面、上面。

2、活动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方式,本节课在上这一点上体现得不容忽视。

比如:观察玩具的活动中,不仅让学生单纯地站在位置上看一看、说一说,而是设计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

3、给学生为客户提供了直观的、形象的学习材料,注重了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体验观察的基本原理。

比如:猜一猜(我的书包):判断是从正面、侧面,还是从上面拍摄的,让每个学生结合书包的实景观察立体图片,体验从不同的方向观察同一物体时,形状是不同的。

不过,本节课也有一些让我思考的地方:1、学生对于四片的概念不是十分清楚,在最初观察时,有的孩子说出的面父母并不正确,有的孩子说的面形状不对。

2、在学生活动中,我发现有的学生参与意识不强,通过了解才知道是因为个别孩子性格内向,怕说错了被老师笑话,看来,在教学研究前要多与孩子们交流,鼓励学生想说、多说、爱说、会说,让每一个孩子都有兴趣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促进学生的思维拓展,提高小学生的学习能力。

篇二: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1)小学二年级数学学术研究案例分析——城阳横街旺疃小学陈雪峰小学数学教学应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时机机会,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让课堂数学教学?活?起来。

【案例】教学?用9的口诀求商?时,引导学生复习?9的乘法口诀?,教师让学生用?9的乘法口诀?编除法算式。

学生热情常量极高地编起算式来:生1:9÷1生2:18÷2生3:45÷9生4:3÷9生4刚说完,其他学生都喊起来:?老师,他编错了。

?这个同学难过地严重不足了头,害羞得快要哭了。

这时,教师走到那位老师身边,掌心抚摸他的头说:?同学们,其实他很了不起,这道题他没编错,只是要等到我们上六年级的时候才会做呢!?(同学们都很诧异,过一会,教室里响起激昂的掌声,这个同学也慢慢抬起了头)教师利用学生错误算式进行改编:谁能把?3÷9?这个算式的?3?重新换成一个数,使它成为一道我们能解决的除法算式?生1:把3换成27生2:把3换成72(学生激情高涨,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师:如果?3?不动,怎样添上一个数,并使它成为一道除法算式呢?生1:把?3?的前面添?6?,就是63÷9 = 7生2:在?3?的后面添?6?,就是36÷9 = 4【案例分析】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把课堂还给学生。

以往的课堂教学评价注重教师教的过程,现在重视学生家长学的过程和体验;过去多关注教师教的行为,现在更多关注中学生的创造;过去是有条不紊的程式化模式,现在是注重他者的差异,突出高中学生的个性特点。

这样,反观新课程教师必须走下?一言堂?的讲坛,多给学生机会,让他们能就所学的内容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互相取长补短,集思广益,使课堂成为?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学习天地。

因此在教学洋溢中教师应该做到让创新与实践充满课堂。

只有营造和谐、自主、有创意的课堂氛围,摒弃那种教师高压式、灌输式、一问一答式等单调乏味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大胆自我意识地表现出好奇心、挑战心、想象力、动手能力等,才中学生会使学生的思想无拘无束,创新灵感凸显。

这里,正是教师轻轻的抚摸、充满赞赏的鼓励在生4的内心激起波澜,并使他重新找回了自信。

?谁能把‘3÷9’这个算式的‘3’重新换成一个数,使它成为一道我们目前能解决的除法算式??正是老师灵活的教研机智,才激起了学生后续的动力,才而使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教师应教学内容中教师应更多地关注学生、关爱学生、欣赏学生,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活动对他们来说不是一种财政负担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能及时捕捉孩子的闪光点,并给予积极的评价,得到每个孩子的认可。

教师善用学生的错误,巧妙设计,走出教材的框框,使课堂成为学生畅所欲言、放飞思维的场所。

篇三:二年级数学下卷教学案例二年级数学上册《简单推理》教学案例教材分析:《简单推理》是二年级上册“数学广角”中的内容,也是新编实验教材新增的内容之一。

由于数学学科的特点,通过数学的学习来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是一种的途径。

这一数学参考资料包括”含有两个条件的推理”和“含有三个条件的”,由浅入深,步步深入。

把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学生的中最简单日常生活事例呈现出来,并运用操作猜测等直观的手段解决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1、通过猜测和试验等活动,感受到简单推理的整个过程,初步获得一些简单推理的经验。

2、培养初步的分析和推理能力。

教学准备:红、黄、蓝星星各一颗(纸星星)课件、纸条板书设计:教学过程:简单推理一、激趣引入1、猜神秘嘉宾2、验证——出示柯南图片二、新知教学1、2个条件(1)师:现在柯南手里有五颗二颗智慧星,一颗柚子的和一颗黄的。

出示:右手藏的不是红星星。

你能根据这个信息确定柯南左手和右手分别藏的是什么吗?你是怎么想的?师:尽管小朋友思路不同,但都用上了“不是……就是……”这样的词语。

学生小结推理方法:我们在逻辑思维进行简单推理的时候,可以根据提示排除一个确定另一个。

(2)快速抢答,猜一猜课件出示:小兔和小猫在玩捉迷藏,躲在楼房后面的不是小猫,就是?星期天小头爸爸带大头儿子去吃肯德基,不是在白天,就是在?小明生日了,爸爸妈妈给他买了皮球和小汽车,皮球不是爸爸送的,就是?2、3个条件师:其实柯南带来的彩虹星星里还有秘密呢,想知道吗?课件出示:红、黄、棕星星各是一个数:9、22、30红:我不是22黄:我不是22,也不是9蓝:师:现在你能确定吗?独立思考——同桌互相说。

(2)反馈交流:师:你觉得这里的那条信息能够直接确定一个数?为什么第一句不能马上确定一个数?师小结推理方法:当我们实践性碰到一些复杂的理论性时,可以先找出关键句,然后根据提示排除一些情况,使问题变得简单。

(3)如果黄星星说:上为我的个位和四位上的数的和是3,你会从哪句开始分析。

为什么?3、送儿歌“我是一名小侦探,根据线索猜得准,能确定的先确定,确定哪个先排除,剩下越少越好猜。

从这首儿歌你知道了什么?反思:这节课,通过两个猜测使学生感受简单推理的过程,初步获得夺得一些简单推理的经验,很好地掌握了简单推理的思维方法。

让学生学习有趣味的数学,并让他们及时地学以致用,这正是当前的新课程理念。

及时地给予肯定和表扬,学生们表现出浓浓的的学习兴趣和高昂的学习热情,营造了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气氛活跃、和谐。

有了前头最简单的推理的学习,学生学习例3时,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去解决此题,从而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通过比较,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和扎实地掌握简单推理的思维方法。

为了增进师生间的相互了解,教师巧妙地设计了多重条件的推理。

练习的渐次深入和拓展,洞察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力。

二年级上册数学《数学广角》案例教学内容:人教版数学第五章99页,练习二十三第1、2 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数与组合数。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推理第一组能力以及有分组地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