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口服抗血栓药物患者急性创伤大出血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全文)

合集下载

抗血栓药西药抗血栓药物的适应症和正确用药方法

抗血栓药西药抗血栓药物的适应症和正确用药方法

抗血栓药西药抗血栓药物的适应症和正确用药方法抗血栓药物是用于预防和治疗血栓形成的药物。

常见的西药抗血栓药物包括抗凝剂和抗血小板药物。

本文将重点介绍这些药物的适应症和正确的用药方法。

抗凝剂主要用于预防和治疗静脉血栓栓塞症(VTE)、心肌梗死、中风等血栓相关疾病。

其中最常用的抗凝剂是华法林,它通过抑制维生素K的作用,减少凝血因子的合成,从而达到抗凝的效果。

西药抗凝剂需要适应症明确,并且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因为抗凝剂的使用需要根据患者的血凝指标进行监测和调整剂量。

常见的适应症包括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

另一类抗血小板药物主要包括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等。

它们通过不同的机制抑制血小板聚集,从而减少血栓的形成。

阿司匹林主要用于预防心脏病和中风,适应症包括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

而氯吡格雷则主要用于治疗心血管事件的再发,适应症包括急性冠脉综合征、心肌梗死等。

正确的用药方法对于抗血栓药物的效果和安全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患者在使用这类药物前应该征询医生的意见,并按照医生的指引进行用药。

其次,患者应该明确药物的使用剂量和用药频率,并遵循规定的用药方案。

如果忘记服药,应尽快补服,并在下一个剂量的正常时间继续使用。

此外,抗血栓药物可能与其他药物产生相互作用,因此要及时告知医生正在使用的其他药物,以避免不良反应和药物相互影响。

与任何药物一样,抗血栓药物使用过程中也可能出现一些不良反应。

常见的副作用包括出血和胃肠道不适。

如果出现明显的出血或其他不适症状,患者应立即向医生寻求帮助。

此外,使用抗血栓药物的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避免发生创伤和减少风险因素的影响,以减少血栓的形成。

总之,抗血栓药物在防治血栓相关疾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患者在使用这类药物时需要明确适应症,并按照医生的指导正确用药。

同时,患者应该注意药物的副作用和注意事项,以保证用药的效果和安全。

如有任何疑问或困惑,患者应及时咨询医生。

创伤骨科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筛查与治疗的专家共识

创伤骨科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筛查与治疗的专家共识

创伤骨科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筛查与治疗的专家共识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凝结引起的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可发生于全身各部位的静脉,以下肢多见;血栓脱落可引起肺动脉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两者合称为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

DVT是创伤患者常见的并发症,可导致PE和血栓后综合征(post-thrombotic syndrome,PTS),严重者明显影响生活质量甚至导致死亡。

创伤骨科患者伤情多种多样、分型众多,同时可能合并多种增加VTE风险的因素,其DVT发生率为5%-58%不等。

因此对不同VTE 风险的创伤患者有必要进行评估、筛查、诊断、个体化预防及治疗。

但目前尚无针对创伤骨科患者VTE筛查及诊断的指南。

对创伤患者及时进行DVT筛查,有助于预防血栓或延缓其进展、改善患者预后及降低医疗费用。

本共识根据创伤骨科患者的临床特点,着眼于DVT的筛查和治疗,建立规范化筛查方法,帮助创伤骨科医生筛查DVT高危人群及初步处置DVT患者,而有关VTE预防相关内容请参考文献。

一、概述与流行病学特点1.DVT的临床表现:DVT主要表现为患肢的突然肿胀、疼痛、软组织张力增强;活动后加重,抬高患肢可减轻,静脉血栓部位常有压痛。

DVT发病后如未及时诊断和处理,可能导致患肢症状和体征逐渐加重,严重者可诱发休克甚至导致静脉性坏疽。

静脉血栓一旦脱落,可随血流进入并堵塞肺动脉,引起PE的临床表现。

下肢近端(胭静脉或近侧部位)DVT是PE血栓栓子的主要来源。

2.DVT的流行病学特点:创伤骨科患者DVT发生率高,但不同部位创伤DVT发生率差异显著。

8项前瞻性研究表明,静脉造影证实髋部骨折术后总DVT发生率高达50%,近端DVT发生率约为27%。

亚洲一项由7个国家19个骨科中心完成的前瞻性流行病学研究表明,髋部骨折术后总DVT发生率为42.0%,近端DVT发生率为7.2%。

替格瑞洛专家共识解读

替格瑞洛专家共识解读

10 两组均包含阿司匹林
8
6
4
11.7%
9.8%
1.9%
ARR P<0.001
16%
RRR
2
NNT=54
HR:0.84(0.75-0.94); P=0.0025
0
02
468
10 12
随机后时间(月)
心血管死亡
6
替格瑞洛组(n=9,333)
氯吡格雷组(n=9,291)
两组均包含阿司匹林
4
2
5.1%
4.0%
75 mg qd + 阿司匹林 维持剂量
氯吡格雷 (n=9,291)
主要终点: 心血管死亡、心 梗(排除无症状 性心梗)和卒中 的复合终点
主要安全性终点: 首次发生的任何 主要出血事件‡
随机 随访2 随访 3
<24h 第1月 第3月
随访 4 第6月
随访 5 第9月
随访 6 第12月
*计划行直接PCI的STEMI患者随机分组,但他们可能并未接受PCI . †300-mg负荷剂量的氯吡格雷被允许用于之前未接受氯吡格雷治疗的患者,额外300mg需基于研究者的决定 ‡PLATO研究较既往在ACS患者中进行的研究拓宽了主要出血的定义, 包括了更多患者。主要安全性终点是首次发生的 任何主要出血事件。
• 植入冠脉支架的PCI术后患者,P2Y12受体抑制剂(替格瑞洛、氯吡格雷或普拉格雷)持续治 疗至少12个月
• 无论早期侵入治疗还是缺血指导策略治疗,均优选替格瑞洛,次选氯吡格雷
ESC /EACTS :欧洲心脏病学会/欧洲心胸外科协会;ACC/AHA:美国心脏病学会/美国心脏协会;ACS:急性冠脉综合征; NSTE-ACS:非ST段抬高的急性冠脉综合征

创伤骨科患者围术期下肢静脉血栓诊断及防治专家共识解读护理课件

创伤骨科患者围术期下肢静脉血栓诊断及防治专家共识解读护理课件

背景
下肢静脉血栓是创伤骨科患者围术期常见的并发症,严重影响患 者的康复和生活质量。因此,对下肢静脉血栓的早期诊断和有效 预防是护理工作中至关重要的任务。
02
创伤骨科患者围术期下 肢静脉血栓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下肢静脉血栓是指在各种原因下 导致下肢静脉内血液凝固、形成 血栓,造成血管堵塞的疾病。
分类
健康宣教
向患者及家属宣传下肢静脉血栓 的危害和预防方法,提高患者的 自我保护意识。指导患者术后早 期进行下肢肌肉收缩锻炼,促进
血液回流。
治疗手段
药物治疗
根据血栓形成的时间和程度,选择合适的抗凝或溶栓药物治疗,如 尿激酶、链激酶等。同时注意监测凝血功能,预防出血并发症。
手术治疗
对于严重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如股青肿等,需采取手术治疗,如取 栓术、导管溶栓术等。手术治疗需严格掌握适应症,权衡利弊。
难点
如何准确判断血栓形成,如何选择合 适的预防及治疗方案,如何提高患者 的依从性及护理效果。
对共识的深入理解与探讨
深入理解
下肢静脉血栓是创伤骨科患者围术期常见的并发症,其发生 与多种因素有关,如血流缓慢、血管内皮损伤、血液高凝状 态等。准确诊断和及时治疗是预防和治疗下肢静脉血栓的关 键。
探讨
如何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预防及治疗方案; 如何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和依从性,减少下肢静脉血栓 的发生;如何加强医护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对下肢静脉 血栓的认识和诊疗水平。
创伤骨科患者围术期下肢静脉血栓 诊断及防治专家共识解读护理课件
目录
• 引言 • 创伤骨科患者围术期下肢静脉血栓概述 • 创伤骨科患者围术期下肢静脉血栓的防治策略 • 专家共识解读 • 护理实践应用 • 案例分享与启示

抗凝药物审方规则专家共识要点2024(附表)

抗凝药物审方规则专家共识要点2024(附表)

抗凝药物审方规则专家共识要点2024(附表)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服用抗凝药物进行血栓性疾病预防和治疗的患者比例也在不断增加。

抗凝药物通过阻止血液凝固防止血栓形成,临床主要用于防治血栓栓塞相关疾病,如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急性心肌梗死、人工机械瓣膜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等。

抗凝药物按作用机制可分为:(1)维生素K拮抗剂(vitamin K antagonist,VKA),如华法林;(2)间接凝血酶抑制剂,如普通肝素(unfractionated heparin,UFH)、低分子肝素(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LMWH)、磺达肝癸钠等;(3)直接凝血酶抑制剂,如达比加群酯、比伐芦定、阿加曲班等;(4)直接Ⅹa因子抑制剂,如利伐沙班、阿哌沙班、艾多沙班等。

该类药物目前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涉及心血管、呼吸、肿瘤、妇产、免疫等多个学科疾病的治疗。

01、特殊人群(妊娠、哺乳、儿童、老年)如何选择抗凝药?共识推荐见下表:注:此部分参考国内外的药品说明书、FDA妊娠分级及最新临床诊疗指南。

表格总结:特殊人群抗凝药物选择,LMWH及UFH优于其他抗凝药。

02、肾功能异常患者非口服抗凝药物如何剂量调整?共识推荐见下表:表格总结:(1)无论轻、中、重度的肾损患者,达肝素VTE预防均无需调整剂量,重度肾损患者加强监测。

(2)重度肾损患者VTE治疗,依诺肝素减量为1mg/kg,达肝素为慎用,那屈肝素和磺达肝癸钠不建议使用。

03、患者血小板计数减少合并血栓如何使用抗凝药?当PLT>50×10^9 个/L时,可全剂量使用抗凝药物;当25×10^9 个/L≤PLT≤50×10^9 个/L时,可考虑半量或足量给予抗凝药物联合血小板输注预防;当PLT<25×10^9 个/L,应避免使用抗凝药物。

静脉血栓栓塞专家共识(2021精选文档)

静脉血栓栓塞专家共识(2021精选文档)

2.低剂量普通肝素(LDUH):LDUH皮下注射可预防 VTE.
三项临床随机对照研究结果证实,与安慰剂比 较,使用LDHU明显降低了无症状DVT的患病率, 住院病死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在ICU患者中,与安慰剂比较,使用LDHU者 VTE发生的相对危险降低55%。
• LDHU的有效剂量为5000U,3次/d。3次/d疗效 是否优于2次/d尚不明确。一项8000例患者的荟 萃分析中,3次/d组的主要出血事件明显增加。而 LDUH2次/d组的VTE事件虽有增加,但未达到统 计学意义。
1.机械性预防措施: • 分级加压弹力袜(GCS) • 间歇充气加压泵(IPC) • 足底静脉泵(VFP)
疗效尚缺乏大规模随机对照研究。
一项临床研究结果证实,缺血性脑卒中患者 GCS联合IPC预防VTE优于单用GCS,应用10d后 经超声诊断的DVT发生率在联合预防组为4.7%, 而单用组为15.9%。
4、维生素K拮抗剂(VKA):以VKA预防内 科住院患者VTE效果的研究较少。
5、磺达肝癸钠:临床研究证实磺达肝癸钠 2.5mg,1次/d,同样可有效预防内科住院 患者VTE的发生。治疗6-14d后磺达肝癸钠 组VTE总体患病率为5.2%,安慰机组 10.5%。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在充血性心衰 (NYHAⅢ、Ⅳ级)、急性呼吸系统疾病、 急性染性疾病患者及入院时同时存在多 个危险因素的患者中,磺达肝癸钠组预防 VTE的疗效由于安慰机组。
DVT患病率和出血事件无显著差异;在1762例急性缺 血性脑卒中LMWH较LDUH预防dvt尤其是近端DVT的 发生更有效,且不增加出血并发症。
由于LMWH得疗效不亚于LDUH并且其生物利用度 更好,蛋白结合率更低,不良反应更少,加之不需要监 测APTT、全血激活凝血时间(ACT)等凝血指标,临床 应用简便易行,因而有更广泛的应用前景,但费用较高。

2024住院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护理与管理专家共识要点(全文)

2024住院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护理与管理专家共识要点(全文)

2024住院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护理与管理专家共识要点(全文)静脉血栓栓塞症(VTE)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D V T)和肺血栓栓塞症(PTE),是仅次千心肌梗死和脑卒中的第三大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也是住院患者医院内可预防的死亡原因之一。

目前,各级医院逐渐加强对预防护理的关注,但国内外相关调查表明,VTE防护理与管理仍存在缺陷。

因此,国际血管联盟中国分部血栓预防医护专家依据国内外指南及循证医学证据,结合临床经验对VTE预防护理与管理相关内容进行总结,形成专家共识。

执笔作者在查阅国内外相关指南、构建基千循证的VTE预防护理方案的基础上拟定共识初稿,通过专家讨论修改完善,形成终稿,旨在为提高VTE预防护理与管理临床实践的规范性提供参考依据。

风险评估血栓风险评估1.1.1评估工具正确的血栓风险评估有利千VTE的早期预防。

目前,较为成熟的血栓风险评估工具主要包括Caprini评估表、Autar评估表、Padua评估表等,不同评估表应用范围各有侧重,国内较为常用的血栓风险评估表均由上述国外评估表翻译或改良而来。

针对不同患者,运用对应的血栓评估工具才能有效预防VTE的发生,可采用Caprini评估表对外科患者进行血栓风险评估,采用Padua评估表对内科患者进行血栓风险评估,采用Wells 评估表或Geaneva评估表对疑似急性PTE患者进行评估。

但根据医院临床评估便捷和应用需求的不同,也可所有住院患者均采用Caprini评估表进行血栓风险评估。

通过血栓风险分层确定患者应采取的预防措施,以保证VTE的有效预防。

1.12评估时机所有患者入院24h内完成血栓风险评估。

手术(含介入手术)患者术后6h 内、转科患者转入6h内及患者出院前应再次评估,当患者VTE危险因素变化时随时评估。

出血风险评估抗凝治疗是血栓形成中、高危风险患者的主要预防和治疗手段,为预防过度抗凝导致出血并发症的发生,在抗凝治疗前平衡血栓形成风险和出血风险至关重要。

抗凝治疗专家共识 PPT

抗凝治疗专家共识 PPT
❖ 心源性栓塞的抗栓治疗:
❖ 一、房颤推荐意见:
❖ 1>对伴有房颤(包括阵发性)的缺血性脑卒中或TIA患者,推荐使 用适当剂量的华法林(2.0-3.0)口服抗凝治疗,预防再发的血栓栓 塞事件(I A);
❖ 2>NOAC可做为华法林的替代药物(I A);
❖ 3>伴有房颤的缺血性卒中或TIA患者,若不能接受抗凝药物治疗, 推荐应用阿司匹林单药治疗(I A);也可以选择阿司匹林联合氯吡 格雷(II B);
抗凝治疗专家共识
❖ 心源性栓塞三大原因:房颤、心梗、瓣膜病。
❖ 房颤是一种以快速、无序心房电活动为特征的室 上性快速性心律失常。
❖ 心房因无序电活动而失去有效的收缩,且房室结 对快速心房激动呈递减传导,造成极不规律心室 律以及快速或缓慢心室率,导致心脏泵血功能下 降,心房内附壁血栓形成。
❖ 繁简不一,尚无统一的命名和分类方法。
室率控制 抗心律失常药 消融
转复
无症状 阵发
AF 持续
长期持续
永久
房颤患者如何抗凝
❖卒中风险评估( CHA2DS2-VASc评分) ❖ 出血风险评估(HAS-BLED评分) ❖ 抗凝策略和选择 ❖ 不同抗凝药物评价 ❖ 抗凝药物的监测 ❖ 特殊患者的抗凝治疗
大家学习辛苦了,还是要坚持
继续保持安静
血管病变(尤其是心肌梗死、复合型主动脉弓粥样 硬化斑块以及外周动脉疾病)
CHA2DS2-VASc评分和卒中风险的关联性
HAS-BLED评分
❖H 高血压
❖A 肝功能和肾功能异常 (各1分)
❖S 卒中史
❖B 出血史或者出血倾向
❖L INR值波动大
❖E 老年(年龄>65岁)
❖D 药物和酗酒

血栓性疾病的检验与临床研讨 知识

血栓性疾病的检验与临床研讨 知识

4、肝素类药物不影响哪个检测项目()A、TMB、APTTC、PTD、TTE、TAT6、有关纤维蛋白单体描述正确的是()A、是纤溶酶活化的标志B、是由凝血酶作用于纤维蛋白原产生的C、是由纤溶酶作用于纤维蛋白原产生的D、反映了机体抗凝功能E、是内皮细胞损伤的标志6、()年,ACCP9指南使用Caprini风险评估模型对普外科及整形外科手术患者进行风险评估。

A、1988B、2005C、2009D、2011E、20121、静脉血栓的好发部位不包括()A、静脉狭窄处B、陈旧血栓的血管C、上肢静脉D、曲张静脉E、小腿静脉(肌间静脉)5、静脉血栓栓塞症的病因学不包括()A、口服抗栓药物B、血管壁损伤C、高凝状态D、外科手术E、循环瘀滞3、()可作为纤溶激活及血栓形成的特异性标志物A、肺动脉造影检测B、心电图检测C、血气分析检测D、D-二聚体检测E、肌钙蛋白检测2、()是休克的独立预测指标A、V1导联QRB、QRS波低电压C、右束支传导阻滞D、S1Q3T3征E、V2-V4导联T波倒置1、()在凝血启动阶段升高,可用于血栓的早期诊断和风险评估A、纤溶酶-α2纤溶酶抑制物复合物B、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C、血栓调节蛋白D、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E、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 复合物2、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半衰期为()分钟,可准确检测A、1B、3C、5D、10E、155、()是静脉血栓形成的关键酶A、纤溶酶-α2纤溶酶抑制物复合物B、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C、血栓调节蛋白D、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E、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 复合物3、VTE机械预防的禁忌证是()A、充血性心力衰竭B、肺水肿C、新发的DVTD、血栓性静脉炎E、以上都是5、()是第一个可预防的院内死亡性疾病A、院内感染B、卒中C、呼吸衰竭D、VTEE、电解质紊乱3、凝血酶直接抑制剂是()A、普通肝素和低分子肝素B、华法林C、磺达肝素D、阿加曲班E、利伐沙班3、用做血友病的过筛检查的试验是()A、束臂试验B、CTC、APTTD、PTE、血块退缩试验6、通常血小板数在多少以下,患者即有出血症状()A、<100×109/LB、<80×109/LC、<60×109/LD、<50×109/LE、<20×109/L。

抗血栓药物相关出血的评估有了最新专家共识

抗血栓药物相关出血的评估有了最新专家共识

抗血栓药物相关出血的评估有了最新专家共识
佚名
【期刊名称】《家庭医药:就医选药》
【年(卷),期】2023()3
【摘要】抗凝药物、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及溶栓药物均可引起皮下出血、消化道出血甚至颅内出血,造成致死或致残的不良结局。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血栓与止血危重病专业委员会组织多学科专家联合撰写《中国抗血栓药物相关出血诊疗规范专家共识》,旨在帮助临床医师规范处置抗血栓药物相关出血。

【总页数】1页(P87-8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7
【相关文献】
1.新型抗血栓药物替格瑞洛对PCI术后患者出血风险的评估
2.《药物涂层球囊治疗冠心病最新专家共识》解读
3.口服抗血栓药物患者急性创伤大出血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
4.最新药物涂层球囊专家共识解读
5.中国抗血栓药物相关出血诊疗规范专家共识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老年人静脉血栓栓塞症防治中国专家共识(2023)

老年人静脉血栓栓塞症防治中国专家共识(2023)

老年人静脉血栓栓塞症防治中国专家共识( 2023 )·在老年人群中静脉血栓栓塞症(VTE) 的发生率较高,同时由VTE导致的致残率、致死率以及医疗费用也较高,但是在大量VTE相关随机对照及非随机对照研究中并未对患有多种基础疾病的老年人群给予足够的重视,因此,绝大多数的VTE指南所推荐的研究结果均是来源于较年轻患者和健康的老年人。

同时大多数相关VTE防治指南或者共识是针对住院患者制定,而对于真正需要关注的存在VTE风险的居家、养老机构等非医院内老年人群来说,其推荐意见是不确定的。

·在此背景下,中国老年医学学会周围血管疾病管理分会结合国内外指南、相关研究等循证证据,制定了老年人静脉血栓栓塞症防治中国专家共识。

一、老年人群VTE的流行病学特征1、老年人群VTE的发病率目前国内针对大规模人群VTE发病率的研究较少,国外大样本量数据显示,欧洲人群VTE年发病率介于1.04%~1.83%之间。

我国VTE发病率逐年升高,12 年间由0.28%(2004年)逐渐攀升至0.48%(2016年)。

VTE发病率随着年龄增长呈指数上升:50岁人群年发病率<1%,80岁以上人群年发病率达6%~8%。

75岁以上老年人VTE发病率是50岁以下成年人的7~10倍。

2、老年VTE患者的死亡率老年VTE中发生PE的比例及VTE相关死亡率仍明显高于年轻患者。

3、老年VTE患者的复发率老年VTE患者在接受治疗后,在停用抗凝治疗后的前两年复发率较高,且随着时间延长,复发率呈逐渐升高趋势,其所带来的风险及社会负担仍居高不下。

二、老年人VTE的危险因素1、衰老致血管及凝血功能改变【推荐意见】>老年急性VTE患者,建议积极寻找相关危险因素:包括可去除的危险因素(如手术、创伤、骨折、急性内科疾病、制动因素等)和非可去除危险因素(如恶性肿瘤、抗磷脂抗体综合征、炎症性肠病、肾病综合征等)>对有明显诱因形成的老年VTE患者,不推荐进行易栓症的检查>对无明显诱因的老年VTE患者,推荐进行性别特异性恶性肿瘤的筛查,而不是进行常规广泛的筛查,尤其不推荐进行常规易栓症的检查>家族性VTE且没有确切可逆诱发因素的老年VTE患者,建议进行易栓症筛查2、创伤、手术及制动:VTE 多发生于各种制动状态,如各种创伤、手术后、重病卧床、骨折、失能、长期坐轮椅等;老年人因骨质疏松、恶性肿瘤等原因更易暴露于骨折、创伤、手术等VTE 发生的高危因素,因而更易发生VTE; 衰老本身亦可引起老年人活动功能减弱,导致静脉回流减慢及VTE 的发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年口服抗血栓药物患者急性创伤大出血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全文)创伤是世界卫生领域面临的重大难题,全球约有十分之一的死亡原因为创伤,每年死于创伤的人数超过580万。

创伤后大出血是创伤患者死亡首要的可预防因素。

抗血栓药物是易栓疾病(如房颤、冠心病、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等)血栓形成和栓塞并发症的防治基石。

随着人口老龄化,易栓疾病诊断和防治的进展,应用抗血栓药物的患者在不断增加。

在美国,应用抗凝药物的患者已高达6百万。

抗血栓药物最常见的副作用是出血,当这些患者发生创伤时,出血的处理变得更加复杂。

目前,对服用抗血栓药物患者发生创伤大出血时的处理尚缺乏高质量的临床证据,更没有形成统一的诊疗标准,无疑给临床工作带来挑战。

因此,本共识旨在通过回顾相关文献和指南、整合专家意见,达成口服抗血栓药物患者发生创伤大出血的诊治共识。

一、常用口服抗血栓药物的特性01口服抗凝药物抗凝药物通过抑制凝血因子合成降低凝血因子浓度或阻止其激活,降低血液高凝状态,从而预防血栓形成或阻止血栓发展,包括维生素K拮抗剂(VK As) (华法林)、直接FⅡa 抑制剂(达比加群酯)、直接FX a抑制剂(利伐沙班、阿哌沙班、依度沙班等)。

1维生素K拮抗剂(VK As)华法林是最常用的一种VK As。

VK As通过抑制维生素K 依赖性凝血因子Ⅱ、Ⅵ、Ⅸ、Ⅹ和蛋白C、蛋白S在肝脏的合成,从而起到抗凝作用(见图1)。

VK As对体内已经存在的凝血因子无直接拮抗作用,因此只有当已合成的凝血因子在体内相对耗竭后,VK As才发挥抗凝作用。

华法林经胃肠道迅速吸收,生物利用度高,口服90分钟后血药浓度达峰值,半衰期为36~42小时。

随华法林剂量不同,口服2~7天后出现抗凝作用。

单次给药抗凝作用持续2~5天,多次给药则可持续4~5天。

华法林的量效关系受遗传和环境因素影响较大:要达到同一国际标准化比值(I NR)水平,白种人和中国人对华法林的耐受剂量明显不同;环境因素如药物、饮食、多种疾病状态均可改变华法林的药代动力学。

华法林抗凝治疗的最大风险是出血。

例如,在非瓣膜病房颤患者的前瞻性临床研究中,华法林目标为INR2.0~3.0时,严重出血的发生率为每年 1.4%~3.4%,颅内出血的发生率为每年0.4%~0.8%。

华法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均与其抗凝效应密切相关,且其剂量-效应关系在不同个体中有很大差异,因此必须进行抗凝强度的密切监测。

以I N R作为监控指标,华法林最佳抗凝强度为I NR2.0~3.0,此时出血和血栓栓塞的危险均最低。

逆转VK As抗凝作用常用的三种治疗选择:维生素K、人凝血酶原复合物(PCC)和新鲜冰冻血浆(FFP) 。

虽然华法林抗凝疗效确切,但其治疗窗较窄,量效关系不确切;疗效易受食物与其他药物影响;需要频繁检测凝血功能;起效慢,紧急情况下需要其他抗凝药物进行桥接治疗;半衰期较长。

基于华法林抗凝的上述劣势,一些直接口服抗凝剂(DOACs)先后被研发并上市。

2 DOAC sDOACs包括直接FⅡa抑制剂(达比加群酯) 和直接FⅩa 抑制剂(利伐沙班、阿哌沙班、依度沙班)。

DOACs治疗窗宽,有良好的剂量反应关系,很少受遗传因素、疾病因素、食物和药物之间相互作用的影响,常规使用不需要监测凝血功能。

DOACs起效很快,口服药物浓度达峰时间为2~4小时,因此对于出血的患者必须要关注DOACs的末次服用时间。

DOACs的半衰期较短,基本上在10~20小时。

对DOACs 影响比较大的因素是肝肾功能。

重度以上肝功能受损和较严重的肾功能不全[肾小球滤过率估计值(eGFR)<30mL/mi n] 应禁用DOACs。

DOACs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出血。

1 直接FⅡa抑制剂(达比加群酯)达比加群酯是直接抑制凝血酶(包括游离及与血凝块结合的凝血酶),为前体药物,口服后经肝脏快速而完全地被酯酶转化为活性代谢物达比加群(见图1)。

达比加群酯口服后在胃肠内迅速吸收,2~4小时达到峰浓度,半衰期为12~18小时。

达比加群和血浆蛋白结合力约为35%,透析易清除,紧急严重大出血时可考虑透析治疗。

2 直接FXa抑制剂(利伐沙班、阿哌沙班、依度沙班)直接FⅩa抑制剂不依赖于抗凝血酶,既可抑制游离的FⅩa,又可抑制与血栓结合的FⅩa。

利伐沙班口服后起效迅速,血浆达峰浓度时间为2~4小时,半衰期为5~9小时,抗凝作用持续时间达24小时。

利伐沙班与血浆蛋白结合力高达93%左右,透析不易清除,因而透析不能逆转其抗凝作用。

阿哌沙班的血浆达峰浓度时间为1~3小时,半衰期约为12小时,作用持续时间约为24小时。

阿哌沙班与血浆蛋白结合力为87%左右,因而透析不能逆转其抗凝作用。

依度沙班服药后1~2小时抗凝效力达到峰值,半衰期为5.8~10.7小时,但作用可持续24小时,血浆蛋白结合力约为40%,透析不易清除。

02口服抗血小板药物抗血小板药物主要通过抑制血小板的活性,达到预防血栓形成的目的。

抗血小板药物可干扰许多血小板功能,包括聚集性、颗粒内物质的释放以及血小板介导的血管收缩等。

1环氧合酶(C OX)抑制剂(阿司匹林)阿司匹林是应用最为广泛的抗血小板药物,主要通过不可逆地抑制COX的合成,阻断血栓素A2(TxA2,强效的血小板聚集激活剂)的合成,从而抑制血小板的活化、聚集,阻止血栓的形成(见图2)。

阿司匹林对COX的抑制作用持久,可持续整个血小板的生命周期,为7~10天。

阿司匹林在肝脏代谢,通过肾脏排泄。

阿司匹林的不良反应包括出血、胃肠道溃疡、耳鸣以及罕见的支气管哮喘和血管神经性水肿。

阿司匹林没有特定的拮抗剂。

2二磷酸腺苷(ADP)受体拮抗剂(氯吡格雷、普拉格雷、替格瑞洛)ADP是发现最早、体内最重要的诱导血小板聚集的物质。

ADP受体拮抗剂选择性、不可逆(氯吡格雷、普拉格雷)或可逆(替格瑞洛) 地抑制ADP与血小板受体结合,抑制血小板活化,阻止血栓的形成(见图2)。

氯吡格雷和普拉格雷属于前体药物,通过肝脏代谢后激活。

由于其结合的不可逆性,这两个药物对血小板活性的抑制作用会持续血小板的整个生命周期,所以血小板功能的恢复速率同血小板的更新速度一致,通常需要7~10天。

替格瑞洛的抑制作用具有可逆性,停药后抗血小板效应经过72小时迅速消退,在第5天时血小板功能基本恢复正常。

专家意见1:口服抗血栓药物根据作用机制不同分为抗凝药物和抗血小板药物,需要了解常用抗血栓药物的作用机制、半衰期、代谢、清除及不良反应等药理学特点。

二、常用抗血栓药物的逆转治疗制剂01维生素K凝血因子Ⅱ、Ⅶ、Ⅸ、Ⅹ和蛋白C、蛋白S的合成需要维生素K,因而应用维生素K是紧急逆转VK As抗凝作用的基础措施之一。

维生素K的代谢和半衰期尚不清楚。

有多种给药途径,可以口服、皮下注射及静脉给药,目前关于维生素K的绝对适应证、给药途径和剂量仍没有普遍接受的共识。

静脉给予维生素K有更好的生物利用度和疗效。

在紧急逆转时,建议静脉给子维生素K。

过敏反应是静注维生素K罕见、不可预知,但重要的不良反应,每100000次给药中约有3例患者通过非I gE介导的过敏机制出现心源性猝死,致敏原因可能是维生素K溶液中的增溶剂。

在逆转华法林抗凝作用治疗中,维生素K过量会导致一定的危害。

超过10mg的维生素K可以延长华法林治疗达标时间数天。

02新鲜冰冻血浆(FFP)FFP是全血的非细胞成分,含有全部的凝血因子。

FFP已被FDA批准并且在临床中广泛用于华法林的紧急逆转治疗。

但FFP有局限性:使用前需要解冻、配型,准备时间较长;FFP中的凝血因子浓度偏低,所以逆转治疗所需的容量大,通常需10~15mL/k g,会引起容量过多,老年患者可导致心衰;少见病例可出现急性肺损伤,或血源性病毒传播风险。

03人凝血酶原复合物(PCC)PCC是含有维生素K依赖凝血因子Ⅱ、Ⅶ、Ⅸ、Ⅹ的浓缩复合物。

与FFP不同,PCC是冻干产品,无需解冻、配型,明显缩短了使用前准备时间。

PCC根据配方不同分为三因子PCC(3F-PCC)和四因子PCC(4F-PCC)。

3F-PCC不含FⅦ,或含量非常少。

4F-PCC中含有充足量的FⅦ,同时含有一定量的抗凝蛋白C、蛋白S。

PCC有血栓形成的不良反应,且接受逆转治疗的患者本身就存在高凝状态,在应用PCC进行逆转治疗时,血栓风险增高,尤其是过量使用时(如INR已恢复正常,仍继续给予PCC);同时也应尽量避免与其他止血药物同时合用如抗纤溶药物。

因此接受PCC进行逆转治疗的患者,在出血控制后应及时停用PCC,必要时恢复或开始血栓预防治疗。

3F-PCC 和4F-PCC一般都含有一定量的肝素,所以患有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禁用。

04重组活化凝血因子Ⅶ(rFⅦa)rFⅦa可通过组织因子途径或不依赖组织因子激活FⅩ,继而使凝血酶大量激活,促进凝血块的形成。

FDA批准的rF Ⅶa的适应证为先天性FⅦ缺乏症、伴有凝血因子Ⅶ或Ⅸ抑制物的血友病A/血友病B、获得性血友病及血小板无力症输注血小板无效的患者。

但rFⅦa被广泛用于非适应证患者中,其中包括抗凝逆转及血小板功能障碍等。

rFⅦa用于抗凝逆转治疗的研究有限,且结论模棱两可,所以rFⅦa在抗凝逆转中的疗效一直存在争议。

一项纳人29个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的荟萃分析发现,与安慰剂组对照,rFⅦa会增加患者动脉血栓栓塞风险(RR1.45,95%CI1.02~2.05)。

05依达赛珠单抗(Idarucizumab)依达赛珠单抗是达比加群的特异性逆转剂,是一种人源性单克隆抗体的抗原结合(Fa b)片段。

依达赛珠单抗的结构可完全嵌合包裹达比加群,可与游离达比加群、已与凝血酶结合的达比加群及达比加群的活性代谢产物特异性结合形成复合物,导致达比加群无法与凝血酶结合,从而达到逆转达比加群抗凝的作用,且不干扰凝血级联反应。

依达赛珠单抗与达比加群的亲和力是达比加群与凝血酶亲和力的350倍。

依达赛珠单抗和达比加群的结合迅速,但静脉注射后可被快速消除,初始半衰期为47分钟,终末半衰期为10.3小时。

2015年FDA批准依达赛珠单抗用于服用达比加群患者的急诊外科手术/紧急操作和危及生命或无法控制的出血。

06Andexanet α(Annexa)An dex an et α是Ⅹa因子拮抗剂的特异逆转剂,是无活性的重组FⅩa,与FⅩa抑制剂的结合力类似于真正的FⅩa,同时可以与组织因子通路抑制剂(T FPI) 结合,共同达到削弱抗凝的效果。

两个Ⅲ期临床试验ANN EX A-A研究(阿哌沙班)和AN N EX A-R研究(利伐沙班) 表明,在有效性方面,阿哌沙班组和利伐沙班组的抗FⅩa活性降低从基线中位分别降低了97%和92%;安全性方面,两个研究均未发生血栓栓塞事件及严重不良事件。

基于这两个研究,2018年5月FDA 批准An dex an et α用于继发于阿哌沙班和利伐沙班的危及生命出血或未控制的出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