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的章法、词法与句法

合集下载

诗词学习:诗词的章法就是起、承、转、合

诗词学习:诗词的章法就是起、承、转、合

诗词学习:诗词的章法就是起、承、转、合诗词的起即发端;承即承上启下;转即意转;合即结尾。

)元代杨载《诗发家数》云:写绝句的方法,要委婉、曲折、回环、删繁就简、句绝而意不绝。

第一句为起;第二句为承;第三句为转;第四句为合;起承两句写起来困难,起句平直为好,承句从容承接。

第三句是关键,如能婉转变化,那么第四句就如同顺水推舟了。

律诗也一样,首联为起、颌联为承、颈联为转、尾联为合。

古风、长律篇幅较长。

一般分为开头、中间、结尾三大段。

每段都有起承转合。

词虽然是长短句。

但章法同样。

如果两片小令词,上片起、承。

下片写转、合。

换头也就是过片处犹为重要。

起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

如冯延己的《归自瑶。

何处笛》,上片的何处笛?深夜梦回情脉脉。

是起句。

竹风檐雨寒窗滴。

是承句。

下片的离人数岁无消息。

是过片、是转句。

今白头、不眠特地重相忆。

是合句。

一:起笔。

起笔很重要,关系到全篇的入题。

关系到能否引人入胜,引起共鸣。

从切入主题的角度分明起、暗起、和反起几种。

1:明起。

即开门见山,点明主题,给人直截了当的感觉。

如孟浩然《春晓》中春眠不觉晓。

很明白、直接的切入主题。

2:暗起。

即笔不切意切题。

起笔虽直入本题,但字面上不表现出来。

只是暗寓题意。

如:刘禹锡《玄都关桃花》起句:紫陌红尘拂面来暗写桃花美丽而富有吸引力。

看花的人川流不息。

刘翰《立秋》起句:乳鸦啼散玉屏空。

用鸦暗寓秋凉季节的冷清和萧瑟。

3:反起。

先从题意的反面写起,然后再转正题。

如朱淑真《落花》起句。

不写落花的条件和场景,却写连理枝头花正开。

承句才写落花的原因。

明起、暗起、和反起。

常常采用的:一是平铺直叙、轻飘淡然的或明白如话的平起手法。

如金昌绪《春怨》中的打起黄莺儿。

王建《新嫁娘词》中的三日入厨下。

二是突然,出人意料的突起手法。

如李白:白发三千丈;岳飞:怒发冲冠。

三是发人深省。

耐人寻味的设问手法。

如:苏轼的明月几时有?崔颢的君家在何处?等等。

或明白,或暗寓,或反向切入主题,为作品发端。

古诗词的语法结构

古诗词的语法结构

古诗词的语法结构
古诗词的语法结构与现代汉语有一定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句法结构:古诗词常采用对仗和押韵的方式,句法结构比较规整。

一般来说,句子短小简洁,常以四个字或者八个字为一句。

整体句法结构呈现对仗的韵律美。

2. 词序:古诗词在词序方面灵活多样,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与现代汉语相比,古诗词中常常出现状语、宾语或谓语提前的情况。

3. 典故和修辞:古诗词中常常运用典故和修辞手法,使诗词更加富有文化内涵和艺术美感。

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夸张、对偶、排比等,这些手法可以提升古诗词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4. 词性和词义:古诗词中的词性和词义与现代汉语有时会有所区别。

例如,古代诗词中的名词和动词常常可以互换使用,名词可以作动词使用,动词也可以作名词使用,需要根据上下文来理解。

总的来说,古诗词的语法结构相对简洁而规整,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和典故,使得诗词具有独特的艺术美感和文化内涵。

对于读者来
说,了解古诗词的语法结构能够更好地理解、欣赏和诠释古代文学作品。

格律诗的句式、章法、结构、炼字

格律诗的句式、章法、结构、炼字

格律诗的句式、章法、结构、炼字【一】格律诗的专用词语1、联句由两人以上合作写诗。

一般都是事先约定,每人做一句、两句或四句,凑成一首诗。

古时文人中这种风气很盛。

《红楼梦》第五十四回《芦雪亭争联即景诗》,就是由贾宝玉和林黛玉等12人合起来搞的一次这样的联句活动。

2、集句集古人的诗句为一首诗。

这种活动起于晋代,宋代大诗人王安石也很喜欢集古人诗句成诗。

集句有两种情况:一是由一人或几人集几人的诗句连缀成诗;二是从一人的作品中集句组成一首诗。

集成的诗或绝句,或律诗均可。

3、口占也叫口号(háo)。

意思是说这首诗是未经起草而随口吟成的。

后来人们便把未经起草的诗,在题上标出“口占”(或口号)二字。

4、唱和(hè)本来指唱歌时一方唱,另一方和,后来被引进到诗词创作活动中来,作为诗人彼此以诗词作品互相赠答的代词。

唱和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甲赠乙的诗词,乙再根据甲所赠诗词的原韵,来写诗词进行回答。

二是乙回答甲所赠的诗词,只根据原诗词的意思,而自己另行用韵。

5、唱酬也叫酬唱。

酬是回报、报酬之意。

对方赠给诗词,自己写诗词进行回报。

对方写来的是唱,自己回报的称酬。

6、次韵也叫步韵。

指使用别人诗词所用的韵字,并与原韵字先后次序相同。

这种诗词用韵的方法叫做次韵。

7、用韵指使用别人或自己诗词作品的原韵写作诗词,但韵字的先后次序可以改变,不必与原韵完全一致。

8、依韵即根据别人诗词所用的韵目写作诗词,但具体韵字只要求和原诗词同属一个韵部,而不必与原诗词的韵字相同。

9、追和即根据前人某首诗词的原韵或诗意而写成的诗词,称为追韵。

另外还有分韵、限韵等等。

【二】格律诗的诗韵和四声中国古典诗词大都是讲究格律的。

所谓“格律”,就是诗词的格式、韵律,包括它的句数、字数、平仄、押韵、对仗等规则。

诗与词、曲、联等的格律基本上是相通的,但在具体运用上则又不尽相同。

诗韵1、韵和押韵诗是韵文。

押韵是我国传统诗词的首要特征。

从古到今,凡诗歌,不论它是什么诗体,都是必须押韵的。

诗歌的结构章法和基本特点

诗歌的结构章法和基本特点

题竹石牧牛(并引)
分别写了石、
黄庭坚
前四句 竹、牧童、老
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①增前坡牧儿 为第一 牛四个意象,
骑牛,甚有意态。戏咏。
个层次 构成一幅完
野次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
整的画面
阿童三尺棰③,御此老觳觫。 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 后四句 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 为第二 [注] ①伯时:宋代著名画家李公麟 个层次 的字。②野次:郊野。③棰:鞭子。
写了作者由 画中的内容 而生发出的 感想
返回
(二)基本特点:情景结合 (1)前后内容(即写景与抒情)是对应一致的,如乐景写乐 情,哀景写哀情。 (2)前后内容(即写景与抒情)是相关、相反、相衬的,形 成虚实相衬的关系,如乐景衬哀情等。
应用体验
返回
从景、事、情三方面对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的颔联、 颈联和尾联进行分析,请在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文字。
落日下的山峦、青天、长江水,水中的白鹭洲。写
颔联:
景 的是 南京的自然景色依旧 。
吴宫花草埋幽径,
诗人游凤凰古台,看到吴宫上演的今昔变化,感受
晋代衣冠成古丘。 事 晋代衣冠成冢。写的是南京作为六朝古都经历由盛
颈联: 三山半落青天外,
_到__衰__的__变__化___。
一水中分白鹭洲。

有变的,有不变的,人世沧桑巨变,自然景物亘古 永恒,古今对比,诗人抒发了古今兴亡盛衰之感。
景 浮___云__、__太__阳_ “浮云蔽日”有深意,“云”飘浮
尾联: 总为浮云能蔽日,

_诗__人__望__长_____ _安__而__不__见_____
不定,与左右逢源的奸邪小人相似; “日”为天的代表,指皇帝天子。
长安不见使人愁。 情

律诗的章法--诗词创作小讲(9)

律诗的章法--诗词创作小讲(9)

告各位诗友:各位朋友律诗的字法,句法和章法到今天为止就整理完了,感谢各位的赏读和学习。

下一讲讲涉及到律诗的修辞及表现手法,敬请期待……律诗的章法“章法”也称“篇法”。

经典论述明王世贞:“首尾开阖,繁简奇正,各极其度,篇法也。

”清方东树说:“章法不成就,则率漫复乱,无先后起结、衔承次第、浅深开合、细大远近虚实之分,令人对之惛昧,不得爽豁。

”他还说:“所谓章法,大约亦不过虚实顺逆、开合大小、宾主人我、情景,与古文之法相似。

有一定之律,而无一定之死法。

变化恣肆,奇警在人。

”章法指律诗的通篇布局,但这种布局并不是死的,一成不变的,否则律诗就成了毫无生气的八股文了。

但是也不能就此说律诗全无章法可言,这些章法也不是律诗形成时人为的规定,而是人们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的,或者说为多数诗人所遵循的。

我们现在写律诗,固然不必拘泥于传统章法,可以在篇章布局内有所创新或突破,但首先还应对传统章法中一些可资借鉴或参考的形式有所认识。

明王世贞《艺苑卮言》卷一说:“篇法有起,有束,有放,有敛,有唤,有应。

大抵一开则一阖,一扬则一抑,一象(按,指写景)则一意(按,指抒情或议论),无偏用者。

”他是就七律说的,也适用于五律。

明人吴讷《文章辨体·外集》卷首序题中引元人杨载说:“凡作唐律,起处要平直,承接处要舂(同“从”)容,转处要变化,结处要渊永,上下要相联,首尾要相应。

”杨载《诗法家数》中把“律诗要法”归纳为“起、承、转、合”。

他具体解释说:破题:或对景“兴”起,或“比”起,或引事起,或就题起。

要突兀高远,如狂风卷浪,势欲滔天。

颔联:或写意,或写景,或书事、用事、引证。

此联要接破题,要如骊龙之珠,抱而不脱。

颈联:或写意,写景,书事,用事,引证。

与前联之意相应,相避。

要变化,如疾雷破山,观者惊愕。

结句:或就题结,或开一步,或缴前联之意,或用事。

必放一句作散场。

如剡溪之棹,自去自回,言有尽而意无穷。

他所归纳的律诗四联布局,本身就已包含着多种写法,其中也有值得参考的布局。

诗歌的章法结构

诗歌的章法结构

诗歌的章法结构诗歌的章法结构,可以归结为“起”、“承”、“转”、“合”。

律诗的起承转合比如,该仄字的时候,为了表达出平声字的效果,就会采用阴平。

我们都知道,绝句有四句,律句,有八句。

下面,就以律句为例,来交流起承转合。

律句,共八句起:就是起句,1,2句为起句,承:就是承句,3,4句为承句,也就是颌联转:就是转句,5,6句为转句,也就是颈联合:就是合句,7,8句为合句,起句如果有对仗,也称“首联”;合句如果有对仗,也称尾联律。

诗的章法1、律诗的体裁构成单位律诗的体裁构成单位由语言文字构成。

主要分五律、七律两种(排律另论),均为八句(五律五字、七律七字)四联。

根据各联的位置,诗的前两句称为首联,第三、四句称为颔联(或承接联),第五、六句称为颈联(或转折联),第七、八句称为尾联。

2、律诗的形制构成单位律诗的形制构成单位由格律规定。

主要有押韵、粘对、对仗、句法等四种。

押韵:每首四韵,偶数句押。

若首句起韵者,则全首第一句与偶数句押韵,三、五、七奇数句不押韵;若首句不起韵,则全首偶数句押韵,奇数句不押韵。

律诗以押平韵为正格,以押仄韵为变格。

粘对:粘对的基本规律是:本联两句平仄互对、上联偶数句与下联奇数句平仄相粘。

具体粘对办法是:首联一、二句平仄相对(即不相同);首联第二句与颔联第三句平仄相粘(即相同。

若因相粘出现三平尾、三仄尾问题时另作调整);颔联第三句与第四句平仄相对;颔联第四句与颈联第五句平仄相粘;颈联第五句与第六句平仄相对;颈联第六句与尾联第七句平仄相粘;尾联第七句与第八句平仄相对。

因相粘出现的三平尾、三仄尾问题,调整的基本办法(还有特殊处理办法如拗救等)是:五言:一三不论,二四分明。

七言: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对仗:对仗的基本规律是:诗的首联(一、二两句)、尾联(七、八两句)不对仗;诗的颔联(三、四两句)、颈联(五、六两句)必须对仗,但偷春体(首联对仗、颔联可以不对仗、但颈联一定要对仗)除外。

句法:句法的基本要求是:不对仗的首联(一、二两句)和尾联(七、八两句)四句,每句句法不重复;对仗的颔联(三、四两句)和颈联(五、六两句)四句,各联两句句法要相同,但两联之间句法不得相同,即中间四句。

中学生应了解的诗歌章法小知识

中学生应了解的诗歌章法小知识

三、近体诗的章法
近体诗的章法:
起、承、转、合。
起:开头; 承:接续; 转:变化; 合:结束。
四、析章法之“起”
“起”:开头,破题。 其方法是:或对景兴起,或引 事起,或就题起。 开头破题的要求:突兀、高远。
五、析章法之“承”
承,颔联接续开头。 其方法是:或写意、或书事、
或用事引证。 颔联承接的要求:接续破题,
《登兖州城楼》杜甫 东郡趋庭日,南楼纵目初。 浮云连海岱,平野入青徐。 孤嶂秦碑在,荒城鲁殿馀。 从来多古意,临眺独踌躇。
起句写东郡探望父亲,承句写探父所见景象,转句变而写“孤 嶂”“荒城”,合句写意。
谢转,颈联转折、变化 其方法是:或写意、或写景、
或书事、或用事 引证。 颈联转折的要求:与前联的 意思相避,有所 突变。
七、析章法之“合”
合,尾联结题。 其方法是:或就题结,
或开一步, 或用事。 尾联结题的要求:必 放一句做散 场,言有尽 意无穷。
八、例说“起承转合”
中学生应了解的
诗的章法小知识
一、何为章法
章法,一是写文章之法。刘勰《文心雕龙》有“章句篇”讨论过这 个问题。
二是写诗的章法。《诗经》、乐府都是分章的,早前人们并不重视 诗的章法。但是写诗总是要讲究段落层次的,处理段落层次的方法就 是诗的章法。
二、最早论诗的章法
刘勰最早谈诗的章法,他记载魏晋人对章法的看法: 若乃改韵从调,所以节文辞气。贾谊枚乘,两韵辄易;刘歆桓谭, 百句不迁;亦各有其志。昔魏武论赋,嫌于积韵,而善于资代。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 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四句转韵。

【诗学概要】第五章:章法(结构)

【诗学概要】第五章:章法(结构)

【诗学概要】第五章:章法(结构)起承转合历代诗家之论章法时下通行之击钵诗章法章法亦称结构。

文学创作,无论诗、词、曲、赋、骈、散等,皆需注意结构,方不至杂论无章。

然古人云:「文无定法,文成法立。

定体则无,大体则有」。

若一味死守结构,必至平淡无奇,而难成佳作。

清沈德潜【说诗晬话】云:「诗贵性情,亦须论法,杂乱无章非诗也。

然所谓法者,行其所当行,止其所当止,起伏照应,承接转换,自神明变化于其中矣。

若泥定此处应如何,彼处应如何,不以意运法,转以意从法,则死法矣。

试看天地间水流云住,月到风来,何处看得死法」。

然则诗之章法,初学不可不知,亦不可拘泥不化,所谓神而明之,存乎其人也。

清人徐增亦云:「诗盖有法,离他不得,却又即他不得,离则伤体,即则伤气」。

是知初学者宜入其法以求规矩,待得会心,则必出乎其法,方不至陷于沈滞呆板之境也。

有关于诗之章法,历代论诗诸家,迭有专论,今举其要者述之。

元杨载【诗法家数】云:夫诗之为法也,有其说焉,赋比兴者,皆诗制作之法也。

然有赋起,有比起,有兴起。

有主意在上一句,下则贴承一句,而后方发出其意者;有分作两股,以发其意者;有一意作出;有前六句俱散缓,而收拾在后两句者……大抵诗之作法有八:曰起句要高远,曰结句要不着迹,曰承句要稳健,曰下字要有金石声,曰上下相生,曰首尾相应,曰转折要不着力,曰占地步。

盖首两句先须阔占地步,然后六句若有本之泉,源源而来矣。

地步一狭,犹无根之潦,可立而竭也……律诗要法,曰起、承、转、合。

破题或对景兴起,或比起,或引事起,或就题起。

总之要突兀高远,如狂风卷浪,势欲滔天。

颔联或写意,或写景,或书事用事引证。

此联要接破题,要如骊龙之珠,抱而不脱。

颈联或写意写景,书事用事引证,与前联之意,相应相避,要变化,如急雷破山,观者惊愕。

结句或就题结,或开一步,或缴前联之意,或用事,必放一句作散场。

使如剡溪之棹,自去自回,言有尽而意无穷。

起承转合前述所谓起、承、转、合之说,以律诗言,一二句是起联,亦曰首联;三四句是承联,亦曰次联或颔联;五六句为转联,亦称颈联或三联;七八句为结联或称末联。

中国诗歌原理范文

中国诗歌原理范文

中国诗歌原理范文
首先,章法是中国古代诗歌创作中的基本原则之一、章法是指诗篇的
组织结构,即诗的段落和章节。

中国古代诗歌中常用的章法有五言绝句和
七言绝句。

五言绝句通常由四句组成,每句五个字,而七言绝句则由四句
组成,每句七个字。

这种章法常被用于表达诗人对自然、生活和情感的感受,具有简洁明了的特点。

其次,韵律是中国古代诗歌创作中的重要原则之一、韵律是指诗歌中
的声调和韵脚,它使诗歌具有鲜明的音乐性。

中国古代诗歌中常用的韵律
有平仄、声调、押韵等。

其中,平仄是指诗句中音节的轻重程度,平仄的
变化使诗歌具有节奏感和音乐感。

声调则是指古代汉语中的四声,即平声、仄声、上声和去声,通过声调的运用,诗歌能够传达出丰富的情感和意境。

押韵则是指诗句中尾韵的使用,通过押韵的运用,诗歌能够增强其韵律和
和谐感。

此外,平仄也是中国古代诗歌创作中的重要原理之一、平仄是指诗句
中音节的轻重程度。

中国古代诗歌中的平仄音节分为平声和仄声两类,平
声音节发音轻柔,仄声音节发音沉重。

平声音节在韵脚中出现时,称为平韵,仄声音节在韵脚中出现时,称为仄韵。

平仄的运用使诗歌具有节奏感
和音乐感,同时也能够传达出诗人的情感和意境。

综上所述,中国诗歌原理包括章法、韵律、平仄和意象等方面,这些
原理使中国古代诗歌富有韵律感和音乐感,同时也能够传达出丰富的情感
和思想。

这些原理不仅为中国古代诗歌赋予了独特的美学特色,也影响了
后世对诗歌的创作和鉴赏。

古诗词的词法和句法

古诗词的词法和句法

古诗词的词法和句法古诗词的词法和句法(讲座稿)诗歌是一门精湛的语言艺术,它以精美的语言和独特的表现手法而备受世人青睐,传承千年。

诗词是以文言(书面语)为表达工具的,古汉语语法是文言规律的总结。

一些诗词作者没读过多少古诗文,对古汉语语法知之甚少,写出的诗词就难免露出破绽。

因此,了解古汉语语法,尤其是掌握一些古汉语的特殊词法和句法,对诗词创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要想写得一首好诗,不但要注意到它的格律美和意境美,更要注意炼字和炼句,炼字和炼句首先要懂得古汉语的特殊词法和句法。

一、诗词词法举隅1、单音成词现代汉语双音词多,还有不少多音词;古代汉语却是单音词(一字一音一义)为主。

明白了这个特点,我们从事诗词创作时就会尽量用单音词来表现现代生活和现代情感。

此外,而今不少双音词,在诗词里经常得看成两个单音词。

比如我的一首首绝句《咏笔》:鼠鬣狼毫各自携,黄绢白壁任凭题。

江郎才尽非关梦,胸次抛荒意自低。

其中“任凭”在现代汉语里是一个词,而这里承前应解作“任(你)凭着(它)”;另,“胸次”是书面语(不用“胸中”、“胸怀”),有心里的意思。

以单音词为主来作诗,显然信息容量大,能够在有限的几十个字里表达更丰富的情感意韵。

有这样一首诗:服从需要听安排,劳动农村逐队来。

愿把身心献工作,相期换骨脱凡胎。

这首诗从语言形式看,押韵,平仄都做到了,却没有什么诗味,有点不伦不类,其原因就在于诗中大多是双音词(末句稍好却是现成话),造成整首诗不具备诗词凝练含蓄的特质,语言浅露直白,诗味寡淡。

同样写劳动,聂绀弩就写得别出心裁,他有首《伐木赠张先怡》,其中两句是这样写的:百日皆夸茅屋暖,一冬尽与赤松游。

大呼乔木迎声倒,小憩新歌信口流。

由于灵活运用古汉语词汇(其中“赤松”即赤松子,秦汉传说中的上古仙人),以单音词为主,语言容量大了,形象鲜明,情感丰富,主题表达到位,让人读来会心一笑。

2、词性活用“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石《泊船瓜洲》),一个“绿”字,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用得别开生面,既形象又凝练地描绘了一年一度、春到江南的盎然生机。

学诗有三法:格律、词汇、章法

学诗有三法:格律、词汇、章法

学诗有三法:格律、词汇、章法写诗改诗三法:1、惊人之意:主题先行,意思先行。

不落堆砌。

2、层次结构得法:先写什么,后写什么。

忌东拉西扯,不成段落。

好诗血脉贯通,如珠串连。

3、文辞顺畅,表达准确:拗口是大忌。

练字宜选取最传神的。

凡此,一念就知。

讲师推荐:1、先学李白诗,得其气韵,得诗之味。

2、再学杜诗练字以工其字句。

3、揣摩体会声韵启蒙,花间集等以增加词汇量和学对仗。

4、揣摩体会千家诗,特别是其中的七律,以学章法。

千万不要背。

重在体会和理解,揣摩体味出作者的思路,如同自作。

诗经、楚辞、古文观止——暂不读。

这事提高篇。

写诗如同写文章,开头、铺叙、作结。

七律的写法:1、立大意2、立联意3、选骨干词汇4、从字到句、从句到联、从联到篇。

5、按照起承转合的层次法,完成整篇诗作。

七律句法三板斧七律难写。

稍不得法,便有句无篇,甚则一无是处。

拈出三句十五字,权当句法入门三板斧看。

经营七律时,不论与何种题狭路相逢,窃以为依此三板斧之路数劈打开去。

还是有得一拼。

这三板斧是——一、首联挟题起七律最争起笔。

起笔务必抓紧造势,起笔得势,高屋建瓴,全诗易活。

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起笔造势有一特定要求,造势须得是托题造势,造势时得将诗题巧妙地点出,即势挟题而起,题寓势中。

势如何挟题起?题如何寓于势中?其实也无甚微奥妙,不过是造势时将诗题“写”入或“画”入句中罢了。

如杜甫《蜀相》首联:蜀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着重号系引者所加,下同)这便是“写”入法。

一起手便破题而入,明白地标出这首诗题曰“蜀相”。

有时题的字数较多,一句之中难尽收,可将题分解为两截,一截纳入首联上句,另一截分摊给首联下句。

拈另一首杜诗《野人送朱樱》的首联为例:西蜀樱桃也自红,野人相赠满筠笼。

这首诗的题虽分切为二,明眼人还是一看就知,有时诗人不愿“写”题,想用形象鲜活的诗化语言将诗题“画”出来,也应乐观其成。

毛泽东《登庐山》的首联,便是以诗笔作画,用一幅雄奇飞动的山水画,将诗题“画”出: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笼四百旋。

简说《诗经》的句法·章法·韵律

简说《诗经》的句法·章法·韵律

简说《诗经》的句法·章法·韵律
句法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公元前十一世纪——公元前六世纪)的四言诗305篇。

有人做过统计,《诗经》共有诗句7284句,其中四言句有6724句,占92﹪强。

还有人做过另外一个统计:《诗经》305篇,纯用四言的143篇。

有些诗虽然不是通篇纯用四言,但只不过夹杂了一两句其他句式。

由此可见,《诗经》的句法是以四言为主的。

章法
所谓“章”,本意指音乐曲调的一个段落,后来,和这个音乐段落配合的歌曲也称为“章”。

《诗经》中,除了《周颂》大部分和《商颂》中的三篇不分章外,其余诗篇都是分章的。

至于每章的句数,最少的只有两句,如《周南·螽斯》;最多的达到三十一句,如《周颂·载芟》。

一章四句的最为普遍,一章八句的也相当多。

《诗经》最具特色的一点是,一首诗的各章,不仅句数相等,而且语言几乎完全相同,中间只变几个字,甚至只变动一两个字,以重复歌咏的一种形式。

《诗经》的这一突出特点,与音乐曲调有着密切关系。

韵律
《诗经》中只有《周颂》中的七篇诗没有韵,其余都是有韵的。

有些诗篇我们今天读起来不觉得合辙押韵,那是因为语音发生了变化,不能说明它们原来没有韵。

《诗经》的时代,还没有形成严密的韵律,人们“矢口成韵”,只求和谐悦耳,所以造成《诗经》中的韵式十分纷繁,用法格外灵活。

(据叶君远著《诗》一书摘要)。

律诗的章法和句式

律诗的章法和句式

律诗的章法和句式1、章法:诗的章法开始没有明确规定,但人们在写诗的时候,都下意识的遵守一定的规律,这种规律到元代有人明确提出为“起、承、转、合”。

起即开始,承即承上,转即转折,合即收合。

在近体诗中,几乎所有的诗都遵循了这个规律。

如杜甫《天末怀李白》: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起,写对流放天末李白的怀念)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承,仍写对李白的怀念)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转,对李白遭遇的概述)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合,写李与屈原同冤,写诗赠他们) 再如刘禹锡《酬乐天》: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起,自己被贬)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承,借典故说明时间长)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转,说明事物变化,表现胸怀开阔)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合,扣题)2、句式:律诗的句子节奏可以从音调节奏和意义节奏两方面去分析。

从音调节奏来说一般比较简章,五言的为“2-2-1”,七言的为“2-2-2-1”。

两字为一个音步。

从意义节奏分则比较复杂。

常见的有:五言的:“2-3”式,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2-1”式,如“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

“2-1-2”式,如“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七言的:“4-3”式,如“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4-1-2”式,如“年年喜见山长在,日日悲看水独流”。

“4-2-1”式,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3-1-3”式,如“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1-3-3”式,如“城因兵破惧歌舞,民为官差失井田”。

此外,还有一些特殊格式:如五言的:“1-2-2”式:“色因林向背,行逐地高卑”。

“1-1-3”式:“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

“1-3-1”式:“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1-4”式:“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4-1”式:“寻觅诗章在,思量岁月惊”。

“3-2”式:“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七言的:“3-4”式:“巴人泪应猿声落,蜀客船从鸟道回”。

谈谈格律诗的章法、句法和字法,这里面有规律可循吗?

谈谈格律诗的章法、句法和字法,这里面有规律可循吗?

谈谈格律诗的章法、句法和字法,这里面有规律可循吗?一.诗的章法诗的章法属于诗的结构,属于谋篇的范畴。

那诗的章法有固定的规律吗?用一句话来说就是“定法则无,大体须有”,没有固定的格式,但是有大体的规律可循。

如此看来诗的章法跟水很相似,“水无定势,兵无定形”,水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是水有流动性、润湿性、比重为1等特点或大体规律,正是这些规律使我们知道,“水”跟“水银”是有明显区别的。

诗的章法大体的规律可理解为“起承转合”,“起”就是开始,多见于绝句首句和律诗首联;“承”就是承接、承上,多见于绝句次句和律诗颔联;“转”就是“转折”、“转接”,多见于绝句第三句和律诗颈联;“合”就是“收合”,见于绝句末句和律诗尾联。

举个比较典型的例子,王昌龄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这首诗“起承转合”非常完美和经典,之所以说经典是因为第三句的“转”,是真的“转折”,一下子由春光灿烂转为愁容满面。

但并不是所有的诗都这样,像李白的《越中览古》首句“起”,二、三句“承”,最后一句“转”和“合”。

《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而有的诗根本就没有明显的起承转合,四句甚至是独立成意,互不关联。

例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这类诗杜甫写了不少。

可见诗的章法规律确实是“定法则无,大体须有”,不可拘泥于诗的“起承转合”,诗的结构恰如万壑千岩、神出鬼没、错落层出、变化无穷,这就是诗的魅力。

另外诗的四句不一定非得紧密关联,很多好诗的四句之间是没有关联的,所以不能仅凭这个来判断诗的好坏。

二.诗的句法有人说过“作诗重在句法,一句不恰,全篇皆弱;一句不炼,全篇皆涣”,这是有道理的。

这部分重点讲讲诗的句型结构,关于“炼句”将在第三部分“字法”里讲。

五言诗的句型最常见的是“二三”、“二一二”和“二二一”这三种结构。

诗词的章法,句法

诗词的章法,句法

而句法,是构成诗句的一些规则。

我们先来说一下句法。

首先我们要说的是,诗句构成的一般结构。

就五言诗来说,基本句式的构成是,二下三句式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种句形是五言诗句的常用句型。

所以说,这种句型是五言诗的基本句型。

夕阳--无限好,仅仅--近黄昏。

离离--原上草,一岁-- 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都是采用的这种句式。

除此之外几种一般句式。

如,二一二句式,星河秋一雁,砧杵夜千家。

二二一句式: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几种句式,都是五言诗的常用句式。

七言诗的基本句式是四下三也就是,前四后三。

如:少小离家--- 老大回,乡音无改--- 鬓毛衰。

雨前初见--- 花间蕊,雨后全无--- 叶底花。

句子的结构是,前四后三。

这种四下三的句型,是七言诗的基本句型。

在七言诗的句子中用的十分普遍。

除此之外,和五言诗一样,也有很多一般句型。

如,四一二句式年年喜见-- 山-- 长在,日日悲看--水--独流。

这些都是七言诗常用的句型。

此外,也有很多特殊的句式,但在古人的诗词中应用的并不十分普遍。

如;五言诗的,三下二,一二二句型。

七言诗的一三三,二下五,五下二,等等句型。

在古人的诗词中用的比较少见。

以上是就句式来说诗词的基本句法。

在具体的写作过程中,在诗词的句子中,有一个字,是能起到关键作用的字,这就是,眼中国人讲究,画龙点睛,所以这个眼字,就是这么来的。

眼活,全句活,眼不开,全句无味。

所以呢,这个字在诗句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比方,灵山()静水在括弧中填入不同的字,就会使整句意思不同。

所以说,这个字,在整句中起着举足重轻的作用我们来具体的举个例子说明一下:泉声咽危石,月色冷青松。

这两句中的,咽,和冷字,就是这两句的眼。

眼做的好与不好,直接影响着整句的效果。

所以,古人又把眼,称之为炼字。

千锤百炼的意思。

因为这个眼字,直接影响着整句的效果。

所以,在斟酌这个字的时候,是需要下一番功夫的。

诗歌的章法结构有哪些【转】

诗歌的章法结构有哪些【转】

诗歌的章法结构有哪些【转】
诗歌的章法结构为:起、承、转、合。

1、起,是诗篇的开头,一般是落笔扣题,开门见山,起者或引事起,或就题起,或对景兴起,或比起;其中分明起、暗起、陪起、反起、引起、兴起等等。

2、承,是承接上文,应注意与题目之关合,要扣合首联,连贯自然;要有意为之地去寻找既能承接“起”,又能启下的元素。

3、转,是诗意转折,照顾前后,其基础是跟“承”有情绪逻辑上或事实逻辑方面的关系,把诗境向前推进一步。

4、合,是全诗的结尾,要精炼含蓄,束收全篇。

作为章法构成的结束,要与起相呼应,才能使构成在章法上融为一体。

扩展资料:
起、承、转、合之法,为自古以来众多诗人实践的总结。

起、承、转、合,反映了近体诗章法结构的一般规律,但并非独一法门。

诗贵自然,亦重体式结构上的多种变化。

一首好诗,在章法上的最高要求是浑然一体,不辨起束,所谓“圆转如弹丸”,即指此而言。

诗之起承转合章法,古今体本无殊异。

古体不拘对偶,依其自然之音节,可以直抒胸臆。

虽有字法、句法,然烹炼求工者无多。

今体则有一定之格式,谋篇用字,遣词造句,非烹炼无以得工。

因此今体诗不如古诗之高远浑厚。

而诗法家数说:“绝句之法,要婉曲回环,删芜就简,句绝而意不绝,多以第三句为主,而第四句发之,有实接,有虚接,承接之间,开与合相关,反与正相依,顺与逆相应,一呼一吸,宫商自谐。

大抵起承二句固难,然不过平直叙起,从容承之为是。

至于宛转变化之工夫,全在第三句。

若于此转变得好,则第四句如顺流之舟矣”。

诗经的句式和章法

诗经的句式和章法

诗经的句式和章法
《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四句独立成章,其问杂有二言句至八言句不等,二节拍的四言句带有很强的节奏感,是构成《诗经》整齐韵律的基本单位。

四字句节奏鲜明而略显短促,重章叠句和双声叠韵读来又显得回环往复,节奏舒缓。

《诗经》重章叠句的复沓结构,不仅便于围绕同一旋律反复咏唱,而且在意义表达和修辞上,也具有很好的效果。

《诗经》中的重章,许多都是整篇中同一诗章重叠,只变换少数几个词,来表现动作的进程或情感的变化。

如《周南·苤菅》。

除同一诗章重叠外,《诗经》中也有一篇之中有两种重章;或是一篇之中,既有重章,也有非重章,如《周南·卷耳》四章,首章不叠,后三章是重章。

《诗经》的叠句,有的在不同诗章里叠用相同的诗句,如《豳风·东山》。

《诗经》中的叠字,又称为重言。

如以“依依”、“霏霏”,来描述柳、雪之态。

和重言一样,双声叠韵也有很多,如双声如“参差”、“踊跃”、“栗烈”等等,叠韵如“委蛇”、“绸缪”等等,使诗歌在演唱或吟咏时,章节舒缓悠扬。

《诗经》的押韵方式多种多样,常见的是一章之中只用一个韵部,隔句押韵,韵脚在偶句上,这是我国后世诗歌最常见的押韵方式。

还有后世诗歌中不常见的句句用韵。

《诗经》中也有不是一韵到底的,也有一诗之中换用两韵以上的,甚至还有极少数无韵之作。

因而《诗经》的语言不仅具有音乐美,在表意和修辞上也具有很好的效果。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的章法、词法与句法
律诗章法讲解
律诗的章法,本于这一诗体字数句数(排律除外)的规定限制,由唐经宋至元而相因成习形成了一套颇有讲究的章法体式。

这就是人们所说的“起承转合”。

这一结构律诗的特点已成律诗写作的定规铁律。

因此,鉴赏律诗应有章法意识的要求,是必须明确树立的。

而律诗“起承转合”的章法讲究,又与律诗的题目密切相关。

因此,这里我们有必要先说说律诗的题目。

律诗的题目与其诗,恰似皎洁之圆月与灿烂之群星——明月率星。

众星烘月,互依相托。

如此才会形有神、象有意、景有情地以精美的短章小制抒发传达出丰富深微的情趣心志。

具体而言,“或单刀直入,开篇破题;或引而不发,篇末点题:或韵韵回首,处处擒题”。

因此。

律诗题目既有诗的深邈寄寓性意义,又有内容较为明确的具体限定性作用。

前者如《杂兴》、《怀古》、《咏史》、《绝句》、《书愤》、《古意》、《无题》等;后者如《马嵬》、《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酬乐天席上见赠》、《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登岳阳楼》、《蜀相》、《枫桥夜泊》、《赤壁》等,真如入之醒目亮额,有概括显眼且又别具丰神的凝放意脉之功。

所以,鉴赏律诗,审视题目必不可少。

对律诗章法的简要梳理。

虽然难以穷尽仪态万方、风骚多样的律诗情貌风神,但明晓律诗之所以而为最精致、最精妙、最精巧、最精深的诗体的讲究根由,于诗歌鉴赏也会生发执一总万、理推所见的知解赏析的自觉意识。

至于四首律绝的例举本意,也仅为具体解读律诗提供参考,虽不
可也不能“以一当十”。

所在皆是。

但也不失为切题解诗的门径之一。

律诗的章法关注的是诗人情志心意或幽隐明快、或婉曲直白、或豪放沉郁、或高远清丽、或欢愉悲戚的心路呈显印迹。

有鉴于此。

了解律诗章法的作用,对于读懂并赏析律诗的精义妙艺,应是大有裨益的。

绝句的写作和章法
前人对绝句写作有许多精辟见解,绝句之法,贵语浅情深,意不深则薄,语不浅则晦。

含吐不露,有弦外音,句绝而意未绝。

绝句的章法是起、承、转、结。

一般首句起,二句承、三句转、四句结。

一、二句固然重要,但总是铺垫,最关键在于三句的转,要转得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方为妙。

第四句便顺水推舟,意境全出。

律诗的写作和章法
律诗和绝句的章法大致相同,也是起、承、转、结,但它是以联为单位,首联起,颈联承、腹联转、尾联结。

但律诗最关键处,是中间两联的对仗以及两联的关系和变化。

此处往往是全诗的精彩处。

由于律诗的字数较绝句为多,在表达方式上可以更严谨和从容不迫。

格律诗的句法
五言的句法一般是2-3式,字分为上2下3,在前2里又可1-1,下3可分为2-1或1-2。

七言的句法一般是4-3式,字分为上4下3,在前4里又可3-1或2-2,下3可分为2-1或1-2。

也有2-5或5-2,甚至也有1-3-3的句式。

在写作时可灵活掌握。

近体诗在语法结构上有两个特点,可以有省略和倒装,这在散文中是不允许的。

格律诗的字法
格律诗有章法、句法、字法之说。

字法,也就是平常所说的炼字,诗词句中最重要的一个字就是谓语的中心词“谓词”,把这个字炼好了,就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正所谓“一字千金”。

著名的“推敲”典故,就是这个字。

附《诗要法杂论》
古诗要法:
凡作古诗,体格、句法俱要苍古,且先立大意,铺叙既定,然后下笔,则文脉贯通,意无断续,整然可观。

五古要法:五言古诗,或兴起,或比兴,或赋起,则须要寓意深远,托词温厚,反复优游,雍容不迫。

或感古怀今,或怀人伤己,或潇洒闲适。

写景要雅淡,推人心之至情,写感慨之微意,悲欢含蓄而不伤,美刺婉曲而不露,要有三百篇之遗意方是。

七古要法:
七言古诗,先要铺叙,要有开合,要有风度,要迢递险怪,雄俊铿锵,忌庸俗软腐。

须波澜开合,如江海之波,一波未平,一波复起。

又如兵家之阵,方以为正,又复为奇,方以为奇,忽复是正。

出入变化,不可纪极。

绝句要法:
绝句之法,要婉曲回环,删芜就简,句绝而意不绝,多以第三句为主,而第四句次之。

有实接,有虚接,承接之间,开与合相关,反与正相依,顺与逆相应,一呼一吸,宫商自谐。

大抵起承二句固难,然不过平直叙起为佳,从容承之为是。

至如宛转变化工夫,全在第三句。

若于此转变得好,则第四句如顺流之舟矣。

起承转合:
破题——或对景兴起,或比起,或引事起,或题起。

要突兀高远,如狂风卷浪,势欲滔天。

颔联——或写意,或写景,或书事、用事引证。

此联要接破题。

要如骊龙之珠,抱而不脱。

颈联——或写意、写景、书事,用事引证,与前联之意相应相避。

要变化,如疾雷破山,观者惊愕。

结句——或就题结,或开一步,或缴前联之意,或用事,必放一句作散场。

如“剡溪”之棹,自去自回,言有尽而无穷。

语句之法
七言——声响,雄浑,铿锵,伟健,高远。

五言——沉静,深远,细致。

五言、七言,句语虽殊,法律则一。

起句先须阔占地步,要高远,不可苟且。

中间两联,句法或四字截,或两字截,须要血脉贯通,音韵相应,对偶相停上下匀称。

有两句共一意者,有各意者。

若上联已共意,则下联须各意。

前联既咏状,后联须说大事。

两联最忌同律。

颈联转达意要变化,须多下实字。

字实则自然响亮,而句法健。

其尾联要能开一步,别运生意结之,然亦有合起意者,亦妙。

诗中字眼:
诗句中有字眼,两眼者妙,三眼者非,且二联用联绵字,不可一般,中腰虚活字,亦须回避。

五方字眼多在第三字,或第二字,或第四字,或第五字。

字眼在第三字者:鼓角悲荒塞,星河落晓山。

江莲摇白羽,天棘蔓青丝。

字眼在第二字者:屏开金孔雀,褥隐绣芙蓉。

碧如湖外草,红见海东云。

字眼在第五字者:两行秦树直,万点蜀山尖。

香雾云寰湿,清辉玉臂寒。

字眼在第二、五者:地坼江帆隐,天清木叶闻。

野润烟光薄,沙暄日色迟。

藏字藏意:
七言律难于五言律,七言下字较粗突,五言下字较细嫩。

七言若可截作五方,便不成诗,须字去不得方是。

所以句要藏字,字要藏意,如珠联不断,方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