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_第一节 中国的地形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的地形》教学设计授课教师:
⑵⑿
⑶⑷⑸⑹⑻⑼⑾⑴⑺⑽⒀⒁⒂⒃⒄ (1)下列不同走向的山脉:A 、东西走向、 B 、东北--西南走向、C 、西北--东南走向、
“黄淮海平原”,位于北方地
区;③长江中下游平原呈条带
状,分布于长江两岸,著名的
“鱼米之乡“。

补充:三大平原和三大丘陵大
多分布在东部地区,土壤肥沃,
开发历史悠久,农业发达,城
镇集中经济繁荣,是我国的经
济中心。

过渡世界陆地共有五种地形类型,我国全部都有,这说明我国地形具有怎样的特点?(复杂多样)。

我国地形虽然复杂多样但是各种地形所占的比例不同。

请同学们观察并完成下图。

1、读图、比较
比较结果:山地、高原面积广大,而平原面积仅占12%。

归纳:习惯上,人们把高原、山地和丘陵统称为山区。

山区占全国的三分之二。

【阶段小结】
我国地形特征:复杂多样,高原山地面积广大。

2、图文结合,分析山区面积广大的利与弊。

归纳:
有利的方面:发展采矿业、林果业、旅游业,
不利方面:土地贫瘠、交
通不便、容易发生自然灾
害1、比较哪两种地形占得比例大?
2、从利与弊两方面辩论山区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整理小结
依照板书理出我国主要山脉、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三大丘陵,归纳明确我国地形的特点是: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板书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山脉中,呈东北—西南走向的是()
A.武夷山B.阴山C.阿尔泰山 D.祁连山
2.关于青藏高原的叙述,正确的是()
A.位于我国西北部B.平均海拔6000米以上C.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高原D.约占全国面积的1/4 3.“远看是山,近看成川”是下列哪个高原的写照()
A.青藏高原B.内蒙古高原C.黄土高原D.云贵高原4.四大盆地中,海拔最高的是()
A.柴达木盆地B.四川盆地C.塔里木盆地D.准噶尔盆地
5.“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观是指()A.黄土高原B.华北平原C.四川盆地D.内蒙古高原6.关于黄土高原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世界最大的高原B.水土流失严重,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C.黄土层深厚,植被覆盖好D.北依阴山,南邻秦岭
7.我国四大高原面积辽阔,形态各异,其中最为平坦的是()A.青藏高原 B.黄土高原 C.云贵高原 D.内蒙古高原8.我国山区面积广大,其劣势是()
A.森林资源不足 B.耕地资源不足C.水能资源不足D动植物资源
不足
《中国的地形》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具备基本的读图能力和简单的分析、归纳地理信息的能力。

学生在学习世界地理的过程中已经初步掌握了解一个区域的基本方法,区域分析方法对学习中国地理仍然适用。

本节内容是学习中国地理的基础知识,学习难度虽然不大,但因涉及中国宏观地形分布,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由于缺乏感性经验积累,在具体学习过程中还是会存在一定困难。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用好相关地图和景观照片,让学生在获得较为丰富的感性认知的基础上,对中国地形特征有一个理性的判断。

从年龄特点上来看,初中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抓住学生的特点,将全班分成12个小组,采用学生先自主学习,再通过小组讨论探究,以小组联动的形式进行教学,达到有效促进学困生的发展。

学生的立体思维能力较差,本课时着重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及能够对得到的信息进行加工和总结。

1.让学生画出地形剖面图的简化示意图。

初看起来,让学生画地形剖面示意图好像过于简单,也不必要。

但是真的让学生画时,他还必须花费一定的精力、认真思索才能完成。

因为这里需要学生对原剖面图作一次仔细的分析,还要他考虑简化示意图的绘图的方法。

通过这样一画,学生对我国三级阶梯的地势分布特点认识更加深刻;同时还提高了他们抽象、概括图象知识的能力,进而有益于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

2.读图、填表。

在学习我国三级阶梯具体特征时,教案中使用了读“我国地势阶梯分布示意图”与“中国地形图”并填注表格的方法。

这一方法除能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独立学习能力的作用外,还有两个突出的特点。

其一,将示意图与地图结合使用,既能使学生从中获得更多知识,又拓宽和提高了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其二,用表格概括、总结学生口述的知识,有利于学生掌握重点知识,并提高总结概括知识的能力。

3.组织学生讨论问题。

对于地形对生产生活的影响这一类知识,学生已在世界地理的学习中接触过。

所以通过讨论的方法,让他们相互启发、相互补充,是可以获得完整的知识的。

《中国的地形》效果分析
本课时教学效果良好,学生大多数都能快速、准确回答每一个知识点后面的问题,还有一些学生能上台准确指出中国的的山脉。

主要是因为做到了如下几方面:
(一)知识系统性、逻辑性强,环环相扣
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我是这样组织的:相关基础知识(地形、地势的概念,三类地形图、五种地形)——我国地势总特征——各级阶梯概况(界线、主要地形区、主要地形类型)。

对每一个知识点的学习,我也设置环环相扣的问题,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思考,直至得出结论。

(二)围绕重要知识点多角度强化讲解
例如:“我国地势总特征”的学习,从四个角度分析:1、分层
设色地形图的阅读;2、示意图的判断;3、地形剖面图的验证;4、对应的选择题练习。

通过四次强化,学生在课堂上就对我国的地势总特征掌握牢固了。

(三)讲究教学技巧,激发学生兴趣
1、化难为易
注重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让学生自己观察、探索、发现规律。

如让学生观察分析“中国地形图”,和沿32°N线中国地势剖面图,并请一同学到前面在黑板上画一幅示意图,运用地形图分析总结我国地势、地形特点,从中培养学生读图和分析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等各类地图的能力。

2、细化知识点
注重学生学习的全过程,体现学生是地理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地理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如整节课几乎是由学生活动串联在一起,学生在读图、绘图的过程中把握我国的地形特点。

总之,这节课优缺点都有,争尽快改变不足之处,让课堂变得更精彩!
《中国的地形》教材分析
本章主要讲述我国的地形特征。

由于地形知识不仅是组成中国地理的重要教材,而且是认识和学习中国地理及其它知识的基础。

所以本章放在了讲述中国自然地理各章之首,成为中国地理的重要基础教材。

这一章知识内容与其它教材内容有着广泛的联系。

它不仅直接关
系到中国的气候和河流等自然地理教材的学习,而且也影响到农业的分布、人口的分布、城市规模和分布、交通、贸易以及旅游等人文地理知识的学习。

此外,本章还与世界地理的关于地形类型、分布和形成的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方面它要以这些知识为基础,运用这些理论知识去认识中国地形的特点;另一方面又在认识中国地形特征中,使这些理论知识更加具体和更加深入。

可见,中国的地形一章在中国地理中占有重要地位。

本节教材是由两部分组成。

第一节讲述中国地形特征的,教材是按照从整体到局部的原则安排知识内容的。

地形的概况,从中国地形的整体出发,介绍了我国地形的总体特点和宏观分布状况;其后,在此基础上分别讲述了我国各种地形类型的分布和特点。

这种从中国地形整体规律出发,进而学习各种类型的地形特点的教材安排顺序,有利于学生掌握中国地形这一知识点多、内容复杂的教材。

也正如此,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地形的特征对于其它教材知识的宏观指导作用。

地形是组成地理环境的主要要素,它既受到其他地理因素的影响和地质作用的制约,同时又影响着其他要素,如气候、水文、植被、农业生产、交通运输等。

因此,认识我国的地形特征,将为学习以后各章节知识奠定坚实的基础。

本节主要讲解“山脉纵横交织”、“地形复杂多样”、两部分的内容。

本节教材在培养学生地理记忆和地理分析能力方面都有重要作用。

首先大量地形区的名称和分布状况,需要学生掌握。

这就要学生必须学会正确的记忆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提高地形知识的记忆能力。

其次在学习地形的特征和分布规律时,又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地形分析的能力。

培养这种分析能力,一方面要求学生掌握正确的分析方法,另一方面还要求学生学会运用已经学过的地形类型、分布和成因等方面的理论知识。

在能力培养的过程中,都必须重视地图的运用。

因此,继续提高学生识读地图的能力,也自然是本章教学的重要任务。

本节的思想教育因素也十分丰富,除了可以促进学生深入认识我国国土的重要组成要素——地貌特征,从而进行国情教育外,还可以通过珠峰探险,我国的地震历史记录等知识的讲解,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

不仅如此,由于地形是构成我国国土资源的基础因素,所以本章题材还具有对学生进行珍惜国土资源教育的作用。

《中国的地形》评测练习
1. 我国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主要有三列,最西边的一列是:( )
A.祁连山—横断山脉
B.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C.天山—阴山—燕山
D.贺兰山—六盘山—横断山脉
2、下列山脉中,走向与其它三列走向不同的是( )
A.天山 B.台湾山脉 C.大兴安岭 D.长白山
3、世界最高峰位于:()
A 中尼边界
B 中印边界
C 中国与巴基斯坦边界
D 中缅边界
4、位于地势第三阶梯,海拔在50米以下,临黄海和东海的地形区是
()
A 东北平原
B 华北平原
C 长江中下游平原
D 江南丘陵
5、填图题
(1)将图中字母代号所代表的地形区名称,分别填在相应的空格内。

山脉:E,K ,G, M
高原:C ,H
盆地:A,B,D。

(2)我国最大的高原是高原,最大的盆地是盆地,最大的平原是平原,盆地有“紫色盆地”之称。

《中国的地形》教后反思
八年级地理
本节课通过创设良好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从生活走向地理,从地理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提倡
学习方式多样化,注重学科渗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课堂每分钟都发挥最大效益,让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注重培养学生读图、识图、绘图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最终达到全面进步和发展。

一、多媒体导课——激发兴趣。

在讲课时我用《地形知识简介》导课,即复习了以前学过的五种地形知识类型,为学习我国的地形知识打下了基础;又通过录像中的解说“地形对气候河流以及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提出了学习我国地形的重要意义,就是能用课本上的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体现了在新课程下要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这一基本理念。

这短短的1分钟既复习了旧知识又为这一节课的学习起了提纲挈领的作用,简洁明快,令学生耳目一新。

二、通过读图、析图、画图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地图是地理教学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信息载体,特别有利于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综合发展,因此在本节课中我充分利用地图引导学生认识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培养思维能力。

1、读图、析图,使学生能力更强。

要想使学生摆脱传统的被动的学习方式,就应该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其通过自己的读图和析图时间去获得知识,在分析我国地势特点时,我先出示了分层设色地形图,让学生通过读图从整体上去分析我国地形的特点,对我国地形的特点有了解,学生析图的过程,也是一个思维形成的过程,开
拓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2、绘图、解图使学生思维更新。

绘图是读图的提高和再创,是提高学生识图析图能力的有效办法。

在讲我图地形特点之一——山脉纵横分布这个重点时我让学生在课本中“看到了什么”在图中“找到了什么”的基础上,进而要求学生自己动手画图:在空白中国政区图上把我国主要的山脉按走向画出来,并且边画边记,这样学生通过亲自动手,不仅掌握了山脉的名称及其位置分布,而且发现了一些分布特点,找出了山脉的记忆规律,更有利于学生空间思维的形成,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对教材进行了整合,思路清晰,设计新颖。

在讲《中国地形》这一课时,我打破了教材的编排程序,从学生的思维特点和认知规律出发,先和学生一起学习了我国的山脉→分析出山脉是地形骨架这一特征,引导学生找出“骨架”的中间是“地形区”,分析出地形复杂多样这一特点,又由地形看地势而分析出中国地势的特点。

这样一步步引导学生由易到难,由浅到深,由理论联系实际,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突破了教材的重难点,改善和优化了整个教学流程,提高了学生综合联系的能力。

虽然这节课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但是还存在一些令人遗憾之处,如果让我再讲一遍,我除了发扬上述优点之外,我还会努力做到:
1、在授课过程中,更好的调控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所用的时间,把思维拓展“地势对气候河流的影响”作为课后讨论题展示给学生,这样就在新课结束时,留下悬念,让学生欲罢不能,深化地理学习兴
趣。

2、在授课过程中,除了口头上的赞许和掌声之外,我会比现在用更多的手段来激励学生。

如把学生画的优秀的山脉图用多媒体实物投影展示给全体学生,既表扬了个体,又让其它同学有了学习的榜样,更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兴趣。

3、无论在导课还是在教学的各个环节的衔接中,我会更注意用恰当、优美的语言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重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我不会因一节课的成功而骄傲,也不会因一节课的失败而气馁,一切为了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进行有效的学习,使其自己得到充分的发展,让每一节课都能精益求精,将是我不懈的追求。

《中国的地形》课标分析
【课程标准】运用中国地形图概括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
中国自然地理部分是八年级地理上册的主要内容,它是学习中国地理的基础课,主要包括地形、气候、河流、自然灾害、自然资源等,而且这几部分内容知识联系紧密,是后面学习中国区域地理知识的基础之一,学好了可为中国区域地理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因此在这部分教学时,要依据课程标准和要求: 一要打好基础,该讲的必须讲透;二要把握难度,决不挫伤学生学习热情,三要突出方法,提高学生分析处理地理问题的能力。

一、课程标准:中国自然地理部分
《地势和地形》课程标准解读及重难点读图突破方略1.运用中国地形图,说出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

(1)对应的教学内容: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一节“中国的地形”。

(2)对应的目标要求:要求学生能够从中国地形图中,找出我国山地、高原、盆地、平原和丘陵,说出我国主要山脉的走向,及山脉与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等大地形区的相互位置关系,建立起我国地形分布的空间格局概念。

并结合中国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概括出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并说出地形对我国自然环境、生产、生活的影响。

(3)重难点的确立:地形是主要、且重要的自然地理环境要素,也是学习气候、河流等其他要素的基础,中国的地形特征,对中国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所以,本节的重点是我国的地势特征、建立我国地形分布的空间格局,难点是理解我国地势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产生的影响,由于部分学生在七年级学习中,没有学好地图上的方向判断,山脉的走向有时可能成为部分学生的学习难点。

(4)突破方略:
“地势和地形”教学内容的逻辑联系:
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类型、分布)──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对自然环境人类活动影响。

“地势和地形”教学内容的教学建议:
将重点放在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并且把它们落实到中国地形图上。

使学生建立起空间概念,并注意引导并鼓励学生变换角度,说明各大地形区间的相互位置。

“地形类型多样,山区面积广大”,引导学生读“中国地形的分布”(图2.2)和“中国各类地形面积比例”(图2.3)概括出我国地形的类型特征和分布特征。

“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引导学生读“中国地势三级阶梯分布示意”(图2.9),并在“中国地势三级阶梯示意”(图2.10)中填写三级阶梯分界线上的主要山脉,及三级阶梯内各大地形区名称。

通过读“中国主要大型水电站分布示意”(图 2.11),说说我国大型水电站分布特点,思考为什么这些地方能建大型水电站的原因,理解我国地势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产生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