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邓稼先》教案-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课《邓稼先》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搜集、了解有关邓稼生平事迹及爱国敬业奉献的精神品质。

2、品析重要词句,结合人物评价与历史背景,学习邓稼先的科学精神与无私奉献的品格。

3、体会文章平实真切的语言风格和短句分段的结构特点,体会作者对邓稼先的深厚情感。

二、重点难点
1、品析重要词句,结合人物评价与历史背景,学习邓稼先的科学精神与无私奉献的品格。

2、体会文章平实真切的语言风格和短句分段的结构特点,体会作者对邓稼先的深厚情感。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当我们脑海中浮现中“原子弹”这个词时,你会联想到什么?想到它爆炸的巨大威力?想到它对国防安全的重要,还是想到它涉及的复杂原理?无论我们想起什么,都不能忽略在它背后默默付出的人们。

正是他们,让我们的国家更加强大,让我们的生活更安稳。

“踏遍戈壁共草原,三十五年前。

连克千重关,群力奋战君当先。

捷音频年传,蔑视核讹诈,华夏创新篇。

君视名利如粪土,许身国威壮河山。

哀君早辞世,功勋泽人间。


这是张爱萍将军在悼念我国著名物理学家、中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核奠基者邓稼先时所写的词,高度概括了其生平及贡献。

“两弹元勋”邓稼先就是这样一位对祖国、对民族做出了杰出贡献的科学家,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邓稼先》。

(二)人物介绍
杨振宁:本文是邓稼先的好友杨振宁写的一篇人物传记。

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病逝,这位战斗在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第一线的科学家,结束了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光辉一生。

对于邓稼先的逝世,杨振宁无比悲痛。

为了缅怀好友,他以中华几千年文化为背景,以一百多年来的民族情结、五十年的朋友深情为基调,用饱含感情的语言写了这篇传记。

邓稼先:(1924.6.25—1986.7.29)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学家、核武器科学和技术专家,中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为中国成功研制原子弹、氢弹和新型武器的研发做出了重要贡献。

1924年6月25日生于安徽怀宁县, 1941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

1948年至1950年,美国普渡大学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毕业当年毅然回国。

他是中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领导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设计了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国国防自卫武器引领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在一次实验中,受到核辐射,身患直肠癌,于1986年7月29日在北京不幸逝世,终年62岁。

1999年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由于对中国核科学事业做出了伟大贡献,被称为“两弹元勋”。

(三)预习检查
1.重点字
元勋(xūn)奠基( diàn )选聘( pìn)昼夜(zh òu)挚友(zhì)
筹划(chóu)宰割(zǎi)开拓(tuò)彷徨(páng)颤抖(chàn)
2.多音字
殷红 yān 鲜红xiān
殷切 yīn 鲜为人知 xiǎn
3.四字词语
可歌可泣: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指悲壮的事迹使人非常感动。

(褒义)
鲜为人知:很少有人知道。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指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精力,到死为止。

当之无愧:当得起某种称号或荣誉,无须感到惭愧。

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知道。

锋芒毕露:指锐气和才干全都表现出来。

多形容人气盛逞强。

妇孺皆知:妇女、小孩全都知道。

指众所周知。

引人注目:形容人或者事物不一般,能吸引人们注意。

马革裹尸: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将士战死于战场。

层出不穷:接连不断地出现,没有穷尽。

(四)速读全文,梳理内容
整体把握文章结构:作者巧立小标题,运用板块并列的结构将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杰出贡献放在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从多角度多侧面展示人物的性格和优秀品质,使人物形象显得悲壮豪迈,伟大而崇高。

请同学们速读全文,概括板块内容,初步感知人物形象。

第一部分全文的引子
从一百多年来的中国历史引出了主人公—邓稼先,点明邓稼先是为民族转变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

黑暗、悲惨、屈辱、任人宰割、有亡国灭种的危险。

当时八国联军侵占了我国大部分的土地,掠夺我们的财物、屠杀我们的百姓,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邓稼先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始两弹的研究。

那么请问同
学们你们知道“两弹一星”分别是什么吗?
“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

其中一弹是指原子弹,后来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导弹。

“两弹一星”后来也被泛指为我国近代在科技、军事领域等独立自主、团结协作、创业发展的结果。

“两弹一星元勋”是指为中国两弹一星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学家。

第二部分简单介绍了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贡献
概述了邓稼先的工作业绩,点出其杰出的成就—在他的领导下,中国的“两弹”(原子弹和氢弹)设计成功。

正如文中所言,两弹的成功研制,标志着中国这只沉睡的雄狮站起来了。

这是千万名鲜为人知的科学家奉献的结果,他们是中国闪耀的群星。

而这些群星中,邓稼先对作者的意义非凡。

文中引用《后出师表》中“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画龙点睛地总结了邓稼先忘我工作、无私奉献、坚持不懈的高尚精神,正好准确地描述了他的一生。

第三部分通过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进行对比,突出表现了邓稼先的个性和品质。

奥本海默和邓稼先分别是美国和中国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各是本国的功臣。

①奥本海默是一个拔尖的人物,锋芒毕露。

②邓稼先则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

③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④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作者把奥本海默与邓稼先进行对比,鲜明地突出邓稼先的精神品质,自然而然地得出结论:“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第四部分
第四部分写邓稼先认真严谨的态度和强烈的民族自尊心,突出邓稼先的贡献之大。

邓稼先的回信极其严谨认真,毫不含糊。

这表现了一位有着极高爱国热情的科学家的坦荡胸怀、诚实态度以及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第五部分重点写了邓稼先杰出的才能,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面对各种问题时身先士卒、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甘为祖国献身的崇高精神。

第六部分全文的总结。

选取写给邓稼先夫人许鹿希的电报与书信中的几段话作结,评价邓稼先的一生。

(五)评价邓稼先
(1)交流邓稼先为什么是“两弹一星”之父,他做了哪些贡献?
①师:邓稼先为什么被称为“两弹一星”之父呢?在文中找出依据。

明确:邓稼先1958年奉命带领几十个大学毕业生开始研究原子弹制造的理论。

邓稼先始终站在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的第一线,领导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地设计了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华民族国防紫薇武器引导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②在文中找出两弹成功爆炸的时间
明确:1964年10月16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1967年6月17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氢弹。

③除了课文中所给的内容,你还了解到邓稼先对两弹一星做出的哪些贡献?
参考:牺牲家庭——当钱三强找到他说国家要做“大炮仗”时,邓稼先义无反顾地答应了,回家和妻子说自己要调动工作,不能再照顾家庭,妻子表示支持,从此28年隐姓埋名。

带领学生和成员刻苦钻研理论、阅读翻译外文书籍,克服资料少、困难大的问题。

在“文革”中被批斗时,邓稼先仍旧坚守国家秘密,没有透露任何数据。

(2)从不同方面分析邓稼先
从历史背景来看,他是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的伟大人物,是做出了巨大贡献的杰出科学家。

尤其是“巨大贡献”和“鲜为人知”形成对比,凸显了他不平凡的一生和默默奉献的精神。

从生平经历来看,他是一个功勋卓越、无私奉献的爱国人士。

如:①在美国获博士学位后立即回国。

②1958年受命研究原子弹制造的理论,并成功设计了两弹。

③1985年重病期间写了一份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

从伟人对比中来看,他纯厚朴实、真诚无私。

与锋芒不露的奥本海默的对比,更鲜明地突出邓稼先的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的性格品质和奉献精神。

从一封回信给“我”的触动来看,他严谨认真、实事求是、襟怀坦荡、热爱祖国。

从具体事件来看,他身先士卒、无私奉献。

在实验出现问题时,他只说了一句话:“我不能走。


从作者的评价来看,他忠诚纯正、无私奉献、志存高远,他是我们中华民族“永恒的骄傲”。

追问:这样评价性的语段在文中还有不少,试找出来读一读,体会作者写此文时的思想感情。

明确:第9、17、18、23、27、28、38、41-44自然段。

这些语段都表达了作者对邓稼先的崇敬、赞扬、怀念之情。

总结:邓稼先是这样的一个人,他忠纯朴实、无私奉献、默默无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有着伟大而崇高的人格,有着赤诚的爱国情怀,他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是中国人民的好儿子,更是中华民族不屈的脊梁。

(3)文章描写邓稼先运用了哪些人物描写方法?
明确:环境烘托;侧面描写;对比衬托;语言描写
①环境烘托:作者先摆出中国任人宰割的屈辱背景,从而突出人物的贡献之大;
②侧面描写:通过“我”的眼睛看邓稼先,写出邓稼先的品质;
③对比衬托:通过奥本海默的对比与衬托,突出邓稼先的性格;
④语言描写:“我不能走”,表现邓稼先有担当、果断、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
(4)4.引用诗文、电报等侧面评价
引用唐代李华的《吊古代战场文》巧妙地写出邓稼先工作、生活环境的艰苦,从而更显示出邓稼先奉献精神的可贵和他的坚韧执着。

引用作者儿时从父亲口中学到的《中国男儿歌》作为邓稼先一生的写照,把他的贡献再次至于一百多年的历史背景之下,赞扬了他的爱国热情和奉献精神。

(5)通过好友评价
①对这一转变做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邓稼先。

②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

③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④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⑤稼先为人忠诚纯正,是我最敬爱的挚友。

他的无私的精神与巨大的贡献是你的也是我的永恒的骄傲。

⑥邓稼先的一生是有方向、有意识地前进的。

没有彷徨,没有矛盾。

⑦是的,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路。

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

(2)这些句子都是从哪些角度对邓稼先进行评价的?
明确:科学事业;性格气质;无私奉献;人生选择
六、了解作者杨振宁
1.在文本中找出体现二人深厚感情的句子并分析
①1936年到1937年……亲如兄弟:作者与邓稼先缘分之深,友谊之长
②1971年8月,我在北京看到稼先时,避免问他的工作地点:作者也是一名科学家,他深知科研任务的保密性,也了解挚友邓稼先的性格,所以避免问工作地点,也是一种尊重。

③青海、新疆……《吊古战场文》:心疼好友工作地点荒凉、环境恶劣
④也不知道稼先在蓬断草枯的沙漠中埋葬同事、埋葬下属的时候是什
么心情:作者知道,改成陈述会比较平淡,表现邓稼先的悲痛、欣慰、决心和勇气,也体现作者对好友的理解与同情。

⑤不知稼先在关键性的方案上签字的时候,手有没有颤抖:知道,表现邓稼先的身先士卒。

⑥假如有一天……他一生都喜欢这首歌曲:呼应第一自然段的历史背景,侧面写出邓稼先就是这样具有崇高精神的中国男儿。

2.为什么作者没有详细介绍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巨大贡献?
第一,作者是大科学家,写的也是大科学家,科学家写科学家,更着眼于科学精神、科学态度以及气质、品格、价值观、人生道路等方面。

第二,作者与邓稼先有着50年的友谊,这篇介绍邓稼先的文章饱含着作者对老朋友无尽的思念;同时,邓稼先的人生道路渗透着作者人生中某些与邓稼先相同的东西。

第三,作者与邓稼先虽然有50年的友谊,但分隔大洋两岸多年,他对邓稼先工作的具体情况不可能很了解,掌握的材料也不会很多。

因此,像这样写熟悉的,不写不太了解的,做到扬长避短,是比较高明的。

七、文章描写邓稼先运用了哪些人物描写方法?
明确:环境烘托;侧面描写;对比衬托;语言描写
①环境烘托:作者先摆出中国任人宰割的屈辱背景,从而突出人物的贡献之大;
②侧面描写:通过“我”的眼睛看邓稼先,写出邓稼先的品质;
③对比衬托:通过奥本海默的对比与衬托,突出邓稼先的性格;
④语言描写:“我不能走”,表现邓稼先有担当、果断、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
八、写作特点
1.巧立小标题。

作者巧立小标题,运用板块并列的结构,将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杰出贡献放在广阔的历史北京中,多角度、多侧面地展示人物的性格和优秀品质,使人物形象显得悲壮而豪迈,伟大而崇高。

2.感情真挚。

本文是一篇至情文。

至情,表现在作者对中华民族的至情,对老朋友的至情。

例如,“也不知道稼先在蓬断草枯的沙漠中埋葬同事、埋葬下属的时候是什么心情?”“不知稼先在关键性的方案上签字的时候,手有没有颤抖?”这些语句都饱含着作者对邓嫁先的理解和怜惜。

3.运用对比手法表现人物。

文章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突出表现了邓稼先的个性和品质。

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进行对比,不仅是为了说明邓稼先的贡献可与奥本海默比肩,更重要的是突出邓稼先的人格魅力,从而得出结论:“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九、总结
本文将邓稼先的生平和贡献放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中来描写、评价,歌颂了邓稼先忠厚谦逊、真诚朴实的思想品格和身先士卒、不怕牺牲的奉献精神。

十、板书
展示背景——屈辱历史
不凡经历——“两弹”元勋
邓稼先名人对比——突出质朴忠厚谦逊真诚朴实
创造奇迹——自豪骄傲身先士卒不怕牺牲
中国男儿——献身精神
总体评价——永恒骄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