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课题结题报告(精选五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课题结题报告(精选五篇)
第一篇:心理课题结题报告
“各学科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结题报告
绿园区正阳小学
“全方位实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是长春市“十五”规划重点课题,市教科所审批立项的科研课题,结合我校学生实际情况和当时教育发展的趋势,我校选择了“在各学科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子课题。

经过近四年的研究,已顺利结题,为了深入研究,我校申请继续研究在“各学科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目前,已进入结题阶段,现将课题研究主要情况向总课题组汇报:
一、研究目的、意义
在新课程改革中,强调课程要为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品德,培养终生学习的愿望而努力;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和发现、交流合作、改进学习方式,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而这些做法都需要从心理健康教育入手。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渠道,是各学科教育的主阵地,因此,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已是学校教育的必然要求。

通过各学科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以一种自然而然的方式实现教育目标,具有潜移默化效果,这比心理健康教育课及专题活动更为经济有效。

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学科渗透式教育,则在不增加人力、物力及时间要求的条件下实现目标,符合课堂经济学的要求。

小学学科教育的主要任务不是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但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迫在眉睫,故在前期研究中我们尝试在学科教学中自觉地、有意识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而在本阶段我们要求各科教师在所教学科中有意识、系统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学科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全员性策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不是靠部分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成熟的标志即在于全体教师的“共同参与”,只有这样,心理健康教育才能真正开展起来。

具体目标:
(一)、根据小学阶段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和以及不同年级的学生的心理特点、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学生中普遍存在是心理问题,制定出有层次、有系统的心理辅导的内容和目标体系,努力尝试开展和探索在小学各学科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1、在各科的课堂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养成合格健全的人格,使每个学生能正确对待自己和接纳自己。

2、发展学生的智力,如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

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积极的情绪情感,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教师在研究过程中,通过教育心育理论的学习,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增强教改意识,提高教学效率。

4、转变传统教学目标观,树立现代教学目标观。

转变教师角色,建立师生平等、民主、合作的和谐关系。

转变传统教学活动,以师生间合作和学生的主动
参与为主,为学生提供多方面的锻炼机会。

转变教学内容让学生真正地掌握知识,促进学生智慧和人格的发展。

转变教学方法,注意师生间的协商或讨论式教学,提倡民主,以学生主动学习为主的方法。

5、针对不同心理类型的学生因材施教,使每一位学生都拥有健康的心态,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通过实践,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理论素质和实践能力,进而带动整个教学。

提供探求学生心理特点的具体操作方法,并根据不同心理特点设计最优化的教法。

(二)、通过实践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悦纳自己,提高他们对小学生活的适应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态度,帮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品尝解决困难的快乐,调整学习心态,提高学习兴趣与自信心,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培养他们开朗、向上、乐观、合群、自信、自立、开拓、创新的健全人格,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三)、同时,研究和实施的过程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和心理素质,提高在小学阶段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理性认识和实践水平,有助于创建一套切实可行的在各科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教
学模式,把现代教学心理的研究成果应用到小学心理健康渗透各科教学的实践中去。

并总结、筛选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中学各科教学的优秀个案。

寻找心理健康教育的契机,注重发挥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人格魅力和为人师表的作用,建立起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一)、建立组织保障
1、在原有的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的基础上,我们又增加了新成员,由课题组成员到大部分实验教师,再到全体任课教师,辐射开来,由校长亲自主抓,制定实验课题方案计划,让心理健康教育尽快走入课堂。

2、四年来,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进行小学各学科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探究与尝试,实行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来提高我校心理健康教育,聘请心理学专家传授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知识和宝贵经验,在实践中请他们予以指导。

3、在新生入学后,进行全体学生心理的问卷调查,开展学生心理健康的阅卷调查,建立心理咨询档案。

根据调查的结果反馈到各班,供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借鉴。

4、学校有一名教育心理专职教师,建立了心理咨询室,并要求全体学科教师改变观念参加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

5、要求每一位教师在教案中体现心理健康教育,在课堂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在课下总结经验,形成文字,以便应用和推广。

并定期进行经验交流。

(二)、我们初步制定了在各学科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具体实施步骤:
1、学科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方法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
(1)、营造民主和谐的心理氛围
教学过程从心理学角度看它是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在认知、情感、意志等方面的交往过程。

师生应该民主平等、积极合作,努力在课堂上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教师自然地面带微笑地走进课堂,良好的教态,有助于形成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互动局面,促进师生
情感互动。

采用借鉴愉快教育、情境教学、协同教学的思想和方法,形成民主、平等的课堂气氛,把学生的思维和个性解放出来。

(2)、激发学生探索兴趣和动机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学生学习的优劣,不仅与他的智力因素有关,而且与他的学习动机水平密切相关。

教师要善于诱发学生好奇心,使学生对学科教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进而激活学生学习动机。

为此,教师在学科教学中要根据学科特点,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改进教学策略,使学生兴趣盎然、高兴地学。

同时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优化心理因素、明确学习目标、创设问题情境、开展学习竞赛,进而合理奖惩、保证心理安全,从而激活学生适度的学习动机,达到最佳的学习动机水平。

(3)、强化学生的成功体验
成功和失败不仅可以提供反应学习活动的信息,而且还可能对后续学习的动机产生深刻的正向或负向影响。

不少研究表明,成功体验对动机激发作用大于失败的体验,对成绩较差的学生尤其如此。

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善于设计和运用课堂提问、耐心等待、演板练习、作业讲评等方法,对学生进行鼓励性评价,因人而异地提出切合不同学生实际的不同要求,注意引导和帮助学生正确对待失败,使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希望,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进一步迸发出学习的动机和积极性。

!
(4)、化解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心理困扰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由于各种不同的原因产生不同的不良情绪和不良行为等心理困扰。

教师要善于观察和了解学生情感情绪,体谅和理解学生的情感情绪。

对于学生中出现的学习疲劳、学习厌倦、学习紧张、学习懒散、学习分心、学习烦躁等情绪,要善于因势利导地进行疏通、调节、排除、化解,随机处理各种突发事件,使学生较长时间地保持平静、愉悦的心态,从事有效的学习活动。

(5)、重视教师人格力量的作用人格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它由内在的观念、心态和外显的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组合而成。

小学生的人格正处在初步形成期,它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尤其是教师人格力量的影响。

因此,必须重视
教师人格力量对学生的影响,有意识培养学生自信心、正义感、责任心、进取心、意志力、诚善品质、乐观胸怀、行为能力等人格特征,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最后,学科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应在市、区教育科研部门专家指导下,由教导处具体组织。

在实施过程中应遵循协同性、随机性、诱导性、顺应性、渗透性原则,帮助学生克服心理困难,调节和优化学习心理状态,调动学习积极性、主动
性,增强学习适应性,达到提高学习效率和效果的目的。

.2、具体实施步骤:(1)教材的处理与挖掘
小学语文、数学、外语、思想品德、音乐、美术等学科的教材内容中都蕴含着十分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素材,可以充分利用和挖掘。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每位教师都应成为心理咨询教师。

学科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广泛、方式多样,包括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学习兴趣的激发、学习方法的指导等方面。

因此,要求教师转换其社会角色,成为学生的朋友和知己,尊重、关心和接纳学生的表现与行为。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灵活处理教材,善于把握教材内容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涉及点、教学方法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突破点、学生学习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接触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渗透一条心理健康教育线索,并努力实现教学目的观、教学效益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活动及教学评价方式的进一步优化,整体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2)教学活动的设计
这是学科教学的中心一切。

即如何从提高学生认知、情感和行为技能的角度设计教学活动。

传统的学科教学强调社会本位和知识本位,学生要适应教学,从而忽视学生心理发展与主观需求;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则更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与主体需要,教学要适应学生发展,促进学生潜能的开发、创造性的培养。

(3)课堂管理与课堂心理环境良性的课堂心理环境与管理是提高学科教学质量的有力保证。

课堂心理环境是一种隐性教育,对学生学习具有潜在影响,和谐合作的气氛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学科教学活动,使课堂教学活动生动活泼地开展。

在课堂管理上,教师要善于合理应用表扬和批评,注意激励学
生主动地去学习。

(4)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指导
研究性学习主要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

教师指导下的研究性学习,能形成学生好奇、探究、坚持和精细等理智的习惯,发展学生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学习状态之中,克服接受式教学对学生心理发展的负面影响。

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要求教师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氛围,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激活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给学生充分的操作自主权,调动学生思维,进而使学生达到好学、乐学的理想境界。

(5)学习困难生的个别教育由于个别差异的普遍存在,以及教学上某些弊端的原因,在班级里总有些学习困难生。

教师要对学习困难生进行个别教育,帮助其改进作业方法,提高学习技能与自信心,以及对学习的积极态度。

2、注意问题
(1)、要讲究有机进行
学科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贵在自然、贴切,它与整个学科教学的具体过程是紧扣的,是有机融合的。

(2)、要讲究适度进行一般每节课只能利用3—5分钟时间,所谓“有度”,一是要注意程度,二是要注意梯度,即在了解学生个性心理及个别差异的基础上,尽量考虑各层次学生的可接受性及渗透的循序渐进;三是注意效度,即教师要经常搜集学生的有关动态信息,适时调整策略,把握最佳时机。

(3)、要讲究灵活进行
我们常说:教无定法。

同样,学科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也没有固定方法。

从教学设计取向看,学科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人格塑造,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可以问题为中心,理论联系实际,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也可以活动为中心,加强心理训练,塑造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三)、每位教师为心理健康教育在各学科中进行所做的准备工作,包括:1、教材处理。

课程改革方案明确提出了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思想,在总的培养目标中,规定了提高学生适应社会主义目标,并
相应规定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初中、高中分阶段、有层次的目标,设计了显性与隐性结合的“三线一面”的全方位、多渠道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体系,要求各学科、各个领域都要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落实到各课科程标准和各课教材中去,使显性课程外的各课,都作为德育的隐性课程发挥各自的积极作用,寓心理健康教育于学科教学和各项活动中。

每一册教材甚至每一单元,教师要根据训练思维的项目做适当的调整和安排,在教案中有所体现,并合理在本学科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2、制定计划。

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编写有明确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和内容,学科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和教学依据,我们分析了小学19门学科情况,总体上看,课程改革方案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思想和目标要求得到贯彻和实施,此外各学科的课程目标、教材编写要求、实验操作的练习、教学评估,都有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要求和渗透。

3、更新教育观念,注重学科心理渗透:为了更好地实施发散性心理辅导,除了专门的心理辅导课程外,学校还要注重学科心理渗透。

一般的任课教师要结合学科特点,有意识地在各学科的日常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对每一门学科都要提出运用心理科学提高教学质量的要求,制定鼓励教师在实践的基础上撰写心理健康教育科研论文的管理措施。

,倡导教师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四)、边实验边总结。

课题组按计划召开专题研讨会和阶段性总结会,对研究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调整,对成功的经验及时总结和推广,心理健康教育在各学科教学中的进行情况,在教师的教学中逐步得到体现,课程改革方案、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所有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学科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的要求,都必须通过各学科教师的教学实施。

三、成果与成效
成果:
(一)、各学科教师在教学中积累了学科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经
验,一些教师对此作出总结,有的还从理论上进行探讨写出文章,6年来发表论文几十篇、教学设计教学反思105篇,有22篇获奖,并形成《心理健康教育课题教学设计集》、《教学反思集》、《案例分析集》、《论文集》、《阶段计划集》、《阶段总结集》、《评课集》、《学生心理记录集》等。

(二)、课题成果评选中我校有一百多名学生获得不同等次的奖项。

在长春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我心飞翔”活动中有80多名同学分获一、二、三等奖。

(三)2009年
张舒老师代表正阳小学做国家级心理课题汇报课
2009年心理剧《我是农民工的孩子我自豪》获市二等奖区特等奖并改编成情景剧在吉林教育电视台播放
2010年心理班会“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参加市里大赛成效:
1、在各学科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促进了学科知识的传授
在这次课题研究中,我们分析了小学所必修和选修的19门功课的主要内容和特点,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由浅入深贯彻于6个年级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良好的心理品质。

改变了课程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注重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以及健康的身心品质等多方面的综合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社会科学类课程(语文、社会、思想品德、生活等)这些课程不仅涉及丰富的观察、想象、直觉、形象思维、逻辑推理等心理能力,而且蕴涵丰富的社会认知和鲜明的人文精神。

自然科学类课程包括的自然常识、健康、数学、科学等课程。

这些学科的学习过程不仅需要观察、记忆、注意、想象、思维等认知活动的参与,而且这些科目的学习过程更需要各种心理品质的支持,同时自然科学类课程还特别有助于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的培养。

如数学课中抽象的概念、运算法则及运用这些法则、定理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训练学生思维品质的很好的过程。

健康、科学、自然等课程中的演示和实验,更是包含着丰厚而广泛的认知心
理方面的资源。

此外,在自然科学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有意识的渗透与引导,还可以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一丝不苟的学习作风,树立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并形成认真、细致、耐心、踏实等良好的性格特征。

艺术、体育类课程蕴含着更为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不仅可以影响生理,促进认知,改善情绪状态,调整行为方式,调节消极情绪、锻炼坚强意志、健全学生人格、改善人际关系、提高适应能力等。

(二)、改变了师生关系,师生关系变得融洽。

教师在教学中努力创设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在课前分层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满足学生心理需求,为每个学生体验成功铺设阶梯,激发兴趣,渗透学法。

教师在良好的心境下授课,思路开阔,思维敏捷,解决问题速度快,对教学内容阐述精确,言语有表现力,婉转动听。

在教师的和颜悦色、满腔热情之下,学生的紧张情绪得以缓和,对立情绪得以淡化,自卑情绪得以扭转,竞争情绪得以激发,师生关系融洽、协调,信息交流畅通无阻,出现积极的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教学效果随之提高。

整个教学活动成了一种合作性学习,培育发展一种和谐的、新型的人际关系。

(三)、提高了教师的科研能力。

在课题研究中,我校教师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提高了科研能力和心理素质,提高在小学阶段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理性认识和实践水平,在科研中成长起来。

四、结论与反思
课题研究存在问题及原因问题:
(一)、学科及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在联系尚未得到充分揭示,难以形成“合力”。

(二)、心理健康教育存在明显的不平衡性,留下断裂层。

(教师之间不平衡和自身不平衡、年级之间不平衡、学校发展不平衡)(三)、学科心理健康教育评价滞后,缺乏制约机智。

(四)、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还不够深刻。

原因:
(一)、整个教育体系尚未彻底摆脱应试教育的模式,新的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教育体系尚未完整地确立,教书育人在一定程度上割
裂、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有时候在一定程度上变得可有可无。

(二)、心理健康教育总体协调不够,除了课程中制定问题外,编写教材、培训师资、教学研究三者之间也有脱节现象存在。

(三)、教育行政部门在心理健康教育的投入、研究队伍建设、教学软件的开发方面,却远不如像智育那样重视,教育手段相对贫乏,直接影响了教育的形象性、感染力。

对策建议:
通过调查分析、研讨及课题组的综合提出如下对策,供领导参考:(一)、加快素质教育新体制建设步伐。

(二)、建立学科心理健康教育运行机制、解决分散、孤立、无序问题,制定教材和相关规定。

(三)、建立学科心理健康教育的运行机制和评价机制,并尽快推行。

(四)、加强学科渗透与投入,用于课题研究和软件建设。

课题从制定实验方案到实践活动,自始自终都得到市教科所、教研室领导,区教科所领导和专家的大力支持、关心及具体指导,我们表示衷心的感谢,本课
题已进入结题阶段,但并未结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将不断地总结经验,改进和完善教育教学方法,让每一个学生在快乐中学习,促成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改造、学会生活。

”坚持“在各学科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学校教育系统化,心理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层面,更好地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各学科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
结题报告
绿园区正阳小学
2010年5月20
第二篇:心理课题结题报告
我校《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与研究》课题是从2004年9月开始进行实验的。

三年来,在区教育局和学校领导及有关专家的指导下,我们扎实开展研究,在实践中积极探索更好的,更有效的心理健康教
育方法,取得了成效。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动机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过这样的口号:健康的一半是心理。

这表明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信息社会,心理健康已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对教育工作来说更为重要。

特别是现在,学校的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由于家长和教师往往对学生心理教育存在着片面认识,导致儿童心理的不良发展。

如有的学生虽然学习成绩好,绘画、唱歌能力都较强,但存在着自私、任性、缺乏同情心和毅力,自信心及团队合作精神差等问题,更有甚者表现为厌学,情绪暴躁,惧怕挫折、自闭等心理疾病。

这些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他们和谐健康成长。

目前全国上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实现素质教育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构建和谐校园,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我校十分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学校课题组尝试着在这方面做些探索,特确定申报了省级《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与研究》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依据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根据课题组研究的内容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和存在的问题,依据教育心理学,遵循小学生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遵循知情意行相统一的规律,坚持实践育人。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和重点
小学生心理健康立足于教育,重在指导。

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与针对性相结合;面向全体学生与关注个别学生相结合;尊重、理解与真诚相结合;预防、矫治和发展相结合;教师的科学辅导与学生的主动参与相结合。

使受心理困扰或存在心理障碍的学生得到科学、有意义的心理辅导,增强他们的自我调控能力,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重点:人际交流,学习适应及个性辅导。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根据小学生年龄特点,我校选择年级组为切入点,依据学生实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