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冲刺阶段复习主观题训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英国《自由大宪章》(12分)
1215年,英国社会各阶层联合起来胁迫横征暴敛的英王约翰签署大宪章。

部分条款如下:
第14条:假如国王因某个事项,譬如对外战争,确实需要附庸们的经济支持,需要额外征收税赋,必须召开由教会主教、修道院院长和贵族参加的全体会议讨论决定。

第30条:未经自由民同意,任何郡长或执行吏都不得擅取其车马作为运输之用;王室不得强取他人木材建筑城堡等、
第39条:任何自由民,如未经同侪(地位相当的人)的合法审判,或经国法判决,皆不得被逮捕、监禁、没收财产、剥夺法律保护权、流放或加以任何其他损害、
问题:
(1)结合材料谈谈您对当时英国王权的认识、(8分)
(2)从17—18世纪英国政治看,大宪章的历史价值何在?(4分)
答案及解析:
1。

(1)水平1:结合背景全面概括材料的历史信息、(6—8分)
13世纪以来,王权的不断加强与社会各阶层形成矛盾冲突,通过大宪章,王权在各方面受到了严格限制,造成了有限王权的现象。

这主要体现在:征税权上,规定国王未经贵族组成的会议讨论,不得额外征税;在个人财产权利方面,保护私有财产权,未经自由民同意,不得破坏其私有财产权;在自由民权益方面,未经司法审判,不得破坏自由民的人身自由和正当权益。

水平2:不能全面概括材料信息得出结论。

(3-5分)
水平3:脱离材料进行回答。

(0—2分)
王权加强;有限王权;等级君主制、
(2)水平1:依据所学史实运用核心知识全面回答、(4分)
1、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损害了有限王权的政治传统,受到新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挑战,他们以议会为舞台,发动了英国革命、
2、光荣革命后英国通过《权利法案》正式确立了“议会至上”原则和君主立宪制度。

水平2:不能运用核心知识结合所学史实全面回答(2分)
光荣革命后英国确立了“议会至上”原则和君主立宪制度。

一份奏折
林则徐虎门销烟后,英人大举进犯,琦善接受英国致中国的书信后奏请道光帝:
英吉利国人投递字据,声称诉屈,尚无桀骜情形,据英人称自广东封港后,所带货物资本赔累难支,是以各处寻觅码头,铤而走险、……是以大英国主,调派水陆军师,前往中国海境,求讨皇帝昭雪申冤,……林则徐断绝贸易启衅,禁烟过激,英人并无滋扰之志,情属可原、……畿辅、盛京处处堪虞,江浙洋面海口,全被英人占住,船只无数。

问题:(14分)
(1)依照材料,您认为琦善在奏折中向皇帝反映了哪些情况?(6分)
(2)您如何看待琦善的这份奏折?(8分)
答案及解析:
2、
(1)英国人觉得委屈,并无滋扰天朝之意;
广东封港后,贸易陷入赔本的境地,因此不得已才要另寻口岸;
调派陆海军是为了向中国政府伸冤,情有可原;
林则徐禁烟过度,办事不利,引发事端;江浙海面已被军事封锁。

(2)绮善的奏报虽反映了一定的时局,但明显有夸大实情之嫌,以此恫吓朝廷;
其本人也囿于传统封建伦理纲常,故“诉屈”、“伸冤”、“无桀骜"、“情属可原”、“求讨”等奏报用词仍是上尊下卑式的口吻,难以逸出传统夷夏观念的框架;
绮善缺乏世界性眼光,对英国的了解限于对方的片面之词未免草率武断,无法看清工业革命后英国的殖民贸易体系与中国朝贡贸易体系间的矛盾,未能洞悉英国发动战争的目的与本质;
此外绮善甚至认为只要朝廷严惩林则徐,就可息事宁人,从而把这场战争视为打压异己的契机。

3。

宋初国政
材料一:当财用匮乏时,枢密院却不断增加兵员;当民生日困时,三司使(主理财赋)却仍取财于民、中书见民生艰困,又可不能着枢密院减省兵员和三司宽免赋税以解民困。

——依照赵汝愚《国朝诸臣奏议》意译整理
材料二:宋太宗两次北伐(辽国)失败,转而对辽取守势。

由京师至北边之间无险可守,只能在平原上筑堤储水,设置寨铺,抵御辽军南下。

而辽方则由守势转为攻势,从此契丹骑兵不断南下纵横驰骋,宋军被动挨打,连遭败绩、
——樊树志《国史概要》整理问题:(14分)
(1)分别概括两则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

(6分)
(2)结合史实,分析这些历史现象产生的原因。

(8分)
答案及解析:
3、
(1)材料一:宋初,中书省、枢密院、三司在处理国政时不能审时度势,互通有无,合力施政、(3分)
材料二:两次北伐失败后,北宋与辽攻守易势,加之军事地理位置不利,军事局面被动。

(3分)
(2)宋初君主把相权分割,中书门下只掌民政,三司掌财政,枢密院掌军事,三者各自独立互不相知,直截了当向皇帝负责。

因此造成材料一所指掌财政者不知民生苦乐、掌兵者不知库府多寡,身居相职的中书门下即使明白问题所在,也无计可施、(4分)
北宋对辽军事上处于守势,一方面是由于枢密院主军政、三衙统兵和皇帝总揽兵权的体制造成,出现中央禁强,而边军羸弱的局面。

更戍法的实行,轮流变换驻地,防止了武将拥兵自重,但削弱了军队战斗力。

另一方面,与宋代重文轻武国策不无关系,文人掌军,导致治兵不得法,军力不振。

(4分)
4、
转型的宋王朝(13分)
宋王朝处于中国历史重要的转型期,它面临着来自内部与周边的诸多新问题、新挑战、历史学家黄仁宇认为:“中国历史中主要的朝代,每个不同,而尤以赵宋为显著。


——《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问题:
(1)您认为能够从哪些视角来研究“转型的宋王朝”?(3分)
(2)请结合史实概述宋王朝发生了哪些转型?(10分)
答案及解析:
4。

(1)涉及政治制度、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三个层面(海外贸易、民族关系、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科举制度、新儒学体系形成、文官体制等)(政治、经济、文化……也可)(不同角度
任意三个视角即可)(3分)
(2)能围绕与问题相关联性较强的核心知识进行回答。

(一个角度2分)
通观历史,宋朝社会是中国封建社会中承上启下的变革转折时期,社会各方面多有变化、比如:
在经济方面:民间商品经济不断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对外贸易:重心由路上丝绸之路转移到海上丝绸之路,并设立市舶司,专门管理贸易事务;在高度发达的农业经济基础上,出现了城市、货币、海外贸易、雇佣劳动等诸多工商业文明的因子;
在政治制度方面:形成以科举出身的士大夫为主体的文官体制,有效防止了唐末五代以来的分裂割据的局面;
在思想文化方面:朱熹等人融合佛、道思想,将儒家的伦理、政治学说提升到哲学思辨的高度,创立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
在民族关系:少数民族政权与中原王朝长期对峙抗衡,形成多个政权并存的局面;促进了民族融合,社会进程呈现大一统的趋势。

(10分)
5、
军队的礼仪(11分)
在欧洲,不同时代的军队有不同的礼仪方式。

阅读以下表格,请依照序号分析表格中的历史现象与时代背景的关系。

答案及解析:
5、
1、史实:(9分)
①共和国致敬礼:公元前27年,屋大维被授予“奥古斯都”称号,尽管标志着罗马进入帝国时代,然而屋大维没有公开称帝,仍然保留了罗马共和国的机构,维持共和制的形式,故仍行共和国致敬礼、(3分)
②封臣先屈膝跪地,后与领主相互亲吻脸颊:采邑改革之后,通过有条件的层层分封,西欧封建等级制度形成。

封主与封臣之间是一种权利与义务的关系,故该礼仪是一种既代表服从也代表平等的仪式,双方之间形成一种不成文的契约关系、 (3分)
③互相盟誓:中世纪城市为了维护自身利益,为争取司法与行政权与封建领主斗争,部分城市获得完全或部分自治权。

封建领主与城市代表(或市民阶层)共同管理,双方实力相当,故互相盟誓以示平等。

(3分)
2、组织:(2分)时间和重大事件或历史层面准确,定时期叙述且成结构。

6、
中央集权制度。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4分)
材料一:农业社会里,生产力水平相对低下,与之相应的制度特点是专制。

但在前资本主义时期,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加强和完善,这是中国制度建设的独特之处。

……秦朝郡县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权体制形式中最关键的步骤。

中国古代“大一统”的政治格局的形成、发展,跟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完善是紧密相关的。

-—陶涛《关于“中央集权制”的几点考虑》材料二: 唐代制度,在下有……为政府公开选拔人才,在上有……综合管理全国行政事务、这两种制度,奠定了中国传统政治后一千年的稳固基础。

——钱穆《国史新论》材料三: 1644年4月25日,明代崇祯皇帝自缢于北京禁苑煤山。

1649年1月30日,英国国王查理一世被送上了断头台。

有学者把东西方这两位末代君主的暴亡,视为两个民族历史的一个楔子—-世界的天平开始失衡。

(1)依照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

(2分)
(2)材料二中的“两种制度”分别指什么?(2分)为什么说“这两种制度奠定了中国传统政治后一千年的稳固基础”?(4分)
(3)依据所学,您如何理解材料三中“东西方这两位君主的暴亡,视为两个民族历史的一个楔子”?(6分)
答案及解析:
6、
(1)特点:权力集中于中央(或皇帝总揽全国大权),中央对地方直截了当控制。

(2分)
(2)制度:科举制和三省六部制。

(2分)
原因:科举制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集中到中央政府,为历朝沿用,有利于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加强。

三省六部制削弱了相权,以保皇权独尊,此后历朝基本沿用这种制度。

(4分)
(3)理解:西方的崛起和东方的没落加快;中国帝制时代进入末期,统治者不断加强君权专制维护统治;英国进行资产阶级革命,确立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度,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

(6分)
7、
社会危机的化解
梭伦开始担任立法者时,传统贵族、经济上成为暴发户但没有政治特权的公民以及贫困的农民之间存在着多重而严峻的冲突。

后者面临破产和沦为债务奴隶的危险,在阿提卡地区较为贫瘠的山地被开发成可耕地之前,许多贫困的农民只能租种大土地所有者的土地,因此内心有极大的不满、能够想象,境遇好一些的公民在军队中担任重幕步兵,因此觉得自己应该有更多的参政权、无疑贫穷的步兵公民憎恨那些富人的极度奢侈和傲慢;富人们铺张的葬仪,奢侈的宴会,都令他们愤慨。

在这些宴会上,有些穷人不得不跳舞或者扮演滑稽的角色来取悦
富人们,人格上受到极大的侮辱。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问题:(11分)
(1)依照材料概括雅典当时存在的主要社会问题、(6分)
(2)梭伦说:“我手执一个有力的盾牌,站在两个阶级的前面,不许它们任何一方不公平地占着优势。

我制定法律,无分贵贱,一视同仁。

”梭伦的“盾牌”是什么?您认为他能实现自己的愿望不?(5分)
答案及解析:
7。

(1)社会问题:雅典贫富分化严重;政治权力分配不均;社会矛盾尖锐(贵族贫民矛盾尖锐)(6分)
(2)盾牌是法律(2分)
答案一—-能够做到:他颁布法律,废除债务奴隶制度,开启雅典民主制度的先河。

(3分)
答案二——不能做到:平民仍然不能平等参政,直到克利斯提尼改革才得以实现。

(3分) 8。

中国之“成”
“中国皇朝,一直以汉、唐为最重要的时代。

……汉代是充实华夏,完成‘中国’本体的‘成’;唐代则是取精用宏,开展性的‘大成'。

在此以后,就逐渐固定、僵化,而衰败了。


——许倬云《说中国》问题:(13分)
(1)中国皇朝始于何时?汉代是如何“充实华夏,完成‘中国’本体的‘成’"的?(6分)
(2)概述唐代“取精用宏,开展性的‘大成’”的表现、(7分)
答案及解析:
8、
(1)(6分)
公元前221年/秦朝(1分)
汉代汉承秦制,重建大一统帝国;武帝时期裁抑相权设刺史削弱诸侯,加强皇权;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历史王朝的统治思想和传统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汉通西域,设机构管辖,中国的疆域大致形成;汉代成为世界上强盛的国家之一、(5分)
(2)(7分)
唐代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创造出了鼎盛的大唐气象;继承和健全了隋朝的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度,出现了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局面;以唐蕃和亲为代表的开明的民族政策,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巩固;(3分)
唐代西部疆域超过汉代,设安西、北庭督护府等机构管辖,(1分)
唐代丝绸之路达到全盛;中西方交通枢纽和中外文化交融的唐都长安成为国际性的大都会;宽容开放的唐文化的强大对外辐射,形成以中国本土为地理中心,以中国文化为轴心的东亚文化圈(儒家文化圈或汉字文化圈);(3分)
(唐代诗歌和书画艺术达到了空前繁荣,形成艺术上的高峰。

)
9、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真正的法律乃是一种与自然相符合的正当理性,它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同时是不变而永恒的。

罗马的法律和雅典的法律并可不能不同,今天的法律和明天的法律也可不能不同。

法是一种自然权利,是理智的人的精神和理性,是衡量正义和非正义的标准。

——西塞罗
礼义法度者,是圣人之所生也……圣人积思虑,习伪故,以生礼义而起法度。

……故顺情性则弟兄争矣,化礼义则让乎国人矣。

——荀子
材料二、唐代统治者制定《唐律疏议》颁行天下、唐律继承了古代立法传统,“以礼入法”,然后将各种法规熔为一炉,采取了刑事立法的形式,全部律条都围绕着“罪”和“刑”分别加以规定、解释。

唐律规定了严惩十恶,依次为: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

唐律还规定假如赃证差不多明确,“理不可疑”,犯人即使不招,也可依照犯罪事实进行判决。

《唐律疏议》成为以后历代刑律的蓝本,也是中国古代法典的楷模和中华法系的代表。

中华法系以自己独特的风采影响着亚洲与其有交往的各地,在世界法制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摘编自叶孝信《中国法制史》
(1)依照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荀子和西塞罗关于法律的认识有什么不同?(4分)
(2)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比较罗马法系和《唐律疏议》代表的中华法系的区别。

(6分)
(3)近代西方资产阶级的立法司法更多地借鉴了罗马法而不是中华法系,依照所学,说明原因、(5分)
答案及解析:
9、(1)法律的起源:荀子认为法律出自圣人,而西塞罗认为法律基于自然。

(2分)
法律的作用:荀子认为法律的作用是让人拥有美德,而西塞罗认为法律的功用是维护正义。

(2分)
(2)关于法律的地位:中华法系礼法并用,儒家的道德观念高于法律,习惯法影响特别大;而罗马法基于自然法,更加重视法律条文。

关于法律的社会基础:中华法系基于小农经济和宗族社会,而罗马法基于商品生产者社会。

关于法律的主体:中华法系侧重刑法,而罗马法侧重于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民法、(6分) (3)罗马法是基于商品经济的法律,有法律面前公民一律平等和保护私有财产的观念。

这些观念更符合资产阶级的需要,罗马法更符合资产阶级的需要、(5分)
10、
(15分)近代以来中国的外交发展的历程,既是一段历史的见证,又是一个时代的缩影。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近代外交中的重要事件、条约的影响
——依照《中国废除不平等条约历史考察》中的有关内容编制(l)依照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近代外交的变化趋势,并概述其变化的主要原因。

(8分)
材料二 1954年,在希腊举行国际奥委会第四十九届会议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国际奥委会的合法席位终于得到承认。

然而,关于刚刚成立的社会主义新中国,仍有个别人持敌视的态度。

1956年,国际奥委会在某些人的操纵下,接着蓄意制造“两个中国”。

中国人民坚决反对这种行为。

在多次提出抗议无效的情况下,中国奥委会于同年11月6日正式宣布不参加第十六届奥运会,以实际行动表示抗议。

1958年8月21日的《人民日报》在头版位置清楚地写着:“中国奥委会严正宣布,同国际奥委会断绝关系,因为它已沦为美国制造两个‘中国’的工具"。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断绝与国际奥委会关系的导火索及时代背景、(7分)
答案及解析:
10。

(1)趋势:近代前期,签订不平等条约为主(外交上丧失领土和主权);近代后期,逐步修改或收回不平等权利为主(外交上收回部分权利或修改的不平等条约)(2分) 主要原因:近代前期,列强发动侵略战争,清政府腐败;近代后期,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抗日战争国际地位提高、新中国成立。

(6分)[来源:1]
(2)断绝关系的原因:国际奥委会受少数人操纵,图谋制造“两个中国”的局面、时代背景:新中国成立之初实行“一边倒”外交政策;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封锁包围、孤立中国;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形成对峙、(7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