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心理学视角关照下的科克力社会语言学翻译阐释模型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33
2020年01期总第493期
ENGLISH ON CAMPUS
认知心理学视角关照下的科克力社会语言学翻译阐释模型研究
文/吴志萌
等判定。
这一阶段要求口译员对目标语言进行语言和文化调整,以便准确传达主要意思,应考虑跨语言和跨文化意识等社会语言学因素。
第六个阶段是句法信息表达。
第七阶段是信息产出,这个阶段受到了物理和心理因素以及跨模态的问题影响。
2.科克力社会语言学翻译解释模型评述。
科克力社会语言学翻
译解释模型是将他的口译理论在认知心理学原理的基础上完善形成的。
首先,根据认知心理学家所定义的注意力的四种主要功能,科克力在他的研究中借用了选择性注意力概念,即我们的注意力过程中倾向于主动的激活或者忽视某些内容。
我们分配注意力资源在同一时间协调处理多个任务。
其次,科克力使用了认知心理学中的建设认知理论,特别指出该理论强调前知识的重要性,前知识结合感知接收器能成为认知子任务的基础。
再次,科克力模式特别强调译员理解演讲者语义意图的重要性。
在科克力的模型中,译员的任务是分析和对源语进行意义单位切分。
对于语义意图的理解取决于对于信息分析的程度,还要结合语境知识。
当然,翻译的过程中,译员应该意识到跨文化和跨语言的因素。
最初的口译模式是建立在信息处理原理上的,研究人员把译
员视作连接两种语言的媒介,但是却没有考虑到译员作为调节者在两种语言两种文化中间的重要作用。
科克力是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对口译过程的研究进行了解读,他更多的是把口译作为一种沟通行为,为以前的口译信息处理模式增加了社会语言学的要素。
科克力社会语言学翻译解释模式承认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并且鼓励译员在进行信息传递的过程中更多地考虑到翻译中的社会和文化要素。
参考文献:
[1]Franz Pochhacker, Introducing Interpreting Studies[M]. Foreign Language and Research Press, 2010:109.
[2]/intro_PutIPTAM.htm[OL].
一、口译理论研究综述
通过研究同声传译和交替传译过程,语言间的口译过程
得以进行深入研究。
口译无论是交替传译还是同声传译都是一
种复杂的话语行为,其中语言意识、理解、翻译和产出都是在时间压力极大的情况下进行的认知活动。
早期的研究包括Gerver 和Moser提出的基于信息处理的同声传译模型。
应当注意的是,Gerver,Barik,Chernov还有Lambert都是专注于输入输出的很多方面,比如说像理解和产出的重叠现象。
进入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出现了以法国巴黎第三大学(巴黎高翻)
的著名学者达尼卡·塞莱斯科维奇为代表的“口译实践性研究者”(practisearchers),而释意学派及其理论主要围绕着以“脱
离源语外壳”(deverbalization)展开,强调口译以意义为中心,而不是字词和语言结构对应翻译。
1986年在意大利的Trieste大学举办的口译大会,标志着口译研究进入一个兴旺的发展阶段,研究人群不断增加,各种口译研究成果不断涌现,不同研究学派之间的交流日益增加,研究的科学性不断增强,学者研究的主题也日益多元化,大量的实证性实验性研究成果出现,使得口译研究同声传译研究的科学性得以加强。
二、科克力社会语言学翻译解释模式
1.科克力社会语言学翻译解释模型简介。
科克力根据他对英语
口译员和手语译员的研究,提出了一个社会语言学过程模型,这一模型提供了一个连续社会语言学翻译解释模型,它有七个主要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信息接收。
这个阶段包括准确感知源语言信息的能力,需要保持注意力以及视觉和听觉识别技能。
第二阶段是初步处理。
这个阶段反映了识别听觉或视觉输入的过程。
第三个阶段是短期信息保留,在此阶段,信息被分析并拆分成意义单元。
它包括翻译解释者对信息语义核心的审视和检查。
在这个阶段,译员开始审视信息的语义内核,这也直接带来了第四个阶段。
第四阶段是语义意图的实现。
口译员在分析了信息块后理解了说话人的语义意图。
这一阶段依赖于译者对源语的长期存储。
第五阶段是语义对
【摘要】从西方口译理论出发,对认知心理学视角下的科克力社会语言学翻译模式进行梳理和分析,并进行了评述。
【关键词】认知心理学视角; 科克力社会语言学翻译阐释模型
【作者简介】吴志萌(1979.12-),男,汉族,天津人,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 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认知心理
学、同声传译研究。
(下转234页)
234
2020年01期总第493期
ENGLISH ON CAMPUS
浅议英文歌词汉译的可欣赏性
文/汪于祺
能配曲演唱,到译文在文学意境、音律和词曲结合上都十分出色的过程。
此后一代又一代译配家的精彩作品纷纷问世,不断推动我国汉译英文歌曲发展。
随着我国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力度,国际交流愈加频繁,汉译
英文歌曲大多已由配乐演唱转为歌词欣赏。
这或许降低了对音律方面的要求,但丝毫未降低歌词翻译难度。
在翻译中,我们仍需考虑文化背景、读者心理、措辞表达等多种因素,才能提高汉译英文歌词欣赏性。
二、汉译英文歌词的难度
中西方文化存在诸多差异,音乐便是其中之一。
中国音乐虽
早已掌握七声音阶,但重点一直在五声音阶上,重旋律轻和声,没有旋律就不成其为音乐,和声却无关紧要。
西一、汉译英文歌词的历史及现状
歌曲是一种综合艺术体裁,包含音乐性与文学性。
古人云:
“言之不足,故长言之;长言之不足,故歌咏之。
”足见歌曲自古便有之。
歌曲是各个民族和国家历史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通过这座桥梁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对方的文化。
歌曲翻译隶属于文艺翻译,对人类社会的文化交流史和关系史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根据音乐学界的观点, 我国的外国歌曲翻译最早可追溯到清
朝末年叶中冷翻译的美国歌曲《飞渡鸠迦》(现译名《进军佐治亚》)。
直到20世纪40年代, 我国引进的外国歌曲基本采用外国曲调填以中国古典诗词或自行填词两种方式,很少按照原文歌词译配介绍。
《马塞曲》《国际歌》等的翻译经历了从只作为译诗不【摘要】歌词翻译在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中不可或缺。
本文回顾了汉译英文歌词的历史和现状,分析了翻译的难度,并提出注意事项,以提高汉译英文歌词的欣赏性。
【关键词】英文歌曲;歌词翻译;欣赏性
【Abstract】The translation of lyrics is indispensable in the exchange of Eastern and Western cultures. Nowadays, it is more used for appreciation than for singing. This paper reviews the history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this kind of translation, analyzes its difficulties and puts forward some concrete strategies to improve its appreciation.【Key words】English songs; translation of lyrics; aesthetic value 【作者简介】汪于祺(1988-),女,汉族,河南开封人,高等教育出版社,编辑,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汉语言
对比研究、典籍翻译、数字化课程建设。
[3]Cokely,D(1992),Interpretation: A Sociolinguistic Model, Burtonsville,Burstonsville[M]. MD : Linstok Press.
[4]Danica Seleskovitch, Marianne Ledere, Interpreter Pour Traduire, China Tourism Education Publishing House[J].1990:101-103.[5]Daro, V.& Fabbro,F, Verbal memory during simultaneous interpreting: Effects of phonological interference[J]. Applied Linguistics,15,1994:365-381.
[6]Baddeley,A.D. Working Memory: An overview. In S.J. Pickering(Ed), Working memory and education[J]. London: Elsevier, 1-31.
[7]Baddeley,A.D & Hitch, G.J (1974). Working Memory. The Psychology of learning and motivation (V ol.8)[M]. London: Academic Press, 48-79.
[8]Barik, H.C (1973). simultaneous interpretation: Temporal and quantitative data[J]. Language and speech 16, 237-270.
[9]Gerver, D (1976). A Psychological approach to simultaneous interpreting[J]. Meta translators ’ journal, 20, 119-128.
[10] Chernov,G.V .(2004). Inference and Anticipation in Simultaneous Interpreting. A Possibility-prediction model[J]. Amsterdam, 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11]勒代雷.释意学派口笔译理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
[12]张威.口译认知研究:同声传译与工作记忆的关系[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205-206.
[13]仲伟合.口译研究方法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2:30.
[14]佛朗兹·波赫哈克.口译研究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109.
[15]达尼卡·塞莱斯科维奇,勒代雷.口译技巧[M].北京:北京出版社, 1979:90-91.
[16]让·艾赫贝尔.口译须知[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2: 78-80.
[17]IPTAM(口译专能习得机制)网址:/intro_PutIPTAM.htm.
(下转235页)(上接2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