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论述题题库(含完整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论述题题库
1、谈谈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
马克思主义是在吸收了几千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一切优秀成果,尤其实在批判地继承、吸收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在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和科学总结工人阶级斗争实践基础上创立和发展起来的。
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问题;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即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又称哲学的根本问题、哲学的最高问题,是指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恩格斯在1886年写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中第一次对此作出了明确表述。
它的提出,为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种对立的哲学体系、哲学派别以及对它们的客观评价提供了正确的标准,指导人们掌握哲学发展的普遍规律,具有重要的意义。
)
3、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①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科学地解释了事物发展的道路、方向、形式等问题。
②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联系和发展的根本内容,事物普遍联系的实质就是事物之间由多方面的对立统一构成的矛盾体系;事物发展的实质就是新事物扬弃旧事物的过程,它体现着事物内部肯定方面与否定方面的对立统一的关系。
③对立统一是唯物辩证法全部规律和范畴的实质,所以,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理解唯物辩证法其它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④唯物辩证法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而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这一科学方法论最根本的内容,即矛盾分析的方法。
4、联系实际思考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重要意义。
答:矛盾的普遍性是指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各种事物的矛盾都各有其特点或个性。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绝对与相对的关系,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
具体说它们之间的关系包括:①两者是相互联系的,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个性是共性的表现;②两者是相互区别的,共性只是概括了个性中的共同本质,而不是包括个性的全部内容;③两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一定场合为共性的东西,另一场合就可能是个性的东西,反之亦然。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及其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义。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要以马列主义普遍真理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方向;
同时又要从我国特殊的国情出发,去探索有自己特色的建设和发展道路。
在这里,社会主义是普遍性、共性,中国特色是特殊性、个性,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把个性与共性有机地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
5、如何正确处理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1)客观规律性,是指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不能创造规律,也不能改变和消灭规律。
主观能动性,是指人类特有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2)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是:
第一,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
因为①规律是隐藏在事物现象中的本质的东西,只有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实践,进行抽象思维,才能发
现和认识它;②人们要按规律办事,必须要在事物的运动变化中把握规律,这也要求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③人们利用规律要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这也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和创造条件,才能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
第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因为①人的主观能动性要受到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的制约;②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否取得积极效果以及效果的大小,取决于是否尊重客观规律以及对客观规律掌握的程度。
(3)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
既要反对否定主观能动性的机械论、宿命论的观点,又要反对夸大主观能动性的主观主义的观点。
6、试述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理,并用这一原理说明我们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1)认识的反复性是指由于受到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的限制,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不是一次完成的,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2)认识的无限性是指由于客观世界和实践的发展是无限的,认识的发展也是无限的。
(3)我们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也经历了不断反复和深化的过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由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随着实践的发展,我们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还将进一步深化和发展。
7、运用实践和认识相互关系的原理,分析互联网的发展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哪些影响当代大学生面对互联网的发展应当树立什么样的价值观
1、实践在人的认识的形成中具有决定作用。
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为认识提供了可能,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2、互联网作为一种现代化的传播工具,打破了地域、民族、国别等界限,大大缩短了人们之间相互交往联系的距离。
它的出现,对大学生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也为大学生通过上网实践、发展自己的思想认识提供了可能。
3、互联网作为一项现实的新的科学技术成果,既可用来传播先进的文化与观念,也可用来散布文化垃圾。
依据认识源于实践的原理,当代大学生在实践中经常接触互联网中先进的文化与观念,能激发自己积极向上的精神,汲取有用的科学文化知识,培养科学人文精神;如果经常性接触其中的文化垃圾,则会对自己的思想上的健康成长带来若干不良影响。
4、因此,当代大学生对待互联网的发展,不能仅凭个人兴趣,受互联网中负面因素的影响,而应该把个人的价值追求同汲取科学知识、积极精神和艺术熏陶等先进的文化与观念结合起来,实现个人价值以坚持真理标准为前提,坚持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观,充分利用互联网的积极作用而避开其负面影响,通过互联网,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科学人文素质。
8、如何理解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力量
(1)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所必需的物质资料的谋得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体。
(2)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也是整个社会有机体的“骨骼”。
(3)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的性质和结构。
(4)生产方式的变革和发展,决定着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和社会形态的更替。
(5)生产方式是联系人口因素和地理环境的纽带。
9、根据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事实,说明坚持历史决定论和承认主体选择的作用的一致性。
(1)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充分说明了坚持历史决定论和承认主体选择的一致性。
首先,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
在旧中国,社会基本矛盾达到了极其尖锐的程度,生产关系严重地阻碍着生产力的发展,上层建筑严重地阻碍着经济基础的变革。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
中国的统治,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体现了历史决定论的作用。
其次,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正确选择的结果。
在20世纪40年代末,在中国进行着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前途和两种命运的大决战。
以国民党反动派为代表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妄图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而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则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并且取得了胜利。
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又体现了主体选择的作用。
(2)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决定论,是建立在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基础上的决定论。
它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具有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性,又反对人在客观规律面前无能为力的观点。
它是以作为历史主体的人的实践活动为基础的能动决定论。
在历史唯物主义看来,对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和揭示,正是为探寻作为历史主体的人的选择活动开辟广阔的天地,使人的主体能力得以更自由、更充分的发挥,从而得以日益符合客观规律的活动,更加自觉地创造自己的历史。
社会规律给人的活动所提供的并不是一种惟一的现实可能性,而往往是提供一个由多种现实可能性组成的可能空间。
在这一可能空间中,何种可能性成为现实,决定于主体的选择。
10、既然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为什么同一时代条件下人们的思想、观念却丰富多彩、差异很大甚至产生对立呢搞清这些道理,对于提高自己思想道德修养的自觉性有什么帮助
(1)、按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社会存在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机生产方式。
社会意识到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应。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统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而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又具有反作用。
(2)、社会意识不是消极被动地反应客观实在,它具有相对独立性,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势和规律。
首先,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具有不平衡性。
在同样的社会存在条件下,不同社会主体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反应。
其次,社会意识诸形式均有自成系统、前后相继的历史链条,各自具有历史的继承性。
这些意识在相互间的影响中会有其不同反应。
第三,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正因如此,处于同一时代条件下人们的思想、观念会丰富多彩,出现很大差异甚至产生对立。
正确地认识这些道理,对于我们正确而充分地发挥人的能动作用,正确而辩证地鉴别客观存在中的一切事物,认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之间的关系,积极吸取社会现实中一切人类积极的社会人文成果,摒弃或反对错误的思想行为,提高自己思想道德修养,具有巨大地意义。
11、当代垄断资本主义社会中垄断与竞争是什么样的关系提高自己思想道德修养试用马克思主义相关原理来分析。
当代资本主义时期垄断与竞争是并存的。
因为:第一,垄断没有消除产生竞争的经济条件。
垄断没有也不可能消除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有商品经济,就会有竞争;第二,垄断必须通过竞争来维持。
各个垄断组织通过竞争发展起来;第三,社会生产是复杂多样的,任何垄断组织都不可能把包罗万象的社会生产都包下来;第四,科学技术的重大变革和创新是激发垄断竞争的重要因素。
马克思曾说:"垄断是好东西,因为它是一个经济范畴……竞争是好东西,因为它也是一个经济范畴。
但是,不好的是垄断的现实和竞争的现实。
"马克思认为"垄断"和"竞争"都是好东西,因为它们都是经济范畴,是认为竞争和垄断是商品经济固有的经济规律,它不是一种社会制度,而是一种经济形态,它对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起着积极作用。
12、试述商品的二因素,为什么说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1)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只有使有价值没有价值的东西不是商品;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就没有价值,也不能成为商品。
(2)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又是相互矛盾的,任何人都无法同时得到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要想得到商品的使用价值,就不能取得商品的价值;要想实现商品的价值,就必须让渡商品的使用价值。
(3)说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总是不可分割地属于商品所用者所有事错误的。
13、什么是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它同商品二因素的关系是怎样的
(1)商品是人们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其二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价值和交换价值的承担者,其特殊性在于它是社会的使用价值并通过交换来实现。
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是本质因素,其实体是抽象劳动。
(2)生产商品劳动的二重性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
具体劳动是劳动的自然属性,抽象劳动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3)劳动二重性决定商品二因素,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14、商品的价值量是怎样决定的它同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如何(试述商品价值量的决定及其变动规律)
(1)商品的价值就是人类凝结在这种商品上的社会必要劳动,商品的价值量就是生产这种商品所消耗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整个社会生产一种商品所耗费的平均时间长,则该种商品的价值量就大,反之就小。
(2)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条件下,社会生产一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缩短,那么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减少;反之的话,生产该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延长,商品的价值量增加。
(3)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变动只对单位商品的价值量有影响,而不影响一定周期内生产的商品的价值总量(即生产的所有该种商品的价值量的总和)。
因为决定商品价值总量的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只要生产周期的长度不发生改变,那么社会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必要劳动时间就不变,商品的价值总量也不变。
15、为什么说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答:(1 )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这一经济规律的客观要求。
根据这一规律,当一种旧的、落后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时,它终究要为新的、先进的生产关系所代替。
(2 )在资本主义最初的发展时期,资产阶级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也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随着资本主义自身的发展,特别是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渐演变为一种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
虽然资产阶级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允许的范围内不断进行着自我调整,对生产力的发展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这种自我扬弃终究不能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按照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这一经济规律的客观要求,资本主义迟早要为社会主义所代替,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过程。
(3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也决定了它必然要被社会主义所取代。
资本主义原始积累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得以形成,同时产生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随着资本积累的不断进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不断发展、激化,当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激化到资本主义制度自身无法使之缓解的时候,社会主义制度取代资本主义制度就成为不可避免。
因此,资本主义积累过程为资本主义制度对自身的否定准备了物质条件,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资本积累的必然的客观历史趋势。
16、怎样认识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政权,建立起了崭新的社会主义制度,为开展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但是,由于受到生产力发展状况、经
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制约,受到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等,这些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必然具有艰巨性和长期性。
第一,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制约。
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上落后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有的甚至落后很远。
这就决定了社会主义制度下必须把大力发展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努力完成别的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工业化和生产社会化、商品化、现代化的艰巨任务。
完成这个任务,赶上和超过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无疑需要很长时间的努力,进行艰苦的探索和奋斗。
第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制约。
第三,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
第四,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需要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
17、结合20世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理论和实践,论述社会主义制度历史贡献的历史经验。
(1)20世纪的社会主义制度对人类社会历史作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
第一、社会主义开始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发挥历史作用。
第二、社会主义的存在及其在经济、政治、军事上的影响,成为世界上一种制约资本主义的主导因素,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了资本主义在全世界的扩张,并改变了世界的政治格局。
第三、社会主义力量坚定地支持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推动着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
第四、社会主义在当代世界获得了广泛的影响和认同。
(2)由于社会主义还很不成熟,尚处于幼年时期,所以在前进中也出现了难以避免的严重挫折,在实践中留下了诸多值得反思的经验和教训。
它们主要是:20世纪的社会主义实践使人们对社会主义有了更具体、更符合实际的认识;社会主义制度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工人阶级取得政权后,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改革,不断促进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必须建立高度的民主,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必须加强意识形态的工作,正确认识和处理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等等。
18、试述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特征、历史成就及其弊端。
(1)基本特征:①政治方面-苏模式政治体制的核心内容是过度集权的党政领导体制、自上而下的干部任命规制、软弱低效的监督机制和地位特殊的国家安全机关。
过度集权的党政领导机制;自上而下的干部任命规制;软弱低效的监督机制;地位特殊的国家安全机关。
②经济方面-过度集中的全民所有制的国家所有制,过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过度集中的部门管理体制,过分强调行政手段的经济管理方法,过分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军事工业。
③思想文化- 文化团体国家化,领袖言论神圣化,公共舆论一律化。
④对外关系-由对外开放转向闭关锁国,成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和平共处转向冷战对峙,甚至准备并进行热战对抗苏联还立足于领导世界革命,要作为国际共义运动的指挥中心,控制中心和统治中心。
(2)历史成就: ①建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工业化的新路,第一次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②取得了卫国战争的伟大胜利,建成了世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促进了世界社义阵营的形成。
(3)重大弊病:①政治上过度集权,缺少民主与法治②经济上管的过死,缺少效率与效益③思想上管的过严,缺少独立与自由④对外关系上输出革命,盛行大党主义和大国主义⑤斯大林模式还培植了一个党政军高薪官僚特权集团。
19、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论述共产主义的实现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答案:(1)共产主义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充分发展和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才能实现。
社会物质财富的充分涌流,人们精神境界的不断提高,共产主义新人的培养和成长,等等,都需要很长的历史时期。
因而,社会主义的充分发展并向共产主义过渡将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2)社会主义社会作为共产主义的初级阶级它自身又会经历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阶段。
现在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现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要经历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3)当代资本主义的衰亡和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转变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20、试述空想社会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联系和区别。
联系:
①都对资本主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②对未来社会有优秀的构想
③在社会历史观上有共同的思想
区别:
①对待无产阶级的历史作用和态度不同
②在实现理想社会的历史道路上存在着区别(和平/无产阶级革命专政)。
③建立的理论基础不同(科社:唯心史观;空想:唯物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