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国家治理(61页)【课件1】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太祖朱元璋为加强皇权,废除了自秦以来一直实行的宰相制度。 明成祖选拔一些文官到皇宫内的文渊阁值班,充当秘书。从此,一个常 设的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机构形成,称“内阁”。
明朝时,鞑靼首领俺答汗与朝廷订立和议,接受册封。明朝册封乌 斯藏当地的僧俗首领法王、王等称号,并设立行都指挥使司等机构管理 西藏军民事务。在黑龙江流域设立奴儿干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司,并对东北女真各部首领 封授官号。明朝派戚继光抗倭,使东南沿海形势稳定下来。
晋、后汉、后周五个短命王朝,称为“五代”。南方各地先后出现吴 越、南唐等九个割据政权,连同北汉,称为“十国”。
隋唐统一王朝,国力强盛,疆域拓展。自唐朝中期 爆发安史之乱起,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严重削弱,最终演 变为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到五代十国后期,后周世宗柴荣顺应当时形势,努力清 除五代的弊政,实力逐渐增强,为后来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 裂局面奠定基础。
在明清两朝,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更趋稳固,现代中国的版图 逐渐定型。
总的来说,古代中国经历了春秋战国、三国两晋南北朝、 五代十国分裂割据时期。但是,每一次的分裂都酝酿着统一。 秦汉、隋唐、元明清实现了国家的大统一。两宋政权虽然与 辽、西夏、金和元政权并立对峙,但是实现了局部统一。因 此,中国历史上统一的时间要比分裂的时间长。统一是主流, 是历史的大势。
唐玄宗在边境重地设置军镇,军镇节度使兵力扩大。国家出 现外重内轻的局面。安史之乱后唐朝由盛转衰。在平叛的过程中, 唐朝许多将领拥兵自重,中央集权被削弱。安史之乱以后,唐朝 陆续在内地增设藩镇,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严重削弱唐朝的统 治力量。
到五代十国后期,后周世宗柴荣顺应当时形势,努力清除 五代的弊政,实力逐渐增强,为后来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 面奠定基础。
清朝实行奏折制度,使皇帝能够更直接广泛地获取信 息,提高了决策效率,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中枢秘 书机构也发生了变化,雍正时,在皇帝寝宫旁边设立军机 处,军机大臣由被指派的朝臣兼职充任,并在皇帝直接监 督下工作。
1684年,清朝在台湾设府,隶属福建省; 1689年,中俄两国签订《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确定黑龙江、乌 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清政府对边疆地 区采取因地制宜的政策,保证了局势的稳定; 清朝不仅册封了达赖喇嘛和五世班禅,还派遣驻藏大臣,代表朝廷 与达赖、班禅共同治理西藏。1793年,清政府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 》29条,以法律形式明确和落实了中央政府对西藏地方的管辖权。清朝 专设理藩院掌管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务。
清朝在蒙古族地区设立盟、旗两级单位进行统治,任命 蒙古王公为盟长、旗长;
清朝在新疆设立伊犁将军,总领军政事务; 清政府在西南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政策,强化了清 政府对西南地方各民族的管理,推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和 社会进步。
在明清两朝,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更趋稳固,现代中国的版图 逐渐定型。清朝中期,疆域西跨葱岭,西北达巴勒喀什池,北接西 伯利亚,东北至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 附属岛屿,包括钓鱼岛、赤尾屿等,南至南海诸岛,西南抵喜马拉 雅山脉。
总之,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是全国 各族人民的祖先共同缔造的,多民族、大一统国家观的形成, 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是今天团结各族人民为共同 建设伟大祖国、推动祖国不断前进的重要动力。
汉武帝继位后加强中央集权。政治上,颁布“推恩令”,成功削 弱了诸侯王的势力;加强皇权,削弱丞相权力,设立直接为皇帝所掌 控的中朝;确立以察举制为代表的新的官吏选拔制度;将全国划分为 13个州部,分设刺史,负责监察;打击豪强。经济上改革币制,实行 盐铁官营。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学。此后,儒学成为 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西汉在乌垒城设置西域都护府。西汉 对东南沿海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也比以前更加有效。统一多 民族封建国家得到巩固加强。
材料
第三、四小组探讨中央集权与大一统的关系。整理 不同时期大一统中央集权力量强弱变化的资料,分析中 央集权对保持大一统的作用。
小组三:战国时期,法家代表韩非主张以法 为工具管理国家,体现了中央集权的政治思想。
材料五 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 ——《史记·李斯列传》
秦朝采取了一系列巩固中央集权的统治措施。秦朝最早确立皇 帝制度,皇帝下设三公九卿,三公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为主 要辅佐大臣。三公九卿组成中央政府。在地方彻底废除分封制,将 战国时已经形成的郡县制在全国推广,设立郡县两级行政机构,其 主要官员由中央任免和考核。秦朝还大规模推行巩固统一的措施, 如统一车轨、文字、货币和度量衡,修驰道,颁行法律,编制户籍。
材料六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 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 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 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东汉初年,刘秀加强皇权,增强尚书台的作用;严格控制外戚干政; 裁并郡县,裁减官吏;整顿吏治;清查全国垦田、户口数量;释放奴婢; 重视儒学。社会经济在稳定的政局下重新发展起来,史称“光武中兴”。
材料四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过程中,应该说汉化 是总体的趋势,但是文化的融合并非只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甚 至是多向的。伴随着胡族入居中原,背景广阔的异质文化汇入 汉族社会,在对传统文化造成剧烈冲击的同时,也为其带来了 新鲜而有活力的因素。实际上正是由于文化融合的多元格局, 特别是得益于突破国家、民族、地域限制的丝绸之路的畅通, 最终促进了南北统一后隋唐文化新的整合,造就了空前的辉煌 盛世。
材料一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 之华。”
——唐朝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定公十年》
从春秋到战国,民族关系出现重要变化。中原各国自称 为“华夏”。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与中原各国相邻的 戎狄蛮夷等民族在战国时期逐渐融入华夏族。
春秋战国时期,经过长期纷争,许多中小诸侯国消失了, 形成“战国七雄”。长期战乱给社会带来巨大灾难,人民渴望 安定统一。公元前230—前221年,秦国相继灭掉东方六国,建 立起第一个统一王朝——秦朝。秦的统一,建立起“东至海暨 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 辽东”幅员辽阔的国家。
秦汉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时期,奠定了大一统中央集 权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
北魏孝文帝改革,他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迁到洛阳的鲜卑贵族, 一律将籍贯改为洛阳;以汉族服饰取代鲜卑服饰;统一说汉语;改鲜卑 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
材料七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 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 世局。
——阴法鲁等《中国古代文化史》
三国两晋南北朝包括三国、西晋、东晋十六国 、南北朝几个阶段,除西晋外都处于分裂状态。汉 族与内迁边疆民族从冲突到和平交往,逐步走向交 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小组二: 隋文帝结束了南北长期分裂的局面。隋朝开通大运河,贯通南北,
对巩固统一起到重要作用。 唐朝统治前期,出现“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 安史之乱使唐朝由盛转衰。黄河流域先后经历了后梁、后唐、后
第一部分:小组报告 第一、二小组探讨中国走向大一统国家的发展历程。
小组一:夏朝时,除了对夏部族生活的地区实行直接统 治外,对其他地方主要通过控制一些部族进行间接统治。 商朝国家机构更加完善,其政治势力与文化影响东到大海, 西及陇山,南跨江汉,北至燕山。
西周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政 治统治,但集权程度不高,管理比较松散。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 》
这些改革措施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 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与社会繁荣, 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小组三: 唐朝李世民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轻徭薄赋,劝课农桑,
戒奢从简,知人善任,虚怀纳谏,出现了开明政治的局面, 史称“贞观之治”。草原各族尊奉唐太宗为“天可汗”。唐 朝中央政权加强对西域的管理,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 都护府,统辖天山南北。唐玄宗继位后,选贤任能,改革吏 治,发展生产,大兴文治,改革兵制,这一时期社会经济发 展,唐朝出现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隋唐时期,实 行科举制度,扩大了统治的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加强了中央集权。
在中央,枢密院专掌军政,三司专掌财政,与宰相分权。并 设参知政事为副相。枢密院与禁军管理机构“三衙”分权。 这些措施有效的防止了内部动乱,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与安定,强 化了中央集权。
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为了巩固统一,元朝修筑驿道, 设立驿站。对于吐蕃地区,由直属中央政府的宣政院进行管理。 元朝设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等管理军政事务,加强了对西域的 管辖。元朝还在隶属福建晋江的澎湖设置巡检司,履行行政管理 职能,以经略台湾。
材料二 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 ——《汉书·主父偃传》
材料三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李白《古风·其三》
西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并在稳固边疆的基础上积极开 拓疆域。西汉设置西域都护府,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 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加强。
东汉光武帝平定割据政权,实现全国统一。东汉中期以 后,豪强地主势力发展迅速,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日趋 尖锐。黄巾起义中,地方长官趁机拥兵自重,军阀割据局面 出现,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秦汉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时期,奠定了大 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
公元280年,西晋完成统一。自东汉以来,西北边陲的一些少 数民族不断向内地迁徙。到西晋,内迁的少数民族主要有匈奴、 羯、氐、羌和鲜卑。西晋被内迁匈奴贵族所灭。自此,中国历史 又进入一个比较长的政权分立时期。
四世纪下半叶,氐族建立的前秦统一北方。 439年,鲜卑拓拔部建立的北魏统一北方。5世纪后期,北魏 孝文帝改革大大缓解民族矛盾,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 世的出现打下基础。
960年,赵匡胤建立宋朝,定都东京,史称北宋。新政 权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北宋与辽西夏对峙,由于军事 力量不振,与北方少数民族交战处于劣势。与这一时期的战 争相比,各民族之间经济和文化联系更为持久和稳定,呈现 出互相交融的趋势。
元朝结束了多民族政权并立的局面,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 由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元朝时,很多蒙古人迁入中原, 与汉族杂居相处,逐渐融合。元朝统治时期还形成了新的民族— —回回。
【活动课】 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国家治理
高二历史
活动目标: 1.通过探究我国历史上大一统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阶段性发 展演变,掌握其基本特征。 2.以我国历史上大一统中央集权王朝为例,分析其政治、经 济、法律与教化、民族关系等方面的治理措施,总结历史经验 和教训,学会从历史中汲取智慧。 3.了解我国历史上考核与监察制度的形成与演变,探讨其在 大一统国家治理上的作用。
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鉴于唐后期以来军阀割 据、政局动荡的历史教训,有针对性的采取了一系列强化中央 集权的措施。
材料八 使京师之兵足以制诸道,则无外乱;合诸道之兵足以 制京师,则无内变。
——朱弁《曲洧旧闻》 材料九 诸镇皆自知兵力精锐非京师之敌,莫敢有异心者。
——司马光《涑水记闻》
北宋实行重文抑武方针。中央派文官出任地方各州的长官知 州,设诸路转运司统辖地方的财政,保证各州赋税绝大部分上缴 朝廷;州一级增设通判,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彼此制约;将地 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拱卫京师,定期更换驻地。
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客观需要。空 前统一的封建国家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统一多民族国 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
西汉初年的各种制度基本沿袭秦朝,史称“汉承秦制”,但地方行 政制度采取郡县与分封并行制。汉高祖将异姓诸侯王逐步铲除,陆续分 封一批同姓诸侯王。这给汉王朝的统治和稳定埋下了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