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阅读的编排特点及教学建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阅读的编排特点及教学建议
我们现在看到的是五年级上册七个阅读单元的主题与语文要素的安排。
本册的阅读教学有以下几个重点:第一个重点是在第二单元专门编排了一个阅读策略单元,学习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
第二个重点是在第四单元和第六单元学习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不同方法,其中第四单元重在学习结合资料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第六单元则重点关注文中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情。
第三个重点是在第一单元、第七单元学习初步了解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其中第一单元学习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第七单元学习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下面我们来看看教材的阅读板块是如何围绕这三个重点进行编排的。
我们先来看阅读编排的第一个特点,关注阅读速度提升的策略学习和方法实践。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在3-6年级上册各编排了一个阅读策略单元。
三年级上册编排的是预测单元,四年级上册编排的是提问单元;五年级上册编排的是提高阅读速度单元,六年级上册编排的是有目的阅读单元。
关于五年级上册这个创新单元的安排,许多老师都非常关注。
不少老师问我们,为什么要让学生关注阅读的速度?是不是提倡学生读什么都读得很快?在这里,我想简单介绍一下这方面的理论背景,让大家能了解这个单元的编排意图。
对阅读速度和阅读理解两者关系的认识,学界也曾经有不同的看法。
近年的研究指出,阅读速度与理解的关系在儿童早期发展阶段会有正相关,就是说阅读速度越快,理解就越快,理解越快,阅读速度也就越快。
但阅读速度的发展不是无限的,到了一定阶段,阅读速度就固定下来了。
所以如果是成年人来进行阅读速度的训练,可能意义不大,但对于儿童而言,教以方法,是比较行之有效的手段。
让小学生来学习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阅读速度,还可以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从总体上促进阅读能力的发展。
所以,就这个单元设想而言,我们希望通过介绍一些通识的方法,让学生通过不断的阅读实践来提
升阅读速度,从而提高阅读的理解能力,以应对现实生活中的阅读需求。
关于第二个问题,我们需要强调的是,“提高阅读速度”不等同于“快速阅读”,二者在教学目的和教学方法上有本质的区别。
本单元教授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目的在于理解,而非专注于速度本身,更不是要让学生以后读书就全部“一目十行”,从而失去了享受阅读的乐趣,失去了精读课文的技能。
我们让学生关注阅读的速度,教授提升阅读速度的方法,是想让学生具有“想快则快,想慢则慢”的能力。
跟“速读”所提倡的理念,是两回事。
所以要避免把本单元理解为“快速阅读的方法训练”单元,更不能把阅读课上成“速读方法”的机械训练课。
另外我们还要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就是所谓“阅读策略”并不是一节课就可以教会的,学生从有所认知,到形成能力,再到养成习惯,最终形成素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学生阅读速度的提升,不仅需要方法的指导,也需要不断的阅读实践。
所以我们期待的是,这个单元的学习仅仅是一个开始,学生在未来的阅读实践中,能够反复运用本单元学习的方法,逐渐达到阅读速度和阅读理解能力的双重提升。
在达成这些基本的认识后,我们来看看这个单元具体的编排。
本单元安排了4篇课文,我们先以第一篇课文搭石为例,了解一下这个单元的编排体例。
首先我们在课文前面安排了阅读提示,明确本课要学习的方法,让学生试着带着这种方法进行阅读实践,并根据要求记下阅读的时间。
课文后通过学习伙伴的交流,与文前的提示相照应,将阅读方法具体化,并引导学生交流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感受和收获,相互启发借鉴,其他课后题关注的是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这里尤其需要注意的是,要求记录的时间,不是眼睛扫过课文的时间,而是读懂课文的时间。
学生要在确定自己理解课文内容后,再记下所用的时间,防止有的学生过分追求速度,而忽略了理解。
关于读后交流,无论学生阅读的情况如何,老师都要鼓励学生如实地交流。
老师可以根据课堂上观察到的情况,请不同阅读时长的学生来汇报他们的完成情况,分享他们的阅读效果。
通过交流使学生初步体会到阅读速度和阅读理解之间的关系。
通过学生的交流汇报,老师要发现学生阅读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本课理解的难点,再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每篇课文的具体编排
《搭石》一课的文前的阅读提示告诉学生阅读时要“集中注意力、不要回读”,让学生试着带着这种方法进行阅读实践,并根据要求记下阅读的时间。
所谓集中注意力阅读,是要让学生尽可能地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情境中,排除周围环境对自己的干扰,一边读一边理解课文内容,从而提高阅读速度。
在学生阅读课文时,老师要尽可能营造相对安静的学习环境,阅读过程中不随便插话,不要配音乐。
所谓不要回读,是指在阅读过程中遇到不太理解的地方,不要停留太久,不要反复地读。
课后练习第一题让学生交流自己的阅读情况。
结合学生的阅读体会,重点指导学生如何集中注意力,明白什么是“不回读”。
最后,让学生梳理总结“集中注意力”“不回读”的经验和方法,运用方法再读课文,更准确地把握课文内容。
课后练习第二题则通过提问考察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也提示学生阅读速度是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之上的。
既要提高速度,也要能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老师还可以出一些与课文内容有关的题目,以检测阅读效果。
第二篇课文是由《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历史故事《将相和》。
这篇课文主要学习的是连读的方法。
与第一篇课文一样,文前提示方法,课后第一、二题交流阅读体会,将方法具体化,并通过选做题训练连读。
老师可以结合课后选做题,课前就让学生提前准备写着词语或句子的卡片,也可以利用多媒体的形式,在学生眼前逐个闪现词语和句子。
这些词语或句子出现的时间要很短,让学生不得不尽量一眼就看清楚整个词语或句子,从而体验到“连读”就是要尽量扩大视域,一眼看到更多的内容。
然后让学生用这种方法阅读课文,在实践运用中感受方法训练带来的阅读效果。
课后第三题让学生根据提示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第四题让学生交流对廉颇、蔺相如的印象,考察的是学生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把握能力。
提示学生在提高阅读速度的基础上,还需要把握故事情节,感受人物形象。
第三篇课文是一篇科普文《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
这篇文章非常有特点,
基本上每个段落都讲的是一种事物比另一种事物的运动速度更快,学生如果能把握课文表达上的特点,就能很快地抓住关键词句,提高阅读的速度。
因此我们在这篇课文中,安排学生学习借助关键词句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
与前两篇课文一样,文前提示方法,文后第一题交流阅读经验。
通过学习伙伴的提示,告诉学生把握了文章表达上的特点,就可以抓住关键词句,加快阅读速度。
课后题第二题让学生按运动速度的快慢给几种事物排序,考察学生在提升速度的同时是否能够抓住文中的关键信息。
课文中涉及的一些事物距离学生实际生活较远,学生难免会有一些不懂的内容,或者某些课文内容激发起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
所以在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后,可以结合课后第三题,引导学生就不懂的问题或者感兴趣的问题进行交流。
这不仅是对四年级提问策略的巩固与提升,同时也提示“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在教学中可以多次进行。
第四篇课文《冀中的地道战》是一篇红色经典文章,提示学生带着问题读,边读边思考,也可以提高阅读速度。
“带着问题”阅读,要求学生做一个积极主动的阅读者,能帮助他们更快地找到关键信息,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由此提高阅读速度。
课后第一题的学习伙伴交流阅读经验时,除了提示本课的阅读方法外,还回顾了上一课的方法,提示学生可以综合本单元所学的方法来提高阅读速度。
课后第二题让学生说说地道战取得成功的关键是什么,要求学生在了解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把握课文的思想内涵。
这种是带着问题积极主动的阅读,关于带着什么问题读,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说一说阅读之前,看到课文题目自己产生了哪些问题,带着这些问题阅读有没有提高阅读的速度。
阅读后再说一说自己在阅读的过程中又产生了哪些新的问题,带着这些问题阅读有没有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交流时,可以引导学生讨论:哪些问题有助于自己更快地关注到课文的关键信息,哪些问题能帮助自己更快地把握课文的内容和主旨,将方法训练引向深入。
在学完本单元的四篇课文后,“交流平台”引导学生回顾本单元的学习收获,对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进行梳理总结。
第一个学习伙伴总结了连词成句地读(扩大视域)和不回读的方法。
第二个学习伙伴总结了带着问题读(寻读)和跳读的方法。
第三个学习伙伴总结要一边读一边想,圈画关键词句。
(鉴别阅读)
第四个学习伙伴提示要不断练习才能将方法熟练运用。
语文园地中词句段运用的第一题还提示学生可以通过概括句意的方法提高阅读速度,学生在阅读中要概括和整合信息,这是一个比较高的要求,同样也需要经过一定时间的训练才能达成。
本单元的教学需要注意如下的问题:
第一点:教学时,要少“概念”多“实践”。
学生阅读速度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更不是学了方法就能运用自如的,需要在大量的阅读实践中不断练习,才能逐步提高阅读的速度。
所以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不仅要在本单元的学习中落实,还要鼓励学生将方法运用到自己平常的阅读实践中去。
老师在选择阅读的补充材料时,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选择难易适度的选文,从而激发学生使用方法的积极性,感受提高阅读速度带来的效果,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第二点:通过本单元练习设计的安排,我们能感受到,理解是速度的前提和基础,脱离了理解的阅读速度是没有意义的。
所以课堂上也不建议采取竞赛的方式强化速度意识,教学中一定要防止学生为追求速度而囫囵吞枣式的阅读。
要引导学生真实记录自己的阅读情况,以便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发现问题,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方法训练,切实提高阅读的效率。
第三点:在这个单元,不建议安排学生预习课文,识字也要尽量提前集中学习,以减少学生阅读过程中的障碍,保证阅读方法训练的流畅性。
再者,本单元的课文都要求精读,既要学习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也要达成阅读理解的目标。
所以在讲完策略之后,还要让学生研读课文,完成课文学习的要求。
但是“提高阅读速度”的意识要贯穿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无论是初步感知课文内容,还是深入研读课文,阅读都要讲求速度。
阅读编排的第二个特点是循序渐进地学习把握文章思想感情的方法。
进入五年级上册,学习体会文章的思想情感成为阅读教学的一个重点。
一方面这是课程标准针对高年级语文学习提出的新要求,另一方面步入高年级,选文
的情感表达更加丰富、含蓄,学生要深入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也需要一定的方法辅助。
五年级上册教材书共有两个单元涉及“把握文章的思想情感”的方法学习,明确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对于确定单元教学的起点与生长点是非常重要的。
在四年级下册,学生已经学习了抓住关键词句,初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但是那个单元的课文相对简单,在方法学习上的要求也不高。
进入五年级上册,随着课文难度的提升,学生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需要学习新的方法指导。
教材在阅读方法的编排上,一方面是将阅读教学向课文外部拓展,在第四单元重在学习结合资料体会课文思想感情,另一方面是将阅读教学向课文内部深入,在第六单元则重点关注文中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清楚了单元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教学时,就知道可以本单元教学的着力点在哪里。
我们先来看第四单元具体的编排。
第四单元以爱国之情为主题,编排的语文要素是结合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这个单元的课文距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较远,学生需要借助一定的外部资料,才能深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每篇课文的课后练习也围绕这一语文要素做了细致的编排。
如古诗三首的课后题引导学生结合注释和相关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少年中国说(节选)》的课后题引导学生结合资料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理解课文的意思,并通过查找资料,了解百年来中国人的强国梦想;《圆明园的毁灭》的课后题结合资料和阅读链接,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圆明园的历史、文化价值,感受作者的痛惜之情;《小岛》引导学生结合资料了解我国边防守岛部队的生活,感受海防战士的爱国情怀。
学生在完成这些课后练习的过程中,能知道如何结合资料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结合材料是我们经常挂在嘴边的话,学生在中年级也已经学过了查找、整理资料的基本方法,所以在这个单元,要结合什么样的资料,怎么结合资料去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可能是教学的重点。
老师要引导学生结合学习的需要有目的地查找资料,有针对性地使用资料。
接下来,我们以《圆明园的毁灭》为例,看看如何结合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圆明园的毁灭课后题要求学生结合资料说说为什么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让学生借助资料,读懂课文第3~4自然段的内容,了解圆明园在建筑艺术和文物收藏方面的重要价值。
这两段文字蕴含了不少文化知识,对五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我们可以怎么引导学生去结合资料理解呢?
第3自然段概括说明了圆明园的建筑景观。
可是圆明园的辉煌毕竟已成为了过去,单凭课文的文字描述要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生动的形象是比较困难的,教学时可让学生有针对性地查找、利用资料,丰富对圆明园建筑及其价值的认识。
如可以让学生看一看有关圆明园的纪录片,进入课文描绘的情境中,感受圆明园建筑的包容中外。
还可以找一找有关安澜园、狮子林的图片资料,读一读与蓬岛瑶台、武陵春色有关的古诗文,引导他们进一步想象圆明园内的建筑景观。
教学第4自然段,可以让学生结合相关的新闻资料来介绍圆明园内收藏的历史文物,如,十二生肖的兽首铜像在国外被拍卖的新闻,借此深入体会“圆明园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这句话,以及这些文物被掠夺后的“不可估量的损失”。
总之,教学这个单元时,查找资料、使用资料一定要有针对性。
查找资料要注意唤起学生的学习经历和生活体验,要能综合运用多种形式的资料来促进感悟和理解。
使用资料要避免喧宾夺主,不能因此导致学生对课文的关注减少。
第六单元以“舐犊情深”为主题,编排了《慈母情深》《父爱之舟》和《“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三篇课文。
这些课文有的写了无私的母爱,有的写了深沉的父爱,还有的写了父母对孩子不同的爱的方式,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和思考。
这几篇课文的字里行间蕴含着真挚充沛的情感,和学生的实际生活也联系比较紧密,学生理解起来其实不难,但是要能领悟其中情感的特殊与复杂之处,设身处地体会作者的感情,则需要从场景、细节中仔细地品读和琢磨。
教材围绕单元语文要素对课文的课后题进行了精心的编排。
如慈母情深的课后题让学生说说从课文的哪些场景描写中感受到慈母情深,分析细节描写中蕴含的深情。
父爱之舟的课后题中,让学生梳理文中出现的场景,品读关键语句中蕴含的感情。
学生通过品读交流印象深刻的场景、细节,可以更深入地体会蕴含在其中的人物情感。
接下来,我们以《慈母情深》第16~19自然段为例,看看如何引导学生体会场景、细节中蕴含的复杂感情。
这段文字写了“我”从发现母亲到最终确认母亲的场景。
可以提出以下问题,引导学生关注其中的细节:
第16自然段中“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凑到缝纫机板上”这句话,为什么不说“看见我的母亲弯曲着瘦弱的脊背,头凑到缝纫机板上”?
为什么我要重复连喊两声“妈——”?
母亲听到我的声音时,又是怎么反应的?从反复出现的“我的母亲”,你感受到作者怎样的心情?
要让学生在品读、交流中体会到:课文详细地描述“我”的所见所感,是为了让读者更能感受到母亲工作环境的恶劣。
因为“我”是在嘈杂、阴暗、极其压抑的环境中寻找母亲,因此需要不断地辨认。
我不能确定,也不想相信那个弯曲着瘦弱脊背的女人就是我的妈妈,所以我才连喊两声妈。
文中反复出现的“我的母亲”,将母亲简单的动作像特写慢镜头一样分解、细化,虽然只是短短的一瞬间,画面却十分清晰,母亲弯曲的脊背、疲惫的眼神、肮脏的口罩,都让我震惊不已,我看到母亲在这样的环境里拼命工作,内心感到又怜惜又酸楚。
教学时,一定要让学生从这些具体的场景和细节中领悟到主人公内心复杂的心理变化,以及这份母爱的特殊之处,而不是慈母情深这种泛泛而论的感受。
本册安排的三次阅读链接,也都是围绕深入把握文章思想感情进行编排的。
通过引导学生拓展阅读同一主题或作家的作品片段,让学生在对比阅读中加深对课文思想感情的理解。
如《圆明园的毁灭》课后拓展阅读闻一多的《七子之歌》和冯亦同的《和平宣言》,引导学生通过对比阅读和查找资料,体会课文和这两则阅读材料在表达感情上的相似之处,不仅落实本单元的语文要素,还能加深对课文思想感情的理解,进一步体会作者对家国之殇的痛惜之情。
琦君《桂花雨》、巴金《鸟的天堂》课后则安排了同一作家不同作品的阅读链接,让学生通过拓展阅读,理解琦君通过桂花雨传达的思乡之情,巴金对自然和生命由衷的赞美。
五年级上册教材希望通过这两个单元的学习,和阅读链接的拓展运用,为学生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提供一定的方法指导,并为后续册次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教学建议:
这两个单元有些课文的篇幅较长,表达的思想情感也更加含蓄、深刻。
教学时,应留出充分的时间让学生阅读,整体感知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在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时,要让学生结合课文的具体内容进行充分地交流,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感受和看法,避免对课文的解读“标签化”。
这两个单元的一些课文都是原来就选入过教材的老课文,老师比较熟悉。
但是在新教材中,由于课文的教学目标发生了变化。
老师在教学时一定要突破思维定势。
要结合单元的语文要素重新设计、安排教学,用新方法教老课文,把老课文上出新滋味。
阅读编排的第三个特点是引导学生初步了解文章的表达方法
从高年级开始,课程标准提出学生要能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
五年级上册教材安排了两个单元落实这一要求,即第一单元“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第七单元“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这两个单元的课文都是名家名篇,具有作家独特的个性魅力,值得细细品味,同时它们在表达方法上又有共通之处,编排在一起,可以丰富学生的阅读经验,给学生习作提供一定的借鉴。
把情感寄托在描述的事物中,是文章表达情感的常见方法。
第一单元以“万物有灵”为主题,编排了精读课文《白鹭》《落花生》《桂花雨》和略读课文《珍珠鸟》,让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
《白鹭》的课后题让学生说说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感受作者对白鹭的诗意描写,体会作者对白鹭的欣赏和赞美;《落花生》的课后题引导学生通过归纳花生的特点,理解作者“要做有用的人”的感悟;《桂花雨》的课后题让学生说说桂花带给作者的美好回忆,理解作者的思乡怀旧之情;《珍珠鸟》通过对小鸟从怕人到信赖人的描述,展现了作者与珍珠鸟之间的美好情谊。
学生在完成课后题的过程中,对课文的表达方法会有更深刻的领悟与理解。
教学中老师会感到有难度的可能是白鹭这篇课文。
这是郭沫若先生写的一篇寓情于物的散文诗,语言含蓄凝练,有些语句比较抽象,学生不好理解。
在教学这样一篇课文时,我们要遵循“难文浅教”的原则。
以课后题为抓手,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整体感知白鹭的美,感受白鹭与诗之间的共通点,从而体会到作者对白鹭的欣赏和赞美。
教学时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想法,在课文主旨的理解上不需要做过细过深的挖掘,学生只要能体会到白鹭的诗意特征,以及作者对白鹭的赞美之情即可。
接下来我们来看第七单元的编排。
第七单元的主题是自然之趣,编排的语文要素是“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这是教材第一次以单元编排的方式专门培养学生的文学品鉴能力。
本单元均有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但是每篇课文有充满每个作家独特的情趣和韵味,《四季之美》娴静委婉,《月迹》则清新雅致,体现出作家敏锐的感受力和超凡的语言驾驭能力。
所以教学时一定要引导学生品读、积累课文语言,培养初步的文学品鉴能力。
与此同时,教材围绕单元语文要素对每篇课文的课后题进行了精心的编排。
《四季之美》引导学生体会四季景物的动态之美,《鸟的天堂》让学生说说傍晚和早晨鸟的天堂有什么不同特点,在对比中感受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月迹》则让学生通过追寻月亮的足迹,体会作者细腻的感受和动人的描写。
学生在完成课后题的过程中,对课文的表达方法会有初步的理解。
如,《四季之美》的作者,描写了春天黎明时分天空颜色的变化、夏夜萤火虫翩翩飞舞的情景、还有秋天黄昏时大雁比翼而飞的景致,凸显了四时景物的动态美;《鸟的天堂》中,傍晚的大榕树是静谧的,早晨的大榕树则是热闹的,一静一动,特色鲜明;贾平凹的《月迹》一文,既有对月亮爬竹帘格儿的动态描写,也有对月光洒满院子的静态描写,在一群孩子对月迹的追逐之中,显示出明月神秘又慷慨的性格,对童心的描写更是既传神又逼真,营造出一种清新优美的艺术境界。
阅读这些饱含着情思又独特动人的课文,不仅能够让学生感受写景类文章常用的表达方法,也可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审美趣味。
教学建议:
这两个单元的课文在表达方法上有相似之处,但更具有作家独特的个性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