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校园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生态文明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和三大文明建设的一个支撑点。
为了推动校园的生态文明建设,改善校园内的生态环境,发现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出现的不足和问题,志愿者总队调研部开展了此次调研。
本次调研发现了一系列生态文明建设的问题,问题主要分为两块:学生方面的问题和学校方面的问题。
本文就这些问题提供了相应的意见和建议,为校内生态环境的改善奠基。
一、高校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
1、学生的主体生态意识较为薄弱。
目前大学生的生态认知水平较差,生态责任意识还不够强,对生态文明的理解仅仅浮于表象,并没有落实到具体的实际行动中。
当前大学校园废旧书籍循环利用率较低的现状就是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薄弱的一个缩影。
通过调查分析发现,多数高校学生在期末时期和毕业季面,对大量的有利用价值的废旧书籍选择直接丢弃或把其当废纸低价出售,在这种状况下:一方面大量有利用价值的废弃书籍被当做废纸直接丢弃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其严重的污染,对环保构成了严峻的挑战。
另一方面,高校的废旧书籍(如:专业课书籍、考研书籍等)有较高的循环利用价值,它们被直接丢弃造成了书本知识循环的中断,使文化得不到较好的传承,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
2、内外部客观环境的非生态化构建。
21世纪的高校校园内部客观环境的建设,着重体现现代化、科技化、个性化,重视硬件设施的建设,行走在大学校园我们会发现校园绿地率较低。
大学校园是对外相对开放型的场所,因此,学校周边外部环境对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和生态意识的确立有密切影响。
而高校的建立与扩张势必带动周边各个经济体的发展,但面对一些经济行为存在没有相关制度约束和执法力度较弱的情况,使得大学生成为了一些没有营业执照的路边商贩的主要消费群体,导致在校园周边随处可见大量的塑料、食品等类型的废弃物,缺乏监管的外部环境导致高校学生消费观念、生活习惯和生态文明理念偏差。
生态文明建设运行体制尚不完善。
目前高校对生态文明建设重视程度不够,生态建设运行机制不完善。
缺乏对学生较为成熟的、全面的生态教育机制和对其相关行为进行考核评价和奖惩的机制。
多数大学生在高校内外部非生态化理论构建的环境中长期生活,对生态环境问题缺乏实质性的认知,没有认识到自己的一些日常行为对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有着极大的破坏
影响。
而这种薄弱的认知正是由于高校的生态道德教育机制尚不完整,生态文明道德教育观念相对滞后,没有对高校学生的日常行为进行符合校园生态文明建设的系统的、全面的教育、监管和倡导的结果。
二、高校生态文明建设的诉求依据
生态文明建设在中国新时期的发展蓝图上处于重要地位,进行高校生态文明建设,培养具备生态意识、知识等的新型生态人才,是贯彻落实国家新时期战略布局的具体实践。
同时作为国家先进发展理念传播的主阵地,应积极遵循生态规律,寻求生态建设的途径,给力绿色崛起。
推进高校培养生态型复合社会人才的需要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文明社会是我国一直致力构建的新型和谐社会的蓝图。
高校作为庞大的社会体系中重要的组成细胞,作为生态型人才的培养基地,其培养的对象作为一个即将踏入社会的数目庞大的群体,大学生会迅速成为在社会各个领域开展建设活动的主要力量,其生态意识的高低密切关系着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社会的构建进程。
高校作为先进理念传播的主阵地,作为生态战略实施的重要平台,生态绿色校园的构建是符合时代要求,构建内涵更丰富的新型高校的选择。
生态绿色校园的构建,要求人、自然、社会各要素全面协调发展,不可忽视大学校园是一个相对开放性的场所,其中有主体要素如高校师生、流动的社会人员等存在,还有客体要素如内部外部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等不同性质的要素存在。
在这种情况下生态绿色校园的构建就要求高校师生具有较高的文明意识和自律精神,不仅对自身行为进行约束,更能引导相关人员进行有益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
不仅注重物质层面的生态绿色校园的建设,更要注重精神层面的生态文明意识的构建。
而在这一绿色校园构建过程中,高校师生不仅是践行者还是受益者,一方面通过亲身参与生态的建设与维护对生态内涵有了深层次的思考,另一方面所创建的良好的校园生态环境氛围对其日常学习工作有着积极影响,同时也有助于使高校成为对外宣传生态文明建设的场所。
三、对学校生态文明建设的建议
1、加强高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生态文明建设理念渗透。
让生态教育课程走进公共课堂,进行多形式的宣传教育,用良好的人文环境和生态环境感化。
高校可以通过定期举办相关的专题讲座和开展生态文明周等的学习,让学生通过亲自参与讨论和思考,将相关理念渗透进自己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有意识的将自己培养
为生态型复合人才。
加强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实践。
2、充分发挥社团的作用,开展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活动。
寓教于乐,寓知于行,大学社团是将生态建设理念具化为实际行动的良好平台,是引导高校学生践行生态文明观的学生组织。
借助于社团组织开展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活动,例如:推进大学校园废旧书籍循环利用,在高校建立废旧书籍循环利用的平台,高校废旧书籍循环使用,单从其实物形态上看,是书籍资源本身的循环,节约了纸张,减少了生产纸张的林木等资源的浪费,对环境保护有着积极的意义。
而且回收利用废旧书籍这一举动对加强大学生环保意识,增强其环境保护的责任感,提升其生态道德素养,推进高校生态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这一书籍循环平台的构建使高校学生真正成为生态文明的践行者。
3、开展丰富多彩的以生态为主题的创新比赛活动。
拓展学生生态思维,创新激励机制,开展一系列以生态为主题的活动,深入推进高校生态保护专业人才的培养,使大学成为先进生态发展理念传播的主阵地,使学生在创新活动中积极遵循生态规律,寻求生态建设的新途径。
4、加大校园生态环保监管和奖惩力度
本次调查中有大部分的学生认为要加大校园生态环保监管和奖惩力度,这从侧面反映出我校在生态环保监管上还做得不够。
乱扔垃圾、过度使用一次性筷子和塑料袋、破坏花草树木,这些不良行为,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加大监管和奖惩力度而解决。
在新加坡,哪怕是随意吐口痰警察都要处以高额罚款。
我校由于种种限制性因素,虽不可能像新加坡这样做,但可以加强监管,对乱扔垃圾、破坏花草的行为进行及时阻止,奖惩手段和教育手段并用,从而让人和环境更加和谐得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