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世界近代现代史第七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必背知识点及考点梳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世界近代现代史第七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必背知识点及考点梳理
考点一、战后的国际关系
一、战后初期世界形势和雅尔塔体系的确立
1、背景:①西欧各国的衰落,不得不唯美国马首是瞻。
②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
军事上,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常规军事力量,垄断了原子弹,在世界各地建立了几百个军事基地。
经济上,美国拥有最雄厚的工业实力和最丰富的黄金储备,还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
政治上,战后相当长时间操纵联合国。
③苏联军事力量的增强和政治影响的扩大。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苏联是抗击德军的主要力量,在战争中苏联扩展了疆土,解放了东欧大片领土。
战后,苏联的影响大增,成为唯一能够与美国相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
2、雅尔塔体系的建立及评价——(1)建立: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大国开始按照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格局,这就是所谓的雅尔塔体系。
(2)内容:包括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波茨坦会议等会议确定的有关内容。
雅尔塔体系在原则上倡导和平民主,其主要内容包括:处置战败国,防止法西斯主义死灰复燃;重新确定战后欧亚的政治地图,重划法西斯战败国及其被占领地区的疆界;建立联合国等等。
(3)评价:雅尔塔体系建立在美苏实力均势基础上,事实上划分了美苏的势力范围。
实质是美苏两国根据自己的战略需要,对世界格局做出的两分天下的划分,它深深打上了大国强权的烙印。
标志着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的国际关系格局开始被美苏两极格局所取代。
(美苏两极格局特点渣油泵ZYB-7.5/2.0是两大阵营阵线对峙,斗争表现形式是冷战,为政治上的对抗、军事上的对峙、意识形态上的对立、经济上的割据)
3、联合国的成立——成立:1945年春天,中、美、英、苏等50个国家的代表在美国旧金山开会,筹划建立联合国。
10月联合国成立,联合国总部设在美国纽约。
主要机构:有联合国大会和安理会等。
宗旨:维护国际和平及安全,发展各国间的平等友好关系,促进国际合作,协调各国行动。
二、对德日法西斯的处置——①、苏美英法对德国的分区占领和纽伦堡审判:二战后,欧洲国际军事法庭在德国的纽伦堡对纳粹战犯进行审判,法西斯分子受到了应有的惩罚。
纽伦堡审判是人类有史以来对战争罪犯的第一次法律制裁,是一次正义公正的审判,起到了警世作用。
同时,苏、美、英、法对德国及其首都柏林实行分区占领,后苏与美、英、法矛盾加剧导致德国分裂。
②、美国对日本的单独占领和东京审判:日本投降后,美国军队以“盟军”名义占领日本。
1946年,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开始对日本法西斯战犯进行审判。
东京审判从整体来讲,是一次正义和公正的审判,但美国出于自己的利益考虑,对一些曾经杀害了许多中国人的日本法西斯战犯免于起诉。
美国还设法保留了日本的天皇制。
使日本后来极右势力沉渣泛起。
三、两极格局的形成——(1)、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的破裂:随着二战的结束,美苏双方由于国家利益和意识形RYB系列燃油泵态的矛盾冲突加剧,战时同盟关系开始破裂。
(2)、美国的冷战政策:①1946年3月,英国首相丘吉尔在美国一所学院发表“铁幕”演说,主张遏制苏联,对抗共产主义运动。
②1947年,美
国以希腊、土耳其受到极权主义威胁为由,对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发动了“冷战”(杜鲁门主义是冷战全面开始的标志)。
③紧接着,美国开始实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的对欧洲经济援助计划,即所谓的“马歇尔计划”,以扶持和控制西欧国家,巩固了资本主义秩序。
④1949年,美国拉拢加拿大、英国、法国等国成立了针对苏联的北大西洋公约。
1955年,苏联和东欧七国成立华沙条约组织。
随着北约组织和华约组织的成立,美苏两极格局最终形成。
(3)、两极格局的影响:一方面美苏争霸,世界长期不得安宁;另一方面,相互制约,在近半个世界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在世界范围内展开了激烈争夺。
1949年在美国和苏联的支持下,德国西部和东部先后成立了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德国分裂,“柏林墙”成为德国分裂的标志。
在亚洲独占日本,“扶蒋反共”,分裂朝鲜,发动侵朝战争和侵越战争。
并公然派舰队驶入台湾海峡,干涉中国内政。
考点二、战后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一、美国——(1)、美国战后(50—70年代)经济稳定发展原因: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大力拓展海外市场,应用最新科学技术(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革新生产技术,大力发展新兴工业。
②政府还通过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管理。
③凭借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贸总协定掌握世界经济霸权。
(2)、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霸主地位的动摇(70年代):70年代以后,美国经济发展速度明显放缓。
1973年,美元再也无法按固定价格兑换黄金,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解体。
1973年,中东产油国大幅度提高石油价格,引发了资本主义世界战后最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
美国经济出现衰退,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霸主地位动摇。
1975年以后,经济危机结束。
但经济发展缓慢,进入“滞胀”阶段,甚至出现停滞现象。
(3)、美国经济的复苏:80年代,美国政府通过降低税率、减少政府开支、减少政府对企业干预等措施,逐渐扭转经济颓势。
1982年底,美国经济开始复苏。
此后,经济YHB轴头油泵出现持续增长,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显著降低。
(4)、繁荣时期:90年代,经过大刀阔斧的改革,美国经济增长加快,通货膨胀率下降,就业率上升,财政赤字逐年递减,甚至出现盈余,呈现繁荣景象。
在此期间,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科技产业成为经济的主导产业。
二、西欧
1、西欧社会经济恢复、发展的原因及表现——原因:a.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西欧各国(无论是战胜国还是战败国),社会经济都遭到严重损害。
战后,西欧国家百废待兴,它们纷纷实行改革,调整政策,发展社会经济。
如密切同美国的联系,充分利用美国的援助;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宏观指导;发展高科技,提高劳动生产率,发展新兴产业。
表现:50年代初,西欧国家工业生产大体都已恢复到了战前水平。
五六十年代,发展迅速,国力上升,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呈现繁荣景象。
西欧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
1967年欧共体成立,在国际舞台上发挥重要作用。
70年代以后,与日本冲击美国霸主地位。
其中,联邦德国的经济发展尤其迅速,成为西欧最强的经济大国。
2、联邦德国迅速崛起——原因:①推行政治改革,清除法西斯主义,社会形势比较稳定;②实行国民经济非军事化。
③美国对联邦德国采取扶持政策,还通提供了大量的经济援助。
④政府对经济进行宏观管理的前提下,强调经济按市场规律运转。
⑤注意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
⑥联邦德国人民普遍具有较高的劳动素质和辛勤劳动。
表现:50年代,联邦YCB圆弧齿轮油泵德国经济发展进入繁
荣时期。
60年代初,联邦德国已经超过英法,成为欧洲头号资本主义经济大国。
3、欧洲共同体——背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西欧国家间的联系日益密切,开始了一体化进程。
二战后,美苏争霸形成,为维护自身安全,提高国际地位,加快经济发展步伐。
建立:1967年,“欧洲共同体”正式成立。
1951年,法、意大利、联邦德国、比利时、荷兰和卢森堡六国决定把各自的煤钢工业置于共同管理国之下,建立欧洲煤钢联营。
1958年,六国又组成了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联营。
1967年,三个机构正式合并,统称为欧洲共同体。
实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区域国际联盟组织。
作用:欧洲共同体的主要目标是争取在成员国之间逐步实现商品、人员、劳务和资本的自由交流,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
随着力量的增强,欧共体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了日益重要作用。
4、三足鼎立局面的形成:70年代以来,欧洲共同体在很多经济领域已经赶上或超过美国,不愿意像过去一样受美国的控制,开始积极为提高自己的国际政治经济地位而努力。
西欧国家和日本开始冲击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逐渐形成了资本主义世界美日欧三足鼎立的局面。
三、日本——⑴、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①战后,日本进行了比较广泛的社会改革,进一步消除了生产关系中的封建落后因素,为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②日本战后实行国民经济非军事化,全力进行经济建设。
③制定了外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引进最先进的科学技术。
④积极发展教育,培养人才。
⑤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爆发,美国的大批军事及后勤物资订货,进一步刺激了日本经济的发展。
(2)、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表现:①1955年以后,日本经济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②60年代末,日本是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号经济大国。
③80年代,日本加大发展高科技产业的力度,推动经济稳步增长。
④1987年,日本一度跃居资本主义大国之首。
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开始谋求政治大国地位;70年代中期以后,成为美国重要的战略伙伴。
日本军事力量膨胀引起亚洲各国人民的高度警惕。
四、矛盾与问题——①、阶级YHB稀油站油泵矛盾仍然存在。
A.这一时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阶级关系表面相对缓和。
但是,由于贫富差距不断拉大,阶级不满情绪也在增长。
同时,矛盾冲突时有发生。
B.20世纪50年代“冷战”时期,“麦卡锡主义”(反共)在美国的盛行就是最典型的事例。
②、社会危机加深。
民权运动、种族歧视、毒品泛滥、邪教横行、社会暴力日益猖獗。
如校园枪击案发生。
③、极右势力沉渣泛起。
如在德国,纳粹分子以新的面貌出现,80年代以后再度活跃。
在日本,不断有人为侵略战争开脱,企图重温军国主义旧梦。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半个多世纪里,日本右翼势力始终不甘心自己的失败,日本政府也一直没有真正向饱受日本法西斯侵略的亚洲各国人民谢罪。
随着日本经济的崛起,日本的军国主义思想再度抬头,经常有日本内阁成员发表粉饰侵略历史的言论,包括政府要员在内的政治人物几乎每年都去供奉有东条英机等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祭拜。
日本右翼势力还一次又一次地篡改历史教科书,否认对亚洲人民的侵略罪行。
考点三、战后的社会主义国家
一、战后初期的苏联
(1)战后初期苏联的主要成就——①、背景:苏联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胜德、日、意法西斯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②、措施:苏联开始执行第四个五年计划(1946—1950)。
③、成就:在较CLB系列沥青泵短的时间里取得了恢复和发展国
民经济的巨大成就。
1950年,苏联的工业总产值超过1940年的73%,农业总产值接近战前。
国防工业也取得重大成就,1946年建成了原子能反应堆,1949年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打破了美国的核垄断。
(2)苏联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所存在问题: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日益显著。
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有增无减,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继续遭到破坏。
在抵制西方思想渗透、反对资产阶级文化的斗争中,苏联在文艺界和学术界开展了广泛的批判运动,许多学术问题被当作政治问题进行批判,给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造成了巨大损害。
二、东欧人民民主国家的建立和巩固——(1)东欧人民民主国家建立的背景:A.第二次世界大战极大地改变了国际形势,使帝国主义力量遭到严重削弱。
B.在反法西斯战争节节胜利的形势下,东欧各国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人民,把反法西斯的民族解放斗争发展为人民民主革命。
C.东欧各国的解放方式虽有不同,但都在苏联的帮助下,建立了人民民主政权,这种政权实质上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无产阶级政党和各民主党派的联合专政。
(2)东欧建立的人民民主国家——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3)东欧国家解放的主要方式:A.主要依靠本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反法西斯武装力量,苏军只起着配合帮助的作用,如南斯拉夫和阿尔巴尼亚;B.本国的反法西斯力量发动武装起义,推翻了追随法西斯轴心国的反动政权,转向同盟国,在苏军的协助下获得解放,如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C.本国反法西斯的武装力量不够强大,主要依靠苏军的“铁犁”把那里的法西斯势力铲除掉,如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和匈牙利;D.在苏军占领区建立了人民政权,如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4)东欧国家人民民主革命胜利的主要原因:A.这些国家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人民的革命斗争;B.社会主义苏联强有力的援助。
(5)东欧各国照搬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1948—1953年,苏联式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在东欧确立。
这种体制在一段时间内,为恢复和发展东欧各国的经济曾经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初步RY型高温导热油泵改变了这一地区的落后面貌。
随着东欧各国经济和政治的发展,这种体制逐渐束缚社会主义各国的发展,它的弊端日趋暴露,为日后国民经济的发展埋下了隐患。
人民政权建立初期,东欧一些国家的共产党领导人季米特洛夫、铁托、哥穆尔卡等人都根据本国的实际,提出了适合本国国情的通向社会主义的道路。
随着战后东西方之间冷战的加剧,苏联加紧了对东欧的控制(1947年9月,受苏联控控制的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情报局成立。
苏联要求东欧各国按照苏联模式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不再允许它们探索适合本国情况的社会主义道路。
1948年,反对苏联控制的南斯拉夫共产党被开除出情报局。
东欧各国与苏联模式不同的通往社会主义道路一律被斤之为“民族主义道路”和仇视苏联,一些党的领导人遭到清洗)。
三、亚洲人民民主国家的成长——(1)蒙古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945年10月,蒙古依照苏联和当时中国政府达成的协议,举行全民投票。
1946年初,中国政府承认蒙古人民共和国独立。
蒙古人民共和国在历史上称“外蒙古”,属中国的一部分。
1945年2月,苏、美、英三国首脑签订的雅尔塔密约规定:“外蒙古的现状须予维持”,作为苏联参加对日作战的条件之一。
经过十多年的经济建设,1958年蒙古人民革命党宣称,蒙古已由一个畜牧业国家转变为农业工业国。
1959年蒙古政府宣布,完成了农村中保温沥青泵的社会主义改造。
(2)美苏军队进驻朝鲜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日本投降以后,苏美军队以北纬38度线为界分别进驻朝鲜半岛的北部和南部。
1948年8月,在朝鲜半岛南部成立了
大韩民国,以汉城为首都。
1948年9月,在朝鲜半岛北部成立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以平壤为首都。
朝鲜半岛从此处于分裂状态。
(3)越南民主共和国的成立:1945年8月,越南人民在印度支那共产党领导下进行了民族民主革命,取得胜利。
1945年9月,越南民主共和国成立,胡志明任共和国主席。
不久,法国重新侵入越南。
越南人民进行了9年抗战,1954年取得了奠边府战役的胜利,法国被迫签署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
以北纬17度为界,越南北部获得解放。
四、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1)中国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诞生的世界历史意义:1949年,中国人民在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长期的斗争,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
新中国的诞生,揭开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中国人民从此摆脱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枷锁,开始逐步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以崭新的面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大大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极大地增强了世界社会主义的力量;有力地鼓舞了被压迫民族的解放斗争,给帝国主义以沉重打击。
(2)社会主义阵营形成及其作用:苏联、欧亚各人民民主国家很快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了外交关系,并开始在各方面开展广泛的合作。
.至此,苏联和东欧的民主德国、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以及亚洲的中国、朝鲜、越南、蒙古等12国形成了地跨欧亚的社会主义阵营。
社会主义阵营的出现,对巩固社会主义成果,支持民族解放斗争,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维护世界和平曾起过很大的作用,在国际舞台上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但到了60年代初,社会主义国家之间原有的合作遭到破坏,社会主义阵营不复存在(苏联大国主义)。
五、苏联的改革和挫折
(1)、苏共“二十大”:1953年3月,斯大林逝世。
苏联政局一度动荡,后来,赫鲁晓夫作为苏联最高领导人的地位稳定下来。
1956年2月,苏共召开第二十次代表大会,赫鲁晓夫作党中央的工作总结报告。
大会还听取了赫鲁晓夫作的揭露斯大林个人崇拜的秘密报告。
ZYB增压燃油泵会后,苏联全国开展了批判斯大林的活动,同时进行了大规模的平反冤假错案工作。
但造成思想混乱,帝国主义掀起反共反苏浪潮。
(2)、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赫鲁晓夫当政期间,在经济领域,特别在农业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取得了一些成效。
但是赫鲁晓夫的改革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在具体做法上也只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小修小补,加上他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提出了一些不切实际的口号与目标,这一切导致他改革的失败。
外交上与美国争霸。
(3)、勃列日涅夫的经济改革:1964年,赫鲁晓夫下台,苏联开始了勃列日涅夫执政的18年。
勃列日涅夫的改革也只是对苏联原有经济体制的某种修补,没有实质性的突破。
他把经济改革的重点转移到工业方面,重点放在重工业上。
在他执政期间,苏联的军备力量大为增长,一跃而成为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人民生活改善不多。
但在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随着他个人专断作风的滋长,政治生活的僵化,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活力衰退,社会矛盾丛生,国家陷入困境。
六、东欧的变革
⑴、东欧国家改革的背景:东欧各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大多照搬苏联模式。
照搬苏联模式造成了消极后果,使东ZYB燃烧器煤焦油泵欧各国产生了摆脱苏联模式束缚的强烈要求。
大多数东欧国家先后走上了改革的道路。
⑵、南斯拉夫的改革——①、背景:南斯拉夫自1948年被开除出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后,中断了和苏联及其他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一切联系。
南斯拉夫的处境虽然十分困难,但却摆脱了苏联模式的束缚,逐渐走上了一条结合本国国情、独立自主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②、改革措施:即实行社会主义自治制度。
③、影响:南斯拉夫改革调动了劳动者的积极性,使国民经济获得发展。
但自治体制也带来许多问题,如削弱了国家的宏观调控,出现了分散主义、自由主义,民族问题也尖锐起来。
⑶、波兹南事件和波兰的改革——①波兹南事件:波兰在社会主义建设照搬苏联模式,把巨额资金投入重工业,造成农、轻、重比例的严重失调。
苏共“二十大”以后,波兰局势开始动荡,人民群众对经济状况不满。
1956年6月,发生了工人要求改善生活条件的波兹南事件。
②、措施:波兹南事件后不久,哥穆尔卡出任波兰统一工人党第一书记。
波兰开始了政治、经济方面的改革。
哥穆尔卡提出实行中央计划和企业自治相结合的方针,扩大企业自主权。
③、结果:波兰的改革并未取得明显成效,60年代末出现了经济困难,长期无法摆脱困境。
⑷、匈牙利事件和经济体制改革——①、匈牙利事件:苏共“二十大”后,匈牙利人民强烈要求改革,一些知识分子组成裴多菲俱乐部,十分活跃。
人们要求进行政治经济改革,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法制,纠正匈苏两国关系中的不平等现象。
在人民提出这些正当要求时,匈牙利国内的反共势力在外国势力支持下大肆活动,首都布达佩斯发生动乱和武装冲突,酿成了1956年匈牙利事件。
1l月初,以卡达尔为首的工农革命政府宣告成立,号召人民捍卫工农政权和人民民主成果,并向苏联求援。
苏军开进布达佩斯,平息暴乱。
②经济体制改革:1956年匈牙利事件后,以卡达尔为首的匈牙利党和政府总结了经验教训,实行了一些新的经济政策。
主要内容是在生产资料社会主义所有制的基础上,把国民经济按计划发展的中央管理与商品关系、市场积极作用有机地联系起来。
③、后果:匈牙利的改革取得了成效,在一段煤焦油泵时间里,经济发展较快,市场比较繁荣,人民生活有较大提高。
⑸、捷克斯洛伐克的“布拉格之春”——①、60年代,捷克斯洛伐克的经济发展遇到严重困难,党内斗争激烈。
②、1968年年初,改革派领导人杜布切克出任捷共中央第一书记。
③、捷共公布了革新社会主义的《行动纲领》,提出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改革党的领导体制,贯彻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经济体制,对外则奉行独立自主的方针。
这一改革行动被称为“布拉格之春”。
④、苏共领导指责《行动纲领》背离了社会主义道路,并于8月出兵占领了捷克斯洛伐克。
捷克斯洛伐克的改革由此中断。
七、中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①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经过了曲折的历程。
②1978年底,中国共产党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正确总结了建国后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决定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轨道上来,并做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③中国人民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引下,走上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
考点四、美苏争霸
一、美苏争霸格局的形成:50年代,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上台以后,逐步改变了斯大林时期的对外战略,提出同离心式热油泵美国“平起平坐”、实现“苏美合作”、争夺世界霸权的对外政策。
50年代后期起,美苏争霸的格局逐渐形成。
从侧面反映了战后美苏两国力量对比的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