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插秧歌课件—高中语文统编版上册
合集下载
6.2《插秧歌》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抛.秧(pāo) 兜鍪.(móu) 半霎.(shà) 莳未匝.(zā)
湿到胛.(jiǎ)
插秧歌 杨万里 〔宋代〕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móu)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jiǎ)。 唤渠朝餐歇半霎(shà),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shì)未匝,照管鹅儿与雏(chú)鸭
[任务设计]
2.诗歌的首联运用了哪些传神的动词来展现插秧的繁忙景象
的? __[_答__案__]___诗__歌__的__首__联__以__极__其__通__俗__生__动__的___语__言__展__现__了__插__秧__的__繁__忙
景象__。__“__抛__”__“__接__”__“__拔__”__“__插___”__四__个__动__词__用__语__直__白__却__极__为__传__神__, 描绘__出__全__家__老__少__齐__上__阵__,__为__抢__农__时__忙__碌__不__停__的__场__景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田夫抛秧田妇接 小儿拔秧大儿插 2.秧根未牢莳 未匝 照管鹅儿与雏鸭
这首诗是一幅描画农忙时节的风俗图画,其中第三句“笠是兜鍪蓑是甲” 看似“游离诗外”,实则堪称“神来之笔”,请作简要赏析。
[答案] 此句在结构上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句中用“ 兜鍪”和“甲”分别比喻“笠”和“蓑”,暗示抢插稻秧 就像一场紧张的战斗,也突出了农忙抢种的题旨。
①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 [答案] ①雨中劳作 ②劝慰歇息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笠是兜.鍪.蓑是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雨从头上湿到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唤渠.朝餐歇半.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秧根未牢莳.未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统编版高中语文上册+《芣苢》《插秧歌》+课件
理解诗歌的内涵和美感。
文化背景
介绍《芣苢》《插秧歌》的创作
背景和相关文化知识,帮助学生
03
更好地理解诗歌。
拓展阅读
04 推荐相关主题的诗歌或文章,让
学生进行拓展阅读,加深对主题
的理解和认识。
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运用
多媒体教学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课文内容 、相关图片和视频等,增强学
生的感性认识。
小组合作探究
深化主题
修辞手法不仅丰富了诗歌的艺术表现 形式,也深化了诗歌的主题和情感内 涵,使读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和感受 诗歌所传达的思想和情感。
04
课文的主题思想与价值观
《芣苢》的主题思想与价值观
主题思想:诗歌描绘了古代妇女在春天 采摘芣苢的场景,展现了她们的勤劳和 快乐。
生活情趣:诗歌中的妇女们通过采摘芣 苢来感受春天的气息,享受生活,表达 了对生活的热爱和乐观态度。
艺术手法比较
《芣苢》采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注重节奏和旋律的美感;而《插秧歌》则更注重形象的 描写和比喻,语言更加生动具体。
思想内涵比较
《芣苢》反映了古代妇女们的勤劳和乐观精神,同时也反映了古代社会的人文精神;而《 插秧歌》则强调了农民们的辛勤劳动和对大自然的敬畏和感激之情。两篇诗歌虽然主题略 有不同,但都表达了对劳动的赞美和对生活的热爱。
《芣苢》作为《诗经》中的一篇,是中国古代诗歌的珍贵遗产,对后世诗歌创作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插秧歌》是杨万里诗歌的代表作之一,以其生动的描绘和深刻的内涵,成为了 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对后世的田园诗歌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02
课文内容解析
《芣苢》解析
诗歌主题
《芣苢》是一首古代诗歌 ,主要描绘了妇女们采摘 芣苢的场景,表达了她们
文化背景
介绍《芣苢》《插秧歌》的创作
背景和相关文化知识,帮助学生
03
更好地理解诗歌。
拓展阅读
04 推荐相关主题的诗歌或文章,让
学生进行拓展阅读,加深对主题
的理解和认识。
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运用
多媒体教学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课文内容 、相关图片和视频等,增强学
生的感性认识。
小组合作探究
深化主题
修辞手法不仅丰富了诗歌的艺术表现 形式,也深化了诗歌的主题和情感内 涵,使读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和感受 诗歌所传达的思想和情感。
04
课文的主题思想与价值观
《芣苢》的主题思想与价值观
主题思想:诗歌描绘了古代妇女在春天 采摘芣苢的场景,展现了她们的勤劳和 快乐。
生活情趣:诗歌中的妇女们通过采摘芣 苢来感受春天的气息,享受生活,表达 了对生活的热爱和乐观态度。
艺术手法比较
《芣苢》采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注重节奏和旋律的美感;而《插秧歌》则更注重形象的 描写和比喻,语言更加生动具体。
思想内涵比较
《芣苢》反映了古代妇女们的勤劳和乐观精神,同时也反映了古代社会的人文精神;而《 插秧歌》则强调了农民们的辛勤劳动和对大自然的敬畏和感激之情。两篇诗歌虽然主题略 有不同,但都表达了对劳动的赞美和对生活的热爱。
《芣苢》作为《诗经》中的一篇,是中国古代诗歌的珍贵遗产,对后世诗歌创作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插秧歌》是杨万里诗歌的代表作之一,以其生动的描绘和深刻的内涵,成为了 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对后世的田园诗歌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02
课文内容解析
《芣苢》解析
诗歌主题
《芣苢》是一首古代诗歌 ,主要描绘了妇女们采摘 芣苢的场景,表达了她们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插秧歌》教学PPT课件
(二)不同点:《插田歌》的劳动场景是轻松的,劳动者是愉悦的,表现在(1)美景让 其轻松:环境优美,草长鸟飞,水田潋滟(3)唱和表露其轻松愉快:他们一边劳动,一边唱和,声音缠绵柔媚, 就像《竹枝词》的音调。
《插秧歌》的劳动场面是“繁忙”的,劳动者是辛苦的,表现在:(1)前两句四个人物, 四个动词,勾勒出一幅紧张繁忙的劳动场面:全家老少一齐出动,各尽所能,配合默契。 (2)三四句是环境刻画,通过对雨具和劳者淋雨情形的描写,反映了插秧的紧张和艰苦。 (3)五至八句,诗人通过对农家夫妇的对话,即对话时的情态的描写,不仅进一步表现 了插秧的紧张,而且也说明农事的繁杂,进而从侧面表现出农家的勤劳。由插秧到家务 事,真是忙上加忙,从而劳动者的艰辛和劳苦全都表现了出来。
④细节描写。诗歌后两联写农妇唤丈夫休息片刻,而丈夫手里只管继续插 秧,让农妇照管好家中的鹅和鸭,提防它们踏坏秧苗。这里可以体现出诗 人对农村生活观察得细致、体会得深刻,同时也突出表现了农人不辞辛劳、 踏实肯干的劳动精神品质。(劳动的奉献美)
⑤语言描写。诗歌尾联写田夫的对答语言,模拟田夫口吻说这块田还没插 完,让田妇赶紧管好那帮鸭鹅,不要作践了秧苗,用朴素自然的语言显现 出农家人的勤劳朴实的精神品质。(劳动的朴实美)
总结提炼
主旨:
《插秧歌》运用民歌的手法,选取日常劳动场景,描绘了一
家四口趁着农时冒雨插秧的紧张生活,他们齐心协力,分工合作,干得热火 朝天而井然有序。诗作表现出农家生活的辛苦与农事的繁忙,富于生活情趣, 字里行间洋溢着吃苦耐劳、勤奋乐观精神。
手法:
《唐宋诗》:“这首诗,通篇用口语、俗语连缀成句,用毫不卖弄甚至毫不 修饰的白描手法,写出农家插秧的情景,那么浅显,那么真实,又是那么生 动,那么形象,只觉一股活泼的生活气息从诗中溢出,向人扑来。”
《插秧歌》的劳动场面是“繁忙”的,劳动者是辛苦的,表现在:(1)前两句四个人物, 四个动词,勾勒出一幅紧张繁忙的劳动场面:全家老少一齐出动,各尽所能,配合默契。 (2)三四句是环境刻画,通过对雨具和劳者淋雨情形的描写,反映了插秧的紧张和艰苦。 (3)五至八句,诗人通过对农家夫妇的对话,即对话时的情态的描写,不仅进一步表现 了插秧的紧张,而且也说明农事的繁杂,进而从侧面表现出农家的勤劳。由插秧到家务 事,真是忙上加忙,从而劳动者的艰辛和劳苦全都表现了出来。
④细节描写。诗歌后两联写农妇唤丈夫休息片刻,而丈夫手里只管继续插 秧,让农妇照管好家中的鹅和鸭,提防它们踏坏秧苗。这里可以体现出诗 人对农村生活观察得细致、体会得深刻,同时也突出表现了农人不辞辛劳、 踏实肯干的劳动精神品质。(劳动的奉献美)
⑤语言描写。诗歌尾联写田夫的对答语言,模拟田夫口吻说这块田还没插 完,让田妇赶紧管好那帮鸭鹅,不要作践了秧苗,用朴素自然的语言显现 出农家人的勤劳朴实的精神品质。(劳动的朴实美)
总结提炼
主旨:
《插秧歌》运用民歌的手法,选取日常劳动场景,描绘了一
家四口趁着农时冒雨插秧的紧张生活,他们齐心协力,分工合作,干得热火 朝天而井然有序。诗作表现出农家生活的辛苦与农事的繁忙,富于生活情趣, 字里行间洋溢着吃苦耐劳、勤奋乐观精神。
手法:
《唐宋诗》:“这首诗,通篇用口语、俗语连缀成句,用毫不卖弄甚至毫不 修饰的白描手法,写出农家插秧的情景,那么浅显,那么真实,又是那么生 动,那么形象,只觉一股活泼的生活气息从诗中溢出,向人扑来。”
高中语文 统编版 必修上册 第二单元 杨万里《插秧歌》 课件16张
10
作者在首联连用四个动词“抛”“接”“拔”“插”, 用的非常精彩,作者为什么要连用这四个动词,请尝试 赏析。
勾勒出一幅紧张繁忙的劳动场面:全家老少一齐出动,各尽所能, 配合默契。农谚说“不误农时”,插秧关系到来年收成的好坏。因 此,每逢插秧季节,不论男女老少都要起早贪黑,投入到劳动中去。 诗中正是根据这一特点,用了四个动词“抛”、“接”、“拔”、 “插”准确地刻画出这家老小低头插秧、全神贯注的神态。
译文: 丈夫把秧苗扔给妻子,小儿子拔 秧苗大儿子插。 斗笠作头盔蓑衣作盔甲,雨水从 头流入脖颈沾湿肩膀。 呼唤他们歇息一会把早饭吃了, 只弯腰低头忙作无人作答。 秧苗还未栽稳,稻田还没有插完, 您把饭放这儿,赶紧回去照看好 那帮鸡鸭鹅儿们。
8
结合种水稻的基本步骤,看看杨万里的《插秧歌》具体 描写了哪些图景?
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 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的诗歌大多描写自 然景物,且以此见长,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 清新自然且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此外 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的 作品。有《诚斋集》传世。
6
正音朗读
插秧歌
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móu)蓑(suō)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jiǎ)。 唤渠朝(zhāo)餐歇半霎(shà),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shì)未匝(zā),照管鹅儿与雏鸭。
12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思考:本联使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
值此农忙季节,偏又遇到阴雨连绵,这 使得本来就紧张繁忙的插秧劳动更增添 了几分艰辛。尽管雨水倾洒,农家老小 戴草笠,披蓑衣,但仍然被雨水淋得浑 身湿透。然而,此时他们却仍然插秧不 止,这就更加衬托出一个“忙”字:即 使下雨也不能停歇。也许这种场面感动 了诗人,诗人才把这个“龙口夺食”的 场面,与一场紧张激烈的战斗联系起来, 巧妙的叠用两个比喻,把草笠比作头盔, 把蓑衣比作铠甲,化静为动,造成一种 紧张的,似乎生命攸关的气势,从而给 人留下很深的印象。
作者在首联连用四个动词“抛”“接”“拔”“插”, 用的非常精彩,作者为什么要连用这四个动词,请尝试 赏析。
勾勒出一幅紧张繁忙的劳动场面:全家老少一齐出动,各尽所能, 配合默契。农谚说“不误农时”,插秧关系到来年收成的好坏。因 此,每逢插秧季节,不论男女老少都要起早贪黑,投入到劳动中去。 诗中正是根据这一特点,用了四个动词“抛”、“接”、“拔”、 “插”准确地刻画出这家老小低头插秧、全神贯注的神态。
译文: 丈夫把秧苗扔给妻子,小儿子拔 秧苗大儿子插。 斗笠作头盔蓑衣作盔甲,雨水从 头流入脖颈沾湿肩膀。 呼唤他们歇息一会把早饭吃了, 只弯腰低头忙作无人作答。 秧苗还未栽稳,稻田还没有插完, 您把饭放这儿,赶紧回去照看好 那帮鸡鸭鹅儿们。
8
结合种水稻的基本步骤,看看杨万里的《插秧歌》具体 描写了哪些图景?
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 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的诗歌大多描写自 然景物,且以此见长,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 清新自然且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此外 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的 作品。有《诚斋集》传世。
6
正音朗读
插秧歌
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móu)蓑(suō)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jiǎ)。 唤渠朝(zhāo)餐歇半霎(shà),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shì)未匝(zā),照管鹅儿与雏鸭。
12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思考:本联使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
值此农忙季节,偏又遇到阴雨连绵,这 使得本来就紧张繁忙的插秧劳动更增添 了几分艰辛。尽管雨水倾洒,农家老小 戴草笠,披蓑衣,但仍然被雨水淋得浑 身湿透。然而,此时他们却仍然插秧不 止,这就更加衬托出一个“忙”字:即 使下雨也不能停歇。也许这种场面感动 了诗人,诗人才把这个“龙口夺食”的 场面,与一场紧张激烈的战斗联系起来, 巧妙的叠用两个比喻,把草笠比作头盔, 把蓑衣比作铠甲,化静为动,造成一种 紧张的,似乎生命攸关的气势,从而给 人留下很深的印象。
6.2《插秧歌》课件(共25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诚斋集》传世。
小池 宋 ·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 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
宿新市徐公店 宋 ·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 树头新绿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 飞入菜花无处寻。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展开想象,说说你从这首诗中看到了哪些劳动画面。
① 抛秧接秧图 ② 拔秧插秧图 ③ 雨中插秧图 ④ 呼唤早餐图 ⑤ 农夫答应图
“画面美”
火朝天、忙碌的劳动场面
2.有几个人在插秧?分别做的是插秧中的哪些工作?
田夫、田妇、小儿、大儿
抛
接 拔插
① 艺术角度:是否运用某种手法技巧 或语言特色感染读者 ② 描物角度:是否突出景物特点
③ 造景角度:是否营造意境或渲染氛 围 ④ 写人角度:是否塑造人物形象或表 现人物状态
⑤ 抒情角度:是否传情达意
(描景象)③“抛、接、拔、插”准确地刻画出了这 家老小低头插秧、全神贯注的神态,表现了劳动人 民忙碌而充实的生活。( 点作 用)
本诗如何表现劳动的紧张与繁忙呢?
①动词的运用。(“抛”、“接”、“拔”、“插”、“唤”、“歇”、 “低头折腰”、“不答”) ②雨中劳作,抢占农时。 ③呼唤与答应。(“朝餐”:起的很早,还未吃早饭就去干活了。“不 答”:农忙没有功夫歇息片刻,农夫的回答中依然是关于插秧的事情, 心无旁骛。)
总结
《插秧歌》运用民歌的手法,选取日常劳动场景,描绘了 一 家四口趁着农时冒雨插秧的紧张生活,他们齐心协力,分工合 作,干得热火朝天而井然有序。诗作表现出农家生活的辛苦与 农事的繁忙,富于生活情趣,字里行间洋溢着吃苦耐劳、勤奋 乐观的精神。
小池 宋 ·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 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
宿新市徐公店 宋 ·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 树头新绿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 飞入菜花无处寻。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展开想象,说说你从这首诗中看到了哪些劳动画面。
① 抛秧接秧图 ② 拔秧插秧图 ③ 雨中插秧图 ④ 呼唤早餐图 ⑤ 农夫答应图
“画面美”
火朝天、忙碌的劳动场面
2.有几个人在插秧?分别做的是插秧中的哪些工作?
田夫、田妇、小儿、大儿
抛
接 拔插
① 艺术角度:是否运用某种手法技巧 或语言特色感染读者 ② 描物角度:是否突出景物特点
③ 造景角度:是否营造意境或渲染氛 围 ④ 写人角度:是否塑造人物形象或表 现人物状态
⑤ 抒情角度:是否传情达意
(描景象)③“抛、接、拔、插”准确地刻画出了这 家老小低头插秧、全神贯注的神态,表现了劳动人 民忙碌而充实的生活。( 点作 用)
本诗如何表现劳动的紧张与繁忙呢?
①动词的运用。(“抛”、“接”、“拔”、“插”、“唤”、“歇”、 “低头折腰”、“不答”) ②雨中劳作,抢占农时。 ③呼唤与答应。(“朝餐”:起的很早,还未吃早饭就去干活了。“不 答”:农忙没有功夫歇息片刻,农夫的回答中依然是关于插秧的事情, 心无旁骛。)
总结
《插秧歌》运用民歌的手法,选取日常劳动场景,描绘了 一 家四口趁着农时冒雨插秧的紧张生活,他们齐心协力,分工合 作,干得热火朝天而井然有序。诗作表现出农家生活的辛苦与 农事的繁忙,富于生活情趣,字里行间洋溢着吃苦耐劳、勤奋 乐观的精神。
《芣苢》《插秧歌》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读者试平心静气,涵咏此诗,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 平原绣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 断忽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
—— 方玉润《诗经原始》 终篇言乐,不出一乐字,读之自见意思。
——元 吴师道
芣苢
——劳动的欢歌
印象《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共收入 从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7世纪)约五百余年的诗 歌三百零五篇,故又称“诗三百”。最初称“诗”,被汉儒奉为儒家经典, 乃称“诗经”。(儒家奉有“四书”“五经”,即《大学》《中庸》《论语》 《孟子》和《诗》《书》《礼》《易》《春秋》)。
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构成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或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点 出表现手法) 。
2.齐读第二联,其中第三句“笠是兜鍪蓑是甲”看似“游离诗外”,实则堪称 “神来之笔”,请作简要赏析并把重点标注在课本上。
比喻
暗示
学以致用:阅读《无衣》,然后回答问题。
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①。王于兴师②,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③。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④!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①袍:长衣。行军者日以当衣,夜以当被。 ②兴师:出兵。 ③泽:同“襗”内衣,指今之汗衫 ④作:起。 1.每章诗的开头形式相同,只变换几个字,这属于什么艺术手法?有什么作用? 2.每章结句“与子同仇”“与子偕作”“与子偕行”怎样体现诗意上的逐层递进?
心灵 独白
选择《插秧歌》中的某一人物形象, 给他(她)写一段心灵独白。
把握诗歌内容 选择人物形象 关注人物特点 代入诗歌情境
《插秧歌》课件(58张PPT)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
导入
齐读诗句,看它们共同描绘的是什么内容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白居易《观刈麦》)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陶渊明《归园田居》)
了解文学成就
清得门如水,贫惟带有金 杨万里立朝刚正,遇事敢言,指摘时弊,无所顾忌,因而始终不得大用。他一生视仕宦富贵犹如敝履,随时准备唾弃。在作京官时,就预先准备好了由杭州回家盘缠,锁置箱中,藏在卧室,又戒家人不许置物,以免离职回乡行李累赘,就这样“日日若促装”待发者。这与那些斤斤营求升迁、患得患失之辈适成鲜明对照。杨万里为官清正廉洁,不扰百姓,不贪钱物。江东转运副使任满时,应有余钱万缗,他全弃之于官库,一文不取而归。退休南溪之上,自家老屋一隅,仅避风雨。当时诗人徐玑称赞他“清得门如水,贫惟带有金”(《投杨诚斋》),正是他清贫一生的真实写照。
了解诗人
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且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此外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有《诚斋集》传世。
诗杨万里广泛地向前辈学习,但又绝不为前辈所固,别转一路,自成一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诗风。初学江西诗派,重在字句韵律上着意,五十岁以后诗风转变,由师法前人到师法自然,创造了他独具特色的“诚斋体”。诚斋体讲究所谓“活法”,即善于捕捉稍纵即逝的情趣,用幽默诙谐、平易浅近的语言表达出来。词杨万里所作词风格清新,富于情趣,颇类其诗。散文杨万里的散文中亦不乏佳作,他为文兼擅众体,步趋韩柳(韩愈、柳宗元)。其作品中密栗深邃、雅健幽峭之处,尤与柳宗元相似,友人以此推崇杨万里,他也如此自认。
2.划分节奏,标划重音插秧歌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齐读诗句,看它们共同描绘的是什么内容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白居易《观刈麦》)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陶渊明《归园田居》)
了解文学成就
清得门如水,贫惟带有金 杨万里立朝刚正,遇事敢言,指摘时弊,无所顾忌,因而始终不得大用。他一生视仕宦富贵犹如敝履,随时准备唾弃。在作京官时,就预先准备好了由杭州回家盘缠,锁置箱中,藏在卧室,又戒家人不许置物,以免离职回乡行李累赘,就这样“日日若促装”待发者。这与那些斤斤营求升迁、患得患失之辈适成鲜明对照。杨万里为官清正廉洁,不扰百姓,不贪钱物。江东转运副使任满时,应有余钱万缗,他全弃之于官库,一文不取而归。退休南溪之上,自家老屋一隅,仅避风雨。当时诗人徐玑称赞他“清得门如水,贫惟带有金”(《投杨诚斋》),正是他清贫一生的真实写照。
了解诗人
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且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此外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有《诚斋集》传世。
诗杨万里广泛地向前辈学习,但又绝不为前辈所固,别转一路,自成一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诗风。初学江西诗派,重在字句韵律上着意,五十岁以后诗风转变,由师法前人到师法自然,创造了他独具特色的“诚斋体”。诚斋体讲究所谓“活法”,即善于捕捉稍纵即逝的情趣,用幽默诙谐、平易浅近的语言表达出来。词杨万里所作词风格清新,富于情趣,颇类其诗。散文杨万里的散文中亦不乏佳作,他为文兼擅众体,步趋韩柳(韩愈、柳宗元)。其作品中密栗深邃、雅健幽峭之处,尤与柳宗元相似,友人以此推崇杨万里,他也如此自认。
2.划分节奏,标划重音插秧歌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第二单元《插秧歌》课件(39张PPT)
【答案】 19.(2分)采地黄 卖地黄 20.(6分) 叙述: ①以采地黄者的口吻叙述,虽无一字怨语,读来却愈觉辛酸。 ②以时间顺序来叙述事情发展过程,层层深入,脉络分明,给人以清晰而深刻的印象。 ③从头到尾都是客观叙述。诗人寓情于事,貌似不动声色却渗透自己的爱憎之情。 对比: ①朱门与农家、白面郎与采地黄者、肥马食地黄与采地黄者饥肠无食等对比,揭露了贫富差距。 ②着重突出“人不如马”,加强了对比效果,揭露深刻,批判的锋芒更加犀利。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0.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这类题目的答题思路是:第一步明手法,第二步阐运用,结合诗 句阐释这种手法在诗文中是如何运用的。第三步析效果,指出此种手法有何效果,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然而,地黄也并不是那么容易采集的,“凌晨荷锄去,薄暮不盈筐”,意思是说早晨天还没全亮就荷 锄出门,黄昏回来还采不满一筐。采地黄者把地黄卖给豪门子弟,诗歌通过主人公的口说出了下面四 句撼人心魄的话:“与君啖肥马,可使照地光;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原来这辛辛苦苦采集来 的地黄只是给马做补药。这几句话包含几层含义:第一,穷人生活还不如富贵人家的马,穷人入冬即 断了粮,马却有粮食吃,并且长得膘肥体壮;第二,主人公想用地黄换取一点马吃剩下的饲料,以此 充塞那苦于饥饿的肠胃,更加说明了人不如马这一事实;第三,富人家的马尚且如此骄贵,那些主人 的生活也就可想而知了;第四,采地黄以养马,马愈肥而愈需精粮,那么哪里还有什么“残粟”呢?
【鉴赏】 这首诗通过叙述一个农民采取地黄,向富家换取马料以饱饥肠的情节,深刻地反映了农民在灾荒
年头,连牛马食都吃不上的悲惨遭遇,有力地抨击了豪门大户对农民剥削的残酷性。本诗通过对一茕 茕于荒野的饥民形象的描述,反映了荒年农民的生活境况,进而揭示了社会贫富差别及阶级矛盾的尖 锐对立。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插秧歌》课件15张17页PPT
▪
2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
29、勇猛、大胆和坚定的决心能够抵得上武器的精良。——达·芬奇
▪
30、意志是一个强壮的盲人,倚靠在明眼的跛子肩上。——叔本华
谢谢!
17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插秧歌》课件15张
41、实际上,我们想要的不是针对犯 罪的法 律,而 是针对 疯狂的 法律。 ——马 克·吐温 42、法律的力量应当跟随着公民,就 像影子 跟随着 身体一 样。— —贝卡 利亚 43、法律和制度必须跟上人类思想进 步。— —杰弗 逊 44、人类受制于法律,法律受制于情 理。— —托·富 勒
45、法律的制定是为了保证每一个人 自由发 挥自己 的才能 ,而不 是为了 束缚他 的才能 。—— 罗伯斯 庇尔
▪
26、要使整个人生都过得舒适、愉快,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类必须具备一种能应付逆境的态度。——卢梭
▪
27、只有把抱怨环境的心情,化为上进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证。——罗曼·罗兰
6.2《插秧歌》课件(共29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ppt
“诗宗”的多变“诗风”
早期:山水景观为主。 如《鹧鸪天 ·山明水几干山风细》:“山明水几干,山风细细闻弦。”他通过用 诗句抓住山风的特点和细腻之处,带给读者强烈的感受。
中期:融入人生哲理和时事时态。 他经历了北宋亡国、南京继位后 ,又被金国所追杀的战乱岁月。这让他对时局洞 察力更为敏锐。如《送元二谏议归京》:“且虚心愧难忘,只有离痛肠。倚槛欲题 文章。”诗中的愧疚之情和对乱世的忧虑,使诗作增添了一股深沉的思想力量。
晚期:病重寓情于景的写作风格。 如《家临无入见》“故乡无尽隔,梦寐已相迎。樱桃开锦岸:蜜蜂过庐陵蓼火
抽新月,干家野烟容。世人来后初,不忍过年终。”他用若即若离的笔墨勾勒
出他身临其境的家乡景象,寓情于景,表达了对故乡的眷恋和思念之情
知识拓展——中兴四大家
中兴四大诗人,别称南宋四大家,是中国南宋前期尤袤、杨万里、范成大、陆游四位诗人的合称。 他们能摆脱江西诗派的牢笼,写出思想、艺术各有特色的作品,代表了宋代诗歌的第二个繁荣时 期。其代表作品有《青山寺》《诚斋集》《四时田园杂兴》《长歌行》等 。
《苯苜》 直接描写(动作描写) 苜的劳动过程
劳动者的欢歌
喜悦
《插秧歌》
白描、比喻、 对话、正侧结合
展现了农忙时全家 劳动者的赞歌 插秧的劳动场景
吃苦耐劳 勤奋
价值感悟
《苯苜》和《插秧歌》两诗,突出了采集劳动中手的丰富动作,就是这一系列丰富、 准确、互为关联的动作,为我们还原了两个不同时代的劳动场景。请你仔细观察生
催
芽
散种
稻谷
大
脱壳
米
秧苗
生
的勺
收害割
成熟
生长
移栽
大概步骤:选育良种 → 种子晾晒 → 清选种子 → 消毒浸种 → 催芽播种
6.2《插秧歌》课件(共23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ppt
作者在首联连用四个动词“抛”“接”“拔”“插”,用的 非常精彩,作者为什么要连用这四个动词,请尝试赏析。
首联写紧张繁忙的劳动场面:全家老少一齐出动,各尽所 能,配合默契。 农谚说“不误农时”,插秧关系到来年收成 的好坏。因此,每逢插秧季节,不论男女老少都要起早贪黑, 投入到劳动中去。诗中正是根据这一特点, 用了 四个动词 “抛”“接”“拔”“插”准确地刻画出这家老小低头插秧、 全神贯注的神态。
1.育苗
2.抛秧
3.插秧
4. 施肥、杀虫
5. 放水(补水)
6. 收获
了解种植水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的步骤
①育苗:在苗圃、温床、温室或直接在水田里培育幼苗,以备移 植。 ②抛秧:水稻已经长成秧苗,在长得不高的时候就把它抛在田里。 ③插秧:育种的时候水稻比较密集,不利于生长,经过移植,让 水稻有更大的生存空间。 ④施肥、杀虫:水稻长成后需要及时补充肥料和杀虫,否则可能减 产甚至绝收。 ⑤排水(补水):水稻前期生长需要适宜的水量,农民需要根据天气 状况和田里的水量进行排水或者补水。 ⑥收获:水稻穗变黄后,要及时采收并晾晒。
【南宋】杨万里
导入
劳动是最美的,辛勤的劳动会结出累累的硕果。 今天,让我们走进《插秧歌》,亲历古人劳动的情景。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吉州
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 。南宋文学家、官员, 与 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南宋“中兴四大诗人”。 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 被学者 称为 “诚斋先生”。
赏析颔联: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颔联 点明雨中抢插的情形。 思考:本联使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
值此农忙季节,偏又遇到阴雨连绵, 这使得本来就紧张繁忙的插秧劳动更增 添了几分艰辛。诗人巧用两个比喻,把 他们头上戴的斗笠比作头盔,把身上披的 蓑衣比作铁甲。头盔和铁甲都是战士打 仗必备的装束,如此比喻,也就将插秧的 情景比作了战斗场景,突出了劳动的紧张 气氛。诗人以一种貌似轻松的笔调言之, 实际上饱含苦涩意味,表现了农民的艰辛 以及作者对农民的关心。
首联写紧张繁忙的劳动场面:全家老少一齐出动,各尽所 能,配合默契。 农谚说“不误农时”,插秧关系到来年收成 的好坏。因此,每逢插秧季节,不论男女老少都要起早贪黑, 投入到劳动中去。诗中正是根据这一特点, 用了 四个动词 “抛”“接”“拔”“插”准确地刻画出这家老小低头插秧、 全神贯注的神态。
1.育苗
2.抛秧
3.插秧
4. 施肥、杀虫
5. 放水(补水)
6. 收获
了解种植水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的步骤
①育苗:在苗圃、温床、温室或直接在水田里培育幼苗,以备移 植。 ②抛秧:水稻已经长成秧苗,在长得不高的时候就把它抛在田里。 ③插秧:育种的时候水稻比较密集,不利于生长,经过移植,让 水稻有更大的生存空间。 ④施肥、杀虫:水稻长成后需要及时补充肥料和杀虫,否则可能减 产甚至绝收。 ⑤排水(补水):水稻前期生长需要适宜的水量,农民需要根据天气 状况和田里的水量进行排水或者补水。 ⑥收获:水稻穗变黄后,要及时采收并晾晒。
【南宋】杨万里
导入
劳动是最美的,辛勤的劳动会结出累累的硕果。 今天,让我们走进《插秧歌》,亲历古人劳动的情景。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吉州
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 。南宋文学家、官员, 与 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南宋“中兴四大诗人”。 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 被学者 称为 “诚斋先生”。
赏析颔联: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颔联 点明雨中抢插的情形。 思考:本联使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
值此农忙季节,偏又遇到阴雨连绵, 这使得本来就紧张繁忙的插秧劳动更增 添了几分艰辛。诗人巧用两个比喻,把 他们头上戴的斗笠比作头盔,把身上披的 蓑衣比作铁甲。头盔和铁甲都是战士打 仗必备的装束,如此比喻,也就将插秧的 情景比作了战斗场景,突出了劳动的紧张 气氛。诗人以一种貌似轻松的笔调言之, 实际上饱含苦涩意味,表现了农民的艰辛 以及作者对农民的关心。
《插秧歌》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ppt
主题:
这首诗通过插秧时节农民全家一起出动,紧张 地在田间劳作的情景,赞扬了他们辛勤劳动、吃苦 耐劳的可贵精神,流露出诗人对劳动和劳动者的赞
美。
比较阅读
● 《苯苜》《插秧歌》这两首诗都是关于劳动的颂歌,但是 它们在描绘劳动场景、歌颂劳动热情方面又不尽相同,试分析 其差异。
·表现手法:《苯 苜 》重章叠唱的手法;《插秧歌》运用白描、 环境烘托、比喻等手法。 ·思想主旨:《苯苜》描写了采苯苜的劳动过程,表达了劳动 者的喜悦、欢愉之情,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插秧歌》 通过描写插秧时节农民全家一齐出动,紧张地在田间劳作的 情景,赞扬了他们辛勤劳动、吃苦耐劳的可贵精神,流露出 诗人对劳动和劳动者的赞美。
水稻的种植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以下几步:
1、育苗、拔秧
2、抛秧
水稻的种植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以下几步:
3、插秧
4、施肥、杀虫
水稻的种植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以下几步:
5、放水(补水)
6、收获
结合种水稻的基本步骤,看看杨万里的《插秧歌》 具体描写了哪些场景?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抛秧接秧图
拔秧插秧图
3、领会劳动人民淳朴、勤劳的品质,体会作者的感情。
七言古诗
插秧歌
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móu)
(jiǎ)
笠是兜整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zhāo),
唤渠(朝shà餐) 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shì).(zā)
“秧根未牢时朱市,照管鹅儿与雏鸭。”
插秧歌 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C. 乙诗以花鸟发端,勾勒出一幅意趣盎然的画面:山冈上面花草繁密茂盛,燕子飞东
又飞西;远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望去,田埂笔直如线,秧田里片白水波光参差。
《插秧歌》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B.诗人举目眺望,能看到远处田埂在粼粼的波光中蜿 蜒起伏,时隐时现。
C.诗中写到了农父农妇的衣着,白裙绿水映照绿苗 白水,色调分外和谐。
D.诗的七、八两句通过听觉描写,表现农民们的劳 动场面以及愉悦心情。
在新的时代,劳动的领域愈发宽广。袁隆平辛勤育种,张秉贵热心服 务群众,钟扬探求生命的边界,这些都是劳动者杰出的代表。在我们生 活的社会里,有无数的大国工匠在精磨手艺,有无数的科研工作者在深 度探索,有无数的小人物在敬业奉献。所有这些劳动者,支撑起了我们 这个时代!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劳动观。
本诗鲜明的反映了“诚斋体”的特点,再读本诗,尝试归纳“诚斋体” 的主要特点。可以从诗的内容、语言特点等角度入手。
从内容上来看,直接从现 实生活中 选取日常生活场景, 因而既形象自然,又新鲜风 趣,富有生活趣味。
从语言特点来说,不用奇 奥生僻的字句,却用浅近明 白的语言,清新自然,近于 口语,生动活泼。
尾联:
秧苗根部还不牢固,栽种还没有完成,(你把饭放这儿),赶 紧回去 照看好那帮小鸭小鹅,(不要让它们来破坏秧苗)。
结合种水稻的基本步骤,看看杨万里的《插秧歌》围绕 “插秧”,作者具体描写了哪些场景?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抛秧接秧图
拔秧插秧图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雨中插秧图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赏析颔联: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颔联 点明雨中抢插的情形。 思考:本联使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
值此农忙季节,偏又遇到阴雨连绵, 这使得本来就紧张繁忙的插秧劳动更增 添了几分艰辛。诗人巧用两个比喻,把 他们头上戴的斗笠比作头盔,把身上披的 蓑衣比作铁甲。头盔和铁甲都是战士打 仗必备的装束,如此比喻,也就将插秧的 情景比作了战斗场景,突出了劳动的紧张 气氛。诗人以一种貌似轻松的笔调言之, 实际上饱含苦涩意味,表现了农民的艰辛 以及作者对农民的关心。
C.诗中写到了农父农妇的衣着,白裙绿水映照绿苗 白水,色调分外和谐。
D.诗的七、八两句通过听觉描写,表现农民们的劳 动场面以及愉悦心情。
在新的时代,劳动的领域愈发宽广。袁隆平辛勤育种,张秉贵热心服 务群众,钟扬探求生命的边界,这些都是劳动者杰出的代表。在我们生 活的社会里,有无数的大国工匠在精磨手艺,有无数的科研工作者在深 度探索,有无数的小人物在敬业奉献。所有这些劳动者,支撑起了我们 这个时代!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劳动观。
本诗鲜明的反映了“诚斋体”的特点,再读本诗,尝试归纳“诚斋体” 的主要特点。可以从诗的内容、语言特点等角度入手。
从内容上来看,直接从现 实生活中 选取日常生活场景, 因而既形象自然,又新鲜风 趣,富有生活趣味。
从语言特点来说,不用奇 奥生僻的字句,却用浅近明 白的语言,清新自然,近于 口语,生动活泼。
尾联:
秧苗根部还不牢固,栽种还没有完成,(你把饭放这儿),赶 紧回去 照看好那帮小鸭小鹅,(不要让它们来破坏秧苗)。
结合种水稻的基本步骤,看看杨万里的《插秧歌》围绕 “插秧”,作者具体描写了哪些场景?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抛秧接秧图
拔秧插秧图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雨中插秧图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赏析颔联: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颔联 点明雨中抢插的情形。 思考:本联使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
值此农忙季节,偏又遇到阴雨连绵, 这使得本来就紧张繁忙的插秧劳动更增 添了几分艰辛。诗人巧用两个比喻,把 他们头上戴的斗笠比作头盔,把身上披的 蓑衣比作铁甲。头盔和铁甲都是战士打 仗必备的装束,如此比喻,也就将插秧的 情景比作了战斗场景,突出了劳动的紧张 气氛。诗人以一种貌似轻松的笔调言之, 实际上饱含苦涩意味,表现了农民的艰辛 以及作者对农民的关心。
《插秧歌》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插秧歌
淳熙六年(1179)春,杨万里常州任满, 西归故乡吉水;途经衢州(今浙江衢 州市),时值农田大忙季节,诗人目 睹一户农家插秧之辛劳,作该诗。
插秧歌
CONTENTS
正音朗读
插秧歌 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
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móu)/蓑(suō)是甲,
雨从头上/湿到胛(jiǎ)。
插秧歌
诚斋体 南宋诗人杨万里,号诚斋,自创平易自然、 清新活泼的诗体,时人号为“诚斋体”。他 的早期诗歌学习江西诗派,最后摆脱前人的 束缚而自成一家,取得了更高的成就。诚斋 体的风格特征是活泼自然,饶有谐趣。 形成诚斋体的要素之一是诗人把自己的主观 情感最大程度地投射在客观事物上;要素之 二是杨万里作诗想象奇特,但是不用奇奥生 僻的字句或夭矫奇崛的结构,却用浅近明白 的语言和流畅直致的章法,近于口语。
插秧歌
唤 渠 朝 餐 歇 半 霎⑤,低 头 折 腰 只不答⑥。 喊他停下来吃早餐好休息一会儿,那农夫低头弯腰,努力插秧,半天不回答。
秧 根 未 牢 莳 未 匝⑦,照 管 鹅 儿 与 雏 鸭。
秧苗根部尚不牢固,栽种也还没完成,一定要照看好小鹅小鸭,不要让它们来破坏秧苗。
层解:通过描写农家夫妇的对话及对话时的情态,进一步表现了农家的勤劳和农事 的紧张。
插秧歌
倾听民歌,如同倾听祖先诉说他们的 命运,他们的梦。为他们的热情、豪 放,为他们的勤劳、慷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而感到由衷 的骄傲。劳动者,唯有从你们心底涌 出的歌声,永远被后人传唱。
当时间沉淀了一切,我们终究渴望回 到的不过是个水草丰美的地方,说一 些朴素的话,获得一些朴素的感情。 所有一切,都像秧苗一般真挚。
[⑤渠:他。朝餐:吃早饭。半霎:半晌,一会儿。⑥折腰:弯腰。只不答:指不搭 理农妇的要求,但却有别的话要说。以下两句便是农夫说的话。⑦莳:移栽植物, 这里指插秧。未匝:指这块田里还没有栽插完毕。匝,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教材】插秧歌课件—高中语文统 编版上 册
【新教材】插秧歌课件—高中语文统 编版上 册
下面,请大家尝试将上面那道题的答案 按照这三个步骤进行改编。
1、“抛”“接”“拔”“插”等字均为 插秧时的一系列动作。(解释含义) 2、勾勒出一幅紧张繁忙的劳动场面:全 家老少一齐出动,各尽所能,配合默契。 (描述景象) 3、“抛”、“接”、“拔”、“插”准 确地刻画出这家老小低头插秧、全神贯 注的神态,表现劳动人民忙碌而充实的 生活。(点明效果)
beyond 农民
中国是古老的农业大国,农业 生产历史悠久。人们对农业生 产的印象大多是“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的艰辛,是“晨 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劳 顿……而南宋 诗人杨万里却 把劳动场景写出了不同的感觉。
插秧歌
杨万里
复习作者相关知识
(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字廷秀,号 诚斋。汉族江右民系,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 桥镇湴塘村)人。南宋大臣,著名文学家、爱国诗人, 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南宋四大家”(又作 “中兴四大诗人”)。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 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 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杨万里登进士第,历仕宋 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曾任知奉新县、国子 博士、广东提点刑狱、太子侍读、秘书监等职,官至 宝谟阁直学士,封庐陵郡开国侯。开禧二年(1206 年),杨万里病逝,年八十。获赠光禄大夫,谥号 “文节”。 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 被誉为一代诗宗。他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 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杨万里的诗歌大多描写 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他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 苦、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著有《诚斋集》等。
粒谁汗锄 粒知滴禾 皆盘禾春 夫海成种 犹无万一 饿闲颗粒 死田子粟 。,。,
悯 农 二 首唐
李 绅
[]
不看人家一夜盖起高楼 不问苍天偏爱谁多 用我一片诚心一双手 换得平安自在生活 每个人头上一片天 每个人心中一块田 到底是丰收是荒年 问感觉不要看金钱 若是七分醉好梦田 何苦拼命要贪千杯 什么心结成什么缘 一份血汗收一份田
本课不是律诗是七言古体诗。
关于水稻种植
水稻的种植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以下几步: 育苗:在苗圃、温床、温室或直接在水田里培育幼苗,以备移植。 抛秧:水稻已经长成秧苗,在长得不高的时候就把它抛在田里。 插秧:育种的时候水稻比较密集,不利于生长,经过人工移植或 机器移植,让水稻有更大的生存空间。 施肥、杀虫:水稻长成后需要及时补充肥料和杀虫,否则可能减 产甚至绝收。 排水(补水):水稻前期生长需要适宜的水量,农民需要根据天 气状况和田里的水量进行排水或者补水。 收获:水稻穗变黄后,要及时采收并晾晒。
【新教材】插秧歌课件—高中语文统 编版上 册
朗读诗句正音 解决字词
思考并讨论 全诗描绘了什么画面?
抛秧接秧图 拔秧插秧图 雨中插秧图 呼唤早餐图 农夫应答图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抛秧接秧图
拔秧插秧图
“抛”“接”“拔”“插”,作者为什么要连用这四个动词
勾勒出一幅紧张繁忙的劳动场面:全 家老少一齐出动,各尽所能,配合默 契。农谚说“不误农时”,插秧关系 到来年收成的好坏。因此,每逢插秧 季节,不论男女老少都要起早贪黑, 投入到劳动中去。诗中正是根据这一 特点,用了四个动词“抛”、“接”、 “拔”、“插”准确地刻画出这家老 小低头插秧、全神贯注的神态。
【新教材】插秧歌课件—高中语文统 编版上 册
【新教材】插秧歌课件—高中语文统 编版上 册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新教材】插秧歌课件—高中语文统 编版上 册
呼唤早餐图
【新教材】插秧歌课件—高中语文统 编版上 册
这两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请加以赏析
【新教材】插秧歌课件—高中语文统 编版上 册
【新教材】插秧歌课件—高中语文统 编版上 册
【新教材】插秧歌课件—高中语文统 编版上 册
这两句写出了农夫一家怎样的精神风貌?
“雨从头上湿到胛”,雨势甚猛, 尽管戴“盔”披“甲”,仍淋得 浑身湿透,在如此恶劣的气候条 件下插秧不辍,其艰苦可以想见。 “农时不饶人”固然是其冒雨劳 作的主要原因,但农家吃苦耐劳 的精神藉此“一斑”也得到了充 分的显现。
【新教材】插秧歌课件—高中语文统 编版上 册
【新教材】插秧歌课件—高中语文统 编版上 册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新教材】插秧歌课件—高中语文统 编版上 册
雨中插秧图
【新教材】插秧歌课件—高中语文统 编版上 册
这两句使用了什么手法?效果如何?
1、比喻的手法。作者别出心裁地将 “斗笠”比作头盔,“蓑衣”比作铁甲 2、天公不甚作美,连连洒下雨水,正 在插秧的农家夫妇只好戴上斗笠,披上 蓑衣。比喻不仅是为了变化生新,而且 也是暗示:插秧简直就是一场紧张的战 斗,农家儿女正像全副武装的士兵一样 在与天奋斗,与地拼搏。同时,两个形 象化的譬喻的叠用,还化板滞为飞动, 造成一种前人所盛赞的“活泼泼”的气 势。
刚才这道题就涉及到高考诗歌鉴 赏常见的一种题型:“炼字”类 题,即将诗中一些字词单独挑出 来分析其好处。
【新教材】插秧歌课件—高中语文统 编版上 册
这类题目一般分成三步进行 答题: 第一步:解释该字在句中的 含义; 第二步:展开联想把 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第三步:点出该字构成了怎 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 感,或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点 出表现手法) 。
【新教材】插秧歌课件—高中语文统 编版上 册
作者除继续对活跃在画面上的农家夫妇进行点染 外,还给它配上了声声入耳的画外音。“唤渠朝 餐歇半霎”,这是写农妇招呼农夫小憩片刻,且 去用餐。“朝餐”,点出农夫起早出工,直到现 在还水米未沾。说明农事已紧张到极点。“低头 折腰只不答”,这是写农夫的反应:他仍然保持 着插秧的姿势,手脚不停地忙着,仿佛连抬起头 来望一眼的功夫也没有。这里,“只不答”,并 不是说他对农妇的呼唤置若罔闻,一声不吭,而 是说他没有答应农妇“歇半霎”的请求。
【新教材】插秧歌课件—高中语文统 编版上 册
下面,请大家尝试将上面那道题的答案 按照这三个步骤进行改编。
1、“抛”“接”“拔”“插”等字均为 插秧时的一系列动作。(解释含义) 2、勾勒出一幅紧张繁忙的劳动场面:全 家老少一齐出动,各尽所能,配合默契。 (描述景象) 3、“抛”、“接”、“拔”、“插”准 确地刻画出这家老小低头插秧、全神贯 注的神态,表现劳动人民忙碌而充实的 生活。(点明效果)
beyond 农民
中国是古老的农业大国,农业 生产历史悠久。人们对农业生 产的印象大多是“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的艰辛,是“晨 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劳 顿……而南宋 诗人杨万里却 把劳动场景写出了不同的感觉。
插秧歌
杨万里
复习作者相关知识
(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字廷秀,号 诚斋。汉族江右民系,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 桥镇湴塘村)人。南宋大臣,著名文学家、爱国诗人, 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南宋四大家”(又作 “中兴四大诗人”)。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 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 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杨万里登进士第,历仕宋 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曾任知奉新县、国子 博士、广东提点刑狱、太子侍读、秘书监等职,官至 宝谟阁直学士,封庐陵郡开国侯。开禧二年(1206 年),杨万里病逝,年八十。获赠光禄大夫,谥号 “文节”。 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 被誉为一代诗宗。他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 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杨万里的诗歌大多描写 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他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 苦、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著有《诚斋集》等。
粒谁汗锄 粒知滴禾 皆盘禾春 夫海成种 犹无万一 饿闲颗粒 死田子粟 。,。,
悯 农 二 首唐
李 绅
[]
不看人家一夜盖起高楼 不问苍天偏爱谁多 用我一片诚心一双手 换得平安自在生活 每个人头上一片天 每个人心中一块田 到底是丰收是荒年 问感觉不要看金钱 若是七分醉好梦田 何苦拼命要贪千杯 什么心结成什么缘 一份血汗收一份田
本课不是律诗是七言古体诗。
关于水稻种植
水稻的种植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以下几步: 育苗:在苗圃、温床、温室或直接在水田里培育幼苗,以备移植。 抛秧:水稻已经长成秧苗,在长得不高的时候就把它抛在田里。 插秧:育种的时候水稻比较密集,不利于生长,经过人工移植或 机器移植,让水稻有更大的生存空间。 施肥、杀虫:水稻长成后需要及时补充肥料和杀虫,否则可能减 产甚至绝收。 排水(补水):水稻前期生长需要适宜的水量,农民需要根据天 气状况和田里的水量进行排水或者补水。 收获:水稻穗变黄后,要及时采收并晾晒。
【新教材】插秧歌课件—高中语文统 编版上 册
朗读诗句正音 解决字词
思考并讨论 全诗描绘了什么画面?
抛秧接秧图 拔秧插秧图 雨中插秧图 呼唤早餐图 农夫应答图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抛秧接秧图
拔秧插秧图
“抛”“接”“拔”“插”,作者为什么要连用这四个动词
勾勒出一幅紧张繁忙的劳动场面:全 家老少一齐出动,各尽所能,配合默 契。农谚说“不误农时”,插秧关系 到来年收成的好坏。因此,每逢插秧 季节,不论男女老少都要起早贪黑, 投入到劳动中去。诗中正是根据这一 特点,用了四个动词“抛”、“接”、 “拔”、“插”准确地刻画出这家老 小低头插秧、全神贯注的神态。
【新教材】插秧歌课件—高中语文统 编版上 册
【新教材】插秧歌课件—高中语文统 编版上 册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新教材】插秧歌课件—高中语文统 编版上 册
呼唤早餐图
【新教材】插秧歌课件—高中语文统 编版上 册
这两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请加以赏析
【新教材】插秧歌课件—高中语文统 编版上 册
【新教材】插秧歌课件—高中语文统 编版上 册
【新教材】插秧歌课件—高中语文统 编版上 册
这两句写出了农夫一家怎样的精神风貌?
“雨从头上湿到胛”,雨势甚猛, 尽管戴“盔”披“甲”,仍淋得 浑身湿透,在如此恶劣的气候条 件下插秧不辍,其艰苦可以想见。 “农时不饶人”固然是其冒雨劳 作的主要原因,但农家吃苦耐劳 的精神藉此“一斑”也得到了充 分的显现。
【新教材】插秧歌课件—高中语文统 编版上 册
【新教材】插秧歌课件—高中语文统 编版上 册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新教材】插秧歌课件—高中语文统 编版上 册
雨中插秧图
【新教材】插秧歌课件—高中语文统 编版上 册
这两句使用了什么手法?效果如何?
1、比喻的手法。作者别出心裁地将 “斗笠”比作头盔,“蓑衣”比作铁甲 2、天公不甚作美,连连洒下雨水,正 在插秧的农家夫妇只好戴上斗笠,披上 蓑衣。比喻不仅是为了变化生新,而且 也是暗示:插秧简直就是一场紧张的战 斗,农家儿女正像全副武装的士兵一样 在与天奋斗,与地拼搏。同时,两个形 象化的譬喻的叠用,还化板滞为飞动, 造成一种前人所盛赞的“活泼泼”的气 势。
刚才这道题就涉及到高考诗歌鉴 赏常见的一种题型:“炼字”类 题,即将诗中一些字词单独挑出 来分析其好处。
【新教材】插秧歌课件—高中语文统 编版上 册
这类题目一般分成三步进行 答题: 第一步:解释该字在句中的 含义; 第二步:展开联想把 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第三步:点出该字构成了怎 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 感,或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点 出表现手法) 。
【新教材】插秧歌课件—高中语文统 编版上 册
作者除继续对活跃在画面上的农家夫妇进行点染 外,还给它配上了声声入耳的画外音。“唤渠朝 餐歇半霎”,这是写农妇招呼农夫小憩片刻,且 去用餐。“朝餐”,点出农夫起早出工,直到现 在还水米未沾。说明农事已紧张到极点。“低头 折腰只不答”,这是写农夫的反应:他仍然保持 着插秧的姿势,手脚不停地忙着,仿佛连抬起头 来望一眼的功夫也没有。这里,“只不答”,并 不是说他对农妇的呼唤置若罔闻,一声不吭,而 是说他没有答应农妇“歇半霎”的请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