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练习题及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壁赋》练习题及解析
⾚壁赋
1、下列加粗的字中,读⾳⽆误的⼀项是( )
A.桂棹(zhào)枕藉(jí)流觞曲⽔(shāng)放浪形骸(hái)
B.愀然(qiǎo)匏樽(páo)临⽂嗟悼(dào)孤⾈嫠妇(lí)
C.庐冢(cǒng)蜉蝣(fú)⽆物相之(xiàng)⼭川相缪(liáo)
D.酾酒(shī)横槊(shù)舳舻千⾥(zhú)江渚之上(zhǔ)
2、下列各组句⼦中,加粗词的意义和⽤法完全相同的⼀组是( )
A.⽉出于东⼭之上此⾮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B.扣舷⽽歌之侣鱼虾⽽友麋⿅
C.浩浩乎如冯虚御风相与枕藉乎⾈中
D.渺沧海之⼀粟此⾮曹孟德之诗乎
3、下列句⼦中,加粗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项是( )
A.⽉出于东⼭之上,徘徊于⽃⽜之间
B.于是饮酒乐甚,扣舷⽽歌之
C.渺渺兮予怀,望美⼈兮天⼀⽅
D.哀吾⽣之须臾,羡长江之⽆穷
4、下列句⼦中,加粗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项是( )
A.⽩露横江
B.挟飞仙以遨游
C.凌万顷之茫然
D.望美⼈兮天⼀⽅
5、下列各句中,加粗的成语使甩不恰当的⼀项是( )
A.他们的协查请求并没有得到积极回应,不免感慨系之:“他们没义务反馈,我们没权利去过问。

有些情况就不了了之,有些线索就浪费了。


B.党员要做到勤俭节约,就必须加强⾃⾝修养和党性锻炼。

⼀是要把好思想关,谨防⾃腐蜕变;⼆是要把好情感关,谨防情随事迁;三是要把好⼩节关,谨防⽳蚁毁堤。

C.同样的探索,不同的命运,多少反映出住房公积⾦制度⾯临的尴尬:⽤来看病,涉嫌违规;⽤来买房,沧海⼀粟。

D.马克思说过:“问题是时代的声⾳。

”⽇益发达的互联⽹让这些声⾳时常响起,不绝如缕。

6、下列对有关常识的判断不正确的⼀项是( )
A."壬戌之秋"中的"壬戌",采⽤的是⼲⽀纪年法,即"甲、⼄、丙、丁、戊、⼰、庚、⾟、壬、癸"⼗天⼲,与"⼦、丑、寅、卯、⾠、巳、午、未、申、⾣、戌、亥"⼗⼆地⽀循环相配来纪年,全部循环⼀次为60年。

B."七⽉既望"中的"既望"是据⽉亮的情况来记⽇,每⽉初⼀为朔,⼗五为望,⼗六为既望,三⼗为晦。

C."徘徊于⽃⽜之间"中的"⽃⽜",与"⼈⽣常离别,动如参与商"中的"参""商"相同,都是星宿的名称,前者是"⽃宿"和"⽜宿";后者是"参星"和"商星",后者因为此出彼没不同时出现,常⽤来⽐喻亲友难以相见。

D."苏⼦"当中的"⼦"是古代对男⼦的美称,如孔⼦、孟⼦等,与"将⼦⽆怒"中的"⼦"同,与《核⾈记》中"虞⼭王毅淑远甫刻"中的"甫"也相同。

7、苏轼在《⾚壁赋》中表达了⼀种旷达、超然的洒脱,请根据下⾯⽂段的具体语境,模仿画线句⼦,再写三个结构相似的句⼦,构成排⽐。

⼈能做到旷达,实在不简单。

旷这是对⼈⽣的感悟,是对世界的乐观,是对时代的热爱,是对⽣活的迷恋。

胸怀浩⼤,但不是野⼼膨胀;⽬光深远,但不是肆意贪婪。

旷这是崇⾼的思想修养与伟⼤⼈格的⾃我表现,是内在美的外在花环。

旷达不是⼭野豪⽓,⼭野豪⽓是草莽间个⼈主义的放
⼤; ; ; 。

8、补写出下列句⼦中的空缺部分。

1.在《⾚壁赋》中,苏轼⽤“__________”⼀句,⽣动形象地描绘出从东⼭之上升起的⽉亮在夜空中缓缓移动的情形。

2.苏轼在《⾚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来表现泛⾈的快乐,任凭⼀叶扁⾈随意漂荡,在“⽔波不兴”的辽阔江⾯上⾃由来去。

3.苏轼《⾚壁赋》中,“__________ , 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之后,舰船连绵、旗帜遮天的景象。

4.苏轼《⾚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通过侧⾯描写表现箫声的幽怨,其悲咽低回的⾳调感⼈⾄深,致使作者的感情由欢乐转⼊悲凉。

5.苏轼《⾚壁赋》中运⽤⽐喻的⼿法,感叹⽣命短暂和个体渺⼩的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6.苏轼在《⾚壁赋》中表现了豁达的宇宙观和⼈⽣观, 其中表明如果从事物变化的⾓度来观察天地万物,则万物时刻都在变动的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9、阅读下⾯这⾸宋诗,完成各题。

和董传留别
苏轼
粗缯⼤布裹⽣涯,腹有诗书⽓⾃华。

厌伴⽼儒烹瓠叶,强随举⼦踏槐花。

囊空不办寻春马①,眼乱⾏看择婿车②。

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③新湿字如鸦。

【注】①寻春马:引⽤孟郊《登科后》诗:“昔⽇龌龊不⾜夸,今朝放荡思⽆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看尽长安花。

”②择婿车:唐代进⼠放榜,例于曲江亭设宴。

其⽇,公卿家倾城纵观,⾼车宝马,于此选取佳婿。

③诏黄:即诏书,诏书⽤黄纸书写,故称。

1.下列对这⾸诗的赏析,不正确的⼀项是( )
A.⾸联说诗⼈⾃⼰⾝穿简陋的粗布⾐服,但是满腹诗书,⽓质⾼华。

B.颔联“厌伴””“强随”表明了董传的志向,希望通过科举出⼈头地。

C.诗歌巧⽤典故,“寻春马””“得意”是“春风得意马蹄疾”的巧妙化⽤。

D.尾联承接上两句,诗⼈进⼀步想象董传⾦榜题名、扬眉吐⽓的情景。

2.诗中流露出诗⼈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10、阅读下⾯的⽂⾔⽂,完成问题。

苏轼,字⼦瞻,眉州眉⼭⼈。

⽣⼗年?⽗洵游学四⽅,母程⽒亲授以书。

程⽒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

轼请⽈:“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 ”程⽒⽈:“汝能为滂,吾顾
”嘉祐⼆年,试礼部。

⽅时⽂磔裂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复以《春秋》对义居第⼀。

殿试中⼄科。

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吾当避此⼈,出⼀头地。

”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
服。

徙知徐州。

河决曹村,泛于梁⼭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

轼⽈:“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决不能败城。

”驱使复⼊。

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

”卒长⽈:“太守犹不
避涂潦,吾侪⼩⼈,当效命。

”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夜不⽌,城不沈者三版。

轼庐于其上,过家不⼊,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初,祖宗时,差役⾏久⽣弊。

王安⽯相神宗,改为免役。

司马光为相,知免役之害,不知其利,欲复差役,轼⽈:“差役、免役,各有利害。

免役之害,掊敛民财,敛聚于上⽽下有钱荒之患。

差役之害,民常在官,不得专⼒于农,⽽贪吏猾胥得缘为奸。

此⼆害轻重,盖略等矣。

”光不以为然。

轼⼜陈于政事堂,光忿然。

轼⽈:“昔韩魏公刺陕西义勇,公为谏官,争之甚⼒,韩公不乐,公亦不顾。

轼昔闻公道其详,岂今⽇作相,不许轼尽⾔耶? ”光笑之。

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六。

轼与弟辙,师⽗洵为⽂,既⽽得之于天。

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诵之。

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章以来,盖亦鲜矣。

⾃为举⼦⾄出⼊侍从,必以爱君为本,忠规谠论,挺挺⼤节,群⾂⽆出其右。

但为⼩⼈忌恶挤排,不使安于朝廷之上。

(节选⾃《宋史?苏轼传》,有删改)
1.下列对⽂中加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项是( )
A.⽐冠/博通经史属⽂/⽇数千⾔/好贾谊陆贽书/既⽽读《庄⼦》/叹⽈/吾昔有见/⼝未能⾔/今见是书/得吾⼼矣/
B.⽐冠/博通经史/属⽂⽇数千⾔/好贾谊陆贽书/既⽽读《庄⼦》/叹⽈/吾昔有见⼝ /未能⾔/今见是书/得吾⼼矣/
C.⽐冠/博通经史/属⽂⽇数千⾔/好贾谊陆贽书/既⽽读《庄⼦》/叹⽈/吾昔有见/⼝未能⾔/今见是书/得吾⼼矣/
D.⽐冠/博通经史/属⽂⽇数千⾔/好贾谊陆贽书/既⽽读《庄⼦》/叹⽈/吾昔有见/⼝未能⾔/今见/是书得吾⼼矣/
2.下列对⽂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
A.字.是古时对⼀个⼈的称呼,⼀般应该是男⼦⼆⼗岁⾏冠礼时由乡中长⽼或贵宾所取,可以与名的意思⼀致.也可以相关,甚⾄相反。

B.礼部,是中国古代官署之⼀,掌管吉、嘉、军、宾、凶五礼之⽤;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

长官为礼部尚书。

C.《春秋》,是由孔⼦修订的中国现存最早的⼀部编年体史书。

它与《乐经》《尚书》《诗经》《礼记》合称“五经”。

D.举⼦,即举⼈,授予通过乡试者。

乡试在省城举⾏,每三年⼀次,皇帝亲派主考官,因在⼋⽉举⾏故称“秋闱”,乡试第⼀名称为“解元”。

3.下列对原⽂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
A.苏轼才华出众。

欧阳修在梅圣俞⾯前很是推崇苏轼,听到欧阳修这话的⼈刚开始都很厌烦,很长时间之后,⼤家才真正信服了欧阳修的话。

B.苏拭勤政爱民。

黄河决⼝,徐州城将要被洪⽔冲毁,苏轼说服卒长带领⼿下⼈尽⼒筑堤,⾃⼰住在城墙上,过家门不⼊,最终保全了徐州城。

C.苏轼敢于直⾔。

苏拭和司马光就差役制和免役制的利弊争论不休、各执⼰见,司马光很愤怒, 苏轼⽤司马光做谏官时的事情对他进⾏反驳。

D.苏轼仕途坎坷。

苏轼⾃从中举以来,⼀直以爱戴君王为本,其忠⼼耿直、正直⽆畏远在群⾂之上,但被⼩⼈嫉妒和排挤,不能安然在朝廷中任职。

4.把⽂中画横线的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决不能败城。

(2)但为⼩⼈忌恶挤排,不使安于朝廷之上。

11、苏轼被贬黄州,却凭借《⾚壁赋》实现了对⽣命的反省与超越,在⽂学史上留下了永恒的丰碑,请从“反思与超越”的⾓度,谈谈你对⼈⽣的认识。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及解析:
答案:B
解析:A项,“藉”读“旧”。

C项,“冢”读“zhǒng”。

D项,“槊”读“shuò”。

2答案及解析: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虚词在⽂中的意义和⽤法的能⼒。

A项,介词,从/介词,表被动。

B项,连词,表修饰/连词,表并列。

C 项,助词,⽤在形容词后,……的样⼦,介词,相当于“于”。

D项,均为结构助词,的。

3答案及解析:
答案:D
解析:A项,“徘徊”古义为“停留”,今义为“在⼀个地⽅来回⾛动”。

B项,“于是”古义为“在这个时候”,今义为“连词,表⽰后⼀事紧接着前⼀事,后⼀事往往是由前⼀事引起的”。

C项,“美⼈”古义为“⾃⼰所怀念向往的⼈,古⼈常将其作为圣主贤⾂或美好理想的象征”,今义为“美貌的⼥⼦”。

4答案及解析:
答案:B
解析:A项,⽩露,古义:⽩茫茫的⽔⽓。

今义:⼆⼗四节⽓之⼀。

B项,古今义均为“漫游,游历”。

C项,茫然,古义:旷远的样⼦。

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或失意的样⼦。

D项,美⼈,古义:内⼼所思慕的⼈,有隐喻君王或美好理想的意思。

今义:美貌的⼥⼦。

5答案及解析:
答案:C
解析:沧海⼀粟:⼤海⾥的⼀颗⾕粒,形容⾮常渺⼩。

不合语境,此处应为“杯⽔车
薪”(⽤⼀杯⽔去救⼀车着了⽕的柴,⽐喻⽆济于事)。

A.感慨系之:感慨的⼼情联系着某件事,指对某件事有所感触⽽不禁慨叹。

B.情随事迁:思想感情随着情况的变迁⽽发⽣变化。

D.不绝如缕:形容局势危急或声⾳细微悠长。

6答案及解析: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识记⽂学常识的能⼒。

D项,“将⼦⽆怒”中的“⼦”在古代是对对⽅的敬称,相当于“您”。

7答案及解析:
答案:旷达不是玩世不恭,玩世不恭是肓⽬中⾃以为是的迷失;
旷达不是醉⽣梦死,醉⽣梦死是繁华中⽣命价值的贬损;
旷达不是⾃在逍遥,⾃在逍遥是失意时⼈⽣烦恼的掩饰
解析:解答此类题⽬要从形式和内容两个⽅⾯⼊⼿,既要考虑写作内容,⼜要考虑句式和修辞⼿法。

本题例句以“旷达” 为话题,采⽤“旷达不是……,……是……”的句式,揭⽰“旷达”和与其相关联的某种⼼理状态的不同。

要写三个结构相似的句⼦,构成排⽐。

8答案及解析:
答案:1.徘徊于⽃⽜之间; 2.纵⼀苇之所如; 凌万顷之茫然; 3.舳舻千⾥; 旌旗蔽空; 4.舞幽壑之潜蛟; 泣孤⾈之嫠妇; 5.寄蜉蝣于天地; 渺沧海之⼀粟; 6.盖将⾃其变者⽽观之; 则天地曾不能以—瞬
解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

易错字:(1)徘,徊;(2)苇,顷;(3)舳,舻,旌,蔽;(4)壑,蛟,嫠:(5)蜉,蝣,渺,沧,粟;(6)曾,瞬。

9答案及解析:
答案:1.A; 2.①对友⼈由衷的赞美之情。

⽤“腹有诗书⽓⾃华”费美友⼈⽓度光彩照⼈:“厌伴⽼儒”强随举⼦”赞美友⼈志向远⼤。

②对友⼈深情的⿎励。

⽤“寻春
马”“择婿车”的典故⿎励友⼈不要被眼前处境所难倒。

③对友⼈衷⼼的祝福。

结尾以⾦榜题名表达了对友⼈的祝福。

解析: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对诗句的理解能⼒,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采⽤了客观选择题
的形式。

解答此类题⽬,⾸先要审题,即明确题⼲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
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了哪些表现⼿法,再对照选项⼀⼀确认,得出答案。

本题A项,“说诗⼈⾃⼰”错,应是说友⼈“董传”。

故选A。

2.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鉴赏能⼒。

解答此类题⽬,要认真阅读题⽬、注释、诗歌内容,结合背景及作者情况全⾯理解诗歌内容情感。

解答时要抓住关键词分析。

对友⼈的赞美:“腹有诗书⽓⾃华” 胸中有学问⽓质⾃然光彩夺⼈;“厌伴⽼儒烹瓠叶,强随举⼦
踏槐花”意思是不喜欢陪伴着⽼儒⼀块清谈过“烹瓠叶”那样的苦⽇⼦,决定随从举⼦们参加科举考试。

对友⼈深情的⿎励:“寻春马”“ 择婿车”两句是勉励董传⾝处贫穷也要保持着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追求⾃⼰的⼈⽣⽬标。

对友⼈衷⼼的祝福:结尾句意思是考试得中仍然可以向世俗的⼈们夸耀,诏书上如鸦的⿊字新写着你的名字,以⾦榜题
名表达了对友⼈的祝福。

10答案及解析:
答案:1.C; 2.C; 3.A; 4.(1)富⼈们出城,⽼百姓都动摇了,我还与谁守卫这座城池呢?
我在这⾥,就决不允许洪⽔危及城池。

(2)只是他被⼩⼈嫉妒和排挤,使得他不能安然在朝廷中任职。

解析:1.圈出句⼦中的名词和代词,如“经史”“千⾔”“贾谊陆贽书” “庄
⼦”“吾”“ ⼝”“书”等,然后依据语法关系进⾏排除,“经史”为名词,作“博
通”的宾语, 其后断句,排除A项;“见”为名词,作“有”的宾语, 其后断句,排除B 项;“是书”是“这本书”的意思, 作“见”的宾语,其后断句,排除D项
2.“《春秋》……与《乐经》《尚书》《诗经》《礼记》合称‘五经’ ”有误,五经为《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3.“听到欧阳修这话的⼈刚开始都很厌烦”理解错误,⽂中说“刚开始听到欧阳修这话
的⼈都认为是欧阳修虚夸,并不信服,很长时间之后,⼤家才真正信服了欧阳修的话”,
选项对“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的“厌”理解错误
4. 【参考译⽂】
苏轼,字⼦瞻,眉州眉⼭(今四川省眉⼭市)⼈。

苏轼⼗岁时,他的⽗亲苏洵外出四处游学,母亲程⽒亲⾃教授苏轼读书。

程⽒在读到东汉《范滂传》时,不禁感慨叹息。

苏轼问母亲:“如果苏轼将来做范滂(东汉⼈,字盂博,少年时便怀澄清天下之志)那样的⼈, 母亲是否允许呢?”程⽒说:“你能够做范滂那样的⼈,我难道就不能成为范滂母亲那样
的⼈吗?”到⼆⼗岁的时候,苏栻博学多识,通晓经书和历史,每天写⽂章洋洋数千⾔,喜
欢贾谊(汉初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和⽂学家)、陆贽(唐代贤相之⼀)的⽂集。

不久当他读到《庄⼦》的时候,感叹说:“我以前有这样的想法, 但嘴⾥却说不出来。

现在看到这本书⾥写的,正好和我⼼⾥想的⼀样啊!”嘉祐⼆年(1057),参加礼部的科举考试。

当时
⽂章⽀离分裂和诡异奇怪的弊病很严重,欧阳修正思索有什么⽅法能救治这种弊病。


他得到苏轼的《刑赏忠厚论》这篇⽂章时,⼜惊⼜喜,就想评为第⼀,但⼜怀疑可能是⾃
⼰的学⽣曾巩所作, 于是最终只评为第⼆名,但是凭借“《春秋》经义策问”取得第⼀。

参加殿试,中⼄科。

后来苏轼携书信拜见欧阳修,欧阳修对梅尧⾂(字圣俞,北宋著名诗⼈)说: “我的⽂章⽐这个⼈要逊⾊⼀⼤截啊!”刚开始听到欧阳修这话的⼈都认为是欧阳
修虚夸,并不信服。

很长时间之后,⼤家才真正信服了欧阳修的话。

(苏轼)调到徐州(今江苏徐州市)任知州。

黄河在曹村这个地⽅决⼝,泛溢于梁⼭泊和南清河等地, 最后洪⽔汇集到徐州城下。

暴涨的洪⽔没有被及时疏导,徐州城将要被洪⽔冲毁,城⾥的富裕⼈家都争着出城躲避洪⽔。

苏轼说:“富⼈们出城,⽼百姓都动摇了,我还与谁守卫这座城池呢?我在这⾥,就决不允许洪⽔危及城池。

”于是,将逃出城外的富⼈们⼜赶回城⾥。

苏轼拜访守卫徐州城的军队,叫出⼠兵头⽬说:“黄河⽔将危害到徐州城,事态⾮常紧急,即使你们是禁军,也要听从我的命令为我效⼒。

”⼠兵头⽬说:您太守⼤⼈尚且不躲避洪⽔和污泥,我们都是⼩⼈,理应为您效命。

”于是带领⼿下⼈拿着畚锸等⾛出军营,修筑起东南长堤。

⾬⽇夜不停,城墙仅有三版没有淹没到洪⽔⾥。

苏轼在城墙上过夜,路过家门时也没有进去。

他让各级官员分别堵住各⾃防守的地⽅,最后终于保全了徐州城。

当初,宋太祖时实⾏差役制度,时间长了,产⽣了弊病。

王安⽯担任宋神宗的宰相时改为免役制。

司马光担任宰相,知道免役的害
处,不知道它的好处,想要恢复差役制。

苏轼说:“差役制和免役制各有利弊。

免役的害处是官吏聚敛民财,钱财聚集在朝廷⽽百姓闹钱荒。

差役的害处是百姓长时间服役,不能专⼼全⼒在农事上,此时那些贪婪狡猾的官吏就趁机做⼀些不法的事情。

这两种害处的程度,⼤概是相等的。

”司马光并不认为苏轼说得正确。

苏轼⼜在政事堂陈述⾃⼰的观点,司马光很愤怒。

苏轼说:“当年宰相韩魏公(指韩琦,是宋朝时辅佐过三任皇帝的宰相)指责陕西省的义勇军,您当时是谏官,努⼒和他争执,韩公不⾼兴了,您也不顾。

苏轼以前听您详细说过这件事, 难道今天您做了宰相,就不许我苏轼把话说完吗?”司马光听完笑了起来。

建中靖国元年(1101),苏轼在常州(今江苏常州市)去世,享年66岁。

苏轼和弟弟苏辙,随⽗亲苏洵学习⽂章,后来得⼒于天赋。

即使是嬉笑怒骂的⾔语,也都能写成⽂章诵读。

他的⽂章博⼤丰富,光辉灿烂,称雄百代,⾃从⽂章产⽣以来,(这种情况)⼤概也是很少见的。

苏轼⾃从成为举⼈到后来出⼊皇帝⾝边做侍从, 都⼀定是以爱戴君王为根本,忠⼼耿直的⾔论,正直⽆畏的节操,都远远在众⼤⾂之上。

只是他被⼩⼈嫉妒和排挤,使得他不能在朝廷中安然任职。

11答案及解析:
答案:
⼈⽣因反思⽽超越
苏轼在《⾚壁赋》中说“盖将⾃其变者⽽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瞬;⾃其不变者⽽观之,则物与我皆⽆尽也”,正因为他在这次⾚壁之游中领悟到事物“变与不变”的哲理,才实现了⾃我的精神突围,从此奠定了他在中国⽂学史上的先驱地位。

⼈⽣因反思⽽超越,超越⾃我的痛苦,超越现实的束缚,追求⼒所能及的⽣命极致,⽣命也因超越⽽达到精神的永恒。

古罗马帝国皇帝马可?奥勒留在治国理政之时不忘反思,为后世留下《沉思录》这部思想经典;荷兰画家伦勃朗拒绝迎合世俗的喜好,忍受家庭的不幸和⼀系列磨难,追求⾃⼰的艺术风格,留下《夜巡》等⼀幅幅旷世杰作;鲁迅从学校放映的纪录⽚中看到了国⼈的⿇⽊,从此弃医从⽂,成为⽂坛⼀⽣领呐喊的精神领袖。

纵观古今,伟⼈之所以伟⼤,是因为他们能够超越⾃我和现实的藩篱,追求⽣命中可以永恒的东西。

我们虽不是伟⼈,但是也要学会在现实中不断思考,不能庸庸碌碌、随波逐流。

解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