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_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说明导管是水分在植物体内运输的通道。
描述叶片的基本结构。
解释气孔的组成及开闭原理。
能力目标:通过设计、观察实验,培养学生分析和综合的能力以及实验探究能力;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同绿色植物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叶片的基本结构。
难点:解释气孔的开闭原理。
三、教学过程
四、板书设计
课后延伸提出课后思考题:
1.为什么叶片的下表
皮气孔较多?
2.为什么叶片秋天会
发黄?叶片落地时是
正面朝上还是背面朝
上?
3.根吸收进来的水,
绝大部分都散失掉
了。
这是不是一种很
大的浪费呢?有什么
意义吗?课后查找资料,解
决相关问题
拓展知识面,
培养学生主动
探索的欲望,
同时为下节课
的学习做铺
垫。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喜欢直观形象的事物,乐于动手实践。
因此,在教学中通过数据资料、设计实验和模拟实验展示来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同时利用多媒体动画课件辅助教学,结合观察法、讨论法、合作法等多种学习方法,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主动探究式教学理念。
课堂效果分析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是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的重点考虑内容之一。
生物学与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兴趣的培养、情感的交流、情感的共鸣,能使学生体验到愉快、积极、振奋的情感,更主动积极地去领会知识、从事学习活动和探索生物自然的奥秘。
倡导探究式学习,尤其是实验操作,其实质是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逐步提高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和交流能力等。
本节课主要通过倡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形式的探究式学习,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亲自动手实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趣味性;让学生合作学习,积极主动地去进行实验,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与交流的能力;紧接着在教师的帮助和引领下归纳总结出新的知识,也极大地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有了理论知识的支持,进一步引导学生巩固练习,使所学知识真正的能够学以致用,教学效果显著,后期从作业完成的质量上来看,本节课的教学也是非常成功的。
教材分析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是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三章的教学内容。
本章教学内容围绕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展开,描述了水的吸收、运输、散失三个过程。
水分的吸收与根有关,根尖成熟区的根毛与吸收水分相适应。
水分的运输与木质部的导管有关,根、茎、叶中的导管相互连通,适于水分运输。
水分的散失通过蒸腾作用进行,而进行蒸腾作用的主要部位是叶片。
水分吸收、运输、散失三个过程紧密相联,并体现了植物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另外,利用气孔的“开”与“闭”的关系,使学生初步形成辨证的观点。
课题:第三单元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1. 说明导管是水分在植物体内运输的通道。
2.描述叶片的基本结构。
3.解释气孔的组成及开闭原理。
能力目标:通过设计、观察实验,培养学生分析和综合的能力以及实
验探究能力;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认同绿色植物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学习过程】
探究任务一: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运输
1.植物吸水的主要器官是_____,此器官吸收水分的主要部位是____________,有大量的_____,增大了吸收面积。
2.水分在茎内的运输结构是________,属于_______组织。
探究任务二:植物的蒸腾作用
1.概念:水分从活的植物体表面以_________状态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叫做蒸腾作用。
主要部位:蒸腾作用主要是通过________进行。
【典例1】验证叶是植物进行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应采用的装置是()
A. ①和②
B. ②和④
C. ①和④
D. ③和④
2.叶片的结构:
(1)叶片由______、______和______三部分组成。
(2)表皮由____层排列紧密的细胞构成,分为__________和___________,属于_____组织,在表皮上分布有_______。
(3)气孔是由一对______形的______细胞围成的空腔,是________的“门户”,也是________的“窗口”。
(4)叶脉中有导管和筛管,属于______组织,有运输和支持作用。
(5)叶肉:________组织,叶肉细胞内有__________,主要作用是进行_____________。
【典例2】如图是显微镜下观察到的
某种陆生植物叶的上下表皮(ab表
示细胞),以下判断错误的是()A.甲是上表皮 B.乙是下表皮
C.a能进行光合作用 D.b能进行光合作用
【典例3】取甲乙丙丁四组大小、发育程度相似,质量相同的新鲜菠菜叶,做如下处理:
组别甲乙丙丁
涂凡士林的
不涂上表皮下表皮上、下表皮部位
再将上述四组叶片置于通风处,则出现萎蔫现象的先后顺序是()A.甲→乙→丙→丁 B.甲→丙→乙→丁
C.丁→乙→丙→甲 D.丁→丙→乙→甲
【反馈练习】
1.苹果树的根系吸收的水分主要用于()
A.光合作用
B.蒸腾作用 C .呼吸作用 D.果实的生长和发育
2.小明在野外迷路并且口渴难忍,幸好他有个盛面包的无色塑料袋,小明将它套在一棵绿叶植物上,过一段时间后,收集到了好多水.小明这是在利用植物的()
A. 光合作用
B. 蒸腾作用
C. 呼吸作用
D. 以上
都是
3.气孔是叶表皮上一对保卫细胞围成的空腔,它的作用不包括()A.水分散失的门户 B.氧气进出的门户
C.二氧化碳进出的门户 D.无机盐进出的门户
4.如图是气孔张开和闭合示意图,下列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A.气孔是植物蒸腾作用的“门户”,也是气体交换的“窗口”B.当夜幕降临时,叶片的大多数气孔呈①状态,蒸腾作用随之而减弱
C.当太阳升起时,叶片的气孔可由状态②转为状态①
D.气孔①→②状态的状态可能影响无机盐的运输
5.植物体吸收水分到蒸腾作用散失水分,主要经过四步:
①根吸收水分②通过气孔散发到空气中③通过导管输送到叶④水分化为水蒸气。
其正确的顺序应该为( )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②
C、①③②④
D、①④③②
6.下图是叶片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图中①是__________。
(2)图中②是_______,细胞内含有________,
是植物进行__________的主要结构部位。
(3)具有支持和输导作用的是[ ]_________。
(4)结构④是________,它是植物____________
的“门户”,也
是___________的“窗口”,其开闭由[ ]_________________控制。
【课后延伸】
1.为什么叶片的下表皮气孔较多?
2.为什么叶片秋天会发黄?叶片落地时是正面朝上还是背面朝上?
3.根吸收进来的水,绝大部分都散失掉了。
这是不是一种很大的浪费呢?有什么意义吗?
课后反思
1、关于水分的运输结构——导管,在前面的学习过程中已经知道其位于植物的根茎叶中,本节课采用芹菜作为实验材料,让学生亲自观察实验现象,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2、本节课中蒸腾作用的概念相对比较抽象,对七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
但是在生活过程中也见到过蒸腾作用的现象,学生多多少少会有所了解,因此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基于课标,情境设计基于生活。
通过小组合作设计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用于探索用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但难点在于如何引导学生,本节课提供的实验材料较多,而此部分并未真正提供试验材料,学生易受提供材料的限制,在以后的课堂
过程中可以利用实物进行实验,快速有效。
3、气孔的组成及开闭原理是本节课的难点,课本中只有简单地介绍,而本节课利用气球模拟气孔的开闭,便于学生接受与理解,很好地突破了难点。
4、在研究上下表皮气孔的多少和表皮细胞与叶肉细胞的区别时,也让学生分别利用冬青叶片和菠菜叶片进行了实验,极大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5、如何才能更好的运用探究性学习等创新性教学活动实现新课标所强调的重要概念的教学,在整节课的备课、上课与磨课的过程中,我们组的全体老师给我提出了不少有益的建议,使我思考良多也受益颇多。
当然其他方面也给我提出了很多建议,如教学时间的把握,课堂语言的精炼,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课堂评价等各个方面的建议,我也做了修改,但限于我水平有限,其中涉及的有些教学习惯还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改变,逐步调整。
课程标准分析
义务教育阶段的生物课程是国家统一规定的,以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为主要目的的一门必修课程。
本节课的课标分析从课程总目标和课程基本理念两个方面来进行解说。
(一)课程总目标
本课程的总目标是:
1知识目标:获得生物学基础知识;人体结构、卫生保健;生物科学技术的应用;
2能力目标:正确使用实验工具和仪器;收集利用资料信息;发展科学探究能力;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爱祖国、爱家乡;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实事求是、探索创新;关注社会问题;养成良好生活卫生习惯。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说明导管是水分在植物体内运输的通道。
描述叶片的基本结构。
解释气孔的组成及开闭原理。
能力目标:通过设计、观察实验,培养学生分析和综合的能力以及实验探究能力;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同绿色植物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二)课程标准基本理念
《标准》的设计是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
《标准》提出了全体学生通过努力都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有较大的灵活性,以适应不同学校的条件和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实现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
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参加社会生活、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包括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
本《标准》规定的
课程目标、内容和评价都应该有利于提高每个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倡导探究性学习生物科学不仅是众多事实和理论,也是一个不断探究的过程。
《标准》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本节课的设计理念就是让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亲自动手进行实验,加深学生对蒸腾作用以及叶片结构的理解,培养学生树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同时,本节课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同桌合作等方式代替教师“填鸭式”的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逐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本节课不管是从课程目标上,还是课程理念上来讲,都是符合课程标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