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寄生虫学重点知识点归纳总结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体寄生虫学
总论
一、主要概念
1、共生:两种生物之间的共同生活方式
2、片利共生(共栖):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其中一方从共同生活中获利,另一方既不获利,也不受害。

3、互利共生:;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双方互相依存,共同受益,这种关系称为互利共生。

4、寄生: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其中一方获利,而另一种生物受到损害,这种关系称为寄生。

5、寄生虫:寄生生活中获得利益的原虫、蠕虫和节肢动物等低等动物。

6、宿主:在寄生生活中被寄生虫寄生,提供寄生虫营养和居住场所,并受其伤害的人或动物为宿主。

7、终宿主:寄生虫的成虫或有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

8、中间宿主:寄生虫的幼虫或无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

9、保虫宿主(储存宿主):作为人体寄生虫病传染源的受染哺乳动物。

10、转续宿主:寄生虫的非正常宿主。

11、生活史:寄生虫完成一代生长发、发育、繁殖的整个过程称为寄生虫的生活史。

12、感染阶段:寄生虫侵入宿主体内后能继续发育和/或繁殖的发育阶段。

13、带虫者:体内带有寄生虫而未表现临床症状的人。

14、寄生虫与宿主的相互关系
(一)、寄生虫对宿主的致病作用
A.掠夺营养;B、机械性损伤;C、毒性反应;D、超敏反应。

(二)、宿主对寄生虫的免疫作用
1、先天性免疫
2获得性免疫:1)非消除性免疫:带虫免疫;伴随免疫。

2)消除性免疫
三、寄生虫的流行与防治
(一)寄生虫流行的基本环节
1、传染源:寄生虫病人;带虫者;保虫宿主;
2、传播途径;
3、易感人群。

(二)影响寄生虫病流行的因素:自然,生物,社会。

(三)寄生虫的流行特点:地方性;季节性;自然疫源性。

(四)寄生虫病的特点:
1、异位寄生;
2、幼虫移行症:幼内脏虫移行症;皮肤幼虫移行症;
3、慢性感染和急性感染
(五)寄生虫病的防治原则
1、控制和消灭传染源;
2、切断传播途径;
3、保护易感者
四、WHO重点防治的六大热带病:疟疾(malaria),血吸虫病(shistosomaiasis),丝虫病(filariasis),利什曼病(leishmaniasis),锥虫病(trypanosomaiasis),麻风病(微生物)五、我国五大寄生虫病:疟疾、血吸虫病、丝虫病、利什曼病、钩虫病(hookworm disease)
医学蠕虫学
第一章线虫
土源性线虫:蛔虫(我国感染率较高)、钩虫、鞭虫、蛲虫
生物源性线虫:丝虫、旋毛虫
第一节似蚓蛔线虫(蛔虫)
一、形态
1、成虫:长圆柱形,形似蚯蚓
雌虫:较大,长20-35cm,尾直
雄虫:较小,长15-31cm,尾端向腹面弯曲
2、虫卵:
受精卵:短椭圆形,棕黄色,卵壳厚,外被波浪状的蛋白质膜,卵壳内有一个椭圆形的卵细胞。

未受精卵:长椭圆形,卵壳蛋白质膜较薄,卵壳内含大小不等的卵黄颗粒,也称屈光颗粒。

感染期虫卵:受精卵细胞不断分裂而形成幼虫盘曲在壳内
二、生活史
成虫→虫卵→感染性虫卵→幼虫→(小肠小肠壁静脉或淋巴管→肝→右心→肺→气管→咽喉→胃→小肠)成虫
寄生部位:人小肠;感染阶段:感染性虫卵;感染方式:经口感染
三、致病
幼虫:蛔蚴性肺炎
成虫:掠夺营养;损伤肠粘膜,并发症(肠道蛔虫症,蛔虫性肠梗阻)
四、实验诊断
1、直接涂片法:检出率一张80%,三张95%
2、试验驱虫法
五、流行因素:
1、生活史简单,产卵量大
2、虫卵抵抗力强
六、防治原则:
1、开展卫生宣传教育,加强预防工作;
2、加强粪便管理;
3、普查普治。

第二节钩虫:十二指肠钩口线虫和美洲板口线虫(十二指肠钩虫和美洲钩虫)
一、形态
1、成虫:A、虫体细长,10mm
雌虫:尾端呈圆锥状
雄虫:尾端膨大成交合伞
B、头部具头腺,可分泌抗凝素
C、口囊发达:十二指肠钩虫:两对钩齿
美洲钩虫:一对板齿
2、虫卵:椭圆形,无色透明,卵壳薄,刚排出虫体的的虫卵内含2—8细胞
二、生活史
成虫→虫卵→杆状蚴→丝状蚴→真皮的血管、淋巴管→右心→肺→气管→咽喉部→胃→小肠→成虫
寄生部位:小肠
感染阶段:丝状蚴
感染方式:丝状蚴从皮肤钻入人体
三、致病
幼虫::钩蚴性皮炎
呼吸道症状:肺部炎症
成虫:⑴贫血:成虫吸血,且边吸边排
分泌抗凝素,是伤口血流不止
不断更换吸血部位,是新旧伤口同时流血
十二指肠钩虫:0、25ml/天美洲钩虫:0、05ml/天
⑵消化道症状;⑶异嗜症。

四、实验诊断
1、直接涂片法;
2、饱和盐水漂浮法;
3、钩蚴培养法
五、流行
世界性分布,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尤为广泛。

因素:有传染源存在;病人粪便污染土壤;人与土壤接触。

总结
虫名似蚓蛔线虫(蛔虫)
Ascarislumbricoides (钩虫)十二指肠钩口线虫(Ancylostomaduodenale)
美洲板口线虫(Necatoramericanus)
形态特征成虫形似蚯蚓,活体肉粉色或微黄色,
死后灰白色。

“品”字形唇瓣。

雄虫
较雌虫体小,尾端向腹面卷曲,生
殖器官单管型,尾部镰刀状交合刺;
雌虫尾端尖直,生殖器官双管型。

体态
口囊
交合伞
背辐肋
交合刺
头和尾向背侧弯曲,
略呈“C”形
腹侧有两对钩齿
略圆
由远端分二支,每
支又分三小支
二根、末端分开
头向背、尾向腹弯,
略呈“S”形
腹侧有一对板齿
略扁
由基部分二支,
每支又分二小支
二根,末端合并成
一个倒钩
虫卵受精:宽椭圆形,(45-75)μm*
(35-50)μm。

表面有凹凸不平蛋白
质膜,卵壳较厚(自外向内受精膜、
壳质层、蛔甙层),卵细胞与卵壳间
形成新月形空隙。

未受精:长椭圆
形,卵壳与蛋白质膜较薄,无蛔甙
层,内含许多大小不等折光性颗粒。

椭圆形,无色透明,卵壳极薄,卵壳与
卵内细胞间有明显的间隙,刚产出的虫
卵内含2-8个细胞
生活史感染
阶段
感染性虫卵丝状蚴
感染
方式
经口误食皮肤,经口(口腔黏膜)
体内
移行
虫卵→肠→血或淋巴→肝→心→肺
→支气管→气管→咽喉部→肠
皮肤→血或淋巴→肝→心→肺→支气
管→气管→咽喉部→肠;
口→食管→胃→肠
寄生
部位
小肠(成虫)十二指肠、空肠上段
中间
宿主
无,直接发育型,土源性线虫无
终宿

人人
致病性致病
阶段
幼虫(蛔蚴移行
症)
成虫幼虫成虫
临床肺蛔虫症:发热、损伤肠粘膜,引1)钩蚴性皮炎:1)消化道症状:
表现咳嗽、哮喘、畏
寒、胸痛、胸闷,
如蛔蚴性肺炎;
超敏反应:发热、
荨麻疹、血管异
位神经性水肿;
异位器官组织损
害起营养不良(食
欲不振、恶心、
呕吐、脐周间歇
性疼痛、腹泻,
肠蛔虫症);变态
反应,并发症胆
道蛔虫症、肠梗
阻肠穿孔,阑尾
炎。

灼热、针刺、奇痒
感,继而出现斑疹
或丘疹,1-2日内
成为水泡,一般于
数日内消失。

2)呼吸道症状:
肺部的损害,局部
出血和炎性病变。

造成宿主消化功能
紊乱,食欲增大,
加重贫血程度,油
样黑便。

2)贫血及异嗜症:
造成贫血、异嗜症、
妇女闭经、早产或
流产,并可影响儿
童生长发育和智力
发育。

3)婴儿钩虫病:急
性便血性腹泻,大
使呈黑色或柏油
样,面色苍白,消
化功能紊乱,发热,
贫血,肺炎。

4)嗜酸性粒细胞增
多症。

实验诊断粪便直接涂片法:虫卵;饱和盐水
浮聚法或沉淀集卵法粪便检查:直接涂片法、饱和盐水浮聚法、钩蚴培养法
成虫检查法:可鉴定虫种或考核疗效,服药后淘洗大便收集虫体。

防治措施查:消灭传染源,加强粪便管理
治:使君子、苦楝树根皮、肠虫清
(阿苯达唑)
宣:防止病从口入查:消灭传染源,加强粪便管理
治:西药:噻嘧啶、左旋咪唑(十二指肠钩虫),甲苯咪唑(美洲钩虫)
中药:雷丸、槟榔、苦楝树根皮
防:做好个人防护,使用工具和个人防护用品;涂防护剂(25%白矾
溶液、2.5%松香酒精、2%碘酊);左旋咪唑涂肤剂治钩蚴性皮炎。

第三节蛲虫(蠕形住肠线虫)
一、形态
1、成虫:细小,乳白色
雌性:8-13cm,尾端长而尖细
雄性:2-5cm,尾端向腹面曲
2、虫卵:无色透明,椭圆形,两侧不对称,卵内有一卷曲幼虫
二、生活史:
成虫→虫卵→感染性虫卵→幼虫→成虫
寄生部位:回盲部
感染阶段:感染性虫卵
感染方式:经口感染
成虫寿命:2-4周
三致病:
1、肛周及会阴皮肤瘙痒、炎症;
2、异位寄生及损害。

四、实验诊断:
1、查虫卵,清晨便前;肛周拭子法:透明胶纸法和棉签拭子法。

2、查成虫:宿主入睡后2-3小时
五、流行
分布于世界各地,感染率城市高于农村,儿童高于成人
因素:1、传染源:病人与带虫者;2、生活史简单;3、感染方式简单,机会多
2、自体感染:肛门——手——口
3、间接感染
4、虫卵抵抗力强
第四节丝虫
班氏吴策线虫和马来布鲁线虫(班氏丝虫和马来丝虫)
一、形态
1、成虫:丝线状,乳白色
雌性:58、5-105×0、2-0、3mm,尾端略向腹面弯曲
雄性:28、2-42×0、1-0、15mm,尾端向腹面弯曲2-3圈
2、微丝蚴:卵胎生幼虫,状如小蛇,头端钝圆,尾端尖细,外被鞘膜,体内有体核,头端无核区为头间隙
二、生活史幼虫:蚊体内,成虫:人体内。

成虫→微丝蚴→腊肠期幼虫→丝状蚴→成虫
↓↑
蚊胃→蚊子胸肌→蚊下唇
成虫寄生部位:淋巴系统
马来丝虫:
班氏丝虫:
2、终宿主:中间宿主:
3.感染阶段:
4、感染方式:
5、微丝蚴的夜现周期性:
三、致病:主要为成虫对淋巴系统的损害
1、急性炎症和过敏应用期
急性淋巴结炎、淋巴管炎、丹毒样皮炎
班氏丝虫:急性精索炎、附睾炎、睾丸炎
2、慢性阻塞期
A、象皮肿:局部皮肤和皮下结缔组织增生
班氏丝虫:
马来丝虫:
B、乳糜尿、睾丸鞘膜积液
四、实验诊断
血液检查:厚血膜法,鲜血片法
采血时间:晚上9时至次日清晨2时
五、流行:
1、流行于热带与亚热带地区
班氏丝虫:世界性分布,以亚洲较为严重
马来丝虫:仅限于亚洲
2、传播媒介:班氏丝虫:库蚊
马来丝虫:按蚊
六;防治原则
1、普查普治首选药物:海群生
2、灭蚊防蚊
第五节、旋毛形线虫
一.生活史:
宿主食入含活幼虫囊包的肉感染:幼虫自囊包逸出→4次蜕皮发育为成虫→交配产幼虫→新生幼虫随淋巴血液到达全身各处,只有到达骨骼肌内的进一步发育→1个月后形成囊包囊包内幼虫:半年开始钙化,幼虫死亡,有时幼虫可活数年,30年。

成虫寄生部位:十二指肠、空肠上段
幼虫寄生部位:同一宿主的横纹肌细胞内
感染阶段、致病阶段、诊断阶段:囊包幼虫(一个嚢包内有1-2条幼虫)
保虫宿主:猪、鼠、犬、羊等
雌虫寿命:1~2月,少数3~4月
二、致病:
主要致病阶段:幼虫
(1)侵入期(肠道期):小肠上段广泛性炎症
感染→成虫产幼虫(约1W)
(2)幼虫移行期(肠外期):全身性血管炎、肌炎、心肌横纹炎、毒血症(ES);全身性肌痛为本病最突出症状(腓肠肌、肱二头肌、肱三头肌明显);可有吞咽咀嚼困难和说话困难;心肌炎并发心力衰竭是本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

幼虫→血循移行→肌肉(2-3W)
(3)囊包形成期(恢复期):受损肌细胞修复过程
幼虫→囊包幼虫→修复(4-16W)
三.实验诊断:肌肉组织活检找幼虫囊包--发病10天后从腓肠肌、肱二头肌或三角肌摘取米粒大小(0.2-0.5g)的肌肉压片镜检。

四.防治药物:首选阿苯达唑。

三苯双咪。

第二章吸虫
1、多数体形为叶片状或长舌状(血吸虫除外)。

2、有口无肛门,但有排泄孔通向体外。

具口、腹吸盘。

3、多数雌雄同体(血吸虫除外)
4、虫卵多有卵盖(血吸虫除外)
5、生活史:均需经历无性世代与有性世代的交替及宿主的转换。

基本发育过程---卵、毛蚴、胞蚴、雷蚴、尾蚴、囊蚴、后尾蚴或童虫、成虫。

第一节肝吸虫(华支睾吸虫)
一、形态:
1、成虫:a、体形狭长,背腹扁平,似葵花籽仁
b、具口、腹吸盘
c、雌雄同体:两个分支状的睾丸,子宫管状,弯曲
2、虫卵:寄生人体的最小寄生虫卵,黄褐色,前窄后宽,前端有明显卵盖,具肩峰,小疣,卵内含毛蚴
二、生活史:
成虫→卵→毛蚴→胞蚴→雷蚴→尾蚴→囊蚴→成虫
寄生部位:
终宿主:
保虫宿主:
第一中间宿主:
第二中间宿主:
感染阶段:囊蚴
感染方式:生食或半生食含活囊蚴的淡水鱼虾
三、致病:阻塞性黄疸;胆管炎、胆囊炎;消化功能紊乱;肝硬化;胆石症
四、实验诊断:a、粪检虫卵:沉淀集卵法,b.十二指肠引流液检查。

五、流行:主要流行在东亚及东南亚各国,广东珠江三角洲为世界性高发区,不良饮食习惯为本病流行的最主要因素
六、防治原则:
1、治疗药物:吡喹酮
2、改变不良饮食习惯,注意饮食卫生
3、加强粪管,改善养鱼办法
第二节卫氏并殖吸虫(肺吸虫)
主要与华支睾吸虫(肝吸虫)区别
虫名华支睾吸虫(肝吸虫)
Clonorchissinensis 卫氏并殖吸虫(肺吸虫)Paragonimuswestermani
形态特征成虫
虫卵形似芝麻,黄褐色,平均大小29×
17um,为最小蠕虫卵。

前端较窄,
具卵盖,两侧增厚呈肩峰样突起。

后端钝圆,有一结节样小突起,称
小疣。

卵内含一成熟毛蚴。

金黄色,椭圆形,两侧多不对称,前端
较宽,后端较窄,卵盖明显而稍倾斜。

卵内有1个卵细胞和10余个卵黄细胞。

生活史感染
阶段
囊蚴(内含一条卷曲的后尾蚴)囊蚴
感染
方式
生食或半生食含有活囊蚴的淡水鱼
或虾而感染
生食或半生食含囊蚴的溪蟹、蝲蛄
喝有囊蚴的生水
体内
移行
口→十二指肠(童虫)→胆汁、胆
总管(血管、腹腔)→肝胆管
口→十二指肠(囊蚴破裂,童虫孵出)
→腹腔→穿横隔经胸腔→肺(发育为成
虫)
寄生
部位
成虫:人、猫、犬等哺乳动物的肝
胆管

中间
宿主
第一:淡水螺
第二:淡水鱼、虾
第一:川卷螺
第二:淡水蟹、蝲蛄
终宿

人、猫、狗等哺乳动物人、食肉类哺乳动物(保虫宿主)
致病性致病
阶段
童虫,成虫,虫卵童虫、成虫
临床
表现
急性:上腹部疼痛、腹泻,寒战、
高热、肝肿大,外周血嗜酸性粒细
胞增多,黄疸,血清转氨酶升高;
慢性:轻度则上腹不适,轻度腹痛,
肝大;中度食欲减退、消化不良、
腹痛腹泻,肝大伴乏力、神经衰弱;
重度加重。

少数发热,黄疸,合并
胆管炎、胆结石,胆管上皮细胞癌、
肝癌。

晚期严重肝纤维化、肝硬化、
腹水、脾大,因肝性脑病、消化道
出血而死亡。

儿童侏儒症。

急性期:
轻者:表现为食欲不振、乏力、消瘦、
低热等非特异性症状;重者:毒性症状
明显,如高热、腹痛、腹泻、肝大、胸
闷、胸痛、咳嗽、气急等。

慢性期:
多个器官,症状复杂
胸肺型:咳嗽、胸痛、咳铁锈色痰;成
虫侵入胸腔则胸膜炎、胸腔积液、胸膜
黏连。

游走性皮下包块型:皮肤正常,包块先
软后硬,无红肿具痒感或刺痛。

实验诊断问诊:“吃生鱼片史”
病原学诊断(查见虫卵确诊):
粪检(直接涂片法、浓集法)
十二指肠引流液
免疫学(初筛、辅助):皮试、IHA、
ELISA
影像学辅助痰液粪便查虫卵
脑脊液:嗜酸性粒细胞、虫卵肺型胸水草黄色或血性
组织活检——皮下包块
免疫学:皮试、IHA、ELISA
防治措施查治病人和带虫者(吡喹酮)
加强宣教工作,改变不良饮食习惯
合理处理粪便,防止虫卵入水
第三节布氏姜片吸虫(姜片虫)
一、形态
1、成虫:a、长椭圆形,虫体肥厚,形似姜片,是寄生人体的最大吸虫;b.具口、腹吸盘;c、雌雄同体。

2、虫卵:椭圆形,淡黄色,寄生人体最大的寄生虫卵,卵壳薄,卵盖小,卵内含一个卵细胞和20—40个卵黄细胞。

二、生活史
成虫→虫卵→毛蚴→胞蚴→两代雷蚴→尾蚴→囊蚴→成虫
传播媒介:水生植物
感染方式:吃入生或未熟的含活囊蚴的水生植物
三、致病:消化道症状;肠梗阻;重度感染
四、实验诊断
1、粪检虫卵:a、直接涂片法:连检三张检查率90%;b、沉淀集卵法。

2、由粪便或呕吐物查成虫
五、流行:流行于亚洲,主要与当地种植可供生食的水生植物有关,还有饮用水
六、防治原则:
1、加强粪便管理,防止人或猪的粪便污染水源
2、关键在于不生食水生植物,提倡用熟饲料喂猪
3、治疗病人,常用药物是吡喹酮和槟榔
第三节日本裂体吸虫(日本血吸虫)
一、形态
1、成虫:圆柱形,具口、腹吸盘,雌雄同体。

雌虫:较细长,20mm,暗褐色,常处于雄虫的抱雌沟内,成合抱状态
雄虫:较粗短,16mm,乳白色,腹吸盘后两侧体壁向腹面卷曲成抱雌沟
2、虫卵:椭圆形,淡黄色,无卵盖,卵壳薄,卵壳一侧有一小棘,壳表面常附有宿主坏死组织残留物,卵内含一毛蚴
二、生活史
1、成虫→虫卵→毛蚴→两代胞蚴→尾蚴→童虫→成虫
2、终宿主:人
3、保虫宿主:牛中间宿主:钉螺
2、感染阶段:尾蚴
3、感染方式:人与疫水接触:人喝入含尾蚴的生水
4、虫卵的去路:a、一部分虫卵穿过肠壁进入肠腔,随粪便排出
b、一部分虫卵随血流回肝,在肝脏沉着,死亡钙化
c、一部分虫卵在肠壁沉积钙化死亡
三、致病:1、尾蚴性皮炎:仅见于重复感染者
2、童虫:肺部炎症
3、成虫:静脉内膜炎,静脉周围炎
4、虫卵:a、急性血吸虫病:虫卵周围形成嗜酸性小脓肿
b、慢性吸血虫病:肝脏及结肠壁纤维化
c、晚期血吸虫病:三大症状:肝脾肿大、腹水;门脉高压;胃底静脉曲张
5、异位寄生:肺,脑部
四、实验诊断:
1、粪检虫卵:直接涂片法(粘液脓血便);沉淀集卵法
2、检幼虫:毛蚴孵化法
3、直肠镜组织检查
4.免疫学诊断
五、流行:流行于长江流域及以南的12个省、市、自治区
因素:a、粪中血吸虫卵污染水源
b、水中有钉螺存在
c、人与疫水接触
六、防治原则:治疗药物:吡喹酮
普查普治;消灭钉螺;加强粪管;个人防护
第三章绦虫
1、体扁平,带状,分节a、头颈节b、链体;
2、生殖系统发达,雌雄同体;
3、无消化系统。

第一节链状带绦虫(猪带绦虫)
一、形态
1、成虫:乳白色,带状分节,长2—4m,有节片700—1000个
头节:圆球形,直径1mm,有四个吸盘,有顶突,顶突上有小沟
颈节:窄而短,长约5—10mm,宽0、5mm,有分生作用
链体:幼节:短而宽,内部生殖器官不明显
成节:近方形,有成熟的雌雄生殖器官各一套
孕节:长形,仅余子宫,子宫分支数每侧为7—13支
2、虫卵:球形,外具有放射状条纹的棕黄色胚膜,内有六钩蚴
囊尾蚴:又称囊虫,乳白色半透明囊状物,黄豆粒大小,囊内充满液体,头节卷曲在囊内
二、生活史
虫卵,孕节→六钩蚴→囊尾蚴→成虫
1、成虫寄生部位:小肠
2、终宿主:人中间宿主:猪,人
3、感染阶段:囊尾蚴,虫卵
4、感染方式:a、吃入生或不熟的含活囊尾蚴的猪肉,感染猪带绦虫病
b、吃入虫卵感染囊虫病
具体方式:异体感染
体外自体感染:肛门—手—口
体内自体感染
三、致病
1、成虫引起猪带绦虫病(一般无明显症状)。

a、消化道症状。

b、神经系统疾病:头痛,失眠
2、囊尾蚴寄生引起囊虫病
a、皮下及肌肉囊虫病:皮下结节
b、脑囊虫病:癫痫,颅内压增高和精神症状是本病三大主要症状
c、眼囊虫病:视力下降
四、实验诊断
1、猪带绦虫病:a、肛周拭子法查虫卵;b、确诊:孕节。

2、囊虫病:a、手术摘除
b、X线及CT检查
c、免疫学诊断
五、流行:地方性流行,与饮食习惯有关
六、防治:1、普查普治:a、患绦虫病要及时排虫,以免并发囊虫病;b、排虫时注意有无呕吐现象;c、排虫后检查头颈节是否排出以确定疗效。

2、加强粪便管理及肉管;3、注意卫生。

第二节肥胖带状绦虫(牛带绦虫)
主要与猪带绦虫相区别(重点掌握链状带绦虫及两者区分):
鉴别点链状带绦虫肥胖带绦虫
虫体长2-4m4-8m
节片数700-1000,较薄,透明。

1000-2000,肥厚,不透明。

头节球形,有顶突及两圈小钩。

方形,无顶突及小钩。

成节卵巢分左、右叶及中央小叶。

卵巢仅分左、右两叶。

孕节子宫每侧7-13支,分支不整齐,子宫每侧15-30支,分支整齐,7万个卵/节。

4万个卵/节。

活动力强,从肛门逸出(每天排6-12节,最
多40节,多逐节脱离链体)。

囊尾蚴头节具小钩,可寄生人体。

头节无小钩,不寄生人体。

终宿主只有人只有人
中间宿主猪和人牛、羊、长颈鹿、野猪等
感染阶段虫卵和囊尾蚴囊尾蚴
致病阶段囊尾蚴和成虫成虫虫卵相似,光镜下难区别。

第四节细粒棘球绦虫(包生绦虫)和曼氏迭宫绦虫(孟氏裂头绦虫)
虫名细粒棘球绦虫(包生绦虫)
Echinococcusgranulosus 曼氏迭宫绦虫(孟氏裂头绦虫)Spirometramansoni
形态特征成虫寄生人体绦虫中最小的一种,由头
颈部、幼节、成节、孕节各一节组
成。

头节梨形,具顶突(上有小钩)、
4吸盘。

子宫具不规则分支和侧囊。

白色带状,头节细小呈指状,背腹面各
有一条纵行的吸槽。

颈部细长,链体有
节片约1000个,成节与孕节相似,具
有发育成熟的雌雄生殖器官各一套。


眼可见节片中部凸起的子宫,螺旋状蟠
曲,紧密重叠。

虫卵与猪、牛绦虫卵基本相同,内含六
钩蚴。

幼虫称棘球蚴,圆形囊状体。

囊壁
分两层,外层为角皮层,内层为生
发层,具生发功能。

囊内含物包括
生发囊、原头蚴、囊液、子囊、孙
囊。

卵:橄榄形,灰褐色,卵壳较薄,一端
有卵盖,内有一个卵细胞和若干卵黄细
胞。

裂头蚴:白色,长带形,头端膨大,中
央有一明显凹陷。

体不分节,有不规则
横皱褶,后端多呈钝圆形,活动时伸缩
能力很强。

生活史感染
阶段
虫卵原尾蚴、裂头蚴、成虫(偶发)
感染
方式
误食含有虫卵的食物和水源局部敷贴生蛙肉*
生食/半生食蛙、蛇、鸡、猪肉
误食感染的剑水蚤
体内
移行
肠→血管→各组织(多见于肝、肺)肠→体内各处;
皮肤黏膜→体内各处
寄生
部位
肝、肺、肠系膜、胸腔、脾、皮下、
肌肉
裂头蚴:皮下、肌肉、内脏、眼;
成虫:小肠
中间
宿主
羊、牛、骆驼、猪、鹿、马、袋鼠、
某些啮齿类、灵长类、人
第一:剑水蚤
第二:蛙、蛇、鸟、猪、人
转续:多种脊椎动物,人
终宿

犬、狼、豺等犬科食肉动物猫、犬、虎、豹等食肉动物,人
致病性致病
阶段
棘球蚴成虫中绦期裂头蚴
临床表现1.占位性病变:肝、脑、眼、肺包虫
病;
2.毒性/过敏反应:食欲减退、体重
减轻、发育障碍;荨麻疹、血管神
经性水肿、过敏性休克;
3.继发性感染:囊砂转移到其它部
位,可引起多发性棘球蚴病。

严禁穿刺,严防破裂
机械/化学
刺激:
腹部不适、
微疼,恶心
呕吐
眼裂头蚴病:眼睑:眼睑
红肿、畏光流泪、微疼奇
痒(虫爬感);眼球:眼
球突出、眼球运动障碍、
角膜溃疡、白内障失明。

皮下裂头蚴病:胸壁.乳
房.腹壁.外生殖器及全身
游走性皮下结节,局部瘙
痒、有虫爬感。

口腔/颌面裂头蚴病:患
处发痒,有虫爬感,小白
虫逸出史。

脑裂头蚴病:临床表现酷
似脑瘤,阵发性头痛、昏
迷/喷射状呕吐、视力模
糊、抽搐。

内脏头蚴病:较少见,常
在脊髓、尿道。

实验诊断问诊;
病原学诊断:仅用于术后确诊,禁
止穿刺;
影像诊断:用于辅助诊断与定位
免疫诊断成虫感染:粪检查虫卵
裂头蚴感染:问诊+影像+免疫诊断
防治措施驱:家犬/牧犬定期驱虫治疗
检:加强卫生检疫工作
法:严格、合理处理病畜及内脏
宣:加强宣传教育预防:
1.不用生蛙肉敷贴患处*
2.不生食/半生食蛙、蛇、鸡、猪肉
3.不喝生水
裂头蚴病手术:确保将虫体完整取出局部注射杀虫:酒精、普鲁卡因
成虫驱虫:吡喹酮、阿苯达唑
第五节微小膜壳绦虫和缩小膜壳绦虫
1、感染阶段:似囊尾蚴
医学原虫学
一、分类:阿米巴,鞭毛虫,孢子虫,纤毛虫
二、形态:体积微小,由细胞膜(表膜,可不断更新)、细胞质(基质+细胞器+内含物)和细胞核构成。

与医学蠕虫相比,原虫致病的特点是虫体的增殖作用。

三、生活史:
(1)人际传播型:只需1个宿主,经直接、间接接触或中间媒介的携带而传播。

如阴
道毛滴虫(仅滋养体);阿米巴、蓝氏贾第鞭毛虫(滋养体+包囊)。

(2)循环传播型:需1种以上脊椎动物,分别进行有性生殖或无性生殖(世代交替现象)。

如刚地弓形虫(猫为终宿主,人、猪、鼠、猫为中间宿主)。

(3)虫媒传播型:需在吸血昆虫体内发育,进行有性生殖或无性生殖,发育为感染阶段,再由媒介昆虫叮咬、吸血传播。

如疟原虫、利什曼原虫。

四、生殖
1、无性生殖:二分裂、多分裂(裂体增殖、孢子增殖)、出芽增殖。

2、有性生殖:配子生殖、接合生殖。

五、其他
鉴别内阿米巴虫种的重要的形态学依据为细胞核内染色质的形态学。

免疫功能低下或艾滋病患者常并发致死的原虫感染:弓形虫、隐孢子虫、卡氏肺孢子虫。

治疗肠道原虫常用甲硝咪唑。

第一节溶组织内阿米巴(痢疾阿米巴)
一、形态
1、滋养体:基本生活型,可活动、摄食及增殖,在适宜的温度下活动活泼,内质中常可见被吞噬的红细胞
2、包囊:传播阶段,不活动,不摄食,球形,外有透明囊壁,胞质内含1—4个核
二、生活史
包囊→滋养体→包囊→四核包囊→滋养体→包囊
寄生部位:结肠
感染阶段:四核成熟包囊
感染方式:吃入被四核成熟包囊污染的水或食物
三、致病
1、肠阿米巴病(无症状带虫者,阿米巴痢疾)
特征:形成口小底大,烧瓶样溃疡
急性:脓血稀便,粪便呈褐果酱样,奇臭,
慢性:间歇性腹泻,腹胀,消瘦,贫血等
2、肠外阿米巴病:肝、肺、脑脓肿
四、实验诊断
1、粪便检查:
A、生理盐水直接涂片法查滋养体
急性病人:粘液脓血便中查滋养体
注意:标本务必新鲜,送检及时,寒冷季节注意保温
B、碘液染色法查包囊:慢性病人及带虫者成形粪便
五、流行
因素:a、传染源:慢性病人和带虫者。

其中带虫者为最重要的传染源
b、粪便中的包囊污染水和食物
c、蝇类和蟑螂为重要的传播媒介
六、防治:首选药物:甲硝锉(灭滴灵)
第二节杜氏利什曼原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