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24种常见方法之述评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咨询24种常见方法之述评
心理咨询24种常见方法之述评
19世纪末,心理咨询在美国开始产生,至今已有大约120年的历史,百余年来各国心理咨询师在各自的心理咨询实务中,总结并提出了很多实用且有效的心理咨询方法。

在此总结了24种常见心理咨询方法,并对各种心理咨询方法进行了简要评价,特别是对各种方法的优势与不足做了归纳。

以下对24种心理咨询方法分别进行具体述评。

一、催眠疗法
催眠疗法是通过言语暗示或者催眠术使人处于一种意识模糊的特殊状态,个体的意识范围变得极其狭窄,然后借助于暗示性的语言或者精神分析来消除病理心理和躯体障碍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始源于现代催眠术,由麦斯麦开创,成名于弗洛伊德。

催眠状态也被认为是意识变换状态,催眠中所使用的暗示的方法的前提是患者需具有可暗示性以及合作的态度接受治疗,这两点是催眠疗法成功的必要条件。

(一)催眠理论学说
1、新离解学说认为每个人都具有一系列认知系统,它们按级别分别排列着,催眠具有使认知的各个系统相互离解的作用,被催眠者则会反映自己的感觉格外异常。

2、角色扮演学说认为催眠也是一种社会环境,正如人们能够扮演演员、恋人或者其他任何成千上万的角色一样,人们也可以扮演被催眠者和催眠者这样的角色。

3、精神分析学说为催眠的发展做出了大量的工作,把催眠状态解释为适应性的推行,认为这是一种自我的服务性的退行,故在自我的控制之下,能够服从自我意志而终止。

同时,催眠依赖于被催眠者与催眠师的感情关系,即移情作用。

4、放松学说认为中性催眠仅仅是放松状态的精神生物学条件。

中性催眠是指被催眠者在刚刚接受诱导之后所出现的状态。

一些研究结果表明,催眠和放松的标准程序后所产生的两种放松进行比较,躯体都处于放松状态,但是认知却各不相同,放松程序情况下的个体大脑
是清醒的,而催眠程序下的个体却感到昏昏欲睡。

(二)催眠的诱导方法
催眠并不是被动发生的,催眠师诱导催眠,催眠师的作用只是为催眠的发生创造必要的条件,而催眠反应最终能否发生,起决定作用的还是受催眠者本人。

催眠师和被催眠者之间的只要建立融洽的关系即可,如果出现不信任,则催眠失败的可能性非常大。

催眠师使用的诱导方法种类繁多,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方法。

1、布雷德法。

具体操作是催眠师让被催眠者凝视天花板或者墙壁高处的某一点,其高度一定要足以超过正常水平视线,然后催眠师暗示被催眠者感觉到自己的眼皮变得越来越沉重,这种感觉可能由视线偏高所导致的不适而加强。

此外,被催眠者还可以注视一个手电筒、蜡烛的火苗,一个旋转的圆盘,甚至是盯住催眠师的眼睛。

有时候还可以一方面凝视,另一方面同时数数,数数可以按正常顺序,也可以是从500开始,每次递减3往下数。

2、上肢漂浮法。

这种催眠诱导方法是通过暗示的影响,使被催眠者抬起双臂,并告诉他们,当其手臂抬至某一高度,比如说肩部水平式,他即将进入催眠状态。

和其他方法一样,在开始诱导之前要向被催眠者解释清楚将会出现什么情况,这一点至关重要,如果不预先告知,被催眠的人不知道这个目标,就不能进入催眠状态。

催眠师要求他们集中注意即将出现于上肢的感觉,随后暗示他们感到上肢变得越来越轻,轻的好像要在空气中漂浮起来,这时可以暗示被催眠者进行一些想象,比如有一块磁铁从上面吸引上肢,或者一个较空气更轻的气球附着在双臂上。

上肢开始出现微小抽动,其后可以加强。

如果双臂没有升高,催眠师可直接托一下手臂,并说它们需要启动,这时他们便真的升浮起来。

一旦上肢升浮到预期的高度,催眠师最好暗示被催眠者维持在催眠状态,而其手臂则回复到较舒适的位置。

类似还有一种方法是手掌相吸法,它要求被催眠的人双手正在缓慢地靠近,当它们相互接触时,被催眠的人即进入催眠状态。

3、米勒法。

大致包含五个步骤。

第一,让被催眠者深而慢的呼吸,注意这样三种特征:胸式呼吸变为腹式呼吸;腹式呼吸变得表浅而平
稳;头部偏移,其偏移方向取决于它的最初位置。

第二,告诉被催眠者第一部分已经完毕,一种平静、舒服而美好的感觉充满整个心身,睡意变得越来越浓,呼吸之微弱已经几乎不可察觉,肌肉进一步放松。

第三,采用数数的方法。

推荐从30开始往回数,到1未知,同时暗示每数一个数身心便得到进一步的放松。

如果一个顺序不行,可以进行双重逆向数数法。

第四,催眠师依次抬起被催眠则的手臂或者腿,然后任其下落,与此告诉被催眠者,抬臂或者腿是为了测试催眠深度。

第五,使用上肢漂浮技术,暗示被催眠者的手腕上系有一个氢气球,可以平稳地将手抬起来,直到碰到自己的前额。

告诉被催眠者其手碰触到前额时,一种明显的深厚而甜美的催眠感受将充满全身,随后其手缓慢地降到原来的位置,而催眠感受则变得更加深沉。

程序冗长,由此而产生的催眠状态也相当深沉。

4、进行性放松法。

这种方法比较花费时间。

催眠师一般要暗示被催眠的人各个肌肉群依次放松,放松从一个肌肉群扩展到另外一个肌肉群。

有人喜欢从头部开始向下扩展,也有从脚部开始放松向上扩展。

放松肌肉群之前,首先让他们依次紧缩肌肉群,依靠这种做法,肌肉的放松感觉便更加深刻。

放松之后使用上肢漂浮或者其他催眠深化的方法时,效果更佳。

当然还有许多其他催眠诱导方法,比如切埃逊法、弗劳尔法、赛瑟都特塑像法、认知意象法、书写法、手势法、观察陪伴法等,有兴趣的读者可以深入去阅读和学习。

(三)准备以及过程控制
使用催眠需要做好充分准备,是保证催眠过程得以圆满完成的必要条件。

首先需要了解他们对于催眠的知识情况,并尽量纠正他们的一些错误概念。

其次要向被催眠的人披露多少有关催眠过程中会发生的情况,以不影响研究和治疗为前提,由催眠师自己把握。

某个催眠师的一份典型的程序表如下:1、诱导放松;2、催眠深化,包括意象法(深谷花园);3、上肢漂浮;4、返童现象;5、一只手的温热感觉;
6、催眠后暗示;
7、唤醒。

一旦催眠顺利进行,催眠师要尽量强调感受中的愉快成分,以求尽量保证被催眠者只有愉悦。

第三,催眠过后,
与被催眠者一起讨论他们的体验,这是非常重要的。

简评:催眠方法被广泛地应用在临床当中,究竟效果如何,很少有定论。

任何形式的治疗,若要判断疗效好坏,都相当困难,催眠疗法尤其如此,因为它几乎总是和其他疗法结合在一起使用。

另外,对于没有催眠易感性或者受暗示性比较低的个体来说,被催眠几乎是不可能的。

二、心理动力学方法
(一)心理动力学心理治疗的理论基础
1、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的划分
弗洛伊德将人的整个精神活动比喻为海面上漂浮的冰山,悬浮在海面之上的是人的意识层面,这些内容是人们平时生活中能够意识到的所思所想,即在生活中有目的的行为。

始终在海面之下不能露出海面的部分被称为潜意识,这部分的精神活动在人们生活中完全不能意识到,但是这个区域存在着动机、欲望和压抑等力量之间的冲突关系,一般情况下,人们对于冲突关系是不能意识到的,这些冲突的关系是动态的,随着时间不断地变化,如果个体想将潜意识的内容提升到意识层面需要消耗大量的心理能量,这样做是一个比较痛苦的过程。

而露出海面时而沉没海中的部分被称为人的前意识,前意识比潜意识更接近意识,前意识的心理活动具有不确定的特性,人们平时一般不会意识到,由于一些特殊原因比如场景激发、集中注意等情况下能够意识到,前意识的内容随时做好准备进入到意识层面,且可以消耗较少的心理能量。

潜意识和前意识之间真正的差别就在于前者是未被认识到的某种材料中产生出来的,而后者则和字词表象联系着。

弗洛伊德有一个非常经典的例子来说明他的理论。

他有个喜好文学的朋友,曾致力于参加某个文学组织,他参加活动可以帮助他排练自己的剧本。

每个周五的讨论会他都会准时参加,但是他并不喜欢这个组织讨论的一些问题,但是仍然坚持了几年。

当他确定自己的剧本能够公开演出以后,他随后的时间总是忘记参加这个组织的讨论。

当组织者通知他缺席活动时,他也会为自己的健忘感到羞愧,感觉自己比较卑鄙,对自己不需要的事情太不热心。

好容易下定决心参加下一
次的讨论,而且经常提醒自己,那天准时到达讨论的会场,会场的大门却已经上锁,不是因为他记错时间,而是记错了日期。

虽然意识上认为自己应该去参加讨论,到但是貌似总是无意识当中“不去开会”这个动机决定了他的行为。

人们一般都会否认自己无意识的想法,因为这种想法一般比较不太符合社会道德的要求,但是可以通过一些方法比如自由联想的方法将无意识的内容意识化。

2、本我、自我和超我的人格结构划分
本我也称为伊底,是人格中最原始的部分,充满了最原始的欲望和冲动,活动时寻求没有原则和底线的快乐,不受现实的限制和道德的束缚。

弗洛依德重点描述了伊底中的本能,在精神分析中,本能是指一般的、生物性的驱使力量,与人类有机体的生物学关系似乎更为密切,某些尚未被知晓的某些生物力量最终会在人们的精神活动中出现。

弗早期将本能分为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生的本能又称为力比多,死的本能又称为攻击的力量,后期将这些本能的力量看成为驱力。

本我是在无意识中进行的,呈现出多种驱力,但在最根本的意义上可以归类为与性驱力或者攻击驱力有关,个体在这些本能的力量驱动下活动。

本我的快乐原则涉及到一个概念,即驱力寻找直接且立即的满足,而无视于环境情境的任何其他因素或者力量。

驱力的强度会随时间而改变,驱力越强,降低驱力紧张的压力也就会越大。

基本上婴儿时期的都是本我需求的表现,随着年龄的增长,本我驱力并没有通往运动性或者外在环境的直接通道,而是必须透过自我和朝我才能到达外界环境,才能被外在环境所认可。

超我是人们内化了社会道德的标准,用道德标准来判断对与错,好和坏,奖赏和惩罚等。

超我的一部分内容回应了我们所谓的良心,这部分内容处在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当中均有。

首先超我的形成涉及了父母对是非对错以及奖惩标准和态度的不同程度的内化,这些标准的内化是从婴儿期便开始经验,不一定是真切地如同父母的标准和态度一样,而是孩子对父母态度的感知、期待和诠释的内化,儿童也倾向于将自己的敌意与攻击行动,投射在父母身上,然后期待父母会有同样的回应,这样最终形成的超我经过威胁和要求,包括了儿童对
父母以及父母态度的投射和扭曲。

其次超我的内容也包含了所谓的我们努力的理想目标——理想我。

理想我也同样是处在不同的阶段,它们立足于儿童时期对父母形象的幻想部分,这些幻想后与其他内容合并,因此,长大后个体对自己的理想可能会永久受到原发过程和早期幻想的扭曲所影响。

虽然父母在超我的形成了的过程中起到了相对重要的作用,在个体发展过程中所接触到重要的其他客体所代表的社会文化的力量,对超我的形成也起到某种不可估量的影响了,也就是说社会文化环境对超我的形成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得以让社会文化一代一代地连续传递。

总之,超我遵循着道德的原则进行活动。

自我是从本我中分化出来的一部分,功能是协调本我和超我之间的不和谐,压抑来自本我不符合现实的驱力,同时协调超我不符合现实的理想,知觉并认识内在和外在环境两方面,协调有机体的各种不同力量。

自我遵循现实原则,现实原则涉及了对总体情境的评估,其对反应的选择是基于整个有机体的最大好处和长期利益之上而做的最终选择和判断。

现实原则可能涉及到压力满足的阻碍,或者驱力客体的改变,或者以未来的享乐代替现在的享乐,且是以个体最大量的满足和享乐,以及最小量的痛苦或者危险为最终的目标。

一个健康的人格,本我、自我和超我是协调发展的。

本我满足自己的生存和本能欲望,是行为的驱力。

超我监督、控制和约束自己的行为,不至于违反社会道德准则和良心,以保证正常的人际关系,维持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

自我对外要适应现实,对内要保持心理的平衡。

遇到一个倾慕的异性,本我要求我不顾一切和对方发生性行为以求满足性欲,但是超我以严厉的道德标准监督和控制自己的行为,自我就协调如何既能够不触犯道德和现实,又能释放本我的兴奋和冲动,最后就会以一种比较恰当的形式追求女生,但是有些有性心理障碍的人却没有办法协调好三者之间的平衡,才会出现在公交车上等密闭空间有性冲动并产生相关性行为的情况。

社会适应是心理健康的标准之一,也是心理健康的外在行为表现。

成功的适应需要自我有能力整合、控制且有效地处理内在和外在所有的环境中持续不断变化的力量。

这个系统只有维持在最低程度的紧张
和冲突以及最大冲突需求满足以及与环境作有效互动的动力稳定状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