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历代状元(修改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聊城历代状元(修改稿)
聊城历代状元
中国历史上从唐高祖武德五年壬午科开始选状元,到清末光绪三十年甲辰科止,历史上共产生了914名状元;其中聊城唐代有三人:孙逖(tì)、崔铏、孙偓;五代有二人:王彻、王溥;宋代有一人:王岩叟;金代有一人:阎咏;元代有二人山琮和护都沓儿;明代有一人:朱之蕃;清代有二人:傅以渐和邓钟岳。
武状元清代有二人马兆瑞、李孟说(读:悦)。
聊城文状元
唐代状元
孙逖(tì)(696~761)唐朝大臣、史学家。
博州武水(今聊城东昌府区沙镇)人。
唐开元二年(714)甲寅科殿试哲人奇士科第一名。
孙逖幼而能文,文思警敏,年十五,谒见诗人、雍州刺史崔日用,崔以其年小而轻之,令其赋《土火炉赋》,孙逖援笔立就,词理典赡,大受日用激赏,遂为忘年之交,由此渐知名。
唐玄宗开元二年(714年)后,连登手笔峻拔、哲人奇士、隐沦屠钓、文藻宏丽及贤良方正诸科。
玄宗召见,擢左拾遗。
因得宰相张说赏识,迁集贤殿修撰,改考功员外郎。
孙逖在考功任内,曾先后选拔颜真卿、李华、萧颖士、赵骅等人,后皆为海内名士,在书法艺术、文学创作等方面卓有成就。
后历官中书舍人、刑部侍郎、太子左庶子等,终官太子詹事。
卒赠尚书右仆射,谥文。
孙逖工诗善文,在当时声望卓著,颜真卿推许为“人文之宗师,国风之哲匠”(《孙逖文公集序》)。
开元年间,典掌制诰多年,文理精密,“张九龄视其草,欲易一字,卒不能也”(《新唐书》本传)。
据《旧唐书》本传,孙逖有文集30卷,已散佚。
《全唐文》辑录其文6卷,多为制诰碑铭。
其诗“古调今格,悉其所长。
”《全唐诗》录存其诗59首,编为一卷。
孙逖任信州刺史时,曾遇大旱年,即令开仓放粮,以低价直接售
给百姓,从而使信州百姓渡过灾年,无一人饿死。
孙逖居职8年,还曾任刑部侍郎、太子左庶子、少詹事等职。
上元年间病逝。
赠书右仆射,谥曰文。
孙逖之父孙嘉之,少时孤贫,客居于河南涉县、巩县一带。
唐武后垂拱年间进士及第。
历任曲周、襄邑县(今河南睢县)县令、宋州司马等职。
唐玄宗时官居中书舍人的孙逖撰写的《宋州司马先府君墓志铭》中谈到其父孙嘉之,“魏郡武水人也,故属乐安。
”《元和姓篡》亦谓,“晋有孙顗避地于魏,故属乐安,因家焉。
”《唐代墓志汇编》中,孙逖之子孙成的墓志写得更清楚,仅孙顗“避地于魏之武水,武水故属乐安。
”武水县乃隋代所置,位于今山东聊城以南。
崔铏,崔铏(826?—886?)祖籍武城,生于博州(今山东聊城市)。
唐宣宗大中十年(856)丙子科状元及第。
该科进士三十人。
考官:黄门侍郎郑颢。
取状元后多次入诸候府内作幕僚。
后不知所终。
崔家为名门望族。
崔铏祖父崔儆官至尚书左丞;伯父崔元略官至义成军节度使;父崔元受官至河北行营判官;叔崔元式为宪宗朝宰相。
兄弟亦皆进士及第。
《旧唐书·崔元受传》中有其家族即事迹记载。
孙偓,唐代大臣,生卒年不详。
字龙光。
博州武水县(今聊城市东昌府区沙镇人)。
第进士,历显官。
以户部侍郎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凤翔四面行营都统,后又兼礼部尚书等职。
封安东郡侯。
唐僖宗乾符五年(878)戊戌科状元及第,孙偓于昭宗乾宁三年(896)拜相,以户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封乐安公。
孙偓父孙景商,为天平军节度使。
一日孙偓梦见有积木数百,偓在积木上踏来踏去。
后来请一位李处士复原,这位处士说:“贺喜郎君,来年必是状元,何者已居众材之上也。
”日后果然以状元登第。
五代状元
王彻,莘县人,后唐同光三年(925)乙酉科状元。
《旧五代史》第三十二卷、《唐书》第8卷庄宗纪中记载:“癸酉,诏翰林学士承旨卢质复试新及第进士。
……丁亥,礼部贡院新及第进士四人,其王沏改为第一,……礼部侍郎裴皞既无黜落,特议宽容。
今后新及第人,候过堂日委中书门下精加详复”。
王彻大名莘(今山东莘县)人,生于唐朝景福元年(892),五代后唐同光三年(925)状元。
父亲王言曾任唐朝黎阳(今河南浚县)令,勤政爱民,忠心无二,颇有政声,在父亲的影响下,矢志报国,深夜苦读,成绩优异,五代后唐同光三年(925)参加科举考试,这年参加考试的举子有数十人,主考官是裴皞,他出了两道题:一是《君从谏则圣赋》,二是《臣事君以忠诗》,考完后,裴皞“精选其文”,结果只录取了王彻等四人,当时王彻还是排在第三名。
因为裴皞选士有别,引起了落榜举子的不满,四处活动,攻击他营私舞弊:“今年新进士不由才进,各以阿私”,搞得舆论大哗,于是唐庄宗下令复试,由大臣卢质出面主考,结果“果有瑕疵”。
但仍为原来的四人中选,无碍大局。
从复试的卷面来看,原来第一名符蒙正,第二名成僚,但他二人的成绩确实不如王彻和桑维翰。
王彻的答卷“体物可嘉,属辞甚妙,细披制做,最异侪流”,王彻的成绩不但显示了非凡的才华,维护了自己的名誉,而且也证实了此次复试的“公正性”。
最后只好将考试的名次改为王彻第一,桑维翰第二,符蒙正第三,成僚第四。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由于王彻中状元引起了很大的风波,更使他名扬士林,给家族增加了荣光,也为子孙铺就了光明的前程。
王彻是三槐王氏家族中第一个状元,不久即任左拾遗。
累官至兵部侍郎。
王彻后被追赠为鲁国公,妻田氏,赠泰国夫人。
不料藩镇石敬瑭乞求契丹国的兵力推翻了后唐,建立后晋,做了皇帝。
石敬瑭向契丹国王自称儿皇帝。
在频繁的改朝换代中,只要属下对新王朝表示拥护,大都可以保留自己在前朝的地位,但是王彻非常憎恨这个儿皇帝石敬瑭,毅然辞官,归家隐居,于后晋天福七年(942),因病逝世,年仅五十一岁。
葬于莘县群贤堡东侧。
后以孙旦贵于宋、累赠鲁国公、太师、尚书令兼中书令,配田氏,追封秦国夫人。
儿子王祜、仕宋、累官兵部侍郎、孙子王旦官至宰相。
参考资料:《三槐王发祥莘县地》莘县政协副主席兼文史委员会
主任杨巨源
宋宰相寇準为三槐堂鲁国公王彻所撰的碑文
鸣呼此后唐同光元年癸未状元,官授左拾遗,大宋追封鲁国公太师尚书令兼中书令文通王公之墓。
公讳彻,字文通,谥文荘,年五十有四,生于后梁开平二年,卒于后周显德六年,殁于正寝,明年十一月有三日葬于陶丘。
先世龙门之河汾人,后汉父讳言,位莘令,有善政,子孙家于莘,封许国公;母姚氏,封鲁国夫人。
公荘重不凡,甫冠为庠生,习学著书,画夜不辍,乡试第三,会试第五,廷试第一甲一名,授翰林编修,擢左拾遗。
献流民图併仁政要治十策,为当国忌,谪处州教谕,不以惭而之任,二年遂復秩,两为考试官,功烈闻望,昭昭于人,廉以持已,介以立身,至于莅政必于教化为先,致人爱之畏之,且乐奖进人才,若今之曹诠、吕蒙正,皆公所奖掖者,则公之为人可知矣。
大要,公之所致,实由推所素蕴,敦所实践,而使世之君子,皆如公之为人,则学问其有不充,政事其有不成者哉?!余尝憶先君子吏部郎子安李公,知公之为人,每与僚属曰:使我辈皆如玉公所谓一道生者,诚不多见,汝辈欲为人,不可不以之为法;及予入仕,尝慕公之为人,恨不得见,不能请益于门。
公言必训以正理,引以正行,谆谆教谕,不一而足。
鸣呼,先正有言,不有先觉,敦开我后,予谓公有焉。
公见是时朝君臣而暮授禅,弃职退隐,以保名节,若非素有涵养,岂能如是之明烛哉!兹公之孙旦,携赵相国所为状,徵余纪其行实于麗牲之石。
余不敢以不文辞,且致蔽亦不可不以文姑述其概,俾归刻之,以为士君劝,若欲知公之详,则自有赵相国状在。
配田氏,赠秦国夫人,子三,祚,祐、祜;孙三,旦,晨;旭,曾孙七,雍,素,曾,靖,仲,质,睦。
时景德五年(公元1008年)九月有五日
赐进士第荣光大夫柩蜜使兼参知政事后学寇准顿首拜撰书印。
王溥,五代后汉乾祐元年(948)状元。
时年27岁,授秘书郎。
七月,充枢密使郭威从事。
当时赵思绾在京兆造反,王景崇在凤翔造反,
李守贞占据河中。
王溥随郭威征讨河中。
第二年,仍以秘书郎充郭威征西从事。
七月,河中之乱平,他建议郭威以宽恕对待反侧者。
八月,还师。
九月,迁太常丞。
郭威登基称帝。
广顺元年(951)。
王溥随周太祖郭威平叛,为稳定朝廷,他又提出免去与叛军有瓜葛之诸廷臣罪。
历任左谏议大夫、枢密院直学士、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端明殿学士。
帝临终托以辅政后事。
柴荣即位为周世宗。
显德元年(954),王溥官拜中书侍郎、平章事。
曾写诗与太子少保王仁裕唱和。
他尽力辅佐周世宗,面对北汉进犯,力主御驾亲征。
四月,王溥撰周太祖哀册文。
七月,兼礼部尚书、集贤殿大学士,监修国史。
王溥三十六岁,跟从世宗平定寿州,获“高平大战”胜利。
四年,还师。
显德六年(959),王溥出任宰相,加礼部尚书、监修国史。
六月,参知枢密院事。
他力举贤能以收复失地,兴水师以求一统。
周世宗卒,周恭帝即位。
又加封王溥为右仆射官衔,进封开国公。
冬,王溥参修《周世宗实录》。
宋太祖即位。
留归降的王溥为司空兼门下侍郎、同平章事。
乾德二年(964),免相,授太子太保。
乾德五年(967),授太子太傅。
开宝二年(969),升太子太师。
在宋朝为官之际,续补唐宣宗后唐史,合成《新编唐会要》百卷。
继《唐会要》后又编撰《五代会要》三十卷。
从而开创史学“会要”文体,以丰富详实的史料,加上订正无误,保存原貌的工作,为史学研究做出贡献。
宋太宗即位。
封王溥为祁国公。
太平兴国七年(982)八月,他病逝于开封,享年61岁。
赠侍中。
初谥文献,后改谥文康。
王溥天性宽厚,风度俊美,好奖掖后进,其所推荐的人后来升至显赫官位的很多。
王溥好学,手不释卷。
又能诗文,与陶晟吟唱、酬答甚密。
有集二种《王溥集》二十卷、《翰林酬唱集》一卷,今不传。
著有两部《会要》:《唐会要》一百卷、《五代会要》三十卷留存于世。
主修《周世宗实录》。
宋代状元
王岩叟(约1043~1093),字彦霖,宋代大名清平(今临清杜洼村)人。
历官监察御史、左司谏兼权给事中、侍御史枢密都承旨、
枢密直学士、签书院事等职,是北宋元祐年间的执政大臣之一。
他一生正直敢言,进谏无隐、勤政为民、刚直不阿,历史上留下不少佳话。
不做呈身御史
王岩叟幼聪颖,状元及第,是中国历史上为数极少的“连中三元”者之一。
《宋史·王岩叟传》载:“岩叟十八,乡举、省试、廷对皆第一。
”初调任栾城主簿、泾州推官,任职仅两月,便因胞弟去世而弃官归乡侍养双亲。
熙宁三年(1070)二月,韩琦任大名府路安抚使时结识王岩叟,认为他德才兼备,遂召其管勾国子监,又辟为幕府,兼晋州折博、炼盐事务。
熙宁八年(1075)六月,王岩叟到定州安喜县任职。
当地有一罢官法吏,闲居乡里,教人为讼。
岩叟将其绑缚于市,痛打一顿,众人对岩叟肃然起敬。
知州吕公著赞其为“古之良吏”。
这时皇帝让近臣推荐御史,有位高官听说了王岩叟的事迹,想推荐王岩叟,但又不认识王岩叟,派人找到王岩叟,欲让岩叟前往一见。
王岩叟笑答:“如此,我成了呈身御史了。
”终于不去见。
岩叟对君讲“三德”
元丰八年(1085)三月,神宗驾崩。
年仅10岁的哲宗继位,以群臣固请,始同太皇太后听政。
同年六月,由秘书少监刘挚举荐,王岩叟以奉仪郎、安喜县知事擢任为监察御史。
翌日,上疏论国家安危之大计,在于从谏用贤,不可以小利失民心。
元祐三年(1088),王岩叟以起居舍人入召,主管皇帝的起居事宜,并掌修记言之史。
岩叟提倡节俭,他在向哲宗进读《宝训》至节费一则时讲道:“凡言节用,非偶节一事,便能有济。
当每事以节俭为意,则积久累日,国用自饶。
”
元祐四年(1089)二月,岩叟又上疏哲宗,言三德之义,意在讽谏,字字珠玑。
其略曰:“三德者,人君之本,得之则治,失之则乱,不可须臾去者也。
臣请别而言之。
夫明是非于朝廷之上,判忠邪于多士之间,不以顺己而忘其恶,不以逆己而遗其善,私求不徇于所爱,公议不迁于所憎。
竭诚尽节者,任之当勿贰;罔上盗宠者,弃之当勿
疑;惜纪纲,谨法度,重刑典,戒姑息,此人主之明德也。
远声色之好,绝盘游之乐,勇于救天下之弊,果于断天下之疑,邪说不能移,非道不能说,此人主之刚德也。
居万乘之尊而不骄,享四海之富而不溢,聪明有余而处之若不足,俊杰并用而求之如不及,虚心以访道,屈己以从谏,惧若临渊,怯若履冰,此人主之柔德也。
三者足以尽天下之要,在陛下力行何如耳。
”(《宋史》卷342)
正直敢言受到司马光钦敬
王岩叟曾在侍讲的时候奏道:“陛下退朝无事,不知何以消日?”哲宗答道:“并无所好,惟是观书。
”王岩叟又说:“陛下以读书为乐,天下幸甚。
圣贤之学,非造次可成,须在积累。
积累之要,在专与勤。
屏绝它好,始可谓之专,久而不倦,始可谓之勤,愿陛下特留圣意。
”(《宋史》卷342)哲宗认为说得很对。
元祐六年(1091)二月,王岩叟被任命为枢密直学士、签书院事。
当时太皇太后曾对他说,因为大家都知道你的才望,所以这次才破格提拔使用你。
王岩叟留身曲谢,并向太皇太后进言道:“陛下听政以来,纳谏从善,凡所更改,务合人心,所以朝廷清明,天下安静,惟愿于用人之际,更加审察。
”后又奏请哲宗皇帝说道:“陛下今日圣学,当深辩邪正。
正人在朝,则朝廷安,邪人一进,便有不安之象。
非谓一夫能然,盖其类应之者众,上下蔽蒙,不觉养成祸胎尔。
”又进言说道:“或闻有以君子小人参用之说告陛下者,不知果有之否?此乃深误陛下也。
自古君子小人无参用之理,圣人但云:‘君子在内小人在外则泰,小人在内君子在外则否。
’小人既进,君子必引类而去。
若君子与小人竞进,则危亡之基也。
此际不可不察。
”(《续资治通鉴》卷第82)
八月,王岩叟对哲宗说道:“秋气已凉,陛下闲燕之中,足以留意经史。
舜鸡鸣而起,大禹惜寸阴,愿以舜、禹为法。
”哲宗答道:“朕在禁中,常观书不废也。
”哲宗又问王岩叟从谁学,王岩叟答道:“从河东宁智先生学,后历仕四方,无常师。
”哲宗问:“何自识韩琦?”答道:“因随侍闲居北门,始识琦,遂荐辟学官,又辟幕府,复随之居相三年,至其葬乃去。
琦尝教臣以事君之道,前不希宠,后
不畏死,左右无所避,中间惟有诚意而已,臣佩以终身。
”(《续资治通鉴》卷第82)哲宗听后赞叹不已。
随后他与哲宗一起谈论取士之道,王岩叟说:“天下非无材,取之不远,采之不博耳。
所迁所擢,止于已用者数人而已,故朝廷乏材之患,搢绅有沈滞之叹。
且如天下郡守、县令,最可以见治状,每岁使本道监司举一二性行端良,治状优异者,朝廷召而用之,则人思自奋矣。
”哲宗又问:“治道何先?”王岩叟答道:“在上下之情交通,而无壅蔽之患。
上下之情所以通,由举仁者而用之。
仁者之心,上不忍欺其君。
下不忍欺其民,故君有德意,推而达于下,民有疾苦,告而达于上,不以一身自便为心。
”哲宗问:“安知仁人而举之?”王岩叟答道:“巧言令色,鲜矣仁;刚毅木讷,近仁。
”(《续资治通鉴》卷第82)哲宗点头称是。
九月,上清储祥宫建成,太皇太后对辅臣们说道:“此与皇帝皆出阁中物营之,以成先帝之志。
”王岩叟答道:“陛下不烦公,不劳民,真盛德事。
然愿自今以土木为戒。
”(《宋史》卷342)为庆贺该宫建成,朝廷与辅臣商议,欲进行大赦,王岩叟进言道:“昔天禧中,祥源成,治平中,醴泉成,皆未尝赦。
古人有垂死谏君无赦者,此可见赦无益于圣治也。
”(《宋史》卷342)朝廷采纳了王岩叟的建议。
宰相刘挚被御史郑雍、侍御史杨畏所劾,罢相。
岩叟被指责为同党,罢为端明殿学士、知郑州。
元祐八年(1093),王岩叟又被迁徙河阳,数月后去世,时年五十一岁,赠左正议大夫。
王岩叟一生正直敢言,进谏无隐,凡有过举,知无不言。
司马光赞叹道:“吾寒心栗齿,忧在不测,公处之自如,至于再三,或累十数章,必行其言而后已。
”(《宋史》卷342)
王岩叟为文语省理赅,深得制诰体,有《韩魏公别录》、《易》、《诗》、《春秋传》行世。
他虽名显台谏不以书名,然其书法亦端正谨严,风棱秀出,既宗法颜柳,又独具个性。
现有《起居帖》《阔远帖》、《淳夫帖》存世。
孙奭(962~1033)字宗古,今博平人,少年时,向王彻习经,王彻去世后,其门生都习经于孙爽,史称:“彻死,有从奭问经者,
奭为解析微指,人人惊服,于是门人数百皆从奭。
”北宋端拱二年(989年)九经及第的第一名中状元,是茌平县古代科举考试考中的两名状元之一(另一名为朱之蕃,明朝万历二十三年中状元,今茌平镇朱庄村人)。
【奭音:shì】
孙奭中状元之后,授予他莒县主簿。
后又升为大理评事、国子监直讲。
当时,宋太宗还亲自到国子监听他讲《书经》,并对孙奭的讲学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和嘉奖。
北宋王朝曾对古典文献进行了大规模的整理和校勘。
孙爽多次参与宋初的校勘活动,尤其是对《孟子》的校订,更是功不可没。
宋真宗继位后,封孙奭为龙图阁侍制,给太子讲经书。
孙奭为人耿直,从不阿谀奉承。
他还是一个无神论者,有两次天降喜雨,臣子报告皇帝是玉皇大帝降天书给万岁,文武百官皆同声附合唯孙奭表示异议。
又有一次,宋真宗到洛阳为古人封神,孙奭得知后,到金銮殿给真宗讲了十条不信天书、不封神的道理,最后大胆陈词:“国将兴听于民,国将亡听于神。
”由于孙奭屡犯龙颜,宋真宗虽爱其才,但一气之下将其贬到河阳县为县令。
宋仁宗继位后,在宰相的推荐下,又将孙奭请入朝内,封为翰林侍讲学士兼任宫院国子监的长官,以后又拜他为兵部侍郎,龙图阁学士。
孙奭七十岁那年,向仁宗提出辞职还乡,仁宗极力挽留,封他为太子少傅。
当听到孙奭病死的消息后,仁宗悲痛万分,追赐他为左仆射,并令文武百官为其祭祀一天,以表对这位三朝元老的悼念。
元代状元
山琮山琮字秀石,元成宗大德三年状元。
宋朝中叶自河南迁居山东朝城(莘县董杜庄乡山堂古称朝城)。
山琮历任蔚州副史,享有“文以经邦,武以戢乱,赞襄朕穷,进退无衍”(山琮墓碑文)之誉。
其后子孙繁盛,书香继美。
据朝城山氏族谱记载:其父辈兄弟七人、山琮兄弟六人、有五个儿子。
子侄辈当时有文爵者八人、武将九人甚为显赫。
但经过元末明初的战火家道中落。
山琮长子山大青为嘉详山家营始祖,琮祖五世孙山政迁于郓城县,其子孙形成今日之山家庄(即今天的郓城县李集乡
山庄村),后来山政的长兄山行的后代有一支也来山家庄居住。
琮祖六世孙山镇迁山东省龙口县诸由观镇唐格庄村,是为龙口山氏始祖)。
护都沓儿又名护都答儿,元朝东昌路聊城县人,生卒年代不详。
元延祐二年乙卯科(1315 年)右榜状元。
依例授为集贤修撰。
《元史》纪第二十五卷仁宗之二中记载:“三月乙卯,廷试进士,赐护都沓儿、张起岩等五十六人及第、出身有差。
”(四月)“辛已,赐进士恩荣宴于翰林院。
”“辛丑,赐会试下第举人七十以上从七流官致仕,六十以上府、州教授,余并授山长、学正,后勿援例。
”
【注】元朝的科举制度是延祐二年恢复的,延祐二年乙卯科是元代首科。
金代状元
阎咏金朝官员。
字子秀,号复轩。
高唐县城西阎寺村人。
其先人六世登科。
父辈时家道败落,生活穷困,一家人常以喝菜粥度日。
乡人传述,某年春节,一樽清水、一盘白盐充饥。
故云:竹箸沾白盐,清水迎新年。
然聪颖坚强的闫咏不向困难低头,在乡亲们的资助下刻苦攻读,终成大器。
他于金朝承安年间(1196~1200),擢词赋科进士第一(状元,其故里原建有闫状元石牌坊),嗣后曾在翰林院供职10载。
他门生众多,如金正大年间(1224~1231)进士康哗、翰林学士阎复和康壁均为其门生。
他们四人都是金、元时期较为著名的人物,世人并称“二阎二康”。
著有《复轩集》。
终于河南治中。
阎咏的故事:阎咏留翰林院期间,回乡省亲时,将阎寺村南的两千亩农田全部收买,赠与资其求学的辛兴店乡亲万二。
因地之主人姓万,这带连片农田,至今称“万家洼”。
同时,为报阎寺乡亲之恩,接村之北舍新建房院数座,供乡亲居住,使阎寺成为含2200户人家的大村。
现今阎寺村,虽然户稀人少,总人口不过百人,但村周围满是颓垣断壁之痕迹,碎砖烂瓦的废宅地北延里余,至今还能寻出村子的宏伟规模。
阎咏终于河南任中,葬于原籍。
墓位阎寺村南略偏东两千米处的万家洼农田之中。
封土呈缓坡土丘状,其上多年耕种,坡度逐年递减。
封土平面呈椭圆形,南北长82米,东西宽53米,高5米,占地6.3亩。
根据封土形状乡众戏称其为“鳖盖子”。
阎咏后裔多为朝官,居于京都。
相传曾有乡亲前往求助,当阎咏后裔问及状元墓时,乡亲习惯地随口说:“你说的那个鳖盖子啊……”,因此得罪了阎氏后人,此后便无往来。
故当今阎寺无有阎姓,亦不知阎咏后人如何。
只有阎咏墓仍卧在万家洼,成为荒野中的孤冢。
明代状元
韩克忠,字守信,武城(今山东武城)人,洪武(公元1397)韩克忠参加会试,因刘三吾,张信做弊,所取考生皆南方人事发后,朱元璋大怒,杀死张信凌迟刘三吾,亲自阅卷,所取61人皆北方人,韩克忠便是其中之一,六月殿试,韩克忠夺得进士第一名。
中状元后,韩克忠入翰林院为修撰,掌修国史。
任修三个月,便升为国子监的副长官—司业。
国子监是最高学府,位于南京鸡鸣山下,祭酒为国子监长官总领监务,司业负责教务工作。
韩克忠出任国子监司业时,国子监学政废弛,混乱不堪,韩克忠与祭酒张显宵整饬学政,修订监规,使国子监再次兴旺起来。
第二年,即洪武三十年五月,朱元璋驾崩,遗命皇太孙朱允文嗣位,年号建文,擢韩克忠为河南按察使佥事,分领各道司法事务,出任河南不久,韩克忠罹病,卒于任北。
朱之蕃(1548~1624),明代状元、书画家。
朱之蕃,字元升,一作元介,号兰隅。
茌平县南朱庄人。
明隆庆年间随其父迁居南京为锦衣卫,后迁回茌平原籍,读书宁国寺。
万历二十三年(1595)会试,传胪第一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历官谕德、庶子、少詹事,进为礼部侍郎,改吏部。
万历三十三年(1605)奉命出使朝鲜,与其国才士互相辩难,赋诗赠答,应对如流,且语言得体,不辱使命。
以老母去世服丧,不复出仕,朝廷屡召,皆辞。
天启四年(1624)辞世,享年69岁。
卒赠礼部尚书。
之蕃工绘画,竹石兼东坡神韵,山水酷似米芾等大家。
又工书法,真、行书师法赵孟頫得颜真卿、文征明笔意,日可写万字。
在他出使朝鲜期间,朝鲜人以人参、貂皮为礼品,请他作画写字。
他将所获得的礼品,尽行出售,另买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