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的“孝”文化五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中的“孝”文化五篇
第一篇:《论语》中的“孝”文化
《论语》中的“孝”文化
——试论“孝”文化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的表现及意义
“百善孝为先”,传统孝道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文化美德,更是构筑中国古典文学大厦的文化支柱之一。

作为一种文化母题,它在文学中显示出了强劲的生命力。

“孝”的观念在《论语》之前已相当发达,但被作为“道”提出来,并影响中国社会数千年,实始于《论语》中孔子及其弟子的论述和阐发。

本文从《论语》着手,从“孝”的对象及“孝”的行为规范等方面来探讨其中的“孝”文化。

从《论语》中孔子及其弟子论“孝”的相关章节来看,“孝”的对象包括个体家庭中的父母,也包括死去的父母、祖先,还包含了宗族甚至国家中的长者。

与之相应,《论语》中对不同的“孝”做出了相应的行为规范,以便更好的实行“孝道”。

具体说来,《论语》中“孝”的行为规范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对于父母,“孝”的内容主要有:一为养,即赡养父母;二为敬,即孝敬父母;三为安亲;四为终身孝敬。

“仓廪实而知荣辱”,物质是基础,尽孝道的首要条件是赡养父母。

但是,“子夏问孝,子日:‘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从孔子的疑问中可知,给父母吃饱穿暖还不是孝,还应做到“敬”。

“子游问孝,子日:‘今之孝者,是渭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仅仅能供养父母,这就和养狗、养马毫无区别。

孔子驳斥了当时“孝”的概念,认为孝要对父母有孝敬之情,孔子在这里着重强调了“敬”。

羊羔跪乳,乌鸦反哺,那是一般动物的本能,而人类如果只停留在这种初级阶段,把妥善安置父母的衣食住行问题作为孝顺的最高境界,就未免愧对于“宇宙之精华,万物之灵长”的称谓了。

孔子认为在养父母的同时也必须“敬”。

“子日:‘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恃奉父母,如发现他们
有不对的地方,应婉转地规劝,如父母没有听从的意思,仍应恭敬的侍奉,不要冒犯他们。

尽管内心忧虑,对父母却不怨恨。

在孔子及儒家看来,孝敬父母要“养”、“敬”,还要提倡“安亲”。

所谓“安亲”,就是说子女在父母生时立身行道,不犯刑律,不做冒险的事,不做不义的事,以免父母为自己的过错和安全担惊受怕。

《论语·里仁》提到的“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是孔子提及的安亲的重要内容。

“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孔子构架了一个生命的轮回的框架。

子女不改变父母生前奉行的准则,继续继承他们的事业或者是遗愿。

“三”是虚指,指很长的时间,甚至是一生。

我觉得这是孔子所认为的敬父母的最高标准了,也就是终身孝敬。

“子日:‘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孔子还说“丧事不敢不勉”,即说办丧事不敢不尽礼。

他提倡丧礼的朴素节俭,他明确指出更应该做好的是在父母生前尽的孝道,孝敬父母。

《论语·八佾》中林放问礼之本。

子日:“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可见,葬而有礼也是《论语》对孝文化的延伸。

《论语》中“孝”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孝”指的就是在家侍奉父母,即小孝;广义的“孝”指的是在朝廷里忠于君主(宗族甚至国家中的长者),即大孝。

孝道在政治范围内延伸成了忠君爱国。

孔子以“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的关系巧妙的处理了忠和孝的关系。

“有子日:‘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这一点给封建帝王“以孝治天下”、“求忠臣于孝子之门”以很充分的理论根据,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制在孝道的基础上得到了广阔的延伸,“父父子子”演变成了“父父子子,君君臣臣”,统治阶级要求臣下忠于君主的目的在倡导孝道的光鲜外表下达到了。

而当有人问孔子为什么不参与政治时,孔子说道,《尚书》上说“孝呀!就是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只要把这种品德应用到政治上去,那就是参与了政治。

看来孔子认为不一定只有做官才算是参与了政治,将“孝”的品德应用到政治也是参与了政治。

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孝”已经内化为一种精神,积淀为一种形式,起着半宗教的作用。

《论语》从物质上赡养父母、精神上尊敬父母、终身孝敬、对父母生前身后事之以礼、如何处理“忠”和“孝”的问题上都做了精深的阐释。

作为孔门道德规范中的一个重要纲目,《论语》之“孝”有着独特的意义。

一是对个人道德修养的提升,《论语》强调“孝”是个人的行为准则。

“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子罕》),表明孝悌是任何行为的前提,为弟子必须先修孝悌。

为“士”也必须以“孝”的标准来要求,即“宗族称孝焉”(《论语·子路》)。

二是对社会的教化。

《论语·学而》云:“有子日:‘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有子认为一个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人,而喜欢冒犯长辈和上司的情况是很少有的;不喜欢犯上却喜欢作乱的情况是从来没有过的。

可见,孝对于社会有明显的教化作用。

孔子所提倡的孝,是人们一切道德行为的根源,孝是仁义之道,是人自觉的道德活动。

孝思孝行,是居仁行义的,有了孝行,能敬长,能齐家,进而能治国平天下。

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说,孔子弘扬了华夏先民的优良传统,第一次将孝道文化提高到人文关怀的理论高度。

孝道文化在古时候,乃至在今天对提高人的道德素质、淳化民风、促进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发展、维护社会稳定都有巨大的意义。

第二篇:浅探《论语》中孝文化
浅探《论语》中的孝文化摘要:当今国学越来越热,传统文化正日益复兴。

在五千年的历史中,中国文化以儒家的思想为核心。

《论语》作为儒家思想的开篇之作,可谓瑰宝。

不论探寻何种文化,须追源溯流,须解读元典。

故而从《论语》元典出发,探寻孔子思想中的孝文化,以求抛砖引玉,窥孝文化之底蕴,并推广传播,走向世界。

关键词:《论语》;
孝文化;
文化传承孝文化是指:“中国文化与中国人的孝意识、孝行为的内容与方式,其历史性过程,政治性归结和广泛的社会性衍伸的总和。

”[1] 孝文化源远流长,基本成为国人的做人准则,为人的首善。

有“百善孝为先”之说,那么孝悌成为每个人必修课。

《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鲤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这样的大同社会,不正是孝观念的萌芽吗?钱穆在《中国文化导论》中提到“儒家的孝道,有其历史上的依据,这根据,是在殷商时代即已盛行的崇拜祖先的宗教。

上古的祖先教,演变出儒家的孝道在秦汉以后的两千年,儒家的孝道,又维系了这个古老的宗教。

”[2] 因而,笔者从儒家文化的代表作《论语》入手,集中解读《论语》中的孝文化。

一、何谓孝什么是孝呢?孝字最早见于殷甲骨卜辞。

梳理孝字释义如下:《尔雅·释训》:“善事父母为孝。

” 事,侍奉之意。

《说文解字》:“孝,善事父母者。

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

”《孝经》:“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书·尧典》“克谐以孝”,同样是指侍奉之意。

清代段玉裁的《礼记》:“孝者,畜也。

顺于道,不逆于伦。

是之谓畜。

”畜者,养也。

从古到今,孝的基本意义是子女能侍奉父母,可以为孝。

侍奉包含两层次,第一层次是物质方面,我们需要提供父母基本所需的物质条件,第二层次是精神方面,我们需要时常陪伴他们。

孝的广义是孝悌,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善事父母为孝,善事兄长为悌。

”《二程集》:“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书·君陈》:“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

”孔传:“言善事父母者,必友于兄弟,能施于政令。

”能孝于亲,友于兄弟,又能推广此心,以为一家之政。

与古人的修齐治平思想吻合。

相比较狭义的孝来说,广义的孝就是孝顺父母,友爱兄弟。

基本属于家庭伦理的范畴,即齐家的范畴。

《论语·学而》:“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尹式曰:‘德行,本也。

文艺,末也。

穷其本末,知所先后,可以入德矣。

’”[3] 孔子认为对一个小孩子来说,先学孝悌、诚信和友爱,然后再去学习文化知识。

即先德后智。

先孝悌,由信及爱,达仁。

从亲人到朋友到众人,由亲及疏而来。


见孝悌这一道德是入门必修之课。

千百年来,孝文化绵延不绝,我们有二十四孝的故事。

如扇枕温衾、亲尝汤药等。

自先秦之后,注释元典的著作愈多,有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之《论语集注》,有宋·邢昺疏的《论语注疏》,有程树德的《论语集释》,还有钱穆的《论语新解》等等著作,它们是我们解读《论语》的助手。

二、何为孝《论语·为政》篇集中记录了四则弟子向孔子问孝。

接下来笔者以这四则为例,解读《论语》中的孝文化。

第一则:“孟懿子问孝。

子曰,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何谓也。

’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无违,不背于理。

夫子以从亲之令为孝。

而生死祭葬,事亲之始终具矣。

'胡氏曰:‘人之欲孝于其亲,心虽无穷,而分则有限。

得为而不为,与不得为而为之,均于不孝。

所谓以礼者,为其所得为者而已矣。

’”这一则关于孝的对话,提及两层意思。

第一层,循父母之教,听父母之令为孝。

在家与父母相处,应该以此为准则。

如《弟子规》所言:“父母呼,应勿缓;
父母命,行勿懒;
父母教,须敬听;
父母责,须顺承。

”简而言之,我们要听父母的话。

在古代,知识传播方式受限,所以父母自然会比子女懂的多,可以指导孩子;
而今天,作为子女,我们未必事事都听父母的指导,可以有自己的意见和想法。

第二层,在与父母相处时,以礼来规范我们的言行举止。

古代礼仪繁杂,如晨昏省定,子女早晨必去父母处问安,晚上则须为父母铺床而侍奉他们入睡。

《小学·明伦》中凡此礼节,诸如此类。

今时来说,我们没有如此繁杂的礼仪,但对父母的孝心不可减。

通过学古人,未必是去模仿他们,完全复古,而是从他们身上学习体悟那份赤诚的孝心,我们学习如何敬畏和敬爱我们的父母。

第二则:“孟武伯问孝。

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四书章句集注》:“父母爱子之心,无所不至,唯恐其有疾病,常以为忧也。

人子体此,而以父母之心为心,则凡所以守其身者,自不容于不谨也矣,岂不可以为孝乎?”[4] 钱穆《论语新解》中:“此句有三解。

一,
父母爱子,无所不至,因此常忧其子之疾或病。

子女能体此心,于日常生活加意谨慎,是即孝。

或说,子女常以谨慎持身,使父母唯以其疾病为忧,言无他忧可忧。

人之疾,有非己所能自主必使无。

第三说,子女诚心孝其父母,或用心过甚,转使父母不安,故为子女者,惟当以父母疾病为忧,其他不宜过分操心。

”[5] 钱穆先生从第二说。

第一说,是指为人子女者,平安健康地长大是最大的孝。

第二说,是指为人子女者,应该做好自己应该做的每一件事,尽力减少父母的担忧和劳心,比如成长和学习。

然后其他自己所无力改变的事顺其自然。

比如天灾疾病。

第三说,是指为人子女者,应以父母健康与否为念。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钱穆与它同义。

[6] 无论何解,从我们自己来说,我们应该对自己尽心。

从父母来说,我们让父母放心。

应该做好为人子女的本分,尽力做好自己的事,无论是生活、学习还是工作。

第三则:“子游问孝。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

不敬,何以别乎。

’”《四书章句集注》:“言人畜犬马,皆能有以养之,若能养其亲而敬不至,则与养犬马者何异。

胡氏曰:世俗事亲,能养足矣。

呷恩恃爱,而不知其渐流于不敬,则非小失也。

”钱穆《论语新解》这一则解说有两种:“一者,犬马能侍奉人,何况子女呢。

它说,孟子曰:‘食而弗爱,豕交之也,爱而不敬,兽畜之也。

’犬马亦得人养,可见徒养口体不足为孝。

”[7] 这一则从心来说,指对父母的事敬心。

在与父母相处时,我们可以替他们干活,给他们衣食,却内心没有敬畏之心,和养阿猫阿狗有什么区别呢。

这一则深入指出孝除了物质层次的满足之外,需要精神层次的满足,即子女对父母的孝心,敬畏。

有敬才会爱,才不会言行举止逾越本分。

第四则:“子夏问孝。

子曰:‘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以为孝乎!’”钱穆先生认为:“这一则,解说有二。

一说,孝子侍奉父母,以能和颜悦色为难。

《礼记·祭义》:‘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

有和气者,必有愉色。

有愉色者,必有婉容。

’”[8] 是说与父母相处,需要柔吾声,悦吾色。

或说,难在承望父母之颜色。

《礼记·曲礼》:“视于无形,听于无声”。

能在无形无色之中体察父
母之意,才是孝。

二说皆通,这是从相上来说,即我们需要和颜悦色地与父母相处。

三、何以孝孝作为人之首善,学之入门,何以如此之重要。

孝是其他品质的前提和基础,有孝才能有仁,有孝才能有信,有孝才能有廉。

我们从《论语》和《孝经》中窥得一二。

《论语·学而》:“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

”此言人能孝悌,则其心和愿,少好犯上,必不好作乱也。

有孝必有忠。

有孝悌之心,不行争斗之事,不为悖逆之事,对君尽忠,对国尽力。

《论语·学而》:“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此言君子凡事专用于根本,根本即立,则其道自生。

孝悌乃是为仁的之本。

程子曰“孝悌行于家,而后仁爱及于物,所谓亲亲而仁民也。

故为仁以孝悌为本。

”因孝而生仁,由亲及疏,由孝悌之心及仁爱之心。

《孝经·开宗明义》篇:“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这将孝分为两个层次,分别是孝始和孝终,也即小孝和大孝。

小孝就是不敢毁伤自我,需要谨慎持身,让自己远离危险之事,危险之境,保护好自己不受损伤。

让父母放心。

大孝就是让自己成为有用的人,让父母欣慰,而不是因为我们而丢脸。

四、何传孝孝文化绵延的数千年未曾断绝,新的时代下,我们有新方式与父母相处,今天人们与父母的关系更加和谐平等。

我国宪法第49条明确规定:“父母有抚养教育未成年子女的义务,成年子女有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

”孝既是我们一脉相传的民族根,又有法律条例保护。

那我们应如何传承孝文化?(一)推己及人《孝经·天子章》:“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

”意思是爱自己的父母的人,就不会讨厌别人的父母,尊敬自己的父母的人,就不会怠慢别人的父母。

从孝顺自己的父母开始,由此及彼,推己及人,使我们的社会充满温情,更加和谐安定。

(二)走向世界“孝是中国文化最突出的特色”[9],其他国家也有孝文化,孝文化的传播意义重大,便于各国借鉴学习,减少因文化差异引起的误会,利于对外交流,增进各国友好往来。

目前汉语国际
推广开展的如火如荼,我们要语言、文化双管齐下,但关于如何传播孝文化的实际方法较少,避免被误解,我们应该做好做好解释传播工作,比如:通过举办学术研讨会传播中国孝文化,通过对外汉语教学传播中国孝文化,以书籍为媒介传播中国孝文化,通过网络传播中国孝文化。

在此过程,首先,我们在对外孝文化的书籍和对外孝文化的教学方面形成统一的观念,其次,对我们的对外汉语教师要有相当高的专业要求。

孝文化的对外传播前路漫漫,但在我们不懈努力下,一定前程似锦,一定会越来越好。

五、结语我们走进古人,解读经典,来更好地学习古人的孝究竟是什么。

我们去体察古人的孝心,然后借鉴学习,充满感恩意识,指导我们的生活。

学习传统文化,从来不是为了复古,当然我们也无法复古,我们可以走进千百年前的世界去看看,吸取文化底蕴与精髓,然后继续我们今天的生活,更好的生活,并且将我国优秀的文化传播出去,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

参考文献:
[1]万丽华/蓝旭译注.礼记——中华经典藏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6.[2]万丽华/蓝旭译注.论语——中华经典藏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6.[3]万丽华/蓝旭译注.尚书——中华经典藏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6.[4]万丽华/蓝旭译注.孝经——中华经典藏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6.[5]管锡华校注.尔雅[M].北京;中华书局,2014.[6]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13.[7]马艳.中国孝文化的历史演进与当代重建[D].延边大学硕士论文,2002.[8]李静.汉语国际推广背景下的中国孝文化传播[D].山西大学硕士论文,2015.Filial piety culture in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of Chinese culture Abstract: Catholicism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hot, and traditional culture is reviving.In five thousand years of history, Chinese culture is centered on Confucianism.“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as the beginning of Confucianism, can be described as treasures.No matter what kind of culture to explore, to follow up the source, to be interpreted Yuan Dian.Therefore, from the “Analects of
Con fucius“ Yuan Dian, to explore the filial piety in Confucius thought, in order to initiate, glimpse of the cultural heritage, and promote the spread, to the world.Key words: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filial piety culture;cultural inheritance [1] 肖群忠.中国孝文化研究[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51.[2] 钱穆.中国文化导论[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9.51.[3]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2.49.[4]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2.55.[5] 钱穆.论语新解[M].(新校本)[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28.[6] 钱穆.论语新解[M].(新校本)[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95.[7] 钱穆.论语新解(新校本)[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29.[8] 钱穆.论语新解[M].(新校本)[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30.[9] 杨国枢.中国人的蜕变[M].台北:台湾桂冠图书公司,1988.31.
第三篇:论语孝现实意义
论语》论“孝”及其现实意义
发布日期:2009-12-24 11:18:03中国孝文化专题研究网站
孔子画像
说起《论语》,给我最大感触的还是一个“孝”字。

在传统的中华文化中,“孝”一直是炎黄子孙所尊崇笃行的优良美德。

在儒家思想看来,孝是天经地义的至德要道,是百行之本,万善之先,孝被摆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

自古以来,凡属开明的统治者,都以孝悌之道来治理国家,他们认为“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大学》第十章),视孝悌为榜样的力量。

儒家宣扬父严母慈、兄友弟恭、夫义妇顺、子孝孙贤等伦常关系,并以此来维护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

孝悌之道为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建设打下了万古常新的基石。

它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核心内容之一,也是东亚文化的一种独特的民族特色。

可以这样说,爱父母,爱兄弟姐妹,爱亲人故旧,爱故乡梓里,是爱国主义的土壤;而这些感情都源于孝悌。

一个在孝悌氛围中长大的人,他的感情是最深沉、最真挚的。

这份感情扩而充之,发扬光大,便是仁民爱物的高尚情操。

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
观的确立,内心世界的充实和涵养,都与亲情有关。

推行孝悌之道,对提高个人的人格理念,稳定社会人心,进而使政治清明、天下太平,都有无法取代的作用。

所以孔子也十分重视孝悌之道,在《论语》的开篇第一章《为学篇第一》中就借有子的口提出--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除了在总体上阐明对孝悌之道的看法和主张之外,孔子还在《论语》中为我们给出了不少具体的要求和启示,下面就让我们通过《论语》里的一些有关“孝”的名言警句,来看看“治天下”的《论语》是如何论“孝”的,顺便也讨论一下它们的现实意义。

孟懿子问孝。

子曰:“无违。

”……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为政篇第二》)
“生,事之以礼。

”孔子说,当父母活着的时候,我们要孝敬他--“事之以礼”。

怎么叫以“礼”事之呢?这个礼不是说见到父母行个礼就叫孝,而应当是包括生活上的照应、爱护等种种行动。

“礼”是中国文化中很重要的一个基本概念,看到这个礼字,绝不能作狭义的“礼貌”来解释。

这还远远不够,不仅在父母生前要毕恭毕敬地“事之以礼”,父母去世以后更要“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自始至终都以“礼”相待。

这一段的意思其实就是说,对父母要孝顺、孝敬,要体贴父母,不要违背父母的心意。

父母年迈,儿女要尽孝养之责;父母患病,儿女要及时求医尽心护理;父母亡故,要认真处理后事,要按照民族的习俗,进行祭祀,以追念父母生养教导之恩。

这是可以说是孔子对我们提出的第一个具体要求。

孟武伯问孝。

子曰:“父母惟其疾之忧。

”(《为政篇第二》)
这句话是说父母看到孩子生病了,那种忧愁、担心,多么深刻,做儿女的你要去体会这种心境。

对于这句话,我们要这样说,这个问题只有自己做了父母的人才能真正体会出来。

这种情形大概就是,父母要上班,小孩病了,家里又没人照料,只好留下一个,另一个坐在办公室里,又着急,又担心,又不敢走开,惶恐得象热锅上的蚂蚁。

这种心境就是“父母唯其疾之忧”。

孔子的意思就是说,对父母能付出当自己孩子生病的时候那种程度的关心,那才能算是孝道。

看到这里,儿女要尽孝道就必须明白两点:要爱护自己的身体,不要使父母为自己的健康状况而忧劳;另一方面时刻关心父母的饮食起居,对父母的身心健康多加体察,竭尽自己的一番孝心,以回报父母对自己的养育之恩。

子游问孝。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

不敬,何以别乎!”(《为政篇第二》)现在的人不懂孝,以为只要能够养活父母,有饭给他们吃,每个月把生活费往父母手里一塞,就是孝了。

这些人真应该好好看看上面孔子的这句话--“犬马皆能有养”,饲养一只狗、一匹马也都要给它吃饱,更提有的人养宠物还要买最好的食品给它吃了。

所以光是“养”而没有“爱”的真感情,就不是真孝。

孝不是形式,绝不能等同于养狗养马。

下面还有-- 子夏问孝。

子曰:“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

曾是以为孝乎?”(《为政篇第二》)
子夏来问孝,孔子说色难。

什么叫色难呢?说白了就是一个态度问题。

上面讲不敬何以为孝,就是难在态度上。

“有事,弟子服其劳。

”“有事”的时候,比如说我们做后辈儿女的,看见父母长辈扫地,就要接过扫把来自己做。

“有酒食,先生馔。

”有好吃的,就先拿给父母长辈吃。

“曾是以为孝乎?”你以为这样就是孝吗?替长辈做了事,请长辈吃了好的,不一定就是孝了,为什么呢?--“色难”。

态度很重要。

就像父母下班回家,感到累得要命,躺在床
上,吩咐倒杯茶给他喝。

做儿女的茶是倒了,但端过去时,沉着脸,把茶杯往桌子上重重的一搁,用冷硬的语调说:“喝吧!”我们想想,在儿女这样态度下,做父母的心里,能好受得了吗?对我们做子女的人来说,这是绝对不可以的。

所以孝道第一个要敬,这是属于内心的;第二个则是外形的色难,态度的问题。

对父母只知道口体之奉,打打供养,不知道从内心尊敬父母,使之得到精神上的安慰,那只能算尽了犬马之养,绝不是真正的“孝”。

孔子的话非常浅显,为人子女者,必须警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