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言绝句经典古诗大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导语】七⾔绝句是中国传统诗歌的⼀种体裁,简称七绝,属于近体诗范畴。

此体全诗四句,每句七⾔,在押韵、粘对等⽅⾯有严格的格律要求。

诗体起源于南朝乐府歌⾏或北朝乐府民歌,或可追溯到西晋的民谣,定型、成熟于唐代。

下⾯是⽆忧考分享的七⾔绝句经典古诗⼤全。

欢迎阅读参考!
【篇⼀】七⾔绝句经典古诗:泊船⽠洲
朝代:宋朝|王安⽯
京⼝⽠洲⼀⽔间,钟⼭只隔数重⼭。

春风⼜绿江南岸,明⽉何时照我还。

赏析/鉴赏
诗以“泊船⽠洲”为题,点明诗⼈的⽴⾜点。

⾸句“京⼝⽠洲⼀⽔间”写了望中之景,诗⼈站在⽠洲渡⼝,放眼南望,看到了南边岸上的“京⼝”与“⽠洲”这么近,中间隔⼀条江⽔。

“⼀⽔间”三字,形容⾈⾏迅疾,顷刻就到。

次句“钟⼭只隔万重⼭”,以依恋的⼼情写他对钟⼭的回望,王安⽯于景佑四年(1037年)随⽗王益定居江宁,从此江宁便成了他的息肩之地,第⼀次罢相后即寓居江宁钟⼭。

“只隔”两字极⾔钟⼭之近在咫尺。

把“万重⼭⼑的间隔说得如此平常,反映了诗⼊对于钟⼭依恋之深;⽽事实上,钟⼭毕竟被“万重⼭”挡住了,因此诗⼈的视线转向了江岸。

第三句“春风⼜绿江南岸”,描绘了江岸美丽的春⾊,寄托了诗⼈浩荡的情思。

其中“绿”字是经过精⼼筛选的,极其富于表现⼒。

这是因为:⼀、前四字都只从风本⾝的流动着想,粘⽪带⾻,以此描写看不见的春风,依然显得抽象,也缺乏个
性;“绿”字则开拓⼀层,从春风吹过以后产⽣的奇妙的效果着想,从⽽把看不见的春风转换成鲜明的视觉形象——春风拂煦,百草始⽣,千⾥江岸,⼀⽚新绿。

这就写出了春风的精神,诗思也深沉得多了。

⼆、本句描绘的⽣机盎然的景⾊与诗⼈奉召回京的喜悦⼼情相谐合,“春风”⼀词,既是写实,⼜有政治寓意。

“春风”实指皇恩。

宋神宗下诏恢复王安⽯的相位,表明他决⼼要把新法推⾏下去。

对此,诗⼈感到欣喜。

他希望凭借这股温暖的春风驱散政治上的寒流,开创变法的新局⾯。

这种⼼情,⽤“绿”字表达,最微妙,最含蓄。

三、“绿”字还透露了诗⼈内⼼的⽭盾,⽽这正是本诗的主旨。

鉴于第⼀次罢相前⼣朝廷上政治⽃争的尖锐复杂,对于这次重新⼊相,他不能不产⽣重⾥的顾虑。

变法图强,遐希翟契是他的政治理想;退居林下,吟咏情性,是他的⽣活理想。

由于变法遇到强⼤阻⼒,他本⼈也受到反对派的猛烈攻击,秀丽的钟⼭、恬静的⼭林,对他产⽣了很⼤的吸引⼒。

《楚辞·招隐⼠》:“王孙游兮不归,春草⽣兮萋萋。

”王维《送别》:“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都是把草绿与思归联系在⼀起的。

本句暗暗融⼊了前⼈的诗意,表达了作者希望早⽇辞官归家的⼼愿。

这种⼼愿,⾄结句始明⽩揭出。

⽏庸讳⾔,⽤绿字描写春风,唐⼈不乏其例。

李⽩《侍从宜春苑奉诏赋龙池柳⾊初晴听新莺百啭歌》:“春风已绿瀛洲草,紫段红楼觉春好。

”丘为《题农⽗庐舍》:“春风何时⾄?已绿湖上⼭。

”温庭筠《敬答李先⽣》:“绿昏晴⽓春风岸,红漾轻轮野⽔天”,常建的《闲斋卧⾬⾏药⾄⼭管稍次湖庭》:“主⼈⼭门绿,⼩隐湖中花”。

等,都为王安⽯提供了借鉴,但从表现思想感情的深度来说,上述数例,⽽“⼭门”“⼭”“草”皆可绿,⽽江南岸的绿却是颇有动感,青出于蓝⽽胜于蓝。

结句“明⽉何时照我还”,从时间上说,已是夜晚。

诗⼈回望既久,不觉红⽇西沉,皓⽉初上。

隔岸的景物虽然消失在朦胧的⽉⾊之中,⽽对钟⼭的依恋却愈益加深。

他相信⾃⼰投⽼⼭林,终将有⽇,故结尾以设问句式表达了这⼀想法。

【篇⼆】七⾔绝句经典古诗:枫桥夜泊
朝代:唐朝|张继
⽉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赏析/鉴赏
这⾸七绝以⼀愁字统起。

前⼆句意象密集:落⽉、啼乌、满天霜、江枫、渔⽕、不眠⼈,造成⼀种意韵浓郁的审美情境。

后两句意象疏宕:城、寺、船、钟声,是⼀种空灵旷远的意境。

江畔秋夜渔⽕点点,羁旅客⼦卧闻静夜钟声。

所有景物的挑选都独具慧眼:⼀静⼀动、⼀明⼀暗、江边岸上,景物的搭配与⼈物的⼼情达到了⾼度的默契与交融,共同形成了这个成为后世典范的艺术境界。

诗的⾸句,写了午夜时分三种有密切关连的景象:⽉落、乌啼、霜满天。

上弦⽉升起得早,半夜时便已沉落下去,整个天宇只剩下⼀⽚灰蒙蒙的光影。

树上的栖乌⼤约是因为⽉落前后光线明暗的变化,被惊醒后发出⼏声啼鸣。

⽉落夜深,繁霜暗凝。

在幽暗静谧的环境中,⼈对夜凉的感觉变得格外锐敏。

“霜满天”的描写,并不符合⾃然景观的实际(霜华在地⽽不在
天),却完全切合诗⼈的感受:深夜侵肌砭⾻的寒意,从四⾯⼋⽅围向诗⼈夜泊的⼩⾈,使他感到⾝外的茫茫夜⽓中正弥漫着满天霜华。

整个⼀句,⽉落写所见,乌啼写所闻,霜满天写所感,层次分明地体现出⼀个先后承接的时间过程和感觉过程。

⽽这⼀切,⼜都和谐地统⼀于⽔乡秋夜的幽寂清冷氛围和羁旅者的孤孑清寥感受中。

从这⾥可以看出诗⼈运思的细密。

此外,也有⼈认为第⼀句诗描写的是清晨时的景象:乌⾅鸟叫了,⽉亮下⼭了,天亮了,到处都是⽩花花的霜。

⽽后三句采⽤倒叙⽅法,写诗⼈整个夜晚都处于失眠状态
诗的第⼆句接着描绘“枫桥夜泊”的特征景象和旅⼈的感受。

在朦胧夜⾊中,江边的树只能看到⼀个模糊的轮廓,之所以径称“江枫”,也许是因枫桥这个地名引起的⼀种推想,或者是选⽤“江枫”这个意象给读者以秋⾊秋意和离情羁思的暗⽰。

“湛湛江⽔兮上有枫,⽬极千⾥伤春⼼”,“青枫浦上不胜愁”,这些前⼈的诗句可以说明“江枫”这个词语中所沉积的感情内容和它给予⼈的联想。

透过雾⽓茫茫的江⾯,可以看到星星点点的⼏处“渔⽕”,由于周围昏暗迷蒙背景的衬托,显得特别引⼈注⽬,动⼈遐想。

“江枫”与“渔⽕”,⼀静⼀动,⼀暗⼀明,⼀江边,⼀江上,景物的配搭组合颇见⽤⼼。

写到这⾥,才正⾯点出泊⾈枫桥的旅⼈。

“愁眠”,当指怀着旅愁躺在船上的旅⼈。

“对愁眠”的“对”字包含了“伴”的意蕴,不过不象“伴”字外露。

这⾥确有孤孑的旅⼈⾯对霜夜江枫渔⽕时萦绕的缕缕轻愁,但同时⼜隐含着对旅途幽美风物的新鲜感受。

诗的前幅布景密度很⼤,⼗四个字写了六种景象,后幅却特别疏朗,两句诗只写了⼀件事:卧闻⼭寺夜钟。

这是因为,诗⼈在枫桥夜泊中所得到的最鲜明深刻、诗意美的感觉印象,就是这寒⼭寺的夜半钟声。

⽉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孤⾈客⼦等景象,固然已从各⽅⾯显⽰出枫桥夜泊的特征,但还不⾜以尽传它的神韵。

在暗夜中,⼈的听觉升居为对外界事物景象感受的⾸位。

⽽静夜钟声,给予⼈的印象⼜特别强烈。

这样,“夜半钟声”就不但衬托出了夜的静谧,⽽且揭⽰了夜的深永和清寥,⽽诗⼈卧听疏钟时的种种难以⾔传的感受也就尽在不⾔中了。

这⾥似乎不能忽略“姑苏城外寒⼭寺”。

寒⼭寺在枫桥西⼀⾥,初建于梁代,唐初诗僧寒⼭曾住于此,因⽽得名。

枫桥的诗意美,有了这所古刹,便带上了历史⽂化的⾊泽,⽽显得更加丰富,动⼈遐想。

因此,这寒⼭寺的“夜半钟声”也就仿佛回荡着历史的回声,渗透着宗教的情思,⽽给⼈以⼀种古雅庄严之感了。

诗⼈之所以⽤⼀句诗来点明钟声的出处,看来不为⽆因。

有了寒⼭寺的夜半钟声这⼀笔,“枫桥夜泊”之神韵才得到最完美的表现,这⾸诗便不再停留在单纯的枫桥秋夜景物画的⽔平上,⽽是创造出了情景交融的典型化艺术意境。

夜半钟的风习,虽早在《南史》中即有记载,但把它写进诗⾥,成为诗歌意境的点眼,却是张继的创造。

在张继同时或以后,虽也有不少诗⼈描写过夜半钟,却再也没有达到过张继的⽔平,更不⽤说借以创造出完整的艺术意境了。

【篇三】七⾔绝句经典古诗:⼩⼉垂钓
朝代:唐朝|胡令能
蓬头稚⼦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

路⼈借问遥招⼿,怕得鱼惊不应⼈。

赏析/鉴赏
《⼩⼉垂钓》是⼀⾸以⼉童⽣活为题材的诗作,诗写⼀“蓬头稚⼦”学钓鱼,“侧坐莓苔草映⾝”,路⼈向⼩⼉招⼿,想借问打听⼀些事情,那⼩⼉却“怕得鱼惊不应⼈”(怕惊了鱼⽽不置⼀词),真是活灵活现、惟妙惟肖,形神兼备,意趣盎然。

其艺术成就丝毫不亚于杜牧的《清明》⼀诗。

此诗分垂钓和问路两层,第⼀、⼆句重在写垂钓(形),第三、四句重在问路(传神)。

第⼀、⼆句,稚⼦,⼩孩也。

“蓬头”写其外貌,突出了⼩孩的幼稚顽⽪,天真可爱。

“纶”是钓丝,“垂纶”即题⽬中的“垂钓”,也就是钓鱼。

诗⼈对这垂钓⼩⼉的形貌不加粉饰,直写出⼭野孩⼦头发蓬乱的本来⾯⽬,使⼈觉得⾃然可爱与真实可信。

“学”是这⾸诗的诗眼。

这个⼩孩⼦初学钓鱼,所以特别⼩⼼。

在垂钓时,“侧坐”姿态,草映其⾝,⾏为情景,如在眼前。

“侧坐”带有随意坐下的意思。

侧坐,⽽⾮稳坐,正与⼩⼉初学此道的⼼境相吻合。

这也可以想见⼩⼉不拘形迹地专⼼致志于钓鱼的情景。

“莓苔”,泛指贴着地⾯⽣长在阴湿地⽅的低等植物,从“莓苔”不仅可以知道⼩⼉选择钓鱼的地⽅是在阳光罕见⼈迹罕到的所在,更是⼀个鱼不受惊、⼈不暴晒的颇为理想的钓鱼去处,为后⽂所说“怕得鱼惊不应⼈”做了铺垫。

“草映⾝”,也不只是在为⼩⼉画像,它在结构上,对于下句的“路⼈借问”还有着直接的承接关系──路⼈之向⼩⼉打问,就因为看得见⼩⼉。

后两句中“遥招⼿”的主语还是⼩⼉。

当路⼈问道,⼩⼉害怕应答惊鱼,从⽼远招⼿⽽不回答。

这是从动作和⼼理⽅⾯来刻划⼩孩,有⼼计,有韬略,机警聪明。

⼩⼉之所以要以动作来代替答话,是害怕把鱼惊散。

⼩⼉的动作是“遥招⼿”,说明⼩⼉对路⼈的问话并⾮漠不关⼼。

⼩⼉在“招⼿”以后,⼜怎样向“路⼈”低声⽿语,那是读者想象中的事,诗⼈再没有交代的必要,所以,在说明了“遥招⼿”的原因以后,诗作也就戛然⽽⽌。

在唐诗中,写⼉童的题材⽐较少,因⽽显得可贵。

这⾸七绝写⼩⼉垂钓别有情趣。

诗中没有绚丽的⾊彩,没有刻意的雕饰,就似⼀枝清丽的出⽔芙蓉,在平淡浅易的叙述中透露出⼏分纯真、⽆限童趣和⼀些专注。

此诗不失为⼀篇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描写⼉童的佳作。

【篇四】七⾔绝句经典古诗:滁州西涧
朝代:唐朝|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晚来急,野渡⽆⼈⾈⾃横。

赏析/鉴赏
这是⼀⾸写景的⼩诗,描写春游滁州西涧赏景和晚潮带⾬的野渡所见。

⾸⼆句写春景、爱幽草⽽轻黄鹂,以喻乐守节,⽽嫉⾼媚;后⼆句写带⾬春潮之急,和⽔急⾈横的景象,蕴含⼀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的⽆可奈何之忧伤。

全诗表露了恬淡的胸襟和忧伤之情怀。

诗写暮春景物。

“独怜幽草涧边⽣,上有黄鹂深树鸣”。

是说:诗⼈独喜爱涧边⽣长的幽草,上有黄莺在树阴深处啼鸣。

这是清丽的⾊彩与动听的⾳乐交织成的幽雅景致。

暮春之际,群芳已过,诗⼈闲⾏⾄涧,但见⼀⽚青草萋萋。

这⾥幽草,深树,透出境界的幽冷,虽然不及百花妩媚娇艳,但它们那青翠欲滴的⾝姿,那⾃⽢寂寞、不肯趋时悦⼈的风标,与作者好静的性格相契,⾃然⽽然地赢得了诗⼈的喜爱。

这⾥,“独怜”⼆字,感情⾊彩⾄为浓郁,是诗⼈别有会⼼的感受。

它表露了作者闲适恬淡的⼼境。

王安⽯有“绿阴幽草胜花时”之句,写初夏之景,与此同⼀⽴意。

⾸句,写静;次句,则写动。

莺啼婉啭,在树丛深处间关滑动。

莺啼似乎打破了刚才的沉寂和悠闲,其实在诗⼈静谥的⼼⽥荡起更深⼀层涟漪。

次句前头着⼀“上”字,不仅仅是写客观景物的时空转移,重要的是写出了诗⼈随缘⾃适、怡然⾃得的开朗和豁达。

接下来两句侧重写荒津野渡之景。

景物虽异,但仍然循此情愫作展衍:“春潮带⾬晚来急,野渡⽆⼈⾈⾃横”。

这两句是说:到傍晚时分,春潮上涨,春⾬淅沥,西涧⽔势顿见湍急。

郊野渡⼝,本来就荒凉冷漠,此刻愈发难觅⼈踪。

只有空⾈随波纵横。

“春潮”与“⾬”之间⽤“带”字,好像⾬是随着潮⽔⽽来,把本不相属的两种事物紧紧连在了⼀起,⽽且⽤⼀“急”字写出了潮和⾬的动态。

结尾句。

⽤“⽆⼈”⼀说明渡⼝的‘“野”。

⼆句诗所描绘的情境,未免有些荒凉,但⽤⼀“⾃”字,却体现着悠闲和⾃得。

韦应物为诗好⽤“⾃”字,“⾃”字皆可释为“⾃在”“⾃然”之意,含有“⾃我欣赏”、“⾃我怜爱”的意蕴。

“野渡”句当作如是解。

舍此,便与⼀⼆句相悖谬了。

这两句以飞转流动之势,衬托闲淡宁静之景,可谓诗中有画,景中寓情。

这⾸诗中有⽆寄托,所托何意,历来争论不休。

旧注以为这⾸诗有政治寄托,说是写“君⼦在下,⼩⼈在上之象”,蕴含⼀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的⽆可奈何之忧伤,但过于穿凿附会,难以⾃圆其说。

有⼈认为“此偶赋西涧之景,不必有所托意”。

实则诗中流露的情绪若隐若显,开篇幽草、黄莺并提时,诗⼈⽤“独怜”的字眼,寓意显然,表露出诗⼈安贫守节,不⾼居媚时的胸襟,后两句在⽔急⾈横的悠闲景象中,蕴含着⼀种不在位、不得其⽤的⽆奈、忧虑、悲伤的情怀。

诗⼈以情写景,借景述意,写⾃⼰喜爱和不喜爱的景物,说⾃⼰合意和不合意的事情,⽽胸襟恬淡,情怀忧伤,便⾃然地流露出来。

这⾸诗表达作者对⽣活的热爱。

【篇五】七⾔绝句经典古诗:⼩池
朝代:宋朝|杨万⾥
泉眼⽆声惜细流,树阴照⽔爱晴柔。

⼩荷才露尖尖⾓,早有蜻蜓⽴上头。

赏析/鉴赏
此是⼀⾸清新的⼩品。

⼀切都是那样的细,那样的柔,那样的富有情意。

它句句是诗,句句如画,展⽰了明媚的初夏风光,⾃然朴实,⼜真切感⼈。

这⾸诗描写⼀个泉眼、⼀道细流、⼀池树阴、⼏⽀⼩⼩的荷叶、⼀只⼩⼩的蜻蜓,构成⼀幅⽣动的⼩池风物图,表现了⼤⾃然中万物之间亲密和谐的关系。

开头“泉眼⽆声惜细流,树阴照⽔爱晴柔”两句,把读者带⼊了⼀个⼩巧精致、柔和宜⼈的境界之中,⼀道细流缓缓从泉眼中流出,没有⼀点声⾳;池畔的绿树在斜阳的照射下,将树阴投⼊⽔中,明暗斑驳,清晰可见。

⼀个“惜”字,化⽆情为有情,仿佛泉眼是因为爱惜涓滴,才让它⽆声地缓缓流淌;⼀个“爱”字,给绿树以⽣命,似乎它是喜欢这晴柔的风光,才以⽔为镜,展现⾃⼰的绰约风姿。

三、四两句,诗⼈好像⼀位⾼明的摄影师,⽤快镜拍摄了⼀个妙趣横⽣的镜头:“⼩荷才露尖尖⾓,早有蜻蜓⽴上头。

”时序还未到盛夏,荷叶刚刚从⽔⾯露出⼀个尖尖⾓,⼀只⼩⼩的蜻蜓⽴在它的上头。

⼀个“才露”,⼀个“早⽴”,前后照应,逼真地描绘出蜻蜓与荷叶相依相偎的情景。

杨万⾥写诗主张师法⾃然,他对⾃然景物有浓厚的兴趣,常⽤清新活泼的笔调,平易通俗的语⾔,描绘⽇常所见的平凡景物,尤其善于捕捉景物的特征及稍纵即逝的变化,形成情趣盎然的画⾯,因⽽诗中充满浓郁的⽣活⽓息。

古诗今译泉眼悄⽆声是珍惜细细的⽔流,树阴映⽔⾯是它喜欢晴⽇的温柔。

⼩⼩的嫩荷刚露出紧裹的叶尖,早飞来可爱的蜻蜓站⽴在上头。

名句赏析——“⼩荷才露尖尖⾓,早有蜻蜓⽴上头。


这⾸诗抒发了作者热爱⽣活之情,通过对⼩池中的泉⽔、树荫、⼩荷、蜻蜓的描写,给我们描绘出⼀种具有⽆限⽣命⼒的朴素、⾃然,⽽⼜充满⽣活情趣的⽣动画⾯:泉眼默默地渗出涓涓细流,仿佛⼗分珍惜那晶莹的泉⽔;绿树喜爱在晴天柔和的
⽓氛⾥把⾃⼰的影⼦融⼊池⽔中;嫩嫩的荷叶刚刚将尖尖的叶⾓伸出⽔⾯,早就有调⽪的蜻蜓轻盈地站⽴在上⾯了。

全诗
从“⼩”处着眼,⽣动、细致地描摹出初夏⼩池中⽣动的富于⽣命和动态感的新景象,现在⽤来形容初露头⾓的新⼈,因为荷花的⼩花苞在整个池塘中显得那么的渺⼩,却已经有蜻蜓在上⾯停留,尖尖⾓可以看做是新⽣事物更可以看做是初⽣的年轻⼈,⽽蜻蜓就是赏识它们的⾓⾊。

荷叶,未展开的荷叶⼩荷才露尖尖⾓,早有蜻蜓⽴上头。

宋·杨万⾥《⼩池》[今译]⼩⼩的荷叶才露出尖尖的⾓⼉,早有⼀只蜻蜓停歇在上⾯。

[赏析]诗题“⼩池”全篇都在“⼩”字上做⽂章。

诗词需有不同的题材与刚才,有的重⼤题材,须写出壮阔的境界、恢宏的⽓势;有的题材甚⼩,仅是⽣活中⼀个细节,但却能写出幽情逸趣。

所以王国维说:“境界有⼤⼩,不以是⽽分优劣。


【篇六】七⾔绝句经典古诗:望庐⼭瀑布
朝代:唐朝|李⽩
⽇照⾹炉⽣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赏析/鉴赏
本诗是七⾔绝句。

此诗中的⾹炉,即第⼀⾸诗开头提到的⾹炉峰,“在庐⼭西北,其峰尖圆,烟云聚散,如博⼭⾹炉之状”(乐史《太平寰宇记》)。

可是,到了诗⼈李⽩的笔下,便成了另⼀番景象:⼀座顶天⽴地的⾹炉,冉冉地升起了团团⽩烟,缥缈于青⼭蓝天之间,在红⽇的照射下化成⼀⽚紫⾊的云霞。

这不仅把⾹炉峰渲染得更美,⽽且富有浪漫主义⾊彩,为不寻常的瀑布创造了不寻常的背景。

接着诗⼈才把视线移向⼭壁上的瀑布。

“遥看瀑布挂前川”,前四字是点题。

“挂前川”,这是“望”的第⼀眼形象,瀑布像是⼀条巨⼤的⽩练⾼挂于⼭川之间。

“挂”字很妙,它化动为静,惟妙惟肖地表现出倾泻的瀑布在“遥看”中的形象。

第三句⼜极写瀑布的动态。

“飞流直下三千尺”,⼀笔挥洒,字字铿锵有⼒。

“飞”字,把瀑布喷涌⽽出的景象描绘得极为⽣动;“直下”,既写出⼭之⾼峻陡峭,⼜可以见出⽔流之急,那⾼空直落,势不可挡之状如在眼前。

然⽽,诗⼈犹嫌未⾜,接着⼜写上⼀句“疑是银河落九天”,真是想落天外,惊⼈魂魄。

“疑是”值得细味,诗⼈明明说得恍恍惚惚,⽽读者也明知不是,但是⼜都觉得只有这样写,才更为⽣动、逼真,其奥妙就在于诗⼈前⾯的描写中已经孕育了这⼀形象。

巍巍⾹炉峰藏在云烟雾霭之中,遥望瀑布就如从云端飞流直下,临空⽽落,这就⾃然地联想到像是⼀条银河从天⽽降。

可见,“疑是银河落九天”这⼀⽐喻,虽是奇特,但在诗中并不是凭空⽽来,⽽是在形象的刻画中⾃然地⽣发出来的。

它夸张⽽⼜⾃然,新奇⽽⼜真切,从⽽振起全篇,使得整个形象变得更为丰富多彩,雄奇瑰丽,既给⼈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给⼈以想象的余地,显⽰出李⽩那种“万⾥⼀泻,末势犹壮”的艺术风格。

宋⼈魏庆之说:“七⾔诗第五字要响。

……所谓响者,致⼒处也。

”(《诗⼈⽟屑》)这个看法在这⾸诗⾥似乎特别有说服⼒。

⽐如⼀个“⽣”字,不仅把⾹炉峰写“活”了,也隐隐地把⼭间的烟云冉冉上升、袅袅浮游的景象表现出来了。

“挂”字前⾯已经提到了,那个“落”字也很精彩,它活画出⾼空突兀、巨流倾泻的磅礴⽓势。

很难设想换掉这三个字,这⾸诗将会变成什么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