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爱乡的慈善家 - 新会陈经纶中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陈经纶先生简介
陈经纶,新会区罗坑镇人,1925年出生,自幼随父亲陈瑞祺在香港生活。
陈经纶是香港著名的实业家、爱国爱乡的慈善家和社会活动家,被人们誉为“爱国爱乡的典范”、“兴学育才的旗帜”。
现任香港金满米业(集团)有限公司、陈瑞祺慈善纪念基金及陈经纶有限公司董事长、广东省政协委员、北京市及江门五邑海外联谊会名誉会长。
第一章
家世及生平
天马江边的滩涂上,有一棵古榕树,经300多年的繁衍,形成一片15亩地的榕林地。
这里是一个浓荫蔽日、气根如织的水上林岛,成千上万的水鸟栖息于此,多以鹤、鹳为多。
它们有的朝出晚归,有的暮出晨归,交相轮回,翩翩起舞,好不热闹。
30年代初,巴金游历过这个美丽的小岛,后
来写下了《鸟的天堂》一文。
50年后,他又为这个小岛亲笔题名为“小鸟天堂”。
田汉也曾欣然题诗赞誉其景致。
远观江边的古塔、榕林、飞鹤,真有人间天堂之感。
这就是陈经纶先生的故乡—新会。
罗坑地处新会西南,潭江横贯北界。
早在宋末,先人择罗山而居,罗山脚下有一溪水,历代祖先得罗山之山水养育而日益昌隆。
陈经纶祖父澄波公本是新会罗坑镇陈冲乡的一个农民,早年曾在佛山打工,不久转往香港谋生,初时受雇于广盛米行。
由于克勤克俭,约四、五年后,便少有积蓄,随后与人先后在香港、越南海防市合伙开广利米行、广兴米庄、广恒兴米行。
购销对路,经营有方,生意蒸蒸日上,渐渐家境殷实。
事业繁荣后,他首先帮亲友乡民安居家业,然后办夜校扫盲,普及教育,办了不少公益事业。
1914年,新会罗坑因宗族势力之间的矛盾激化,造成姓氏械斗,千多间民房被焚烧,造成数千乡亲无家可归。
陈澄波先翁与其儿子陈瑞祺即联络本乡旅外侨胞,牵头出钱出力,盖搭大批葵棚安置乡亲住宿,又捐巨资安排生活和恢复生产。
1915年,广东珠江三角洲大水,波及省城的邻县,灾民数百万。
他父子从香港运大米到灾区,救济灾民。
澄波公为人善良忠厚,热心为苦难者消灾解难;对故乡,他有深厚感情,生前常教育子孙说,“邦乡乃家之源,富贵切不可忘之。
”澄波公亡故后,其子陈瑞祺、陈瑞堂依先人“改变中国必先从教育不均开始”的遗训,秉承父亲遗志,兴学乡里。
陈瑞祺,名祯祥,字文典,别号瑞祺。
清光绪十一年(1885)十一月十一日出生于广东省新会罗坑镇陈冲乡。
陈瑞祺7岁开始在家乡入学读书,受初等教育,13岁往香港继续深造,至19岁便随父亲从商。
在父亲的教导下,加上他个人聪颖好学,店铺的内部业务管理,对外的生意交往,都很快熟悉。
从商一年,便到法属束京(今越南海防)等产米地区考察,随后,在东京和西贡开设广和兴和广中兴(后改名为广正兴)米业公司,专营大米。
这时,陈瑞祺年仅30岁,即总管香港、越南各米店的业务,生意顺利发展。
其中西贡的碾米工厂,经过他的努力,几次扩大,成为日产300吨大米的当地较大的工厂,他还购置了一艘1000多吨位的货船黄石公号,常年从越南运大米到香港。
陈瑞祺在香港、越南两地经营大米生意的过程中,也曾受过一些挫折,如香港塘咀的米仓和西贡广上兴碾米厂都有过几次失火,损失严重。
但凭着他的才智和毅力,每次遇灾后,很快就渡过了困难,业务又迅速发展。
至1936年,又增开了正心有限公司,专营房地产,业务同样蒸蒸日上,至此,瑞祺成为富商。
陈瑞祺向来抱不党不政宗旨,但十分关心国家民族安危,尤其对贫苦民众更为关切。
1914年,陈瑞祺故乡因腐败势力之间的矛盾激化,造成姓氏械斗,千多间民房被焚烧,造成数千乡亲无家可归。
陈瑞祺父子即联络本乡旅外侨胞,牵头出钱出力,盖搭大批葵棚供回乡恢复家业的乡亲临时住宿;又捐出巨资帮助乡亲恢复生产、安置生活。
从1930年至1935年,陈瑞祺又出巨资为乡亲建造了几百间砖瓦房屋,给贫困的乡亲居住。
与此同时,他还为乡中七、八百位贫苦乡亲按月定期发钱发粮,周济生活。
他去世后,由他的儿子们继续发放,至文革才被迫停止。
1915年,广东珠江三角洲发生水灾,淹及三水、南海、顺德、番禺、花县、广州等市县,灾民达数百万,家业荡然。
陈瑞祺父子便派职员驻穗,从香港运大米到灾区散发给灾民。
陈瑞祺除致力于工商业务外,还经常关注祖国的兴衰,他认为中国国弱民穷,主要原因之一是教育落后,文盲或半文盲者众。
立志要发展义务教育。
1927年,陈瑞祺在故乡创建第一所学校——澄波第一小学。
第二年,又在陈冲乡山嘴村办起澄波第二小学,免费招收子弟入学,校中一切开支由他个人负责。
1932年至1934年,又拨款十多万元,扩建两所小学校舍。
陈瑞棋在独资办学的同时,又为改良文字作努力,他与儿子陈子民经过长期努力,专心探索,于1933年发明了一种拼音“道字”。
他说发明“道字”目的是改良文字,普及教育,救济失学,绝无政治、党派、宗教等色彩。
之所以取名“道字”,因其一切构作,乃本于自然之理,易学易识。
为发展教育和尝试“道字”的作用,于1933年先后在广州、佛山、江门、香港、澳门、新会等地办起了20多间“澄波义学”。
学生一律免费就读,一面学习文化知识,一面尝试推广“道字”,直到抗日战争爆发,日军进攻广东才告结束。
受过教育的学生达几十万人。
1935年,山东省发生水灾,大批田园为洪水所淹没。
陈瑞祺即派员携带钱粮赴山东赈济灾民。
1936年,河南省长期天旱无雨,大量农田失收,饥民遍野,陈瑞祺又派何学呜等携款物到河南省救济灾民。
同年,越南经济不景气,陈瑞祺又向当时法国殖民政府提出繁荣经济的计策,得到当局的采纳和施行,扭转了经济的颓势。
由此,法国殖民政府向陈瑞祺颁发“金龙勋章”。
陈瑞祺眼看祖国民族工业濒于崩溃,殊为痛心,他一面祈望同胞不要醉心欧美物质,将金钱任人掠夺,一面亲自进行科学实验,以图发展现代民族工业。
他和二儿子陈仲豪,大女儿陈宝玉进行苦心钻研,从1936年开始,先后成功研制了一批科研项目,计有人造丝、棉、麻等化学纤维,人造木、玻璃、印字泥、玻璃纸、化学玉石等技术。
又研制成了风寒油、风热油、脚气水等医药,赠送给贫苦病人。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三省大批难民流人关内,饥寒交迫,过着流浪生活。
1936年,陈瑞祺又派员赴河北、绥远省,对苦难同胞发钱发物。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当时国民党政府为
保卫首都南京,征用大批船只,堵塞长江,构筑防线,阻挡日舰进犯。
陈瑞祺的黄石公号轮船列入被征名单。
他认为这件事属国家民族存亡大事。
遂命船开回祖国应征。
把心爱的轮船献给了祖国的救亡大业。
1939年,江门、会城沦于日军铁蹄之下,造成严重粮荒,饿殍遍地。
陈瑞祺又从香港运回大批大米,分发给江、会地区的饥馑者。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不久,香港为日军所侵占,大批逃难者露宿保安的深圳、南头,饥寒交迫。
陈瑞祺派人前往赠棉衣、食品。
香港沦陷后,陈瑞祺在香港的生意全部停顿。
1942年举家逃难到澳门,住在俾利喇街家中,虽然越南方面生意影响不大,但由于太平洋已被封锁,澳门生意有限,乡中的两所学校和按月接济贫困乡亲的生活拨款被迫停止。
1945年9月,日本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陈瑞祺旋即返回香港,恢复各号生意。
正心有限公司购置了一大批战时被炸残烂的铺房,进行重新兴建,生意又蓬勃发展。
这一年的冬季,即恢复汇款回乡又按月资助贫困的乡亲。
1946年初,乡间两所澄波小学又由他汇款回来接办,学生又重新享受免费就读。
1947年,陈瑞祺派人在乡间筹建“慈贤孝医院”和重修战时被炸烂的澄波第一小学校舍;并决定投资百万元兴建“陈冲瑞祺埠“。
瑞祺埠筹备办事处亦随即于第二年年底在陈冲正式成立。
同年5月起,陈瑞祺派人长期在江门、会城对700多位生活贫困市民按月发给粮食(每人每月发给大米10至15斤),直到他去世后,1951年才停止。
1948年初,慈贤孝医院(慈贤孝是为纪念陈瑞祺的慈母李氏、妻李氏、女宝玉而取名的)建成,澄波第一小学校舍也同时修好。
慈贤考医院配备了中医、西医、助产士等医务人员。
凡本乡乡亲来求医治病,均赠医送药;妇女分娩,则由助产士免费接产。
同年初,瑞祺埠务处购置了四、五百亩土地,并大规模开展筑堤、填土工程。
至1950年初,筑起石堤1000多米,填土300多亩,后来因陈瑞祺不幸逝世,工程才停止下来。
陈瑞祺一生用人唯贤,据了解,几十年来,各商号经理等重要人选,除个别是工作胜任的亲戚外,其余都是在本乡中培养选拔出来的,其它人员也绝大部份是起用本乡的贤能人士。
陈瑞祺一生经常捐助广东省以及港澳各地的慈善机构、医院。
如香港的东华三院,澳门之镜湖医院,新会同善堂、爱群善院、仁安医院等,均每年捐助经费;还有香港木屋区经常失火的灾民以及露宿于街头的贫苦者,陈氏也给予钱或棉衣、被相助。
据1938年一份材料记载,陈瑞祺用于其故乡办慈善之款不下四、五十万元;用于我国南北水旱灾及社会公益逾百万元。
陈瑞祺一生热心慈善,慷慨解囊为公益,而个人生活却很俭朴,且为人谦逊,日常穿的多是布衣布履,食则与职工同餐共桌;家中陈设十分普通,没有多少豪华气味;私人用的汽车修了又修,不肯更换。
他所做的慈善公益事业,从不标榜个人名字,只用“陈正心堂”为记。
陈瑞祺一生,深得人敬仰。
1950年他去世时,香港东华三院董事局周光湛等总理亲临陈府致祭,献上的祭文写着“公怀雄才,心存仁厚,若子贡之多能,持筹握算,如子敬之好义,解困济贫,惠普桑梓……”。
香港新会商会主席刘毓芸代表新会旅港乡亲献的祭文曰:“国家多故,忧患常滋,公则爱国,公尔忘私,育才兴学,济众博施,辟邪崇正,解释存疑,科学建设,创始成规……”其故乡陈冲的广大乡亲,对陈氏的逝世更为悲切,全乡举行悼念大会,花圈、祭帐、祭文挂满灵堂。
灵堂中挂着一幅祭帐写着“善翁济贫,名留千古”,系该乡21位寡妇和贫苦乡亲敬献的。
陈瑞祺之子陈经纶于1925年出生,自幼随父亲陈瑞祺在香港生活。
年仅16岁就随父学做生意。
在香港经营广恒兴、金满米业和陈经纶等公司,在澳大利亚和加拿大,也有房地产等物业。
1950年,陈经纶的父亲陈瑞祺病逝,25岁的陈经纶从此担负重任,发展陈氏家族的事业。
他像父亲一样,乐善好施,尽心尽力举办公益事业,为大多数人谋利。
早在上世纪70年代,陈经纶便在香港独资捐助了一座“陈经纶实验楼”。
几十年来,他及陈氏家族先后赈济四川水灾灾民、捐资兴建北京陈经纶中学、新会陈经纶中学、新会陈瑞祺中学、杭州陈经纶体校、江门五邑大学、陈瑞祺科学馆、罗坑镇侨联大厦、沉冲乡渡轮码头、陈冲乡山嘴乡两所澄波小学、变电站、陈瑞祺工业楼、陈钰书自来水厂自来水厂、新会乡水泥路,此外还捐资新会市人民医院、华侨中学、环城中学、
荷塘职高、潘宝芬敬老院等各项建设。
自改革
开放以来,陈瑞祺纪念基金会及陈经纶捐资办
学校、办公益事业的款额逾1亿港元。
如1983
年,陈经纶捐赠巨资1400多万港元兴建罗坑
镇陈瑞祺中学;1987年,陈经纶斥巨资1600
万元,在会城兴建驰名全国的陈经纶中学;
1994年,陈经纶为了让家乡罗坑镇3万多人民
实现梦寐以求的饮水自来化的愿望,又捐助600 万港元,支持家乡兴建自来水工程等。
对于这些,
陈先生从不要求任何回报。
虽然不是香港的大富, 但陈经纶先生的捐资在祖国的基础教育中是最大 的。
近年,先生致力于电动车研究与开发,其自 信—电动车是具有世界急需的绿色交通工具,节 能环保是当今世界人类的迫切之追求,是当代交
通工具事业发展急需之必然趋势。
勇于研究,勇于开发,坚持不懈,事业必有所成。
这是他的理念, 为推动电动车研究与开发,高龄的他跑异国,取经验,回家乡,做研究。
有时当天来当天走,早出晚归,可谓“人生有夕阳,事业无止境。
”他常言: 陈经纶先生获“北京市荣誉市民”、“新会市荣誉市民”
、“江
“永不言休,做电动车,赚了钱,多做善事。
”
陈经纶先生热心桑梓,对家乡的建设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他的乐善好施也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和赞扬。
有鉴于陈先生的强烈民族责任心,他被评为北京、杭州、江门的“荣誉市民”,并担任了北京申办奥运会的“申奥顾问”。
2004年陈经纶先生获殊荣当选为中国最具影响力慈善人物之一。
无法记数陈氏家族近百年来究竟为家乡人民做了多少好事,就象一棵千年老树,谁也弄不清它究竟埋在地下有多少根须,这些根须又有多么曲长。
在新会县侨办,有这样一份材料,那上面记载着的只是一些人至今能够记住的事情——
1914年陈瑞琪捐出巨款兴建数百临时居所及捐钱、粮救济家乡灾民。
1927年至1933年在家乡和广州、佛山、江门、香港、澳门等地兴办陈澄波义学20多间。
1929年起按月寄回钱、粮及衣服帮助家乡数百生活困难户,长达20年之久。
1948年在家乡罗坑陈冲乡兴建慈贤孝医院免费为乡民看病。
1950年至1966年继续拨款支持家乡澄波小学、慈贤孝医院的全部经费直至“文革”被迫停止。
陈氏哲嗣陈子民、陈经纶、陈经兴、陈经华继承父业——
1982年捐款32万(港币)兴建罗坑镇侨联大厦及陈冲乡码头轮渡。
1983年捐巨款1200多万兴建陈瑞琪中学。
1985年捐款450万重建罗坑慈贤孝医院。
1986年捐款600多万兴建山咀学校、助建环城中学、助建新会县人民医院、购买会城镇卫生垃圾箱改善环境卫生。
1987年捐款185万兴建陈经华幼儿园、助建荷塘镇职业中学。
此外,为建设好江门五邑大学,陈氏家族捐款300万;悉知四川水灾,陈氏家族又立即寄去人民币10万救灾款……
投资捐资的海外华人不少,大部分都是商业投资,都期望高额回报,而他们的回报又是什么呢?在“希望工程”这个词还没有流行之前,陈氏家人就已经热心此道60多年了。
第二章
富足不忘乡里
陈经纶先生常说:一人肥,肥层皮,大家肥,才算肥。
为了让家乡人能喝上清净的自来水,他曾投资600万港元建设自来水厂。
引水口设在几十公里外的龙门水库,可见工程之浩大。
自来水厂是以陈经纶亡妻陈珏书之名命名的。
龙门水库引水泵站的工人们说:“家乡几万父老乡亲可以喝上清凉的自来水了。
这可是件为民造福的大事,我们会饮水思源的……”
潭江河面宽阔,五十多年来乡人种田做生意都要受到这条大河阻隔。
陈经纶毅然捐资修筑了码头,买了两条渡轮,才解决了交通之难。
1985年12月,陈家听说正在兴建的新会县人民医院还缺少部分资金,已影响工程进度,便立刻在原来已经捐资的基础上又补捐500万元。
现任新会县统战部部长黄迪境同志回忆几年来和陈家打交道的情景时说:“每干完一件事,陈家人,特别是陈经纶先生总是急着问我:还有什么事要我做?按他的意愿,他要让全体家乡人民的子弟都能免费上学,免费就医,让人们都用上自来水。
这些都已经实现。
如果没有其他障碍,他甚至要让全新会县11万父老乡亲家家都装上一部电话。
所以,当我们告诉他,随着新会县人口的猛增,每年约有700名初中学生没有学上这件事,希望他能
在会城镇再办一所与陈瑞琪中学规模大致相同的完全中学,他立刻答应,并独自出资2000万港币包下了这个任务。
”
现在,新会陈经纶中学已经建成了,共占地213亩,建筑面积17000多平方米,可容纳高、初中学生1600多人就读。
无庸置疑,这是中国迄今为止建筑规格最高、造型最美、最富思想性、设备最现代化的一所中学。
陈氏的家乡父老们谈起陈经纶先生和陈氏家族都万分感叹:象陈家这样对家乡、对祖国家乡的爱是绝对掺不了一丝一毫虚情假意的!
其实,陈家这种爱国爱乡的纯朴感情,由来已久。
陈家在国内没有人,以往的办学经费和救助资金都靠从香港寄过来。
可是40年代日本侵华战争时期,一打仗,邮路断了,学校接不到钱,只好停办。
所以抗战胜利后,乡亲们给陈家建议,以后不要每年寄钱回家乡来,不如用钱买一块地,由乡亲出租,靠租资滋养学校。
当时陈瑞琪先生接受了大伙的建议,马上于1949年在家乡买了20多亩地。
然而,谁料到,就在陈瑞琪刚刚买了地之后,土改开始了,新会县规定华侨凡占地15亩以上者,均划为地主。
就这样,陈家在国内的20多亩田地全部被没收,划归公有,房子也被充公,祖宗牌位被毁,而陈瑞琪老先生头上莫明其妙地就多了一顶“地主”的帽子。
两年后,老先生便溘然故去。
这件事本来很是委屈了陈氏一家人,可陈家仿佛并没有计较。
陈瑞琪故去后,陈家仍继续从香港寄钱来支付两所澄波小学的教师工资、办公费用及其他一切零星开支。
直到1966年8月,“文化大革命”的熊熊烈火烧到了侨乡新会,极左路线的大木棒把两所澄波小学的校牌砸得粉碎,陈家寄来的钱也被骂成资产阶级的臭钱,是用来收买人心,陈氏家族几十年来一心办学,资助家乡教育的满腹衷肠也被污蔑为培养资产阶级的孝子孝孙。
由于陈家在广东省是为家乡兴办公益事业的“首富”,1969年批三洋(崇洋、靠洋、向洋)时,他家被当作全省侨乡复辟资本主义的一个大典型受到重点批判……
如果不是痴心爱国,或爱得不深,陈家在受了40年代末、60年代末两次重大打击之后,即该“心灰意冷”“改弦更张”了。
然而,陈氏一家人完全血缘式的对祖国割不断的亲情,对家乡舍不去的恋意,使他们不记前嫌,不积怨恨。
当祖国拨乱反正,重新走上正轨以后,他们的满腔报国热情又沸腾起来。
1979年农历正月初四。
一个明媚早春的上午。
新会县罗坑镇专为陈氏家族在过去的历史中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召开了千人平反大会,同时为两所在“文革”中被改变名字的“澄波小学”重新恢复了原名。
远在香港的陈经纶和陈氏家人并不知道家乡发生的一切,直到有一天,陈经纶收到罗坑镇党委书记一封给他的亲笔信。
才知道镇党
委准备修缮祖屋,并作价3万元钱汇
寄香港。
陈经纶深深被乡政府为他的
一家做的事情所感动,并回信镇党委
书记:“你们为我业已残破的祖屋作
价3万元,我收下。
但祖屋先别忙着
重建,如要建,由我来出图纸。
”不
久,图纸出来了,是一座三层住宅楼,
他在3万元赔偿费上又加了18万元。
回信上说:“反正祖屋也没人住,现
在我再添点钱,盖大些,给家乡人做
幼儿园或小学教师的宿舍,总还是可
以的。
” 自那以后,这座白色的小楼就成了澄波小学的教职工宿舍。
1982年,罗坑镇举办了“陈公公益事业展览”,陈经纶先生
应邀回来参加展览开幕式。
这是他生在香港、长在香港、艰苦创业在香港56年之后,第一次回归故里。
当他通过珠海拱北海关踏上家乡的土地,见到前来迎接他的县长、镇党委书记和其他领导人时,激动地握住亲人的手连连说:“谢谢,谢谢。
我很高兴。
我是年过半百第一次回来内地。
”
新会县县长和罗坑镇党委书记惊奇地发现,这位从没喝过一口家乡水的香港老板竟能讲出一口标准的新会话,吐字那么纯正,发音那么地道。
驶往罗坑的途中,陈经纶先生向大家讲起了他的祖父、他的父亲如何从小教育他们爱国爱乡,富足不忘乡里的故事。
“在家里,如果我们不说新会话,父亲是要打屁股的。
连不是新会人的母亲,也在家里的‘新会小环境’中学得能讲一口流利的新会话。
陈经纶先生说,先父在世时,常常要他记住的一句话是:“邦乡乃家之源,富贵切不可忘之”。
父亲说:“我们已是大树,但家乡是树根,树根肥了,大树才可以真正茂盛。
不好好养护树根,再大的树也会倒下。
”
从1982年陈经纶先生第一次回大陆后,他给家乡的捐资活动就没有停止过。
1985年12月22日,为庆祝陈经纶的父亲瑞琪公诞辰100周年暨陈瑞琪中学建校一周年,新会县侨办建议在会城新会酒店举办隆重的纪念活动。
陈经纶八旬老母携儿带孙从香港再次回到家乡。
当他们一家人看到100多部位于陈瑞琪中学校园内的 瑞琪堂
载着各级领导、家乡代表、港澳来宾和其他前来祝贺之人的各种各样的汽车从四面八方开到陈瑞琪中学,陈老太太眼里含着泪花感激地说:“过去,就是皇帝出城也没这么热闹!”当各方人士把镌刻着“兴学旗帜、爱乡楷模”“情深如海,恩重如山”“桃李满园”等字样的银盘、银盾、银杯赠送给陈家人时,陈老太太将儿孙拉到“瑞琪堂”的陈瑞琪半身铜像前,情真意切地嘱咐他们:切勿忘记家乡父老,要代代继承陈公遗志。
第三章
兴学助教,心系家园
真正了解陈经纶的人知道,陈家并不是钱多得没地方扔,陈家在创业时期洒下的汗水非常人可以想象。
由于日本侵华,战争硝烟淹没了学堂,陈经纶只念到初中三年级就辍学经商,那时他仅17岁,已深深懂得教育的重要。
当时,陈经纶的父亲经营地产,年青的陈经纶搞建筑,父亲买地皮,他在上面造房子,然后出售。
陈经纶先生回忆当年创造家业时说:“那时候的日子真是苦,我虽是老板,可工人做到哪里我看到哪里,每天工作至少十三
四个小时。
家里尽管不为吃饭发愁,但日子过得始终很清贫,毫无侈奢豪华之气。
父亲后来做了大老板,日常穿的依然是布衣布鞋,总是和工人共桌用饭,一部旧汽车修了再修。
听母亲说,一只香蕉有时父亲竟分为三次来吃。
然而父亲一旦为救灾恤邻做起公益事业来却常常慷慨解囊,从不吝啬。
”
陈经纶养成的这种平民意识明显是受家风影响。
他
的一辆美国老爷车,修了又修继续用。
他的皮鞋很光,
但都是带有旧折痕的。
他的办公室都比不上受捐赠学校
校长的办公条件。
他对公司的员工就像对待朋友,非常
平易近人,没有老板的架子。
你的事情办不好,他就跟
你研究商量:“这样好不好,那样成不成……”
陈经纶先生
陈经纶的为人处世是非常仔细的。
他经常说要以小见大,小问题你都解决不了,大问题就更不成了。
1982年,陈经纶第一次回到故乡,看见一个农民开着手扶拖拉机,那是195农用柴油机带动的,噪音很大。
陈经纶迎上去对乡民说:“你可不可以把拖拉机让我开开?”乡民听说是陈经纶,就是那位在当地名声很大的香港大老板,慌忙跳下来,嘴里还不停地念叨着:“有钱的人是不愿碰这样的破车的。
”陈经纶说:“有钱的人和没有钱的人其实是一样的,有钱和没有钱都是可以改变的。
”
陈经纶平素行事可以三个字来衡量:好、快、悭。
悭就是节俭,要抠住手里的钱。
新会陈经纶中学的教职员工们说,经纶先生真是以校为家,家里的经年藏书,他全部献给了学校。
兄弟给了他一个72寸大屏幕彩电,是日本最新研制出的产品,他马上转手送给学校,供师生们用,连办公写字楼换下的家俱,他也舍不得作价变卖,都托运回内地,送给学校。
为了培养学生们爱科学的兴趣,陈经纶不惜重金,从国外买了一架滑翔机,又从美国请了一个飞行员,还花钱给他购上了巨额保险,请他在新会的陈经纶中学的操场上进行试飞,让学生观摩飞机升空。
飞行员在试飞准备工作时,要过滤机油,陈先生马上把自己兜里的一条丝质手绢递上去。
等机油过滤好后,飞行员要把手绢扔掉,陈经纶却把满是油渍的手绢要过来,让人洗干净、晾干收好,令美国飞行员大为惊讶然。
在生活上陈先生很“抠”,而一旦做起公益事业来却常常慷慨解囊,从不吝啬。
1983年,陈经纶捐赠巨资1400多万港元兴建罗坑镇陈瑞祺中学;1987年,陈经纶斥巨资1600万元,在会城兴建驰名全国的陈经纶中学;1989年陈经纶先生捐资2700多万元人民币,在朝阳中学的旧址上重新建校,更名为北京陈经纶中学。
当时的建设标准就要求达到北京基础教育设施的顶端,保证2000年不落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