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PPT课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质、量、度 量:含义:区别程度 特点:量与事物不直接同一
度:含义:质不变的数量界限 意义:掌握适度原则
量变:数量变化 含义
质变:性质变化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量变和质变 的辩证关系 关系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部分质变:阶段性和局部性 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
量的扩张 意义: 注重量变,实现飞跃
二、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基本内容及意义?
4、构成人们认识事物的基础是(单选)
A矛盾的同一性
B矛盾的斗争性
C矛盾的普遍性
D矛盾的特殊性
第二节:唯物辩证法:观点、规律和范畴 主要内容:
二个基本观点:联系的观点 发展的观点
三个基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 质量互变规律 否定之否定规律
五对基本范畴:原因与结果 必然性与偶然性 可能性与现实性 现象与本质 内容与形式
黑 格 尔:“绝对观念”或“绝对精神”
朱
熹:“理”
老
子:“道”
练习题:
1、在下列命题中,属于客观唯心主义
哲学观点的是(多选)
A世界统一于存在
B世界是观念的集合
C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异化
D世界是上帝意志的创造物
2、在下列命题中,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的是(多选)
A我思故我在
B 存在就是被感知
C物是绝对观念的外化
三、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及意义?
因果关系的特点:前因后果性和必然性
原因和结果 复杂多样性:一因一果 、 同因异果、同果异因
一因多果 、一果多因、复合因果 意义:总结经验教训、预测未来
2、认识成果 第一,提出实践的含义、特点和形式 第二,认为实践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分化和统一的基础 第三,明确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
练习题: 1、马克思提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
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在这 句话中,“批判的武器”的含义是(单选) A 社会实践 B人民群众 C革命理论 D无产阶级
2、马克思说掌握:“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
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
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这段话体现
的哲学思想是(多选)
A理论就是巨大的物质力量 B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C理论不能代替实践
D理论可以决定一切
3、实践是(单选)
A人们社会生活中的一切自觉活动
B人们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对象性活动
A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B 运动与物质是不可分割的 C 精神运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 D 精神是运动的主体
五、马克思对实践的认识过程和成果
1、认识过程
1841年《博士论文》哲学实践(理论批判) 1843年《德法年鉴》社会实践(政治斗争) 1844年《一八四四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生产实践 :异化劳动和自由劳动 1845年《关于费尔巴哈提纲》 1846年《德意志意识形态》生产实践: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
肯定:维持事物存在因素 肯定、否定和否定之否定 否定:促使事物灭亡因素
否定之否定:周期性 回复性
自我否定
肯定一切
辩证否定观 发展环节 反对:形而上学否定观
联系环节
否定一切
实质是“扬弃”
前进性:每一次否定都是质变 事物发展是前进性
与曲折性的统一 曲折性:回复性、暂时停顿或倒退 循环论
反对:形而上学 直线论
马克思主义活的灵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即分析矛盾的特殊性。
弗莱彻(美国)著作:《境遇伦理学》
1、(英国)布朗号船撞冰山下沉,面对40名乘客,
只能救20人。大副如何决定?
2、(英国)南极探险队进入南极深处,遇暴风雪
必须迅速撤离,面对受伤队员,斯科特队长
如何决定?
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的方法:即正确处理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D万物皆备于我
三、物质的定义及意义?意识的起源和本质?
定义:哲学范畴,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物质
坚持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意义 坚持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
体现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体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三个阶段) 意识起源
意识社会发展的产物(劳动和语言)
意识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或属性 意识本质
一、什么是哲学?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我是什么?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
世界观 人是什么?人从哪里来?人到哪里去?
宇宙是什么?宇宙从哪里来?宇宙到哪里去?
学习哲学有什么用?
冯友兰:哲学不能使人成为某种人,使人成为人。 康 德 :哲学启发思考。 笛卡儿:哲学首先是怀疑。
二、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的区别
含义:事物内部和外部的关系 联系的观点 特点:客观性 普遍性 多样性
意义: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实质:新事物产生,旧事物灭亡 发展的观点 过程:事物都是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
意义: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练习题: 1、某地乡村公路边有很多柿子园。金秋时节农民采柿子时,最
后总要在树上留一些熟透的柿子。果农们说,这是留给喜鹊 的食物。每到冬天,喜鹊都在果树上筑巢过冬,到春天也不 飞走,整天忙着捕捉果树上的虫子,从面保证了来年柿子的 丰收。从这个事例中我们受到的启示是(多选) A事物之间有其固有的客观联系 B人们可以发现并利用规律来实现自己的目的 C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相互利用的关系 D保持生态系统的平衡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
下列命题属于哪种唯心主义?
笛卡儿:“我思故我在。” 贝克莱:“存在就是被感知。”
“物是观念的集合。” 康 德:“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 孟 子:“万物皆备于我。” 陆象山:“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王守仁:“心外无理,心外无物。”
客观唯心主义的代表人物:
柏 拉 图:“理念”
亚里士多德:(包括基督教)“上帝”
C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的精神活动
D人们适应外界环境的本能活动
4、实践的基本形式有(多选)
A生产实践
B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
C道德实践
D科学实验
5、人类生活的现实世界是(单选)
A人化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统一体
B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统一体
C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的统一体
D人类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人类社会关系的总和
第二节:唯物辩证法:观点、规律和范畴
4、关于龙的形象,自古以来就有“角似鹿、头似驼、眼 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 耳似牛“的说法。这表明(多选)
A观念的东西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 B一切观念都是现实的模仿 C虚幻的观念也是对事物本质的反映 D任何观念都可以从现实世界中找到其物质"原型"四、物质和运来自、运动和静止、时间和空间的关系?
普遍与特殊 共性与个性 一般与个别 属于同等范畴
哲学方面:
(古希腊) 柏拉图 :一般先于个别存在 (中世纪) 唯实论:强调一般,否认个别
唯名论:强调个别,否认一般 (欧洲近代)英国经验论:强调个别
欧洲大陆唯理论:强调一般 黑格尔:一般先于个别存在 (中国) 朱熹:一般先于个别存在 公孙龙:一般独立个别存在 思想方面:教条主义:重视理论,忽视经验 经验主义:重视经验,忽视理论
意识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练习题:
1、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
有绝对的意义,超过这个范围便是相对的了,
这个范围是指(单选)
A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
B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统一性
C物质和意识何者更为重要
D物质和意识何者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更密切
2、意识和物质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
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范围,其对立便是相
第三节: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主要内容:
规律及特点、意识的能动作用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重点理解:
一、质量互变规律的基本内容及意义? 二、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基本内容及意义? 三、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及意义? 四、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及意义?
一、质量互变规律的基本内容及意义?
质:含义:区别事物 特点:质与事物直接同一
练习题: 1、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单选) A对立统一规律 B量变质变规律 C否定之否定规律 D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2、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是(多选) A同一性和斗争性不可分离 B同一性重要,斗争性不重要 C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D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
3、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表明(多选) A矛盾越多越加快事物的发展 B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推动事物的发展 C人为制造一些矛盾推动事物的发展 D矛盾得到正确处理推动事物的发展
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 特点
斗争性:绝对性 同一性:前提、发展、趋势
作用
斗争性:量变、质变 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对立
意义
和谐及本质
矛盾无处不在(空间)
矛盾普遍性
矛盾无时不有(时间)
不同事物
矛盾特殊性 同一事物:不同过程、阶段
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
矛盾普遍性
诸多矛盾及每一矛盾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和特殊性
矛盾主要方面和矛盾次要方面
共性与个性、绝对与相对的关系
二者关系 共性寓于个性之中
个性体现共性
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哲学基础
意义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马克思主义活的灵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即分析矛盾的特殊性。 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的方法:即正确处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矛盾问题的精髓: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即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主要内容 二个基本观点:联系的观点 发展的观点 三个基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 质量互变规律 否定之否定规律 五对基本范畴:原因与结果 必然性与偶然性 可能性与现实性 现象与本质 内容与形式
重点理解:
一、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的内容及意义? 二、对立统一规律的基本内容及意义?
一、唯物辩证法总特征的基本内容及意义?
2、世界上唯一不变的是变,这一论断的含义是(单选) A变是世界的本原 B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 C世界上只有变,没有不变 D变与不变是绝对对立的
3、《坛经》中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 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不是风动, 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这段话表明惠能关于运 动的基本观点是(单选)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唯物论和辩证法)
主要内容: 第一节:物质和实践 第二节:唯物辩证法的观点、规律和范畴 第三节: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
第一节:物质和实践
主要内容: 哲学及哲学基本问题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社会生活本质是实践
重点理解: 一、什么是哲学? 二、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物主义的区别? 三、物质的定义及意义?意识的起源和本质? 四、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时间和空间的关系? 五、马克思对实践的认识过程和成果?
2、发展的实质是(单选) A事物的前进的、上升的运动 B事物由低级到高级的运动 C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的产生 D事物由简单到复杂的运动
二、对立统一规律的基本内容及意义?
同一性:相互吸引的趋势。依存、贯通、转化
含义
斗争性:相互排斥的趋势。对抗、非对抗 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关系
同一性是斗争性的前提 同一性:相对性
对的。这是因为(多选)
A意识根源于物质
B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C意识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形式
D意识可以转化为物质
3、“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 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个命题表明(单选)
A意识是人脑中特有的物质 B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C观念的东西和物质的东西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D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唯物辩证法:主张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
重点论:主要抓主要矛盾和矛盾主要方面 两点论: 兼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形而上学:主张一点论和均衡论
一点论:只抓主要矛盾和矛盾主要方面 均衡论:同等对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矛盾问题的精髓: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 即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辩证唯物主义:二者不可分割 物质和运动 形而上学:承认物质,否认运动
唯心主义:承认运动,否认物质
例如:惠能《坛经》风动----幡动----心动 辩证唯物主义:二者不可分割
运动和静止 形而上学:承认静止,否认运动 相对主义、诡辩论:承认运动,否认静止
例如:庄子:“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 不可,方不可方可。”
辩证唯物主义:二者不可分割
物质运动和时空
形而上学:二者没有关系
例如: 牛顿:“标准尺和标准钟”
爱因斯坦:
狭义相对论:“尺缩钟慢”效应
(1905年)
关于水星近日点进动现象 广义相对论 关于星光经过太阳近旁弯曲1.7” (1916年) 关于光谱红移现象
练习题:
1、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意味着(多选) A物质是一切运动的主体 B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C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绝对不动的物质是没有的 D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脱离物质的运动是不可能的
度:含义:质不变的数量界限 意义:掌握适度原则
量变:数量变化 含义
质变:性质变化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量变和质变 的辩证关系 关系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部分质变:阶段性和局部性 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
量的扩张 意义: 注重量变,实现飞跃
二、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基本内容及意义?
4、构成人们认识事物的基础是(单选)
A矛盾的同一性
B矛盾的斗争性
C矛盾的普遍性
D矛盾的特殊性
第二节:唯物辩证法:观点、规律和范畴 主要内容:
二个基本观点:联系的观点 发展的观点
三个基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 质量互变规律 否定之否定规律
五对基本范畴:原因与结果 必然性与偶然性 可能性与现实性 现象与本质 内容与形式
黑 格 尔:“绝对观念”或“绝对精神”
朱
熹:“理”
老
子:“道”
练习题:
1、在下列命题中,属于客观唯心主义
哲学观点的是(多选)
A世界统一于存在
B世界是观念的集合
C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异化
D世界是上帝意志的创造物
2、在下列命题中,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的是(多选)
A我思故我在
B 存在就是被感知
C物是绝对观念的外化
三、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及意义?
因果关系的特点:前因后果性和必然性
原因和结果 复杂多样性:一因一果 、 同因异果、同果异因
一因多果 、一果多因、复合因果 意义:总结经验教训、预测未来
2、认识成果 第一,提出实践的含义、特点和形式 第二,认为实践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分化和统一的基础 第三,明确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
练习题: 1、马克思提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
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在这 句话中,“批判的武器”的含义是(单选) A 社会实践 B人民群众 C革命理论 D无产阶级
2、马克思说掌握:“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
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
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这段话体现
的哲学思想是(多选)
A理论就是巨大的物质力量 B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C理论不能代替实践
D理论可以决定一切
3、实践是(单选)
A人们社会生活中的一切自觉活动
B人们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对象性活动
A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B 运动与物质是不可分割的 C 精神运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 D 精神是运动的主体
五、马克思对实践的认识过程和成果
1、认识过程
1841年《博士论文》哲学实践(理论批判) 1843年《德法年鉴》社会实践(政治斗争) 1844年《一八四四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生产实践 :异化劳动和自由劳动 1845年《关于费尔巴哈提纲》 1846年《德意志意识形态》生产实践: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
肯定:维持事物存在因素 肯定、否定和否定之否定 否定:促使事物灭亡因素
否定之否定:周期性 回复性
自我否定
肯定一切
辩证否定观 发展环节 反对:形而上学否定观
联系环节
否定一切
实质是“扬弃”
前进性:每一次否定都是质变 事物发展是前进性
与曲折性的统一 曲折性:回复性、暂时停顿或倒退 循环论
反对:形而上学 直线论
马克思主义活的灵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即分析矛盾的特殊性。
弗莱彻(美国)著作:《境遇伦理学》
1、(英国)布朗号船撞冰山下沉,面对40名乘客,
只能救20人。大副如何决定?
2、(英国)南极探险队进入南极深处,遇暴风雪
必须迅速撤离,面对受伤队员,斯科特队长
如何决定?
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的方法:即正确处理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D万物皆备于我
三、物质的定义及意义?意识的起源和本质?
定义:哲学范畴,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物质
坚持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意义 坚持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
体现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体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三个阶段) 意识起源
意识社会发展的产物(劳动和语言)
意识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或属性 意识本质
一、什么是哲学?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我是什么?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
世界观 人是什么?人从哪里来?人到哪里去?
宇宙是什么?宇宙从哪里来?宇宙到哪里去?
学习哲学有什么用?
冯友兰:哲学不能使人成为某种人,使人成为人。 康 德 :哲学启发思考。 笛卡儿:哲学首先是怀疑。
二、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的区别
含义:事物内部和外部的关系 联系的观点 特点:客观性 普遍性 多样性
意义: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实质:新事物产生,旧事物灭亡 发展的观点 过程:事物都是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
意义: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练习题: 1、某地乡村公路边有很多柿子园。金秋时节农民采柿子时,最
后总要在树上留一些熟透的柿子。果农们说,这是留给喜鹊 的食物。每到冬天,喜鹊都在果树上筑巢过冬,到春天也不 飞走,整天忙着捕捉果树上的虫子,从面保证了来年柿子的 丰收。从这个事例中我们受到的启示是(多选) A事物之间有其固有的客观联系 B人们可以发现并利用规律来实现自己的目的 C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相互利用的关系 D保持生态系统的平衡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
下列命题属于哪种唯心主义?
笛卡儿:“我思故我在。” 贝克莱:“存在就是被感知。”
“物是观念的集合。” 康 德:“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 孟 子:“万物皆备于我。” 陆象山:“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王守仁:“心外无理,心外无物。”
客观唯心主义的代表人物:
柏 拉 图:“理念”
亚里士多德:(包括基督教)“上帝”
C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的精神活动
D人们适应外界环境的本能活动
4、实践的基本形式有(多选)
A生产实践
B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
C道德实践
D科学实验
5、人类生活的现实世界是(单选)
A人化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统一体
B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统一体
C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的统一体
D人类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人类社会关系的总和
第二节:唯物辩证法:观点、规律和范畴
4、关于龙的形象,自古以来就有“角似鹿、头似驼、眼 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 耳似牛“的说法。这表明(多选)
A观念的东西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 B一切观念都是现实的模仿 C虚幻的观念也是对事物本质的反映 D任何观念都可以从现实世界中找到其物质"原型"四、物质和运来自、运动和静止、时间和空间的关系?
普遍与特殊 共性与个性 一般与个别 属于同等范畴
哲学方面:
(古希腊) 柏拉图 :一般先于个别存在 (中世纪) 唯实论:强调一般,否认个别
唯名论:强调个别,否认一般 (欧洲近代)英国经验论:强调个别
欧洲大陆唯理论:强调一般 黑格尔:一般先于个别存在 (中国) 朱熹:一般先于个别存在 公孙龙:一般独立个别存在 思想方面:教条主义:重视理论,忽视经验 经验主义:重视经验,忽视理论
意识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练习题:
1、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
有绝对的意义,超过这个范围便是相对的了,
这个范围是指(单选)
A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
B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统一性
C物质和意识何者更为重要
D物质和意识何者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更密切
2、意识和物质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
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范围,其对立便是相
第三节: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主要内容:
规律及特点、意识的能动作用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重点理解:
一、质量互变规律的基本内容及意义? 二、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基本内容及意义? 三、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及意义? 四、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及意义?
一、质量互变规律的基本内容及意义?
质:含义:区别事物 特点:质与事物直接同一
练习题: 1、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单选) A对立统一规律 B量变质变规律 C否定之否定规律 D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2、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是(多选) A同一性和斗争性不可分离 B同一性重要,斗争性不重要 C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D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
3、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表明(多选) A矛盾越多越加快事物的发展 B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推动事物的发展 C人为制造一些矛盾推动事物的发展 D矛盾得到正确处理推动事物的发展
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 特点
斗争性:绝对性 同一性:前提、发展、趋势
作用
斗争性:量变、质变 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对立
意义
和谐及本质
矛盾无处不在(空间)
矛盾普遍性
矛盾无时不有(时间)
不同事物
矛盾特殊性 同一事物:不同过程、阶段
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
矛盾普遍性
诸多矛盾及每一矛盾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和特殊性
矛盾主要方面和矛盾次要方面
共性与个性、绝对与相对的关系
二者关系 共性寓于个性之中
个性体现共性
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哲学基础
意义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马克思主义活的灵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即分析矛盾的特殊性。 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的方法:即正确处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矛盾问题的精髓: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即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主要内容 二个基本观点:联系的观点 发展的观点 三个基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 质量互变规律 否定之否定规律 五对基本范畴:原因与结果 必然性与偶然性 可能性与现实性 现象与本质 内容与形式
重点理解:
一、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的内容及意义? 二、对立统一规律的基本内容及意义?
一、唯物辩证法总特征的基本内容及意义?
2、世界上唯一不变的是变,这一论断的含义是(单选) A变是世界的本原 B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 C世界上只有变,没有不变 D变与不变是绝对对立的
3、《坛经》中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 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不是风动, 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这段话表明惠能关于运 动的基本观点是(单选)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唯物论和辩证法)
主要内容: 第一节:物质和实践 第二节:唯物辩证法的观点、规律和范畴 第三节: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
第一节:物质和实践
主要内容: 哲学及哲学基本问题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社会生活本质是实践
重点理解: 一、什么是哲学? 二、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物主义的区别? 三、物质的定义及意义?意识的起源和本质? 四、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时间和空间的关系? 五、马克思对实践的认识过程和成果?
2、发展的实质是(单选) A事物的前进的、上升的运动 B事物由低级到高级的运动 C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的产生 D事物由简单到复杂的运动
二、对立统一规律的基本内容及意义?
同一性:相互吸引的趋势。依存、贯通、转化
含义
斗争性:相互排斥的趋势。对抗、非对抗 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关系
同一性是斗争性的前提 同一性:相对性
对的。这是因为(多选)
A意识根源于物质
B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C意识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形式
D意识可以转化为物质
3、“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 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个命题表明(单选)
A意识是人脑中特有的物质 B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C观念的东西和物质的东西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D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唯物辩证法:主张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
重点论:主要抓主要矛盾和矛盾主要方面 两点论: 兼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形而上学:主张一点论和均衡论
一点论:只抓主要矛盾和矛盾主要方面 均衡论:同等对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矛盾问题的精髓: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 即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辩证唯物主义:二者不可分割 物质和运动 形而上学:承认物质,否认运动
唯心主义:承认运动,否认物质
例如:惠能《坛经》风动----幡动----心动 辩证唯物主义:二者不可分割
运动和静止 形而上学:承认静止,否认运动 相对主义、诡辩论:承认运动,否认静止
例如:庄子:“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 不可,方不可方可。”
辩证唯物主义:二者不可分割
物质运动和时空
形而上学:二者没有关系
例如: 牛顿:“标准尺和标准钟”
爱因斯坦:
狭义相对论:“尺缩钟慢”效应
(1905年)
关于水星近日点进动现象 广义相对论 关于星光经过太阳近旁弯曲1.7” (1916年) 关于光谱红移现象
练习题:
1、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意味着(多选) A物质是一切运动的主体 B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C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绝对不动的物质是没有的 D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脱离物质的运动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