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道德教育――当代德育教育的新内容-最新年精选文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性道德教育――当代德育教育的新内容
改革开放以来,西方伦理道德对我国传统的伦理道德产生了剧烈的冲击,并由此引发了观念上的一系列变化,其中变动幅度最大的当数性观念。
性,这一古老、敏感而神秘的话题,如今正困扰高校学子们的心灵。
如何正确认识这种变化,如何增强积极应对的能力,如何帮助大学生既能在需要、情感、自我意识、个性乃至人生观、生活态度等方面获得综合发展,也能有效地预防由于性观念偏差、性道德缺乏而引发的一系列对人生来说要付很大代价的错误,作为以教书育人为己任的高校教育工作者特别是德育工作者必须更新观念、与时俱进,帮助大学生们健康成长,使他们成为 21 世纪高素质的现代化的开拓者和创造者。
1性道德及其特征
1.1 性道德释义我国著名的医学专家吴阶平院士对性进行了界定,他认为“ 性行为和性功能本质上并不仅是生物学性的,而且没有任何别的方面比性领域更能充分表现出精神和肉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性是诸因素,包括自我力量、社会知识、个性和社会准则等与生理功能密切结合的一个高度复杂的体系。
”因此,性教育所关注的应是整个人,包括人的身体、心理和精神等方面。
所谓性道德,简单地说就是指调节两性关系及性生活中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性道德所要回答的主要问题就是:什么样的性行为是正确的、合乎社会发展要求的。
与性道德紧密联系的性道德教育则是通过不同的方法,借助不同的方式,培育人们正确的性道德观念,从而避免性犯罪和性
错误发生。
1.2 性道德的特征
1.2.1 性道德具有自然性唯物主义者从来不否认性的自然属性,认为人的性欲要求及其满足,是一种正常的生理需求。
它不仅是人类求生存和种繁衍的必要原动力,是人类“生命意志”的最高体现,而且是人类个体生理、心理发展的必备要素,对人的身心健康具有重要的影响。
对健康正常性欲的合理满足,可以释放由性激素传导而产生的性动力、性张力,缓解人们心理上和精神上的压力,使人得到肉体的快感和精神的欢愉,从而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发展。
这种性本能的内驱力对性道德的发生和遵守具有强大的冲击力。
唯物主义认为,性禁锢、性压抑是违反人性的,坚决反对宗教禁欲主义和蒙昧主义对人性的压制和剥夺。
性道德就是因为人的这种自然生理特征而具有生理本能性,使其评判标准也必然打上生理伦理的烙印。
忽视正常生理需要,只奉行社会准则而不能享受到“性”的快乐,这样的性道德是伪善的道德,甚至走向新的禁欲主义。
1.2.2 性道德具有社会性性的社会属性是指任何人都是社会的人,任何人的性需要、性冲动、性满足都是在社会环境中,在与社会和他人的密切关系中表现和实现的,也就是说异性之间的性交往、性结合,不是以纯粹的自然方式进行的,而是以丰富多彩的社会方式进行的,人类的性关系已不是单纯的自然关系,而是高度社会化的一种社会关系,它受制于物质资料生产和人口生产的规律,折射出整个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宗教哲学思想、道德和美的文化传统以及婚姻制度和民族风情等。
性的社会属性,使性本能对象化、具体化,使人们的性关系中除了性吸引、性
渴求外,还具有了好感、赞赏、尊重、关心、爱护、责任、义务等思想感情和道德因素;性的社会属性,使人类的性关系脱离了自发性、盲目性,具有了社会规范性和规定性,具有了道德和法律的意义。
这种社会化了的性关系,才是真实的、属于人的性关系,才是理智、道德、有益于社会和个人发展的性关系。
正如黑格尔所说:“两性的自然关系通过它们的合理性而获得了理智和伦理的意义。
”
1.2.3 性道德具有隐秘性道德一般是可以成文的规则,但性道德却因人类对性的隐秘性而不是成文的规则。
一般来说,大家对性道德的要求只是默默地遵守,不明文规定似乎也不好说出口,甚至老师和家长也不将其作为教育的内容。
不像职业道德一样张贴于墙而让人们去遵守,而是大家潜移默化地、心照不宣地去遵守。
社会习惯上把性行为作为性个体的私事,干预较少,因此性道德也跟着隐秘地调整着性个体的行为。
这种隐秘性是因人类性行为的隐匿性而产生的。
公民正常合法的性行为都必须秘密进行,如果公开就违反性道德。
比如,赤身裸体走在大街上或在大街上发生性行为,尽管这些行为是你在家里的自由,但你违背了性道德隐匿性的要求,这也是不道德的。
但是性道德对这没有明文的规定,可每一个正常的人都知道怎样去做的。
2大学生性道德现状与分析
2.1性观念开放程度比较高
就当代大学生而言,与过去的时代相比,他们的性道德观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据首都师范大学高德伟教授2001 年主持的
全国大学生性健康状况调查结果显示:“对性自由和性解放认为‘应提
倡'和‘不反对也不赞同'的各民族学生均超过 60% ,承认自己有性伴侣的男大学生有 9.7% ,女大学生有 5.4%”。
另据中南大学郑煜煌教授 2003 年主持的对湖南省四所高校理、工、医、文各专业 1999级和 2000级大学本、专科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 825 名调查对象中,超过 50%的大学生同意婚前性行为,超过 30%同意可以有多个性伴侣和婚外情,16.9 % 认可商业性性行为,约 10%认可同性恋爱和同性性行为”。
经比较,全国其他省市的调查结果都比较接近。
大学生性观念的开放程度较高,女大学生向男生靠近。
在 20 世纪 90 年代初,女大学生认为只有在相爱的两人之间才可能发生性关系,这也暗示了他们的关系将进一步发展,直到确立婚姻关系。
而现在的情况是,某些女大学生虽然仍然认为两人如果相爱才会发生性关系,但并不意味着就一定和他结婚。
也有的女大学生认为,即使两人不相爱,只要不是互相利用,也可以发生性关系。
2.2在贞操观上较传统宽容
据 2003 年西南农业大学的一项调查表明,对贞操的看法和态度出现多方位,传统的贞操观在大学生中仍占主要地位,特别是女大学生,无论从整体,还是从个别来看,婚前贞操“十分重要”的比例要高于“没有必要”的比例。
而选择“视情况而定” 的比例也相当高,反映了大学生对贞操观的认识加入了现代文明的判断成分,不为贞操而贞操。
但在另一项调查“若你还没有两性性行为体验,你的态度是:婚前坚守贞操、有机会可以试一试、很想有所体验”结果显示,男大学生在这方面随意性远远高于女大学生。
传统的贞操观在大学生中已受到冲击和挑战,但摒弃与维护贞操观的对峙状态还将较长时期地维持下去
2.3在理解“性爱”与“婚姻”的关系上存在着错误的认知当代大学生在理解“性爱”与“婚姻”的关系上存在着较为突出的错误认知。
一种观点认为,“性爱”不一定要言“婚姻”。
“性爱”的存在形式很多,为何一定要靠“婚姻”来体现 ? 谁能说只有婚姻的“性爱”才一定拥有幸福 ? 谁又能说没有“婚姻”形式的“性爱”就没有幸福 ? 另一种观点认为自己作为学生尚未步入社会,经济也尚未自立,此时言及“婚姻”尚早。
在这样的思想观念的指导下,许多大学生对自身的“性”采取了比较随意的态度。
“不求天长地久,只求曾经拥有”、“性爱随意、婚姻随缘”是对这一部分大学生性行为及其表现的生动写照。
还有一部分大学生认为未婚同居“可以取得性经验,使性生活协调,进而有利于今后婚姻的幸福和稳固”。
大学生,尤其是大学女生在这方面表现出了惊人的“性单纯”,而事实恰恰在于当这种“单纯”遭遇残酷的“现实”时,我们的许多大学生不得不吞下自己酿下的苦酒。
2.4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性道德观还很模糊,性道德责任感较缺乏
虽然多数学生能意识到社会性道德的存在,但性道德观还很模糊,甚至还有矛盾的地方。
部分学生则完全否认道德存在的意义,重物欲满足、感官体验,责任感有减弱的倾向。
在性这个问题上他们崇尚“性是私人的事”,就像吃饭一般,是否发生纯粹由自己决定。
他们甚至根本不清楚在念书期间的性行为对于自己和对方的现在和将来意味着什么。
很多大学生对性的认识非常肤浅,性的道德观念非常淡漠,因而不可避免地使得其性行为非常随意。
如在问及“性关系需不需要进行道德判断”
时,相当多的学生认为,这是个人私事,不应该进行道德评判。
一些学生回答说没有道德标准,性和爱也可以分离,有爱不一定有性,有性不一定有爱,一些学生则回答说不清楚。
这种模糊性还表现在对大学生中出现的有性关系甚至同居现象的宽容。
性道德责任感的缺乏表现在大学生对性的生物性理解要强于其社会性的理解。
问及“为什么不能等到婚后才发生性关系”时,一些学生认为这是人的本能需要,是爱情的表达,认为婚后才能有性关系的思想是不合时宜的,是应当被抛弃的传统性道德观念。
3大学生性道德教育的意义
3.1当代大学生身心健康需要性道德教育营养水平的提高和各种方式的性信息刺激的丰富等客观变化,当今时代青年人的生物性成熟,相对于过去生产力水平低下、性封锁十分严厉、经济发展非常缓慢的时代说来,在不断地超前。
与此同时,开放的、多元文化的社会生活在青年面前摆出了更加繁杂的课题,再加上独生子女被过度保护、溺爱、专制等不当的家庭教养方式的影响,青年的社会性成熟无可避免地在向后推迟。
于是,必然会产生性心理与性生理的矛盾冲突,这种矛盾冲突时常困扰他们。
当代青年从性的成熟到能够以结婚这一合法形式满足性的欲求为止,平均长达 10 年之多,这一时期被称为“性的待业期”。
在这一特定时期,既可以磨砺人的意志,使人成长为深沉稳重具有执著信念的人;同时也可能导致自身的异化(如强奸、乱伦等异常性心理和行为)。
所以这一时期忽视大学生的性道德教育是不应该的,它是关系到大学生的一生幸福,涉及帮助大学生发扬人性、教会其对自己负责的重要课
题。
性学家刘达临说:“心需要智慧,甚于身体之需要情色。
健康的性要取中间的平衡点,既发乎情,又受到社会文化、道德、责任感的合理限制,才能幸福长久。
”可见为青年提供适应于他们认知能力和发展水平的道德指导,显得十分必要。
3.2当今时代的发展需要对大学生进行性道德教育改革开放以来,
西方的所谓“性解放”、“性自由”等思想
大量涌入,身为时代先锋的大学生可以说是最先接受这种影响。
传统的性观念与开放的性观念之间的巨大反差和矛盾冲突,使得不少大学生要么受缚于封建传统观念的桎梏之中,要么徘徊于传
统与开放的性观念的矛盾冲突之中,要么受俘于“性解放”、
“性自由”的冲击之下。
特别是作为第四媒体的互联网出现后,它逐渐成为青年获取性知识的重要渠道。
信息的全球性、超地域
性的传播使得不同的性伦理基本标准之间发生了冲突,让人们不
知所措;在商业化的运作下,存在因过分重视视点数频率、忽视自身的社会责任感、缺乏网络自律等而使得互联网上的黄色网站有愈演愈烈的趋势,这些以“性科学知识”为幌子的、扭曲的、似是而非的甚至是有害的传播,会使懵懂追求“性”的青年误入歧途;网络本身的匿名性又使得维系传统道德的“熟人的眼光”、“社会的舆论”等基础瓦解,于是,互联网上常常出现完全没有约束的杂草丛生的“荒野”。
这对在互联网上最为活跃的、生物性成熟已经完成而社会性成熟尚在进行之中的青年大学生造成很大的威胁。
目前,大学生中越来越多的同居、人工流产、“坐台”、性犯罪等
现象正引起社会的关注,正如中国性学专家李银河所说:
“中国人没有把性自由作为性解放的口号提出来,但是在行为上广泛地
模仿着。
”当代大学生是青年中文化程度较高的群体,在某种程度上代
表着社会发展的方向。
应认真引导他们吸取西方的
“性解放”与“性泛滥”给西方国家造成严重的且目前仍无法根除的系列社会危机这一惨痛教训,针对他们的生理、心理特点进行适时、适量、适度的性教育,对弘扬性文明、普及性教育、提高性素质、享受性健康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这不仅关系到人类的健康,也影响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3.3培养健全人格人才的教育需要性道德教育
“ 性”是一种道德,是一种教养,更是一种人格,人格教育是性道
德教育的重点所在。
因为良好道德修养往往建立在良好的心理素质基础
之上,个体心理只有处于正常健康的状态下才最易于顺应社会,形成符
合社会要求的品德。
有健全人格的人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能干什么,
能通过合理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也能严格地将自己的欲望控制下来,
使自己的行为符合外界环境和社会文化背景的要求。
如果一个人存在性
需要缺失、性心理饥饿、性心理封闭、对异性只有占有和玩弄的心理、
或者有自锁自卑沮丧、缺乏自尊自爱等性心理,就会损害人的心理健康,
使人思想空虚精神萎靡,心理变态,若引导不利,甚至会产生反人性、
反伦理、反社会的危害性行为,必然导致人格扭曲,如前面文章谈到的少
数大学生的多角恋爱、性交易甚至性暴力行为等。
所以性道德教育也是
一种人格教育,成功的性教育可以帮助培养完善的人格。
总之,进入 21 世纪的今天,性道德教育应随素质教育一起跨进大学
校门,道德教育不能缺少性道德教育,这是培养新世纪高素质人才必须增加的新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