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的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播的特点:一是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二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反映;三是双向的互动行为;四是一种行为及活动的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传播作为系统,包含了五个方面的要素:传播者(传播主体、信源、发信者)、受传者(受信者、传播客体、传播对象、信宿)、信息(内容)、媒介(渠道)、效果。
拉斯韦尔、拉扎斯菲尔德:传播学之所以首先在美国产生的原因?答案:可以从两个方面说:一是媒介背景,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即传播现象的普遍化、传播媒介规模化、传媒作用的显性化和传播活动的职业化。
二是学科背景。
美国是两次世界大战中唯一的一个本土没有遭受战火的国家。
由于相对比较安全,从而吸引了一些来自欧洲的移民,其中也包括不少的科学家。
由于美国可以提供大量的资金开展科学研究,而且本身积聚了优秀的人才来开展这些研究,使得美国在20世纪40年代无论在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方面都领先其他国家或地区。
传播学的发展,就是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研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在传播学的五大奠基人中,有两个人就是来自于欧洲,一个是社会心理学家卢因,一个是社会学家拉扎斯菲尔德,前者来自于德国,后者来自于奥地利。
1.《大众传播与社会发展》的作者是:( A )
A. 施拉姆
B. 拉斯韦尔
C. 霍夫兰
D. 卢因
2.倡导并实践“内容分析法”的是:(B )
A. 施拉姆
B. 拉斯韦尔
C. 霍夫兰
D. 卢因
3.传播学哥伦比亚学派的创始人是谁?(D )
A.施拉姆 B.拉斯韦尔 C.霍夫兰 D.拉扎斯菲尔德
1.拉扎斯菲尔德在传播学发展上的主要贡献有哪些?(ABD)
A. 创建了“二级传播理论”
B. 倡导、确立了“实地调查法”
C. 创立了传播学的耶鲁学派
D. 创立了传播学哥伦比亚学派
E. 主张“内容分析法”
1.拉斯韦尔对创立传播学有哪些主要贡献?答案:①提出了传播的“5W”模式,具体包括传者、受者、讯息、媒介、效果,首次科学地分析传播的结构,分解了传播的过程,首次完整地界定了传播学的研究领域;②提出了“社会传播”的概念,初步探讨了传播的社会功能;③倡导并实践“内容分析法”。
2.拉扎斯菲尔德对创立传播学有哪些主要贡献?答案:①创建了“二级传
播理论”(大众传播→意见领袖→一般受众),破除了“魔弹论”的影响;②倡导、确立了“实地调查法”;③传播学哥伦比亚学派的创立者。
拉斯韦尔的5W模式的5W分别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谁(Who)、说什么(says 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at channetl)、对谁(to Whom)、取得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s)。
⒈在拉斯韦尔的5W模式中不能作为传播的要素的是:(C)
A.传者 B.媒介 C.效果 D.受者
⒉拉斯韦尔的5W模式是在哪一本书或一篇论文中提出的?(A)
A.《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 B.《大众传播心理学》 C.《传播是怎样运行的》 D.《传播的数学理论》
简述拉斯韦尔模式(5W模式)的内容、贡献和不足之处。
答案:在拉斯韦尔模式中,着重解决了“5W”问题,具体是:谁(Who)、说什么(says 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at channetl)、对谁(to Whom)、取得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s)。
其中前面四个方面就是传播的要素,分别是传者、讯息、媒介、受者。
拉斯韦尔模式的贡献有两个方面:①第一次比较详细、科学地分解了传播过程。
第一次比较全面地为传播学提供了一个理论构架。
传播、大众传播、组织传播、人际传播、新闻传播的概念:传播。
答案:传播是指人类交流信息的一种社会性行为,是人与人之间信息传递、接受和反馈的总称。
大众传播——现代化的传播机构或组织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向广大的受众开展信息传播的活动。
组织传播——是一种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有一定规模的信息交流活动,即由各种形状依赖关系结成的网络,为应付环境的不确定性而进行信息交流的过程。
包括自上而下的传播、自下而上的传播和横向传播。
群体传播——它是指人们在“群体”范围内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也是介于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之间的一个信息交流层次。
人际传播——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狭义的是指个人与个人之间面对面的信息交流,也称为亲身传播,还包括利用其他手段进行的传播。
广义的则包括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在内,形成了亲身、群体、组织三个人际传播层次。
自我传播——即体内传播或人的内向交流,是每一个人本身的自我信息沟通。
简述伯洛关于传播过程的主要观::1960年,美国学者伯洛关于传播过程有几个基本的观点。
他认为,传播过程:①是一个动态过程;②是一组复杂的结构;
③本质是变动,即各种关系的相互影响和变化。
世界上没有抽象的传播,总是在一定的结构中进行的。
但传播是运动的、多元的、复杂的,而不是孤立的、静止的。
根据拉斯韦尔模式分析电视的传播过程:拉斯韦尔模式的贡献有两个方面:①第一次比较详细、科学地分解了传播过程。
5W是客观存在,但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没有被清晰地认识。
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指出过演讲的三个要素:讲者、内容、听者。
这说明对传播现象的关心,很早就开始了,但亚里士多德没有把它上升到传播的层次,而且也没有进一步展开研究。
拉斯韦尔模式虽然是关于传播过程的模式,但是,他的主要作用是比较完整地揭示了传播的要素,也就是说是从传播的结构来讨论的。
②第一次比较全面地为传播学提供了一个理论构架。
现在传播学的研究分门别类,但大致是围绕传者——控制分析,讯息——内容分析,媒介——媒介分析,受者——受众分析,效果——效果分析展开的。
不足:它或多或少地认为传播者具有某种影响接受者的意图,而且,这一模式还假定任何讯息总是有效果的。
如果我们了解到拉斯韦尔当时关心的是政治传播与宣传,那么这就不会使人感到意外了。
当然,他也忽略了反馈要素。
结合人际传播的实际认识申农——韦弗模式的特点。
第一,对传播的要素,提出了不同的范畴。
具体地说,是信源、信息、信道、信宿。
这与拉斯韦尔模式中的传者、讯息、媒介、受者四个要素是对应的。
第二,将信息分为“发出的信号”和“接收的信号”两部分。
第三,将媒介一分为三,即“发射器”、“信道”和“接收器”。
第四,增加了“噪音”的范畴。
5W模式、传播单位,传播过程的概念:1. 5W模式。
在拉斯韦尔模式中,着重解决了“5W”问题,具体是:谁(Who)、说什么(says 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at channetl)、对谁(to Whom)、取得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s)
⒉传播单位。
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与前面介绍的各种模式比较,它的最大特点是没有明确的传播主体和传播客体,而是统称为“解码者”,或者称为“传播单位”。
他们把参与传播行为的各方描述成对等的,行使着相同的功能,那就是编码和译码。
3. 传播过程。
答案:传播过程是指传播现象的结构、要素
及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
社会协调功能、环境监视功能的含义:1. 环境监视功能。
答案:施拉姆把它称为“雷达功能”。
就是向人们提供种种即将到来的灾害、威胁等警告,从而提高人们的警惕,促使人们加以防御。
2. 社会协调功能。
答案:西方有学者把大众传播媒介形象地比喻为“社会的排气阀”,指的就是其调适作用。
还有人把它称为“社会整合”功能。
就是当人们出现某种不满的时候,大众传播媒介能够将这种不满情绪随时表现出来,在很大程度上渲泄了人们的不满情绪
现代媒体及其传播活动,对政党或政府有哪些作用?1.传播的基本功能有哪些?答案:(1)告知功能,是指迅速、真实、准确地告知或报告信息,是人类借助媒介监视环境、了解环境、适应环境、改造环境的最重要手段之一;(2)表达功能,是指通过媒介和符号表述和交流自己的思想、观点和情感;(3)解释功能,是对告知和表达功能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4)是指借助媒介进行传播,对受众的思想和行动所产生的一定的方向性指点和引导的作用
2.从现代媒体与政府的关系阐述传播与政治生活的关系。
答案:(1)帮助政府收集情报,解释情报。
(2)传播政策,执行政策。
(3)宣传法律,传递规范。
(4)稳定社会秩序。
(5)协调社会行动。
(6)塑造政党或政府形象。
1.传播对政治生活的作用?答案:(1)从现代媒体与政府的关系来看,一是帮助政府收集情报,解释情报;二是传播政策,执行政策;三是宣传法律,传递规范;四是稳定社会秩序;五是协调社会行动;六是塑造政党或政府形象。
(2)从现代媒体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来看,一是可以帮助人民了解政府职责,监督从政人员;二是表达民情民意,影响政府决策。
⒉传播对经济生活的作用?答案:(1)从宏观的角度看,一是经济变革的“助推器”;二是经济发展的润滑剂;三是传播产业或媒介产业本身是国家信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2)从微观的角度看,一是沟通产销;二是创造流行;三是刺激需求;四是服务企业。
把关与信息流通的关系:把关与信息流通的关系。
答案:①信息归根到底是由人来传递的,而人不可避免地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对信息加以筛选和过滤;②在信息的源头和信息的终点之间,必然有若干决定信息中转或终止的把关人;③
在整个社会范围的信息大循环中,每个人都在有意或无意地充当着把关人;④随着人的意识的成熟,把关的主动性逐渐增强;⑤不同层次的传播在把关的环节上有所差异。
简述把关研究是如何深化的:⒈怀特的把关模式
这个模式的基本意思有两个:①输入信息-输出信息﹦把关过滤信息;②输入信息→门区→输出信息。
同时,这个模式也表明:社会上存在大量的新闻素材,但是,大众传播媒介不可能做到“有闻必录”,而是一个选择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传媒组织形成了一道“关口”。
门N=信源
1
N1 2 3 4
=新闻
2 2
′N
2
′
3
′=选择的新闻
3
N3M=受众
4 -
N1N4=舍弃的新闻
N1N4
2.麦克内利的把关模式
他在1959年修正了怀特的单一化把关模式,认为从事件的发生到受众的知晓,中间有许多把关人,即所谓的“中间传播者”,层层筛选、过滤和加工,然后分别传递着并不完全相同的信息。
⒊巴斯的“双重行动模式”
巴斯在1969年提出了“双重行动模式”,根据英国学者麦奎尔的总结,可以用图4-3来表示:
记者等改稿人员
翻译等
巴斯的“双重行动模式”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概括:①完善了麦克内利模式;
②他认为,在各把关环节中,最关键的是传媒;③将传媒的把关分为前后相连的两个阶段,故称为“双重行动”;④第一阶段是新闻采集,把关人主要是记者,第二阶段是新闻加工,主要的把关人是编辑。
在这个模式中,有几个问题需要说明:①“新闻加工”的外延比“新闻编辑”的要大,还包括翻译等;②“记者”、“特约记者”、“通讯员”的概念有区别;③他为什么认为在各把关环节中,关键的是传媒——在现代社会,大众媒介可以说是我们除了周围各种信息以外的其他信息的唯一来源;④双重行动模式的意义是什么。
报刊的四种理论:
1.集权主义理论
集权主义,也称权威主义。
顾名思义,这是一种在对社会事物进行评价和判断时,不是从事物本身的内在价值,而是从与外部权力或权威的关系上考虑问题的认知态度和思维方式。
集权主义者主张社会事物必须一切以权力或权威为转移,强调社会等级秩序和上下之间的绝对支配与服从关系。
集权主义理论是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理论,主张媒介必须一切以权力的意志为转移,一切为统治者服务。
⒉自由主义理论
自由主义理论的核心是反映了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的观点,认为报刊应该是“观点的自由市场”。
它的主要内容有五个方面:①不接受事先的检查;②出版、销售自由;③抨击政府、官员合法;④新闻收集只要手段合法,就不受到限制;
⑤新闻传递自由
⒊社会责任理论
社会责任理论是对自由主义理论的改良或完善。
针对自由主义理论所带来的弊端,社会责任理论大力倡导责任观:①明确否定绝对的自由,只承认相对的、有条件的自由;②强调大众自由与媒介自由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范畴,媒介不能以自身的自由为借口损害公众的自由;③媒介应该切实为公众和社会利益服务,对社会负责;④当大众和社会利益受到媒介损害时,政府可以出面干预。
换言之,媒介必须在法律和制度的范围内进行自我约束,比如不能煽动社会犯罪、不能传播宗教或种族歧视的内容。
⒋苏联共产主义理论
这是一种以前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新闻媒介为对象而作出的概括。
作者施拉姆等人把这种媒介制度视为前述集权主义的变种。
具体地说,有以下特点:①作为工具,媒介和苏维埃国家的其他机构一样,它的存在价值就在于完成党和国家领导人所指派的任务;②它的运作,与国家政权的其他工具及党的影响密切结合在一起;③它的主要职责是作为“喉舌”,发布党和国家的指示,换言之,媒介几乎专用于宣传和鼓动,即作为集体的宣传者、鼓动者、组织者;④为达到国内、党内在认识上的高度统一,苏联对出版物、广播和电影实行管制和检查制度,并且阻止外国的媒介信息在国内流传;⑤出于同样目的,苏联十分强调责任,其对自由的考虑与责任相比,是第二位的,而且在必要的时候可以牺牲自由。
政府对媒体控制的手段有哪些?
对媒体的政治与法律控制的形式有哪些?答案:在政府与大众传播媒介的关系上,有限制、管理、服务、参与几种形式,所谓政府控制最集中地体现在对传播的限制与管理上。
这是最主要的控制形态。
主要有三种控制形式:(1)法律手段:通过立法而对传播实施控制。
(2)行政手段:通过行政手段是常见的,具体地说,有以下几个方面:①登记、执照制度;②刊前检查制度;③惩办制度;④征税制度;⑤津贴制度;⑥资助;⑦遴选从业人员;⑧特权与限制;⑨新闻教育。
(3)操纵新闻:主要的手段是举行新闻发布会和记者招待会。
简述新闻信息的特殊性:
一方面,新闻和信息是密切相关的。
新闻是由信息衍化而来而又具备其自身特点的,而且新闻最终目的仍在于传递信息。
新闻源于信息,而又终于信息。
另一方面,新闻和信息之间也不能简单地划上等号。
信息的概念非常大。
新闻作为一种特殊的信息,主要特点有:①新闻要求具有强烈的时效性。
②新闻要求对某一事件、人物或非事件性的问题作比较完整、全面的反映和表达。
③新闻通过社会上各种新闻媒介向四面八方传播,为众多的接受者所共享,是一种公开的、“大传播”的信息。
④新闻有主观性和鲜明的倾向性。
从信息理论来看,新闻是一种信息,那么:①新闻中的信息量是可以度量的。
②控制论提出了信息反馈这一重要原理,即信息的流动多半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
③新闻的提取、制作和传递,和其他信息一样,需要物质和能量,要通过各种不同的媒介和载体才能进行传播。
比较经济、科技、娱乐信息超量或不足带来的影响和后果。
如何平衡?
信息量低,是指社会的信息流量低于社会需求,以致难以满足机制的需要,更不能促其发展。
它的后果是:信息量过低:①信息的匮缺,会阻碍社会发展,使经济停滞不前,无法分享世界各国已开发出来的丰富的信息资源。
②信息匮缺,科学技术必然落后,民族便处于愚昧状态。
③信息匮缺,文化素质、教育水平下降。
④会让一些不健康的信息乘虚而入。
信息量过高:①受众在大量不需要的信息冲击下,会不安,逐渐形成逆反心理和冷漠感。
②超出了需要输出信息的那部分信息也是一种人为的噪音。
③对社会而言,部分信息的超量不仅会掏抑制和限制另一部分信息的流通,而且会产生社会群体压力,造成负面的影响。
一方面,要考虑决定社会信息流量的因素是什么。
①最根本的是整个社会对各类信息的普遍需求以及各阶层、各行业的多种需求。
②社会文化背景和思想意识倾向对信息流量所产生的积极或消极影响。
③传播环境对信息流量也有影响。
另一方面,要善于借助社会系统的反馈机制去调节和控制信息流量。
当信息超量时,要实行负反馈,;当信息低量时,实行正反馈。
非语言符号的种类和特点:
非语言符号是指信息传播不以有声语言和局面语言为载体,而借助直接打动(刺激)人的感觉器官的各种各样的符号。
非语言符号有:体语、类语言、艺术。
特点:传播性、情境性、可信性、组合性、隐喻性。
非语言符号编码译码的概念:
非语言符号主要是运用在直接或面对面的沟通和交流中,而且,在面对面的沟通中,非语言符号占了信息量的65%-93%。
一般来说,非语言符号包括五类:其其一,身体语言
其二,个人身体特征。
其三,与语言相伴生的非语言现象。
其四,时间和空间传递的信息
其五,艺术。
比如音乐、舞蹈、绘画、建筑等,
编码:答案:编码就是把讯息或消息转化为适宜于传播和能够使接受者接纳和理解的各种符号,比如文字、语言、图片等。
亦即“符号化”。
译码:就是指信息的接受者在接收信息以后,把符号还原成讯息,以便得出它的含义。
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基本内容:主要论点:①应把情境视为信息系统。
梅罗维茨认为,由媒介造成的信息环境同人们表现自己行为时所处的自然环境同样重
要;在确定情境界限中,应把接触信息的机会考虑进去并当作关键因素。
②每种独特的行为需要一种独特的情境。
梅罗维茨认为,对于每一社会情境来说,人们都需要一种明确的界限,因为人们需要始终如一地扮演自己的角色;不同情境的分离使不同行为的分离成为可能。
当两种或两种以上不的情境重叠时,会混淆不同的社会角色,令人们感到困惑、不知所措。
③电子传播媒介促成许多旧情境的合并。
由于电子传播媒介代码的简单性,它们能将来自不同的经验世界的视听形象显示给许多不同的受众群,造成不同阶层的受从群对信息更大程度的分离,从而促成许多公众活动领域的合并。
他得出结论说,由于电子传播媒介造成的社会情境形式的变化,人们的社会角色形式也在变化。
媒介的发展有哪些基本规律?
其一,不同阶段先后发展的媒介,从大处着眼,总是沿着从不完善到完善的方向前进。
例如,传播速度从慢到快、信息量从小到大、信息保真度从弱到强、信息符号从单一到多样。
其二,在媒介变革的过程中,新兴媒介必定在信息传播的快、好、广、多等一个或多个方面更加完善,但原有媒介,即使是最原始的媒介,除非是“一无是处”,否则,就不会消失。
其三,任何一种大众传播媒介,都经历了从上流社会走向大众,再由为数众多、成分复杂的大众走向兴趣一致的小群体怎么一个过程。
有学者将这一规律称作EPS,其中E(elite)指上流社会、精英阶层,P(popular)指大众化、流行化,S(specialized)指专门化。
其四,EPS同时体现出媒介这样一个发展脉络:亲身传播媒介→大众传播媒介→分众窄播媒介→为个人的媒介→电子人际互动传播媒介。
这正应验了麦克卢汉的预言:人们又回到了部落时代那种面对面的传播。
其五,媒介的发展是以加速度向前发展的。
第四媒体、EPS。
地球村的概念:
EPS。
答案:任何一种大众传播媒介,都经历了从上流社会走向大众,再由为数众多、成分复杂的大众走向兴趣一致的小群体怎么一个过程。
有学者将这一规律称作EPS,其中E(elite)指上流社会、精英阶层,P(popular)指大众化、流行化,S(specialized)指专门化。
第四媒体。
答案:互联网因其诞生在报刊、广播、电视这三种大众传播媒介之后,又被形象地称为“第四媒体”。
1998年5月,联合国新闻委员会年会上正式提
出“第四媒体”的概念。
地球村。
答案:由于电子传播媒介的出现和普及,使得原来比较分散、联系不够紧密的世界各国或地区之间的联系加强,从而使空间距离相对缩短,就像一个城市或乡村社区内部的联系那样紧密。
电视的纪实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纪实性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镜头对于事件的直接呈现;二是记录事件的过程性;三是制作过程的隐蔽性。
电视展示尽可能多的细节,尽可能记录生活的愿生态,记录事件的全过程,使观众能够通过自己的眼睛、耳朵去观察、感受和思考。
电视人、容器人。
社会分类论、社会关系论的概念。
电视人。
指的是伴随电视的普及而诞生和成长的一代。
他们在电视画面和音响的感官刺激环境中长大,是注意感觉的“感觉人”,表现在行为方式上是跟着感觉走。
同时,这种封闭的、缺乏现实社会互动的环境,使得他们其中的大多数人养成了孤独、内向、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社会责任感比较弱。
容器人。
在大众传播特别是以电视为主的媒介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现代人的内心世界类似一种罐装的容器,这个容器是孤立封闭的,“容器人”为了摆脱孤独状态希望与他人接触,但这种接触只是一种容器外壁的碰撞,不能深入到对方的内部。
社会分类论。
答案:主要观点是:①社会成员有选择地接收和解释各种信息;
②选择性接收与其在社会结构中所处的位置(地位)有关;③这种结构由许多社会群体类别组成,依据是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工资收入等人口统计学因素;
④这些因素,影响了人们对于信息的注意和反应形式。
社会关系论。
答案:主要观点是:①媒介向社会成员提供各种信息,但社会成员有选择地接收和理解;②选择的原因在于他们的社会关系;③具体是受家庭、朋友、熟人和与他有关系的人的影响;④个人对大众传播媒介的注意形式和反应形式,反映出他的社会关系网络;⑤个人之间的相互影响极大地制约和影响着媒介效果。
可以从哪些角度认识受众?它们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⒈广泛性。
大众传播的公开性,决定了它的服务对象广泛,这一点与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都是不一样的。
大众传播的受众分布在各条战线、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