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莲》原文及翻译赏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莲》原文及翻译赏析
《白莲》原文及翻译赏析1
原文:
水龙吟·白莲
仙人掌上芙蓉,涓涓犹滴金盘露。

轻装照水,纤裳玉立,飘飘似舞。

几度销凝,满湖烟月,一汀鸥鹭。

记小舟夜悄,波明香远,浑不见、花开处。

应是浣纱人妒。

褪红衣、被谁轻误?闲情淡雅,冶姿清润,凭娇待语。

隔浦相逢,偶然倾盖,似传心素。

怕湘皋佩解,绿云十里,卷西风去。

鉴赏
“仙人掌上芙蓉,涓涓犹滴金盘露。

轻装照水,纤裳玉立,飘飘似舞。

”是对白莲作总体的概括描写。

把莲花比作仙人掌上的芙蓉,它还滴着金盘的玉露,借用的是汉武帝承露盘事。

落笔把莲花的整体精神摄起的,跟着具体勾画:“轻装”、“纤裳”,为形质;“照水”、“玉立”,为姿态。

配似“飘飘似舞”,使莲花的形象突现眼前。

“几度销凝,满湖烟月,一汀鸥鹭”随即换了角度,自身落笔。

“销凝”意为徘徊凝望。

几度排徊在满湖烟月和一汀鸥鹭之中,为的是要领略这诗的环境中那白莲的雅韵。

“记小舟夜悄,波明香远,浑不见、花开处。

”悄然静夜之中,驾一叶扁舟,在湖上飘摇。

淡白的湖光,远送的香气,皆进目鼻之中,那莲花却混在波明月白之中了不可见。

这几句莲花被置身于若有若无之间。

湖光、烟月、小舟、鸥鹭物光人色皆有。

如果能够用丹青画出,当是一幅绝品。

“应是浣纱人妒。

褪红衣、被谁轻误。

”大抵是浣纱人妒忌美丽,换红衣裳,穿一件素白的罗衫,以便消减您那动人的魅力。

这里写白莲仍是一片迷离之色,轻轻把题目的“白”字反挑出来。

“闲情淡雅,冶姿清润,凭娇待语。

”白莲的姿态陡然呈现。

“闲情淡雅”一串特写镜头,“淡雅”是写神魂,“清润”是说姿态:
“凭娇待语”是拟人化手法,写出它“若讽若惜,如怨如慕”之情态。

“隔浦相逢,偶然倾盖,似传心素。

”“隔浦”化用白居易的《隔浦莲曲》句:“隔浦爱红莲,昨日看犹在。

”“倾盖”借用“倾盖而语”的成语。

“心素”即心事。

这里又补足了一笔,将上面意思说透。

结拍“怕湘皋佩解,绿云十里,卷西风去”。

从眼前荡开,想到未来。

“湘皋佩解”是个典故。

郑交甫遇见江水女神得赠玉佩。

这里的“佩解”是比喻莲花落瓣。

“怕湘皋佩解。

”讲不久西风吹来,花瓣飘落,如江妃解佩。

只剩“绿云十里”在西风中飞卷罢了。

整首词,有总写,有分写,有远写,有近写,有正写,有侧写,章法颇可玩味。

其中的“小舟夜悄”一段,迷离惝怳:“浣纱人妒”三句,想象幽奇:“凭娇待语”、“似传心素”,则人花合咏,也都显出作者的匠心。

长调咏物,要有整体的布局。

或总或分,或实或虚,或探或补,手法颇多,规划得好,才能下笔。

这首词,总分结合,远近相宜,章法颇为严谨。

《白莲》原文及翻译赏析2
水龙吟·浮翠山房拟赋白莲
淡妆人更婵娟,晚奁净洗铅华腻。

泠泠月色,萧萧风度,娇红敛避。

太液池空,霓裳舞倦,不堪重记。

叹冰魂犹在,翠舆难驻,玉簪为谁轻坠。

别有凌空一叶,泛清寒、素波千里。

珠房泪湿,明珰恨远,旧游梦里。

羽扇生秋,琼楼不夜,尚遗仙意。

奈香云易散,绡衣半脱,露凉如水。

翻译
白莲的纯洁,如同美人在夜晚梳妆去粉一样美丽。

白莲挺立在清凉的月光下,萧萧的风声里,娇红都顾忌退避无踪的环境中。

过去宫中美丽的太液池空了,动人的霓裳羽衣舞没有了,一切都不堪回首。

虽然白莲高清的精魂尚在,但翠绿的荷叶已经残败,白莲花蕊也已坠落,水中一片凄凉萧瑟。

白莲凋谢后,尚有荷叶在清凉寒冷的夜里,遥远地漂泊在千里之外的水中。

莲蓬萎落,采莲少女恨亦远,昔日的良辰美景都永远逝去了,现在只能在梦中重温。

虽然盛时已经过去,秋日也已来临,但琼楼依旧不夜,广寒泛夜仙意尚留。

莲花凋谢了,莲香散失了,秋深露凉,寒气逼人。

注释
水龙吟:词牌名,因李白诗“笛奏龙吟水”句,故名。

又名《小楼连苑》《龙吟曲》等。

双调一百零二字,上下片皆仄韵。

婵娟:美好的样子。

奁:古代盛梳妆用品的器具。

铅华:妇女化妆用的铅粉。

泠泠:清凉的样子。

萧萧:风声。

娇红敛避:红花失色之意。

太液池:指唐代大明宫内的太液池,曾内植白莲。

霓裳:即《霓裳羽衣舞》,简称《霓裳》。

舆:本谓车厢,后代指车。

玉簪:花名。

开花约与白莲同时,花大如拳,色洁白如玉,蕊长似玉簪,故名。

凌空一叶:指荷叶摇荡空中。

珰:古代女子的耳饰。

琼楼:美玉砌成的高楼。

绡:薄纱。

创作背景
南宋亡以后,西湖吟社在绍兴有过五次吟咏活动,浮翠山房便是吟咏活动其中一处地点。

词人参加了此次吟咏活动,作下了这首词。

赏析
《水龙吟·浮翠山房拟赋白莲》全篇围绕“白莲”。

词人用笔把白莲作为一个淡妆少女描绘,是咏莲词中的一篇佳作。

上片“淡妆人更婵娟,晚奁净洗铅华赋”,从外部形象上写白莲
本色。

紧扣“白”字,花中有人,风姿绰约。

“泠泠月色,萧萧风度,娇红敛避”,词人对首二句的描绘而进一步加以渲染、烘托。

“泠泠”“萧萧”描绘了白莲的“淡妆”的同时也写出白莲的精神状态。

向以红色娇媚与洗净铅华腻粉的白莲相比,却要“敛避”,以此说白莲之美,则不言而喻。

至此为白莲所绘之彩之形,已形神俱得。

“太液池空,霓裳舞倦,不堪重记”借典故来追述白莲受宠的史迹。

《天宝遗事》载,唐明皇与杨贵妃共赏太液池中白莲,白居易《长恨歌》也有“太液芙蓉未央柳”的诗句。

这些可惜已成历史陈迹,贵妃醉中舞《霓裳羽衣》,唐玄宗龙颜大悦。

曾经的华美盛景,如今却一转为“空”“倦”。

以“不堪重记”收束繁华往昔,点明白莲已凋、盛时已往的今朝。

“叹冰魂犹在,翠舆难驻,玉簪为谁轻坠”反承“不堪”句意而来,又开一个层次转写眼前白莲的遭遇。

“翠舆难驻”“玉簪轻坠”是指时序更换,指白莲凋零,狼藉池塘,众芳芜秽。

下片“别有凌空一叶,泣清寒、素波千里”以萧索景象为背景,写白莲凋落之后的景况。

首先写“凌空一叶”立于千里清寒素波之上,笔意较为奇特。

写莲房垂露,在梦里怀恋着它那过去的纷华。

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来看,“凌空一叶”“素波”让读者不禁想起当时漂泊海上的南宋流亡政权。

“泪湿”“恨远”形容白莲的凄苦,同时也可看作是暗指南宋彻底灭亡一事。

“羽扇生秋,琼楼不夜,尚遗仙意”转写秋天月夜之下,残荷虽残,而“仙意”尚留。

以“羽扇”句写秋,以“琼楼”句写月。

奈香云易散,绡衣半脱,露凉如水。

总括白莲凋残,虽然冰魂犹在,无奈香消衣脱,冷露凌逼,语调悲凉至极。

这是一首“长调词”,但构局开合多变,擒纵自如。

起笔至“娇红敛避”,词人以散骈结合的笔法,描绘白莲形象;随之三句忽然另辟天地。

“冰魂”三句,转笔收揽,而于下片换头再次转笔,作进一步推阐。

用笔,曲折往复,卷舒之间,一无沾滞,显示了长调“构局贵变”的特点。

从咏物的角度看,词人把“白莲”写得形神俱备,写白莲却无二字,寄慨亡国,却也幽极静极,这是一首意境深远的咏白莲词。

《白莲》原文及翻译赏析3
作品介绍
《浔阳三题·东林寺白莲》的作者是白居易,被选入《全唐诗》的第424卷第58首。

原文
浔阳三题·东林寺白莲
作者:唐·白居易
东林北塘水,湛湛见底清。

中生白芙蓉,菡萏三百茎。

白日发光彩,清飙散芳馨。

泄香银囊破,泻露玉盘倾。

我惭尘垢眼,见此琼瑶英。

乃知红莲花,虚得清净名。

夏萼敷未歇,秋房结才成。

夜深众僧寝,独起绕池行。

欲收一颗子,寄向长安城。

但恐出山去,人间种不生。

注释
①东林寺:在庐山。

寺有白莲,晋慧远等十八人结成白莲社。

见《莲社高贤传》。

②清飘:清风。

③银囊:指花房。

④玉盘:指莲叶。

⑤垢:全诗校:“一作埃。


⑥敷:开。

⑦房:全诗校:“一作芳。


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自号香山居士,后人称白香山、白傅、白太傅,原籍太原,后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

是唐代的杰出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对白居易称“诗魔”、“诗王”、“诗豪”、“诗史”等,日本学界
则称白居易为“诗神” 。

其实,在唐代对白居易的称呼是“诗仙”之称,请看唐宣宗的诗:“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唐德宗贞元十六年(800)进士,由校书郎累官至左拾遗。

在此期间,他关心朝政,屡屡上书言事,并写了不少讽谕诗,要求革除弊政,因而遭权贵忌恨,被贬为江州司马。

此后他历任忠州、杭州、苏州等地刺史。

官终刑部尚书。

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

他与元稹一起,倡导旨在揭露时弊的“新乐府运动”,写了《秦中吟》十首,《新乐府》五十首等,对当时社会的黑暗现实作了深刻批判。

在艺术上,白居易诗以平易晓畅著称,在当时就流布很广。

有《白氏长庆集》,存诗近三千首,数量之多,为唐人之冠。

繁体对照
卷424_58尋陽三題·東林寺白蓮白居易
東林北塘水,湛湛見底清。

中生白芙蓉,菡萏三百莖。

白日發光彩,清飙散芳馨。

泄香銀囊破,瀉露玉盤傾。

我慚塵垢眼,見此瓊瑤英。

乃知紅蓮花,虛得清淨名。

夏萼敷未歇,秋房結才成。

夜深猩畬嫞?毱鹄@池行。

欲收壹顆子,寄向長安城。

但恐出山去,人間種不生。

《白莲》原文及翻译赏析4
素蘤多蒙别艳欺,此花真合在瑶池。

无情有恨何人觉?月晓风清欲堕时。

译文
素雅之花常常要被艳花欺,白莲花总应生长在瑶池里。

月儿明风儿清花儿要凋谢,只有恨却无情谁人了解你?
注释
⑴蘤(huā):“花”的古体字。

⑵此花:指白莲。

端合:真应该。

端,一作“真”。

瑶池:传说中的仙境,相传为西王母所居,《穆天子传》有“觞西王母于瑶池之上”的话。

⑶欲堕时:指白莲将要凋谢的时候。

赏析
宋代哲学家周敦颐在《爱莲说》中称莲花为“花之君子”,说它“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说它“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并且对其作了具体介绍:“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这些描写,形象而具体地写出了莲花的特点,作者对莲花的赞美之情主要寓于对莲花的描写之中。

《白莲》这首诗却不同,这首诗虽然是以“白莲”为题,以莲花为吟咏对象,但诗人没有对白莲作具体描绘,而是抓住白莲颜色的特点,借题发挥,直述诗人自己的看法,抒发自己的感情。

诗的第一句:“素花多蒙别艳欺”便明显地指向人事。

有不少人轻视乃至鄙弃素色的花卉,而专门喜欢那些妖艳的.花朵。

封建社会的上层社会也是这样,一些朴实无华,不善于表现自己的人往往妹忽视,被埋没,被欺凌,而一些华而不实的家伙则往往得到封建统治者的欣赏与重用。

这句诗明显地指向了这一不合理的社会现象。

诗的第二句就更明显了,瑶池是传说中的神仙世界,是无比高雅神圣的地方。

诗人说白莲应该在这样的地方占据一个位置,这明显地是在说那些有才能的人应该在人类社会上得到自已应得到的地位。

这里当然也不能排除诗人有自况的意思。

可是,在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被摧残并不是个别现象,而是社会普遍存在的问题。

这使诗人感到愤怒,也使诗人感到悲哀,因此在此诗的最后两句,诗人塑造了在晓月清风之中即将凋谢的白莲这一形象,让人们注意,向人们提出了问题。

这就又一次把矛头指向了封建社会,控诉封建统治者摧残与埋没人才。

这首诗就是这样通过对白莲的吟咏,揭露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被摧残的不合理现象,为被埋没、被摧残的人才鸣不平,为他们发出呼呼的。

这首诗诗主要运用象征的手法,议论与描写结合得十分巧妙,语言也通俗易懂,概括力强。

《白莲》一诗从“素花多蒙别艳欺”一句生发新意;然而它并没有黏滞于色彩的描写,更没有着意于形状刻画,而是写出了花的精神。

“无情有恨何人觉,月晓风清欲堕时”。

白莲好像无情,但却有恨,在天欲晓而残月尚在,凉爽的晨风吹着,无人知觉的时候,这正是白莲的花瓣将要坠落的时候。

这样的想象和描写是既适合作者心目中的白莲的性格的特点,而且又很有情致和余味的。

因为有诗的感觉和想象的诗人写诗,并不是仅仅打一个比喻,借题发挥,发一点个人的牢骚,而是对他所歌咏的对象,总是感到了诗意,感到了有动人的地方,然后才可能写出可以打动人的真正的诗来。

最后两句,诗人从不即不离的空际着笔,把花写得若隐若现,栩栩如生。

《白莲》原文及翻译赏析5
和袭美木兰后池三咏·白莲原文
作者:陆龟蒙
素花多蒙别艳欺,此花真合在瑶池。

无情有恨何人觉,月晓风清欲堕时。

译文
素雅之花常常要被艳花欺,白莲花总应生长在瑶池里。

月儿明风儿清花儿要凋谢,只有恨却无情谁人了解你?
注释
蘤(huā):“花”的古体字。

此花:指白莲。

端合:真应该。

端,一作“真”。

瑶池:传说中的仙境,相传为西王母所居,《穆天子传》有“觞西王母于瑶池之上”的话。

欲堕时:指白莲将要凋谢的时候。

和袭美木兰后池三咏·白莲赏析
咏物诗,描写的是客观存在着的具体的事物形象;然而这形象在艺术上的再现,则是诗人按照自己的主观感觉描绘出来的,多少总带有一种抒情的意味。

以抒情的心理咏物,这样,物我有情,两相浃洽,
才能把它活生生地写到纸上,才是主客观的统一体。

陆龟蒙的这首《白莲》,对我们有所启发。

鲜红的夏天太阳,照耀着透出波面的莲花,明镜里现出一片丹霞。

艳丽的色彩,是有目共赏的。

莲花红多而白少,人们一提到莲花,总是欣赏那红裳翠盖,又谁注意这不事铅华的白莲!然而“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真正能够见出莲花之美的,应该是在此而不在彼。

从这个意义来说,那红莲不过是“别艳”罢了。

“素?多蒙别艳欺”,白莲,她凌波独立,不求人知,独自寂寞地开着,好象是“无情的”。

可是秋天来了,绿房露冷,素粉香消,她默默地低着头,又似乎有无穷的幽恨。

倘若在“月晓风清”朦胧的曙色中去看这将落未落的白莲,你会感到她是多么富有一种动人的意态!她简直是缟袂素巾的瑶池仙子的化身,和俗卉凡葩有着天人之别了。

这诗是咏白莲的,全诗从“素花多蒙别艳欺”一句生发出新意;然而它并没有粘滞于色彩的描写,更没有着意于形状的刻画,而是写出了花的精神。

特别后两句,诗人从不即不离的空际着笔,把花写得若隐若现,栩栩如生。

花,简直融化在诗的意境里;花,简直人格化,个性化了。

一首短短的咏物小诗,能够达到这样的境界,是和诗人的生活情感分不开的。

我们知道陆龟蒙处在唐末动乱的年代里,隐居在江南的水乡甫里(在今江苏吴江境内)。

他对当时黑暗的政治有所不满,虽退隐山林,然其《笠泽丛书》中的小品文,“并没有忘记天下,正是一塌胡涂的泥塘里的光彩和锋铓。

”(鲁迅:《小品文的危机》)因此,他对出污泥而不染、淡雅高洁的白莲,有着一种特殊的爱好;而这种心情的自然流露,就使我们读了这诗后,感到此中有人,呼之欲出。

【《白莲》原文及翻译赏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