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界中氧和碳的循环教案(第二课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界中氧和碳的循环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浙教版教材科学八年级下册第二章第六节的内容,是学习了《生物是怎样呼吸》和《光合作用》基础上的再进行拓展,并且也为九上《物质的转化规律》作铺垫,同时通过温室效应的成因、利弊的学习,使学生能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并能关注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影响。

二、学情分析
本课涉及的产生和消耗的二氧化碳的途径的知识,学生在通过前面几节的学习都有所了解,教师要引导学生把这些知识串成途径。

温室效应成因、利弊及防治措施,同学们在近年来的报刊、电视里经常听到、看到,所以建议这一内容的教学,可以采取用讨论的形式。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体会自然界中的一切物质都在不停的运动着,而且是在不断地循环演变中运动着(2)知道碳循环的意义
(3)了解自然界中的碳循环途径,从而认识自然界中物质间的循环与转化
(4)了解温室效应的成因和温室效应的利弊
(5)能列举一些防治温室效应加剧的措施
2.能力目标:
(1)查找资料的能力
(2)学会读图表述,分析归纳的能力
(3)能通过用简单的实验来模拟复杂的现象,进行分析从而去解释自然现象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碳循环了解,树立物质是相互联系的观点,从而建立辨证唯物主义思想(2)通过对温室效应的成因和利弊的了解,培养环保意识
(3)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深刻认识社会问题,培养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自然界的碳循环
难点:自然界的碳循环
四、教学方法
设计情景,学生探究、讨论,师生阅读归纳总结
五、课前准备
玻璃杯两个,玻璃片一片,温度计两支
六、教学过程
教学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流程
复习回顾【复习】答:温故知新
1.在大自然中,消耗氧气途径主要有哪些?
2.产生氧气的主要途径是什么?
3.自然界中氧循环是指“氧元素”的循环还是“氧气”的循环?⑴生物的呼吸;
⑵物质燃烧;
⑶食物、钢铁等缓慢氧化。

答:植物的光合作用。

答:氧元素。

引入新课
了解碳循环的途径
【问题】地球上还有类
似的物质循环吗?
(三)自然界中的碳循环:
引:在自然界中的氧能不断地
循环,而自然界中碳也可以循
环的。

碳是构成生物的基本
元素之一自然界中的碳可以
以单质或化合物的形式存
在。

单质有哪些?化合物有
哪些?
大气中碳的气态化合物主要
是二氧化碳,下面来认识自
然界中碳的循环主要有哪些
途径?
读图:完成填空
归纳: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通
过植物光合作用被消耗,又
随动植物的呼吸作用、有机
物的燃烧以及腐烂分解等过
程,源源不断地重新释放出
来,结果使大气中被吸收的
答:水循环、碳循环。

学生回答:单质有石墨、
金刚石、足球烯等;化合
物:二氧化碳、一氧化碳

学生读图,归纳出碳循环
的几条途径:(1)二氧化碳-
——光合作用——有机物——植物
呼吸作用——二氧化碳
(2)二氧化碳——光合作用——有
机物——动物呼吸——体内氧化—
—二氧化碳
(3)二氧化碳——光合作用——有
机物——动植物残体——微生物分
解作用——二氧化碳
(4)二氧化碳——光合作用——动
植物残体——地下漫长反应——
煤、石油、天然气——燃烧——二
氧化碳
复习单质和化合物
的概念
培养学生看图,联系
生活经验,进行归纳
的能力。

了解温室效应和成因二氧化碳的数量与重新释放
出的数量大致相等。

而大气
中二氧化碳的稳定含量对地
球上生物的生存提供了良好
的条件。

【讨论】现代工业迅速发展,
人类大量燃烧煤和石油等燃
料,这对碳循环会带来怎样
的影响?
(四)温室效应
温室效应会使地球变暖,为
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呢?
【演示实验】
投影P68, 图2-63,分析盖有
玻璃片的杯子水温高的原因
是:太阳光能透过玻璃,玻
璃片阻止热量向外扩散,使
水面温度升高,而水面的放
射却很少能穿透玻璃,因此
有保温作用。

【学生解释】
请同学们说说利用温室进行
反季蔬菜的生产原理是什
么?
【问题】假如把这个温室看
作是一个巨大的地球,那么
“玻璃”是什么?
而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具
有与温室玻璃相似的作用,
对地球起着保温作用,从而
产生“温室效应”。

学生提出大量燃烧将
产生大量的二氧化
碳,使碳循环失去平
衡,从而发生“温室
效应”现象,使全球
变暖等。

学生观察温度计,发现有
玻璃片盖住的水温度高
答:太阳关透过温室的玻
璃后,会使室内的地面和
空气温度升高,而地面的
反射却很少能穿透玻璃,
从而把热量储存在温室
之中,所以温室内的温度
要比室外高,即温室具有
保温作用。

答:“玻璃”是二氧化
碳。

关心社会大问
题,培养社会责
任感。

通过实验进行类比,
模拟,进行分析复杂
的现象。

——玻璃片盖住杯
口主要是阻止水蒸
发降温,与温室气
体吸收远地面的红
外辐射保温模拟
是否合适?
培养举一反三
能力
了解温室效应的利弊【讨论】温室效应加剧的原
因是什么?
【讨论】温室效应有什么利
弊?
【讨论】我们可以采取哪些
措施来防止温室效应的加
剧?
归纳:一、在能源方面:
减少含碳燃料的燃烧;
寻找新能源,如太阳能、
生物能、地热等以减少
二氧化碳的排故;
二、植树造林、保护森
林、保护植被、禁止乱
砍滥伐。

加快二氧化碳
的吸收并利用森林涵养
水源,调节气温。

学生阅读课本的最后一
段,归纳
学生讨论,达成共识
答:大量使用含碳燃
料和森林面积的减
少,使二氧化碳的含
量增多。

答:弊有:
1.冰川熔化,海平面
上升;
2.气候反常,海洋风
暴增多;
3.土地干旱,沙漠化
面积增大;
4.地球上的病虫害增
加。

利有:适度的温室效
应能保证地球上的气
温衡定,适于动植物
生存。

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培养学生环保意识
发展表达、交流
能力
所以控制温室效应的增长速度,关键是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

巩固练习及作业布置作业:
1.作业本A:
P22(第2.3.5.6)
P23(第13)
2.预习:第7节《空气污染与保护》
七、板书设计
第六节(第二课时)自然界中氧和碳的循环
三、自然界中的碳循环
光合作用
CO2 有机物
生物呼吸
微生物分解作用
物质(煤、石油、天然气)燃烧
四、温室效应
1.概念:
大气中二氧化碳具有与温室玻璃相似的作用,对地球起着保温作用,这种作用称为温室效应
2.成因:CO2等气体能使来自太阳的光,能很好地穿过到达大地,而地面的反射却很少能穿透这层二氧化碳,使得它具有保温作用。

3.温室效应的利弊
海平面上升;
弊:气候反常,海洋风暴增多;
土地干旱,沙漠化面积增大;
地球上的病虫害增加。

利:
适度的温室效应能保证地球上的气温衡定,适于动植物生存。

八、教学反思
为了更好地突破难点,落实新课标的精神,我在教学策略上尽量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学习新知识时即时唤起学生对已有旧知识的联想。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当课堂上所学教材里既包含一定份额的已有东西又包含一定份额的新东西时,才能唤起建立在思维本质上面的稳定兴趣,所以我先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又在氧循环的基础上提出新问题:即“氧循环”是指“氧元素”还是“氧气”的循环。

2.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

使学生的认知水平不断深化,螺旋式上升。

学科教学时,适宜的问题情境是良好的催化剂,可使学生产生明显的意识倾向和情感共鸣,从而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

在学习“温室效应”时,我以测两杯水温的实验作铺垫,更接近学生的日常生活,有利于对“温室效应”的理解。

该实验的成功与否容易受天气的影响,处理方法有两种:一是:如果天气好,教师可以一开始上课就把A、B两杯水测了初温,其中一杯盖上玻璃片放在阳光好的地方晒,接近下课时,去测量末温。

二是:天气不好,则讲解实验的步骤,让学生回家自行完成。

3.教学层次及要求要兼顾学生的发展。

教师要从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思维水平出发,激发学生对学科知识的兴趣,引导学生通过一个又一个的阶梯走向深入认识,让学生提验到学习学科知识的乐趣,把知识运用到问题或实际生活中,产生进一步学习的欲望。

对于“温室效应”的利弊和防止“温室效应”加剧的具体措施,尽可能让学生讨论得出,把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主动参与,体验学习的乐趣,教师要即时表扬学生的表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