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推拿复习提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儿推拿特定穴中线状的穴位分别有哪些,定位如
何?
头面部:
1、天门:两眉中间至前发际成
一直线
2、坎宫(眉弓):自眉头起沿眉
向眉梢成一横线
3、天柱骨:颈后发际正中至大
椎穴成一直线
4、桥弓:自耳后翳风穴至锁骨
上窝缺盆穴成一直线
上肢部:
5、大肠:示指桡侧缘,自示指
尖至虎口成一直线
6、小肠:小指尺侧边缘,自指
尖至指根成一直线
7、四横纹:手掌面示、中、环、
小指第一指骨间关节横纹处
8、小横纹:手掌面示、中、环、
小指掌指关节横纹处
9、大横纹(手阴阳):仰掌,掌
后横纹。

近拇指端称阳池,近小
指端称阴池
10、掌小横纹:手掌面小指根下, 尺侧掌纹头
11、肾纹:手掌面,小指第二指
骨间关节横纹处
12、内八卦:手掌面,以掌心为
圆心,以圆心至中指根横纹内2/3 为半径所作圆周
13、外八卦:掌背外劳宫周围,
与内八卦相对
14、三关:前臂桡侧,阳池至曲
池成一直线
15、天河水:前臂正中,总筋至
洪池(曲泽)成一直线
16、六腑:前臂尺侧,阴池至肘
成一直线
胸腹部:
17、胁肋:从腋下两胁至天枢处
背腰部:
18、脊柱:大椎至长强成一直线
19、七节骨:第4腰椎至尾椎骨
端(长强)成一直线
下肢部:
20、箕门:大腿内侧,膝盖上缘
至腹股沟重点成一直线
小儿特定穴中五经穴(脾肝心肺肾)的定
位和补泻操作方法方向,作用。

脾经:拇指末节罗纹面
补脾经:旋推或自指尖向末节指纹直推,健脾胃,补气血;食欲不振,消化不
良等
清脾经:自末节指纹向指尖方向直推,清热利湿,化痰止呕;湿热熏蒸,皮肤
发黄、恶心呕吐,腹泻痢疾
肝经:食指末节罗纹面
补肝经:旋推或自指尖向末节指纹直推,宜清不宜补,需补后加清或补肾经以
滋水涵木
清肝经:自末节指纹向指尖直推,惊风抽搐,烦躁不安,五心烦热
作用:平肝泻火,熄风镇惊,解郁除烦
心经:中指末节罗纹面
补心经:旋推或自指尖向末节指纹直推,宜清不宜补,防引动心火。

气血不足
而兼心烦不安,睡卧露睛等症,则补
后加清,或以补脾经代之
清心经:自末节指纹向指尖直推/掐心经,心火旺盛引起的高热神昏、面赤口疮、
小便黄短,常与清天河水、清小肠等
合用
作用:清心热,退心火
肺经:环指末节罗纹面
补肺经:旋推或自指尖向末节指纹直推;
补益肺气,肺气虚损之咳嗽气喘,汗
出气短等肺经虚寒证
清肺经:自末节指纹向指尖直推;宣肺清热,疏风解表,化痰止咳,用于感冒发热及咳嗽、气喘、痰鸣等肺经实热

肾经:小指末节罗纹面
补肾经:旋推或自末节指纹向指尖直推,补肾益脑温养下元,先天不足,久病体虚,肾虚久泻,多尿,遗尿,虚汗
喘息等
清肾经:自指尖向末节指纹直推,清利下焦湿热,用于膀胱湿热,小便短黄等治疗腹痛腹泻的穴位有哪些?
1、清脾经用于湿热熏蒸所致腹泻痢疾,
补肾经用于先天不足,肾虚久泻。

2、大肠:示指桡侧缘,自示指指尖至虎
口成一直线;补大肠:从示指尖直推
向虎口;清大肠反之。

补大肠涩肠固脱、温中止泻,用于虚寒腹
1
泻;清大肠能利肠腑,除湿热,导积滞;清大肠用于湿热、积食留滞肠道、身热腹痛、利下赤白、大便秘结。

3、板门:手掌大鱼际平面。

用指端揉成
揉板门,自拇指指根推向掌跟称推板

作用:健脾和胃,消食化滞,止血止
吐。

揉板门多用于乳食停积,食欲不振或嗳气、腹胀、腹泻、呕吐等。

板门推向
掌横纹止泻,掌横纹推向板门能止呕
吐,
4、大横纹(手阴阳):仰掌,掌后横纹。

近拇指端称阳池,近小指端称阴池
分阴阳:总筋向两旁分推,用于阴阳
不调,气血不和而致寒热往来,烦躁
不安,以及乳食停滞、腹胀、腹泻、
呕吐等
合阴阳:自两旁向中间合推。

用于痰结咳嗽,胸闷等
5、三关:前臂桡侧,阳池至曲池成一直
线
推三关:用拇指挠侧面或食、中二指面自腕推向肘
大推三关:屈患儿拇指,自拇指外侧段推向肘
作用:补血行气,温阳散寒,发汗解表。

主治一切虚寒病证,气血虚弱,命门
火衰、下元虚冷、阳气不足引起的四
肢厥冷、面色无华、食欲不振、疳积、吐泻等症。

6、璇玑:天突下一寸,胸骨柄中央。

操作:沿胸肋自上而下向左右两旁分推,称开胸;沿胸肋分推后自鸠尾处向脐上直推,最后摩腹部,称开璇玑。


胸5次,开璇玑50次。

作用:宽胸,理气化痰,降逆止呕,消食止泻。

发热、气急、痰喘、胸闷、呕吐、厌食、腹泻等
7、上脘:前正中线,脐上5寸
操作:用拇指、中指端或掌根按揉,称揉上脘;用四指摩,称摩上脘。

揉100 次,摩5min
作用:健脾和胃,消食和中。

泄泻、呕吐、腹胀、腹痛、食欲不振等多症
8、中脘:前正中线,脐上4寸,或脐与
胸剑联合连线的中点。

操作:用拇指、中指端或掌根按揉,称揉中脘;用四指摩,称摩中脘自喉下往下推至中脘,称推中脘。

揉或推100
次,摩5min
作用:健脾和胃,消食和中。

揉摩中脘能健脾和胃,消食和中,常用于泄泻、呕吐、腹胀、腹痛、食欲不振等;推
委婉自上而下可补胃气,主治胃脘上
逆,嗳气,呕恶等。

9、腹:腹部。

操作:沿肋弓角边缘向两旁分推;用掌或四指摩称摩腹,逆时针方向为补,顺时针方向摩为泻,往返摩之为平补平
泻。

分推100次,摩5min。

作用:消食化滞,降逆止呕,健脾止泻,通便。

摩腹、分推腹阴阳健脾和胃, 理气消食,对小儿腹泻、恶心、呕吐、便秘、腹胀、厌食等消化功能紊乱效果好。

治疗腹泻为逆时针方向
10、脐:肚脐正中。

操作:用中指端揉,称揉肚脐;指摩或掌摩,称摩脐;用拇、示、中三指抓肚
脐并抖动脐部,称抖脐;用示、中、
环指三指搓摩脐腹部,称搓脐;自脐
直推至耻骨联合上缘,称推下小腹。

揉、摩、搓、抖、推、均3-5min。

作用:温阳散寒,补益气血,健脾和胃,消食导滞。

用于腹泻、便秘、腹痛、疳证。

揉脐、摩腹、推上七节骨、揉
龟尾简称“龟尾七节,摩腹揉脐”治
疗腹泻。

搓、推脐用于治疗蛔虫团肠
梗阻。

11、天枢:脐中旁开2寸
操作:用示指或中指揉之称揉天枢,用两手拇、示二指捏挤至皮下轻度淤血为止,称捏挤天枢。

揉100次,捏挤至
局部淤血为度。

作用:疏调大肠,理气消滞。

常与脐合用治疗急慢性胃肠炎、痢疾及消化功能
紊乱引起的腹泻、呕吐、腹胀、食积、大便秘结等。

治疗腹痛,多与拿肚角
配伍,或先用针刺继用捏挤法。

12、丹田:小腹部,脐下2寸到3寸之间。

操作:用拇指或中指端揉,称揉丹田;用掌摩穴处,称摩丹田。

揉50次;摩
5min。

作用:多用于泌尿、生殖系统疾病。

用于小儿先天不足、寒凝少腹的腹痛、疝
气、遗尿、脱肛等。

13、气海:前正中线上,脐下1.5寸
操作:用拇指或中指或掌根揉,称揉气海;
用拇指或中指端点、按,称点气海或
按气海。

揉100次,点、按均5次。

作用:散寒止痛,引痰下行。

止各种腹痛要穴,尤以虚寒腹痛效果更佳。

常用
于肠痉挛、肠功能紊乱引起的腹痛,
多与按揉大肠腧、足三里等配用。

14、关元:前正中线上,脐下3寸。

操作:用拇指或中指或掌根揉,称揉关元,用艾条灸之,称灸关元。

揉100次,
用艾条灸3-5min,或以局部红润为度。

作用:培补元气,温肾壮阳。

治疗虚寒性腹痛、腹泻、痢疾等,多与补肾经、
按揉足三里配用。

15、肚角:脐下2寸旁开2寸大筋
操作:拇、示、中三指作拿法,称拿独家哦哦;用中指端按,称按肚角。

3-5次。

作用:健脾和胃,理气消滞。

拿、按肚角是止腹痛的要法,尤以寒痛、伤食痛
效佳。

刺激较强,3-5次即可。

16、三焦腧:第一腰椎棘突下,旁开 1.5
寸处,属足太阳膀胱经
操作:揉三焦腧100次
作用:调理三焦,通利水道,补益元气。

常与按揉足三里,揉脾腧,补脾经,
摩腹合用,治疗腹胀、腹痛、腹泻、
呕吐等症
17、肾俞: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操作:揉肾俞,揉100次
作用:滋阴壮阳,补益肾元。

用于肾虚腹泻或阴虚便秘,或下肢瘫痪等证,多
与揉上吗、补脾经、推三关等合用18、大肠腧: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1.5
寸,属足太阳膀胱经
操作:揉大肠腧,揉100次
作用:调理肠府,常与补脾经,揉脾腧、按揉足三里合用,治疗腹泻,便秘等。

19、七节骨:第4腰椎至尾椎骨端(长强)
成一直线
操作:用拇指桡侧面或示、中指面自下向上或自上向下直推,分别称推上七节骨和推下七节骨。

50次
作用:推上七节骨能温阳止泻,用于虚寒腹泻、久痢等症。

推下七节骨能泻热通便,用于唱喏便秘或立即等。

腹泻
属虚寒者不可用此法。

20、龟尾:尾椎骨端
操作:用拇指端或中指端揉,100次
作用:通调督脉经期,通调大肠。

止泻通便,多与揉脐、推七节骨配合应用, 治疗腹泻、便秘等症。

21、足三里:外膝眼下3寸,胫骨前嵴外
一横指处。

操作:用拇指端按揉,30次
作用:健脾和胃,调中理气,强壮身体,与推上七节骨、补大肠配合治疗脾虚
腹泻,与捏脊、摩腹配合应用于小儿
保健。

22、手掌面,拇指根至小指根,沿手掌边
缘一条弧形曲线
运土入水:自拇指根沿手掌边缘,经小天心运至小指根;清脾胃湿热,利尿止泻,用于新病实证,湿热内蕴而见少
腹胀满、小便赤涩、泄泻痢疾等
运水入土:自小指根沿手掌边缘,经小天心运至拇指根;健脾助运,润燥通便; 用于脾胃虚弱而见完谷不化、腹泻痢
疾、疳积、便秘等
主清热、发汗的穴位有哪些?
1、天门:两眉中间至前发际成一直线
开天门:用两拇指自下而上交替直推
大开天门:用两拇指自下而上交替推
至囟门30-50次
发汗解表,镇静安神,开窍醒神;外
感发热、头痛、无汗等症
2、坎宫(眉弓):自眉头其沿眉向眉梢成一横线
用两拇指自眉头向眉梢分推30-50次(推坎宫、推眉弓、分头阴阳)
疏风解表,醒脑明目,止头痛;外感
发热,头痛
3、太阳:眉梢后凹陷处
推太阳:两拇指自前向后直推(外感
风热)揉太阳:中指端揉(外感风寒); 30-50次
疏风解表,清热,名目,止头痛;外
感发热、头痛、惊风、目刺痛等
4、耳后高骨:耳后如发髻高骨下凹陷处两拇指或中指按揉:揉耳后高骨
50-100次
疏风解表,安神除烦,感冒头痛、烦
躁不安、惊风等
5、风池:枕骨下,斜方肌外侧凹陷处, 与耳垂相平
拇、示二指按揉或用拿法,称揉风池
和拿风池5-10次
发汗解表,祛风散寒,感冒、头痛、
发热、目眩、颈项强痛等症,配合推
攒竹、掐肉二扇门等,发汗解表之力
更强,多用于感冒头痛、发热恶寒等
表实证。

表虚证不宜用本法。

6、天柱骨:颈后发际正中至大椎成一直线
用拇指或示、中二指自上向下直推称推天柱骨。

用汤匙边沿蘸水自上向下刮,称刮天柱骨。

推300次,刮至皮
下瘀紫。

降逆止呕,祛风清热。

呕吐、恶心和
外感发热、项强等症
7、二扇门:掌背中指指根两侧凹陷处
用拇、示二指甲同时掐之为掐二扇
门,拇、示二指同时按揉为揉二扇门。

掐5次,揉100次,发汗效法
发汗透表,退热平喘;用于外感风寒,
揉肾顶、补脾经、补肾经合用,平素
体虚易感者
8、外劳宫:掌背第2、3掌骨间凹陷中,
与内劳宫相对
或掐或揉,称掐外劳宫或揉外劳宫。

掐5次,揉100次
温阳散寒,升阳举陷,发汗解表。

性温,为温阳散寒要穴,用于一切寒症。

9、天河水:前臂正中,总筋至洪池(曲
泽)成一直线
清天河水:拇指桡侧面或示、中指
面自腕推向肘;
打马过天河:用示、中二指蘸水自
总筋处,一起一落弹打如弹琴状,直
至洪池,同时一面用口吹起随之。

300 次
清热解表,泻火除烦,性凉,较平
和,热性病证。

清热而不伤阴,多用
于五心烦热,口燥咽干,唇舌生疮,
夜啼等;感冒发热、头痛、恶风、汗
微出、咽痛等外感风热。

打马过天河清热之力大禹清天河水,多用于实
热、高热。

10、六腑:前臂尺侧,阴池至肘成一直线拇指挠侧面或示、中二指面自肘推向腕,称退六腑或推六腑。

300次。


凉之法
清热,凉血,解毒。

性寒,对温邪热
入营血,脏腑郁热积滞,壮热凡客,
腮腺炎及肿毒等实热证。

与补脾经合
用止汗。

平素便溏、脾虚腹泻慎用。

11、曲池:肘横纹外侧段,衢州,当尺泽
与至肱骨外上髁连线的重点
拇指指端揉之为揉曲池,100次
解表退热,利咽。

风热感冒,咽喉肿
痛,配合拿肩井、开天门和推坎宫12、外关:前臂背侧,当阳池与肘尖的连线上,腕背横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
之间
用指端揉按穴位为揉外关,100次
清热解表,通络止痛
与开天门,推坎宫、揉太阳等合用,
治疗外感头痛、目赤
13、大椎:后正中线上,第七颈椎下凹陷

中指端按或揉,称按大椎和揉大椎。

双手拇指、示指将其周围的皮肤捏
起,向其穴挤捏,称捏挤大椎;或用
屈曲的示、中二指蘸水,在穴位上提
拧,称拧大椎
按揉50次,捏挤提拧至局部皮肤紫
红瘀斑为度
清热解表,通经活络,感冒,发热,
项强
14、肩井:肩上,大椎穴与肩峰连线的中

拇、示、中三指对称用力提拿穴位
处筋肉为拿肩井;用指端按其穴为
按肩井。

拿5次,按揉30次
宣通气血,发汗解表,与解表四法合用,外感发热恶寒,肩臂疼痛, 颈项强直等。

可滋阴的穴位有哪些?
1、上马:手背环指和小指掌指关节后凹
陷中
拇指端揉或拇指甲掐为揉上马或掐
上马。

揉100次,掐5次
滋阴补肾,顺气散结,利水通淋。


虚阳亢,潮热烦躁,牙痛,小便赤色
淋漓等症。

对体质虚弱、肺部感染有
干性罗音而久不消失者配揉小横纹,
湿性罗音配揉掌小横纹。

2、肾俞: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揉法揉肾俞,100次。

滋阴壮阳,补益肾元。

肾虚腹泻或阴虚便秘,或下肢瘫痪等
症,多与揉上马、补脾经、推三关等
合用
可降逆止呕的穴位有哪些?
1、天柱骨:颈后发际正中至大椎成一直线用拇指或示、中二指自上向下直推称
推天柱骨。

用汤匙边沿蘸水自上向下刮,称刮天柱骨。

推300次,刮至皮
下瘀紫。

降逆止呕,祛风清热。

呕吐、恶心和
外感发热、项强等症
3、胃经:拇指掌面近掌端第一节
旋推或自拇指根向掌根方向直推为
补胃经,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胃经, 300次
补胃经,健脾胃助运化;清胃经,清
中焦湿热,和胃降逆,泻胃火,除烦
止渴。

呕恶嗳气、烦渴善饥、食欲不振、吐血、衄血等。

清胃经多与清脾经、推天柱骨、横纹推向板门等合用, 治疗脾胃湿热或胃气不和所引起的
上你呕恶、吐血、衄血等症。

4、板门:手掌大鱼际平面。

用指端揉成揉板门,自拇指指根推向掌跟称推板

作用:健脾和胃,消食化滞,止血止
吐。

揉板门多用于乳食停积,食欲不振或
嗳气、腹胀、腹泻、呕吐等。

板门推
向掌横纹止泻,掌横纹推向板门能止
呕吐,
5、大横纹(手阴阳):仰掌,掌后横纹。

近拇指端称阳池,近小指端称阴池
分阴阳:总筋向两旁分推,用于阴阳
不调,气血不和而致寒热往来,烦躁
不安,以及乳食停滞、腹胀、腹泻、
呕吐等
合阴阳:自两旁向中间合推。

用于痰
结咳嗽,胸闷等
6、端正:中指甲根两侧赤白肉际处,桡侧称左端正,尺侧称右端正拇、示二指甲对掐或拇、示指罗纹面对揉,称掐、揉端正
掐5次;揉50次
降逆止呕,升提止泻。

揉右端正用于胃气上逆、恶心呕吐,揉坐端正用于水泻、痢疾。

掐端正用于小儿惊风,常与掐老龙、清肝经等配合。

7、天突:抬头仰靠,胸部正中线,胸骨柄切迹上缘凹陷处
揉按天突:用中指端按或揉,称按天突或揉天突,30次
点天突:以示指或中指端微屈,向下用力点5次
捏挤天突:用两拇、示二指捏挤天突穴,至皮下淤血成红紫色
理气化痰,降逆止呕,止咳平喘。


机不利、痰涎壅甚或胃气上逆所致的
咳喘、呕吐用按揉、点或捏脊法均有
效。

8、璇玑:天突下一寸,胸骨柄中央。

操作:沿胸肋自上而下向左右两旁分
推,称开胸;沿胸肋分推后自鸠尾处
向脐上直推,最后摩腹部,称开璇玑。

开胸5次,开璇玑50次。

作用:宽胸,理气化痰,降逆止呕,
消食止泻。

发热、气急、痰喘、胸闷、呕吐、厌食、腹泻等
9、腹:腹部。

操作:沿肋弓角边缘向两旁分推;用
掌或四指摩称摩腹,逆时针方向为
补,顺时针方向摩为泻,往返摩之为
平补平泻。

分推100次,摩5min。

作用:消食化滞,降逆止呕,健脾止
泻,通便。

摩腹、分推腹阴阳健脾和胃,理气消食,对小儿腹泻、恶心、
呕吐、便秘、腹胀、厌食等消化功能紊乱效果好。

治疗腹泻为逆时针方向用于惊风急救的穴位有哪些?
1、水沟:人中沟上1/3与下2/3交界处用拇指掐为掐水沟,3-5次或醒后即止。

醒脑开窍。

小儿惊风、昏迷、口眼歪斜、抽搐等。

用于急救,对不省人事、惊厥或抽搐有效。

与掐十宣、掐老龙
合用
2、老龙:中指甲根正中后1分处
拇指甲掐为掐老龙,5次或醒后即止
醒神开窍。

急救,急惊风或高热抽搐。

小儿急救暴厥或高热抽搐,掐之知痛
有声有泪者,易治,不知痛而无声无
泪者,症较危重
3、十宣:十指尖指甲内赤白肉际处
拇指甲依次掐之为掐十宣。

3-5次,
醒后即止。

清热、醒神,开窍。

急救,惊风,抽
搐,烦躁不安,神呆,精神恍惚等症4、中冲
大热大凉之法分别指什么,在什么穴位,如何操作,作用是什么? 大热之法:三关:前臂桡侧,阳池至曲池成一直线
推三关:用拇指挠侧面或食、中二指面自腕推向肘
大推三关:屈患儿拇指,自拇指外侧段推向肘
作用:补血行气,温阳散寒,发汗解表。

推三关性温热,主治一切
虚寒病证,对非虚寒病慎用。

气血虚
弱,命门火衰、下元虚冷、阳气不足
引起的四肢厥冷、面色无华、食欲不
振、疳积、吐泻等症。

多与补脾经、
补肾经、揉丹田、捏脊、摩腹等合用。

对感冒风寒、怕冷、无汗或疹出不透
等症,多与清肺经、推攒竹、掐肉二
扇门等合用。

对疹毒内陷,黄疸等症
亦有疗效。

大凉之法:六腑:前臂尺侧,阴池至肘成一直线
操作:用拇指挠侧面或示、中指面自肘推向腕,称退六腑或推六腑。

300次
作用:清热、凉血、解毒。

退六腑性寒凉,对温病邪入营血、脏腑郁热积滞、壮热凡客、腮腺炎及肿毒
等实热证均可应用。

与补脾经合用,
有止汗的效果。

若平素大便溏薄、脾
虚腹泻,慎用本法。

两者可单用亦可合用。

若患儿气虚体弱、畏寒怕冷可单用推三关,如高热烦渴、发斑等可单用退六腑。

两穴合用能平
衡阴阳,防止大凉大热,伤其正气。

复合手法中:按弦走搓摩、水底捞明月、开璇玑分别指什么,作用是什么?
按弦走搓摩:两胁至肚角,医者两手五指并拢,从上而下自患儿两胁来回搓摩
至肚角处。

手掌要贴紧皮肤如按弦状。

50-100次。

理气化痰,消积散结。


疗小儿贪多咳嗽、胸闷憋气,小儿食
积、腹胀、腹痛、疳积及肝脾大。

水底捞明月:小指掌面至掌心处,医生以左手握持患儿左手四指,右手食中二
指固定其拇指。

以右手拇指指端自患
儿小指尖,沿小指掌面至指根,经小
鱼际至小天心,后转入内劳宫再一拂
而起,如捞明月之状,30-50次,亦可
将冷水滴入患儿左手掌心,术者以拇
指或中指端旋推,边推边吹凉气。


寒凉,有退热之功,用于小儿发热。

开璇玑:胁肋及脘腹部。

用两手拇指自患儿璇玑穴处,沿胸肋自上而下,分推
至季肋部,再从胸骨下端鸠尾穴,向
下直推至脐,然后由脐向左、右推摩
患儿腹部,最后从脐直推至小腹部。

50-100次,宽胸利器,健脾和胃。


儿胸闷咳嗽,痰鸣气急,食滞胃痛,
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便秘等。

小儿腹泻(伤食型)、发热(肺胃实热型、外感风寒)的推拿治疗处方和方义。

伤食型腹泻治疗处方:清大肠、推下七节骨:清肠胃积滞、和胃降逆
顺运内八卦1-3min:能行能散,开胸利气,化积导

揉板门:1-3min,开启脾胃之门,消极导致,顺应升降
掐揉四横纹1-3min,治小儿伤食经验要穴
揉中脘、天枢各1-3min,直接作用于肠胃,和中消滞
退六腑:清食积郁热
补脾经、揉中脘:消食和中,健脾和胃
肺胃实热型发热治疗处方:清天柱骨:清热
清胃经
(3-5min)、
清大肠经
(3-5min)、退六腑
(2-3min): 通腑泄热要穴,消导积滞,釜底抽薪捏挤板门
(10次)掐
揉四横纹(10 遍)运内八卦(1-2min): 消积导滞之
常法,能化积,和胃,行气,除烦;
捏脊(3-20
遍,化积升
散,利于退热
揉全腹
3-5min,顺逆
时针各摩腹
3-4min,能行
气,消胀,除

外感风寒型发热处方:清肺平肝,清天河水:退热
掐揉二扇门
2-3min,开宣
腠理,发汗解

掐揉小天心,三揉
一掐,约1min,
疏通经络,发
汗解表
拿风池:1-2min, 祛风发散,风
寒风热均宜
拿肩井,1-3min, 发散之力强,
发散在表邪

揉外劳宫,
1-2min,温经
通络,发散风

推上三关2-3min, 发散力强,为
温为升,扶正
祛邪
小儿推拿形成的年代,第一部专著。

小儿推拿形成于明代末期,第一部专著是明代《小儿按摩经》,又名《保婴神术》
小儿推拿的常用单式手法有哪些,哪些是小儿推拿特有的?
(一)推法:
(二)揉法
(三)按法
(四)摩法
(五)掐法
(六)捏法(捏脊) (七)运法
(八)捣法
小儿特有的手法是:运法、捣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