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大陆舆图故事 连载之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图文化
新大陆舆图故事
连载之七
徐永清
七、集大成的艾儒略
艾儒略(G i u l i o·A l e n i,1582—1649),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1582年出生于意大利北部布雷西亚城(Brescia)的一个贵族家庭,在威尼斯长大。
1610年,艾儒略经印度果阿来到当时葡萄牙控制的澳门。
在澳门期间,他在耶稣会学院教授数学,同时为了进入中国传教而苦学汉语。
1613年,艾儒略沿肇庆、韶州、南京一线北上到达北京。
当年,他曾被派往河南开封,与当地的犹太人后裔接触,以求研究他们保存的经书,却遭到拒绝。
在北京,艾儒略结交了徐光启,并在不久后随辞职返乡的徐光启前往江南。
1616年,南京爆发了南京教案,20位在华耶稣会士遭到严厉处罚,艾儒略至杭州的杨廷筠家避难。
直到1618年形势渐渐好转,他开始在杭州传教,接纳了杨廷筠、李之藻两位重要人物入教。
此后,他的足迹遍及北京、陕西、山西、江苏、浙江。
1623年,艾儒略著《职方外纪》。
这部著作是继利玛窦《坤舆万国全图》之后,详细介绍世界地理的中文文献。
在书中,艾儒略以大量地图和文字,详细介绍了地理大发现之后的南北美洲,他是美洲舆图集大成者。
1624年12月29日,艾儒略随叶向高入闽,此后他的传教工作大多集中在泉州。
艾儒略在华期间共出版了22种著作,范围涉及天文历法、地理、数学、神学、哲学、医学等诸多方面,成为西学东渐中的重要桥梁,当时享有“西来孔子”的美誉。
汉语编著《职方外纪》
艾儒略的《职方外纪》,是第一部用汉语编著的简明世界地理著作。
由艾儒略增译,杨廷筠汇记,1623年首刊。
此书的主要内容是依据利玛窦的《万国图志》一书加以修订编撰的。
艾儒略在《职方外纪》自序叙述了此书的来历:“吾友利氏赍进万国图志,已而吾友龐氏,又奉翻译西刻地图之命,据所闻见,译为图说,以献都人士,多乐道之者。
但未经刻本以传迨,至今上御极而民物重新,骎骎乎王会万方之盛矣,儒略不敏,幸厕观光,嘅慕前庥,诚不忍其久而湮灭也,偶从蠹简得覩所遗旧槁,乃更窃取西来所携手辑方域梗概,为増补以成一编,名曰职方外纪……而淇园杨公雅相孚赏,又为订其芜拙,梓以行焉,要亦契余,不忘昔者,吾友芹曝自献之夙志,而代终有成所愿。
”
1595年,利玛窦在南昌编纂《万国图志》,该书用从澳门进口的日本纸张印刷,利玛窦本人按西式装订法装订。
艾儒略像。
《利玛窦中国札记》载,在南昌,利玛窦赠予建安王朱多栉一册《万国图志》,内有几幅地图、九幅天体轨道图、四种元素的组合、数学演示以及对所有图画的中文解说。
李之藻《刻职方外纪序》中追忆:“万历辛丑(1600年),利氏来宾,余从寮友数辈访之。
其壁间悬有大地全图,画线分度甚悉。
利氏曰:‘其山川形胜土俗之详,别有巨册,已藉手进大内矣。
’”所言巨册,就是《万国图志》。
1601年(万历二十九年),利玛窦献给明神宗皇帝的贡品中,有《万国图志》一册,为包括53种地图的世界地图集。
与利玛窦一起传教的神父庞迪我和熊三拔,遵从圣旨编译了图说,庞迪我于1618年去世,该书最终由艾儒略完成,即《职方外纪》。
1623年,艾儒略的朋友、明朝官员杨廷筠在杭州帮助出版了《职方外纪》。
艾儒略《职方外纪》有的地图与利玛窦的图相近,还新增加了部分地图。
地图上相关文字,与利玛窦虽有沿袭之处,但文字叙述更加详尽,当别有渊源。
意大利学者德保罗认为,《职方外纪》最重要的西文原本,为马吉尼(Gio-vanni Antonio·Magini)1598年意大利文版《现代地图》(Moderne·tavoie·di·giografia)。
《职方外纪》卷首插有《万国全图》。
卷一之首是五大洲总图度解,卷一正篇是亚细亚(亚洲),卷二是欧罗巴(欧洲),卷三是利未亚(非洲),卷四是亚墨利加(南、北美洲)和墨瓦蜡尼亚(大洋洲),卷五为四海总说及简介,简介包括海名、海岛、海族、海产、海状、海舶、海道等内容,
以上各洲包括总说及有关国家简介两部分,各卷首还附有各大洲地图。
卷五首附北舆(北极)地图和南舆(南极)地图。
绘制《万国全图》
艾儒略绘制的世界地图《万国全图》,目前常见的是载于1623年刊印在《职方外纪》卷首的《万国全图》,分为西半球、东半球两幅,系在利玛窦《坤舆万国全图》基础上修订而成,大致以亚洲与北美洲连结部位的亚泥俺(白令)海峡为界,经线的弧形,东半幅向东凸,西半幅向西凸。
五大洲展布形态已与现代世界地图类似,图中山脉、河流、国家等名称沿走向标出。
世界全图与各洲图都采用了经纬网,图上国家、岛屿、山脉、河流、海洋名称也在利氏基础上重新作了修订和校对,许多名称与现代相同和接近,只是各国间难以绘出国界。
据浙江大学历史系黄时鉴教授介绍,意大利米兰的昂布罗修图书馆和布雷顿斯图书馆,另藏有两种艾儒略绘制的《万国全图》。
昂布罗修图书馆所藏的《万国全图》,是1909年发现的,一度被误认为是利玛窦1584年所作的世界地图,后来才被确认为是艾儒略的作品。
意大利昂布罗修图书馆馆藏《万国全图》。
该馆还保存着洛斯(GuiseppeRos)在1909年7月31日从上海寄给时任馆长拉蒂(AchilleRatti)的一张明信片。
当时拉蒂在馆内发现这幅地图后,给友人洛斯寄去地图的照片,请予解说。
洛斯回复这张明信片,写道:“我很高兴可以帮助你此事。
这幅地图与远东的关系,我以后在进行研究后再行奉告,但现在我觉得它是著名的利玛窦神父绘制的地图。
”后来,学术界的研究确认这幅《万国全图》是艾儒略绘制的。
这幅《万国全图》也称作《万国全图》A本,A即取自Ambrosiana的首字母。
《万国全图》A本为单幅地图,高24.3×宽49.4厘米,1623年。
此图木版刻印,在墨色印本上着色,以不同的颜色勾勒州界:欧逻巴用红色线,利未亚用灰绿色线,亚细亚用棕色线,南北亚墨利加用浅棕色线,墨瓦蜡泥加用红棕色线。
在木版刻印的地图上加绘不同的色线以区分地域,这在中国的地图绘制史上是首次采用,显然是艾儒略从西方的地图绘制技术中移植过来的。
由于年代较久发生褪色,分色只能在读原件时可以分辨。
意大利米兰国立布雷顿斯图书馆,也藏有一件《万国全图》,编号A B.X V.34。
此图也称为《万国全图》B本,B 为Braidense的首字母。
此图为一文二图的三连张,包括上方的《万国图小引》文字、中间的《万国全图》和下方的《北舆地图南舆地图》。
B本《万国全图》,亚细亚全部涂黄,墨瓦蜡泥加全部涂浅棕,欧逻巴用红色线勾勒,利未亚用灰绿色线,南北亚墨利加用棕色线。
此外,在中国部分将A本上所标的“大明一统”改成了“大清一统”,所以此版本应为清代重印的版本。
艾儒略在《万国全图》小引中说:“然天下万方,总分为五大州,曰亚细亚,曰欧罗巴,曰利未亚,曰亚墨利加,曰墨瓦蜡尼加,又此各州中,分大小无算之国,小圆而不能尽笔也,兹不过述其大约云耳,噫,五州之大,万国之众,其于上天不过圜中之一点也,吾所居之邦,又五州之一点也,吾之所驻足,又大邦之一点也。
”
万国传奇,图文并茂
《职方外纪》卷一之首,有《五大洲总观》地图,以及艾儒略写的《五大洲总图度解》,他写道:“又于二全图外,另各设为一图,曰亚细亚曰欧逻巴曰利未亚曰亚墨利加也,而墨瓦蜡厄加,则国土未详,图不另立云。
”
地图文化
1507年出版的世界地图。
艾儒略在《职方外纪》书中还介绍了哥伦布(“阁龙”)等发现新大陆的情况,只是颇带传奇色彩。
“初,西土仅知有亚细亚、欧逻巴、利未亚三大州,于大地全体中只得什三,余什七云是海。
至百年前,西国有一大臣名阁龙(哥伦布)者,素深于格物穷理之学,又生平讲习行海之法,居常念天主化生天地,本为人生据所……毕竟三州之外,海中尚应有地。
”“一日行游西海,嗅海中气味,忽有省悟,谓此非海水之气,乃土地之气也,自此以西,必有人烟国土矣。
因闻诸国王,资以舟航粮糗器具货财,且与将卒以防寇盗,珍宝以备交易。
”
“阁龙遂率众出海,辗转数月,茫茫无得,路既危险,复生疾病,从人咸怨欲还。
阁龙志意坚决,只促令前行。
忽一日,舶上望楼中人大声言,有地矣!众共欢喜,颂谢天主,亟取道前行,果至一地。
初时未敢登岸,因土人未尝航海,亦但知有本处,不知海外复有人物。
且彼国之舟向不用帆,乍见海舶既大,又驾风帆迅疾,发大炮如雷,咸相诧异,或疑天神,或疑海怪,皆惊窜奔逸莫敢前。
舟人无计与通,偶一女子在近,因遗之美物、锦衣、金宝、装饰及玩好器具,而纵之归。
明日,其父母同众来观,又与之宝货。
土人大悦,遂款留西客,与地作屋,以便往来。
阁龙命来人一半留彼,一半还报国王,致其物产。
”
这是世界地理大发现在中国最早的系统记载。
《职方外纪》载有各大洲洲图和图说,各大洲都有总说及有关国家简介(各论)两部分,各卷首还附有本洲地图。
《职方外纪》卷四,载艾儒略《南北亚墨利加图》和《亚墨利加总说》。
《亚墨利加总说》约6000字,详细介绍南北美洲山川风物、风土人情,艾儒略写道:“亚墨利加,第四大州总名也。
地分南北,中有一峡相连,峡南曰南亚墨利加,南起墨瓦蜡泥海峡,南极出地五十二度;北至加纳达,北极出地十度半;西起二百八十六度,东至三百五十五度。
峡北曰北亚墨利加,南起加纳达,南极出地十度半,北至冰海,北极出地度数未详,西起一百八十度,东尽福岛三百六十度。
地方极广,平分天下之半。
初西土仅知有亚细亚、欧逻巴、利未亚三大州,于大地全体,中止得什三余什七悉云是海。
”
《亚墨利加总说》还分别介绍了南亚墨利加的孛露、伯西尔、智加、金加西蜡,北亚墨利加的墨是可、花地、新拂郎察、拔革老、农地、既未蜡、新亚比俺、加里伏尔泥亚、西北诸蛮方和亚墨利加诸岛。
艾儒略《职方外纪》中的《万国全图》《南北亚墨利加图》《南舆地图》,均载南美洲南端有长人国。
有记载表明,1520年麦哲伦船队在南美洲南端发现巨人,麦哲伦称其为巴塔哥尼人。
16世纪中期开始,许多西方地图上标有巨人巴塔哥尼人及其地名巴塔哥尼亚,该地名今日仍在使用,即智利、阿根廷南部巴塔哥尼亚高原。
利玛窦《坤舆万国全图》有“长人国”注文称,“其至南又有巴大温地方,其人长八尺,故谓之长人国。
皆无文字,以结绳为治”“其国人长不过一丈,男女以各色画面为饰。
”而艾儒略《万国全图》《南舆地图》《南北亚墨利加图》与利玛窦《坤舆万国全图》同样位置,也标有“长人国”。
《职方外纪》卷四“智加”节称:“南亚墨利加之南为智加,即长人国也。
地方颇冷,人长一丈许,遍体皆毛。
昔时人更长大,曾掘地得人齿,阔三指,长四指余,《乾坤万国古今人物事迹》
则全身可知也。
其人好持弓矢,矢长六尺,每握一矢插于口中,至于没羽以示勇。
男女以五色画面为文饰。
”
八、中西并蓄的梁辀、曹君义
利玛窦的世界地图,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明代绘制中文世界地图。
在利玛窦之后明朝人的地图视野中,存在着一些不同程度地保留以中国为中心的绘图取向,同时加入了利玛窦地图里海外诸国包括美洲元素,呈现出过渡性质的世界图像。
1593年(万历二十一年),常州府无锡县儒学训导梁辀镌刻的《乾坤万国全图古今人物事迹》,受到利玛窦所绘地图的影响,在绘图上依然采用传统的形象画法刻印,以中国为天下中心,利玛窦地图提及的一些域外各国,以小岛的形式散列在中国四周。
1644年(崇祯十七年),金陵曹君义刊行的《天下九边分野人迹路程全图》,以喻时《古今形胜之图》为蓝本,图之中国部分位于图之中央,详细地刻绘了明两京十三省的行政区划,约占图幅总面积的二分之一强。
其他利玛窦地图所载的部分外国,则在其相对位置上加以表示,不再以岛屿的形式散列在中国四周。
镌刻刊印《乾坤万国全图古今人物事迹》
1593年(万历二十一年),常州府无锡县儒学训导梁辀镌刻、南京吏部四司刊印《乾坤万国全图古今人物事迹》,原图纵横171.5厘米×130.5厘米,木刻墨印着色。
梁辀在地图上端的序文中提到:“此图旧无善版,虽有《广舆图》之刻,亦且挂一而漏万。
故近观西泰子之图说,欧罗巴氏之镂版,白下诸公之翻刻有六幅者,始知乾坤所包最鉅。
故合众图而考其成,统中外而归于一……内而中华山河之盛,古今人物之美,或政事之有益于生民,或节义之有裨于风化,或理学之有补于六经者,则注于某州、某县之侧……而荒外山川风土异产,则注于某国、某岛之傍。
一皆核群书,稽往牒,庶几一览,则乾坤可罗之一掬,万国可纳之眉睫……”
可见,梁辀在编制此地图时,曾参考过罗洪先的《广舆图》、利玛窦的《万国图志》、奥尔蒂利西泰子之图与欧罗巴氏之镂版(指的《舆图汇编》)、吴中明等在南京翻刻的利玛窦《山海舆地全图》等。
地图文化
梁辀虽然看到了多种西洋画法的地图,但他只是在地图上画出了一些外国的地名和国名,而绘制方法仍然采用中国古地图传统画法,继承了俞时《古今形胜之图》的特点。
《乾坤万国全图古今人物事迹》全图以中国居中,其国内部分以《古今形胜之图》为蓝本,但文字内容更加丰富。
世界部分参考了利玛窦等人的地图资料,按照中国浑天说的传统观念,把远离中国的国家和地方,不论大小,都画成小岛状,散绘在中国周围的海洋之中。
把当时已知的世界国名、地名均标绘于图上,并且还在各地注出了必要的说明文字。
《乾坤万国全图古今人物事迹》标绘南美洲、北美洲,美洲一些国家的名称亦有标注,虽然图形简略,位置失真,毕竟是第一幅中国人自己绘制、结合传教士传入地理信息、介绍了南北美洲的世界地图。
18世纪,《乾坤万国全图古今人物事迹》被来华的耶稣会士携至欧洲,1764年由荷兰收藏家杰拉德·米尔曼·(Gerard·Meerman)购得。
1824年落入托马斯·菲利普
《天下九边分野人迹路程全图》
(Thomas·Philips)之手,1946年为英国收藏家菲利普·罗宾逊(Philip·Robinson)收藏,并于1974年在大英图书馆举办的中、日地图展中向公众展出。
1991年,该地图见于索斯比拍卖行的拍卖目录第85号。
刊行《天下九边分野人迹路程全图》
1644年(崇祯十七年),曹君义刊行一幅《天下九边分野人迹路程全图》,纸本。
图纵125厘米,横124厘米。
本图绘出了明代两京十三省及世界各洲各国的大致形势。
图额注“万国大全图说”,下方列出各省人口、米、麦、丝绢等情况,地图两侧分别标注九边重地至京城的里程。
图中所绘的长城、名山大河、府、州、县等,均用不同符号表示,并绘有36条未标注经度的经线,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轮廓基本属实。
曹君义绘制的这幅地图,依据了1593年梁辀绘制的《乾坤万国全图古今人物事迹》,虽仍把中国置于图幅中心,但已不再用岛屿的形式把其他国家和地区罗列于中国域外四周,以此来表示天下,而是采用图文相结合的形式,展现明朝疆域以外的欧、亚、非洲及南北美洲。
全图以中国为中心,详细地刻绘出明代西京(即北京)、南京和十三省(即山东、山西、河南、陕西、浙江、江西、湖广、四川、福建、广东、广西、云南、贵
州)的大致形势,以及长城和名山大河。
府、州、县、卫和土司等用不同符号表示;长城和山脉采用立体形象绘出;河流、湖泊和海洋均加绘波纹。
重要的历史人物事迹和主要府、州、县的历史概况,分别用文字注记在相应的位置上。
黄河在图中表现十分突出,河源画成葫芦状。
海岸线的轮廓失真较大。
此图较为粗略的国外部分,介绍域外33个国家的物产、习俗,以及它们距北京或应天府(今江苏南京)的里程。
欧洲、亚洲、非洲,以及南美洲、北美洲一些国家的名称亦有标注。
此图36条未标注经度的经线,左右两缘上下各分成0-90纬度差,大致以非洲中南部及中国淮河为上下分界,欧洲、地中海和非洲西南部的地理位置轮廓基本属实,南北美洲分别置于右下、右上两隅,地理位置严重失真。
这说明,到了明末,利玛窦引进的西式制图法,已经基本弃置不用。
···(完)
(作者单位:国家局测绘发展研究中心)
1663年,以曹君义图为蓝本编印的《大明九边万国人迹路程全图》美洲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