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2013年上海一模二模书序类文言文汇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9——13年一模二模考试书序文言文整理
书序的文体特点
(一)书(文)序:介绍成文(书)的经过、出版意旨、编辑体例或者作者情况,也可对作家作品评论,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可以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二)相关的课文有
《兰亭集序》《伶官传序》
(三)行文思路
1.概述谁的诗、文集,写作诗文的缘由,作序缘由
2.文集特点,形成原因(作者的生平经历,思想情感)
(四)主题表现
1写景叙事,抒发作者的志向、情趣(自序)
2 议论评价,评价作者的思想、成就
3 借题发挥,借此评价当时的创作文风
4 寓理于事,借此揭示艺术创作的道理
09年长宁一模
赠黎安二生序曾巩
赵郡苏轼,余之同年友也。
自蜀以书至京师遗余,称蜀之士,曰黎生、安生者。
既而黎生携其文数十万言,安生携其文亦数千言,辱以顾余。
读其文,诚闳壮隽伟,善反复驰骋,穷尽事理;而其材力之放纵,若不可极者也。
二生固可谓魁奇特起之士,而苏君固可谓善知人者也。
顷之,黎生补江陵府司法参军。
将行,请余言以为赠。
余曰:余之知生,既得之于心矣,乃将以言相求于外邪?黎生曰:“生与安生之学于斯文,里之人皆笑以为迂阔。
今求子之言,盖将解惑于里人。
”余闻之,自顾而笑。
夫世之迂阔,孰有甚于予乎!知信乎古而不知合乎世;知志乎道而不知同乎俗。
此余所以困于今而不自知也。
世之迂阔孰有甚于予乎!今生之迂,特以文不近俗,迂之小者耳,患为笑于里之人。
若余之迂大矣,使生持吾言而归,且重得罪,庸讵止于笑乎?然则若余之于生,将何言哉?谓余之迂为善,则其患若此;谓为不善,则有以合乎世,必违乎古,有以同乎俗,必离乎道矣。
生其无急于解里人之惑,则于是焉,必能择而取之。
遂书以赠二生,并示苏君,以为何如也?
(曾巩《赠黎安二生序》)
【注】:迂阔:不合实际庸讵:难道
22.(1分)本文作者曾巩,字子固,世称先生,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23.(3分)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苏轼与作者是同一届科举考试中榜的朋友
B.对黎生的请求,作者表示既已心知就无必要再写赠言了。
C.黎生球赠言,是为了向里人传道授业解惑
D.二生之迂只在为文方面,而作者却在为人处事上更加迂阔。
24.(2分)作者为什么说自己“困于今而不自知?”(可用原话回答)
25.(2分)文中希望黎安二生“择而取之”的是: 。
26.(4分)作者写此文“以赠二生,并示苏君”的用意是什么?
22、南丰(1分)
23、C(3分)
24、知信乎古而不知合乎世,知志乎道而不知同乎俗。
(2分)
25、谓余之迂之善(2分)
26.(1)婉言劝勉二人为人为文要“信乎古”、“志乎道”,不以里人“迂阔”之讥为患。
(2)肯定二生才华以回应苏轼的引荐,表达对友人的尊重。
(共4分)
09年嘉定一模
叙陈正甫《会心集》①
袁宏道
①世人所难得者唯趣。
趣如山上之色,水中之味,花中之光,女中之态,虽善说者不能下一语,唯会心者知之。
今之人慕趣之名,求趣之似,于是有辨说书画,涉猎古董以为清;寄意玄虚,脱迹尘纷以为远;又其下则有如苏州②之烧香煮茶者。
此等皆趣之皮毛,何关神情?
②夫趣得之自然者深,得之学问者浅。
当其为童子也,不知有趣,然无往而非趣也。
面无端容,目无定睛,口喃喃而欲语,足跳跃而不定,人生之至乐,真无逾于此时者。
孟子所谓不失赤子,老子所谓能婴儿,盖指此也,趣之正等正觉③最上乘也。
山林之人,无拘无缚,得自在度日,故虽不求趣而趣近之。
愚不肖之近趣也,以无品也。
品愈卑故所求愈下,或为酒肉,或为声伎,率心而行,无所忌惮,自以为绝望于世,故举世非笑之不顾也,此又一趣也。
迨夫年渐长,官渐高,品渐大,有身如梏,有心如棘,毛孔骨节俱为闻见知识所缚,入理愈深,然其去趣愈远矣。
③余友陈正甫,深于趣者也,故所述《会心集》若干卷,趣居其多,不然,虽介若伯夷,高若严光,不录也。
噫,孰谓有品如君,官如君,年之壮如君,而能知趣如此者哉!【注】①陈正甫:时任徽州知府。
《会心集》,选编一些古人言行录或诗文的集子。
叙,通“序”,为……作序。
②苏州:唐代诗人韦应物任官终于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
③正等正觉:正等,即上等。
正觉,佛教以达到大彻大悟的境界为正觉。
22.第①段划线句用不同的形象对应“趣”,好在哪里?(2分)
23.对“自以为绝望于世,故举世非笑之不顾也”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自以为自己对世事绝望,所以全世界嘲笑他他也不管。
B.自己认为在世上不追求什么了,所以全世界不笑他不管他。
C.自己认为在世上不追求什么了,所以全世界嘲笑他他也不管。
D.自以为自己对世事绝望,所以全世界不笑他不管他。
24。
(1分)
25.作者在第②段中列举了三类“趣”,分别是(用自己的话回答)(3分)
(1)。
(2)。
(3)。
26.文末盛赞“品大”、“官高”、“年长”的陈正甫是“深于趣者”,与前文论述是否矛盾?
请结合文章内容以及作者的写作意图简要评述。
(4分)
22.(用比喻)生动形象地(1分)写出了“趣”可意会不可言传、不可捉摸的特点(1分)。
23.(2分)C
24.(1分)自然
25.(3分)(1)童子时期自然纯真的人生至乐(2)山林之人无拘无束自在度日(3)愚不肖之人率心而行
26.(4分)从全文看,前后并不矛盾。
(1分)(1)如果能摆脱束缚,回归自然,不失“赤子”“能婴儿”,自然就能“会心”而“知趣”,甚至“深于趣”。
(1分)(2)反复申说“趣”之难得,为赞许陈正甫其人、誉其《会心集》作铺垫服务,(1分)前后看似矛盾,实则突出了赞誉之情,运思精巧。
(1分)
09年卢湾一模本篇赠序
送徐无党南归序
欧阳修
草木鸟兽之为物,众人之为人,其为生虽异,而为死则同,一归于腐坏、澌尽、泯灭而已。
而众人之中,有圣贤者,固.亦生且死于其间,而独异于草木鸟兽众人者,虽死而不朽,逾远而弥.存也。
其所以为圣贤者,修之于身,施之于事,见之于言①,是三者所以能不朽而存也。
修于身者,无所不获;施于事者,有得有不得焉;其见于言者,则又有能有不能也。
施于事矣,不见于言可也。
自《诗》、《书》、《史记》所传,其人岂必皆能言之士哉?修于身矣,而不施于事,不见于言,亦可也。
孔子弟子,有能政事者矣,有能言语者矣。
若颜回者,在陋巷曲肱饥卧而已,其群居则默然终日如愚人。
然自当时群弟子皆推尊之,以为不敢望而及。
而后世更百千岁亦未有能及之者。
其不朽而存者,固不待施于事,况于言乎?
予读班固《艺文志》,唐《四库书目》,见其所列,自三代、秦、汉以来,著书之士,多者至百余篇,少者犹三四十篇,其人不可胜数;而散亡磨灭,百不一二存焉。
予窃悲其人,文章丽矣,言语工矣,无异草木荣华之飘风,鸟兽好音之过耳也。
方其用心与力之劳,亦何异众人之汲汲营营②,而忽焉以死者,虽有迟有速,而卒与三者同归于泯灭,夫言之不可恃.也盖如此。
今之学者,莫不慕古圣贤之不朽,而勤一世以尽心于文字间者,皆可悲也!
东阳徐生,少从予学为文章,稍稍见称.于人。
既去,而与群士试于礼部,得高第,由是知名。
其文辞日进,如水涌而山出。
予欲摧其盛气而勉其思也,故于其归,告以是言。
然予固亦喜为文辞者,亦因以自警焉。
[注]:①修之于身,施之于事,见之于言:加强自身修养,用来建立功业,著述文章以传世。
②汲汲营营:匆忙不停息地工作、谋划。
18.作者欧阳修,字永叔,自号。
这篇文章在体裁上属于,是一种相当于临别赠言的文体。
(2分)
19.写出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4分)
⑪固.亦生且死于其间()⑫逾远而弥.存也()
⑬夫言之不可恃.也盖如此()⑭稍稍见称.于人()20.第三自然段“而卒与三者同归于泯灭”中的“三者”指的是、
和。
(2分)
2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其为生虽异,而.为死则同/其不朽而.存者
B.草木鸟兽之为.物/少从予学为.文章
C.而勤一世以.尽心于文字间者/亦因以.自警焉
D.其群居则默然.终日如愚人/而忽焉.以死者
22.与“是三者所以能不朽而存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其人岂必皆能言之士哉
B.东阳徐生,少从予学为文章,稍稍见称于人
C.(予)告以是言
D.(予)亦因以自警焉
23.与“其文辞日进”中“日”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大快.人心 B.不药.而愈 C.乌.合之众 D.甘.之如饴
2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3分)
A.作者感慨于当时学者“立言传世以求不朽”的世风,提出“修身为本,精神不朽”的观点,具有较强的警示作用。
B.文章以颜回无功和言,却受当时后世推崇为例,说明了圣贤能够不朽于世的原因。
C.文中用“草木荣华”,“鸟兽好音”来比工丽的文辞,意在说明立言是不能传世永存的,尽心于文字是可悲的。
D.文末“然予固亦喜为文辞者,亦因以自警焉”一句,意味深长,增添了劝诫的力量,更激励人自省自醒。
25.作者认为“言之不可恃”的原因是。
(2分)26.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6分)
⑪其不朽而存者,固不待施于事,况于言乎
⑫予欲摧其盛气而勉其思也
27.文中第一段说圣贤者由于“修之于身,施之于事,见之于言”而长存不朽,与后文“不朽而存者,固不待施于事,况于言乎”的说法是否矛盾?请谈谈你的理解。
(4分)
18.(2分)醉翁(1分)赠序(1分)
19.(4分)⑪本来;诚然⑫长久;久远⑬依赖;依仗⑭称赞;赞扬(每项1分)
20.(2分)草木鸟兽众人(写出两项给1分)
21.(2分)D(后句的“焉”用在形容词、副词之后,表示状态,与“然”的用法相同;A:前句“而”表示转折,后句的“而”表示并列;B:前句中的“为”是“称为”的意思,后句的“为”意思是“写”或“做”;C:前句的“以”为连词,表并列或修饰,后句的“以”为介词,表凭借。
)
22.(2分)A(与例句同为判断句;B项为被动句,又介词结构后置;C项“告”后省略宾语,又为介词结构后置;D项介词“以”后省略宾语。
)
23.(2分)C(“乌”与例句中的“日”同为名词作状语;A项中“快”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B项的“药”为名词作动词;D项的“甘”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
24.(3分)B(作者举颜回为例是为了说明君子务本,修身立德,精神不朽的道理。
)25.(2分)历代著书之士的著作经历史淘汰而大多与花木鸟兽众人同归于泯灭
26.(5分)⑪他能够永存不朽,固然不是凭借他的功业,更不用说著作吧(3分,重点:“其”、“固”、“待”、“况”、句式)⑫我希望能挫减他的盛气并且勉励他探究多思(2分,重点:“摧”、“勉”、句式)
27.(4分)作者先指出圣贤之所以长存不朽在于修身、施事、见言,把三者平列,再拿“施事”、“见言”、“修身”分别比较,强调突出修身为三者中最重要的,从而推出全文的中心:君子以修身为本,追求精神不朽。
09年普陀二模
余尝反复杜少陵诗,而知有唐迄今,非少陵不能作,非唱经①不能批也。
大抵少陵胸中具有百千万亿旋陀罗尼三昧②,唱经亦如之。
乃其所为批者,非但剜心抉髓,悉妙义之宏深;正复祛伪存真,得天机之剀挚③。
盖少陵忠孝士也,匪以忠孝之心逆之,茫然不历其藩翰④,况于壶奥。
犹记我友徐子能有《咏杜》一律云:“诗史春秋笔,大名垂草堂。
二毛反在蜀,一字不忘唐。
佛让王维作,才怜李白狂。
晚年律更细,独立自苍茫。
”此乃字字实录也。
唱经在舞象之年⑤,便醉心斯集,因有《沉吟楼借杜诗》,庄屈龙门之下,列之为第四才子。
每于亲友家,素往还酒食游戏者,辄置一部,以便批阅。
风晨月夕,醉中醒里,朱墨纵横。
不数年,所批殆已过半。
以为计日可奏成事也。
而竟不果。
悲夫!临命寄示一绝,有“且喜唐诗略分解,庄骚马杜待如何”句。
余感之,欲尽刻其余稿。
首以杜诗从事。
已刻若干首,公之同好矣。
兹淝上归,多方搜集,补刻又若干首,而后第四才子之面目略备。
读者直作全牛观可乎。
——[清] 金昌《叙第四才子书》【注】:①唱经:金圣叹。
②旋陀罗尼三昧:佛教用语,可理解为智慧真谛。
③剀挚:恳切真挚,引申为与事理吻合。
④历其藩翰:窥其门径。
⑤舞象之年:男子15岁。
22.高中课本中杜甫的诗篇名是《》(1分)
23.作者认为只有金圣叹才能批杜诗,理由是。
(用自己的话概括。
)(2分)
24.对“剜心抉髓,悉妙义之宏深”一句理解正确的是()(3分)
A.金圣叹竭尽自己的才智来剖析杜诗中宏大深奥的道理。
B.金圣叹深入地研究杜诗,洞悉了杜诗中深刻的道理。
C.金圣叹挖掘出了杜诗的核心与精髓,完全道出了杜诗中宏大深奥的道理。
D.金圣叹呕心沥血地批注杜诗,阐发了宏大深远的道理。
25.下列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金圣叹批“才子书”,将庄子、屈原、司马迁排列在杜甫之前。
B.“二毛反在蜀,一字不忘唐”一句表现的就是杜甫的忠孝之心。
C.作者认为徐子能的《咏杜》对杜甫的评价是真实确切的。
D.金昌刻印金圣叹的《第四才子书》经过多方搜集,一次刻就。
26.作者刻金圣叹的遗稿,为什么“首以杜诗从事”?(3分)
22、《月夜》或《登楼》。
(1分)
23、金圣叹和杜甫一样,都是忠孝之士,心意相通。
(2分)
24、C(3分) 25、D(3分)
26、因为在作者看来,金圣叹早年便醉心“杜诗”;数载批阅,眼看即将大功告成,却最终未能如愿;临刑不忘,视为终生憾事。
因此作者刻金圣叹遗稿“首以杜诗从事”,也是对友人在天之灵的告慰。
(3分
10年宝山一模
选古文小品①序廖燕
大块②铸人,缩七尺精神于寸眸之内,呜呼!尽之矣。
文非以小为尚,以短为尚;顾小者大之抠,短者长之藏也。
若言犹远而不及,与理已至而思加,皆非文之至也。
故言及者无繁词,理至者多短调。
巍巍泰岱,碎而为嶙砺沙砾,则瘦漏透皱③见矣;滔滔黄河,促而为川读溪涧,则清涟潋滟生矣。
盖物之散者多漫,而聚者常敛。
照乘粒珠④耳,而烛物更远,予取其远而已;匕首寸铁耳,而刺人尤透,予取其透而已。
大狮搏象用全力,搏兔亦用全力,小不可忽也。
粤西有修蛇,蜈蚣能制之,短不可轻也。
注释
①古文小品,是指盛行于明末清初的小品文。
②大块:自然,大自然。
③瘦漏透皱:古代相石四字诀,包括造型、窍孔、纹路等外形方面具备的审美特征。
④照乘粒珠:古代四车一马为一乘,“照乘珠”:照亮车辆的明珠。
23.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2分)
(1)顾.小者大之枢()(2)烛.物更远()
24.对“文非以小为尚,以短为尚”一句的作用理解不正确的项。
()(2分)
A.引出短小文章的真正价值所在。
B.说明文章优劣不能一概以篇幅长短而论。
C.使文章论述更全面,更辩证。
D.提出全文的中心观点。
25.划线句意在说明:。
(2分)
26文章最后两句(从“照乘粒珠耳”到结尾),分别从□□□□、□□□□两个方面来说明小品文的为文之道。
(两处答案均在四个字以内)(2分)
27.本文的语言表达很有特色,请分条简要阐述。
(4分)
(1)(2)
(无答案)
10年闸北一模
①听言不可不察,不察则善不善不分。
善不善不分,乱莫大焉。
三代分善不善,故王。
今天下弥衰,圣王之道废绝。
世主多盛其欢乐,大其钟鼓,侈其台榭苑囿,以夺人财;轻用民死,以行其忿。
攻无罪之国以索地,诛不辜之民以求利,而欲宗庙之安也,社稷之不危也,不亦难乎?
②今人曰:“某氏多货,其室培湿,守狗死,其势可穴也。
”则必非之矣。
曰:“某国饥,其城郭庳,其守具寡,可袭而篡之。
”则不非之。
乃不知类矣。
③《周书》曰:“往者不可及,来者不可待,贤明其世,谓之天子。
”故当今之世,有能分善不善者,其王不难矣。
善不善本於义,本於爱。
爱利之为道大矣。
夫流於海者,行之旬月,见似人者而喜矣。
及其期年也,见其所尝见物於中国者而喜矣。
夫去人滋久,而思人滋深欤!乱世之民,其去圣王亦久矣。
其愿见之,日夜无间。
故贤王秀士之欲忧黔首者,不可不务也。
《吕氏春秋·序言》
21、写出以下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
①诛不辜.之民以求利()②其势可穴.也()
22、与“圣王之道废绝”的句式相同
..的一项是:(2分)()
A、戍卒叫,函谷举
B、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C、问者爇香于鼎
D、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23、与“往者不可及,来者不可待”意思相近的一项是:(2分)()
A、过去的人不能追回,将来的人不能等待
B、过去的人不可接触,将来的人不可期待
C、过去的不可追回,未来的不可等待
D、过去不可接触,未来不可期待
24、请用自己的话
....概括上文的中心论点:(2分)
答:
25、设喻类比是本文说理的一大特色,请以第②节为例,对此略作评析。
(4分)
答:
26、作者认为,“听言”要分辨“善”与“不善”,而“善”与“不善”的标准是:
(用文中的话回答);对此,你是否同意?请简述理由。
(4分)答:
(六)(16分)
21、(2分)①罪②挖洞
22、(2分)A
23 、(2分)C
24、(2分)听到的话要考察,分辨其好坏;(1分)如果不这样,祸乱就大了(1分)。
25、(4分)“某氏多货”、“某国饥”,为就近设喻,以家事类比国事(2分),将抽象的道理具体化,不仅浅显易于接受,而且形象贴切,避免了空间的说理(2分)。
26、(4分)“(善不善)本于利,本于爱。
(1分)。
”基本同意(1分)。
将“利”与“爱”作为“听言”善恶的标准,自有一定的道理。
作为统治者,此“利”与“爱”,必须是对广大人民群众而言的,在此前提下,是正确的;如果仅对自己或统治阶级(集团)而言,而不顾百姓,那就又另当别论了(2)。
10年虹口一模
叙陈正甫《会心集》①
袁宏道
世人所难得者唯趣。
趣如山上之色,水中之味,花中之光,女中之态,虽善说者不能下一语,唯会心者知之。
今之人慕趣之名,求趣之似,于是有辨说书画,涉猎古董以为清;寄意玄虚,脱迹尘纷以为远;又其下则有如苏州②之烧香煮茶者。
此等皆趣之皮毛,何关神情?
夫趣得之自然者深,得之学问者浅。
当其为童子也,不知有趣,然无往而非趣也。
面无端容,目无定睛;口喃喃而欲语,足跳跃而不定;人生之至乐,真无逾于此时者。
孟子所谓不失赤子,老子所谓能婴儿,盖指此也,趣之正等正觉③最上乘也。
山林之人,无拘无缚,得自在度日,放虽不求趣而趣近之。
愚不肖之近趣也,以无品也。
品愈卑故所求愈下,或为酒肉,或为声伎,率心而行.无所忌惮.自以为绝望于世,故举世非笑之不顾也,此又一趣也。
迨夫年渐长,官渐高,品渐大,有身如梏,有心如棘,毛孔骨节俱为闻见知识所缚,入理愈深,然其去趣愈远矣。
余友陈正甫,深于趣者也,故所述《会心集》若干卷,趣居其多。
不然虽介若伯夷,高若严光,不录也。
噫,孰谓有品如君,官如君,年之壮如君,而能知趣如此者哉!
[注]①陈正甫:时任徽州知府,善谈性理之学。
《会心集》.选编一些古人言行录或诗文的集子。
叙,通“序”,为……作序。
②苏州.唐代诗人韦应物任官终于苏州刺史,史称“韦苏州”。
①正等正觉:正等,即上等。
正觉,佛教以洞明真谛追到大彻大悟的境界,23.(2分)第一自然段中的“趣如山上之色,水中之味,花中之尤,女中之态”一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其表达效果是。
24.(1分)下面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世俗之人是无法得到、领会意趣的。
B.书画古董、装神弄鬼都只不过是意趣的表象。
C.作者认为一个人越有知识就越没有意趣。
D.首段的“会心”既是得到“意趣”的关键,又照应了结尾的《会心集》。
25.(2分)“重子”、“山林之人”、“愚不肖者”皆能得趣,他们的共同点是——(用自己的话回答)
26.(2分)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用原文回答) 27.(4分)作者在第二段中说年长、官高、品大是得到意趣的障碍,可是在文末却又提到品高、官高、年壮的陈正甫是深于趣的人,你认为这矛盾吗?请说说理由。
23.(2分)形象生动地表明了意趣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或:只能用心领悟,而无法诉诸语言)的特点。
24.(2分)D(A“难得”而并非不能得;“玄虚”指玄妙虚无的道理;C“毛孔骨节俱为闻见知识所缚”不是知识越多越不能理解意趣,而是个人的自然天性被知识束缚才不能领会意趣) 25.(2分)都是得自自然的不刻意追求的(意近即可)
26.(2分)夫趣得之自然者深。
得之学问者浅。
27.(4分)不矛盾。
“年”、“官”、“品”虽然有碍于“意趣”的获得,但只要能够“会心”,能够摆脱这些束缚,回归自然,依然是可以得到“意趣”的;也表明了作者对于朋友及其作品的赞扬。
10年长宁一模
方舆之内①,山陬海噬②,丽土之毛③,足以活人者多矣。
或隐弗章④。
即章矣,近之人习用之,以为泽居之鱼鳖、山居之麋鹿也;远之人逖闻之⑤,以为逾汶之貉、逾淮之橘也⑥,坐是,两者弗获相通也。
余不佞,独持迂论,以为能相通者什九,不者什—。
人人务相通,即世可无虑不足,民可无道殣⑦。
或嗤笑之,固陋之心终不能移。
每闻他方之产可以利济人者,往往欲得而艺之。
同志者或不远千里而致、耕获葘畬⑧,时时利赖其用。
以此持论颇益坚。
岁戊申,江以南火水,无麦禾。
欲以树艺佐其急,且备异日也。
有言闽、越之利甘薯者。
客莆田徐生为予三致其种,种之,生且蕃,略无异彼土。
庶几哉橘逾淮弗为枳矣。
余不敢以麋鹿自封也,欲遍布之,恐不可户说⑨,辄以是疏先焉。
(节选自徐光启《甘薯疏序》)
[注] ①方舆:大地。
②山陬(zōu)海噬(shì):山角海滨。
③丽土之毛:附着于土地的植物。
④章:显露。
⑤逖(tì)闻.在远处听到。
⑥逾汶之貉、逾淮之橘:《考工记·总叙》“橘逾淮而北为枳,……貉逾汶则死,此地气然也。
强调生物生存对自然条件的依赖。
⑦不佞:不才。
自谦之词。
⑧道殣:饿死在道路上。
⑨耕获葘(zī) 畬(yú):耕耘收获。
⑩户说:挨家挨户地劝说。
22.(1分)本文作者徐光启,字子先,上海县人,为代科学家。
23.(3分)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某些生物只能生长在某地的观念妨碍了生物品种的推广。
B.作者坚持认为,绝大多数生物品种是可以互相交流、异地引种的。
C.作者有时候会嗤笑那些不懂得利用他方之产的固陋之士。
D.作者从客居莆田的徐生那里引入甘薯并种植成功。
24.(2分)第二段末作者为什么说自己“以此持论颇益坚”?
25.(2分)本文在记事说理中,反映了作者的态度。
26.(4分)作者写作此文的意图是什么?
22.明(1分)
23.C(3分)
24.引种别处的生物品种都有收获,经常利用它们并得到好处.(2分)
25.勇于创新(大胆实践)、坚持科学(意思相近即可)(2分)
26.(1)破除保守思想,发展农业生产。
(2)推广引种甘薯这一重要的农作物。
(共4分)
10年黄浦二模本篇为赠序
送李愿归盘谷序
韩愈
(1)太行之阳有盘谷。
盘谷之间,泉甘而土肥,草木丛茂,居民鲜少。
或曰:“谓其环两山之间,故曰盘。
”或曰:“是谷也,宅幽而势阻,隐者之所盘旋。
”友人李愿居之。
(2)愿之言曰:“人之称大丈夫者,我知之矣。
利泽施于人,名声昭于时。
坐于庙朝,进退百官,而佐天子出令;其在外,则树旗旄,罗弓矢,武夫前呵,从者塞途,供给之人,各执其物,夹道而疾驰。
喜有赏,怒有刑。
才俊满前,道古今而誉盛德,入耳而不烦。
曲眉丰颊,清声而便体,秀外而惠中,飘轻裾,翳长袖,粉白黛绿者,列屋而闲居,妒宠而负恃,争妍而取怜。
大丈夫之逼知于天子,用力于当世者之所为也。
吾非恶此而逃之,是有命焉,不可幸而致也。
”
(3)“穷居而野处,升高而望远,坐茂树以终日,濯清泉以自洁。
采于山,美可茹;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