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汉文化的来龙去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徐州汉文化的来龙去脉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我们的汉文化博大精深,灿烂辉煌,史有确证,世有公认。近年来,有关研究如雨后春笋,骤然增加。但是,谈共性的多,谈一般的多,具体研究特定地理单元,例如苏北文化个案这样的项目相对地比较少。在文化全球化的世界背景下,在建设江苏文化强省的现实背景下,从学术层面上,就江苏汉文化的来龙去脉、组合形成、文化特征、历史贡献与如何弘扬作一些研究,是很有意义的。
一、汉文化的涵义
文化圈学说是一个三维的理论综合体。第一,在空间概念上,因一定文化中心的辐射力和凝聚力而形成的区域文化范围,就是区域文化圈。例如今天的徐州文化圈,就跨出行政区划而影响范围波及苏鲁豫皖四省接壤地区。第二,在时间概念上,因一定的历史文化高峰波段而形成的时间文化范围,就是时代文化圈。例如,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两汉文化、贞观之治、康乾盛世等都是不可重复的时代标志。第三,
在人际概念上,因一定的缘分组合因素而形成的事业圈和交际圈,就是社会文化圈。历史上的先秦诸子、竹林七贤、扬州八怪,我们今天的亲友、战友、演艺圈、新闻界等都是以不同缘分组合的人际文化圈。天时地利人和三维之体环环相扣,上下链接就形成了错综复杂、五彩缤纷的人类文化史。
基于文化圈理论,我们初步认为,江苏的汉文化是西楚两汉时期,以徐州为中心的淮海地区的一批优秀人物,上承炎黄文化的优良传统,秉持本土文化的纯厚优势,融合先秦黄河、长江两大文化体系,在斗争与发展中成长、成熟起来的文化综合体。它是两千年封建文化的先声,是中华文化重要的时代标志和地理单元,有鲜明特征,有深刻的内涵,有久远的影响。以刘邦、项羽等徐州人(历史上宿迁长期隶属徐州府)为核心的政治人物组成的英雄群体对祖国文化、世界文化都有杰出的贡献,研究其积极意义,弘扬其正义精神,有助于我们富国强兵,雄踞世界民族之林。我们认为,在我国沿海经济链中,淮海地区是早期历史上最富强的一环,而现在则是最薄弱的一环。因此,无论是振兴地区,还是凝聚国力,探讨江苏汉文化的
内涵和影响对振兴江苏经济、建设文化强省都有一定的实际价值和理论意义。
二、汉文化的起源
作为特定历史时期淮海地区所形成的汉文化,不是孤立存在的。它的形成是在时空因素下多元组合、交融、衍生出的一种具有强大生命活力的新文化。追溯这个历史过程,分析这些环境因素,有利于我们更加清楚地认识汉文化的历史地位。
1.形成汉文化的地理因素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以徐州为中心的淮海地区在先秦、秦汉之所以能逐步形成汉文化,自有其特殊的“风水”,即特殊的地理环境。《尚书·禹贡·徐州》的记载至少说明了三个问题:
其一,上古时期,生活在淮海地区勤劳勇敢的人民在大禹的率领下,以不畏艰难的精神,以人的力量战胜了自然灾害,获得了良好的生产和生活环境。
其二,那个时期,这里土地肥沃、植被丰厚,农副产品出产丰富,进贡的祭品、食品、日用品和服饰原料等都很丰饶。
其三,那个时期,这里的水上交通很发达,可以直通河洛关中。《尚书·禹贡》还记载扬州的贡品“沿于江海,达于淮泗”。说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物资也是从这里转途的。后来,秦始皇东巡,北上泰山封禅,南下会稽祭大禹陵,都是从这里分向转道。
有关彭城的文字记载,现存最早的确切史料应是鲁国的编年史《春秋》。《左氏春秋传·鲁成公十八年》曰:“夏,楚子、郑伯伐宋。宋鱼石复入彭城。”鲁成公十八年为公元前573年,据此,徐州古城距今2581年,比苏州阖闾城早59年,可以说是江苏省境内最古老的城市。另有《后汉书·东夷传》记载周穆王密令楚国伐徐,徐国首领徐偃王率众败走“彭城武原县东山下”,则证明徐州城市史当在2800年以上,可以说是全国最悠久的城市之一。
又据史念海先生考证,彭城不仅水路交通便捷、陆路也很发达。从这里通往全国的路线主要有八条:一、西过砀山、睢阳西行,以至洛阳、长安诸地;二、
经山阳西北行,以至定陶;三、经蕃、薛北行,以至鲁国、济南诸地;四、经东海东北行,以至琅邪;五、经淮阴循邗沟南行以至广陵,渡江至会稽;六、经临淮、阴陵、东城南行,自丹阳渡江,以至江东诸郡;
七、西行可至陈国淮阳;八、西南行渡淮,以至九江、寿春。
据考证,彭城历史上曾经有四次作为诸侯国的政权中心所在地。它们分别是夏商时期大彭氏国的国都;战国末期宋国的陪都;西楚政权时期的王都和两汉时期的王都。中国古代都城的选址很讲究地理条件。彭城居淮海区域之中,依山傍水,交通四方,被诸侯王选为国都可以说并非偶然因素。
彭城“东襟淮海,西接中原,南屏江淮,北扼齐鲁”,城邑环山绕河,进可攻、退可守,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在文献史料中,涉及徐州、彭城字眼的战事,竹简帛书白纸黑字言之凿凿者就有260余起,可见其在军事地理上的区位优势。
彭城北距邹鲁儒家思想发源地约300华里,西南去苦县(今河南省鹿邑县)老子家乡亦300华里左右,两位先哲曾多次在彭城西北80华里处的“沛泽”相会,交流思想,切磋观点,铸造中国人文意识。另据有关
人士考证,“孟子是在宋都彭城首次提出‘性善论’,而不是在齐国都城临淄提出来的。”亦可见彭城是淮海地区,乃至全国的一个文化中心。
正是因为彭城的周围有广阔的发达的经济作支撑,有四通八达的便利交通作交流,所以它逐步形成了区域政治中心、军事要塞和文化重心的地理优势。也正是这些具有优势的地理环境为承前启后的汉文化之诞生提供了历史舞台。
2.形成汉文化的历史因素
上古之世,泰山之南“众水归淮”,地处黄河、长江两大流域之间的淮河流域是南北两大文化体系融会的洞房,也是新文化诞生的摇篮。如果说上古先秦黄河文化之母与长江文化之父的连理,产生了日后的汉朝文化,乃至汉族文化,那么作为汉朝文化先声出现于淮海大地的江苏北部区域文化则是本土的彭祖文化、徐夷文化与南北体系的齐鲁、中原、楚、吴越文化交融衍生而来的。尽管这种特定时期特定地理单元的区域文化随着全民族文化的发展,从名义上有些淡化,但它的精神仍然是中国人文思想的瑰宝,我们有必要认识它形成的历史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