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作文个性飞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作文个性飞扬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新制订的《语文课程标准》,在作文教学的指导思想中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更加强调激发学生作文的内部动机;更加强调激发学生写话、习作的兴趣;更加强调“不拘形式,自由表达”。
这是符合时代要求的。
卢梭说:“大自然塑造了我,然后把模子打碎了。
”这是一句伟大的,他穿透了所有表层的现象。
不是吗?《向日葵》可以复制,但凡高不能克隆;《唐璜》可以再写,但拜伦不会重生。
世界之所以如此斑斓,是因为大家都要——成为我自己!
任何一篇文章的产生,都要经过双重转化。
首先是现实生活、客观事物向认识主体的转化,即作者能动地、本质地、真实地将现实生活、客观事物转化为自己主观的认识,而后是作者的主观认识向文字表现转化。
从这个意义上说,作文教学的主要目标就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这种“双重转化”的能力。
而要真正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全面关注学生思维的发展,人格的提升和语言技能的习得。
如果这三者不能整体和谐的获得发展,那就算不上作文教学的成功。
所以,我认为小学作文教学的创新必须符合小学生学习语言、表达思想的规律;必须符合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与规律。
唯有在此基础上的创新教学,才有生命力和实效,才能使学生真正通过作文教学获得创新。
一、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创新之前提
教育心理学认为:期望值越高,心理负担越重。
心理负担越重学生的作文就会愈加失去灵性和创造性。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高妙的作文之道往往是在不知不觉中“悟”出来的。
阳春三月,可写春江花月;烈日炎炎,会写锄禾当午,赤日似火;秋高气爽,宜绘霜红二月之图;雪花飘飘,吟咏“千树万树梨花开”。
要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作文,在阅读中学作文,在实践中学作文,打实基础,提升素养,这是作文创新的前提。
1、增强“大”观念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又是母语教学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的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同。
”作文教学不能“坐井观天”,眼睛只盯在学校,更不能困于小小的课堂。
“天地阅览室,万物皆书卷”(叶圣陶)。
教师应增强大语文的观念,重视家庭和社会的语文教育对学生产生的影响。
教师要了解学生在听什么、说什么、读什么、写什么……有目的的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社会生活,观察自然风光,观察家庭琐事,让学生从中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和语言的积淀,积累写作素材,养成热爱生活、留心生活的习惯。
2、开拓“新”领域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不要用学校的大门把儿童的意识跟周围世界隔绝开来,这一点是多么重要。
我竭尽努力,使儿童时期的所有年份,都让周围世界、自然界不断得以鲜明的形象画面来滋养学生的意识……”“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教师要开放教材,以教材为凭借,让学生投身于五彩缤纷的校外生活。
可在社会活动中学作文——参观访问、远足踏青,丰富社会知识。
可在读书实践中学作文——增加文化积淀,丰富背景知识。
可利用现代媒体学作文——听广播,看电视,看录像,上网等。
拓展作文学习领域,教师可适时指点、引导,使学生在广阔的校外世界中尽情的学作文,享受开放学习的乐趣。
3、重视“亲”实践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
”语言文字的练习,出发点在“知”,而终极点在“行”。
叶圣陶在《文章例话》的“序”中说:“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活泼泼的流个不停。
”小学生的作文教学也不例外,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
要有计划,有组织的开展喜闻乐见的实践活动,尽可能扩展学生的生活空间,让学生接触自然,深入社会,让沸腾的社会生活、奇异的自然景物,映入学生的脑海,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
让他们在社会、学校、家庭的生活实践中观察、认识、体验,
在平凡中发现不凡,在平淡中寻找新奇,开拓视野,增长见识。
如果学生的题材库存充裕,随手拈来,写作时就有话可写,有事可说,自然就能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作文来。
二、此中有真情,欲辩已忘言——创新之动力
单调的生活,乏味的情感,使学生很难写出激扬的文字。
学生作文都是“奉命而作”,因而“千人一面,万人一腔”连自己都感动不了的文字,又如何能感染别人?更谈不上创新。
“缀文者情动而辞发”“情致而文生”。
情感是学生作文的原动力。
要使学生作文有情,就必须使之进入忘我之境,感觉不是在作文,而是在不知不觉中进行一种特殊的情感体验。
1、导入要激情
教师作文教学的导入切忌平淡如水,寡而无味。
或激情洋溢,,或冷峻凝重,或悬念横生,或风趣幽默。
总之,都要紧紧抓住学生的心,让学生置身于现实或模拟的“情境”之中,通过自身体验,引发情感共鸣。
当学生的情绪受到感染,心弦受到拨动,思想受到启发,文思开始萌动,其创作冲动才会随之产生。
2、文题要引情
“命题作文必如学生所自发,彼本无所为,示之以题,彼而觉有所为,欲罢不能非倾吐不可。
如是可使实际与练习一致,见题作文与自发作文无殊。
”(叶圣陶)教师的文题最忌陈腐老旧和假、大、空,而应具有启发性、发散性、新颖性、趣味性,只有这样的文题,才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创作欲望,写他们心中所想,做他们心中所愿,才能使之投入的忘我的创作之中,而丝毫不感觉作文的枯燥和乏味。
3、作文要创情
“情以物迁,辞以情发。
”只有受到环境、事物、氛围的感染时,人才会产生相应的情感。
当内心涌起情不自禁的情感时,便要用言辞表达出来。
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奇异的自然现象,参与沸腾的社会生活。
此外,还必须有意识的创设情景,渲染气氛,为学生创设“有话可说,有话要说”的语言环境,帮助学生捕捉写作的时机,激发学生的写作情感。
创设情境的写作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如“语言描
述”“实物演示”“声响渲染”“生活再现”“现场表演”……一首好歌,一部好电影,一篇好小说,往往都是一个好情境。
当学生进入了这个情境,就会忘却自身的存在,自觉地全身心地投入创作,再现生活,再现自我。
4、评改要鼓情
习作的评改是学生情感的又一次体验和交流。
实践表明:学生了解学习的结果比不了解学习结果能提高学习的积极性,能激发学生的情感,促进学习的进步。
因而,作文批改首先要及时,以满足学生尽快了解自己写作结果的情感需要。
其二,要善于点拨,方法多样,富有启发性。
其三,褒贬适度,注重鼓励。
其四,要有亲切感。
另外,学生的自我肯定和互相鼓励也非常重要。
在进行作文评改时,不妨让学生试着自评自改或互评互改。
这样既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又可减轻教师的负担。
三、我口说我心,我手写我口——创新之关键
有了丰富的写作积累,有了丰富的写作情感,还必须具有一双“妙笔生花”的手,方能自在的表现自我,真正的做到“我口说我心,我手写我口”, 写出自己的真性情,并进而实现别具匠心,独树一帜。
1、提倡实话实说
教师的作文指导必须强调书写真情实感。
虚情必然导致假意,假意才会有不实之词,雕饰之句。
唯有真的东西,才会具有情感,也只有真的东西,才是学生的东西,才是有个性的东西,才是本色独创。
总之,文思丰富,内容充实,这才是作文的首要条件。
2、打破清规戒律
俗话说:文无定法。
如果教师一味地用清规戒律去束缚学生,势必会扼杀学生的个性才能,只有解放思想,冲破旧观念,打破各种清规戒律,才能使学生获得充分的写作自由,进入自然天成的境界。
如“写人”文章,以往教师必然要求学生:写出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要有具体事例表现人物的积极向上的性格特点。
学生写出的文章基本大同小异,写同学都写“他爱学习,爱劳动,是我学习的榜样。
”写妈妈都写“关心我的学习,关心我的身体,带我去
看病,雨天送伞……”。
对于这样的文章,我们又怎能说他有个性可言呢?为此,教师要训练学生根据写作的需要灵活、自由的进行表达。
3、鼓励个性表达
天真烂漫,童言无忌。
学生的生活丰富而多彩,情感坦白而直露,体现在语言表达上,也应新鲜生动,具有个性。
因此,作为教师要大力鼓励学生写自己的话,鼓励学生写有个性的言语表达。
即大家共用的词句尽量做到人云我不云,老生常谈我不谈。
教师的价值导向要利于学生个性语言的表达,要让学生知道用个性的言语就是最好的创新。
4、注重语感培养
语感即是对言语的敏锐感觉,是个体凭着直觉思维,以自身的言语经验和生活积累为基础,与言语者进行的从言语形式到言语内容的心灵对话。
从内容上分,包括语像感,语意感,语情感。
叶老指出:“语言文字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
”《语文课程标准》也五次提出加强语感的训练。
我认为应从培养语像感,语意感,语情感入手进行。
一是抓写具体的训练,培养语像感。
语像感是语感的组成部分,是人们对言语所含形象的感悟。
语像感强的人能凭借文本的言语,进行心灵勾画,形成内心视像。
而训练学生把人、物、景、活动写具体,是培养语像感的好方法。
二是抓写准确的训练,培养语意感。
语意感是人对言语意义的心灵感受。
人在说、写的过程中,要凭借语意感来组织语言,进行口头或书面的表达活动,传递信息,表达心意。
语意感的强弱,标志着一个人领悟乃至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的高低。
培养准确、全面、深刻、敏锐的语意感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
在写作中训练学生准确、规范、得体地用言语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是培养语意感的切入口。
因为准确性是语言运用得最基本要求。
三是加强情感体验,培养语情感。
语情感是人对言语信息的感悟和感受。
情感是文章的灵魂和核心。
教师要做有心人,在平时的交谈中、在习作批改中,对那些充满情趣的语言,如娇憨十足,冒着傻气的语言;想象奇异,冒着灵气的语言;幽默滑稽,冒着玩气的语言……教师要善于捕捉,并大力加以鼓励。
总之,作文教学的创新,还是要回到学生学习作文的规律上来,
回到母语教学的轨道上来,回到扎扎实实地用个性言语规范、准确、富有情趣的表达上来。
唯有这样的创新,才能真正让作文个性飞扬,才有提高作文教学效果的灿烂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