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必修三精品学案:第二单元 单元总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元复习总结(二
)
1.两个正确对待传统文化态度:正确对待文化多样性。
2.一个原则:对待文化多样性的原则。
3.两大特点:大众传媒的特点、传统文化的特点。
4.两大途径: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与基本途径。
5.两大表现:文化多样性的表现、文化继承性的表现。
6.两大错误:“守旧主义”(“封闭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
7.三大途径: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8.四大因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科学技术、思想运动、教育等影响文化的发展。
1.文化交流与传播
(1)加强文化交流与传播的原因——为什么
原因①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文化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特征
②文化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意义①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②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
③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可从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态度和原则、文化交流的途径和手段、正确对待文化交流的态度、文化创新的要求等多方面回答。
具体包括:
①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②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充分发挥大众传媒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
③既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
④面向世界,博采众长,积极推进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借鉴和融合,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2.继承传统文化
(1)是什么
①含义: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
②特点:继承性、相对稳定性、鲜明的民族性。
(2)为什么
可从传统文化的特点,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意义,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文化创新的要求等角度思考,具体包括:
①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相对稳定性,对人们的生活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
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②传统文化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
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
③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
继承与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
对传统文化应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④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是文化创新的根基,我们不能离开传统文化,空谈文化创新。
(3)怎么办
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②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作出正确的文化选择,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
③处理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既要克服“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又要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④科学技术的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要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3.文化创新
(1)为什么要文化创新
①必要性: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
②文化创新的意义:
a.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b.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
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
c.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2)怎样进行文化创新
一个表现:文化创新,表现在为传
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的努力之中
②反对“守旧
主义”和“封
闭主义”“民
族虚无主义”
和“历史虚无
主义”
面向世
界,博采
众长(中
外)
三个过程:①文化的交流、借鉴和
融合,是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
化成果,以发展本民族文化的过程。
②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相互借鉴,
以“取长补短”的过程。
③是在文
化交流、借鉴的基础上,推出融汇
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的过程
三个原则:①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
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
成果。
②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③平等交流、相互借鉴、博采众长
主体
人民群众:关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理解人民群众对文化生
活的基本需求,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丰富
多彩的生活中吸取营养,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文化作品
典例冯洪钱是一名基层兽医工作者,1959年,当地民间老兽医用一味草药治好了20多头病猪,这使年轻的冯洪钱深受震撼。
他立志传承发展传统兽医药事业①,编撰《民间兽医本草》,满足社会的需求。
他访问过数百个兽医站,拜访了成百上千位老兽医、老药农,广泛收集民间处方②,查阅古医书、古农书、地方志③,追踪国外最新科技成果④,创办中草药百草园、中草药制药厂,与同事一起先后研制成功精宝素等10多种草药制剂,治愈了数以万计的疫病牲畜。
经过千辛万苦,历时半个世纪,冯洪钱终于在2008年完成了系列著作《民间兽医本草》,共计638万字,插图2 353幅。
书中收录3 505种中草药,附方40 000多则。
《民间兽医本草》“汇古今兽医本草之大成,集民间兽医经验之精
华”⑤,冯洪钱被誉为“当代的李时珍”,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并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创新的知识,说明冯洪钱是如何在兽医中草药领域取得重大创新成果的。
技巧导引解答本题要先找好切入点和落脚点。
本题的知识切入点是文化创新,信息的切入点是材料中为传承兽医药事业采取的措施;落脚点是传承发展了传统兽医药事业,即我们运用知识分析材料措施,得出的论证观点最终都能说明进行了文化创新,传承发展了兽医药事业。
具体思路如下:
答案深入兽医药研制和畜病治疗第一线,在实践基础上进行创新;广泛收集整理我国传统兽医中草药及药方,在继承传统中实现创新;收集国外最新科技成果,在借鉴、吸收国外优秀文化成果中推进创新。
『跟踪训练』
疟疾是世界性传染病,每年感染数亿人,并导致几百万人死亡。
上世纪60年代,消除疟疾的努力遭遇挫折,这种疾病的发病率再次升高。
1967年5月23日,中国政府启动“523项目”,旨在找到具有新结构、克服抗药性的新型抗疟药物。
在当时极端艰苦的科研条件下,中国7个省市、60多家科研机构、超过500名科研人员协力攻关。
屠呦呦所在的团队于1969年参加“523项目”。
1971年,中国科学家屠呦呦从传统中草药里找到了战胜疟疾的新疗法。
她通过大量实验锁定了青蒿这种植物,但效果并不理想。
为此她再次翻阅大量中医药典,受葛洪《肘后备急方》中“青蒿一握,水一升渍,绞取汁服”的启发,改进了提
取方法,采用乙醚冷浸法低温提取,最终成功提取出了青蒿中的有效物质,之后命名为青蒿素。
次年,“523项目”研究人员成功提取了高效抗疟成分青蒿素。
屠呦呦是第一个发现青蒿素对疟疾寄生虫有出色疗效的科学家。
青蒿素能在疟原虫生长初期迅速将其杀死,在未来的疟疾防治领域,它的作用不可限量。
由于在最具破坏性的寄生虫疾病防治方面作出的革命性的贡献,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奖,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本土中国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
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并结合材料,分析在文化创新过程中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答案①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的正确态度。
屠呦呦翻阅大量中医药典锁定了青蒿这种植物的过程反映了这一点。
②要正确处理好继承和发展的关系,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创新,做到“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受《肘后备急方》的启发,改进了提取方法,最终成功提取出青蒿素的过程体现这一观点。
③要反对“守旧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倾向。
进行文化创新要善于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