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美及其形态

合集下载

第二章 美的本质及特征

第二章 美的本质及特征

第一节 美的本质
美源于自由创造 1. 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最本质 特征之一; 2.自由创造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3.人在自由创造过程中还发展了人本身。
第二节 美和真善
真:合乎规律性。 善:合乎目的性(合乎功利性,人的目的性都体现 一定功利要求)。 美: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康德:无目的的 合目的性)。 狄德罗:“真善美是些十分近似的品质,在前面两 种品质至上加上一些难得而出色的情状,真就显得 美,善也显得美。”
传统美学思想的主流是在论述和研究美而不是在研究丑, 传统美学思想的主流是在论述和研究美而不是在研究丑,研究 丑远不及研究美所达到的深度和广度。也就是说, 丑远不及研究美所达到的深度和广度。也就是说,在某种意义 上丑只是作为美的对立面而附带提出的话题, 上丑只是作为美的对立面而附带提出的话题,丑还未成为一个 独立的审美形态,还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审美范畴。 独立的审美形态,还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审美范畴。
第二章 美的本质及特征
第一节 美的本质
美的本质和人的本质、生活的本质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系
人的本质——实践 美存在于人的实践活动之中 生活的本质——实践
马克思批判两种倾向:
旧唯物主义:美是客观存在的,把美看作事物的纯自然属 性的感性形式(见物不见人)——亚里士多德、博克。 唯心主义:从根本上否认美的客观存在本身,认为美是主 观的——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丑的事物的确是一个历史的和中介的范畴。 阿多诺:“丑的事物的确是一个历史的和中介的范畴。该范畴或许是在
古风艺术向后古风艺术过渡时期出现的……原始崇拜对象的面具与画脸 原始崇拜对象的面具与画脸 古风艺术向后古风艺术过渡时期出现的 所体现出来的古代丑,是对恐怖的实体性模仿, 所体现出来的古代丑,是对恐怖的实体性模仿,一般散布在忏悔的形式 之中。随着神秘的恐怖性逐渐淡化与主观性的相应增强, 之中。随着神秘的恐怖性逐渐淡化与主观性的相应增强,古代艺术中丑 的特征变为禁忌的目标(尽管这些特征原本作为强化禁忌的载体)。 )。继 的特征变为禁忌的目标(尽管这些特征原本作为强化禁忌的载体)。继 主题及其自由感形成之后,和解的思想随之产生, 主题及其自由感形成之后,和解的思想随之产生,丑也随之展露出自 己。”

第二章电影的基本美学形态讲解

第二章电影的基本美学形态讲解

(2)以写事件为主的影片
这类影片更着重叙述重大战争、战役或军 事行动的发生发展过程,阐明它们的政治 性质或军事特点,形象化的讲述其中体现 出的军事思想、战略战术及其重要的历史 意义。
(3)反战片
此类影片也描写战争,但其用意却不是让 观众欣赏其中血淋淋的场面,而是让观众 从中感受到战争的可怕,以便引起对战争 的反思、反感和厌恶。
2、类型:狭义上,它又被称之为探险片或冒险片, 通常讲述主人公进入蛮荒领地,同严酷的自然环境 或野蛮部落相遭遇的故事。
广义上除冒险片探险片外,还包括间谍片、侦探 片、恐怖片、灾难片、悬念片、西部片推理片等等。
3、美学特征
(1)以逻辑悬念推动整个情节发展。 悬念是事关重大结局,在银幕上处于未
二特点:
1、以绘画或剪纸木偶折纸等方式来给人物和环境空 间造型。
2、高度的假定性。
三、类型
1、动画片: 又称卡通片,它以绘画为表现手段,运用逐格拍摄的
方法,把绘制的人物动作逐一拍摄下来,通过连续放 映而形成的活动影像。
2、木偶片 先根据剧本设计出各种木偶造型,然后制成不同的木
偶,可以分为关节木偶、提线木偶和布袋木偶。
第二章 电影的基本美学形态
电影美学形态的分类:
1、根据电影使用工具、材料、技术工艺不同, 将电影分为无声片、有声片、黑白片、彩色片、 普通银幕、宽银幕、遮幅、环幕、立体、全息 电影等。
2、根据某种艺术因素在电影中占据的比重,将 其分为美术电影、音乐电影、歌舞电影、戏曲 电影等类别。
3、鉴于观赏对象的区别,分为儿童和成人电影 4、根据电影的流通方式和发行渠道不同,将其
3、剪纸片 是在民间剪纸艺术和皮影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
以平面雕镂给人物动物造型,用绘制的纸天片及贴在 玻璃板上的前后景构成环境空间,拍摄时将纸偶放在 玻璃板上,用逐格摄影的方法把分解动作逐一拍摄下 来。

《美学》教学资料全部

《美学》教学资料全部

《美学》教学资料全部南通大学美学高金生课程负责人主讲教师课程简介教学大纲课程描述教材使用电子教案绪论第一章 美的本质第二章 美的形态第三章 审美范畴第四章 审美感受第五章 审美教育多媒体课件绪论第一章第二章考核办法单元测验绪论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试题库参考文献《美学》教学大纲课程编号:课程名称:美学学分: 3 总学时: 54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师范、高级文秘)一、本课程的性质和任务本课程是汉语言文学(师范、高级文秘)专业的必修课程。

本课程的任务是:通过审美活动论、审美经验论、审美形态论、艺术审美论、审美教育论等理论的讲解与研读,借助已有的历史考古文献、丰富的文学艺术资源和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等,充分发掘学生的审美潜能,调动他们已有的人文知识储备,使之在掌握美学的基本知识和原理的期基础上,能较为充分地把握自然的奥秘,人生的价值、社会的真谛和艺术的意蕴 ,树立正确、进步的审美观,提高人文素养。

二、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第一编导论:美学学科与美学基本问题(6学时)本编着重探讨审美现象与审美学科的区别,美学学科的形成与研究对象、学科性质与研究方法,以及美学与人生之间的根本联系。

掌握美学的历史性与逻辑性的同时,不可忽视它的现实性与人生切己性。

第一章审美现象和美学学科的形成(2学时)1. 了解:人生与审美现象2. 识记:审美的历史性3. 掌握:美学学科的诞生第二章美学的历史与学科定位(2学时)1. 识记:美学发展简明线索2. 掌握:美学的研究对象3. 了解:美学的学科性质与研究方法第三章美学的基本问题(2学时)1. 识记:美学的哲学基础2. 掌握:美学的内在问题3. 了解:审美与人生第二编审美活动论(9学时)本编主要探讨审美活动的存在方式,主体与对象的关系,以及审美活动发生的条件与类型。

明确审美活动是人最具本质性的存在方式,美因人的存在而有价值,人的存在因为拥有美而升华。

第一章审美活动的存在方式(3学时)1. 识记:审美活动的动力机制2. 掌握:审美活动的基本性质3. 掌握:审美活动的价值内涵4. 了解:审美活动是人最具本质性的存在方式第二章审美活动中的主体与对象(3学时)1. 掌握:审美主体与对象只存在于审美活动中2. 掌握:审美主体的存在状态3. 识记:审美对象的生成与显现第三章审美活动的发生(3学时)1. 了解:审美发生理论概述阿2. 掌握:审美发生的条件与标志3. 识记:原始审美活动的基本类型第三编审美形态论(10学时)本编主要论述中西文化背景下所形成的各具特色的主要审美形态,重点掌握悲剧与喜剧,崇高与优美、丑与荒诞以及中和、气韵、意境等审美范畴的内涵与精神。

美学与美育课程总复习

美学与美育课程总复习

《美学与美育》课程总复习一、课程的特点1.对学科的界定。

本课程从马克思主义原理出发,把美学规定为研究人的感性的活生生的整体形象的人文学科,而不是像以往那样把美学规定为与自然科学实质相同的“科学”,或者同语反复地将美学的对象规定为“审美关系”或“审美价值”等。

在马克思主义社会实践观的基点上,对西方19世纪末期以来发生的“语言论转向”以来的文化符号学-语言学观点加以改造,形成新的“符号实践”观点,并把这个基本观点贯串到对美、审美、艺术和美育等过程的论述之中。

2.将审美文化形态纳入课程内容框架之中。

3.在讨论形式美时,吸收了学术界的有关新成果,突出不同文化传统在形式美选择中的作用。

4.其它应注意的地方。

如对艺术美的分类及特点作了较以往更清晰而实用的界说;借鉴心理学研究成果,从青少年“认同”角度考察美育的地位和功能等。

二、一些重要的基本概念基本观点是“符号实践”的观点。

美学。

美学是一门突出形象、具体和体验方式的人文学科。

美学的对象是人的感性的活生生的整体形象。

美学的定义可以这样来描述:美学是从具体审美活动中研究人的感性的活生生的整体形象的人文学科。

它的基本问题是人的感性的活生生的整体形象如何生成、维护和发展。

美。

美是人类符号实践中显现的具有无功利性和感染力的活的形象。

美的基本特征是符号性、无功利性、形象性、感染性。

自然美。

自然美指人所生存于其中的自然界事物的美。

自然美具有自然性、形式性和变易性特征。

自然美是一种美的形态,它是自然物在人类符号实践中显现的富有生命活力的活的形象。

艺术和艺术美。

艺术是由艺术家创造出来的、为观众所体验的具有表现性的生命符号。

艺术美是一种美的形态,是指人类创造的艺术的美,是艺术符号系统所显现的具有生命活力的活的形象。

艺术美的特征在于形式与意蕴的统一,创造与规范的统一,个体与社会的统一。

美感。

美感来自于人类的符号实践,是在主体与对象互动中产生的、由感性力量超越心理结构所带来的精神愉悦,美感是人的自由的象征性实现。

美的形式与形式美 美学PPT课件

美的形式与形式美  美学PPT课件

2、美的形式也离不开美的内容,内容发展变化 了,形式也要随之发展变化。
3、美的形式有相对独立性和反作用,形式的优劣 影响 以至制约着内容的表达。
4、美的内容与形式可以互相转化。
.
2
第二节 形式美的构成
一、形式美的概念
广义:指美的事物的外部形式所具有的相对独立的 审美特性,因而,形式美表现为具体的美的 形式。
.
20
(四)节奏韵律
节奏指事物运动过程中有秩序的连续。 在艺术活动中,节奏表现得更为明显,节 奏是音乐、舞蹈和诗歌的共同具有的要素。 音乐的节奏表现为音响运动的轻重缓急, 舞蹈的节奏表现为形体动作的变化,诗歌 的节奏表现为音韵的律动。节奏还表现在 自然事物中,譬如寒暑易接、四时代序是 时令的节奏;高山低谷,岭脉蜿蜒,这是 地壳的节奏。
(一)整齐一律
指同一形状、同一色彩、同一声 音的反复出现而无变化。这是最初级 的形式美构成规律。如蔚蓝的天空, 碧绿的湖面(色彩的整齐美);农民 插秧左右前后各成行(形状的整齐 美)。整齐一律,能体现事物井然有 序,并表示出一定的气势,给人规范 和庄重感,但因为缺少变化而显得单 调和呆板。
.
16
(二)比例匀称
比例指一个事物整体与局部以及局部 与局部之间的关系,我们平时所说的“匀 称”就包含了一定的比例关系。什么样的 比例才能引起人的美感呢?那就是毕达哥 拉斯发现的“黄金分割比”。即宽与长的 比为a:b=(a+b):a。实际上大约五比三。一 般书籍、报纸都采用这种比例。突出的比 例失调,便会产生畸形。
.
17
.
4
(一)色彩:
色彩是各种物体因吸收和反射光亮的 不同而出现的红、橙、黄、绿、青、蓝、 紫等颜色现象。它是形式美的重要构成因 素。马克思说:“色彩的感觉是一般美感 中最大众化的形式。”

第二章第二节社会美

第二章第二节社会美

• (2)是要有健康的肌肤和内脏器官。 如强壮的筋骨,健康滋润、红润光 彩,富于弹性的皮肤,五官端正的 面孔以及良好健康的内脏器官等。 • 人的形体美是由遗传因素造成的, 具有先天性 ,但可以通过后天的锻 炼、维护、美容等来加以部分的、 局部的改变 。
• 人的气质和风度 • 姿态动作美,是指身体各部分的配合而呈现出来 的外部形态的美,它是动态的形体美。 •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动作敏捷、从容,这在 人的身上是令人陶醉的,因为这只有在生得好而 且端正的条件下才有可能;生得不好的人既不可 能有良好的步伐,也不可能有优美的动作,因此, 动作的敏捷与优美,是人体的端正和匀称的发展 的标志,它们无论在什么地方都令人喜爱。”
仪容整洁
• • • • 面部的清洁 女学生,最好化一些淡妆 男生则需要修面,不可胡子拉渣 注意身体异味的
发型适宜
• 发型既要与个人的特点相符,也要与服饰 相配 • 发型的要求是端庄、文雅、自然,避免太 前卫、太另类的发型 • 长发披肩的女生头发切忌遮住脸庞 • 男生的发型以短发为主,做到前不覆额, 侧不遮耳,后不及领。
• (2)整洁:指衣服穿戴整齐清洁。整洁 本身就是一种美。肮脏的、杂乱无章的 装束决不能给人美感。 • (3)协调:指的是衣裤、鞋袜等之间的 搭配。穿衣的美不一定在高档,而在于 协调。穿衣的协调内容大约有这么几个 方面: (A)穿着打扮要与本人的体型、肤 色相协调。高、矮、胖、瘦、肤色黑、 肤色白的人应选择与自己相适应的服装 颜色和款式。
五、社会变革美
• 社会变革有革命式的突变与和平式的渐变 两种形式。 • 突变式的社会变革美一般是惊心动魄的崇 高美,具有激动人心的鼓舞力量。 • 渐变式的社会变革美一般为优美。
• (5)说话和气,语气温和委婉。说

第二章 第二节 园林美及其特征5-6

第二章 第二节 园林美及其特征5-6

什么是意境?
什么是意境?
通过设计者的构思创作所表现园林景观上的 形象化、典型化的自然环境与它显露出来的 思想意蕴。 意境是在外形美的基础上的一种崇高的情感, 是情与景的结晶体、交织物。换句话说,也 就是只有情景交融,才能产生意境。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惟见长江天际流
同里
亭 台 楼 阁
同里
小桥流水人家
2、典型性表达
假山不是某 一地区真山 真水的再现, 而是经过高 度概括和提 炼出来的自 然山水,用 于表达深山 大壑。
3 游离性表达
巧妙设 计游线 空间序 列喜剧 化、节 奏化展 开
4 联觉性表达
由甲联想到乙,由乙联想到丙,使想像更加 丰富,从而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案例——扬州个园,四季假山
6 气象因子
同一景物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会有千姿百 态。 如:同为夕照,有“春山晚照”、“雨霁晚 照”、“雪残晚照”、“炎夏晚照”。
关于意境的小结:
诱发意境空间的因素是很多的、诸如景 物的组织、形态、光影、色彩、音响、质感、 气象因子等等都会使同一空间带来不同的感 受。这些形成意境空间的因素很难用明确的 方式确定,因为具有感情色彩的空间中1+1 并不等于2。只能通过对比把一种隐蔽着的 特性强调出来,引起某种想象和联想,使自 然的物质空间,派生出生动的、有生气的意 境空间。人们依靠文明,依靠形象思维的艺 术处理,能动的创造出园林意境。
第二节 园林美及其特征
主要内容:
一 什么是园林美 二 园林美的特征 三 园林美的表现要素
一、什么是园林美
园林美
应用天然形态的物质材料,依照美的规律 来改造、改善或创造环境,使之更自然、 更美丽、更符合时代社会审美要求的一种 艺术活动。

第二章美是什么课件

第二章美是什么课件

靠体积与安排,一个非常小的活东西不 能美;因为我们的观察处于不可感知的 时间内,以致模糊不清;一个非常大的 活东西,例如一个一千里长的活东西, 也不能美,因为不能一览而尽,看不出 它的整一性。“
--亚里士多德《诗学》
亚里士多德的大部分文学艺术 思想集中在他的《诗学》中。
回提纲


此外,还有文艺复兴时期的达· 芬奇 《画论》一书认为美存在于现实生活中。 人体美,不但强调表现人的精神特征,同时重视比例和 谐。人体是自然界中最完美的东西。
主要观点:
西方美学史上第一篇专门研究美的著作 —— 《大希庇阿斯篇》
书中柏拉图本人始终没有出场,担任 主角的大部分是苏格拉底。他通过苏 格拉底和希庇阿斯的对话说明自己的 观点。
希庇阿斯是一位智者。智 者指公元前5世纪希腊一
位以传授知识和修辞学为
业的哲学家。智者又被成 为诡辩者,诡辩者当然是 一个贬义词。不过,早期 智者是备受尊敬的人。
• 车尔尼雪夫斯基(1828-1889),俄国革命民主主义 美学家
• 美是生活:“任何事物,凡是我们在那里面看得见依照 我们的理解应当如此的生活,那就是美的;任何东西, 凡是显示出生活或使我们想起生活的,那就是美的。” (《生活与美学》)
三、20世纪五十年代我国美学界关于美本质的讨论
• 讨论的中心问题:
• “对于那些远离家园的人们,杜鹃的啼血往往带有特别的 魅力。‘一叫一回肠一断’,‘一闻一叹一沾衣’。因为 这种悲哀的声音,带着浓厚的人的色调。其所以带着浓厚 的人的色调,是因为它通过主体的心理感受(例如移情,或 者自由联想……)被人化了。如果不被人化,它不会感动 听者。” • “美与美感虽然体现在人物双方,但是不可能把它们割裂 开来。” • “美和美感,实际上是一个东西。” • “超美感的美是不存在的。” • “美产生于美感,产生以后,就立刻溶解在美感之中,扩 大和丰富了美感。”

《美育》课程标准

《美育》课程标准

美育课程标准【课程名称】美育【适用专业】商品经营专业前言1.1课程性质《美学与美育》是开放教育本科公共事业管理(教育)专业的选修课和开放教育专科小学教育专业、成人专科学前教育专业、初等教育成人专科小学教育专业的必修课。

1.2设计思路《美学与美育》是培养学员具备基本的美学与美育理论知识、较高的审美鉴赏能力和审美塑造能力、较高的实施美育的能力的课程。

本课程重视美学、美育理论向审美实践与审美教育实践能力的转化,注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具有较强的综合性、渗透性和复杂相关性。

2.课程目标1、理解和掌握美学与美育的基本理论知识。

2、能运用美学与美育理论知识分析和鉴赏生活、自然与艺术领域的审美现象。

3、能运用美学与美育理论知识指导相关工作实,提高审美塑造的自觉性和在工作中贯切美育的能力。

3、课程内容和要求第一章什么是美学?[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对本章的学习,了解美学的含义,理解美学作为一个学科诞生及其发展的历史;掌握美学的研究中心、范围和基本理论构架,了解美学学科的基本问题;理解美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区别和联系,以及美学与其他文化现象的复杂关系。

[教学内容]第一节美学的历史1、美学在西方2、美学在中国3、中外美学研究方法4、美学在现代人文学科中的地位和意义第二节美学的含义1、美学的性质2、美学的对象3、美学的定义4、美学的基本问题第三节学习美学的方法1、美学的特点及其方法论要求2、理论思辨与文本批评的结合3、审美体验与理性阐释的交汇4、学科研究与跨学科的汇通第二章美及其形态[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对本章的学习,了解美学史上人们研究美的不同途径,由此提出的代表性论点,理解关于美的本质的各种观念,把握美的几个显著特征;掌握不同存在领域的美的特征、内涵,理解自然美、社会美与艺术美和人的创造性活动的关系;掌握西方美学中几个基本美学范畴、中国古典美学中几个重要范畴、以及现代美学中几个范畴的含义和基本特征。

[教学内容]第一节美的含义和特征1、美学史上美的本质观念2、美的含义3、美的特征第二节美的形态1、自然美的特征与实质2、社会美的特征与实质3、艺术美的界定及其特点4、科技美的界定及其特点5、中西文化中的美的范畴第三章美感[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对本章的学习,理解美感的含义,了解美感的历史发生与个体发生,把握美感的结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了解美感的心理过程,掌握美感的基本特点;[教学内容]第一节美感的含义和特征1、美感与快感2、审美心理与日常心理3、美感的含义4、美感的特征第二节美感的基本心理要素1、美感中的直觉2、美感中的情感3、美感中的想象4、美感中的理解第三节美感的深层形态――审美体验1、审美体验的含义和特征2、审美体验的过程3、审美体验与艺术4、美感的培养与美育第四章什么是美育[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对本章的学习,了解美育观的历史发展和美育的内涵,把握美育的特征;理解美育在人的生成中的地位及其社会文化功能;掌握美育的基本层面和方法。

美学原理PPT 第二章 美的建构及其形态

美学原理PPT 第二章 美的建构及其形态
俄国民主主义思想家车尔尼雪夫斯基(1828—1889)依据唯物主义哲学提出了“美是生活”的美 学观念。在其《艺术与现实的美学关系》(又译《生活与美学》)中,他提出了“美是生活”的 命题:“任何事物,我们在那里看得见依照我们的理解应当如此的生活,那就是美的;任何东西, 凡是显示出生活或使我们想起生活的,那就是美的。”
第一节 美的含义和特征
从主观方面探索美,充分地突出了人的作用,从而显示了相当的合理性;但这一思路同样也 有难以摆脱的困难:如果离开了客观的物质以及主客观之间的相互作用,仅有主观感觉和精神, 你能看见那美吗?其实,单从主观方面去建构美,或单从客观方面去建构美,都是片面的,其 中所包含的一些真知灼见,也只能是一些片面深刻的真理。
(四)社会论
中华民族远古的“龙凤图腾”显然就是美的建构与独特生活方式建构而成的象征体系。“鲧死化 身为黄龙”,“天命玄鸟,降而生商”。这两则神话乃是源始华夏民族的图腾,留给后世的美, 便是上古先民建构的象征体系及其所再现的民族的独特生活方式。由此可见,美的建构就是理想 生活方式的建构,美的事物总是令人想起理想生活的事物。
第一节 美的含义和特征
坚持从客观方面来建构美的思路的代表, 他的基本论点是美是客观的,美的本质 就是客观事物的本质,而这种本质就是 典型性,即美就是“个别之中显现着种 类的一般”
文艺理论家蔡仪
第一节 美的含义和特征
从客观方面建构“美”的思路,坚持美的客观物质根源,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它无法回 答一个非常简单的质疑:从物质性说,落花本无意,流水实无情,它们何以在人心中以及诗人 笔下显得如此凄婉和哀伤呢?足见单从客观方面建构美,确实难以自圆其说,为了纠正这种片 面的逻辑,有必要从主观创造性方面去探索美的建构。
(三)主客观统一论

第二章 美的形态新

第二章    美的形态新

2.形式美与美的形式
形式美:绿色意味着宁静,不管是绿色的湖 水,绿色的树木,还是绿色的草原,绿色的建 筑物,都可产生大致相同的审美效应.
美的形式: 美的形式是具体审美对象的感 性形态,是同美的内容直接相联系的。如 花之容 山之色 水之声 乐之节奏 舞之形 态
形式美与美的形式的联系和区别。 区别:形式美属于美的形式因素,但又不等 于美的形式。美的形式是具体审美对象的 感性形态,是同美的内容直接相联系的; 而形式美则是从各个具体的美的形式中抽 象出来的共同的美。 联系:一方面,形式美总是从各个具体的美 的形式中概括出来的共同法则;另一方面, 形式美又总是渗透在各个具体的美的形式 之中,通过它们体现出来。形式美与美的 形式的关系,是一般与个别、抽象与具体、 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由于自然物和自然现象的自然属性是 多方面的,其与人的关系及关系性质也有 所不同,因而在主体审美感受层面上,自 然美便具有某种多面性。 自然美的不确定性,则是指由于人们 观赏自然物时所处条件不同,有着远近、 方位、季节、朝暮、阴晴等转换,因而, 作为审美客体的自然物和自然现象在主体 感受方面会产生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 的变化。
艺术丑是指艺术作品的丑,艺术丑和艺术 美是相对应的 1、艺术丑指艺术作品的内容虚假、腐朽、 技巧低劣。 2、艺术作品中反映丑的对象不等于艺术 丑。 3、某些艺术中的丑角不等于丑。 4、在园林艺术中山石以丑为美。
第四节 形式美
形式美不是一种自身独立的美的形态, 它渗透于美的广泛存在领域,在人类审美 活动有着重要的价值和作用。
( 二)线条和形体 线条可分为直线、曲线、折线三大类 直线 ——刚毅、 挺拔 、单纯 曲线 ——优美 、柔和 、轻盈 、流畅 折线 ——转折 、变化、 动态、 灵巧 形体则以线条为基础,由点线面按一定规律 组合而成。 圆形和球形——柔和、完美 方形——刚直、方正 正三角形——安稳 倒三角形——倾危

第二章 形式美

第二章 形式美

第二章 形式美第一节什么是形式美一、什么是形式和内容?什么是形式?形式是客观事物外在的、感性的、能够被人的感觉器官所能把握到的客观存在。

形式往往通过人的感性认识就可以直接把握到。

事物的感性形式是人类所有的感性活动、实践活动、包括认知活动的前提基础。

这些活动就包括人类的审美活动。

人类的审美活动主要以客观事物的感性形式为主要对象。

什么是内容?内容是组成客观事物的内在的结构、质料。

与形式相比,内容不易被人的感觉器官所直接把握。

内容往往要通过人的理性认知才能获得认识。

内容是人类实践活动、科学认知的主要对象。

二、形式和内容的关系任何具体的事物都可以说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第一,没有无形式的内容任何内容均有形式。

人们常说:山有山形、水有水态。

世界上的事物不存在无形式的内容。

所谓的无形式,就是指看不见、摸不着、感觉不到的东西。

比如说:像现实中的鬼怪、神灵;这些东西是不存在的东西。

即使像鬼怪、神灵,人类也给他们想象出各种各样的形式。

如,西方的上帝、佛教中的各类神灵,如来佛、观音菩萨等等。

如鲁迅所言,世间的鬼怪神灵无非是人的身体再加个牛头、马首,要么是颈项延长二三尺而已。

再比如:山、水、树、石头等等具体的客观事物,都是既有形式又有内容的事物,是形式和内容的具体的统一。

即使人的精神意识之类的东西也要有外在的东西才能被他人感知:比如:语言、文字、图像、体态、行为、表情等等。

这些东西就是人的精神意识的外在的形式。

第二,没有无内容的形式任何形式都有内容。

即使那些所谓的纯抽象的图形本身,比如:三角形、圆形、正方形、无规则的图形等等,也是有内容的。

它们的内容就是它们的形式本身。

只不过,就内容和形式二者之间,更突出了它们的形式而已。

所谓的纯形式是人类为了某种目的而从客观的具体的事物身上抽取出来的东西。

纯形式是人们为了更加突出事物形式的形式性的特征。

如,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说,圆心是所有图形中最美的图形;英国美学家荷加兹说,蛇形线是最美的线条。

美学概要—美的基本形态(医学美学课件)

美学概要—美的基本形态(医学美学课件)

艺术美的本质
• 艺术美源于生活 • 艺术美就是艺术
形象之美
艺术美的特征
普遍性与 典型性
情感性
审美性与 情趣性
形象性与 感染性
客观性与 主观性
艺术美与现实美比较
1.现实美分散,艺术美集中 2.现实美复杂,艺术美纯粹 3.艺术美比现实美更加稳定
艺术美的审美价值
• 1.艺术的审美价值 • 2.欣赏艺术美的认知
自然美的分类
一类存在于未 经人类劳动改 造过的自然物 和自然现象
另一类则是经过人 类劳动加工的自然
物和自然现象
1
2
自然美
自然美的奇险美
自然美的特性
自然性 象征性 联想性
自然美 的特性
多样性 形式美
• 自然美的自然性——张掖丹霞
自然美的象征性
• 自然美的联想性——九寨 沟,情人心碎的眼泪
自然美的欣赏
第二章 美学概要
第三节 美的基本形态
科学美
• 科学美是指存在于人类创造性的科学 发明和发现活动中的美。它是美的一 种高级形式,只有人类审美心理、审 美意识达到较高的发展阶段,理性思 维与审美意识交融、渗透的情况下, 才得以产生。
科学与美学的关系
• 1.科学存在美 • 2.科学与美学的对立统一
科学美的特征
第二章 美学概要
第三节 美的基本形态
美的基本形态 自然美 社会美 艺术美 科学美
自然美
• 自然美是指在审美活动中对人具有特 定审美价值的客观自然物或现象本身 之美,是自然界原有的感性形式引起 的美感。
自然美——草原
自然美——大海
自然美——黄河
自然美——断桥残雪
自然美的产生
• 自然美与人类实践和生活有着密切的 联系,是在人类改造自然的社会实践 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一定社会实 践的产物。

第二章美的形态

第二章美的形态

第二章美的形态第二章美的形态美的形态是美的本质的逻辑延伸。

美的本质是一切美的事物和审美对象共同具有的,它通过千姿百态、丰富多样的具体形态表现出来。

因此,在考察了审美对象的本质、特征之后,还要进一步考察美的形态(审美形态),这就是对审美对象的分类研究。

通常的做法是把美分为审美形态和审美范畴两大类。

从哲学认识论角度进行分类,美的形态虽然千差万别,但可分为第一性的现实美(自然美和社会美)与第二性的艺术美两大类。

现实美又包括自然美与社会美。

从美的事物在内容与形式方面的不同性质和特征出发;则可以将其分为崇高、优美、悲、喜、滑稽等审美范畴。

一、现实美(教材p115)从哲学认识论角度来说,自然美和社会美属于客观现实存在,是第一性的;艺术美是现实美的一种审美反映,是第二性的。

现实美是自然美和社会美的统称。

一般说来,我们把美分为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三种形态。

(一)现实美的含义所谓现实美,是指存在于客观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生活中的美,是美的两大类型之一。

现实美又包括自然美与社会美,是美存在的基本领域,是艺术美的源泉。

(二)现实美的地位与意义(教材p115)在美的领域中,现实美占据着极高的地位,具有巨大的价值。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从美的产生和存在的范围来看,现实美是美的最基本的领域。

(沧浪亭、楹联)第二,从现实美与艺术美的关系来看,现实美是艺术美产生的前提和基础。

第三,从审美活动的实际情况来看,人们接触得最多的也是现实美。

(天真烂漫、菊花)二、社会美(教材p120)(一)社会美的含义所谓社会美,是指由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等构成的社会生活的美。

实践活动的美,实践成果的美,实践主体的美,是社会美的具体体现。

社会美是现实美的主要内容之一。

(二)社会美的范围(教材p120)社会美的范围十分广阔,这是因为人类的实践活动及其成果是无限广阔、丰富多彩的,同时也是由于作为实践主体的人,其外部形态和内心精神世界也是极其丰富多样的。

第二章 美及其形态

第二章 美及其形态

第二章美及其形态重点、难点提示本章的重点是美的基本含义;美在不同领域的存在形态的特征。

首先来看美的基本含义问题。

学习美学课程,关于美的含义的问题是一个不容回避的基本问题。

能够正确、深入地理解美的含义,是理解其他一系列问题的基础。

在这里,我们首先要给自己“松绑”——什么意思呢?从教材中我们已经了解到,关于美的本质的问题,是古往今来的思想家、学者们遵循不同的路径,穷尽智慧而仍然莫衷一是的美学难题,他们提出了关于美的本质的不同观念,包括客观论、主观论、主客观统一论、社会论、语言论,各有其合理性和片面性。

美的本质也就是美的事物之所以是美的最根本的性质。

既然这个问题至今无法有统一认识,那么在我们的教材中,为了不陷在这个难题中纠缠不休,只是对以上不同美的本质观作了扼要的介绍。

大家了解即可,用不着陷进去(当然,有特殊兴趣者除外)。

而为了大家能够比较容易理解美的基本含义,可以在我们的教材所规定的文化语境和理论框架中来分析、探索这个问题以及理解其他相关问题,教材中从词源学、日常用语和理论表述三个方面对“美”进行了阐说,最后得出了本教材中关于美的含义的操作性界说:美是人类符号实践中显现的具有无功利性和感染力的活的形象。

请大家在理解这个定义时注意它的四层意思:第一,美与人类符号实践密切相关,它是人类进行符号实践这种创造性活动的产物。

第二,美与功利无关,美的事物把人引向自由、深层的精神愉悦,而不是诱发人进行直接的功利性考虑。

第三,美总是呈现为活的形象,“活的形象”指变动不居的、体现人类精神活力的、体现人性的辨证和谐而且与人亲近的生命形象。

第四,美必定是富有感染力的,它能感动和激活人类情感,并使人类能相互产生共鸣。

这四个层次的意义理解透了,也就可以说是掌握了学习本课程的钥匙。

本章的第二个重点是美在不同领域的存在形态的特征。

在教材中对这些内容介绍得十分详细、清晰,希望同学们认真研读,悉心体会。

本章的难点有两个:一个是自然美与自然人化,一个是美的存在形态之间的区分和相互渗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美及其形态重点、难点提示本章的重点是美的基本含义;美在不同领域的存在形态的特征。

首先来看美的基本含义问题。

学习美学课程,关于美的含义的问题是一个不容回避的基本问题。

能够正确、深入地理解美的含义,是理解其他一系列问题的基础。

在这里,我们首先要给自己“松绑”——什么意思呢?从教材中我们已经了解到,关于美的本质的问题,是古往今来的思想家、学者们遵循不同的路径,穷尽智慧而仍然莫衷一是的美学难题,他们提出了关于美的本质的不同观念,包括客观论、主观论、主客观统一论、社会论、语言论,各有其合理性和片面性。

美的本质也就是美的事物之所以是美的最根本的性质。

既然这个问题至今无法有统一认识,那么在我们的教材中,为了不陷在这个难题中纠缠不休,只是对以上不同美的本质观作了扼要的介绍。

大家了解即可,用不着陷进去(当然,有特殊兴趣者除外)。

而为了大家能够比较容易理解美的基本含义,可以在我们的教材所规定的文化语境和理论框架中来分析、探索这个问题以及理解其他相关问题,教材中从词源学、日常用语和理论表述三个方面对“美”进行了阐说,最后得出了本教材中关于美的含义的操作性界说:美是人类符号实践中显现的具有无功利性和感染力的活的形象。

请大家在理解这个定义时注意它的四层意思:第一,美与人类符号实践密切相关,它是人类进行符号实践这种创造性活动的产物。

第二,美与功利无关,美的事物把人引向自由、深层的精神愉悦,而不是诱发人进行直接的功利性考虑。

第三,美总是呈现为活的形象,“活的形象”指变动不居的、体现人类精神活力的、体现人性的辨证和谐而且与人亲近的生命形象。

第四,美必定是富有感染力的,它能感动和激活人类情感,并使人类能相互产生共鸣。

这四个层次的意义理解透了,也就可以说是掌握了学习本课程的钥匙。

本章的第二个重点是美在不同领域的存在形态的特征。

在教材中对这些内容介绍得十分详细、清晰,希望同学们认真研读,悉心体会。

本章的难点有两个:一个是自然美与自然人化,一个是美的存在形态之间的区分和相互渗透。

关于自然美,它的实质问题与美的本质问题有些相似,也是美学中的一桩“悬案“。

有的否定自然美的存在;有的只肯定其形式而否认其文化意蕴;有的观点虽顾及到自然美的形式以及与人类生活的联系,却未肯定它与人类符号实践的关系;还有的观点正确揭示了自然美的文化符号特性,但忽略了实践的内涵。

要正确、合理地理解自然美,根本的一点在于要正确理解自然美的实质在于自然在人类符号实践中的价值。

我们可以联系到第一章中关于美的含义的界说来理解这个问题,就可以有更清晰、系统化的认识。

关键是理清楚自然在人类符号实践中获得美的属性的过程,也就是自然人化的三个阶段:自然作为人类异己的符号——自然作为人类对话的伙伴——自然作为人类的自由的生命活力的符号,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获得美的属性。

由此,得出关于自然美的定义:自然美是一种美的形态,指自然事物的美,它是自然物在人类符号实践中显现的富有生命活力的活的形象。

关于美的形态之间的区分和相互渗透,主要是应理解教材中所提出的几种美的形态不是从一个统一的方面出发来区分的,而是分别从不同角度来论说的。

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是从美所存在的基本领域来区分的。

科学美和技术美则是得于科学技术在美的存在形态中的显现,是科技进步带来的崭新的美学课题。

而优美与壮美、崇高与滑稽、悲剧与喜剧、荒诞;阳刚与阴柔、和、气韵、味,则是从西方和中国古典文化传统角度提出的。

由于不是从同一角度作出的区分,所以在关于各种形态的具体论述中会有交叉渗透,不是泾渭分明,在学习时应该在了解这种区分的相对性的前提下,一方面要注意就一种形态本身的特征和含义进行把握,避免纠缠不清;同时也应有一种融会贯通、灵活不拘的开阔的理论视野。

第二章重要知识点客观本质论主观本质论关系论本质观社会论本质观美的含义美的符号性、无功利性、形象性、感染性自然美的特征自然美的实质社会美的特征社会美的含义人的美艺术的界定艺术美的特征艺术的“化丑为美”科学美的界定技术美的界定优美与壮美崇高与滑稽悲剧与喜剧荒诞阳刚与阴柔典雅自然本章综合测试题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B 2.D 3.A 4.B 5.B 6.B二、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1.人是社会美的中心,自然美是与人无关的美。

答:错。

这种说法只承认了人在社会美中的中心地位,而否定了自然美的实质也在于它在人类符号实践中所体现出来的价值。

即自然正是在人类的符号实践中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获得了美的属性,成为人的自由的生命活力的符号。

自然美与人紧密相关,无法割裂。

2.“丑得如此精美”。

答:对。

因为艺术的“化丑为美”是艺术家征服丑的过程,其中一种重要的征服策略就是运用艺术符号的形式创造力量。

艺术家的活动是利用自然和现实提供的材料创造具有表现性的艺术符号,而艺术符号具有奇特的建构力量,经过这种创造性的建构,征服现实中的丑,可以使现实中的“丑”的东西获得美的形式,正是在这一意义上,“丑得如此精美”成立。

三、简答题1.美有哪些基本特征?答:美是人类符号实践中显现的具有无功利性和感染力的活的形象,具有四个方面的基本特征:符号性、无功利性、形象性、感染性。

2.何谓荒诞?答:荒诞是西方现代审美范畴之一,指呈现在极其不和谐的形式中并引起人的复杂感受的现代基本情绪。

表现荒诞是为了征服荒诞。

3.自然在人类符号实践中获得美的属性经历了哪几个阶段?答:自然在人类符号实践中获得美的属性,经历了如下三个阶段:在第一阶段中,自然作为人类异己的符号。

第二阶段,自然成为人类对话的伙伴。

第三阶段中,自然作为人类的自由的生命活力的符号,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从而完全获得美的属性。

四、论述题1.具体论述美的形象性特征。

答:美的形象性是美的基本特征之一,它是指美通过符号形式而创造具体可感画面的特性。

从客体方面理解,美总是在符号形式中呈现为具体可感、丰富活泼的生动形象;从主体方面来说,美依赖于主体对形象的直觉。

这主客体的交互作用造就了生动感人的美。

具体来说,首先,美必须呈现为形象。

形象是事物的形、色、声、味、态诸方面的统一体,是具体可感的生动存在方式。

人的丰富情绪通过形象而获得实在的质感。

形象是美的呈现方式,离开了形象,美无影无踪,无从谈起。

第二,美的形象不依赖概念和推理,而依赖于人对对象的直觉。

美的形象在主体和对象交互影响、召唤和应答中诞生和呈现。

第三,美的形象极富生命节奏和韵律,它往往是不停流动和变易,呈现生机勃勃的活力。

第四,美的形象以音乐为最高境界。

按照中国人的审美观念,宇宙和心灵深处的深层音响显现为形象中内涵的节奏和韵律的跃动,而这正是音乐的审美特征。

例如诗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落红作为大自然生生不息的活力丰沛的象征性形象,是可见可触可闻的实实在在的具体形象,而且这个美的形象不是通过层层逻辑推理得来的,而是人在与落红这个自然物交互影响和应答中直接察觉到的。

鲜花而为落红,落红而为春泥,体现着自然生命的流变和内在韵律。

再比如“梁祝化蝶”,这个感动了难以数计的中国人的美的形象,有过诗歌、舞蹈、绘画等艺术表现形式,而常听常新、百听不厌,每一次欣赏都能激起心灵深处的感动的,还是音乐作品——小提琴协奏曲《梁祝》。

正是因为音乐中所表现的情感运动的节奏、韵律暗合并显现了人心底的情感节律和生命活动,成为至高无上的动人形象。

2.举例论述艺术美的基本特征。

答:艺术美的基本特征体现在艺术符号的形式与意蕴、艺术创作中的创造与规范、艺术接受中的个体与社会的统一三个方面。

首先,艺术作品是形式与意蕴的统一。

这是艺术美的首要特征。

艺术符号是有意蕴的,但它必须通过一定形式表现出来,二者是有机融合的整体,而不是简单相加或彼此分离。

如徐悲鸿的《奔马图》,风驰电掣、生动逼真的奔马形象表现出深沉的爱国情思和热切期望祖国进步发达的精神意蕴,二者水乳交融,不可剥离。

第二,艺术创作又是创造和规范的统一。

创造性是艺术的重要特征,作为艺术家生命的个性表现,艺术美既必须接受艺术创作规范的制约,又应充分体现艺术家的独特创造精神,它应是对传统规范的挑战,这两方面的辨证统一方能形成艺术美。

徐悲鸿的奔马之所以成为艺术美的经典形象,就在于表现出了鲜明的在继承传统基础上可贵而卓有成效的创造性,成为独一无二的“这一个”。

第三,在艺术接受中观众的审美观照既有个体差异,而个体的审美愉悦又具有可普遍传达性,符合一定社会标准,在个体差异和社会标准之间保持动态统一。

3.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典雅》写道:“玉壶买春,赏雨茆屋,坐中佳士,左右修竹。

白云初晴,幽鸟相逐,眠琴绿荫,上有飞瀑。

落华屋檐,人淡如菊。

书之岁华,其曰可读。

”试论这段以诗品诗的话语的美学含义。

答:这段诗论,以典雅的语言,列举了一系列典雅的形象,生动论述了诗的艺术风格,形象地呈现了作为中国古典美学重要范畴的“典雅”的含义。

它包含了以下三层含义:艺术形式上的朴素性。

艺术意境上气韵的生动性;审美趣味上的超俗性。

茅屋、修竹、白云、飞鸟、浓绿的树阴、自在的瀑布、檐下落花、恬淡的人儿,这些自然的景观无一不是按照自身的生命节奏自由自在地呈现着、运动着,无言而生动,自然天成,平易却尽显高古超凡的风韵。

它们尽性而为,充满内在活力,在平淡中流露出难以抗拒的审美意蕴。

同时,这些典雅的事物形象与低俗浅陋的事物决然对立,呈现出一种规范雅致、与势利绝缘的清高风韵,表现了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

这三方面的美学意义,构成了“典雅”这一美学范畴突出而集中地体现出的中国古典文化的审美理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