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 《角的度量》说课稿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角的度量》说课稿
一、学情分析
《角的度量》这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教科书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37~ 38页的内容。这是一节实践操作课。是在学生学习了直线、射线、线段和角的基础上教学的,也是学习角的分类和角的画法的基础。
学生对于角的大小已有初步的体验,但一部分学生根本不认识量角器,更谈不上用量角器来测量角,而且角的大小概念也还没有完全形成,显得比较抽象,所以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虽然有一定的发展,但依然要以形象具体思维为主,并且要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概括能力。
二、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一节课的灵魂,对整个教学活动具有导向、激励、评价的功能。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我制定了以下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在操作探索中认识量角器和角的计量单位,会用量角器量角的度数,懂得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画出的长短无关,而与角的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过程与方法目标:合理有效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使学生亲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到角度与数学的密切联系,使数学生活化,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会用量角器正确度量角的度数。
教学难点:内、外圈读角的度数。
四、教学方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是单纯的解题训练,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从而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要达到目标,形成能力,就必须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让课堂焕发生命的力量,教师要努力营造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独立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使他们成为课堂教学法中重要的参与者与创造者,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
究。而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全面参与和了解学生的过程中起着对学生进行积极的评价、关注他们的学习方法、学习水平和情感态度,促使学生向着预定的目标发展。
因此本节课,在教法和学法上力求体现以下两方面:
1、教师重在创设情境和点拨,为学生创设探究学习的情景。
2、学生重在自主探究,动手实践,自行归纳,合作交流。
五、教学资源
教具准备:课件、实物投影。
学具准备:小棒、印有量角器的纸、印有∠A和∠B的透明胶片、量角器。
六、教学流程
依据教学设计的理念和思路,教学流程分以下五个步骤。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上课伊始,我利用多媒体出示两个角:∠A和∠B,并提问题:这两个角哪个大?学生猜测后,再让学生拿出印有∠A和∠B的透明胶片,同桌之间比一比,并问你是怎么比的?引导学生说出:把两个角的顶点对准,一条边重叠,看另一条边;∠A的另一条边在外面,所以∠A大。尔后,多媒体动态演示:比较两个角大小的过程,对学生的操作活动加以验证。随后,我又说:用重叠的方法,我们比较出了两个角的大小,可是有谁知道∠A和∠B
比大多少呢?测量长度,我们需要用到长度单位,比如厘米、分米等,然后出示1厘米1分米长的细铁丝,它们都是用特定长度的线段来表示;测量面积,我们需要用到面积单位,比如平方厘米、平方分米,然后出示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它们都是用特定大小的正方形来表示。那么,测量角需要用怎样的单位?怎样量角的大小呢?从而揭示课题——角的度量。
【设计意图】一是体现学习数学的价值。让学生明确学习什么,为什么学,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二是上述情境的设计,不仅是要激发学生的认知需求,而且要将重叠的数学方法有机地渗透其中,为学习角的度量方法作数学思想方法上的准备。
(二)建立1度角的概念,理解量角器的构造原理
在继第一个环节之后,我对学生说:角的计量单位是“度”,用符号“°”表示。譬如1度,记做1°。接着提出问题:1度的角到底有多大呢?你能用手势比画一下吗?怎样的角是1度呢?
然后板书:把半圆分成180等份,每份所对应的角的大小是1度。
我引导学生思考:请大家闭目想像:半圆——从圆心出发——180等份——每份所对应的角——1度角。
然后我请学生睁开眼睛,一起看电脑的演示过程。这时,多媒体动态演示:把半圆等分成180份;再出示1度的角。(学生看了,啧啧称奇)
我提出问题:请大家比画一下1度角的大小。想一想这里一共有多少个1°。
尔后,我顺势向学生介绍:人们利用这一原理,制作了量角器。它也叫半圆仪。人们经常是用这样的工具去量角的。
屏幕出示量角器及各部分名称。
最后,我让学生拿出自己的量角器,和同桌互相指一指,说一说。量角器的中心点,两条零刻度线,内圈刻度和外圈刻度分别在哪。
【设计意图】角的度量其实和长度面积重量等的度量一样,先要找到一个度量的标准,然后再看含有多少个这样的标准,即为度量的结果。而这个标准往往是早有规定或约定俗成的,通常也不方便向学生解释起由来,所以我利用多媒体形象直观的优势直接告知学生1°的角,然后认识量角器各部分名称。目的在于从知识发生的源头出发,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发展过程,这样有助于学生深刻地理解知识的本质。
(三)分层教学,引导学生探究量角的方法。
这个环节共分四个层次进行教学:
第一层:摆角
我说:刚才同学们认识了量角器,现在请大家拿出两根小棒,在量角器上摆一个自己喜欢的角,要求一眼就可以看出是多少度。
我又说:摆完的同学和同桌交流一下,你是怎样摆的?度数是多少?角的顶点与两条边分别在哪儿?(然后再指定几位有代表性的同学到前面来说。)
【设计意图】:让学生摆自己喜欢的角,目的之一是以学生为本,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真正体现人人参与,人人是学习的小主人;目的之二:摆角后,引导学生说出角的顶点在量角器的中心点上,角的一条边在零刻度线上,其实也是为后面学习量角奠定基础。可见:量角的方法已初见端倪。
第二层:画角
我鼓励道:同学们会摆角了,真好,请大家拿出老师课前发给大家的纸片,上面印了4个量角器,请在第一个纸量角器上面画一个90°的角。
我提问:这个90°的角的顶点和两条边分别在哪儿?先同桌交流,然后再让几名学生到展示台前边指边说。